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Alert Rss
 
快速检索
推荐文章
更多>>
山东省临沂凸起东北缘重力场特征及大地构造单元边界讨论
王润生1,2(), 武斌3, 张海瑞3, 于嘉宾1,2(), 董彦龙4,5, 郭国强1,2, 康一鸣1,2
2023 Vol. 47 (2): 279-289    DOI: 10.11720/wtyht.2023.1144
轮古西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暗河系统地震特征分析
但光箭1(), 周成刚1, 刘云宏2, 李相文1, 张亮亮1, 张明1, 王春阳1
2023 Vol. 47 (2): 290-299    DOI: 10.11720/wtyht.2023.1052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
  2023年, 第4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6-20 上一期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2022年重磁方法理论及应用研究专题研讨会”专栏
重磁场二度体边缘深度反演研究进展
王万银, 罗新刚
2023, 47 (3): 547-562.   DOI: 10.11720/wtyht.2023.1464
摘要   HTML ( 380 )   PDF (8058KB)

地质体边缘深度对重磁位场勘探半定量解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主要的地质体边缘深度反演方法有沃纳(Werner)反褶积法、解析信号振幅法(ASA)、局部波数法(local wave-number)、Tilt-depth法、欧拉(Euler)反褶积法和曲率属性(curvature attributes)反演法。这几类方法都存在解的筛选问题、稳定性问题和适应性问题。本文主要对不同类型数据和模型的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基本原理分析和模型试算结果表明:沃纳反褶积方法和欧拉反褶积方法适用的数据源类型最多,曲率属性适用的数据源类型次之,Tilt-depth最少;沃纳反褶积方法、欧拉反褶积方法和曲率属性方法能够适应较多的模型,Tilt-depth能够适应的模型最少。对于重力数据,垂向一阶导数的解析信号振幅作为数据源适用于所有方法。对于磁力数据,解析信号振幅作为数据源适用于所有方法。同时,建议其他学者在使用这些方法反演二度体边缘深度时,遵循以下原则:反演方法推荐优先使用沃纳反褶积,其次是曲率属性和欧拉反褶积。沃纳反褶积方法和欧拉反褶积方法的重力数据源推荐使用垂向一阶导数的水平导数,磁力数据源推荐使用水平导数。曲率属性方法的重力数据源推荐使用垂向一阶导数的解析信号振幅,磁力数据源推荐使用解析信号振幅。另外,基于以上的研究结论,对边缘深度反演中解的筛选问题、稳定性问题和适应性问题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中给出了一些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油气重磁勘探技术进步与展望
刘云祥, 司华陆, 乔海燕, 刘百川
2023, 47 (3): 563-574.   DOI: 10.11720/wtyht.2023.1484
摘要   HTML ( 342 )   PDF (3583KB)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国陆上油气重磁勘探技术的进步及主要应用效果,结合作者的研究成果,从采集、处理、解释、应用这4个方面阐述了油气重磁力勘探技术的新进展,梳理了深层目标、复杂区、火山岩等重点领域的重磁应用效果;并进一步分析了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对重磁勘探技术的需求,结合国内外重磁勘探技术新趋势,指出了复杂区深层及火成岩的油气重磁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研究结果表明,重磁勘探技术进步明显,对现阶段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发展高精度、高密度的重磁新技术及重、磁、电、震协同创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不等式和Gramian约束的MT和重力正则化联合反演
陈晓, 曾志文, 邓居智, 张志勇, 陈辉, 余辉, 王彦国
2023, 47 (3): 575-583.   DOI: 10.11720/wtyht.2023.1474
摘要   HTML ( 499 )   PDF (4544KB)

基于Gramian约束的正则化联合反演是目前地球物理联合反演领域的研究热点。鉴于正则化项和约束项权重系数选择的困难性,有必要在正则化联合反演中引入不等式约束。本文以基于Gramian约束的大地电磁测深法(MT)和重力正则化联合反演为例,对比了惩罚函数法和转换函数法在联合反演中的应用效果,并开展了江西相山某测线的实测资料处理。模型试验表明,惩罚函数法和转换函数法可以有效地将物性参数约束在一定范围之内,惩罚函数法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但需要人为设置惩罚函数的权重系数。实测数据的处理表明,基于不等式和Gramian约束的联合反演具有较高的实用性,提高了地球物理解释的精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卫星重力异常的渤海盆地秦南凹陷及邻区构造格局研究
杨荣祥, 王万银, 蔡梦轲, 王丁丁, 罗新刚
2023, 47 (3): 584-596.   DOI: 10.11720/wtyht.2023.1463
摘要   HTML ( 171 )   PDF (15824KB)

渤海盆地是我国目前发现海上油气田最多的地区,秦南凹陷作为渤海盆地中的潜在富油气凹陷,具有较高的勘探潜力,对凹陷及邻区的构造格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利用卫星重力异常,通过校正陆域地形和海水的影响得到布格重力异常,采用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NVDR-THDR)、欧拉反褶积、最小曲率位场分离和双界面模型重力场快速反演等方法得到了断裂的平面分布和视深度、新生界厚度以及构造单元边界;结合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内主要断裂和构造单元的分布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研究表明秦南凹陷及邻区的断裂主要呈NE向、NEE向和NW向展布,断裂视深度以1~10 km为主,在控坳断裂的部分位置及众多断裂交汇处达到了15~25 km;新生界厚度在0~11 km,构造单元呈NE向和NEE向交替分布,其边界大多受断裂控制;通过进一步研究,将秦南凹陷西侧的洼陷划归为乐亭凹陷,对其他构造单元的边界也进行了调整。本次断裂分布和构造单元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能为秦南凹陷的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地球物理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EM网格间距及校正半径对重力地形校正的影响
张菲菲, 王万银, 李倩, 王林, 马静
2023, 47 (3): 597-607.   DOI: 10.11720/wtyht.2023.1472
摘要   HTML ( 174 )   PDF (7804KB)

为消除地形质量对观测重力值的影响,在重力勘探中需要进行地形校正。由于地形距观测点最近,故其对重力值的影响最大;又由于地形起伏的复杂性,难以精准获得地形起伏的变化值。因此,地形校正成为影响重力勘探精度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其中地形数据的网格大小和地形校正的半径选择是影响地形校正计算精度的关键。本文收集了平原、丘陵和山地3种类型的5、10、25、50、100 m分辨率的DEM数据分别计算了不同网格间距、不同校正范围内的传统地形校正值和广义地形校正值,分析不同网格间距和校正半径对重力地形校正的影响。通过研究表明,大地水准面以上,地形质量对测点的重力影响主要集中在0~5 000 m环带范围内,约占整个地形质量影响值的90%,在丘陵和山地类型的地形校正过程中需要重视中、远区的校正,适当增加中区校正范围;不同类型地形对地形网格间距的需求不同,地形起伏变化越大,对DEM数据分辨率要求越高。根据对比结果的分析,对不同类型地形校正中DEM网格间距和校正半径的选取原则给出了相应的建议。该项工作为重力地形校正的理论研究及规范细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重磁场特征的洛宁地区构造特征研究及矿产预测
张磊, 王万银, 汪孝博, 李文, 张雪丽, 宋豪, 杨敏, 安黎明
2023, 47 (3): 608-617.   DOI: 10.11720/wtyht.2023.1462
摘要   HTML ( 178 )   PDF (10842KB)

