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系油气藏时移地震匹配处理技术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8
Time-lapsed seismic matching processing technology for multi-reservoir
CNOOC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Beijing 100028,China
责任编辑: 叶佩
收稿日期: 2018-05-24 修回日期: 2018-11-20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2-20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18-05-24 Revised: 2018-11-20 Online: 2019-02-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高云峰(1974-),男,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应用研究工作。Email:
针对多层系油气藏开发过程中时移地震时差、相位、频率和能量累积效应所导致的处理难题,文中提出了基于多标准层的时移地震分层匹配处理技术。该技术通过选择多层系油气藏顶部、内部和底部稳定的非储层或未动用储层作为参考标准层,进行分层系匹配处理,能够有效消除多层系油气藏时移地震累积效应的影响。通过南海X油田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
As is known,the exploration of multi-measures reservoir will cause a lot of time-lapsed seismic matching processing problems,such as time,phase,frequency,and energy difference accumulation caused by complex changes in multi-measures reservoir production.A new method called time-lapsed seismic matching processing technology based on multi-marker horizon is proposed in the paper.By using the stable non-reservoir or undeveloped reservoir at the top and emnploying the internal part and the bottom of the multi-measures reservoir as the reference marker horizon,the time-lapsed seismic matching processing for multi-reservoir is realized,which can effectively eliminate false appearance of lower reservoir time-lapsed seismic difference caused by upper reservoir development.It was applied effectively in X oil field of South China Sea.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高云峰, 王宗俊, 李绪宣, 胡光义, 范廷恩, 张晶玉, 朱振宇.
GAO Yun-Feng, WANG Zong-Jun, LI Xu-Xuan, HU Guang-Yi, FAN Ting-En, ZHANG Jing-Yu, ZHU Zhen-Yu.
0 引言
匹配处理是获取时移地震有效差异的关键技术之一,具体包括:匹配滤波、振幅均衡和时移相移校正等处理过程[20,21,22,23,24,25,26]。文献调研表明单一层系油气藏时移地震匹配处理的研究工作较多,但针对多层系油气藏相关研究仍较少。当目标油气藏层系较多,深度跨度较大时,上覆油气藏开发过程中的流体变化将导致时移地震时差、相位、频率和能量累积效应,使深层油气藏时移地震匹配处理面临较大难题。而传统以针对单一层系油气藏为目标的时移地震匹配处理方法难以有效消除这些累积效应。为此,笔者探索并提出了基于多标准层(包括主标准层和次标准层)的时移地震分层匹配处理技术。该方法通过选择多层系油气藏顶部、内部和底部稳定的未动用储层或非储层段作为参考标准层,细分目标层系进行匹配处理,从而消除浅层油气藏开发过程中流体变化对深层油气藏时移地震特征的影响。在南海X油田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1 方法原理
其中,R为反射系数,θ为入射角,α、β、ρ分别代表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式(1)右侧的第一项体现了纵波速度和密度变化对截距的影响,即:
式(1)右侧第二项体现了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密度对梯度的影响,即:
上述公式中,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密度的相对变化可以进一步表达为含水饱和度及地层压力的变化,即:
修正式(2)、(3),得:
上式中,ΔS表示含水饱和度的相对变化,ΔP表示地层压力的相对变化。式(7)、(8)表明,当地层压力相对变化不大时,可以直接利用叠后振幅差异求取含水饱和度的变化。若地层压力变化明显时,需要叠前梯度信息才能将含水饱和度及地层压力变化对时移地震的影响区分出。
针对多层系油气藏开发过程中时移地震差异的累积效应,在处理过程中,一般应在目的层顶部选择主标准层,浅部油气藏的处理能够获得较好效果;但对于中深部油气藏,需要在其埋深范围附近进一步选择次标准层,才能有效消除上覆已开发油气藏的时移地震累计效应和影响。选取标准层的基本原则包括:
1)主标准层选取的基本原则:①应位于开发层系之上,未动用油气层、水层或非储层;②具有较大厚度。
2)次标准层选取的基本原则:①位于开发层系之间,未动用油气层、水层或非储层;②与分析目标油层邻近;③提取子波形态与目标油层有较大相似性。
确定主、次标准层后,即可分层系进行时移地震振幅、时移和相移匹配处理。具体原理如下:
设两道地震记录x(n)和y(n)为能量有限信号,其中0≤n≤N-1,则x(n)的自相关函数rxx(m)和与y(n)的互相关函数rxy(m)分别为:
式中,m为互相关函数序列的延迟量,其取值范围为-N+1≤m≤N-1。通过褶积模型分析相关函数与地震子波的关系,即如果设w1(n)和w2(n)以及r1(n)和r2(n)分别对应x(n)和y(n)的地震子波序列和反射系数序列,同时假设反射系数序列是平稳的、白的和零均值的时间序列,对应的方差为σ2,且互不相关,得到的关系式为:
式(10)和式(11)说明相关函数能反映地震数据序列所包含的地震子波的波形、相位和时间延迟量等因素。而这些因素正是时移地震匹配分析所需要的,因此可以将相关函数用于分析时移地震资料背景地层在振幅、时间和相位等方面的不一致性。
在具体应用中,首先利用与子波长度匹配的滑动时窗计算两次地震间的互相关,然后对互相关结果通过Hilbert变换计算出其包络和瞬时相位。拾取包络的峰值作为两次地震的时移差异,利用瞬时相位作为两次地震相位差异。最后对每一道取平均值作为该道的时移校正量和相移校正量。
2 应用效果
X油田位于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共发育23套海相三角洲砂岩油层(图1),深度分布范围为2 000~2 800 m,单层储层厚度为3~33 m,有效厚度超过10 m的有H2、H3F、H3H、H4D、H5B、H6B、H9、H11、H12、H13共10个小层。测井解释的储层孔隙度在11.3%~28.1%,渗透率在67.8~3 744.0 md,为中—高孔隙度,中—高渗透率储层。地下原油密度:0.772~0.819 g/cm3;地下原油粘度:1.63~3.02 mPa.s;饱和压力:0.45~0.63 MPa;原始气油比:1.099~1.407 m3/m3;原始体积系数:1.046~1.064;具有低比重、低粘度、饱和压力低和地饱压差大的特点。该油田1997年开始生产,依靠天然水驱能量开发,2003年进行了第一次三维地震资料采集,2013年开展了第二次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和非重复性时移地震剩余油预测研究。
图1
图1
X油田过1X和2X井油藏剖面
Fig.1
Reservoir section across well 1X and well 2X in X oilfield
研究过程中,首先根据生产动态分析数据和1X井的测井资料,分别确定各油藏2003年和2013年的含水饱和度与压力,再通过正演模拟,利用时移振幅差异与饱和度及压力变化的关系,计算出各油层的时移地震的时差和振幅差异。从H4D到H13油藏,上覆层累计时差从-0.372 ms逐渐增加到-1.463 ms,上覆层累计时差远远超过了各油藏振幅变化对时移地震差异的影响。例如,H9油层时移地震振幅总变化率为28.8%, 时差引起的变化率为22.9%(图2),振幅引起的变化率为5.9%;H13油层时移地震振幅总变化率为38.1%,时差引起的变化率为37.6%,振幅引起的变化率为0.5%。可见,多层系油藏的时移地震累积效应非常明显。
图2
图2
X油田已开发油层时移地震累计时差引起的振幅变化统计分析图(基于1X井模型)
Fig.2
Statistical analysis diagram of amplitude variation caused by time-lapse seismic accumulative time difference in developed oil layer of X oilfield (based on well 1X model)
时移地震匹配处理过程中,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生产情况,共选出3套标准层(图3):
1)主标准层:H1B1至H3之间尚未动用的储层和非储层段,作为H3G,H4D 和H5B等浅部油层匹配处理标准层。
2)次标准层1:H6B至H8之间的泥岩层段,作为H8和H9油藏的匹配处理标准层。
3)次标准层2:H13油层以下地层,作为H11-H13等深部油层匹配处理标准层。
图3
图3
X油田过1X和2X井地震(2013年)剖面
Fig.3
Seismic profile across well 1X and well 2X in X oilfield (2013)
图4
图4
X油田常规方法和基于多标准层的时移地震匹配处理振幅差异剖面对比
a—常规时移地震匹配处理振幅差异剖面;b—基于多标准层的时移地震匹配处理振幅差异剖面
Fig.4
