E-mail Alert Rss
 
快速检索
推荐文章
更多>>
豫西合峪—车村地区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物质来源研究进展
张凯涛1(), 白德胜1(), 李俊生1, 刘纪峰1, 许栋2, 苏阳艳1, 樊康1
2022 Vol. 46 (4): 787-797    DOI: 10.11720/wtyht.2022.1438
主动源与被动源面波联合勘探在黄土覆盖区三维成像中的应用
邵广周1(), 李远林2, 岳亮1
2022 Vol. 46 (4): 897-903    DOI: 10.11720/wtyht.2022.1546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2023年, 第4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2-20 上一期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地质调查·资源勘查
调查评价的土壤元素累积趋势预测——以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为例
王磊, 卓小雄, 吴天生, 凌胜华, 钟晓宇, 赵晓孟
2023, 47 (1): 1-13.   DOI: 10.11720/wtyht.2023.2613
摘要   HTML ( 9 )   PDF (3192KB)

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影响土壤环境质量,依据调查数据采用不同模型对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预测是研究土壤元素含量及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在研究区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数据基础上,分别采用单时段增量模型和输入输出通量模型预测2027年土壤中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情况,结果显示:两种模型的预测结果有所差异,但变化趋势一致,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单时段增量模型的增幅大于输入输出通量模型的增幅;通量模型的各种输入途径中,Cd、Pb主要通过大气干湿沉降进入土壤,As和Cr主要通过施肥进入土壤,Hg主要通过灌溉水进入土壤;对土壤点位的调查数据、预测数据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分,优先保护等级的点位数量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土壤环境质量逐年下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普朗铜矿井孔测井资料综合应用
杨朝义, 朱乾坤, 揭绍鹏, 孔垂爱, 沙有财, 钟志勇, 沈啟武, 陈志军, 马火林
2023, 47 (1): 14-21.   DOI: 10.11720/wtyht.2023.1128
摘要   HTML ( 4 )   PDF (6134KB)

云南普朗铜矿的铜矿化体和矿体主要分布于普朗复式斑岩体内,存在复杂的多期发育。为了精细了解铜矿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裂隙发育特征,为普朗铜矿的勘探和开采提供精细的矿体特征、裂隙发育及层位埋深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对普朗铜矿的钻孔测井数据采集和综合评价,结合钻孔编录、部分岩心样品资料,利用数学统计、三维交会图、卷积神经网络及裂隙参数计算等开展了普朗铜矿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岩性识别和裂隙特征分析的研究。研究区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角岩等三类主要岩石地层的测井响应特征表明,角岩地层的电阻率相对较高,石英闪长玢岩地层、石英二长斑岩地层的电阻率依次相对偏低,在裂隙发育层段或较为破碎的层段,电阻率降低明显。石英二长斑岩地层的充电率(极化率)相对较高,最高达10%。角岩地层的放射性强度相对较高,石英闪长玢岩地层、石英二长斑岩地层的放射性强度相对偏低。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对三类主要岩石地层进行测井岩性识别分析,准确率为97.94%。利用双侧向电阻率测井资料对地层裂隙进行判别,裂隙发育层段的电阻率会明显降低,且深侧向、浅侧向电阻率差异明显;在铜品位较高的石英二长斑岩地层,其电阻率相对偏低,高角度裂隙比较发育。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普朗铜矿的矿体特征识别、矿体开采具有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深断控缝洞型储层迭代反演方法——以富满油田为例
张明, 李相文, 金梦, 郑伟, 张磊, 马文高
2023, 47 (1): 22-30.   DOI: 10.11720/wtyht.2023.1049
摘要   HTML ( 3 )   PDF (6873KB)

塔里木盆地塔河南岸富满油田超深层奥陶系灰岩地层缝洞型油藏现如今是油田产能建设的核心靶区。研究区储层是受走滑断裂作用控制地层破裂形成的大量溶蚀孔洞,非均质性强。而常规波阻抗反演的低频模型是由层位、断裂和测井数据建立起来的,不能表征储层的断控非均质性。为此,提出以“断裂破碎带相”为约束的迭代反演方法来预测储层,其技术流程是先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解释性处理,得到能反映储层断裂破碎带特征的属性体,将其与常规波阻抗反演得到的优质储层空间轮廓数据和初始低频模型进行比例融合,生成新的非均质性低频模型,进而开展多轮次迭代反演。反演结果可真实地刻画非均质储层断裂破碎带特征,10口井的预测吻合率可达92.86%。应用表明,该方法改善了储层预测效果,提高了断控储层的预测精度,有效地支撑了研究区的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烃汞气体测量法在中非沉积型铜矿的找矿可行性研究
黄学强, 陈远荣, 吴二, 刘峰, 卢安宁
2023, 47 (1): 31-38.   DOI: 10.11720/wtyht.2023.2565
摘要   HTML ( 0 )   PDF (6098KB)

沉积型铜矿是中非铜—钴成矿带最主要的铜(钴)成矿类型,为提高该类矿床的找矿效果,在刚果(金)马本德—利卡西一带开展烃汞气体测量法找矿可行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两处已知矿体上均有较好的烃汞多指标异常显示,但异常分布位置受控于矿体的产状,据此总结了烃汞气体异常模式,并初步探讨其成因;在该地区开展了隐伏铜(钴)矿找矿预测,圈定的找矿有利靶区经钻探验证发现了一处工业铜矿体,取得了一定的找矿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甜水海地区红山湖泉水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肖睿, 庞守吉, 祝有海, 张帅, 邹燚
2023, 47 (1): 39-46.   DOI: 10.11720/wtyht.2023.2569
摘要   HTML ( 4 )   PDF (3802KB)

通过开展甜水海地区红山湖的泉水与湖水水文地球化学相关测试分析,探索区内水化学成分形成过程以及水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来源,从而获得与油气有关的水文地球化学信息。结果显示:红山湖泉水总体呈弱碱性,以微咸水为主,水体主要离子质量浓度随着矿化度增加而增加,水化学类型为Na-HCO3型;其主要补给为大气降水,且补给的大气降水在顺断裂或裂隙深循环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水岩作用;矿化度、水化学类型以及泉水特征系数指示其代表的地下水体水动力较弱,且变质程度较深,与油田中油气伴生的地层水特征相似,推断该区地质环境整体利于油气形成与保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摩洛哥地球化学景观划分
吴发富, 刘江涛, 王建雄, 胡鹏, 程湘, 李福林, 赵凯, 曾国平, 王成刚, 向鹏
2023, 47 (1): 47-54.   DOI: 10.11720/wtyht.2023.2670
摘要   HTML ( 1 )   PDF (3622KB)