洛宁地区位于崤山隆起与洛宁盆地的结合处,属第四系浅覆盖区,已发现有老里湾、中河等大型银、铅、锌矿床,矿床形成与受断裂构造控制的酸性岩体关系密切。本文利用1∶5万重、磁资料,采用最小曲率位场分离技术、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技术、相关分析法、三维物性反演等方法进行处理,研究断裂构造及酸性岩体分布特征。通过研究表明:洛宁地区受NW向、NE向及EW向三期构造影响,以老里湾为中心,多组断裂呈现半径6.5 km的 “环状”分布特征;发现多处隐伏岩体,重新厘定了老里湾岩体、中河岩体等边界,花岗岩体分布受环状构造控制,岩体埋深约3 km;“环状”构造与磁异常梯级带相关性较好的多处钻孔见矿,在该区开展找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重力异常的镇安西部隐伏岩体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张瑾爱, 杨渊, 张林
2023, 47 (3): 618-627.   DOI: 10.11720/wtyht.2023.1465
摘要   HTML ( 11 )   PDF (8220KB)

镇安西部钨钼等多金属矿成矿条件优越,区内发现了如东阳、棋盘沟、桂林沟、月河坪、核桃坪等一批大中型钨钼矿,其成矿原因与侵入岩体有关。为了寻找钨钼矿体,必须开展与成矿有关的侵入岩体的研究,特别是对隐伏岩体的研究。本文基于高精度重力数据,利用最小曲率位场分离方法提取了隐伏岩体的重力异常,结合出露岩体的地球物理特征,对镇安西部隐伏岩体的平面位置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识别出了懒板凳、沙坪村、月河台、东川街和黄金美5个隐伏岩体。对典型隐伏岩体进行了3D重力异常反演,得到了隐伏岩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其中月河台和懒板凳东隐伏岩体均已得到了钻孔验证,孔内见到的黑钨矿品位较好。本文的研究方法可为该地区乃至其他地区隐伏岩体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南秦岭成矿带构造—岩浆—成矿演化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地震全波形反演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综述
陈子龙, 王海燕, 郭华, 王光文, 赵玉莲
2023, 47 (3): 628-637.   DOI: 10.11720/wtyht.2023.1469
摘要   HTML ( 14 )   PDF (3181KB)

随着资源勘探加“深”加“难”,如何在复杂构造背景下提高成像精度和储层预测的精度已经成为了地球物理研究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全波形反演方法是一种可以适用于复杂地质构造的反演方法。该方法利用叠前地震波场中的动力学与运动学信息,能够揭示复杂地质背景下构造细节。作为一个涉及模型参数化、误差反函数建立、数据预处理、波长数值模拟、子波估计等诸多研究内容的方法,该技术的发展必定是一个逐步完善且需要长期攻克的过程。目前随着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全波形反演方法已经逐渐被应用在实际观测数据中。本文介绍了全波形反演方法的方法原理和处理流程,总结了全波形反演的发展历程以及全波形反演方法在海洋地震资料、陆上地震资料、深地震反射资料中的应用现状,提出当前全波形反演的应用瓶颈、数据处理难题、深部地壳反演成像的挑战,为全波形反演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质调查·资源勘查
综合物探方法在云南澜沧老厂多金属矿区深部找矿中的应用
游越新, 邓居智, 陈辉, 余辉, 高科宁
2023, 47 (3): 638-647.   DOI: 10.11720/wtyht.2023.1578
摘要   HTML ( 17 )   PDF (6931KB)

云南澜沧老厂是三江特提斯成矿带南段最重要的多金属矿区之一,经多年开采后浅部资源已近枯竭。近年来矿区深部新发现了花岗斑岩和斑岩型多金属矿化,凸显深部多金属的找矿潜力。为查明研究区深部控矿地层和构造的赋存情况,助力深部找矿突破,本文采用大功率激电法和音频大地电磁法对矿区深部结构进行探测。对采集的激电和电磁数据进行处理和反演后,获得了研究区的激电异常分布和深部电性结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测区西北部的低阻、高极化异常为地表铁锰矿、银锰矿和深部多金属矿化的共同反映,测区中东部的高阻高极化异常与深部多金属矿化有关。中上石炭统灰岩及白云岩地层西厚东薄,其中西侧地层向SW方向倾伏,东侧地层上覆于下石炭统依柳组;隐伏花岗斑岩向NE方向倾伏,其深部2 300~2 800 m水平范围段与深断裂的耦合部位为深部多金属矿化有利区。将大功率激电法和音频大地电磁法相结合可提升深部多金属矿探测的可靠性,指导后续钻孔布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寒冷半干旱草原景观大比例尺微沟系测量样品粒级试验——以锲墨格山锂铍稀有矿为例
保善东, 谢祥镭, 王亚栋, 徐云甫, 张新远, 曾彪
2023, 47 (3): 648-658.   DOI: 10.11720/wtyht.2023.2700
摘要   HTML ( 11 )   PDF (16613KB)

青海省天峻县锲墨格山地区属寒冷半干旱草原景观,地表发育宽300~500 m、断续延伸达7 km的伟晶岩带。目前勘查工作已发现了锲墨格山锂铍稀有矿,为了能够在后续同类景观区稀有稀土找矿中提供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本文在锲墨格山地区开展了大比例尺微沟系地球化学测量技术方法的样品粒级试验和有效性研究。本次通过1∶2.5万地球化学测量,选取-4~+20目、-4~+40目、-10~+40目和-10~+60目采样截取粒级,在伟晶岩脉发育地段进行试验研究,分析Cu、W、Sn、Be、Li、Nb、Rb、Zr、La、Y元素含量。结果显示,Be、Li、Nb、Rb、Zr稀有元素选取-4~+40目和-10~+40目采样截取粒级,La、Y等稀土元素选择-10~+40目采样截取粒级,Cu、W、Sn等有色金属元素选择-10~+60目采样截取粒级时,元素富集离散特征更明显,地球化学分布与地质矿产特征吻合度更高,证明该技术方法可以在同类景观区稀有稀土找矿工作中获得显著的地球化学找矿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西简池镇地区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潜力
张嘉升, 周伟, 李伟良, 祁晓鹏, 杨杰, 王璐
2023, 47 (3): 659-669.   DOI: 10.11720/wtyht.2023.1122
摘要   HTML ( 215 )   PDF (6805KB)

陕西简池镇地区位于扬子板块北缘南江前陆—上叠盆地,为了明确找矿潜力,在研究区开展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根据与成矿密切相关的K2O、Na2O、CaO、MgO、Cl、S、B、Rb、Cs、Li、Br、I等12种元素测试结果,分析了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确定研究区内Li为主成矿元素,Li-B-Rb-Cs-K2O是寻找锂矿的指示元素组合,Li空间分布规律符合各地质体展布形态。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圈定综合异常18个,通过异常检查工作,发现了多条锂矿(化)体,表明该地区具备了良好的成矿地质—地球化学条件,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赛马碱性岩稀有稀土矿地质化学特征及找矿潜力
南哲, 王林世, 侯旭, 翟征博, 王杨, 刘洋
2023, 47 (3): 670-680.   DOI: 10.11720/wtyht.2023.2185
摘要   HTML ( 10 )   PDF (5011KB)

