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E-mail Alert Rss
 
在线办公
新闻公告
《物探与化探》继续入选《中文核心...
《物探与化探》2020年第1期纸...
《物探与化探》2020年第1期已...
《物探与化探》2019年第4期稿...
《物探与化探》加入OSID开放科...
《物探与化探》2018年第6期稿...
《物探与化探》2018年第5期稿...
更多>>
期刊信息
双月刊,1979年创刊
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
主办: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主编:熊盛青
编辑:《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出版:地质出版社(北京学院路31号)
ISSN 1000-8918
CN 11-1906/P
国外发行代号:BM5551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航遥中心
电话:010-62060192
Email: whtbjb@sina.com ,
           whtbjb@163.com
友情链接
乌鲁木齐金维图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中色地科矿产勘查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国为电子有限公司
廊坊市立福地质勘查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佳明航电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更多>>
  •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20 上一期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综述
    大功率—超大功率电(磁)探测技术进展与展望
    王珺璐, 陈辉, 罗先中, 张晓飞, 林品荣, 俞炳, 庞振山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755-767.   DOI: 10.11720/wtyht.2025.0178
    摘要   HTML ( 3 )   PDF (5690KB)

    电(磁)法探测技术历经百年发展,从早期的直流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逐步发展为涵盖大地电磁法、人工源电磁法及各种混场源电磁法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体系。然而,在我国开启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新阶段,出现了深部找矿需求增加、人文噪声干扰加剧及三维结构解释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传统电(磁)法的应用效果。为突破技术瓶颈,大功率—超大功率电(磁)法技术成为关键发展方向之一。大功率—超大功率电(磁)探测技术通过增大发射电流,可以压制人文噪声、增大探测深度,有助于实现高分辨、多参数的三维探测,推动了方法技术、观测平台以及应用场景的拓展与创新。本文梳理了大功率—超大功率电(磁)法仪器发展历程与相关技术研究现状,并指出激发极化法真三维全波形采集与三维反演、张量可控源电磁法采集与三维反演、时频电磁法多参数联合约束反演及广域电磁法多分量全区探测等技术,可以显著提升深部目标体的探测能力。未来需进一步攻克各向异性三维反演、带场源全域反演以及复杂约束下极化率、磁化率提取等问题,推动电(磁)法向大深度、高精度、智能化方向发展,更好地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质调查资源勘查
    区域化探数据地质矿产信息提取研究——以甘肃省徽县高桥地区为例
    田辽东, 龙登红, 杨涛, 刘海, 马敏雄, 姜洪颖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768-777.   DOI: 10.11720/wtyht.2025.1267
    摘要   HTML ( 2 )   PDF (6159KB)

    化探数据中地质矿产信息的深入挖掘,是数学地质学和地质大数据的热点研究之一。目前国内积累了丰富的区域化探数据,但对数据中的地质矿产信息深入挖掘有限,需要尝试建立科学有效、简单易行的数据处理流程和分析研究方法。本次以甘肃省徽县高桥地区为研究区域,依据地质背景,根据元素性质与地球化学行为理论对相关元素数据进行处理,挖掘化探数据中蕴藏的地质矿产信息,初步建立了侵入岩体边界圈定和岩相划分的数学模型,科学指导地质填图工作;初步建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靶区圈定模型,并进行了有效性验证,圈定了7个新的、有较好找矿前景的靶区,通过矿产检查已发现矿点5处,提交矿致异常4处,其中2处正在开展甘肃省地勘基金矿产勘查工作。本次研究成果证明,根据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原理对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可进一步挖掘区域化探数据中的隐藏信息,有效指导和修正地质填图工作,提升填图效率和工作质量;可进一步高质量提取化探异常信息,高质量指导新区找矿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镶黄旗毕山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
    柴晨晖, 秦越强, 李朋元, 辛凯, 王建民, 殷嘉乐, 李超群, 原宁波, 郭栋, 孙宇飞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778-789.   DOI: 10.11720/wtyht.2025.1382
    摘要   HTML ( 2 )   PDF (5190KB)

