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期间地矿部系统物探、化探、遥感勘查工作取得了若干新进展。本文根据各省、市、区地勘局及勘查技术院等有关资料,分基础地质、矿产勘查及水工环三部分简述了这些成果的主要方面。在矿产部分,特别列举了自"六五"期间区域化探、区域物探起步以来,15年间找矿成果的对比情况,以供大家参考。
深反射地震方法分辨率高、准确可靠,是用于地学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技术。本文系统地讨论了一种实用、有效的深反射地震技术—小宽线反射地震技术,把该技术应用于东秦岭深反射地震调查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对地震野外共炮点记录进行浮动基准面静校正后的每一个共中心点道集记录而言,其基准面仍是一局部曲面,如何使之动校正后达到同相迭加,必须作所谓瞬时基准面静、动校正处理。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共中心道集记录的瞬时基准面静、动校正的方法和技术,并用理论模型试算验证了该方法能够消除由于局部起伏对共中心点道集记录的影响,提高时间剖面的质量、速度和解释精度,确保在山区中采用地震反射波法多次覆盖技术勘探的成功。
薄层厚度定量解释已成为能源勘探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目前薄层厚度定量预测方法繁多,本文简要地介绍薄层的基本概念、薄层理论以及国内外薄层厚度研究的现状,并重点介绍了道积分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正演模型和实际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分析金粒在水系中运移、落淤和在土壤中扩散动力条件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五万分之一水系沉积物测量金异常地表含矿性的判别公式,阐述了推算异常内矿石最高金品位的方法并计算了秦巴地区的判别指数;总结出万分之一土壤测量矿致金异常的标志特征、矿体定位的估算公式及各级次地形坡度角的系数和常数。这些公式、方法,有较大的实用意义。
在五台山古代、现代民采强烈污染区,水化学测量不仅能快速有效地圈定找矿靶区,而且可以排除人为污染。多子样组合"面型"岩石测量方法技术,与常规的点线式测量相比,不仅大大减少了样品采集和分析数量,大幅度降低了工作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快速有效地追踪区域化探异常源、评价区域化探异常找矿远景、圈定矿产详查找矿地段。试点测量结果表明,五台山地区矿化与燕山期中酸性杂岩体具有成因联系,其空间分布以杂岩体为中心具有Mo、Cu、Au-Cu、Pb、Zn-Au、Ag、Pb为主的多元素异常环带状分布模式;相应表征着斑岩矿化—接触交代矿化—岩浆期后热液矿化及其环带状分布。
本文以百色盆地为例,着重阐述了重磁资料在盆地早期评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并总结了重磁资料在盆地早期评价系统中与遥感等资料综合研究的方法系列,指出重磁处理系统是盆地早期评价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遥感图像处理、石油重磁处理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进行多元信息综合的强有力的工具。
本文对用负阻抗变换电路同小圆锥螺旋天线相结合,构成的有源接收天线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给出了该有源天线稳定工作的条件。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设计的有源接收天线具有较宽的频带、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小的尺寸。是多频电磁波测井较理想的接收天线。
本文以大量的实测资料为依据,总结了岩矿石电磁频散的规律性。结合电磁波勘探方法中的实际问题,讨论了频散对相位常数α和吸收系数β所产生的影响及误差。提出了在实际工作中对频散进行校正的必要性,并且给出了校正公式。
鄱阳湖铁路特大桥桥址位于鄱阳湖入长江的交汇处。该区地质情况复杂,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因此地质勘探对桥址方案的比选显得尤为重要。此次有效地利用了综合物探,采用多种方法查明了岩性分区和地质构造格局,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充分显示了综合勘探、综合物探的优势。
水中大地电磁法就是采用远参考的方法在水面进行大地电磁法。本文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介绍了在湖泊、沼泽等水域开展水中大地电磁测深法(MT法)的工作方法和取得高质量测深资料的措施,总结了方法实施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为在大面积水域开展MT工作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