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Alert Rss
 
在线办公
新闻公告
《物探与化探》继续入选《中文核心...
《物探与化探》2020年第1期纸...
《物探与化探》2020年第1期已...
《物探与化探》2019年第4期稿...
《物探与化探》加入OSID开放科...
《物探与化探》2018年第6期稿...
《物探与化探》2018年第5期稿...
更多>>
期刊信息
双月刊,1979年创刊
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
主办: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主编:熊盛青
编辑:《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出版:地质出版社(北京学院路31号)
ISSN 1000-8918
CN 11-1906/P
国外发行代号:BM5551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航遥中心
电话:010-62060192
Email: whtbjb@sina.com ,
           whtbjb@163.com
友情链接
乌鲁木齐金维图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中色地科矿产勘查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国为电子有限公司
廊坊市立福地质勘查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佳明航电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更多>>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探测技术与应用研究新进展
薛国强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5): 1165-1168.   DOI: 10.11720/wtyht.2024.0325
摘要456)   HTML10)    PDF (380KB)(473)   

人工源电磁法是深部资源探查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创新技术提升探测深度和精度。电磁法的探测模式由远场转向近场是电磁法的重要变革,研究近源电磁探测方法是近年来的国际前沿。基于最新发展的广域电磁法和多通道瞬变电磁法,作者团队提出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SOTEM)。该方法的特点在于收发距离小,短偏移情况下信号更强、带宽更宽,更有利于实现大深度和高精度的探测。本专栏收集了8篇关于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探测方法、技术、软件和应用的文章,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力支持更深层次的精细探测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系统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内的研究进展
周绍钰, 包乾宗, 石卫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2): 411-427.   DOI: 10.11720/wtyht.2024.1304
摘要406)   HTML6)    PDF (7793KB)(468)   

分布式声波传感(DAS)技术作为最先进的声场检测技术之一,能够对与光纤相互作用的环境振动和声场信息进行分布式、长距离、高精度的实时检测。DAS技术中的光纤勘探系统解决了常规检波器在复杂地质环境中成本高、布设难度大等问题。近年来,DAS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在需要长期、大规模布设的监测应用场景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其相关研究成果较为发散,系统性认识较少。为深入了解DAS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内的研究进展,更好地开展后期研究,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对DAS技术自身的发展进程与其近期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内取得的研究成果,按照油气、海洋和环境工程3个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系统的分类总结,着重关注DAS技术近年来在不同方向上的发展进程、数据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已经取得成果的相关文献;最后,对现阶段基于DAS采集系统的发展趋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概括,对未来DAS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球化学块体法在埃塞俄比亚铜矿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向文帅, 白洋, 姜军胜, 雷义均, HUNDIE Melka, SISAY Degu, 张元培, 吴颖, 郑雄伟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4): 845-855.   DOI: 10.11720/wtyht.2023.1198
摘要384)   HTML5)    PDF (6040KB)(417)   

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具有采样水系级别高、工作覆盖面积广阔的特征,可有效追溯具有高金属含量的地球化学块体。本次研究以埃塞俄比亚1:100万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原始水系沉积物中Cu测试数据处理后,应用迭代剔除的方法,计算得出Cu的异常下限值为37×10-6。在此基础上,以37×10-6、42×10-6、47×10-6、52×10-6、59×10-6、66×10-6作为分级间隔,共圈定出地球化学块体3个、区域异常2个。通过参考相同成矿带中铜矿勘查研究程度较高的地球化学块体中已知铜矿床储量,计算出研究区的Cu块体成矿率为0.055%。本次以1 000 m 岩块厚度估算出研究区内Cu的资源量为260万t。结合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确定2号、3号、4号地球化学块体所在区域可作为开展进一步详细勘查工作的重点成矿远景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覆盖区矿产资源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研究新进展
孙跃, 张振宇, 冯斌, 杨少平, 王之峰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6): 1387-1399.   DOI: 10.11720/wtyht.2023.0109
摘要377)   HTML17)    PDF (2899KB)(572)   

随着国内覆盖区找矿工作提上议事日程,近十年来,中国地球化学勘查界在覆盖区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基础理论和方法技术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覆盖区元素迁移机理、赋存状态以及异常形成机理研究;二是地电化学、元素活动态、地气、土壤微细粒分离、土壤热磁组分、综合气体测量等方法技术进步及大量试验示范。这些成果实现了覆盖区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基础理论和方法技术研究的持续进步,为实现覆盖区找矿突破提供新的地球化学方法技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典型地热田环境微生物分布特征及其勘探意义
郑旭莹, 许科伟, 顾磊, 王国建, 李广之, 郭嘉琪, 邹雨, 腾格尔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5): 1127-1136.   DOI: 10.11720/wtyht.2023.1151
摘要377)   HTML18)    PDF (4903KB)(487)   

地热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近年来逐渐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在以往的地球化学勘探方法中,对地热资源的勘查仅限于个别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并且对地热田微生物的研究多针对温泉露头处,尚缺乏对于复杂地形中地热资源的生态学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安徽巢湖半汤温泉地热田内的土壤地球化学以及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采用顶空气、土壤气、酸解烃、蚀变碳酸盐等地球化学指标的检测技术,结合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隆起山地型地热田上方的微生物种群构成、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这些生物信息学特征与地球化学指标的对应关系进行研究探讨。结果显示:地热田地表酸解烃甲烷最高值为43.7μL/kg,位于F2、F3断层之间,较好地反映了地热田断裂的位置;芽胞杆菌科(Bacillaceae)、嗜氢菌科(Hydrogenophilaceae)和热脱硫弧菌科(Thermodesulfovibrionaceae)在地热田区与在背景区的相对丰度差值较大,分别为0.178%、0.108%和0.060%,说明它们是地热资源的敏感细菌,并且在已知地热田上方与地球化学指标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本研究初步考察了地热田内地热微生物的多样性,探讨了微生物分布特征与地球化学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地热资源微生物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面波信息约束的初至波走时层析反演方法
张利振, 孙成禹, 王志农, 李世中, 焦峻峰, 颜廷容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5): 1198-1205.   DOI: 10.11720/wtyht.2023.1536
摘要328)   HTML2)    PDF (4925KB)(425)   

射线层析反演过程中,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反演效果,如初始模型误差、低速夹层等。传统的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对模型进行约束或平滑处理,不仅会破坏模型参数与射线之间的相对关系,还会影响反演的稳定性。本文首先测试了不同初始模型下初至波走时层析反演的效果,提出一种面波信息约束的初至波走时层析反演方法。地震数据中面波具有能量强以及频散的特性,通过多道面波分析方法获取面波频散曲线,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反演浅地表横波速度,以横波速度结构作为约束,建立纵波初始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带有正则化的初至波走时层析反演。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地震数据中的面波信息,弥补了层析反演的固有缺陷,提高了浅层结构反演的精度与稳定性,利用实际资料测试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精度重磁方法寻找隐伏矽卡岩型铁矿
董健, 李肖鹏, 付超, 党智财, 赵晓博, 曾庆斌, 胡雪平, 王金辉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1): 31-39.   DOI: 10.11720/wtyht.2024.1047
摘要323)   HTML11)    PDF (7885KB)(542)   