从地球化学勘查的角度,以摩洛哥的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特征为依据,结合多年在摩洛哥从事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认识,划分了摩洛哥地球化学景观,绘制了摩洛哥地球化学景观分区图。将摩洛哥全境划分为6个一级地球化学景观区:森林覆盖区、半干旱高山区、湿润—半湿润中低山丘陵区、干旱—半干旱中低山丘陵区、干旱荒漠戈壁区、沙漠覆盖区;并根据海拔和切割强度,进一步将湿润—半湿润中低山丘陵区和干旱—半干旱中低山丘陵区两个一级景观区划分为4个二级景观区:丘陵区、低山区、浅切割中山区、中—深切割中山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摩洛哥进行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鲁北平原南部QK4钻孔岩心特征及第四纪地层划分
周永刚, 戴黎明, 田振环, 于春楠, 张振飞, 刘伟, 裴伦培
2023, 47 (1): 55-64.   DOI: 10.11720/wtyht.2023.1005
摘要   HTML ( 1 )   PDF (6233KB)

第四纪地层格架的建立对区域地层对比及古地理环境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区域上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已被广泛研究,但对完整的第四纪地层格架研究不足。为此,对鲁北平原QK4钻孔(深度285.98 m)进行了古地磁、AMS 14C、OSL、测井、岩石地层等研究。在系统的古地磁采集(398件)、处理和测试的基础上,认为岩心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Brunhes)、松山负极性时(Matuyama)、高斯正极性时(Gauss)及其中的部分极性亚时。在磁性年代框架的基础上,结合AMS 14C、OSL、测井及岩石地层特征,对钻孔揭露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确定了全新统、上更新统、中更新统、下更新统的底界分别位于4.11、23.49、118.70、147.35 m,钻孔揭露的地层从上向下依次为新生界黑土湖组、大站组、平原组和明化镇组。研究结果建立了鲁北平原南部第四纪地层格架,为该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古地理环境演化等提供了可靠的岩石学、年代学、古地磁学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综合物探的关中眉县构造裂隙型地热水靶区预测及钻孔验证
韩元红, 申小龙, 李兵, 徐德才, 贾志刚, 吴大林, 王伟, 吕俊
2023, 47 (1): 65-72.   DOI: 10.11720/wtyht.2023.1209
摘要   HTML ( 3 )   PDF (7822KB)

“双碳”目标背景下,地热能作为广泛分布的绿色清洁能源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构造裂隙型地热水因出水量大、易回灌等优势,成为当前水热型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重要类型。运用区域综合物探方法,系统分析关中西部眉县城区区域构造、地层岩性、储水空间及富水性,指导热水井靶区预测和井位布局。结果表明,目标区发育3条隐伏断层,其中富水性好、规模较大的2条断层可以作为靶区断层,在此基础上将地热井布局于断层上盘靠近断层预测线的位置,垂向上沿着断层倾向方向钻穿基岩面风化带,结合断层和基岩面埋深等实际地质条件,该区地热井平均钻进基岩面以下500 m。钻井结果显示眉县地区二元结构热储发育,即新近系碎屑岩孔隙水热储和基岩裂隙水热储,完钻的8口地热井中7口井出水量超过100 m3/h,出水主要为基岩构造裂隙水,另1口井出水量较小,推测未取得基岩构造裂隙水,出水主要为新近系碎屑岩孔隙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藏东南冻错曲塘布段冰碛物电阻率特征
蒋首进, 陈永凌, 李怀远, 胡俊峰
2023, 47 (1): 73-80.   DOI: 10.11720/wtyht.2023.1107
摘要   HTML ( 1 )   PDF (6374KB)

藏东南怒江流域冻错曲塘布段周边区域普遍发育有冰斗、刀脊、角峰、高山湖泊等冰川地貌,表明该区历史上曾发生强烈的冰川活动,但实地调查发现该段第四系地表主要分布崩坡积物、冲洪积物。对该区域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高密度测量成果开展综合分析时发现,该段第四系电性特征与冰碛堆积结构具有高度一致性,结合周边普遍发育的冰川地貌,推断该段第四系主要是以冰碛堆积为主、在冰碛堆积上覆盖有一层崩坡积物和冲洪积物。从物探成果电性结构特征看,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电阻率成果可有效反映冰碛堆积厚度、基岩面冰蚀凹谷、冰碛透镜体等结构特征;高密度测量电阻率成果可较好反映冰碛混杂堆积、冰碛透镜体、大体积块石长轴方向等特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研究·信息处理·仪器研制
多尺度时频空三域特征联合下的储层岩性识别方法
王宗仁, 文畅, 谢凯, 盛冠群, 贺建飚
2023, 47 (1): 81-90.   DOI: 10.11720/wtyht.2023.1020
摘要   HTML ( 4 )   PDF (6331KB)

针对储层岩性种类繁多、交替频繁、组成复杂,传统方法识别精度低、效率慢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多尺度时频空三域特征联合下的储层岩性识别方法。该方法在原始测井特征的基础上引入了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的多尺度频域分量,从而提高测井曲线的纵向分辨率。此外,构建了注意力机制优化的多尺度卷积双向门控循环神经网络(CNN-BiGRU-AT)模型,对加入了多尺度频域分量的测井数据进行时空特征提取,从而实现了对测井数据时、频、空三域特征的联合学习,最后以注意力机制优化了模型输出,减少了错误信息的传播。为了验证方法可靠性,本文选取了资料较为完整的5口井数据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数据组合的对比实验中,加入多尺度频域分量在训练集和验证集识别准确率分别提高了9.50%和8.66%。在与不同模型对比实验中,本文方法在样本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4.11%,与支持向量机(SVM)、BP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CNN)、双向门控循环神经网络(BiGRU)和CNN-BiGRU融合模型相比,本文方法识别准确率分别提高了16.21%、14.54%、11.69%、5.05%、3.38%。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绕射波与一次波联合黏声最小二乘逆时偏移
徐雷良, 赵国勇, 张剑, 钟天淼, 谷佳莹, 游剑, 曲英铭
2023, 47 (1): 91-98.   DOI: 10.11720/wtyht.2023.2636
摘要   HTML ( 0 )   PDF (4481KB)

由于照明不足,小尺度断层和孔洞的成像是一个难题,地下衰减导致地震波振幅损失和相位畸变,在成像过程中忽略这种衰减会造成偏移振幅模糊。基于黏声最小二乘逆时偏移(QLSRTM)能够优化小尺度构造的成像,但这需要大量的迭代和计算成本。为了提高小尺度构造的成像效果,提出了一种充分使用绕射波的面向地质目标的的黏声LSRTM(J-QLSRTM)。在该方法中,构建了新的目标函数和梯度公式,并基于反演理论和伴随理论,推导了一次波和绕射波的Q补偿波场传播算子、Q补偿伴随算子和Q衰减反偏移算子。数值实例证明了J-QLSRTM比传统QLSRTM和声波J-LSRTM更有优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南地区页岩气井平台钻前工程物探集成技术
余长恒, 郑健, 张旭林, 周昊, 王安平, 刘磊, 李易
2023, 47 (1): 99-109.   DOI: 10.11720/wtyht.2023.3530
摘要   HTML ( 1 )   PDF (8199KB)