Comparison of time-lapsed seismic amplitude difference profiles between conventional and multi-marker layer matching processing methods in X oilfield
a—time-lapse seismic amplitude difference profile with conventional matching processing method;b—time-lapse seismic amplitude difference profile with multi-marker layer matching processing method
图5
图5
X油田H11小层常规方法和基于多标准层的时移地震匹配处理纵波阻抗差异属性平面对比
a—常规方法时移地震匹配处理纵波阻抗差异属性平面;b—基于多标准层的时移地震匹配处理纵波阻抗差异属性平面
Fig.5
Comparison of time-lapse seismic P-wave impedance difference attribute maps of layer H11 between conventional and multi-marker layer matching processing methods in X oilfield
a—time-lapsed seismic P-wave impedance difference attribute map with conventional matching processing method;b—time-lapsed seismic P-wave impedance difference attribute map with multi-marker layer matching processing method
从图5b H11小层含油范围内纵波阻抗差异属性平面分布特征来看,其中红色区域时移地震差异大,蓝色区域时移地震差异小。从图中可以看出,时移地震阻抗差异较小的蓝色区域在构造边部和高部位均有分布,时移地震阻抗差异较大的红色区域主要分布在各开发井位置处。分析认为,其中边部时移地震差异较小的蓝色区域应为2003年第一次三维地震采集前的水淹区域;时移地震阻抗差异较大的红色区域反映了2003年至2013年开发过程中水淹的范围;高部位时移地震差异较小的蓝色区域预测为2013年时移地震采集时的剩余油富集区。根据预测结果,2014年新部署了两口开发井(B1和B2),其中B1井在H11小层全井段水淹(图6),而B2井在该层仍有6.8 m厚剩余油存在,从而证实了时移地震差异的可靠性。
图6
图6
X油田B1和B2井H11小层测井解释成果
Fig.6
Layer H11 log interpretation results of well B1 and well B2 in X oilfield
3 结论与认识
文中阐述了多层系油气藏时移地震的累计效应分析和基于多标准层的匹配处理技术思路,通过正演模拟和实际资料处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论:
1) 多层系油气藏时移地震累计效应明显,会导致深层油气藏时移地震差异的异常,严重影响匹配处理的效果和精度。
2) 文中探讨的基于多标准层的时移地震分层匹配处理技术,通过选择多层系油气藏顶部、内部和底部稳定的未动用储层或非储层段作为参考标准层,细分目标层系进行时移地震匹配处理,能够有效消除上覆已开发油气藏时移地震的累积效应,从而获得深层油气藏有效的时移地震差异信息。
3) 该技术在南海X油田的实际应用获得了精度较高的时移地震剩余油预测结果,在多层系油藏时移地震应用研究中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time-lapse seismic data
[M].
中国海油地震勘探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
[J].
DOI:10.11935/j.issn.1673-1506.2016.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近十几年来,中国海油围绕我国近海油气勘探开发的迫切需求,通过开展技术攻关,突破诸多技术“瓶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海上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深水地震勘探技术、开发地震技术等3套地震勘探技术体系,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等3套油气勘探基础软件平台,为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将面临诸多新挑战,将面向中深层、深水区、古潜山、隐蔽油气藏、复杂构造和非常规油气藏等六大重点勘探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在海上地震采集装备、海上测井技术、地震岩石物理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海上时移地震技术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实现中国海油“二次跨越”提供技术保障。
The progress and direction of seismic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n CNOOC
[J].
