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万区域化探工作在黑大山地区发现了规模较大的Sb、As为主的化探异常,经过异常查证工作,找到了2个锑矿化带。本区处于北山地区的锑矿成矿远景区,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通过对太原盆地地球化学取样中土壤浅、深层元素多重分形特征的详细分析研究,确定了8种微量元素(As、Cd、Cr、Cu、Hg、Pb、Zn、Ni)在盆地的背景区和异常区以及元素的分维值,并依据分维值对微量元素进行了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其富集趋势进行了尝试性分析,认为土壤浅层、深层差异性大,浅层富集趋势强于深层。为太原盆地土壤质量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根据重金属元素污染等级评价标准,利用理想点法对太原盆地土壤重金属进行了污染等级评价。评价采用2种方式,一种是将分级标准中的参考值列入评价标准,作为污染等级最大的一级标准处理;另一种是不考虑参考值,仅考虑分级标准中一级~五级的评价标准值。用方式一进行评价得到的结果使太原盆地整体污染情况均有削弱,而方式二能较好地区分开各区污染程度高低,更能够具体地反映污染的实际情况,不容易造成污染信息的损失。评价结果表明,污染程度较低的点集中在边远山区,污染程度较高的点集中分布在汾河流域。从城市分布方面来看,太原市、榆次市、汾阳—孝义一带污染较为严重,太谷、祁县次之,清徐、交城、文水、平遥的土壤环境相对清洁。
从区域化探数据中提取找矿地球化学信息是目前化探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划分是提取找矿地球化学信息的关键。水系沉积物是岩石风化的产物,是上游汇水盆地物质的天然组合,在化学成分上与上游汇水盆地岩石组成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水系沉积物中成矿成晕元素含量与常量元素含量之间亦有着密切关系。笔者基于水系沉积物样品特点,采用地球化学分区标准化方法圈定地球化学异常。研究发现,利用常量元素进行地球化学分区是可行的;分区标准化数据处理可以有效地压抑高背景区非矿异常,并强化低背景区矿致异常,突出了找矿信息。以成矿成晕元素标准化数据的因子得分圈定矿化类型综合异常,集中体现了矿致异常信息。
隧道工程是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等大型工程项目中的重要部分,因地质条件不明造成隧道施工事故的危害是巨大的,加强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国内外对隧道地震波超前预报技术研究已多年,笔者就这方面的现状及及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了TSP技术存在的不足,阐述了克服盲目性,提高科学预报的重要性,介绍了新开发的TGP隧道地震预报系统与技术及应用效果。
基于地震道时窗属性特征,对地震波初至拾取能量比法进行系统的研究,比较了固定、滑动和变换时窗能量比法的原理及应用效果。研究表明,固定和滑动时窗能量比法的处理效果较差,在拾取过程中对某些特殊点的处理上存在误差较大;而采用变换时窗长度统计法后,初至曲线的同向轴变的更加光滑,拾取异常点的情况大为减少,从而有效的提高拾取的精度。
也门71区地表地质条件异常复杂,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给地震采集带来施工和技术上的难题。通过分析工区地震地质条件、地质任务、以往资料质量等因素,对 71区地震资料采集方法进行研究,以2006年二维地震采集项目为例,说明采用混合震源采集、弯直线施工、观测系统、激发因素等措施,取得较好的结果。
通过泉州市、晋江市土壤中氡气测量,取得约465 km2土壤氡气环境调查成果,从结果来看,泉州市区和晋江市区土壤中氡气浓度普遍较低;市郊主要为山地,土壤中氡气浓度普遍较高;从土壤中氡气浓度水平的分布来看,土壤中氡气浓度水平主要与地质背景有关,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钾长浅粒岩及黑云片岩风化土壤中氡气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地质背景来源土壤。
浙江“萧山萝卜干”肉质鲜美、产量高、抗逆性强,易于种植和加工。这些优良品质除了与品种有关外,还与其产地的土壤地质和地球化学背景密切相关。与浙江平原土壤元素平均值对比,产地的MgO、B、P、CaO、Mn含量较高,N、K、Mo、Fe、Zn含量较低;从该区土壤养分和微量元素有效态分析结果来看,碱解氮、Fe、Mn、Cu含量丰富,速效磷、有机质和Zn含量一般。由于产地土壤成熟度不高,加上该区复种指数高等问题,造成土壤N、K流失和B、Mo缺乏,影响和制约了萝卜产量和质量。建议及时追加微肥和有机肥,做到科学养地。
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是根据鸟群觅食过程中的迁徙和群集模型而提出的用于解决优化问题的算法,是一类随机全局优化技术,它通过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搜索复杂空间中的最优区域,其优势在于效率高,且又简单易实现。本文讨论了PSO算法用于板状体磁异常数据反演的方法,并与遗传算法(GA)进行了比较。理论和实测磁异常数据反演的结果表明,PSO算法具有更高的找寻最优解效率,是一种很有潜力的位场反演工具。