四川南部地区岩溶广泛发育,煤矿采空区密布,以往单一勘查手段无法准确探测与识别,造成页岩气规模化、工厂化钻井极易出现故障、复杂事件等问题。针对川南地区复杂地形地质条件,采用了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法、瞬变电磁法、音频大地电磁法、微动等多种工程物探方法进行试验及对比分析,总结出了川南页岩气井平台工程物探集成技术,并应用在页岩气井平台建设中。后期钻井结果显示,该集成技术能够有效识别地下1 000 m以浅岩溶、煤矿采空区、覆盖层等不良地质体,为页岩气井平台选址、井身结构优化、钻进风险预测、缩短钻进周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和川南页岩气勘查开发试验区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加快了川南页岩气的开发进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联合核磁共振测井与Thomeer模型评价碳酸盐岩储层饱和度
陈星河, 张超谟, 朱林奇, 张冲, 张占松, 郭建宏
2023, 47 (1): 110-119.   DOI: 10.11720/wtyht.2023.2606
摘要   HTML ( 1 )   PDF (4400KB)

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传统的饱和度评价模型无法表征岩石的微观结构,给饱和度评价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针对该问题,本文以毛管压力曲线资料与核磁共振测井资料为基础,提出了结合核磁共振测井的Thomeer饱和度模型。分析压汞资料的孔隙系统结构信息,利用Thomeer函数拟合得到多孔隙类型的毛管压力曲线分布,将复杂的孔隙结构表征为多条Thomeer曲线的共同作用。核磁共振测井是唯一能够连续定量表征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测井方法,利用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谱参数T2算术平均值(T2LM)与核磁孔隙度(MPHS),结合R35岩石物理分类计算Thomeer参数BvPdG和最大孔喉直径模态元素Porositon,构建复杂孔隙结构碳酸盐岩的饱和度评价模型,该模型解决了实验手段无法开展连续地层孔隙结构评价研究的问题。将该模型应用到中东X油田复杂孔隙结构碳酸盐岩储层进行饱和度评价,与J函数模型、阿尔奇公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联合模型方法相比于J函数模型与阿尔奇公式,相对误差分别从0.496、0.442降低到0.272,且能较好地表征变化趋势,无论是在高饱和度储层还是低饱和度储层,都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该模型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复杂孔隙碳酸盐岩储层带来的影响,提高饱和度评价精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坑道聚焦直流激电法电流场分布特性及探测影响因素分析
赵军, 孟欣佳, 李冰, 刘志民
2023, 47 (1): 120-128.   DOI: 10.11720/wtyht.2023.1116
摘要   HTML ( 3 )   PDF (5808KB)

为探究坑道聚焦直流激电法电流场分布特性及其探测影响因素,利用有限单元法对空间场正常电位和异常电位进行求解,基于Comsol软件构建均质三维地电探测模型,采用四面体网格自适应算法进行剖分,对比分析数值求解精度。研究聚焦电流场分布变化规律,确定聚焦效应电流比系数取值范围。沿掘进断面的正前方构造异常地质的三维地电模型,利用等效电阻率法正演模拟掘进断面面积、干扰体、聚焦效应电流比系数等因素对激电效应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焦直流激电法对掘进断面前方不良地质体的探测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坑道腔体内干扰体对目标异常体探测的影响可以忽略,旁侧干扰异常体距坑道底板距离越远,对目标异常体探测影响越小;增大掘进断面面积和聚焦效应电流比系数,可有效增加勘探距离。此研究可为聚焦直流激电法反演提供依据和参考,对推动聚焦电法勘探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航磁测量系统的外符合精度评估
王云鹏, 刘晓刚, 邱雪峰, 宋颖
2023, 47 (1): 129-134.   DOI: 10.11720/wtyht.2023.2682
摘要   HTML ( 1 )   PDF (3728KB)

航磁测量系统的精度评估是磁测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内蒙古某测区开展了飞行实验,获得了航空和地面磁力测量数据,利用插值—迭代法和等效源法,将地面高精度磁力测量数据延拓到空中,通过与航空磁测数据进行比较,完成了航磁测量系统的外符合精度评估。两种延拓方法的精度评估结果均优于5 nT,真实反映了航磁测量系统的实际精度水平。本文研究方法不仅可以为航磁测量系统的外符合精度评估提供参考,也可以应用于新研航空磁力仪的尺度因子、偏差等参数的在线标定。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磁日变不同时段特征差异及对地磁日变改正的影响
李兴康, 付永涛, 周章国, 杨安
2023, 47 (1): 135-145.   DOI: 10.11720/wtyht.2023.1138
摘要   HTML ( 2 )   PDF (7178KB)

海上工区地磁数据与远端台站地磁日变资料之间的相位差(即时差)和幅值差仍然是影响海洋磁力测网精度的难点。作者依据东海两侧的台站和3个更高纬度的欧洲台站,分析和统计了日变曲线日间、夜间以及强磁扰等期间的形态特征、相位差、幅值差等要素的数值差异。结果显示:在日间,台站间的相位差(时差)是不断变化的,导致午时左右有较大的幅值差;在夜间,台站间资料具有吻合的相位,幅值差多小于4 nT;在磁暴等强磁扰活动期间,台站间的相位一致,幅值差甚至小于平静日期间的幅值差,根据大洋实测资料,磁暴期间与平静日的测线交点差的绝对值小于3.2 nT。台站间地磁日变资料的相位差和幅值差的变化特征有助于海洋地磁资料的日变改正。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MT地形影响与带地形反演研究
程正璞, 郭淑君, 魏强, 周乐, 雷鸣, 李戍
2023, 47 (1): 146-155.   DOI: 10.11720/wtyht.2023.1033
摘要   HTML ( 4 )   PDF (7617KB)

通过设计1组二维不同宽度、不同坡度的峰谷综合地形模型,分别从极化模式、不同频率、测点位置、山顶宽度、地形落差、地形坡度、相位曲线7个方面来研究总结山区不同起伏地形对AMT资料的影响程度和畸变特征,发现TM模式较TE模式更容易受到地形影响;起伏地形对AMT响应的高频部分影响较小,而在低频部分地形影响较大,某一测点不同频点的视电阻率和相位是对应趋肤深度水平范围内所有地形的综合影响,并非仅仅是该测点附近单一山峰或山谷的影响;山顶测点较山谷测点更容易受到影响,且山顶越窄、地形落差越大、地形越陡,影响越大。此外,文章还通过对比理论模型的不带地形和带地形2D_TE模式反演结果,发现带地形的二维反演可以有效地消除地形影响,并对实测AMT资料开展带地形的二维反演,结果显示带地形的二维反演可以有效消除虚假高低阻异常,改善了“挂面条”现象,与3口钻孔的见锰层位对应较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低温超导航磁梯度张量数据补偿模型
侯瑞东, 郭子祺, 乔彦超, 刘建英
2023, 47 (1): 156-161.   DOI: 10.11720/wtyht.2023.2553
摘要   HTML ( 1 )   PDF (2504KB)