赛马碱性岩是一个十分独特而复杂的地质体,以其岩石类型多样,矿物种类繁多,富含铀、钍、稀有稀土元素而闻名。本研究通过对赛马碱性岩地区近几年地质勘查项目成果的分析总结,发现赛马碱性岩第二侵入期岩石普遍存在稀有稀土元素矿化,成矿温度为中—低温,矿床类型主要分为残浆交代型和矽卡岩型两种,同时结合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和1∶1万原生晕测量数据,对整个碱性杂岩体进行了找矿潜力分析,在赛马碱性岩及其外围圈定出3个成矿预测区:赛马—顾家稀有稀土及放射性元素成矿预测区、爱阳稀有稀土及放射性元素成矿预测区、双山子稀土矿成矿预测区。该研究对赛马碱性岩地区的稀有稀土多金属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频AVO技术在安岳气田须二段储层含气性分析中的应用
宋晨, 金吉能, 潘仁芳, 朱博远, 喻志骅, 唐小玲
2023, 47 (3): 681-689.   DOI: 10.11720/wtyht.2023.1273
摘要   HTML ( 10 )   PDF (6171KB)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须二段致密气储量丰富,地质特征相对复杂,常规 AVO分析方法预测储层含气性分布的精度较低,需要研究采用更加精细的地震预测方法。基于单井岩石物理和正演模型特征分析,采用基于小波变换下的分频AVO反演,优选出优势频段的AVO属性进行融合构建含气性因子,进而对安岳气田须二段有利含气富集区带进行分布预测。结果表明,须二段气层主要表现为Ⅳ类AVO响应异常。优势频段35~45 Hz的气、水层AVO响应比全频段的AVO响应的差异特征较明显,差异性更大,更易突出含气响应特征;AVO含气性敏感属性为相对横波速度差异、相对泊松比差和流体因子,经融合得到含气指示因子的负异常区域指示含气有利区;井震对比可知优势频段AVO属性的含气性预测效果较好。该方法以期为非常规油气勘探提供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物探方法在矿泉水勘查中的应用——以泾县榔桥地区为例
张志, 徐洪苗, 钱家忠, 谢杰, 陈皓龙, 朱紫祥
2023, 47 (3): 690-699.   DOI: 10.11720/wtyht.2023.1443
摘要   HTML ( 14 )   PDF (7344KB)

安徽省泾县榔桥镇马渡桥村一带具有开发优质矿泉水的巨大潜力,然而受地质条件及含水介质非均质性影响,其分布范围勘定以及水量、水质定量评价一直是影响矿泉水开发利用的难题。基于此,以泾县榔桥地区为靶区开展了地面物探与水文测井联合的综合物探方法应用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包括:①通过地面综合物探方法实现了花岗闪长岩中断裂构造的精确定位,通过水文测井实现了构造裂隙水层位的精准识别;②成功探明单孔出水量约为50~80 m3/d的偏硅酸型饮用天然矿泉水;③指示了区内富水断裂构造为中浅埋深(约75~140 m),走向主要为NW向。研究成果揭示了该区赋存矿泉水构造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后续矿泉水范围勘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泾县榔桥地区综合勘查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具备系统性,对相近地区矿泉水勘查具有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域电磁法在巨厚低阻层下水文地质勘探中的应用——以安徽淮南某煤矿为例
齐朝华
2023, 47 (3): 700-706.   DOI: 10.11720/wtyht.2023.1178
摘要   HTML ( 12 )   PDF (4532KB)

为探测巨厚低阻层下部的煤层顶底板含水层中的富水性,在安徽淮南地区进行了煤矿广域电磁法的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经过试验分析、数据采集、资料解释等多种手段获得的地质成果与井下揭露情况吻合良好。广域电磁法在煤矿水文地质勘探中的成功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具有穿透能力强、探测深度大、精度高的特点,可以作为一种新兴的物探手段用于大深度煤田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山小河尾水库岩溶含水渗漏通道的地球物理新证据
周建兵, 罗锐恒, 贺昌坤, 潘晓东, 张绍敏, 彭聪
2023, 47 (3): 707-717.   DOI: 10.11720/wtyht.2023.1244
摘要   HTML ( 12 )   PDF (7271KB)

小河尾水库作为文山市境内海拔最高的岩溶水库,自建成蓄水以来,存在严重的库水渗漏问题,虽经多次防渗处理,但水库渗漏的情况仍未改善。为确定小河尾水库地下岩溶渗漏通道的位置,以指导后期水库防渗工程的部署,本次研究在工程区内利用高密度电法与音频大地电磁法探测水库地下渗漏通道,通过对物探测试数据进行2D反演试算,发现将这2种方法相结合具有可行性,2种方法物探异常点位置高度吻合,能精确反映地下不同深度的地质情况,探测结果能为后期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基于实测数据反演结果,并结合地表地质资料、钻探验证手段,推测水库主要存在2条NNE向且高程集中于1 800 m以上的岩溶含水渗漏通道,其中I号岩溶渗漏通道位于灰岩与硅质岩接触带附近,II号岩溶渗漏通道位于灰岩内部岩溶裂隙处。同时基于本次物理勘探结果,笔者也为小河尾水库后期防渗处理提出了帷幕灌浆工程部署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域电磁法在安页2井压裂监测应用探索
胡志方, 罗卫锋, 王胜建, 康海霞, 周惠, 张云枭, 詹少全
2023, 47 (3): 718-725.   DOI: 10.11720/wtyht.2023.1089
摘要   HTML ( 740 )   PDF (3531KB)

为了评价安页2井两水平井压裂效果,采用广域电磁法压裂监测技术,探索压裂监测测网布设、采集和数据处理。通过对压裂前、压裂中和压裂后的监测数据开展定性半定量差分分析,初步判断压裂缝延伸方向,半定量计算缝长和缝高等参数。每个压裂段通过深度约束精细反演差分定量确定缝高和缝长等参数,压裂监测显示两水平井缝长在100~125 m,缝高在20~25 m。通过评价每段压裂效果指导压裂生产,以上段压裂成果指导下段压裂,最终对整个压裂段效果进行评价。广域电磁法在预测压裂的液波及方向和范围(缝长等)方面,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研究·信息处理·仪器研制
X射线荧光光谱岩心扫描影响因素及校正方法的研究进展
黄平安, 王夏青, 唐湘玲, 王玉堂, 李玮, 罗增, 吕飞亚
2023, 47 (3): 726-738.   DOI: 10.11720/wtyht.2023.1281
摘要   HTML ( 10 )   PDF (2349KB)