    为优选镶黄旗毕山地区找矿预测靶区,开展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采用多元统计综合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土壤中Au、Ag、Cu、Pb、Zn、Mn、Mo、Li、W、Sb、Bi、B、Hg和As共14种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Au、Ag、Pb、Zn、Li、As 6种元素富集程度较高,成矿潜力最大;具有较高含量的元素异常主要受下二叠统三面井组凝灰岩及凝灰质火山角砾岩与花岗岩之外接触带控制;成矿元素主要受NW向断裂构造带控制,硅化、白铁矿化、黄铁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等蚀变为找矿主要标志;结合该区成矿地质条件,圈定了综合异常3处,找矿靶区2处,经工程验证发现了Ag矿体。研究显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是成功寻找多金属矿体的关键所在,为后续矿产勘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西黄陵背斜周缘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成因分析
    李浩涵, 张聪, 李文正, 张春贺, 张远, 王梓, 陈维堃, 方镕慧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790-801.   DOI: 10.11720/wtyht.2025.1346
    摘要   HTML ( 1 )   PDF (6072KB)
    鄂西克拉通内裂陷东部黄陵背斜震旦系灯影组发育一套以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开展白云岩形成环境和成因机制研究对该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机制和常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分析、主微量元素分析、全岩矿物分析和白云岩有序度测定等方法,分析了黄陵背斜周缘灯影组白云岩化学元素组成和岩石矿物学特征,进而对白云岩的形成环境、发育机制和改造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灯影组白云岩的CaO和MgO分子数比例为1∶1,Sr含量较低,符合准同生白云岩特征;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证明其形成于Fe、Mn含量较低的海水环境,古海水盐度(Z)平均值为128.41,平均温度21.32 ℃,平均成岩温度为49.36 ℃,具备形成准同生白云岩的环境条件。同时,灯影组白云石氧同位素δ18O显著低于灯影期海水,白云石有序度为0.61~0.99,频率峰值分布于0.8~0.9之间,证明其经历过逐步加深的深埋藏改造作用;全岩矿物分析结果证明白云石含量与有序度呈正相关,反映了在埋藏改造过程中白云石化程度越高,白云石有序度也越高。由此认为本地区灯影组白云岩原始成因为早期准同生白云石,后经长期埋藏改造,低有序度的泥晶白云石发生重结晶作用, 逐渐向粉晶、细晶白云石转化,同时白云石有序度升高,最终形成准同生——埋藏改造成因白云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化探方法发现江西白果含锂瓷石矿
    张明军, 鄢新华, 熊光强, 罗先明, 朱文晖, 叶岳琛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802-809.   DOI: 10.11720/wtyht.2025.1375
    摘要   HTML ( 0 )   PDF (4362KB)

    江西白果含锂瓷石矿区地处九岭隆起南部,隶属九岭稀有金属成矿带,是江西省地质局物化探大队近年来通过化探方法发现、通过地质方法评价的大型蚀变花岗岩型含锂瓷石矿床。本次找矿过程中利用区域化探筛选找矿远景区,1∶50 000水系沉积物测量缩小找矿靶区,1∶10 000土壤测量详细圈定Li异常范围和形态,异常查证查明异常成因,槽探及钻探工程控制矿体的空间分布,实验测试查明锂赋存状态及可选性,再一次证实了化探方法找矿具有快速、直接、经济、高效的特点,体现了其在矿产勘查中的优势和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化探找锂过程中,应遵循锂的地球化学富集规律,注重异常解释的科学性,并与地质工作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找矿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兴义某铀矿土壤氡气特征及其找矿应用
    程俊义, 彭松, 范云飞, 卢平, 陈秀旺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810-817.   DOI: 10.11720/wtyht.2025.1459
    摘要   HTML ( 0 )   PDF (2831KB)

    为进一步摸清兴义某铀矿区内铀矿及断层特征,为下一步钻探施工提供有力依据,采用FD216环境氡测量仪进行土壤氡气测量,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重点了解该地区土壤氡气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圈定土壤氡气异常晕,完善隐伏断层性质,结合地质、化探等资料,分析铀矿成矿特征。通过研究发现,研究区土壤氡气含量与断层走向关联性较好;土壤氡气异常较好区域为南西侧、中部—北东侧。研究区内铀矿赋存于断层破碎带中,且与地层相关,铀矿勘查目标应在三叠系中—下统嘉陵江组一段的断层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徽石台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目标层伽马能谱异常特征及其与铀成矿关系
    周乾, 刘琛琛, 杨彪, 方翔宇, 周忠平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818-825.   DOI: 10.11720/wtyht.2025.1317
    摘要   HTML ( 0 )   PDF (5836KB)

