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法在追索水库坝区地下暗河中的应用
上海同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ical method to tracking underground river of reservoir dam area
Shanghai Tongji Testing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200092, China
责任编辑: 沈效群
收稿日期: 2018-09-3 修回日期: 2019-03-14 网络出版日期: 2019-10-20
Received: 2018-09-3 Revised: 2019-03-14 Online: 2019-10-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王战军(1985-),男,汉族,河南开封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物探及工程检测工作。Email:460627501@qq.com 。
贵州省某水库初步设计阶段发现水库区岩溶发育较为强烈,库区内的岩溶发育对水库的渗漏问题影响较大。为此在坝址区域采用充电法及高密度电法追索地下暗河及渗流通道。经连通试验及水文地质观察证明,电法成果准确可靠,为成库地质论证及岩溶防渗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In the primary design stage of a certain reservoir in Guizhou Province, geologists found that intensively developed karst has great influence on reservoir leakage.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experience of tracing underground river and seepage channel using charging method and high 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 which has been proved through practical connection test and water level change.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王战军.
WANG Zhan-Jun.
0 引言
我国云贵等西南地区岩溶强烈发育,对工程建设尤其水利水电工程影响较大。库区诸如暗河、岩溶湖等不良地质对库首及堤坝的防渗极为不利,因此在岩溶地区水文、工程地质调查中,需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岩溶发育形态调查及追索。
某水库工程位于贵州省,主要用于灌溉、供水等,推荐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方案。初步设计阶段发现水库区岩溶发育强烈,岩体裂隙发育,覆盖型岩溶形态如暗河、出露泉等在右岸有出露。强烈发育的岩溶地貌,促使地下暗河成为了库区地表、地下水最低排泄基准面,库区内的岩溶发育对水库的渗漏问题影响较大。电法作为物探方法的重要分支,可通过土岩电阻率差异查明地质体的规模及空间位置等。在该水库坝址上游地区采用充电法及高密度电法探测暗河,在坝址下游区探测了岩溶湖的水源补给方向,为成库论证及岩溶防渗提供了依据。
1 物探方法
1.1 充电法
充电法中主要有电位法、电位梯度法和直接追索等位线法三种观测方式。
电位法是将一个测量电极N固定在远离测区的“无穷远”处,作为电位零值点。另一测量电极M则沿测线逐点移动,观测其相对于N极的电位差,作为M极所在测点的电位值U。同时观测供电电流I,从而计算归一化电位值U/I。
电位梯度法是使测量电极M和N保持一定距离(通常为1~2个测量点距)沿测线一起移动,逐点进行电位差ΔU和供电电流I的观测,计算归一化电位梯度值ΔU/(MN·I)。记录点为MN的中点。由于电位梯度值有正、负之分,故观测时要注意电位差ΔU的符号变化[4]。
1.2 高密度电阻率法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电法勘探技术[5]。它与常规直流电法的基本原理相同,是以地下目标体与围岩之间的电性差异为基础,利用人工建立的稳定地下直流电场,依据预先布置的若干道电极选定装置排列方式进行扫描观测,获得地层横向和纵向地电断面机构特征等地质信息,从而查明和研究相关地质问题的一种勘探方法。与传统电法相比,该方法的最大优点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反映的地电信息量更大。
2 工程应用实例
库区两岸山体雄厚,阶地少见,为基本对称的“V”型纵向谷。坝址区出露地层有三叠系中统个旧组第三段(T2gc)灰岩类、个旧组第四段(T2gd)白云岩类;第四系残积土层为黄色碎石土及河流冲洪积砂卵砾石层。本区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并具有多个含水岩组,受大气降水补给,赋存于岩溶裂隙、溶洞、地下暗河中,含水不均,常形成管状流、线状流,并向地下暗河系统内排泄。
2.1 坝址区暗河探测
依据前期地质调绘资料,坝址上游河水及附近地下水均向右岸地下暗河汇流,致使坝址上游0.5 km左右附近河流断流,形成在坝址上下游约500 m河段大部分时间为干涸,但地下暗河的空间位置依然无法得知。