超导航磁梯度张量数据补偿时,补偿模型的仿真结果与实际测量数据补偿结果往往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从实测数据出发,以建立对实测数据有效的模型为目标,分析了误差的来源,结合磁干扰、安装误差、不平衡度等提出了综合补偿模型,给出了模型求解方法。同时,采用综合补偿模型对实测数据进行补偿处理并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综合补偿模型适用于实测数据的补偿,能够有效降低外界干扰的影响,提高航磁梯度张量数据的质量,且补偿效果明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重力异常向上延拓高度最优化确定方法
孙争, 王俊, 丁鹏, 谭鑫
2023, 47 (1): 162-170.   DOI: 10.11720/wtyht.2023.2356
摘要   HTML ( 0 )   PDF (5587KB)

向上延拓方法是重力异常分离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在应用时如何定量地选取合适的延拓高度是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该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一种基于二乘误差的曲率分析方法来定量地给出相对合理的延拓高度。该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相邻不同高度的向上延拓,并用二乘法估算相邻高度延拓值的二乘误差,在各相邻高度延拓值二乘曲线中存在一个曲率最大值,在这个点最大程度地使局部异常衰减并尽可能地保留区域异常,可近似视为最佳延拓高度。利用理论模型数据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测试,表明该方法能够定性给出较合适的延拓高度,从而为实际应用中延拓高度的选取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的MTU系列大地电磁测深仪数据文件的研究与应用
贺景龙, 王占彬, 寇少磊, 杨凯
2023, 47 (1): 171-178.   DOI: 10.11720/wtyht.2023.1064
摘要   HTML ( 1 )   PDF (3218KB)

加拿大凤凰公司MTU系列大地电磁仪因其仪器轻便、数据采集稳定可靠等优点得到地球探测各行业的广泛应用,但其数据格式的特殊性,使得处理起来比较麻烦。目前,大多处理依赖该公司开发的SSMT-2000软件进行,这样不利于处理方法的改进以及应用。本文通过研究MTU系列仪器的数据文件格式,利用UltraEdit软件分析数据文件的结构以及规律,基于C#语言编写程序,对TBL、CLB、CLC以及TS文件进行分析与研究,将MTU系列仪器的数据文件从难以读懂的二进制文件转码为比较容易读懂的明码文件,提供了TBL参数文件的修改编辑模块、CLC、CLB文件的数据分析模块以及TS文件的转换模块,并应用该程序对野外实测数据进行了编辑。通过测试,程序可以进行TBL文件参数修改,CLB、CLC文件数据分析,TS文件转换,为研究此类二进制数据文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面向地球化学异常识别的深度学习算法对比研究
李沐思, 陈丽蓉, 谢飞, 谷兰丁, 吴晓栋, 马芬, 尹兆峰
2023, 47 (1): 179-189.   DOI: 10.11720/wtyht.2023.2667
摘要   HTML ( 1 )   PDF (6584KB)

针对选用不同网络结构的深度学习算法进行地球化学异常识别,重构符合成矿分布的地球化学背景时选择依据较少的问题,本文基于闽西南铜锌银成矿区1∶20万水系沉积物数据,采用3种无监督深度学习模型AE、MCAE、FCAE,分别提取了样本中多元素的组合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混合特征,并基于其重构地球化学背景,模拟成矿分布。结果显示,FCAE模型圈定的异常区域与已知铜矿点最贴合,其次是MCAE模型和AE模型,其AUC值分别为0.80、0.78、0.61,且FCAE模型和AE模型对卷积窗口尺寸变化不敏感;说明面向地球化学异常识别构建深度学习算法时,基于提取空间分布特征或混合特征的算法综合表现较好,且基于提取组合结构特征或混合特征的算法对由观测空间尺度变化或不一致引起的噪声有较强抗干扰能力。本文为因地制宜地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地球化学异常识别模型提供了有效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莺歌海盆地乐东区深层异常高压成因机制及预测研究
艾能平, 宋鹏, 李伟, 吴云鹏, 李虎
2023, 47 (1): 190-198.   DOI: 10.11720/wtyht.2023.1007
摘要   HTML ( 1 )   PDF (3738KB)

乐东区深层地层压力结构复杂,实测的地层压力数据表明:不同深度、不同层位地层孔隙压力差异较大,尤其是黄流组地层孔隙压力横向跨度大,黄流组顶部地层孔隙压力有降低回头特征,到底部地层压力系数又开始快速抬升至2.3,存在明显压力突变现象。单纯利用欠压实模式开展压力预测误差大,极易引发工程事故。为了解决地层压力预测面临的问题,须明确超压成因机制。利用垂直有效应力—测井响应交会图版可有效辨别超压形成机制,乐东区深层超压成因机制主要为机械不均衡压实、化学压实作用、断裂垂向传递、生烃增压,在明确超压成因机制前提下建立合理的压力预测方法,提高预测精度,以保证钻井工程的顺利实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Shearlet变换的非局部均值地震噪声压制
王金刚, 安勇, 徐振旺
2023, 47 (1): 199-207.   DOI: 10.11720/wtyht.2023.2630
摘要   HTML ( 0 )   PDF (6298KB)

在地震勘探中,由于野外地震数据采集环境及仪器性能本身的限制,采集到地震信号中不可避免地会混入较强的噪声,极大影响后续处理、解释工作。而近几年,多尺度几何分析方法以其独特优势成为压制噪声的研究热点,本文提出在Shearlet域中引入非局部均值算法对地震噪声进行压制,该算法首先对地震信号进行非下采样Shearlet变换,然后采用非局部均值法对分解后系数子集进一步处理,并采用8个Sobel算子近似表示全方向结构,对权重函数进行改进,最后对系数进行Shearlet反变换,得到去噪后的地震信号。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非局部均值法,该联合算法能有效地压制随机噪声,同时对弱同相轴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地震信号相似性的S变换域多次波压制技术
张宏智, 王大龙, 张春牛, 韩健, 黄德智, 杨飞龙
2023, 47 (1): 208-216.   DOI: 10.11720/wtyht.2023.2639
摘要   HTML ( 1 )   PDF (9800KB)