X射线荧光光谱岩心扫描(XRF Core Scanner,XRF-CS)经过20余年的发展,在多类型沉积岩心的元素分析、古环境重建、矿藏储层及丰度的勘探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展示出巨大的潜力。然而,对XRF-CS元素信号影响因素和校正的研究较为少见(特别是在国内),限制了该仪器的正确使用和数据的准确解读。本文对比分析了XRF-CS相较于传统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的快速、连续、无损且高分辨率的优势和特点,结果表明其测试时间仅为传统分析技术的1/10,而分辨率可高达0.02 mm;但XRF-CS的元素信号值为半定量,无法精确识别元素组成。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XRF-CS“仪器”和“岩心”的影响因素、程度和效果,指出在最优化仪器设置的前提下,选取适当的扫描间隔和曝光时间可以实现XRF-CS元素信号强度和“经济性”的平衡;在扫描过程中,通过晾干和平整岩心表面,尽可能排除含水量和粒度分布对元素信号的削弱作用。此外,本文系统阐述了国际通用的Normalized Median-Scaled(NMS)模型、Log-ratio Calibration Equation(LRCE)及改进的 Multivariate Log-ratio Calibration(MLC)模型、Normalized Polynomial-scaled Calibration(NPS)和 Polynomial-Corrected Multivariate Log-ratio Calibration(P-MLC)模型,指出3种模型的校正过程和应用潜力,进而提高XRF-CS元素信号的准确性。今后,需进一步增强多类型仪器间同一因素影响效果对比分析、校正模型优化和可视化软件包开发、多种传感器搭载和“一体化”扫描、地质矿藏资源探测与评估的广泛应用等多方面的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生物样品中12种元素的方法
肖细炼, 刘杰, 魏立, 陈燕波, 杨小丽, 杨红梅
2023, 47 (3): 739-746.   DOI: 10.11720/wtyht.2023.1315
摘要   HTML ( 14 )   PDF (491KB)

针对生物样品的特殊性,本文建立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同时测定生物样品中铝(Al)、铁(Fe)、镁(Mg)、钙(Ca)、钠(Na)、钾(K)、锰(Mn)、磷(P)、钛(Ti)、钡(Ba)、锶(Sr)、锌(Zn)等12种元素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微波消解样品前处理条件进行优化,选择以10 mL逆王水和1 mL双氧水的混合试剂作为消解试剂,并选择合适的微波消解仪实验程序,能保证样品分解完全;选择最优的等离子体激发条件、元素分析谱线及扣背景位置,使得各元素测定的灵敏度高以及谱线无干扰;以国家一级生物成分标准物质作为校准系列绘制校准曲线,使得校准系列与试样基体尽可能一致,且选定方法总稀释倍数为100,消除了基体效应干扰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检出限为(0.04~4.93)×10-6;方法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1%~5.13%,精密度较好;经国家一级生物成分标准物质验证,方法相对误差(RE)均在±10%以内,测定值与标准值相吻合,方法准确可靠,能够满足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顺北地区碳酸盐岩断控缝洞体油气产能定量化估算技术
刘军, 黄超, 杨林, 张永升, 查明
2023, 47 (3): 747-756.   DOI: 10.11720/wtyht.2023.2579
摘要   HTML ( 10 )   PDF (6046KB)

走滑断裂带及其控制的缝洞体是顺北地区奥陶系新的勘探领域,探索断控缝洞体储层单井产量多属性量化预测技术,为顺北地区断裂带井位部署与井轨迹优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断控缝洞体储层中,断裂是油气运移通道,其纵向延伸和宽度是断裂的通源性,主干断裂与次级断裂平面交汇结构表征断裂的汇聚性,通源性和汇聚性表征成藏断裂特征。断控缝洞体中缝洞是储集空间的主体,断控缝洞体储层规模和断裂裂缝分布密度表征缝洞特征。断控缝洞体储层的单井产量既与断裂特征有关,更与缝洞特征有关。因此,量化的断裂特征和缝洞特征是单井产量量化预测的基础。地震数据及其多种属性的断层精细解释,量化后得到断裂特征值。结构张量属性圈定断控缝洞体储层范围,异常体振幅属性表征缝洞的分布及其体量,最大似然概率属性表征断裂裂缝分布密度,3种属性融合得到缝洞特征值。最后将量化的断裂特征值和缝洞特征值融合为断控缝洞体特征值,与实测钻井的年产液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年产液量与断控缝洞体特征值的统计关系式,实现断控缝洞体储层单井产量的量化预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水层对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研究
杜燚镜, 孙成禹, 王志农, 蔡瑞乾, 王升荣, 焦峻峰
2023, 47 (3): 757-765.   DOI: 10.11720/wtyht.2023.1366
摘要   HTML ( 734 )   PDF (4212KB)

在海洋地震勘探中,地震反射特征对于AVO分析、海底参数反演以及构造分析等具有重要作用。地震波在海洋中传播,其产生的地震反射特征受到海水层和海底以下沉积物的综合影响,但目前业界主要针对海底以下沉积物对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开展研究,关于海水层对地震反射特征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研究地震波在海水层中传播时地震波场的变化特征,首先从流体—固体分界面和自由界面的边界条件出发,推导出弹性界面入射和反射时的P-P振幅比,得到海水层效应的数学表达式。然后分析入射波频率、海水层深度、海底阻抗差和入射角等因素对海水层滤波效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海水层对于地震P波具有周期性的选频滤波效应;选频滤波效应的周期与入射波频率和海水层深度成反比,与入射角成正比;入射角越大,地震P波衰减越严重;阻抗差对振幅的影响与入射波频率和海水层深度有关。最后利用数值模拟验证了海水层对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机器学习松辽盆地大地热流计算与特征分析
宫明旭, 白利舸, 曾昭发, 吴丰收
2023, 47 (3): 766-774.   DOI: 10.11720/wtyht.2023.1241
摘要   HTML ( 12 )   PDF (6079KB)

大地热流是地球内部热量在地表的直接显示,对地热资源评估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由于传统利用钻井技术的热流测定方法既昂贵又困难,至今松辽盆地仍未能实现高质量、高分辨率的大地热流测量。机器学习是一种用于数据分析的技术,它可以识别数据中的模式并将其用于自动计算未知数据。本文引入机器学习方法来计算区域大地热流。这项研究基于全球大地热流实测数据与地质构造数据,首先采用了Kriging回归算法和机器学习算法计算某已知热流分布区域的大地热流,并计算了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表明机器学习算法能获得误差更小、相关度更高的结果。随后使用机器学习方法计算了松辽盆地的大地热流值。计算结果显示盆地中部大地热流最高,以大庆、松原之间的区域为中心呈环状向外逐渐变低,中心区域大地热流超过80 mV/m2。该结果与区域实测地温梯度测量结果具有良好一致性,为进一步分析松辽盆地地热资源分布规律提供参考。最后,利用Sobol方法进行地质特征灵敏度分析,量化各参数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机器学习方法在大地热流值计算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声提取—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化肥样品中的氟
刘彬, 徐进力, 杜雪苗, 唐瑞玲, 张鹏鹏, 白金峰, 于林松, 万方
2023, 47 (3): 775-781.   DOI: 10.11720/wtyht.2023.1150
摘要   HTML ( 11 )   PDF (624KB)

