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1年,勘查地球化学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和成果,在中国西部以资源调查和评价为主推进区域化探,在中国东部以环境调查和评价为主启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填图,逐步形成新世纪勘查地球化学资源与环境并重的发展格局.与此相适应,提出了资源潜力地球化学评价与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评价为主导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从成都平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和深度、粒度试验的新增分析元素的含量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相关关系及不同土壤中的含量,对各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探讨.C、Se、S、N、Cl 属浅层富集元素, Sc、Tl、Ge、I、Cs、Ta、Hf、稀土元素,特别是重稀土为深层富集元素.
随着世界上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日渐耗尽,天然气水合物被称为21世纪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正受到各国科学家和各国政府的重视.文中概要地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的不同的测井响应特征.
通过新完成的云南省罗平-文山地区1:10万高精度航磁资料,对比已知中酸性岩体的圆环状磁场特征,发现有多处磁异常与已知中酸性岩体磁异常相似,结合物性及地质、重力、化探等资料认为,这些圆环状磁异常主要是隐伏中酸性侵入岩的反映.中酸性侵入岩与银、铜、铅、锌多金属矿产关系密切,这类磁异常区是间接寻找上述矿产的有利地带.
为了实现智能化的海底大地电磁数据采集,必须应用计算机技术使采集过程自动控制、被测数据自动存储、且电路具有某些纠错功能.根据海洋工程的作业特点,较详细地介绍了自行研制的海底大地电磁仪中的数据采集接口技术.整套仪器系统经海洋试验,证实是有效的和实用的.
从雷达波脉冲宽度出发,阐述垂直分辨率与横向分辨率的区别和相互关系,并同时指出噪音对分辨率的影响,用实例说明讯号的数字处理能大大改善分辨率.
"起伏地形上规则二度体复重磁场正演和直接反演"由4篇连续文章组成.第一篇和第二篇阐述复重磁场正演问题,主要采用前苏联学者的方法,在复数域内,严格而简明地推导出了规则二度体及其组合体复重磁场表达式.这些复场表达式与直角坐标系内对应形体重磁场表达式相比,具有非常简单的形式.第三篇和第四篇阐述复重磁场直接反演问题,是本系列文章的核心,从规则二度体及其组合体复重磁场表达式出发,完全在复坐标系内,采用独创的线性化方法,建立起求解中间变量的线性方程组,再结合复高阶方程解法,成功地解决了起伏地形上(或者观测线处于二维场源任意方位甚至封闭时)几乎所有规则二度体重磁场的直接反演问题,推动了重磁场解释理论的发展.
中高山地区地形复杂,飞行高度较高,航磁测量获得的磁异常强度相对弱小.为了更有效地利用高精度航空磁法测量得到的磁异常信息,在充分论证中高山区弱磁异常存在的可靠性基础上,结合中高山地区特点,提出了改进的非线性滤波方法,并给出其实际应用效果.
为了对多频电磁波测井有更深入的了解,结合实验研究工作,针对油田的地质情况,研制了模拟实际测井环境的油水层模型,归纳出一套较为系统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技术,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总结了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然电场法中"8"字形观测法测量地下水流向时,对常规误差进行修正的经验,讨论了初始极差的产生因素、影响程度和处理方法,对后期资料处理中的补偿方法进行了探讨.
地震方法技术应用在金属矿勘查中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由于金属矿所涉及到的地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常规的应用于层状介质的反射波地震勘探技术受到了挑战.利用散射波地震技术寻找深部隐伏金属矿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笔者结合在蔡家营多金属矿区的试验研究,试图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资料综合解释等方面探讨该方法技术的有效性.
AVO技术主要用于研究地震波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的规律,三维地震资料的偏移距分布情况直接影响AVO处理的效果.老资料在设计施工时并没有兼顾AVO技术的特殊需要,造成AVO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失真.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了AVO对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的要求,提出了一种AVO观测系统,既适合常规三维地震勘探,又能满足AVO技术的特殊需要.
GPS卫星定位是在地球物理勘查中应用的一种新的测量技术.作者对物探仪器中GPS技术的集成,包括GPS OEM板的技术性能、软硬件接口进行了研究,在分析GPS定位误差来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的GPS差分技术.
对热释烃的分析机理和地形、地貌、层位、样品岩性对热释烃测试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通过方法实验选取了热释烃最佳分析测试条件.
桐柏-信阳一带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是全国区域化探扫面的一部分.编图中涉及19和20投影带及个1:20万图幅的拼接,制图中存在不少技术难题.为了避免2个投影带产生的裂隙坐标不统一,将20带数据转换到19带,然后在高斯-克吕格座标表中查取座标自然值,并计算座标通用值后进行座标展绘,取得了较好的制图效果.
通过搜集198~2001年间亚洲、部分欧洲及西太平洋地区台网44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187个地震事件,约1 500条三分量长周期数字化地震记录.从中挑选出390条很好地覆盖了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圆传播路径,采用面波频散反演方法,对70°E~110°E,10°S~45°N范围地壳上地幔不同深度(8~430 km)进行1°×1°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成像.根据成像结果对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进行了推断,讨论了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特征.
对探地雷达检测道路厚度结构的应用现状进行介绍,分析雷达检测道路厚度结构的物理前提.将探地雷达的道路厚度检测技术与常规的钻孔取芯方法进行对比,并根据笔者在工作中应用的实际情况,说明探地雷达在公路厚度结构检测方面有广阔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