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鲁中莱芜地区是矽卡岩型富铁矿重要产区,矿床主要产于矿山岩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中。本文利用最新重磁测量成果,对矿山岩体外围西部石家泉—刘家庙一带重磁异常特征进行了细致研究,结合区内已知铁矿重磁场特征,圈定了深部找矿靶区。在成矿有利地段布设了大比例尺重磁剖面,以已知钻孔为约束条件,利用2.5D重磁联合反演技术,对重磁异常进行了定性及定量解释。解释结果为后续钻孔位置布设及深度预测提供了依据,该钻孔揭露了15.8 m厚的富铁矿,找矿效果显著,为今后本区进一步寻找矽卡岩型铁矿提供了重要指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汝城盆地深部构造及地热资源赋存潜力——基于重力与AMT探测的认识
赵宝峰, 汪启年, 郭信, 官大维, 陈同刚, 方雯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5): 1147-1156.   DOI: 10.11720/wtyht.2023.1449
摘要310)   HTML8)    PDF (8018KB)(521)   

地热是重要的清洁能源和旅游矿产,汝城盆地是湘东南山区内的碳酸盐岩盆地,具有形成对流型地热的有利条件,由于盆地三面受诸广山巨型岩体夹持,基底遭受岩体侵入破坏,地层变形严重,断裂纵横,东西构造差异显著,导热、导水通道与深部热储构造发育不清,制约了对该盆地地热赋存潜力的认识。针对以上问题,利用重力与AMT对盆地深部构造进行了探测,取得以下认识:①汝城盆地东西分异呈双向对冲的结构,东部复向斜受燕山期岩体围绕侵位发生挤压和顺时针旋转,核心区岩石破碎,边界走滑断裂岩石破碎带发育,断裂垂向切割深度超过4 km,宽度300~600 m,倾角80°~90°。②盆地内沿基底背斜轴部NWW向发育有多个隐覆岩体,直径3~4 km,埋深0.5~1.5 km,温泉产出在过隐伏岩体边界的断裂破碎带中。③盆地内具有形成对流型地热的良好条件,褶皱、断裂带和隐覆岩体等相互匹配形成统一的控热要素空间组合关系,构成东西双向补给、中间排泄的聚热特征,东部深部热储更发育,盆地地热资源潜力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典型汞矿区周边耕地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与农作物健康风险评价
余飞, 王锐, 周皎, 张风雷, 蒋玉莲, 张云逸, 朱世林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3): 847-857.   DOI: 10.11720/wtyht.2024.1313
摘要309)   HTML2)    PDF (3441KB)(276)   

为系统评价矿区周边土壤—农作物—人体系统中重金属的污染风险,为矿区生态风险的分类治理和农作物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重庆市典型汞矿区周边耕地土壤和农作物(水稻、玉米和红薯)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i)、内梅罗综合指数(P)和正定矩阵因子(PMF)模型,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生态风险,进行来源解析,并利用美国环保署(USEPA)推荐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价居民食用当地主要农作物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中As、Cd、Cr、Cu、Hg、Ni、Pb和Zn平均值均高于全国和重庆市表层土壤背景值,表明重金属在耕层土壤中较为富集。单因子污染指数显示,矿区周边耕地土壤中Hg、Cd的超标率分别达96.29%和92.59%,水稻、玉米和红薯中分别有16.67%、18.75%和14.28%的样品Cd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 2762—2022)。内梅罗综合指数显示P为1.17~46.05,研究区整体属于轻度—重度污染,重度污染主要位于汞矿区及土法汞冶炼厂周边,以及溶溪河下游。PMF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分3种,即自然源、矿业活动源和工矿及农业活动复合源,其综合贡献率分别为47.21%、16.00%和36.79%,Cd、Cr和Ni主要受自然源影响,Hg主要受矿业活动影响,As和Pb主要受工矿及农业的混合源影响,Cu和Zn受自然源、工矿及农业复合源的共同影响。人体健康风险模型显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食用水稻、玉米和红薯均存在复合健康风险,其中食用水稻的风险指数最高,主要的风险因子是As和Cd,并且儿童高于成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地质大数据技术对云南土壤重金属地质高背景区的划定
肖高强, 赵娟, 陈子万, 宋旭锋, 朱能刚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1): 216-227.   DOI: 10.11720/wtyht.2024.1129
摘要307)   HTML3)    PDF (4168KB)(365)   

为系统研究云南省土壤重金属地质高背景区的分布范围及超标元素,以全省1∶20万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数据和区域地质图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并利用昆明、玉溪、昭通等地区的土壤重金属数据进行验证,确定云南省土壤重金属含量值超农用地筛选值的地质单元61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09%,其中位于地质高背景区的耕地面积约284.41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22%;影响土壤重金属超标的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基性—超基性火山岩、中基性侵入岩、含煤碎屑岩和含基性组分碎屑岩;地质高背景区超标重金属元素主要为Cu、Cr、Ni、Cd,而As主要于碳酸盐岩地层中存在超标风险,Pb、Zn仅于个别地层中存在超标风险,Hg基本无超标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O2、SO2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在森林覆盖区找矿的试验研究
万卫, 汪明启, 程志中, 范会虎, 左立波, 李俊辉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5): 1137-1146.   DOI: 10.11720/wtyht.2023.1615
摘要306)   HTML9)    PDF (4627KB)(361)   

为了探索CO2和SO2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在森林覆盖区找矿的可行性,本次研究基于最新设计的气体快速分析仪器,对森林覆盖区吉林夹皮沟金矿集区开展了CO2和SO2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方法的试验性研究。结果显示,在隐伏矿和隐伏构造上方均可发现明显的CO2和SO2异常,在森林覆盖区,CO2和SO2气体地球化学测量方法不仅能够反映断裂构造,而且对深部隐伏金矿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对我国覆盖区找矿技术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物探在新兴都斛铜矿床勘查中的应用
何俊飞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2): 375-381.   DOI: 10.11720/wtyht.2024.1101
摘要303)   HTML11)    PDF (5778KB)(425)   

由于单一物探方法具有多解性,在当前深部找矿中,综合物探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新兴都斛斑岩型铜矿区的地质勘查中,综合使用了高精度磁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方法,推测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的中低阻异常和高精度磁法的低缓异常的组合是找矿的重要标志,异常查证取得较好的效果。在1 000 m钻孔中,累积发现178.2 m铜、钼、银、金矿化体,铜的最高品位1.45%。综合物探方法的使用,在粤西斑岩型铜矿床的矿产勘查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在城市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何胜, 王万平, 董高峰, 南秀加, 魏丰丰, 白勇勇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5): 1379-1386.   DOI: 10.11720/wtyht.2023.1554
摘要302)   HTML4)    PDF (5856KB)(502)   