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氟过剩的土地面积约31.5万km2。氟作为一种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元素而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尤其近年来农业活动中高氟化肥的使用成为土壤中氟的潜在来源,其在土壤、动植物体中的循环迁移方式尚待深入研究。为了迎接新一轮全国土壤普查和现代健康地质调查,需要研究建立准确测定化肥中的氟含量的分析方法。本次实验对比研究了HCl煮沸提取、HCl常温超声提取、NaOH熔融水提取、Na2O2熔融水提取4种不同的样品分解方式,结果表明:采用HCl常温超声提取分解样品,NaOH-H2SO4调节酸度,柠檬酸钠做离子缓冲剂是最佳的样品前处理方式; 并对超声提取时间及提取温度进行了考察,确定了超声提取时间为20 min,提取温度为20 ℃;在最佳的样品前处理条件下,测定了方法的主要质量参数:检出限1.63×10-6、精密度0.98%、回收率在91%~108%。该方法前处理简便快速、易于操作,以分段建立标准曲线的模式,测定的质量参数完全能够满足化肥的分析要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的电阻率特性及阿尔奇公式的应用进展
王英梅, 焦雯泽, 刘生浩, 王茜, 宋瀚宇
2023, 47 (3): 782-793.   DOI: 10.11720/wtyht.2023.1147
摘要   HTML ( 11 )   PDF (2996KB)

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的评价以阿尔奇(Archie)公式为核心、岩电参数为应用基础。针对不同的地质环境匹配相应的岩电参数值,尤其是孔隙度指数(m)和饱和度指数(n),是准确计算饱和度的关键。在电阻率测井中,如何使mn值更适合于天然气水合物的评价仍是一个难题。为了厘清天然气水合物电阻率的相关规律和Archie公式中岩电参数值的确定方法,本文系统调研了相关文献资料,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电阻率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梳理,并对如何利用Archie公式精准评价天然气水合物的饱和度进行了影响因素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的电阻率特性,提出了Archie公式的应用研究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下供水管线渗漏的探地雷达模拟探测试验分析
王欲成, 王洪华, 苏鹏锦, 龚俊波, 席宇何
2023, 47 (3): 794-803.   DOI: 10.11720/wtyht.2023.1199
摘要   HTML ( 10 )   PDF (7153KB)

地下供水管线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由于年久失修、腐蚀、施工质量不佳等原因,常常发生管线渗漏及破裂问题。利用无损检测方法准确识别地下供水管线的渗漏位置及影响区域,对其早期预警和后续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探地雷达(GPR)方法对地下供水管线渗漏进行模拟探测试验与分析。首先,基于GeoStudio软件中的SEEP/W模块建立砂土中供水管线渗漏模型并计算其不同渗漏位置和渗漏时间的体积含水量,然后根据Topp公式和电导率与含水量的经验公式构建相应供水管线渗漏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对不同渗漏位置、不同渗漏时间的供水管线渗漏模型进行GPR模拟探测,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开展供水管线渗漏的GPR物理模拟探测试验,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供水管线未渗漏的双曲线绕射波相比,上侧渗漏时,渗漏时间越长,渗漏区域越大,双曲线绕射波出现时间越早,能量越弱,其顶点水平位置保持不变;下侧渗漏时,出现2条分别向上和向下移动的双曲线绕射波,且渗漏时间越长,2条双曲线绕射波能量越弱且越分离,其顶点水平位置保持不变;左(右)侧渗漏时,渗漏时间越长,双曲线绕射波能量越弱,且顶点越向左(右)上偏移。模拟探测研究成果可为供水管线渗漏问题的早期预警和后期治理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行列方差方法的探地雷达道路数据感兴趣区域自动提取技术
徐立, 冯温雅, 姜彦南, 王娇, 朱四新, 覃紫馨, 李沁璘, 张世田
2023, 47 (3): 804-809.   DOI: 10.11720/wtyht.2023.1161
摘要   HTML ( 12 )   PDF (4363KB)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道路承受的负载急剧增大,使得道路内部逐渐产生一系列的病害。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是一种无损探测技术,可将道路下方目标的回波信息呈现在雷达剖面图上,其中的空洞、脱空、疏松体等病害信息构成了探地雷达道路数据的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传统的人工提取ROI方法对人员的技术要求高,同时针对海量数据的人工识别给一般人员的精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通过在行列方差基础上加入阈值分割数据的方法,实现ROI的自动提取。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有效地提取出多类型、多目标ROI位置信息。该方法在提高探地雷达道路检测效率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测井方位遮挡下的反距离加权建模方法
王振涛
2023, 47 (3): 810-815.   DOI: 10.11720/wtyht.2023.1086
摘要   HTML ( 10 )   PDF (2876KB)

现有测井建模方法未考虑地质沉积方向性,建模精度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测井反距离加权建模方法优缺点分析,提出了一种测井方位遮挡下的反距离加权建模方法。该方法采用方位遮挡反距离加权插值公式,在考虑已知信息点与插值点的距离影响因素的同时,还考虑了已知信息点间的方位遮挡因素,通过综合非方位遮挡权系数来定量描述已知样本间方位遮挡影响。数值试验和实际资料对该方法和传统方法的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建模结果空间变化更加平缓和自然,符合地质沉积变化规律。测井方位遮挡下的反距离加权建模方法,体现了地质沉积空间连续性和方位性的特点,在提高测井地质建模精度方面优势明显,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地质调查
包头南郊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特征及农作物健康风险评价
包凤琴, 成杭新, 永胜, 周立军, 杨宇亮
2023, 47 (3): 816-825.   DOI: 10.11720/wtyht.2023.1159
摘要   HTML ( 739 )   PDF (2468KB)

为调查与评价包头市南部旧工业区周边农田土壤和农作物的镉、铅和锌元素特征,分析测试了土壤及农作物根系土和籽实重金属含量,参照相应标准进行了污染评价,运用污染指数法、生物富集系数和人体健康风险指数等方法开展了重金属元素风险评估及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区内土壤环境质量以清洁土壤为主,污染土壤主要分布于旧排污渠两侧;根系土超标点位也主要分布在旧排污渠周边;重金属元素形态中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和残渣态占比较高,可交换态(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占比较低,大部分农作物籽实样品呈正常和低富集特征;与其他农作物比较,向日葵籽实对镉、铅和锌具有超强吸附性,对儿童和成人均存在明显的非致癌和致癌健康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南省琼中县土壤—茶树中重金属的迁移特征及饮茶健康风险
弓秋丽, 杨剑洲, 王振亮, 严慧
2023, 47 (3): 826-834.   DOI: 10.11720/wtyht.2023.1321
摘要   HTML ( 13 )   PDF (2497KB)