    安徽石台地区位于修水—宁国碳硅泥岩型铀成矿带的东段,该区断裂构造活动频繁,铀成矿潜力较大。为探讨皖南石台地区的铀成矿前景,本文在该区开展了1∶5万比例尺的地面伽马能谱测量,采用传统统计法和铀差量分析法提取铀成矿信息,并分析了区内放射性元素的分布特征。通过能谱—地质剖面研究了荷塘组4个层段的放射性异常特征,发现其中第一段的铀含量最高。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显微岩石学分析,进一步研究了该层的地质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潜在关系。结果表明,荷塘组地层是区内的主要铀源层,而荷塘组一段则为主要的含矿层,富含大量有机质、黏土矿物、黄铁矿等成矿物质,有利于铀的富集。对目标层的深入研究为后续该地区同类型铀矿的勘查提供了技术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法研究信息处理仪器研制
    基于叠前直接反演的页岩气储层脆性及裂缝参数预测方法
    石学文, 王畅, 张洞君, 冯艳雯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826-837.   DOI: 10.11720/wtyht.2025.1506
    摘要   HTML ( 0 )   PDF (13517KB)

    目前常规各向异性介质的反演容易受小角度入射、地层弱性质变化的假设条件限制,并且岩石弹性参数的预测多通过线性反演弹性参数进而间接拟合得到,使得各向异性地层的岩石物理参数反演结果的精度与可靠性较低。为此,本文推导了具有垂直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transverse isotropy with vertical axis of symmetry,VTI)介质杨氏模量、泊松比以及裂缝参数的岩石物理模型,基于精确VTI反射系数方程,提出了一种L1范数约束的贝叶斯各向异性非线性直接反演方法,用于对页岩气储层的脆性及裂缝参数进行直接反演预测。该方法在西南页岩气工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页岩气的储层表征提供了新的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造导向的深度偏移井震误差校正方法
    王丙钢, 丁成震, 张丹, 董庆宇, 陈鑫, 王泽, 杨阳, 宣瑞卿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838-845.   DOI: 10.11720/wtyht.2025.1451
    摘要   HTML ( 0 )   PDF (5711KB)

    井震误差校正是求取VTI介质的Thomsen纵波各向异性参数的主要方法,也是获得准确的深度偏移成像的重要处理手段。常规的井震误差校正方法是求取井点处的井震误差,然后直接沿平面插值对层位深度进行校正,但这种校正方法在地层厚度变化较大的地方容易出现构造畸变和各向异性参数δ的异常值。常用的解决方法是对各向异性参数场和各向异性速度场进行人工编辑和平滑,但这样会浪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本文提出了构造导向的井震误差校正方法,引入“井震误差系数”的概念,用地层厚度进行约束来对井震误差进行平面插值,并且对不同地层的井震误差采用从浅到深依次计算并插值的策略。这种方法得到的井震误差分布值更符合地层厚度的变化规律,求取的各向异性参数δ值更加稳定且无异常值,有效地避免了井震误差校正后出现构造畸变,在实际项目运作中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在叠置薄砂岩预测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南部乾安油田高台子油层为例
    杨光, 王立贤, 胡佳, 刘智军, 张红杰, 王云鹤, 孙龙, 张旭升, 陈彦虎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846-854.   DOI: 10.11720/wtyht.2025.0040
    摘要   HTML ( 0 )   PDF (5023KB)

    针对陆相盆地叠置薄砂岩预测的难点,本文提出了利用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开展叠置薄砂岩的技术流程。首先,基于波形相似性原则优选的样本井测井曲线构建反演初始模型;然后,在贝叶斯框架下对初始模型进行迭代优化,得到高分辨率的波形指示反演结果;最后,地震波形指示方法与低频反演结果融合,不仅能够提供纵向上的高分辨率,还能够有效地描绘砂岩的横向叠置特征与砂岩横向边界。研究实例表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在叠置薄砂岩预测中精度达到了2~3 m,参与井和验证井的符合率分别达到91.5%和85.2%,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反演结果的高精度,为陆相盆地薄层叠置砂岩预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干涉法分阶多次波逆时偏移
    张宏, 姜大建, 刘鑫, 牛赟博, 李振春, 徐凯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855-868.   DOI: 10.11720/wtyht.2025.1137
    摘要   HTML ( 0 )   PDF (6601KB)