随着城市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地质工作的需求日益增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城市中开展物探工作,因探测目的和工作环境的不同,与传统应用物探方法相比,城市地质调查所采用的物探方法具有干扰因素多、施工场地和时间有限、探测精度要求高等特点,而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施工方便、快捷、分辨率高等优点。本文采用该方法在海东市城市地质调查评价中进行试验剖面,该剖面横穿11条公路和铁路,穿过厂房、学校、物流园、村庄、生活小区、河流等干扰物,干扰源众多。结合电阻率测深点资料,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探测结果与电测深单点结果、钻探揭露情况吻合较好,证明该方法对城市地质调查探测是行之有效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物探技术在济南北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张一, 刘鹏磊, 王玉敏, 张朋朋, 张超, 张宁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1): 58-66.   DOI: 10.11720/wtyht.2024.1141
摘要299)   HTML10)    PDF (8896KB)(584)   

济南地热资源极为丰富,热储类型包括奥陶—寒武系岩溶裂隙热储、新近系—古近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热储两种。本次地热勘查工作在济南北部大桥镇开展,热储类型为奥陶—寒武系岩溶裂隙热储,旨在通过物探剖面测量工作,查明地层、断裂构造分布情况和热储层的埋深,推断与控热、导热有关的断裂构造的产状及空间形态,圈定地热井施工靶区,优选地下水富水有利部位开展钻探验证。在资料搜集基础上,通过开展直流电测深、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及大地电磁测量工作,对工作区断裂构造进行解释推断并对含水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优选地热靶区有利部位施工一口地热探采结合井,完井深度1 532.06 m,静水位埋深13.03 m,孔口水温50.1 ℃,涌水量132.998 m3/h,降深18.27 m。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羌塘盆地航空物探调查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周道卿, 熊盛青, 王保弟, 曹宝宝, 郭志宏, 胡悦, 郑宇舟, 赵睿, 魏岩岩, 肖梦楚, 胡夏炜, 闫巧娟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2): 287-295.   DOI: 10.11720/wtyht.2024.1413
摘要292)   HTML15)    PDF (7354KB)(437)   

航空物探方法具有“绿色、经济、高效”和作业受地面因素影响小等特点,是青藏高原开展基础调查与科学研究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笔者回顾了青藏高原羌塘盆地近三十年来航空物探工作进展情况,系统总结了航空物探综合调查与地质解释成果,介绍了航空物探方法在盆地边界、中央隆起带、基底性质、深部结构、盖层特征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以及在识别油气有利构造区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与认识,对羌塘盆地航空物探调查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重点研究方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重磁放综合物探方法在鲁西微山稀土矿勘查中的应用
兰君, 李兆令, 张鹏, 李志民, 李得建, 邢楠, 孙莉, 杨云涛, 徐洪岩, 王健, 王巧云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6): 1417-1424.   DOI: 10.11720/wtyht.2023.0189
摘要288)   HTML9)    PDF (4793KB)(451)   

鲁西微山县郗山稀土矿周边多为第四系覆盖,在该地区使用单一的物探找矿方法寻找稀土效果不佳。为了建立适用于该地区深部稀土找矿的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在已知地质剖面开展多种物探技术实验,选出适用于该区稀土矿深部勘查的技术方法组合。通过重力测量和高精度磁测大致确定了地下中生代郗山碱性杂岩体的分布范围,通过地面伽马能谱测量在地表圈定出矿体露头,采用钻探工作对矿体的深部特征予以揭露。由此探索出一套“重磁联合圈定岩体+放射性定位矿体露头+深部钻探”的勘查技术方法组合。通过运用该勘查模型,在该区发现特大型稀土矿床1处,为周边地区的稀土矿勘查提供了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DC-UNet卷积神经网络的强噪声压制方法
周慧, 孙成禹, 刘英昌, 蔡瑞乾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5): 1288-1297.   DOI: 10.11720/wtyht.2023.1386
摘要285)   HTML0)    PDF (6456KB)(348)   

在成熟工业区采集地震数据的过程中,由于生产设备的持续运转,使得采集到的地震数据含有大量振幅很强的局部强噪声,难以用常规的去噪方法压制。将U-Net网络与空洞卷积结合,建立了适用于局部强噪声压制的空洞卷积DC-UNet网络。DC-UNet网络前端的循环空洞卷积块使用循环扩张的空洞卷积核提取不同尺度的强噪声特征信息,并且扩大了感受野;网络后端使用编码器提取强噪声特征,编码器还原强噪声细节特征。DC-UNet网络实现从含噪数据到噪声的非线性映射,通过从含噪数据减去学习到的强噪声,达到压制强噪声的目的。在GPU环境使用Pytorch框架进行训练,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DnCNN、U-Net、PCA-UNet网络,DC-UNet网络能更好地压制局部强噪声并且提高了信噪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方位各向异性反演技术对比和总结
梁志强, 李弘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2): 443-450.   DOI: 10.11720/wtyht.2024.1251
摘要275)   HTML3)    PDF (3440KB)(320)   

随着“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基于方位各向异性理论的叠前P波裂缝反演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方位各向异性反演可以得到裂缝方位和裂缝强度,但是不同的反演技术得到的表征裂缝强度的参数各不相同,反演结果也常常有所差异,因此就造成了裂缝各向异性反演结果的不唯一性,进而造成谁才是“正确的”这种困惑和疑问。本文从Thomsen各向异性理论出发,通过裂缝模型(Hudson薄币模型、Schoenberg线性滑动模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同的裂缝反演技术(VVAZ、Ruger近似和傅立叶级数)中建立各向异性的参数联系,给出了不同方位各向异性裂缝反演结果的真实含义和数学表达,并对不同反演技术与裂缝模型参数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总结,进一步深化了方位各向异性裂缝反演的研究,为基于“两宽一高”数据开展大规模的裂缝检测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凤太矿集区航空地球物理异常特征及找矿方向
杨海, 徐学义, 熊盛青, 杨雪, 高卫宏, 范正国, 贾志业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5): 1157-1168.   DOI: 10.11720/wtyht.2023.0068
摘要273)   HTML10)    PDF (14675KB)(509)   

凤太矿集区是秦岭造山带中部重要的铅锌矿和金矿产地,发育有铅硐山—东塘子、八方山—二里河、八卦庙、双王等多个大型—超大型矿床,随着矿床开发,储量大幅度下降,地表找矿也转入深部找矿,但矿床赋存的地球物理场背景不清楚,严重制约了矿床成矿规律研究及外围的找矿勘查工作。本文运用最新完成的1∶5万航空物探(磁、放)数据,结合重力数据,开展区域、矿集区、矿床3个尺度的多源地球物理场特征研究,旨在总结不同尺度地球物理异常分布规律,为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预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凤太矿集区与西成矿集区具有相似的磁性结构,二者被徽成盆地结晶基底产生的强磁异常带所分隔。重力垂向一阶导数显示凤太、西成矿集区与徽成盆地具有相似的密度结构,推断浅部为一个统一的盆地,2个矿集区之间有较大的找矿空间。凤太矿集区发育大量NW向线性磁异常带,与断裂构造的位置十分吻合,受后期改造明显,被NE向构造错断,重力垂向二阶导数推断深部发育大量中酸性侵入岩株或岩脉。通过航磁垂向一阶导数、0°方向水平导数、小波变换等方法可以有效识别构造边界,矿体大都沿构造带呈NW向分布,对找矿勘探有重要指导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典型金矿集区硫同位素组成及相关问题思考
兰瑞烜, 赵红坤, 唐世新, 段壮, 马生明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2): 296-313.   DOI: 10.11720/wtyht.2024.1177
摘要269)   HTML9)    PDF (5941KB)(330)   