以海南琼中3个生态茶园为研究区,采集土壤以及对应茶树的根、茎、叶(包含老叶、新叶和嫩芽),对重金属在土壤—茶树系统中的迁移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重金属的迁移规律和饮茶所致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土壤中Pb、Cr、Cd、As和Hg含量略高于海南岛土壤背景值,没有明显的累积。重金属在茶树不同器官的富集程度差异明显,其中Cr、Zn、Pb、Hg和Cd在根部富集,而Cu和Ni在叶片富集;Pb、Cd和Hg在老叶中的含量比在嫩叶和芽中的含量高,表现为随着茶叶生长而累积的特征;Cu、Ni和Zn在芽中的含量高于老叶和新叶,表现出在茶叶生长部位富集的特征。生物富集系数(BCF)表明,土壤理化组成、重金属种类和叶龄能够影响茶叶对重金属的吸收程度。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所有样品的目标危害系数(HQ)和危害指数(HI)均低于1,表明饮茶所致重金属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本研究可为茶园重金属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对茶园管理和确保茶叶消费者健康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田土壤—植物系统中钒的迁移富集规律
赵玉岩, 姜涛, 杨秉翰, 张泽宇, 李政赫, 李兵, 汤肖丹
2023, 47 (3): 835-844.   DOI: 10.11720/wtyht.2023.1206
摘要   HTML ( 10 )   PDF (1991KB)

