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地区地质工作程度较高,重力、航磁、电测深、地震等物探资料俱全。本文利用综合物探方法的综合解释,采用模型拟合,建立了区内地质—地球物理模型,为南鄱阳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分析提供了佐证,为该区的地质构造研究和矿产预测提供了新的依据。
根据浅海地区大比例尺高精度重力测量的需要,本文首先提出重力测量对平面位置和导航精度的要求。在对比了几种中、近程无线电定位系统后,论述了应用GPS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文章接着介绍了我们选用的GPS接收机主要技术指标与检测结果,并以工区的部分实测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应用GPS的优越性。为了提高定位精度,扩大应用范围,文章最后还提出了改进措施。
陷落柱是我国北方煤矿机械化综采的主要障碍之一,在综采前探明采区陷落柱的位置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用于探测煤矿陷落柱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并利用物理模拟的资料作成像试验,证实应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可以准确地圈定煤矿中的陷落柱。
论述了用解析理论计算、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单孔多电极排列视电阻率与激电测量,在发现近井旁盲矿或井底盲矿及预测已被钻孔揭露的岩矿层横向延伸规模等方面的正演问题研究结果,并给出了一般解释规则。
本文使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航放数据进行了混合分类研究,探讨了其原理及在地质填图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首次运用混合分类的概念在铜陵地区进行了试验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河南省铅锌资源短缺。“七五”期间,省厅地调二队在汝阳县付店地区开展激电法找铅锌矿工作,发现了一批有找矿意义的异常和多处找矿有利地段。地质、物探紧密配合,查证异常见矿率达90%,已有两处铅锌矿点扩大为中型矿床。
本文就航空甚低频(VLF)电磁法的测量方式、资料处理和山脊地形异常识别方法作了探讨。提出航空VLF电磁法主要用于地质填图,圈定那些有一定规模但导电性不一定很好的地质构造,如接触带、断层、断裂破碎带、蚀变带等,并在河北和山东等地区的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围岩蚀变有一部分是成矿作用的结果。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是矿质沉淀之前的早期围岩蚀变,它的矿物组合在化学上能够接受矿石的沉淀。实际上这样的围岩蚀变是矿石沉淀的条件准备,是早期的热水溶液与有利的围岩介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它是有利于矿质沉淀的地球化学环境的综合体现。后期蚀变围岩新的矿物组合是造岩元素重新分配的结果,因此造岩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无疑反映了有利于矿质沉淀的地球化学循环和成矿作用。斑岩铜矿和黑矿型矿床分别具有典型的造岩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其空间分布形态和量的变化与矿化范围及赋矿部位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包体成分的研究、矿质的络合物迁移理论、矿液与围岩间的物质交换以及黄铁矿矿床成矿初期所成的“交代岩柱”等均表明造岩元素控制了成矿组分的迁移、聚集和沉淀。因此造岩元素地球化学异常不仅是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且是地球化学找矿评价尤其是找盲矿的重要标志。
本文着重对1986—1988年先后在云南、北京、四川开展水汞测量的8个测点汞量变化与10次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获得的大量数据表明:水中汞测量受干扰少、正常情况下背景稳定、在地震前反应灵敏、变化幅度大、异常易于识别,汞量测量将成为短临预报的有效新方法。本文将介绍这一批实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