在过去十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上,金矿勘查在我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展现出了巨大的金找矿潜力。矿化剂元素硫与金矿的形成密切相关,已有国内外学者证明硫是矿床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元素。硫同位素被广泛用于示踪金矿中的矿质来源,不同的金矿具有不同的地质背景,硫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受不同硫源控制,金矿中的硫同位素可以反映成矿的地质背景。矿集区尺度的硫同位素在时间—空间分布特征上具有理论意义,在指导找矿勘查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金矿资源可以划分为42个金矿集区,其中胶东、小秦岭、滇黔桂3个金矿集区最为典型,梳理和总结3个典型金矿集区硫同位素特征的异同,可为今后的金矿找矿勘查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微动的千米深度勘探关键影响因素
齐娟娟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3): 777-785.   DOI: 10.11720/wtyht.2024.1358
摘要266)   HTML4)    PDF (6323KB)(419)   

为探讨利用微动技术进行千米深度勘探时影响结果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空间自相关法(SPAC)和扩展空间自相关法(ESPAC)以三角形台阵为例进行试验,重点分析了台阵规模、采集单元频率、采集时长等因素。并对不同台阵大小对应的频带范围、千米深度勘探如何布置台阵既能得到深部资料又能得到浅部资料以及如何提高深部分辨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基于分析和讨论结果,建立了提高千米深度勘探精度的参数设置体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高精度重力勘探对地下空洞的探测研究
杨敏, 徐新强, 陈明, 纪晓琳, 王万银, 赵东明, 周巍, 张义蜜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3): 876-883.   DOI: 10.11720/wtyht.2024.0047
摘要265)   HTML11)    PDF (3819KB)(351)   

地下空洞埋藏浅、规模小不易探测,随着重力感应技术的发展,给准确快速获取微重力变化为探测地下空洞带来新机会,对小规模地下空洞的探测能力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实用价值。本文从重力基础理论、重力探测技术、重力数据处理及反演3方面对地下空洞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在给定形体大小、重力数据精度的情况下,通过二分法计算出了重力探测的最大埋藏深度;将高密度采集、高精度重力探测方法用于某区客运站地下人行通道实际探测,获得一套高精度重力格网数据,理论研究和实测结果表明,现有重力仪器具有探测地下空洞的能力;采用最小曲率位场分离方法、2.5D人机交互反演和靶区识别三维物性快速反演方法,得到地下人行通道近SN向的分布,埋藏深度大致2.5~5 m,这与实际情况相符。本次研究为地下空洞探测摸索出一套完整的重力勘探流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昆仑地区打柴沟金矿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
喻忠鸿, 严玲琴, 张占雄, 李鹏, 李凤廷, 付佳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1): 40-47.   DOI: 10.11720/wtyht.2024.1126
摘要265)   HTML7)    PDF (7232KB)(507)   

东昆仑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金属矿成矿带,分布有大量造山型金矿床,其中较大规模的有昆仑河、沟里和五龙沟金矿集区。打柴沟是五龙沟金矿田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金矿床,有较大的成矿潜力,但是矿带向西延展情况不明,为此开展了激电和广域电磁法测深工作。研究表明,已知矿带位于区域重力异常梯级带、正负弱磁异常过渡区域,在激电异常上位于激电异常边部或电性梯度带位置,区域构造带发育区位于大面积激电异常区段;区域构造带表现为大范围的低阻异常带,已知矿带Ⅳ号蚀变带异常表现为低阻异常带开口位置,Ⅲ号蚀变带位于浅部电性异常梯度带。基于上述认识和西延段几条平行剖面的电磁法异常变化规律,推断区域控矿构造向W-NWW向延伸稳定,在矿区西延段形成有利的找矿空间。在打柴沟矿区开展的深部物探工作成果显示,地球物理方法在深部地质找矿研究工作中具有明显优势,为东昆仑金矿区深部找矿提供了成功经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密度电法和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在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勘探中的应用
夏时斌, 廖国忠, 邓国仕, 杨剑, 李富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3): 651-659.   DOI: 10.11720/wtyht.2024.1237
摘要264)   HTML7)    PDF (5894KB)(426)   

云南省会泽县属西南岩溶地区,岩溶地下水是该地区主要的供水水源。为解决当地群众饮水困难的问题,在充分认识会泽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总结出该区地下水赋存概念模型,并结合岩石物性测量结果,对物探方法的适用性和组合优选进行评价。根据地方实际需求,选择在会泽县拖姑村布设了一条高密度电法和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结合的综合剖面,通过电阻率异常圈定了地下水富集部位,有效指导钻孔的布设,单孔最大涌水量为20.76 m3/d,有效解决了当地居民饮水困难的问题。通过该项研究认为,高密度电法和音频大地电磁法相结合的探测方式是在碳酸盐岩地区寻找地下水的优选方法。高密度电法能够精细刻画风化层厚度、基岩界面、裂隙发育程度及地层含水情况,对地下水的补给通道进行约束,弥补了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对近地表地层结构识别能力不足的缺陷。而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能够准确反映断裂破碎带的空间结构和地层的宏观结构,对储水构造的边界条件(隔水层)进行限定,弥补了在高阻地层区,高密度电法探测深度不足的缺陷。二者分别从精度和深度上相互补充,对地下水运移、存储和富集的空间赋存条件进行识别和约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黑龙江省额尔古纳地块战略性矿产锑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及远景区预测
万太平, 张丽, 刘汉粮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5): 1179-1188.   DOI: 10.11720/wtyht.2023.1439
摘要256)   HTML4)    PDF (4012KB)(359)   

中国是世界上锑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近年来随着开采强度增大,锑矿资源优势面临巨大挑战。额尔古纳地块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黑龙江省重要的成矿区,因此了解锑在额尔古纳地块的地球化学特征至关重要。本文依托额尔古纳地块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探讨水系沉积物中锑在不同构造单元内的地球化学参数及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结果显示:全区锑元素中位值和平均值分别是0.33×10-6和0.55×10-6;漠河前陆盆地中锑中位值和平均值高于全区锑含量,是锑元素富集区;锑高值区、强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漠河前陆盆地中;根据85%累积频率,圈定出66个锑地球化学异常,其中2个锑地球化学异常达到地球化学省规模;已发现的金、锑、铅等矿床或矿(化)点均有明显的锑地球化学异常;根据锑、砷、金地球化学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初步划分了3个成矿远景区,分别为北极村—三连山锑成矿远景区、王苏山—大岭锑成矿远景区、白卡鲁山—呼中锑成矿远景区。本次研究圈定的锑、砷、金地球化学异常和成矿远景区,为该区寻找金、锑、铅等硫化物矿床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OTEM野外数据采集中的关键参数分析
陈卫营, 薛国强, 李海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5): 1169-1175.   DOI: 10.11720/wtyht.2024.1197
摘要256)   HTML6)    PDF (2409KB)(296)   