    地下介质中的盐丘高速体和高陡构造对传统成像方法构成挑战。在常规地震勘探中,多次波通常被视为噪声加以压制或消除。然而,多次波由于其地下传播路径长、反射角小,所以具备更广的成像范围和更丰富的地下构造信息。地震干涉理论能够正确预测多次波,因此基于地震干涉的多次波逆时偏移方法在复杂地下构造成像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地震干涉的基本原理,推导出相应公式并给出算法,提出了基于地震干涉的多次波预测技术。该技术避免了传统多次波处理方法,提高了成像效率,为后续多次波逆时偏移提供了研究基础。针对常规多次波逆时偏移中存在大量串扰噪声的问题,本文创新性地利用地震干涉原理进行了分阶多次波逆时偏移研究,提出了基于地震干涉的分阶多次波逆时偏移方法,有效改善了多次波成像的串扰噪声问题。数值实验表明,相较于一次波逆时偏移,多次波逆时偏移在盐丘下构造成像方面有明显改善,而基于地震干涉理论的分阶多次波逆时偏移则能进一步压制常规多次波逆时偏移中的串扰噪声,对盐下复杂构造进行准确成像,提高了成像分辨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地震干涉的复杂构造局部成像
    刁瑞, 葛大明, 孔庆丰, 燕新跃, 韩睿, 谷丙洛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869-877.   DOI: 10.11720/wtyht.2025.1272
    摘要   HTML ( 0 )   PDF (7041KB)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如今地震勘探成像的重点从大尺度整体成像逐渐转向小尺度复杂构造体成像。受地震波传播机理的限制,小尺度、高陡等复杂构造存在界面反射信息拾取困难、反射能量弱等问题,常规地面地震勘探成像方式难以实现精确成像。通过地震干涉法能够使虚拟观测系统更靠近目标区域,提高对复杂界面的成像分辨率,实现面向目标构造的高精度成像。笔者对地震干涉原理进行理论推导,对小尺度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将生成的干涉道集与实际参考道集进行对比,验证了干涉方法的正确性。将该方法应用到BP气云模型和高陡构造—薄互层模型进行数值试算,并将成像结果与常规RTM成像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地震干涉法可以实现对深层复杂构造的高精度成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瞬态瑞利面波震源激发特性及多频散谱叠加融合研究
    陈振华, 张升彪, 曾棋艳, 张大洲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878-887.   DOI: 10.11720/wtyht.2025.1447
    摘要   HTML ( 0 )   PDF (7819KB)

    在瞬态瑞利面波数据采集时,偏移距和震源质量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需要对不同偏移距和不同质量震源采集的面波数据所计算出的频散谱特征进行研究。本文通过理论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影响频散谱的关键因素,通过野外试验研究了不同激发位置、不同质量震源激发所采集到面波数据的频散谱特征,针对瞬态面波采集时震源在不同位置激发所获得的频散谱存在差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频散谱叠加融合方法。该方法可有效避免瞬态面波数据采集时由于震源位置不同导致的频散曲线差异,从而使得面波探测结果更加有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时频分析技术在蓬莱气区深层高频噪声压制中的应用
    韩嵩, 汤聪, 张旋, 曾鸣, 彭浩天, 吕文正, 屠志慧, 李坷芮, 朱海华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888-895.   DOI: 10.11720/wtyht.2025.2533
    摘要   HTML ( 0 )   PDF (7721KB)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能量衰减,尤以高频成分衰减最为明显,导致高频段信号的信噪降低,极大降低了深层油气地震勘探的准确度。为了更好地提高深层资料信噪比,本文基于地震信号的非平稳特征,采用时频分析技术描述信号频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提出一种基于时频分析法压制深层高频噪声的方法。利用有效信号的时频特征具有稳定性和相似性、而高频干扰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原理,提出一种基于相关性分析的自适应阈值选择策略,从优势频段提取有效信号的时频特征,与高频段信号时频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对高频端时频谱进行特征约束衰减,从而达到压制高频噪声的目的。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压制高频噪声,有效提高深层资料的信噪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规则测线视电阻率数据的3D反演方法
    郭军旗, 范本峰, 鲁恺, 王鹏, 翟好杰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896-901.   DOI: 10.11720/wtyht.2025.1277
    摘要   HTML ( 2 )   PDF (3037KB)