非重复性采集随时间推移地震勘探实例研究
[J].
DOI:10.3969/j.issn.1000-1441.2007.03.003
URL
[本文引用: 1]
随时间推移地震(TL)勘探已经逐步成为油田开发中重要的监控方法和油田管理工具。从其成功的研究实例分布看,它主要集中在海上和少数陆上油田中。而陆上的成功实例又主要集中在埋深较浅的重油注气热采方式的油田中,这表明该项技术仍存在一些应用限制和应用条件。为此,针对中国西部某油田1991年和2001年两次采集的地震数据进行了时移地震处理技术的研究。解释和开发验证表明,陆上时移地震数据仅通过互均衡处理难以克服非重复性采集因素的影响,仍需要特殊的针对非重复性因素的处理技术才能有效地克服其影响;同时还应充分考虑陆上近地表空间变化的影响,尽可能获得相对保持了储层振幅、频率、相位和波形的提高分辨率处理的成像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时移地震信息结合地质和开发的综合解释,才可能获得剩余油气的分布以及解决开发中的问题。
Case study of non-repeatability acquisition in time-lapse seismic exploration
[J].
陆上非重复性时移地震资料处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DOI:10.3969/j.issn.1000-1441.2015.04.009
URL
[本文引用: 1]
A油区先后进行了两次三维地震观测,二次地震施工的坐标分带、观测系统、面元网格、覆盖次数等诸多采集因素均不相同。分析了在这种非重复性采集条件下进行时移地震资料处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去除两期地震数据采集不一致性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和消除非油气藏因素引起的地震响应变化,给出了针对性的技术思路和处理对策。主要论述了观测因素一致性处理,相位校正、谱整形、匹配滤波等高保真的精细处理,独立处理与融合处理,以及通过过程质量控制优化地震数据的可重复性。对A油区前、后两期非重复性采集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叠前、叠后一致性处理和质量控制,获得了较可靠的剩余振幅数据体。
The problems for land non-repeated time-lapse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J].
陆相薄互层油藏四维地震监测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J].
DOI:10.3321/j.issn:1000-7210.2005.04.01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四维地震监测技术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海上油田的管理中,但陆上油田成功实例较少。本文在认真分析储层条件、油藏条件、地震条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陆相薄互层油藏四维地震监测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建议。研究认为,岩石物理研究和可行性论证是实施陆相薄互层四维地震监测试验的基础;提高四维地震资料的可重复性是关键;叠前地震属性的研究和应用是四维地震解释的主要发展方向;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现阶段陆相薄互层油藏四维地震监测试验应首先着眼于稠油热采监测、注气或注CO2监测以及高孔隙未固结或固结较差的砂岩水驱开采监测。
Problems existed in 4-D seismic monitoring of continental thin and interbedded reservoir and suggestions
[J].
互均衡技术及其在时移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J].在开发程度较高的油气田,可以利用时移地震技术对油藏的开采和剩余油分布情况进行预测,提高油田的采收率。时移地震资料(监测数据)与早期地震资料(基础数据)的地球物理参数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包含油气藏开采因素(期望差异)和非油气藏因素(非期望差异),因此,需要将时移地震资料上的非期望差异消除,同时不损害期望差异。互均衡技术通过对时移地震信号的时延、能量、带宽和相位等差异进行校正,可以有效地消除非期望差异,在差异剖面上反映出油藏开采信息和剩余油分布信息。在某油田,利用采集时间相隔7年的地震资料,基于时移地震资料非一致性分析,采用互均衡技术进行了时间、振幅、相位和频率等校正,较好地消除了非期望差异,差异剖面反映出现今油藏开采的情况,同时还反映出剩余油的分布特征。
Cross-equilibration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ime-lapse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J].
层状介质时移时差属性分析
[J].