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SOTEM)在野外数据采集中涉及诸多参数,它们的选择与实测数据的信号质量、探测灵敏度等密切相关。本文依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T/CGS 002—2021)中的相关规定,并结合一些数值模拟和实际案例,对发射源长度、发射基频、偏移距、装置类型、观测分量等关键参数的选取依据进行了分析与阐述,获得的相关认识对指导SOTEM野外施工、发挥SOTEM探测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河南省方城县莫沟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张青松, 夏明哲, 王春连, 栗克坤, 刘增政, 蒋济勇, 江建浪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1): 15-23.   DOI: 10.11720/wtyht.2024.2588
摘要253)   HTML6)    PDF (6964KB)(331)   

方城县莫沟萤石矿床是河南省南部萤石成矿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产于新元古界煤窑沟组内。本文在剖析莫沟萤石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约束了成矿物质来源,探讨了矿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萤石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与成矿有关的蚀变有硅化、萤石化、绢云母化等,矿石构造类型主要为块状,次为条带状、条纹状、角砾状。萤石矿体与煤窑沟组大理岩、燕山期似斑状斜长花岗岩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基本一致,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与煤窑沟组大理岩和燕山期似斑状斜长花岗岩有关,应为富含F元素的含矿热液沿层间断层侵入并与围岩发生反应,沉淀形成萤石矿(化)体,矿床成因类型为低温热液沿层间构造充填型矿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冀西北宣化盆地髫髻山组粗面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杨济远, 胡新茁, 周敬, 齐朋超, 李泽阳, 孟家葆, 许凡, 张会彬, 齐慧云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1): 1-14.   DOI: 10.11720/wtyht.2024.2503
摘要252)   HTML16)    PDF (8237KB)(368)   

冀西北髫髻山组火山—沉积地层发育,但生物化石匮乏,前人同位素测年资料不足且测年方法陈旧,致使其形成时代一直存在争议。为了准确确定该组地层的形成时代,研究其形成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笔者对宣化盆地髫髻山组的岩性组合开展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对地层上部粗面质火山岩开展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高精度同位素测年研究,获得了161.1±1.2 Ma和162.5±1.3 Ma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上部粗面质火山岩为钾玄岩系列,岩石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Rb、K、Th、Ce、Zr、Hf等元素相对富集,Ba、Nb、Sr、P、Ti相对亏损的特征;通过主要参数对比和图解判别,确定岩浆主要源于大陆地壳物质熔融,粗面质火山岩形成于挤压大陆边缘火山弧构造背景。综合研究认为,髫髻山组主要形成于中侏罗世,并延续至晚侏罗世,其上部粗面质火山岩形成于板内挤压构造背景,该成果对中生代火山岩—沉积地层划分对比及形成环境研究补充了新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土壤氡气测量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的陕西眉县汤峪地热预测
薛东旭, 刘诚, 郭发, 王俊, 徐多勋, 杨生飞, 张沛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5): 1169-1178.   DOI: 10.11720/wtyht.2023.0010
摘要249)   HTML10)    PDF (4345KB)(526)   

陕西眉县汤峪地热田储量丰富,但经过长期开采,现有地热井水温度和出水量逐年下降,因此亟需寻找新的潜在地热资源。区内已知地热井受断裂控制明显,故研究此处深部断裂展布对于潜在地热资源的探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受方法本身限制和地形影响,研究区难以进行传统地质路线调查或大规模工程以探究控热断裂,因此本文优选基于穿透性的土壤氡气测量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的新技术方法组合探测隐伏断裂,进而圈定研究区潜在地热资源。基于实测的地表土壤氡浓度异常数据和CSAMT反演提供的地下电性结构模型,在验证已知断裂的基础上,新推断隐伏断裂6条,预测潜在地热区2处,并建立了汤峪地热田概念模型。结果表明,隐伏断裂处的土壤氡浓度远高于区域背景值,CSAMT反演视电阻率结果显示其位于低阻破碎带,圈定的潜在地热区分别位于剖面450~750 m和850~1150 m范围内,深度约250~300 m。本次研究认为,地热田整体位于低阻且土壤氡异常值大于区域背景值3倍的区域,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后续潜在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不同规范的重力仪双程往返零漂率计算分析
常小鹏, 陈亮, 张翔, 张凌霄, 朱樟柳, 乔衍溢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5): 1307-1315.   DOI: 10.11720/wtyht.2023.1526
摘要247)   HTML0)    PDF (928KB)(356)   

重力测量是大地测绘及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部分,根据不同的重力规范开展双程往返观测( i j j ' i '),其对零漂率的计算也不同,地质调查规范将 j点的重复测量做静掉格处理,石油规范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计算零漂率。 j点的重复测量间隔的处理不同,导致两类规范得出的零漂率数值差异明显。本文通过对理论算式分析和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了 j点重复测量的 g ' j - g j t ' j - t j对零漂率计算的影响,对比石油规范中采用的回归分析法,说明了“静掉格”处理对减小因仪器性能、测量环境影响导致的不确定因素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两类规范的适用条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SRMT正交水平发射源电磁场分布规律研究
陈兴朋, 王亮, 龙霞, 席振铢, 亓庆新, 薛军平, 戴云峰, 胡子君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3): 721-735.   DOI: 10.11720/wtyht.2024.1395
摘要245)   HTML2)    PDF (7800KB)(292)   

可控源射频大地电磁法(controlled source radio-magnetotellurics,CSRMT)测量通常使用发送频率1~1 000 kHz的人工场源,正交水平电偶源和正交水平磁偶源是人工源电磁法众多发射源中实现张量电阻率测量的优质场源。为此,本文基于水平电偶极子源和水平磁偶极子源电磁场解析公式,计算了均匀半空间模型正交水平电偶极子源和正交水平磁偶极子源的电磁场。结果表明,发射频率大于100 kHz时,应考虑位移电流;而张量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在远区可以忽略位移电流的影响;固定模型电阻率、改变收发距时,模型计算表明高频电磁场远区测量范围更大;固定收发距、改变模型电阻率时,模型计算表明电磁场远区范围受电阻率影响较大,高阻模型需要更高的频率才会出现远区观测条件。磁偶源相较于电偶源,在张量视电阻率和相位上与实际值的偏差更小,更适于地质分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瞬变电磁成像方法
游希然, 张继锋, 石宇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5): 1206-1214.   DOI: 10.11720/wtyht.2023.1547
摘要239)   HTML3)    PDF (4517KB)(397)   