图1中所示位置位于主坝上游,由于地下暗河的存在致使该区域河道干涸,实地查勘发现存在两个潜伏点(即图中所示F1及F2),分别以潜伏点F1为地面充电点布置测线CDⅤ-CDⅤ'、CDⅢ-CDⅢ'及CD9-CD9',以潜伏点F2为地面充电点布置测线CD10-CD10'及CD16-CD16'。测量结果显示:① 所有平行河床延展的充电法测线CDⅢ-CDⅢ'及CDⅤ-CDⅤ'都于积水附近见极大值异常,且右岸异常幅值明显大于左岸CDⅤ-CDⅤ'测线异常幅值(见图2~图3);② 下游平行布置的CD9-CD9'、CD10-CD10'和CD16-CD16'均未见明显异常。以上成果表明,地表积水无向下游漫延趋势且下游垂直河床的充电法电位曲线未见有明显异常,说明该处积水未从河床下方向下游渗流;而潜伏点F1右岸测线异常呈条带状连接,可断定潜伏点下方至右岸存在良导电体,推测为排泄通道。
图1
图2
图3
于潜伏点F2处及其下游布设高密度电法测线GM9-GM9'及GM10-GM10'(详见图1),两条测线平行布设,采用温纳装置(该装置对于剖面纵横方向的分辨能力均较强,受地形起伏影响较小)进行现场采集,电极距2 m。室内采用瑞典Res2dinv反演软件进行二维反演并添加地形信息,电阻率反演剖面见图4、图5。由图可知:两条测线电阻率分层明显且界面平缓,纵向均分为两层,近地表层电阻率一般为10~200 Ω·m,为第四系覆盖层的反映,厚度从左向右逐渐加厚,2.1~9.5 m不等;下伏地层电阻率一般为150~6 000 Ω·m,推测该层为弱风化灰岩。测线GM9-GM9'中部跨越河道位置为潜伏点F2,测线GM10-GM10'中部跨越河道位置为下水点下游,两测线中部均未见低阻通道,因此可推测地表水并非通过溶蚀裂隙向下渗流,而是通过砂卵砾石层后沿土岩界面向右岸排泄。
图4
图4
测线GM9-GM9'电阻率反演剖面
Fig.4
Apparent resistivity isoline chromatogram of line GM9-GM9'
图5
图5
测线GM10-GM10'电阻率反演剖面
Fig.5
Apparent resistivity isoline chromatogram of line GM10-GM10'
通过充电法及高密度电法成果可知,两种方法结论一致:地表水于潜伏点F1及F2处干涸,并非通过河床溶蚀裂隙向下渗流,而是通过右岸渗流通道或土岩界面向右岸排泄。
2.2 下游岩溶湖补给源探测
该区域位于坝址下游,本次探测主要查清岩溶湖的水源补给方向,现场以岩溶湖为充电点并在其左右岸及上游分别布置了9条测线,详见图6。
图6
图6
坝址下游岩溶湖补给通道探测测线布置及成果
Fig.6
Layout of survey line and result map of karst Lake recharge channel downstream of dam
图7
图7
测线TDⅠ-Ⅰ'充电法电位梯度曲线
Fig.7
Potential gradient curve of line TD I-I' charging method
图8
图8
测线TDⅢ-TDⅢ'充电法电位梯度曲线
Fig.8
Potential gradient curve of line TDIII-TDIII' charging method
图9
图9
TD1-TD1'充电法电位梯度曲线
Fig.9
Potential gradient curve of TD1-TD1' charging method
图10
TD2-TD2'测线靠近右侧山体,该测线共见有3处零值电位梯度异常,经电位法验证3处异常较为吻合。TD4-TD4'测线平行于TD2-TD2',该测线见有3处零值电位梯度异常,后经电位法曲线验证74~77 m异常吻合。TD5-TD5'测线(图11)与TD4-TD4'测线斜交,主要为了控制岩溶湖上游及右岸的良导体异常,最后仅于测线83~84 m见有一零值电位梯度异常,经电位法曲线验证异常吻合,推测岩溶湖上游及右岸的补给通道在此处汇聚。
图11
综合电法探测结果可知,岩溶湖3个方向(上游、左岸及右岸)上的电位梯度曲线零值规律分布,异常位置即补给通道的分布,且经连通实验及出露泉季节性水位得到验证。值得一提的是,探测过程中游离电及浅表径流的存在也会导致电位梯度零值异常,应予以甄别。
3 结论
本文以贵州某水库为例,经电法综合探测及工程地质论证,追索地下暗河及渗流通道的成果较为准确,为成库条件提供地质论证,为防渗处理提供依据:
1) 充电法可以用于探测渗流通道及追索地下暗河,尤其电位梯度装置,更能突出异常,且一般不受地貌条件影响,但浅表径流及游离电流影响较大。
2) 通过对电位的极大点、极小点或电位梯度的零值点、极大点以及突变点、可疑点、转折点等进行重复观测,电位剖面曲线的极大值、电位梯度剖面曲线的“零”值可作为评定地下良导地质体存在的基本依据[7]。
3) 高密度电法尤其温纳装置对于剖面纵横方向的分辨能力均较强,反演后可通过视电阻率等值线图有效判断低阻异常存在与否,进而可用以推测岩溶通道的赋存状态。
4) 通过观察染色剂到达下游观察口的时间并结合流速,有效验证了岩溶通道的连通关系,通过出露泉季节性水位及连续雨天水质观测情况等水文地质现象证明,电法成果准确可靠,为成库地质论证及岩溶防渗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地下动态导体充电法探测概论
[J]. ,
An introduction to exploration of underground dynamic conductor charging method
[J].
归一化总梯度解释法在充电法中的应用研究
[J]. ,<p>从理论上对归一化总梯度法在充电法中的应用进行了基础研究,并用归一化总梯度法对直接充电的模型实验结果、近矿围岩(间接)充电的理论计算结果和野外实际观测结果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根据归一化总梯度垂直断面图和不同深度的平面图可较好地确定异常体的中心深度并大致确定其它一些几何参数,为进一步电性参数反演提供较好的初始剖面。</p>
Application of normalized total gradient interpretation in charge method
[J].
基于Visual MODFLOW的地下水流数值模拟——以四川垮梁子滑坡为例
[J]. ,
Groundwater flow numerical simulation based on Visual MODFLOW : taking the collapse of Liangzi landslide in Sichuan as an example
[J].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