钒(V)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也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入环境优先污染物的有害元素之一。研究V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富集规律,对于深入了解其生态地球化学行为、保障农产品安全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山东临沂某地普通农田为例,对土壤、植物进行系统的采样,分析测试土壤与植物中的V与伴生元素的含量。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与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生物富集系数法等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内V进行来源分析、污染评价以及V在土壤—植物系统的迁移转换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V在研究区内分布较为集中,其含量随着Fe、Ti含量的升高而升高,随SiO2、Na2O、Sr、CaO含量升高而下降。研究区内V主要来源于母岩风化,高含量部分与磁铁矿相关。根据单因子指数法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V在研究区土壤内较为清洁,但区内伴生的Cd污染需引起注意。V在植物中主要富集在根部,植物对V的吸收能力总体上与土壤中Cu、Pb、Zn、Ni、Co、Cd、Cr的含量呈负相关,以Cr最为显著;与土壤中As的含量呈正相关。该研究丰富了V的生态地球化学理论,也为区域农业生产、环境质量评估和生态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更多...
2023
Vol.47
No.2 
2023-04-20
pp.279-546
No.1
2023-02-20
pp.1-278
2022
Vol.46
No.6 
2022-12-20
pp.1315-1580
No.5
2022-10-20
pp.1037-1314
No.4
2022-08-20
pp.1011-1036
No.3
2022-06-20
pp.537-786
No.2
2022-04-20
pp.275-536
No.1
2022-02-20
pp.1-274
2021
Vol.45
No.6 
2021-12-20
pp.1367-1624
No.5
2021-10-20
pp.1095-1366
No.4
2021-08-20
pp.809-1094
No.3
2021-06-20
pp.551-808
No.2
2021-04-20
pp.257-550
No.1
2021-02-20
pp.1-256
2020
Vol.44
No.6 
2020-12-20
pp.1261-1494
No.5
2020-10-20
pp.985-1260
No.4
2020-08-20
pp.709-984
No.3
2020-06-20
pp.463-708
No.2
2020-04-20
pp.227-462
No.1
2020-02-20
pp.1-225
2019
Vol.43
No.6 
2019-12-20
pp.1163-1408
No.5
2019-10-20
pp.1003-1162
No.4
2019-08-20
pp.679-924
No.3
2019-06-20
pp.449-678
No.2
2019-04-20
pp.223-448
No.1
2019-02-20
pp.1-221
2018
Vol.42
No.6 
2018-12-05
pp.1103-1320
No.5
2018-10-05
pp.1006-1101
No.4
2018-08-05
pp.645-856
No.3
2018-06-05
pp.429-644
No.2
2018-04-03
pp.225-396
No.1
2018-02-20
pp.1-224
2017
Vol.41
No.6 
2017-12-20
pp.991-1286
No.5
2017-10-20
pp.779-990
No.4
2017-08-20
pp.587-778
No.3
2017-06-20
pp.385-586
No.2
2017-04-10
pp.189-384
No.1
2017-02-10
pp.1-188
2016
Vol.40
No.6 
2016-12-10
pp.1055-1249
No.5
2016-10-10
pp.843-1054
No.4
2016-08-10
pp.639-842
No.3
2016-06-10
pp.429-638
No.2
2016-04-10
pp.225-428
No.1
2016-02-10
pp.1-224
2015
Vol.39
No.S1 
2015-12-31
pp.1-156
No.6
2015-12-10
pp.1097-1311
No.5
2015-10-10
pp.877-1096
No.4
2015-08-10
pp.657-876
No.3
2015-06-10
pp.437-656
No.2
2015-04-10
pp.217-436
No.1
2015-02-10
pp.1-216
2014
Vol.38
No.6 
2014-12-10
pp.1097-1312
No.5
2014-10-10
pp.865-1096
No.4
2014-08-10
pp.629-864
No.3
2014-06-10
pp.409-628
No.2
2014-04-10
pp.189-407
No.1
2014-02-10
pp.1-188
2013
Vol.37
No.6 
2013-12-10
pp.957-1156
No.5
2013-10-10
pp.761-955
No.4
2013-08-10
pp.565-760
No.3
2013-06-10
pp.377-564
No.2
2013-04-10
pp.189-376
No.1
2013-02-10
pp.1-188
2012
Vol.36
No.6 
2012-12-10
pp.893-1076
No.S1
2012-11-10
pp.1-179
No.5
2012-10-10
pp.705-892
No.4
2012-08-10
pp.517-704
No.3
2012-06-10
pp.325-516
No.2
2012-04-10
pp.159-324
No.1
2012-02-15
pp.1-158
2011
Vol.35
No.6 
2011-12-15
pp.715-864
No.5
2011-10-15
pp.573-714
No.4
2011-08-15
pp.431-572
No.3
2011-06-15
pp.285-430
No.2
2011-04-15
pp.143-284
No.1
2011-02-10
pp.1-142
2010
Vol.34
No.6 
2010-12-16
pp.691-838
No.5
2010-10-15
pp.557-690
No.4
2010-08-10
pp.415-556
No.3
2010-06-10
pp.269-414
No.2
2010-04-10
pp.127-267
No.1
2010-02-10
pp.1-126
2009
Vol.33
No.6 
2009-12-10
pp.613-748
No.5
2009-12-02
pp.487-612
No.4
2009-09-15
pp.361-486
No.3
2009-07-01
pp.1-0
No.2
2009-04-10
pp.113-234
No.1
2009-01-15
pp.1-0
2008
Vol.32
No.6 
2008-12-24
pp.581-704
No.5
2008-10-24
pp.456-580
No.4
2008-08-24
pp.345-454
No.3
2008-06-24
pp.233-344
No.2
2008-04-24
pp.111-231
No.1
2008-02-24
pp.1-108
2007
Vol.31
No.6 
2007-12-24
pp.479-604
No.5
2007-10-24
pp.381-476
No.4
2007-08-24
pp.283-379
No.3
2007-06-24
pp.189-282
No.2
2007-04-24
pp.95-188
No.1
2007-02-24
pp.1-94
2006
Vol.30
No.6 
2006-12-24
pp.471-564
No.5
2006-10-24
pp.381-496
No.4
2006-08-24
pp.283-376
No.3
2006-06-24
pp.189-282
No.2
2006-04-24
pp.95-188
No.1
2006-02-24
pp.1-94
2005
Vol.29
No.6 
2005-12-24
pp.471-564
No.5
2005-10-24
pp.377-470
No.4
2005-08-24
pp.283-376
No.3
2005-06-24
pp.189-282
No.2
2005-04-24
pp.96-199
No.1
2005-02-24
pp.1-95
2004
Vol.28
No.6 
2004-12-24
pp.471-564
No.5
2004-10-24
pp.377-470
No.4
2004-08-24
pp.283-376
No.3
2004-06-24
pp.189-282
No.2
2004-04-24
pp.95-188
No.1
2004-02-24
pp.1-94
2003
Vol.27
No.6 
2003-12-24
pp.412-492
No.5
2003-10-24
pp.329-410
No.4
2003-08-24
pp.247-328
No.3
2003-06-24
pp.165-188
No.2
2003-04-24
pp.83-164
No.1
2003-02-24
pp.1-82
2002
Vol.26
No.6 
2002-12-24
pp.411-490
No.5
2002-10-24
pp.329-409
No.4
2002-08-24
pp.247-328
No.3
2002-06-24
pp.165-246
No.2
2002-04-24
pp.83-165
No.1
2002-02-24
pp.1-82
2001
Vol.25
No.6 
2001-12-24
pp.401-479
No.5
2001-10-24
pp.321-400
No.4
2001-08-24
pp.241-320
No.3
2001-06-24
pp.161-240
No.2
2001-04-24
pp.81-160
No.1
2001-02-24
pp.1-80
2000
Vol.24
No.6 
2000-12-24
pp.401-476
No.5
2000-10-24
pp.321-398
No.4
2000-08-24
pp.241-320
No.3
2000-06-24
pp.161-240
No.2
2000-04-24
pp.81-160
No.1
2000-02-24
pp.1-80
1999
Vol.23
No.6 
1999-12-24
pp.401-476
No.5
1999-10-24
pp.321-396
No.4
1999-08-24
pp.241-320
No.3
1999-06-24
pp.161-240
No.2
1999-04-24
pp.81-157
No.1
1999-02-24
pp.1-78
1998
Vol.22
No.6 
1998-12-24
pp.401-477
No.5
1998-10-24
pp.321-400
No.4
1998-08-24
pp.241-320
No.3
1998-06-24
pp.161-240
No.2
1998-04-24
pp.91-160
No.1
1998-02-24
pp.1-80
1997
Vol.21
No.6 
1997-12-24
pp.401-477
No.5
1997-10-24
pp.321-400
No.4
1997-08-24
pp.241-320
No.3
1997-06-24
pp.161-240
No.2
1997-04-24
pp.81-160
No.1
1997-02-24
pp.1-80
1996
Vol.20
No.6 
1996-12-24
pp.401-477
No.5
1996-10-24
pp.321-400
No.4
1996-08-24
pp.241-320
No.3
1996-06-24
pp.161-240
No.2
1996-04-24
pp.81-160
No.1
1996-02-24
pp.1-80
1995
Vol.19
No.6 
1995-12-24
pp.404-417
No.5
1995-10-24
pp.321-400
No.4
1995-08-24
pp.241-320
No.3
1995-06-24
pp.161-240
No.2
1995-04-24
pp.81-160
No.1
1995-02-24
pp.1-80
1994
Vol.18
No.6 
1994-12-24
pp.401-477
No.5
1994-10-24
pp.321-400
No.4
1994-08-24
pp.241-319
No.3
1994-06-24
pp.161-240
No.2
1994-04-24
pp.81-160
No.1
1994-02-24
pp.1-80
1993
Vol.17
No.6 
1993-12-24
pp.401-477
No.5
1993-10-24
pp.321-400
No.4
1993-08-24
pp.241-320
No.3
1993-06-24
pp.161-240
No.2
1993-04-24
pp.81-160
No.1
1993-02-24
pp.1-80
1992
Vol.16