瞬变电磁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TEM)目前常用的解释方法是采用全区视电阻率参数,其涉及的公式复杂,迭代过程繁琐耗时。本文分析TEM数据特征,引入人工神经网络(ANN),实现了瞬变电磁拟电阻率成像。设计多隐层BP神经网络,利用瞬变电磁解析方法计算出响应幅值,作为拟电阻率的映射参数参与网络训练,再使用训练集外的新数据来测试训练后的网络。构建了均匀半空间、一维层状模型,验证神经网络的正确性和适应性,对三维地电模型进行了成像。结果表明:神经网络计算的拟电阻率能够反映出地电模型的目标体异常,网络成像结果准确度较高。最后,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处理实测数据,进一步说明神经网络成像可以作为资料解释的依据。该研究证明了人工神经网络在瞬变电磁成像上的可行性,为瞬变电磁成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GIS的土壤环境放射性水平和风险评价
阙泽胜, 李冠超, 胡颖, 简锐敏, 刘兵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5): 1336-1347.   DOI: 10.11720/wtyht.2023.1582
摘要238)   HTML1)    PDF (9237KB)(309)   

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调查是土壤污染防治的基础。本文运用GIS分析技术,采用传统统计、EDA 和MAD 3种方法测算得到土壤中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32Th和40K的背景值和异常限值,应用γ辐射剂量率、等效镭比活度、外照射指数和年有效剂量率4个指标评价了广东省土壤环境放射性水平,最后应用地累积指数法、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进行了全省土壤放射性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广东省土壤中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32Th和40K含量均值分别为79.4、102.95、74.59和541.25 Bq/kg·干;土壤中238U、226Ra、232Th和40K核素比活度背景值分别为34.27、46.75、32.87、271.79 Bq/kg·干,比活度异常值分别为111.35、141.805、105.12、946.26 Bq/kg·干;土壤环境放射性水平指标DRaeqHexAEDR的均值分别为121.44±67.08 nGy/h、263.48±147.72 Bq/kg、0.08~2.30、148.93±82.26 μSv/a;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地累积指数污染等级为清洁,单因子指数污染等级为轻微污染,内梅罗综合指数为0.22 ~ 5.52,平均值为1.74±0.97,污染等级为轻度污染。在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健康风险评价中,地累积指数、单因子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可作为土壤放射性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的补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比里亚Harper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
白洋, 陈开旭, 陈冲, 李福林, 张继纯, 魏凌霄, 司可夫, 郑雄伟, 胡云飞, 吴颖, 张元培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2): 382-392.   DOI: 10.11720/wtyht.2024.1128
摘要236)   HTML2)    PDF (8370KB)(319)   

比里姆(Birimian)岩系作为西非地区最重要的Au成矿岩系,在利比里亚东南部的Harper地区广泛分布,Harper图幅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的地球化学特征参数表明,区内Au、Hg等元素具有强富集、强分异的分布特征,As具有富集、强分异的分布特征,显示出该地区优异的Au找矿前景。通过元素相关性分析,本次筛选出能够有效指导Au矿勘查的F1因子(Au-Hg-Pb-Sn元素组合)及F2因子(As-Sb-W元素组合),通过对两组主因子中的Au、Hg、As、Sb 4种元素开展异常信息提取,圈定出13处组合异常,有效反映了区内不同类型金矿(点)的异常分布特征。异常区的地质矿产检查工作表明,在具有定向展布特征且异常强度较高的HS1-HS3、HS12-HS13组合异常区内具有明显的Au矿化信息,以此为基础,圈定出Seethum New及Behwan等2处可供开展进一步详细勘查工作的Au重点找矿远景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对比度油层测录井综合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以珠江口盆地陆丰油田为例
刘伟男, 管耀, 刘道理, 石磊, 宋伟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3): 573-583.   DOI: 10.11720/wtyht.2024.1164
摘要235)   HTML15)    PDF (7267KB)(278)   

在储层评价中流体性质的准确识别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然而在珠江口盆地陆丰地区古近系低孔低渗储层,由于高阻水层的存在,使得油水层在常规测录井响应上对比度小,给油水层的准确识别带来困难。本文在明确低对比度油层储层特征与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低孔低渗储层中气测响应值受钻速、孔隙度等因素影响较大的问题,推导了Flair气测响应方程,建立Flair录井响应值校正方法。基于不同流体性质组分特征存在差异,采用Flair气测曲线构建新含油指数与含水率指数;同时采用伽马概率分布函数表征地化色谱图谱特征,提取形状因子与尺度因子进行图谱特征描述。基于敏感性参数,建立基于特征参数的流体性质识别图版。实际应用表明,综合测录井资料的流体性质识别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识别符合率达91.3%,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物探技术在深部碳酸盐岩热储探测中的应用研究——以雄安新区为例
张昭, 殷全增, 张龙飞, 张大明, 张世晖, 黄国疏, 赵石峰, 杨彪, 台立勋, 张灯亮, 王进朝, 段刚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4): 926-935.   DOI: 10.11720/wtyht.2023.1354
摘要235)   HTML3)    PDF (7787KB)(465)   

雄安新区地热资源潜力大,碳酸盐岩是雄安新区深部地热资源的有利储层,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是查明深部构造与碳酸盐岩热储特征地层结构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深部碳酸盐岩热储勘查目标,提出了“面—线—点”分层次渐进式地球物理探测模式,先利用高精度重力和航磁资料研究碳酸盐岩分布范围及地层厚度、深大断裂分布、基岩起伏等信息,然后利用大地电磁开展热储地层低阻异常特征分析,再利用二维地震剖面精细刻画热储地层,分析地热田异常区速度结构和区域构造特征。根据重力、航磁、大地电磁、地震等地球物理方法在地热资源勘查的不同阶段勘探的精度及可靠性,以及施工成本、施工效率等因素,开展了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深部岩溶热储经济适用性分析,并建议在碳酸盐岩地热勘探采用“重力+磁法+大地电磁”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组合方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源频率域地震勘探技术及应用
孙红林, 刘铁华, 刘铁, 张占荣, 陈支兴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3): 618-628.   DOI: 10.11720/wtyht.2024.1317
摘要231)   HTML3)    PDF (5836KB)(366)   

在城市地球物理勘探中,因受到城市中各种强电磁机械干扰和交通建筑阻隔,诸多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勘探效果不佳。本文基于瞬态面波、微动台阵和微动谱比,采用多点三分量低频传感器获取的多源频率域地震数据,综合提取两种特征曲线后进行联合反演,实现融合3种技术的多源频率域地震勘探。其中,提出了双源综合频散谱提取技术、双源特征曲线联合反演技术和基于非均匀介质的等效均匀介质正演技术,勘探成果的精度和效率均得到了提高,在工程实践中得到验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方1-1构造底辟模糊区OBN资料关键处理技术及应用
张敏, 邓盾, 李三福, 史文英, 张兴岩, 支玲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6): 1456-1466.   DOI: 10.11720/wtyht.2023.0006
摘要229)   HTML3)    PDF (13508KB)(378)   