多次波压制是海洋地震数据处理的关键,如何保护一次反射波的同时高效准确地识别并压制多次波是地震资料处理的重点。笔者在共中心点(CMP)叠加压制多次波方法的基础上,基于CMP道集地震信号与叠加道地震信号的相似性特征在S变换域进行多次波压制。首先,利用多次波速度动校正并对CMP道集数据减去叠加道数据完成第一次多次波减除,此时,波场中残余的多次波以随机噪声的形式存在;然后,对减除多次波的地震波场应用一次波速度动校正,并以一次波速度叠加道为初始模型对CMP道集S变换谱进行相似性滤波完成第二次残余多次波去除。针对理论数据和实际数据进行了有效性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够较好地压制多次波,提高反射波的成像精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地质调查
基于GIS和统计学的土壤监测指标时空变化分析
汪媛媛, 华明, 金洋, 崔晓丹, 许伟伟, 李文博, 刘玮晶, 汪子意, 文宇博
2023, 47 (1): 217-227.   DOI: 10.11720/wtyht.2023.2687
摘要   HTML ( 1 )   PDF (6279KB)

土壤监测对于查清土壤生态质量家底,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生态修复与防治,实现可持续土地资源监测与利用有重要指导价值。为了研究江苏省宜兴市土壤监测指标的时空变化,根据宜兴市2004年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的426个土壤样本以及2015年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的4 458个土壤样本的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该区重要土壤环境参数的变化,通过箱线图和t检验对参数或元素浓度变化进行了检测,利用基于半变异函数的块金值(C0)进行了误差分析,并评估分析了不同的空间变量。结果表明,宜兴市土壤中有机质(OM)、氮、磷、硼等营养元素(指标)在11年间呈增长趋势,土壤pH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土壤中镉、铜、铅、锌等重金属元素和硒含量呈上升趋势,砷含量没有明显变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宁夏石嘴山地区富硒土壤及其利用前景
王志强, 杨建锋, 石天池
2023, 47 (1): 228-237.   DOI: 10.11720/wtyht.2023.2412
摘要   HTML ( 1 )   PDF (3202KB)

通过对宁夏石嘴山地区8 835件土壤样品及240套农作物—根系土样品Se分布及其相关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了当地富硒土壤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其开发利用前景及相关问题。结果表明:①圈定的富硒土地总面积约705 km2(根据宁夏地方标准,土壤Se含量≥0.222×10-6为富硒土壤),土壤Se平均含量与全国平均值相当,而土壤有效Se含量相对较高,在土壤全Se中占比5%左右;②富硒土壤pH大于7.5,有机质含量小于10.26%,无重金属污染,Se与有机质、B、Mn、Mo、Cu、Zn呈显著正相关性,与pH呈负相关性;③土壤有效Se与全Se的相关系数为0.39,与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N的相关系数为0.33~0.5;④富硒土壤中抽检到富硒小麦等10类富硒农产品,其中小麦吸收土壤Se的能力最强,平均生物富集系数为0.174;⑤本区特有的富硒土壤资源具有极高开发利用价值,应加强特色富硒作物(小麦、稻米、枸杞、葡萄等)的研发力度及相关富硒标准的研制,通过综合研究、科学规划以促进当地富硒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类型富硒土壤的生物有效硒特征
姚凌阳, 谢淑云, 鲍征宇, 马明, 万能
2023, 47 (1): 238-246.   DOI: 10.11720/wtyht.2023.2660
摘要   HTML ( 5 )   PDF (3059KB)

生物有效硒是评价土壤中硒对植物供给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缺少测试土壤有效硒的国家标准方法。本文采用了10种不同的化学浸提剂对土壤有效硒进行提取,结果表明,各浸提剂浸提能力大小顺序依次为:NaOH(10.57%)> SOL-Se+EX-Se(8.10%)> AB-DTPA(6.79%)> NaHCO3(4.99%) > K2SO4(4.57%) > KH2PO4-K2HPO4(4.33%) > KH2PO4(3.05%) > SOL-Se(2.28%)> EDTA(1.40%)> NH4F-HCl(1.22%),其中KH2PO4、NaHCO3、SOL-Se、KH2PO4-K2HPO4、AB-DTPA提取的土壤有效硒均与作物硒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土壤有效硒百分含量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发现,土壤有效硒百分含量与风化指数(CIA)、(烧失量)LOI、pH、Eh、P、SiO2等条件显著性相关,其中pH、Eh主要影响Se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而CIA、LOI、P、SiO2等指标则反映土壤风化程度和吸附质对土壤有效硒的作用。该研究成果为硒的生态农业发展及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闽侯县表层土壤及农产品硒含量特征
邹山进洪
2023, 47 (1): 247-256.   DOI: 10.11720/wtyht.2023.2683
摘要   HTML ( 1 )   PDF (2714KB)

依据福建省闽侯县农业地质调查评价数据,研究了县域耕地和园地表层土壤硒分布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分析了农产品硒含量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硒含量受控于地质背景,晚侏罗世潜花岗斑岩分布区土壤硒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质背景区,同时不同地貌条件、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均对土壤硒含量有一定的影响。研究区大部分农产品硒含量较低,主要富硒农作物为水稻,初步评价表明稻米富硒率达78.6%,但有个别稻米样品As或Cd含量超标,开发利用富硒稻米应关注重金属超标风险。根据清洁富硒土壤分布结合农产品富硒情况,研究区划分了9处天然富硒土地潜力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动B超技术在堤坝隐患检测中的应用
齐娟娟, 范宏强, 李精伦, 陈子健, 黄筱彤, 张书桐
2023, 47 (1): 257-263.   DOI: 10.11720/wtyht.2023.1027
摘要   HTML ( 7 )   PDF (3955KB)

为了快速、有效探查堤坝隐患,本文提出了基于线性台阵的微动B超技术。大多数堤坝(土坝)兼顾公路功能,车辆运行产生的震动信号沿堤坝方向传播,基于此,沿着堤坝布设线性台阵,震动传播方向与接收方向一致,为堤坝隐患检测提供了丰富的震源。研究表明,在线性台阵的基础上利用多道采集技术,采集一次可获得多个勘探点数据,提高了野外数据采集效率,避免了震源差异性的影响,提高了横向分辨率以及勘探成果的准确性。将该技术应用于江西九江某堤坝汛前的安全检测,查明该区段存在3处低速隐患,推测为坝基软弱层隐患和堤身介质疏松隐患。实践证明:该技术有效弥补了以往微动勘探效率低、横向分辨率低的不足;并可进行每1 m间距或0.5 m间距的速度扫描,提高了横向分辨率,为堤坝安全治理提供高效、精确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然源面波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场地评价中的应用
陈实, 金荣杰, 李延清, 李崇博, 胡尊平
2023, 47 (1): 264-271.   DOI: 10.11720/wtyht.2023.2702
摘要   HTML ( 4 )   PDF (6410KB)