    高密度电阻率法已成为滑坡结构调查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之一,但是受滑坡复杂地形、地表崩积物的影响,实际工作中测线难以沿直线规整布置,导致视电阻率计算结果出现偏差。为了最大程度降低不规则测线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笔者提出了一种实测数据的3D反演方案,通过寻找完全测线最小包围面积矩形,最小化3D网格剖分;通过增大测线垂直方向的正则化参数,抑制模型参数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2D反演方案,本研究提出的3D反演方案可以显著提升滑带的识别精度。白水河滑坡的实测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面电磁波法探测浅层局部良导体的响应特征
    马宏伟, 刘海波, 刘鹏飞, 刘晓宇, 颜拓疆, 龙霞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902-911.   DOI: 10.11720/wtyht.2025.1270
    摘要   HTML ( 2 )   PDF (4391KB)

    针对均匀半空间背景下的三维良导体模型进行正演计算,研究其在平面波电磁探测条件下的响应特征。三维良导体的电磁异常主要由分界面静态积累电荷产生的二次场所引起,因此目标体电阻率与围岩电阻率相对差异越大,响应相对异常也越大;观测电极距离目标体越近,响应相对异常越大。三维体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变化对异常的影响程度不同:垂向厚度变化对异常影响较小;水平方向两个尺寸相差不大时,视电阻率响应曲线形态呈现类似于二层D型测深曲线形态,响应相对异常随水平尺寸变大而变大;当水平方向两个异常体尺寸相差较大时(大尺寸达到小尺寸的8倍以上),沿着大尺寸方向观测与沿着小尺寸方向观测得到的曲线形态不同。沿着大尺寸方向观测时,视电阻率响应曲线形态呈现类似于高低高变化的三层H型测深曲线。此外,视电阻率相对异常一般为相位相对异常值的2倍以上,而且视电阻率异常纵向上遵循静态效应规律,在高频出现异常后将一直延伸至低频更有利于发现异常,因此利用视电阻异常更有利于识别异常。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最优吸收回路大功率时间域激电发射机研制
    钱文圣, 席振铢, 周胜, 亓庆新, 肖长安, 王俊, 薛文韬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912-918.   DOI: 10.11720/wtyht.2025.1216
    摘要   HTML ( 0 )   PDF (3376KB)

    大深度激电测深法需要长导线大电流供电,感性阻抗、分布电容等因素导致发射关断波形振荡,极大影响了激电测量精度。针对此问题,本文首先构建了大功率激电发射极长导线引起的电磁感应仿真模型,提出了基于RCD吸收回路消除激电电磁耦合方法;然后基于最优吸收回路算法,计算了最优吸收回路参数;接着设计大功率30 kW激电发射机最优吸收电路,通过仿真计算表明,最优吸收回路有效解决了发射关断波形振荡的问题;最后,基于最优吸收回路研发了大功率激电样机,并在山西某地布置了AB/2长1 500 m的大极距,发射电流10 A重复观测了4个测量点的关断全波形,极化率最大标准差为0.02,其实验效果较好,精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道浊积体特征识别模式及其储层地震预测——以西非下刚果盆地MC块为例
    高君, 徐睿, 黄家宸, 苑书金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919-924.   DOI: 10.11720/wtyht.2025.0032
    摘要   HTML ( 0 )   PDF (4981KB)

    西非下刚果盆地深水区发育典型水道浊流体系,是深水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该区浊积体具有非均质性强、储层展布复杂的特点。传统方法在浊积体识别精度和储层预测能力上存在不足,难以满足高效勘探需求。本研究基于深水重力流理论,以西非下刚果盆地深水区水道浊流体系为对象,依据浊积作用发育部位、可容空间形态及浊积体内幕特征,结合钻井揭示的岩石相、测井相以及地震相等综合建立了4类不同尺度水道浊积体的特征识别模式;进一步以相带控储为基础,基于改进的射线弹性阻抗反演方法构建了新的复合弹性参数,使其对浊积砂岩储层具有更佳的分辨能力,从而实现了浊积砂岩储层的定量预测。经后验井检验精度较高,应用效果好,为该类深水区油气资源评价、井位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速度模型精度及其对偏移成像影响的定量分析——以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断控缝洞储集体为例
    刘志远, 刘喜武, 杨威, 张庆, 肖彦君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925-932.   DOI: 10.11720/wtyht.2025.0026
    摘要   HTML ( 0 )   PDF (7299KB)