东方1-1构造位于南海北部大陆架莺歌海盆地中央泥底辟构造带的北部。该区发现的东方1-1气田是莺歌海盆地发现的第一个整装浅层大气田。该区油气储量资源丰富,然而底辟模糊区成像一直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的主要因素。原有的拖缆地震资料经过多轮次、多公司的重处理,依旧无法有效解决底辟模糊区成像问题。因此在该区进行二次三维OBN地震资料采集,针对该区地质条件以及OBN资料特点,本文提出OBN预处理、多分量联合横波噪声压制、小波域双检合并以及全波形反演(full waveform inversion,FWI)、高精度速度反演等多项关键处理技术,对改善浅层断裂结构及中深层底辟模糊区成像卓有成效,为后续目标评价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天然电场选频法的响应特性分析与应用
杨天春, 胡峰铭, 于熙, 付国红, 李俊, 杨追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4): 1010-1017.   DOI: 10.11720/wtyht.2023.1424
摘要229)   HTML1)    PDF (1964KB)(396)   

静态效应是频率域电磁法应用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物理现象,通常通过校正方法进行压制或消除。本文提出一种直接利用天然电磁法的静态效应进行浅部电性异常体勘探的新思路,利用天然电场选频法(FSM)能够测量天然交变电磁场在地表所产生的几个不同频率的水平电场分量来研究地下介质的电性变化。首先采用二维有限单元法对FSM开展正演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当近地表存在低阻异常体时,地表沿测线方向的水平电场分量曲线与FSM实测曲线形态相同,在低阻体的上方出现十分明显的低电位异常;当计算的频率点增多时,电场分量剖面曲线及其拟断面图会出现静态偏移现象,发现FSM异常实质上主要是静态效应所致。FSM实践应用成果及钻井验证结果表明,当有地下水存在时,FSM实测的剖面曲线及拟断面图会出现明显的静态效应现象,且与CSAMT的勘探成果一致。通过理论与实践可知,直接利用天然电磁场的电场分量开展浅部电性异常体的勘探具有可行性,今后也可利用频率域电磁法的静态效应现象开展浅层地质勘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瞬变电磁法勘探煤矿不同层间距双层积水采空区的可行性研究
张帆, 冯国瑞, 戚庭野, 余传涛, 张新军, 王超宇, 杜孙稳, 赵德康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5): 1215-1225.   DOI: 10.11720/wtyht.2023.1525
摘要221)   HTML7)    PDF (5416KB)(455)   

利用瞬变电磁法勘探上下重叠的双层积水采空区的难度较大,上部积水采空区会阻碍电磁场的传播,增加下部积水采空区的观测时间,降低信噪比,而双层积水采空区的埋深和层间距也会影响瞬变电磁信号的观测时间以及信噪比。为此,以山西马家岩煤矿为工程背景,构建了双层积水采空区模型,分析了层间距分别为25、50、75、100 m的双层积水采空区的电磁场传播过程及所需要的观测时间;使用均方根误差对不同层间距双层积水采空区的感应电压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定量表述,并基于观测过程中的记录误差以及噪声水平提出下层积水采空区可勘探的判别标准。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4种模型的感应电压值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晚期,并且随着层间距和上层积水采空区埋深的增大,感应电压值的差异减小,层间距为75 m时感应电压之间的差异接近噪声水平;在马家岩煤矿对层间距为75 m的双层积水采空区进行了实际探测,结果表明下部积水采空区没有得到有效识别。因此,可以认为层间距大于75 m时下部积水采空区难以得到识别。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时三维探地雷达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尹达, 辛国亮, 孙学超, 张友源, 张其道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1): 194-200.   DOI: 10.11720/wtyht.2024.1030
摘要217)   HTML1)    PDF (3013KB)(437)   

为了提高市政道路检测水平,快速有效地解决市政道路塌陷灾害预警、市政管网分布查找等问题,设计研发了一款实时三维探地雷达。实时三维探地雷达基于FPGA&DSP架构,完成了多通道高速采集系统多个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实现,丰富了道路检测领域的探测技术和方法。实时三维探地雷达天线采用五发六收模式的水平极化方式,实现了十通道雷达数据高速采集,通道间通过高速开关实现切换,所有通道以交互内插方式进行工作;雷达最大可支持扩展到32通道工作,用开关切换天线阵列,满足60 km/h(2cm道间隔)以上的探测速度。通过对空洞实验场和金属板实验场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最佳的天线极化方式设计,最终确定了天线的最优方案。实测结果表明,相比于通用的LTD-2600型雷达,实时三维探地雷达具有更高速的采集速度以及良好幅度与相位性能,有利于改进道路灾害的检测技术,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物探方法在内蒙古敖汉旗林家地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试验
韩术合, 裴秋明, 许健, 宋志勇, 莫海斌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4): 962-970.   DOI: 10.11720/wtyht.2024.1315
摘要216)   HTML5)    PDF (4495KB)(315)   

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科学、高效地进行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是地热产业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普遍关注的中深层地热资源勘查技术难题,以内蒙古敖汉旗林家地为研究区,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有效性试验研究。在区域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基础上,初步查明了敖汉旗林家地一带地温场特征和地下水化学特征;运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微动测深和放射性氡气剖面测量多种方法组合,基本查明了研究区地层、岩浆岩及断裂构造的分布,推测了地热异常区控制因素及热水运移情况,并据此设定了勘探孔位,进行了960 m钻探验证。结果表明:综合运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和微动测深等物探方法,并结合放射性氡气剖面测量进行辅助验证,对开展中深层地热资源勘查较为有效,可为其他地区地热资源勘查提供方法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雄安新区深部雾迷山组热储层时频电磁法探测研究
程正璞, 连晟, 魏强, 胡文广, 雷鸣, 李戍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6): 1400-1409.   DOI: 10.11720/wtyht.2023.1611
摘要214)   HTML9)    PDF (2331KB)(401)   

雄安新区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蓟县系雾迷山组作为主力热储,顶界面埋深范围变化大,是典型的碳酸盐岩型热储层。本文旨在查明雄安新区起步区6 km以浅的地层结构和隐伏断裂,重点查明深部主力热储层空间分布及结构特征,预测地热有利区。笔者将时频电磁法应用于雄安新区地热资源勘查,通过高标准的数据采集、精细化数据处理和电阻率约束反演,利用拟地震成像技术和钻孔资料进行电阻率层位标定,精细刻画了地层形态结构。本次工作主要查明隐伏断裂8条,主体为NNE走向的正断层,控制了研究区的隆凹格局和地层分布;研究区由西向东划分为容城凸起、中间次凹、牛驼镇凸起及霸州县凹陷;雾迷山组热储层主要分布于牛驼镇凸起、容城凸起及次凹区,顶界面埋深约600~2 600 m;利用本次时频电磁法反演结果,构建了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并从热源、通道、储层、盖层、流体等方面分析认为牛驼镇凸起区为最优的地热有利区,特别是靠近F4下盘附近区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湖南香花岭矿田中细晶岩型锂矿资源找矿潜力分析
宋之方, 杨齐智, 朱真真, 曹能文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2): 366-374.   DOI: 10.11720/wtyht.2024.1040
摘要211)   HTML1)    PDF (6844KB)(269)   