根据所研制的天然场源大地电磁仪的特点与其数据采集要求,基于面向对象技术,采用C++语言开发了可视化PC端大地电磁数据采集软件。在采集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便捷的操作界面,控制数据采集过程,实时观察所采集到的电磁信号,对信号质量作出判断,并采取措施提高信号质量。
提出利用高斯公式将体积分变成包围该积分域的全表面积,应用一系列三角形拟合计算表面,然后通过格林公式把对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分变成对三角形每边的线积分之和的三角元法来计算三度体球冠模型重力异常,同时给出了合理的计算方案。计算了均匀密度球冠模型和非均匀密度球冠模型在水平地表面的重力异常,得到了2种模型的平面异常图。最后通过选择均匀密度球体作为误差对比的对象进行误差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以及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静态效应是AMT法在山区找水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第四系地下水勘查中人们有时更多关注隔水层黏土层的空间分布。针对这两个问题,利用二维有限单元数值模拟方法来讨论静态效应对TE、TM极化方式视电阻率曲线的影响以及对导电薄层的垂向分辨能力。研究表明:TM模式视电阻率受静态影响严重,TE模式视电阻率对深部地质体的反映优于TM模式;TM极化模式放大了横向上不同电性体的电性差别,在山区找水中对断层反映敏感;AMT对导电薄层的垂向分辨力与围岩的电阻率比值有关,加密点距,并不能提高垂向分辨率。
系统阐述了斜导数方法在边界提取上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新的概念——非绝对值斜导数的水平导数,对研究地质体的产状问题有了新的认识。针对这一新方法进行了理论模型设计,指出了斜导数方法存在的问题。运用斜导数方法对某地区重力数据进行研究,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利用层析成像的基本原理对地质异常体进行速度层析成像正、反演研究,计算结果可以确定出地质模型中速度异常体的大小、位置和慢度值等物性参数。首先通过建立正演模型,将含有异常体的模型区域剖分成规则的矩形网格,在区域两边的钻孔中分别安置发射和接受装置,采用多点发射、多点接收的方法获得已知地质条件下的每条速度射线的走时值,而后根据线性回归的原则对所得的时间数据加入20%的噪声,采用医学中成熟的ART算法进行模型的反演计算,计算表明反演结果与正演模型十分地逼近,计算精度和速度都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八车力地区地质地球化学找矿中,地质图、取样点位与原始数据图在MapGIS软件下完成,单元素异常图利用Surfer软件绘制。在此基础上,利用MapGIS软件生成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综合异常图。结果表明,2种软件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发挥各自功能优势,提高数据处理速度,而且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矿化信息,有利于异常的解析和查证。
在对锚杆进行无损检测中,力捶激振是产生锤击脉冲普遍采用的方法,对于煤矿常用的锚杆,因激振面积小,现场检测波形一致性较差,给波形的判读带来一定的误差,因此研究锤击脉冲的力学性能对工程动力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力锤与杆撞击之间由小到大和由大到小的局部变形用一个无质量的具有刚度为K的弹簧来模拟,从而推导出力锤与杆撞击的撞击力和脉冲作用时间表达式。然后运用ANSYS/LS-DYNA软件模拟了不同质量、撞击头半径和弹性模量的撞击杆以不同的速度撞击长杆的应力波形态和脉冲宽度,并在实验室对预应力锚杆用不同质量、不同硬度的力锤进行了激振试验。数值模拟和实验结果进一步阐述了锚杆无损检测力锤激励机理,为更准确地实施锚杆无损动力检测,提高工程检测质量创造了条件。
以羊场湾煤矿为研究与工程实践背景,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震)特征、开采技术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场地质动力灾害调查。基于地质力学理论,并依据声发射、钻孔窥视、松动圈等围岩损伤与变形的多元信息监测手段,较深入地构建了井巷超前地质预报的概念和技术方案,深入分析复杂地质条件下松软破碎围岩局部化变形与演化失稳机理,并通过羊场湾掘进巷道的预报实践验证,证明了提出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为工程防灾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