    地震速度模型精度对深度域偏移成像效果影响较大,但工业界对其缺少定量化分析和明确认识。本文以塔里木超深层断控缝洞储集体地震成像为例,构建了接近真实地下介质情况的深度域数值速度模型,采用实际生产的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进行三维地震正演模拟;对数值速度模型的不同层系速度进行平滑,定量化分析不同层系速度对相同参数的地震逆时偏移成像的影响;以地震模拟数据为基础,采用工业化流程构建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地震深度域速度模型,定量化分析构建的速度模型及偏移成像结果与数值速度模型及偏移成像结果在不同层系和不同地质现象中的差异。通过研究,实现了不同层系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工业化速度建模精度定量化分析,以及对偏移成像影响的定量化误差对比,取得了几点较为明确的认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地质调查
    福建省表层土壤环境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空间分布特征
    王文俊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933-942.   DOI: 10.11720/wtyht.2025.1372
    摘要   HTML ( 0 )   PDF (2100KB)
    基于福建省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所获得的8种重金属元素高精度、高质量数据,以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参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2018),建立了与评价标准结构特点相匹配的单指标和综合指标土壤环境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方法,首次对福建省全域表层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福建省表层土壤以强酸性和酸性为主,两者土壤面积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36.5%和57.89%。②优先保护类土壤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1.06%,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上较好,土壤重金属超标率为8.94%,远低于全国土壤总超标率(16.1%);超标率最大的元素为Pb,占4.95%,其次为Cd,占2.84%,Zn、Hg、Cu、As、Ni、Cr超标率极小。③表层土壤元素空间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Pb、Cd、Zn、Cu、As、Cr超标区主要分布于武夷山成矿带金属或非金属硫化物矿床、矿(化)点及其周边,Hg超标区主要分布于尤溪县与德化县接壤处以及福建沿海地区的城市,Ni超标区主要分布于漳浦县东北的佛昙组玄武岩、橄榄玄武岩地质背景区,总体上表现为沿海地区土壤环境质量好于内陆地区。本次评价结果填补了福建省土壤环境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研究的空白,首次获得了福建省整装性的土壤环境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成果,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及福建省地质化信息工程大数据平台建设提供了基础地球化学资料,掌握了福建省土壤资源环境质量状况,为福建省土壤环境治理、国土空间规划、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建设等提供了决策参考,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农作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王志强, 倪萍, 张宏绪, 石天池, 杨建锋, 张惠玲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943-953.   DOI: 10.11720/wtyht.2025.1455
    摘要   HTML ( 0 )   PDF (1470KB)

    为了评估宁夏石嘴山地区土壤—农作物系统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收集数据并分析了该地区土壤及玉米、水稻、小麦3种作物中重金属(Cd、Cr、Hg、As、Pb)的分布、富集特征及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低于全国背景值,地累积指数显示土壤环境整体清洁;不同作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表现出显著差异,小麦对Cd和Pb的富集能力较强,水稻对As和Hg的富集能力较强;此外,土壤pH与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存在显著相关性,玉米对Cr和As的富集系数随pH升高显著增加,而水稻对As的富集系数随pH升高显著下降;土壤有机质通过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抑制了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在健康风险评价中,儿童通过手口摄入途径的非致癌风险指数较高,As的含量在部分样品中超出食品安全标准,需重点监测。本次研究成果为土壤污染治理和作物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东省某典型工业城镇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
    曾蛟, 孔令号, 刘淑亮, 褚宏宪, 赵正鹏, 杨开丽, 郭旭军, 陈亮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954-964.   DOI: 10.11720/wtyht.2025.1275
    摘要   HTML ( 0 )   PDF (2434KB)
    为探究山东某典型工业城镇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来源及生态风险,于2022年8~10月采集了499件研究区表层土壤样品,采用经典统计法与空间插值法分析土壤Hg、Cd、As、Pb、Cu、Cr、Zn和Ni重金属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PCA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重金属进行来源解析,使用污染指数法评价研究区重金属污染水平。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Hg、Cd、As、Pb含量平均值均超过烟台市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且8种元素均存在高值区域,显示重金属元素呈不同程度富集趋势;变异系数分析表明,除Ni外,其余重金属元素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中Cd、Pb、Cu、Zn和Cr主要来源于工业和交通源,As和Hg主要来源于工业、农业和生活源,Ni主要来源于自然条件土壤母质;单因子污染法、地累积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研究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除Hg和Cd外,整体呈无污染和轻微污染,Hg和Cd为研究区污染水平较高的元素;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整体呈轻微风险等级,少量污染较严重的点位主要分布在工业区周边,工业活动产生的“三废”是周边的土壤重金属富集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整体为中低污染水平,部分土壤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尤其是Hg和Cd为研究区污染程度最重的元素,需引起重视。建议加强工业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监测工作,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以确保土壤可持续利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藏高原北缘硒背景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
    马强, 强晓农, 吴金宏, 代璐, 贺连珍, 王帅, 马楠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965-972.   DOI: 10.11720/wtyht.2025.1189
    摘要   HTML ( 0 )   PDF (3857KB)

