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是我国“八五”计划第一年。一批新的勘查地球物理科研项目通过论证立项开始实施。相对于“七五”末期的前两年。1991年完成的科技成果较少。航空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查、油气地震、区域重力的队伍规模和1990年相近,完成的工作量略有增加。地面电法和浅层地震有较多新仪器推出,它们大多是近年投产仪器的改进提高,显示了加速更新的良好趋势。大型地震、测井仪器系统1990年刚有较多新品投产,1991年尚少新的成果。地球物理方法在油气和煤田开发阶段的应用受到更大重视,在工程勘查和环境调查领域中的应用继续发展,“陆地声纳”等新方法开始在工程勘查中使用。各种新的处理解释方法、软件及系统不断形成,并进一步向多种方法资料联合处理解释方向发展。
当前金矿化探遇到了一个特殊的难题,即地球化学样品中颗粒金的存在造成的取子样代表性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影响到金分析的重视性,而且还影响到对金异常的解释与评价。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为了探索解决这一问题长期努力的一部分。本文从理论上和实验上研究了金颗粒分布与取子样误差的关系。发现金分析误差(主要由取子样引起的误差)在低含量和高含量的样品中小,而在中等含量的作品中分析误差大。这是由于(1)低含量(<10ppb)的样品中金的颗粒非常小,都是显微和越显微金,分布就均匀,故取子样误差小,分析的重现性好。(2)中等含量的作品,不仅有小颗粒的金,而且还有大颗粒金的存在,但由于金的含量不是很高,所以大颗粒金数目并不多,分布也就极不均匀,取子样代表性就差,分析误差也就大。(3)高含量的作品,由于金含量高,大颗粒金相对数目也较多,金颗粒在样品中分布就必较均匀,取子样误差小。通过几个实例的研究证明尽管单个样品金分析的重现性可能很差,但异常的整体可比性还是很好的。
研究表明,本矿床原生晕基本特征为:(1)异常面积大,浓集中心包围各个含金角砾岩体;(2)组分复杂且具明显分带;(3)含矿角砾岩体及斑岩和复成分角砾岩Au含量高,Au在黄铁矿中含量最高;(4)不同剥蚀程度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明显不同;(5)Au及其主要伴生元素呈(M—Cl)或(M—HS)形式迁移,并在降温减压、稀释作用及溶液由弱酸性向弱碱性转化的还原条件下按Mo、Cu、Au、Ag、Pb顺序发生沉淀,形成整个元素沉淀分带序列的主要格局。
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及新研制的地气采集装置,在山东省东季金矿上进行了地气探测及异常研究。文中讨论了对于找隐伏金矿,INAA优于PIXE技术。在构造含矿带上方有明显的La、K、Na、Fe、Sc、Au、As、Cr、Sb及Zn等元素的地气异常。在隐伏矿上方有Au、As、Cr、Sb及Zn等元素异常存在。认为地气中这些金属元素的异常是一种良好的地下金矿化的地表直接指示。
本文针对地下两孔电磁法的实际,建立多异常体(包括非均匀异常体)散射的数值模型。给出一种使计算机程序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处理分块序号与坐标关系的方法。用矩量法解体积分方程,并采用合适的近似公式,计算出不同工作频率下各种异常体散射的场分布。由计算结果可得出一些对解释实测数据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本文介绍了DJJ-1五型井中激电仪的特点、结构和野外初步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