No.6 
1992-12-24
pp.401-477
No.5
1992-10-24
pp.321-401
No.4
1992-08-24
pp.241-321
No.3
1992-06-24
pp.161-239
No.2
1992-04-24
pp.81-161
No.1
1992-02-24
pp.1-81
1991
Vol.15
No.6 
1991-12-24
pp.401-477
No.5
1991-10-24
pp.321-401
No.4
1991-08-24
pp.241-321
No.3
1991-06-24
pp.161-240
No.2
1991-04-24
pp.81-160
No.1
1991-02-24
pp.1-81
1990
Vol.14
No.6 
1990-12-24
pp.402-479
No.5
1990-10-24
pp.321-400
No.4
1990-08-24
pp.241-320
No.3
1990-06-24
pp.161-240
No.2
1990-04-24
pp.81-160
No.1
1990-02-24
pp.1-80
1989
Vol.13
No.6 
1989-12-24
pp.401-477
No.5
1989-10-24
pp.321-400
No.4
1989-08-24
pp.241-320
No.3
1989-06-24
pp.161-240
No.2
1989-04-24
pp.81-160
No.1
1989-02-24
pp.1-80
1988
Vol.12
No.6 
1988-12-24
pp.401-477
No.5
1988-10-24
pp.321-400
No.4
1988-08-24
pp.241-320
No.3
1988-06-24
pp.161-240
No.2
1988-04-24
pp.81-159
No.1
1988-02-24
pp.1-81
1987
Vol.11
No.6 
1987-12-24
pp.401-477
No.5
1987-10-24
pp.321-401
No.4
1987-08-24
pp.241-320
No.3
1987-06-24
pp.161-237
No.2
1987-04-24
pp.81-159
No.1
1987-02-24
pp.1-81
1986
Vol.10
No.6 
1986-12-24
pp.401-477
No.5
1986-10-24
pp.321-400
No.4
1986-08-24
pp.241-321
1986
Vol.6
No.4 
1986-08-24
pp.193-256
1986
Vol.10
No.3 
1986-06-24
pp.161-240
No.2
1986-04-24
pp.81-160
No.1
1986-02-24
pp.1-80
1985
Vol.9
No.6 
1985-12-24
pp.401-476
No.5
1985-10-24
pp.321-400
No.4
1985-08-24
pp.241-320
No.3
1985-06-24
pp.161-320
No.2
1985-04-24
pp.81-159
No.1
1985-02-24
pp.1-80
1984
Vol.8
No.6 
1984-12-24
pp.321-383
No.5
1984-10-24
pp.257-320
No.4
1984-08-24
pp.193-256
No.3
1984-06-24
pp.129-192
No.2
1984-04-24
pp.65-127
No.1
1984-02-24
pp.1-64
1983
Vol.7
No.6 
1983-12-24
pp.321-382
No.5
1983-10-24
pp.258-320
No.4
1983-08-24
pp.194-256
No.3
1983-06-24
pp.129-192
No.2
1983-04-24
pp.65-128
No.1
1983-02-24
pp.1-63
1982
Vol.6
No.6 
1982-12-24
pp.321-383
No.5
1982-10-24
pp.257-319
No.4
1982-08-24
pp.193-256
No.3
1982-06-24
pp.129-192
No.2
1982-04-24
pp.65-128
No.1
1982-02-24
pp.1-64
1981
Vol.5
No.6 
1981-12-24
pp.321-383
No.5
1981-10-24
pp.257-320
No.4
1981-08-24
pp.193-256
No.3
1981-06-24
pp.129-192
No.2
1981-04-24
pp.65-128
No.1
1981-02-24
pp.1-64
1980
Vol.4
No.6 
1980-12-24
pp.1-64
No.5
1980-10-24
pp.1-65
No.4
1980-08-24
pp.1-65
No.3
1980-06-24
pp.1-65
No.2
1980-04-24
pp.1-64
No.1
1980-02-24
pp.1-64
1979
Vol.3
No.6 
1979-12-24
pp.1-60
No.5
1979-10-24
pp.1-93
No.4
1979-08-24
pp.1-73
No.3
1979-06-24
pp.1-78
No.2
1979-04-24
pp.1-65
No.1
1979-02-24
pp.1-65
煤田陷落柱特殊波对陷落柱解释的影响(4840)
地、物、化综合方法在博故图金矿勘查中的应用(4252)
综合物探方法在城市隐伏断裂探测中的应用(3614)
 重力和磁力勘探进入新时期(3443)
航空重力测量系统研究进展(3327)
基于matlab的探地雷达数据三维显示(3120)
异常面积计算(2605)
地球物理数据网格化方法的选取(2535)
利用Excel实现R型聚类分析(2497)
梯度电测深方法在沂南金矿勘查中的应用(2493)
利用原子干涉仪测量重力加速度(2429)
勘查地球化学新方法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及其地质效果(2315)
中国东部地壳元素丰度与岩石平均化学组成研究(2288)
量子磁力仪研究和开发近况(2261)
江西宜黄地区物探组合异常特征与矿产(2212)
斑岩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进展(2192)
频率—波数域频散曲线提取方法及程序设计(2177)
汉克尔变换的数值计算与精度的对比(2162)
可控震源地震勘探中的参数选择(2142)
基于面积统计的Surfer软件等值线等级文件自动生成(2075)
偏移速度分析与偏移成像(2072)
利用Surfer实现剖面平面图绘制(2064)
重磁勘探反演问题研究述评(2032)
二阶弹性波动方程高精度交错网格波场分离数值模拟(2017)
中国土壤化学元素丰度与表生地球化学特征(2012)
瑞利面波数值模拟中的PML吸收边界条件(1971)
地质·物探·化探找矿模型(1957)
航空重力梯度仪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954)
Surfer与MapGIS图件相互转换的几个问题(1941)
高密度电法的进展与展望(1922)
物探与化探
山东省临沂凸起东北缘重力场特征及大地构造单元边界讨论(453)
中国油气重磁勘探技术进步与展望(433)
调查评价的土壤元素累积趋势预测——以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为例(317)
微动B超技术在堤坝隐患检测中的应用(313)
综合物探方法在隐伏岩溶探测中的应用(275)
深部金属矿地震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以内蒙古查干花钼矿区为例(274)
综合物探方法在滨海县月亮湾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215)
重磁场二度体边缘深度反演研究进展(212)
天然源面波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场地评价中的应用(199)
反射地震在冀中坳陷保定凹陷精细地质结构探测中的应用(196)
皖北潮土与砂姜黑土锌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194)
长江铀矿田花岗岩与铀成矿年代学研究进展(192)
地震多属性技术组合在泸州页岩气区块构造解释中的综合应用(190)
构造地球化学弱信息提取方法在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找矿中的应用(187)
云南普朗铜矿井孔测井资料综合应用(185)
轮古西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暗河系统地震特征分析(185)
基于Android平台的192道自然电位监测仪测控软件开发(178)
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在城市浅层空洞探测中的应用(175)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雄安新区浅表古河道精细化探测中的应用研究(174)
新疆若羌县农用地表层土壤硒氟碘地球化学特征(170)
超深断控缝洞型储层迭代反演方法——以富满油田为例(168)
基于空间分析的航空物探专题底图制作方法——以达州—华蓥测区为例(163)
基于综合物探的关中眉县构造裂隙型地热水靶区预测及钻孔验证(156)
希尔伯特—黄变换(HHT)在EH-4数据去噪处理中的应用(154)
相山铀矿田热结构特征与成矿关系——以邹家山矿床为例(147)
摩洛哥地球化学景观划分(143)
浅钻地球化学测量在甘肃北山南金山金矿外围浅覆盖区的应用(141)
新疆甜水海地区红山湖泉水化学特征及其意义(138)
冀北隐伏火山热液型铀矿地表地球化学异常(138)
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在金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138)
基于GOCAD软件的多源地质勘探数据接口开发(135)
综合物探方法在云南澜沧老厂多金属矿区深部找矿中的应用(135)
河南灵宝董家埝银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134)
基于高密度电法的城市复杂环境岩溶探查研究——以贵港市北环新村为例(133)
基于非结构化有限元的三维井地电阻率法约束反演(133)
绕射波与一次波联合黏声最小二乘逆时偏移(132)
四川马头金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特征及找矿模型(132)
AMT地形影响与带地形反演研究(125)
藏东南冻错曲塘布段冰碛物电阻率特征(124)
活性炭测氡法在地热勘探中的应用——以张掖—民乐盆地为例(121)
带有横向约束的全局优化波阻抗反演方法及应用(121)
基于深度加权的三维地震斜率层析成像(121)
川南地区页岩气井平台钻前工程物探集成技术(120)
一种重力异常向上延拓高度最优化确定方法(120)
强干扰环境下铁矿导水通道精细探测研究(118)
兰州新区西部恐龙园区块地热地质条件分析(118)
宽带岩矿石标本频谱激电测试仪采集系统研制(117)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修订内容初步探讨(117)
人类活动对江汉平原地区土地质量的影响——以洪湖市为例(117)
宁夏石嘴山地区富硒土壤及其利用前景(116)
在线办公
新闻公告
《物探与化探》继续入选《中文核心...
《物探与化探》2020年第1期纸...
《物探与化探》2020年第1期已...
《物探与化探》2019年第4期稿...
《物探与化探》加入OSID开放科...
《物探与化探》入编《中文核心期刊...
《物探与化探》2018年第6期稿...
更多>>
期刊信息
双月刊,1979年创刊
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
主办: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主编:熊盛青
编辑:《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出版:地质出版社(北京学院路31号)
ISSN 1000-8918
CN 11-1906/P
国外发行代号:BM5551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航遥中心
电话:010-62060192
Email:whtbjb@sina.com
友情链接
乌鲁木齐金维图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中色地科矿产勘查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国为电子有限公司
廊坊市立福地质勘查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佳明航电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更多>>
京ICP备05055290号-3
版权所有 © 2021《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航遥中心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060192;62060193 E-mail:wht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