    为摸清青藏高原北缘土壤硒含量背景、服务富硒土地资源利用和缺硒风险防控,系统采集了8 273件表层和2 190件深层土壤样品,分析测试了Se及其他相关指标,剖析了土壤Se与土壤类型、理化性质等因子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北缘表层土壤Se背景值为0.188×10-6,深层土壤Se背景值为0.153×10-6;土壤Se在门源盆地、西宁盆地、青海湖北部、拉脊山和达坂山形成高值区;古近系西宁群红色碎屑岩和含煤碎屑岩风化物成土母质区土壤中Se含量最高;土壤Se与pH呈负相关,与有机质、铁铝氧化物呈正相关;土壤Se在林地、草地及含泥炭丰富的沼泽土、草甸土中易富集。研究认为,古近系西宁群红色碎屑岩和含煤碎屑岩等Se高背景成土母质是形成富硒土壤的主控因子,含炭质丰富的林草地及草甸土、沼泽土为次控因子,经水系搬运和沉积改造形成了青藏高原北缘土壤硒局部富集的空间分布格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旱咸水湖沉积型富硒土地的划定及开发利用探讨——以青海省洪水泉为例
    马强, 苗国文, 朱明霞, 王帅, 贺连珍, 马楠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973-979.   DOI: 10.11720/wtyht.2025.1320
    摘要   HTML ( 0 )   PDF (1643KB)
    在归集全国富硒土地成因类型及元素特征基础上,以干旱咸水湖沉积型富硒土地划定为示范,依据天然富硒土地划定与标识要求,评价、划定青海省平安区洪水泉乡土壤硒含量分级、环境质量和肥力质量。结果表明,洪水泉乡土壤呈碱性,属高有效硒的背景;土壤Se处于(0.037~6.544)×10-6之间,均值为0.352×10-6;土壤中Cd、Hg、Pb和Cr含量均未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土壤As在局部形成风险地块;土壤呈有效磷、速效钾丰富,氮和有机质中等的肥力水平。据此,划定研究区天然绿色富硒土地43 591亩,其中含可直接利用耕地13 513亩,潜在可利用林草地30 078亩。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在研究区发展农牧融合产业,形成“高硒宜粮、中硒宜牧”的产业布局的建议。本次研究对进一步挖掘青海省富硒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富硒产业,凸显区位优势,高效转化资源价值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程勘察
    垃圾填埋场渗漏的频谱激电三维数值模拟
    石靖, 熊彬, 徐志锋, 黄理善, 陆裕国, 李耀昕, 喻佳敏
    物探与化探. 2025, 49 (4): 980-988.   DOI: 10.11720/wtyht.2025.1384
    摘要   HTML ( 1 )   PDF (5250KB)
    垃圾填埋场渗漏液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渗漏液具有明显的低阻、高极化、高时间常数和低频率相关系数的电性特征,利用频谱激电法对垃圾填埋场进行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讨论该方法在填埋场渗漏液探测中的理论效果。首先,利用本文算法对典型地电模型进行正演,数值解与解析解的最大相对误差低于2.5%,表明算法准确有效;其次,依据垃圾填埋场真实电性特征设定激电模型参数,使数值模拟更贴合实际;最后,对比分析不同情况下填埋场发生渗漏的激电异常响应。结果表明:无论填埋场是否有高阻防渗墙,视复电阻率相位与视频散率均能准确圈定出渗漏液位置;相同规模的渗漏液羽化带,位置越浅,其视复电阻率相位和视频散率的异常形态越显著;与直流电阻率法相比,频谱激电法可以观测到地下更为丰富的电性参数,其应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漏液探测的效果甚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京ICP备05055290号-3
版权所有 © 2021《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航遥中心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060192;62060193 E-mail:whtbjb@sina.com , wht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