天然源面波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利用天然地球震动提取面波等信息,可在复杂城市环境中取得良好的探测效果。本文在城市规划区中引入天然源面波探测工作,通过剖面解释、提取等效剪切波速度及卓越周期两类场地评价参数、三维可视化绘图等技术工作,查明了规划区内地层分布特征,认为规划区内未发育隐伏断裂,场地条件良好。本次成果对类似地区的场地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雄安新区浅表古河道精细化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苏永军, 曹占宁, 赵更新, 胡祥云, 范剑, 张竞, 范翠松, 黄忠峰
2023, 47 (1): 272-278.   DOI: 10.11720/wtyht.2023.1245
摘要   HTML ( 2 )   PDF (4223KB)

为实现雄安新区浅表古河道的精细化探测,在遥感工作的基础上,在研究区开展了两条高密度电阻率法剖面探测,经钻孔验证,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确定的古河道分布范围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探明区内古河道具有“弯曲”、“迂回”和“辫状”的平面分布特征,实现了精细化探测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探测和研究浅表古河道提供了新思路,为类似地质条件区域调查古河道方法选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更多...
2022
Vol.46
No.6 
2022-12-20
pp.1315-1580
No.5
2022-10-20
pp.1037-1314
No.4
2022-08-20
pp.1011-1036
No.3
2022-06-20
pp.537-786
No.2
2022-04-20
pp.275-536
No.1
2022-02-20
pp.1-274
2021
Vol.45
No.6 
2021-12-20
pp.1367-1624
No.5
2021-10-20
pp.1095-1366
No.4
2021-08-20
pp.809-1094
No.3
2021-06-20
pp.551-808
No.2
2021-04-20
pp.257-550
No.1
2021-02-20
pp.1-256
2020
Vol.44
No.6 
2020-12-20
pp.1261-1494
No.5
2020-10-20
pp.985-1260
No.4
2020-08-20
pp.709-984
No.3
2020-06-20
pp.463-708
No.2
2020-04-20
pp.227-462
No.1
2020-02-20
pp.1-225
2019
Vol.43
No.6 
2019-12-20
pp.1163-1408
No.5
2019-10-20
pp.1003-1162
No.4
2019-08-20
pp.679-924
No.3
2019-06-20
pp.449-678
No.2
2019-04-20
pp.223-448
No.1
2019-02-20
pp.1-221
2018
Vol.42
No.6 
2018-12-05
pp.1103-1320
No.5
2018-10-05
pp.1006-1101
No.4
2018-08-05
pp.645-856
No.3
2018-06-05
pp.429-644
No.2
2018-04-03
pp.225-396
No.1
2018-02-20
pp.1-224
2017
Vol.41
No.6 
2017-12-20
pp.991-1286
No.5
2017-10-20
pp.779-990
No.4
2017-08-20
pp.587-778
No.3
2017-06-20
pp.385-586
No.2
2017-04-10
pp.189-384
No.1
2017-02-10
pp.1-188
2016
Vol.40
No.6 
2016-12-10
pp.1055-1249
No.5
2016-10-10
pp.843-1054
No.4
2016-08-10
pp.639-842
No.3
2016-06-10
pp.429-638
No.2
2016-04-10
pp.225-428
No.1
2016-02-10
pp.1-224
2015
Vol.39
No.S1 
2015-12-31
pp.1-156
No.6
2015-12-10
pp.1097-1311
No.5
2015-10-10
pp.877-1096
No.4
2015-08-10
pp.657-876
No.3
2015-06-10
pp.437-656
No.2
2015-04-10
pp.217-436
No.1
2015-02-10
pp.1-216
2014
Vol.38
No.6 
2014-12-10
pp.1097-1312
No.5
2014-10-10
pp.865-1096
No.4
2014-08-10
pp.629-864
No.3
2014-06-10
pp.409-628
No.2
2014-04-10
pp.189-407
No.1
2014-02-10
pp.1-188
2013
Vol.37
No.6 
2013-12-10
pp.957-1156
No.5
2013-10-10
pp.761-955
No.4
2013-08-10
pp.565-760
No.3
2013-06-10
pp.377-564
No.2
2013-04-10
pp.189-376
No.1
2013-02-10
pp.1-188
2012
Vol.36
No.6 
2012-12-10
pp.893-1076
No.S1
2012-11-10
pp.1-179
No.5
2012-10-10
pp.705-892
No.4
2012-08-10
pp.517-704
No.3
2012-06-10
pp.325-516
No.2
2012-04-10
pp.159-324
No.1
2012-02-15
pp.1-158
2011
Vol.35
No.6 
2011-12-15
pp.715-864
No.5
2011-10-15
pp.573-714
No.4
2011-08-15
pp.431-572
No.3
2011-06-15
pp.285-430
No.2
2011-04-15
pp.143-284
No.1
2011-02-10
pp.1-142
2010
Vol.34
No.6 
2010-12-16
pp.691-838
No.5
2010-10-15
pp.557-690
No.4
2010-08-10
pp.415-556
No.3
2010-06-10
pp.269-414
No.2
2010-04-10
pp.127-267
No.1
2010-02-10
pp.1-126
2009
Vol.33
No.6 
2009-12-10
pp.613-748
No.5
2009-12-02
pp.487-612
No.4
2009-09-15
pp.361-486
No.3
2009-07-01
pp.1-0
No.2
2009-04-10
pp.113-234
No.1
2009-01-15
pp.1-0
2008
Vol.32
No.6 
2008-12-24
pp.581-704
No.5
2008-10-24
pp.456-580
No.4
2008-08-24
pp.345-454
No.3
2008-06-24
pp.233-344
No.2
2008-04-24
pp.111-231
No.1
2008-02-24
pp.1-108
2007
Vol.31
No.6 
2007-12-24
pp.479-604
No.5
2007-10-24
pp.381-476
No.4
2007-08-24
pp.283-379
No.3
2007-06-24
pp.189-282
No.2
2007-04-24
pp.95-188
No.1
2007-02-24
pp.1-94
2006
Vol.30
No.6 
2006-12-24
pp.471-564
No.5
2006-10-24
pp.381-496
No.4
2006-08-24
pp.283-376
No.3
2006-06-24
pp.189-282
No.2
2006-04-24
pp.95-188
No.1
2006-02-24
pp.1-94
2005
Vol.29
No.6 
2005-12-24
pp.471-564
No.5
2005-10-24
pp.377-470
No.4
2005-08-24
pp.283-376
No.3
2005-06-24
pp.189-282
No.2
2005-04-24
pp.96-199
No.1
2005-02-24
pp.1-95
2004
Vol.28
No.6 
2004-12-24
pp.471-564
No.5
2004-10-24
pp.377-470
No.4