为探究锂元素在中细晶岩中的分布特征和赋存规律,及与钨、锡、铌、钽、铍、铷等矿产的共伴生关系,对香花岭矿田有色—稀有金属的分布特征和成岩成矿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以出露的花岗岩岩体为中心划分出了癞子岭—南吉冲、尖峰岭—香花铺、通天庙—瑶山里等3个稀有金属锂的成矿区段,且已在癞子岭—南吉冲和尖峰岭—香花铺成矿区段的中细晶岩中发现有富锂矿化体赋存。锂元素在中细晶花岗质岩体的内部、顶部及高侵位岩枝、岩脉前锋部位和边缘相等处的自变质蚀变作用部位,或在与富含硅质的围岩体接触带处的富硅石英脉封闭的区域中汇聚并富集成矿,划分这些矿化蚀变地段是香花岭矿田探获中细晶岩型锂矿体的一个重要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骨料混凝土模型中瑞利波传播特性研究
项诸宝, 张大洲, 朱德兵, 李明智, 熊章强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5): 1226-1235.   DOI: 10.11720/wtyht.2023.0086
摘要209)   HTML0)    PDF (1444KB)(337)   

为避免用瑞利波检测混凝土时骨料对探测目标体的干扰,保证混凝土质量检测的可靠性,需要区分骨料异常信号和目标体异常信号,为此,对含骨料混凝土中的瑞利波传播特性展开了研究。通过建立细观结构的骨料随机模型,采用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研究骨料的随机性、形状、粒径和含量对瑞利波波场及频散曲线的影响,得到不同骨料参数下的瑞利波散射情况、能量衰减、畸变特性以及频散曲线特征。通过不同骨料混凝土模型正演数据,定量地了解到骨料引起的瑞利波波场与频散曲线的异常大小与影响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骨料的随机性与含量会对直达瑞利波的衰减产生影响,骨料形状的差异对瑞利波波场的影响很小,骨料粒径的变化对波场影响较大,当粒径超过1/2主频波长时瑞利波会产生较强的散射,波形会产生畸变;对频散曲线而言,骨料的随机性、形状、粒径和含量的变化均不会引起频散曲线异常,因此,使用瑞利波法进行混凝土检测时,采用频散曲线对数据进行分析,可避免骨料对目标体的干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声平面阵全聚焦三维成像方法
张邦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5): 1273-1280.   DOI: 10.11720/wtyht.2023.1414
摘要208)   HTML0)    PDF (3504KB)(397)   

针对全矩阵—全聚焦成像数据量大与后处理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使用平面阵全聚焦(PATFM)方法对平面阵数据进行成像。通过分析全聚焦成像算法特点,结合体平面阵波场特征,使用程函方程计算下行平面阵波前时间,基于延时叠加原理,利用上下行超声波传播时间改进全聚焦成像公式,针对平面阵推导指向性和扩散校正系数,对平面阵下方较大范围的成像点进行聚焦成像。利用FieldⅡ仿真,对比了相控扫描成像、全矩阵数据采集与全聚焦成像以及平面波数据采集与全聚焦成像3种成像方法。结果表明,平面阵全聚焦成像方法可以对单次平面阵数据进行大范围聚焦成像,在获得相应精度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为阵列式声波三维成像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复杂地表条件下地震资料一致性处理方法研究与应用
陈超群, 戴海涛, 高秦, 陈俊杰, 雒文丽, 王智茹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4): 954-964.   DOI: 10.11720/wtyht.2023.1162
摘要208)   HTML2)    PDF (14044KB)(399)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处黄土塬区,沟壑纵横、地形起伏非常大,受复杂地表条件及近地表结构等因素影响,原始地震记录的振幅、频率及相位在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与地下地质信息无关,容易导致解释陷入误区。因此,急需根据该区地震资料特点进行一致性处理方法研究,以提高资料保真度。在总结当前一致性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复杂地表条件下新的地震资料一致性处理技术流程。在创新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思路的基础上,首次应用双域近地表Q吸收补偿技术,拓宽频带的同时,提高沟—塬连接线资料振幅、频率一致性;应用地表一致性俞氏子波反褶积,实现低频噪声的衰减及有效信号频带的拓宽,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分辨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资料子波一致性。实际资料应用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鲁西北潘店重磁异常带矽卡岩型铁矿精细找矿方向——来自广域电磁法深部找矿的启示
郭国强, 李亚东, 王阳, 于嘉宾, 王润生, 高晓丰, 张大明, 胡东宁, 方磊, 国玮芳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2): 327-333.   DOI: 10.11720/wtyht.2024.1157
摘要205)   HTML5)    PDF (4258KB)(419)   

山东省鲁西北潘店地区超深覆盖区航磁和重力异常明显,通过系统的重磁异常查证工作,在研究区重磁异常带开展的多个钻孔均取得了深部矽卡岩型铁矿床找矿突破,但由于重磁异常带范围较大且其特征不能直接指示找矿方向,造成部分钻孔不见矿或见矿情况差。因此,为了更好地在重磁异常带精细圈定成矿位置,实现新的更大的找矿大突破,本文旨在已查证的潘店重磁异常带开展广域电磁测深(WFEM)工作,结合钻探验证情况,圈定深覆盖区矽卡岩型铁矿深部成矿区间及成矿有利结构面,提出深部精细找矿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卷积神经网络在山东金矿勘查预测中的应用
郑孝诚, 张明华, 任伟
物探与化探    2023, 47 (6): 1433-1440.   DOI: 10.11720/wtyht.2023.1613
摘要199)   HTML3)    PDF (5261KB)(350)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矿产资源预测方面的应用已得到快速发展,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仍处于探讨和试验阶段,我国的矿产资源勘查预测实用化的例子和成果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将卷积神经网络应用到金矿勘查中,根据山东省某地金矿成矿区域的3×104 km2范围内的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实测专业数据资料,进行了2 000轮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最终得到了准确率0.95、损失率0.11的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将这套卷积神经网络用于山东省其他未知地区,进行金矿床分布位置(勘查靶区)的预测试验,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与地震全波形二维联合反演研究
孔繁祥, 谭捍东, 刘建勋
物探与化探    2024, 48 (1): 67-76.   DOI: 10.11720/wtyht.2024.2583
摘要198)   HTML1)    PDF (5740KB)(309)   

为降低单一地球物理反演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反演中所存在的多解性等问题,开展了海洋可控源电磁法(MCSEM)与地震全波形的二维联合反演研究。MCSEM采用数据空间OCCAM反演算法,地震全波形采用梯度法反演算法,引入交叉梯度函数实现两种物性参数结果的相互耦合;开发出一套二维联合反演算法,并通过3组理论模型算例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MCSEM联合反演结果相对于单方法反演结果有显著改善和提升,主要体现在异常体的形态刻画、结构构造以及物性数值的恢复,这说明全波形的反演方法能够提高MCSEM反演结果的可靠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京ICP备05055290号-3
版权所有 © 2021《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航遥中心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060192;62060193 E-mail:whtbjb@sina.com , wht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