2004-08-24
pp.283-376
No.3
2004-06-24
pp.189-282
No.2
2004-04-24
pp.95-188
No.1
2004-02-24
pp.1-94
2003
Vol.27
No.6 
2003-12-24
pp.412-492
No.5
2003-10-24
pp.329-410
No.4
2003-08-24
pp.247-328
No.3
2003-06-24
pp.165-188
No.2
2003-04-24
pp.83-164
No.1
2003-02-24
pp.1-82
2002
Vol.26
No.6 
2002-12-24
pp.411-490
No.5
2002-10-24
pp.329-409
No.4
2002-08-24
pp.247-328
No.3
2002-06-24
pp.165-246
No.2
2002-04-24
pp.83-165
No.1
2002-02-24
pp.1-82
2001
Vol.25
No.6 
2001-12-24
pp.401-479
No.5
2001-10-24
pp.321-400
No.4
2001-08-24
pp.241-320
No.3
2001-06-24
pp.161-240
No.2
2001-04-24
pp.81-160
No.1
2001-02-24
pp.1-80
2000
Vol.24
No.6 
2000-12-24
pp.401-476
No.5
2000-10-24
pp.321-398
No.4
2000-08-24
pp.241-320
No.3
2000-06-24
pp.161-240
No.2
2000-04-24
pp.81-160
No.1
2000-02-24
pp.1-80
1999
Vol.23
No.6 
1999-12-24
pp.401-476
No.5
1999-10-24
pp.321-396
No.4
1999-08-24
pp.241-320
No.3
1999-06-24
pp.161-240
No.2
1999-04-24
pp.81-157
No.1
1999-02-24
pp.1-78
1998
Vol.22
No.6 
1998-12-24
pp.401-477
No.5
1998-10-24
pp.321-400
No.4
1998-08-24
pp.241-320
No.3
1998-06-24
pp.161-240
No.2
1998-04-24
pp.91-160
No.1
1998-02-24
pp.1-80
1997
Vol.21
No.6 
1997-12-24
pp.401-477
No.5
1997-10-24
pp.321-400
No.4
1997-08-24
pp.241-320
No.3
1997-06-24
pp.161-240
No.2
1997-04-24
pp.81-160
No.1
1997-02-24
pp.1-80
1996
Vol.20
No.6 
1996-12-24
pp.401-477
No.5
1996-10-24
pp.321-400
No.4
1996-08-24
pp.241-320
No.3
1996-06-24
pp.161-240
No.2
1996-04-24
pp.81-160
No.1
1996-02-24
pp.1-80
1995
Vol.19
No.6 
1995-12-24
pp.404-417
No.5
1995-10-24
pp.321-400
No.4
1995-08-24
pp.241-320
No.3
1995-06-24
pp.161-240
No.2
1995-04-24
pp.81-160
No.1
1995-02-24
pp.1-80
1994
Vol.18
No.6 
1994-12-24
pp.401-477
No.5
1994-10-24
pp.321-400
No.4
1994-08-24
pp.241-319
No.3
1994-06-24
pp.161-240
No.2
1994-04-24
pp.81-160
No.1
1994-02-24
pp.1-80
1993
Vol.17
No.6 
1993-12-24
pp.401-477
No.5
1993-10-24
pp.321-400
No.4
1993-08-24
pp.241-320
No.3
1993-06-24
pp.161-240
No.2
1993-04-24
pp.81-160
No.1
1993-02-24
pp.1-80
1992
Vol.16
No.6 
1992-12-24
pp.401-477
No.5
1992-10-24
pp.321-401
No.4
1992-08-24
pp.241-321
No.3
1992-06-24
pp.161-239
No.2
1992-04-24
pp.81-161
No.1
1992-02-24
pp.1-81
1991
Vol.15
No.6 
1991-12-24
pp.401-477
No.5
1991-10-24
pp.321-401
No.4
1991-08-24
pp.241-321
No.3
1991-06-24
pp.161-240
No.2
1991-04-24
pp.81-160
No.1
1991-02-24
pp.1-81
1990
Vol.14
No.6 
1990-12-24
pp.402-479
No.5
1990-10-24
pp.321-400
No.4
1990-08-24
pp.241-320
No.3
1990-06-24
pp.161-240
No.2
1990-04-24
pp.81-160
No.1
1990-02-24
pp.1-80
1989
Vol.13
No.6 
1989-12-24
pp.401-477
No.5
1989-10-24
pp.321-400
No.4
1989-08-24
pp.241-320
No.3
1989-06-24
pp.161-240
No.2
1989-04-24
pp.81-160
No.1
1989-02-24
pp.1-80
1988
Vol.12
No.6 
1988-12-24
pp.401-477
No.5
1988-10-24
pp.321-400
No.4
1988-08-24
pp.241-320
No.3
1988-06-24
pp.161-240
No.2
1988-04-24
pp.81-159
No.1
1988-02-24
pp.1-81
1987
Vol.11
No.6 
1987-12-24
pp.401-477
No.5
1987-10-24
pp.321-401
No.4
1987-08-24
pp.241-320
No.3
1987-06-24
pp.161-237
No.2
1987-04-24
pp.81-159
No.1
1987-02-24
pp.1-81
1986
Vol.10
No.6 
1986-12-24
pp.401-477
No.5
1986-10-24
pp.321-400
No.4
1986-08-24
pp.241-321
1986
Vol.6
No.4 
1986-08-24
pp.193-256
1986
Vol.10
No.3 
1986-06-24
pp.161-240
No.2
1986-04-24
pp.81-160
No.1
1986-02-24
pp.1-80
1985
Vol.9
No.6 
1985-12-24
pp.401-476
No.5
1985-10-24
pp.321-400
No.4
1985-08-24
pp.241-320
No.3
1985-06-24
pp.161-320
No.2
1985-04-24
pp.81-159
No.1
1985-02-24
pp.1-80
1984
Vol.8
No.6 
1984-12-24
pp.321-383
No.5
1984-10-24
pp.257-320
No.4
1984-08-24
pp.193-256
No.3
1984-06-24
pp.129-192
No.2
1984-04-24
pp.65-127
No.1
1984-02-24
pp.1-64
1983
Vol.7
No.6 
1983-12-24
pp.321-382
No.5
1983-10-24
pp.258-320
No.4
1983-08-24
pp.194-256
No.3
1983-06-24
pp.129-192
No.2
1983-04-24
pp.65-128
No.1
1983-02-24
pp.1-63
1982
Vol.6
No.6 
1982-12-24
pp.321-383
No.5
1982-10-24
pp.257-319
No.4
1982-08-24
pp.193-256
No.3
1982-06-24
pp.129-192
No.2
1982-04-24
pp.65-128
No.1
1982-02-24
pp.1-64
1981
Vol.5
No.6 
1981-12-24
pp.321-383
No.5
1981-10-24
pp.257-320
No.4
1981-08-24
pp.193-256
No.3
1981-06-24
pp.129-192
No.2
1981-04-24
pp.65-128
No.1
1981-02-24
pp.1-64
1980
Vol.4
No.6 
1980-12-24
pp.1-64
No.5
1980-10-24
pp.1-65
No.4
1980-08-24
pp.1-65
No.3
1980-06-24
pp.1-65
No.2
1980-04-24
pp.1-64
No.1
1980-02-24
pp.1-64
1979
Vol.3
No.6 
1979-12-24
pp.1-60
No.5
1979-10-24
pp.1-93
No.4
1979-08-24
pp.1-73
No.3
1979-06-24
pp.1-78
No.2
1979-04-24
pp.1-65
No.1
1979-02-24
pp.1-65
煤田陷落柱特殊波对陷落柱解释的影响(4764)
地、物、化综合方法在博故图金矿勘查中的应用(4204)
 重力和磁力勘探进入新时期(3378)
航空重力测量系统研究进展(3286)
基于matlab的探地雷达数据三维显示(3041)
异常面积计算(2569)
梯度电测深方法在沂南金矿勘查中的应用(2481)
地球物理数据网格化方法的选取(2428)
利用Excel实现R型聚类分析(2416)
利用原子干涉仪测量重力加速度(2355)
勘查地球化学新方法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及其地质效果(2235)
江西宜黄地区物探组合异常特征与矿产(2168)
斑岩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进展(2161)
汉克尔变换的数值计算与精度的对比(2143)
量子磁力仪研究和开发近况(2121)
中国东部地壳元素丰度与岩石平均化学组成研究(2086)
可控震源地震勘探中的参数选择(2054)
频率—波数域频散曲线提取方法及程序设计(2036)
偏移速度分析与偏移成像(2024)
基于面积统计的Surfer软件等值线等级文件自动生成(2019)
二阶弹性波动方程高精度交错网格波场分离数值模拟(1986)
重磁勘探反演问题研究述评(1983)
利用Surfer实现剖面平面图绘制(1955)
瑞利面波数值模拟中的PML吸收边界条件(1947)
地质·物探·化探找矿模型(1902)
中国土壤化学元素丰度与表生地球化学特征(1895)
几种时频分析方法对比及在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1894)
航空重力梯度仪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890)
Surfer与MapGIS图件相互转换的几个问题(1880)
TerraTEM瞬变电磁系统在隐伏铁矿体上的勘查应用(1859)
物探与化探
豫西合峪—车村地区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物质来源研究进展(488)
主动源与被动源面波联合勘探在黄土覆盖区三维成像中的应用(344)
基于Python语言的瑞利面波频散反演实行方案(314)
海洋可控源电磁发射系统中的绝缘在线监测技术研究(247)
二维地震和高密度电阻率测深揭示雄安新区浅部三维地质结构特征(243)
岩屑地球化学测量在甘肃北山干旱戈壁荒漠区的找矿效果——以三白墩地区金砷矿的发现为例(240)
深部金属矿地震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以内蒙古查干花钼矿区为例(202)
三维AMT正反演技术对贵州马坪含金刚石岩体探测的精细解释(193)
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在银川盆地东缘地热研究中的应用(192)
微动B超技术在堤坝隐患检测中的应用(192)
原生晕中元素及元素组合空间变化性研究——以青海省扎家同哪金矿为例(186)
地震勘探节点采集系统设计的要点(180)
复电阻率法在安徽南陵盆地海相页岩气勘探中的应用(174)
地温测量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172)
基于叠前同时反演的致密砂岩储层预测及含气性识别——以苏里格S区块为例(169)
直流电阻率法与工作面透明化(169)
隐伏岩浆型铜镍矿空—地—井协同勘查技术体系(164)
安徽省宣城市土壤硒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164)
西北某石英脉型金矿综合物探特征及定量解释实例(163)
海底电磁接收机的通道标定计算程序(162)
页岩气水力压裂分布式微弱电场监测技术初探(162)
基于电阻率测井曲线的大地电磁测深标定(159)
时间域激电测深不同装置数据去耦分析(157)
放射性测量方法在稀有稀土矿勘查中的应用——以小兴安岭地区南岔区某铀异常点为例(156)
瞬变电磁法超小线圈并联式发射回线设计实验(155)
镍酸钐研究进展及其用于海洋电场传感器的可行性分析(153)
重力及其梯度异常正演的Moving-footprint大尺度模型分解方法(153)
MicrOBEM:小型海底电磁接收机(152)
综合物探方法在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152)
云南省安宁地区土壤重金属等元素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149)
宽频大地电磁法在二连盆地铀矿资源评价中的试验应用(146)
新疆维权银铜多金属矿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式及成矿模型(145)
高分辨率单道地震探测技术在内陆浅水区的试验研究(143)
综合物探方法在隐伏岩溶探测中的应用(141)
南方碳酸盐岩地区页岩气钻探井位选址中的综合物探方法应用(140)
重力位场小波多尺度分解性质的分析与应用(139)
沙漠区可控震源采集资料“黑三角”强能量噪声压制技术(137)
青海省富硒土壤标准探讨(136)
贵州区域地热成因探讨(132)
地下方形空洞地质雷达成像机理研究(132)
菏泽市水系沉积物重金属特征及风险评估(130)
基于MRAS证据权重模型的河南老湾地区金矿成矿预测(129)
彭水地区碳酸盐岩山地地表地震激发接收因素优选及效果(129)
海河流域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128)
免维护超低噪声固体不极化电极的研制与性能测试(126)
洛阳市伊川县鸦岭镇—汝阳县小店镇一带表层土壤硒形态研究(126)
湖北红安县生态地质调查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125)
多源并发下Mur二阶吸收边界和非分裂递归卷积完全匹配层对比研究(124)
基于组合震源编码的多尺度全波形反演方法(124)
国外航空物探系统集成技术回顾(2015~2020)(124)
在线办公
新闻公告
《物探与化探》继续入选《中文核心...
《物探与化探》2020年第1期纸...
《物探与化探》2020年第1期已...
《物探与化探》2019年第4期稿...
《物探与化探》加入OSID开放科...
《物探与化探》入编《中文核心期刊...
《物探与化探》2018年第6期稿...
更多>>
期刊信息
双月刊,1979年创刊
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
主办: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主编:熊盛青
编辑:《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出版:地质出版社(北京学院路31号)
ISSN 1000-8918
CN 11-1906/P
国外发行代号:BM5551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航遥中心
电话:010-62060192
Email:whtbjb@sina.com
友情链接
乌鲁木齐金维图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中色地科矿产勘查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国为电子有限公司
廊坊市立福地质勘查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佳明航电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更多>>
京ICP备05055290号-3
版权所有 © 2021《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航遥中心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060192;62060193 E-mail:wht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