DOI:10.3969/j.issn.1000-1441.2005.02.001
URL
[本文引用: 1]
针对我国油藏特征主要是薄层和薄互层,而且大多采用水驱开采,叠 后时移时差属性较弱,难以识别.为此,就影响层状介质中叠前时移时差属性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设计了一个双层水平层状模型,探讨了叠前时移时差随炮 检距的变化规律以及地层结构(储层厚度,储层速度,储层埋深,上覆地层速度等)对叠前时差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储层埋深较浅,且上覆地层速度低于储层速度 时,只要储层厚度以及速度的变化足够大,利用叠前大炮检距时移时差来揭示储层动态变化是可能的;对于埋深很大、上覆地层速度接近或高于储层速度的情形,叠 前时移时差往往很小,实用性较差.
The attributes analysis of time difference and time-lapse in layered medium
[J].
时移地震成果数据三维相关校正方法
[J].
DOI:10.3969/j.issn.1001-1749.2017.04.12
URL
[本文引用: 1]
时移地震技术作为一种油藏动态监测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储层采收率及完善油藏管理.但是在储层生产的不同时期获得的地震数据,由于观测系统、采集参数和处理目的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地下同一反射点在不同时移地震数据中空间位置的差异,从而造成由非油藏变化所引起的地震差异,增加了时移地震分析的误差与不确定因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时移地震数据三维相关校正方法,利用时间变化时窗来进行地震差异计算.该方法通过计算时窗内基础数据和监测数据的相关性来控制反射界面位置的时移量,从而实现两次地震数据空间位置的差异校正.数值模型试验与实际应用效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Spatial difference correction based on 3D correction for time-lapse seismic data
[J].
非一致性时移地震资料叠前互约束处理技术
[J].<p>时差、相位、频率、振幅、能量差异是影响时移地震处理的主要因素,对于非一致性时移地震资料的处理,消除两期资料在这四个方面的差异是处理工作的关键。笔者首先分析了永新三维两期资料的施工参数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面元对应抽稀法消除了野外采集观测系统差异;利用有针对性的去噪技术和能量补偿方法,消除了两期资料能量信噪比差异;利用频率相位校正技术,消除了两期资料频率、相位差异。通过这四个方面的互约束处理,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达到了时移地震资料的处理要求,为后续的时移地震属性分析工作奠定了基础。</p>
Mutual constraint processing technology for inconsistency time-lapse seismic data
[J].
非重复性时移地震数据关键处理技术应用研究
[J].由于两期地震数据采集目的不同、采集方式不同,造成两期地震资料的振幅能量、时间、频率和相位等方面存在很强的不一致性,从而加大了时移地震资料处理的难度。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两期资料非重复性的影响因素,并从面元大小、反射中心点位置、覆盖次数、方位角、信噪比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数据体匹配,得到了一致性较好的初始地震数据。然后采用叠前共约束一致性处理方法,包括共约束一致性频率、相位、速度、剩余静校正等,提高两期资料的整体一致性。最后使用叠后互均化处理方法进一步改善两期资料的一致性,可以消除两期资料在时间、振幅、频率、相位等方面的不一致性,得到较好的时移地震处理成果。通过实际常规地震数据和高密度地震数据非重复时移地震资料处理,求出了油藏变化引起的时移地震响应,为后续解释和剩余油分析奠定了基础。
Key techniques for non-repeated time-lapse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technology
[J].
互均化方法在非重复时移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J].
DOI:10.3969/j.issn.1000-1441.2011.06.010
URL
[本文引用: 1]
时移地震是一种先进的现代油藏 管理与监测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非重复时移地震资料在两次采集时并未考虑时移地震监测的需要,重复性差,即使经过叠前一致性处理,两期 资料在时间、能量、带宽和相位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异。互均化处理方法通过求取各个校正算子,得到最佳匹配滤波器,对监测数据进行校正处理,可以有效提高两 期地震资料的一致性。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模拟了水驱油藏的时移地震响应,同时加入了时间、振幅、带宽和相位的变化等非重复性影响因素,并结合零时重复 /非重复采集的试验数据,分析了互均化处理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通过互均化处理可以大大削弱非重复性因素的影响,得到理想的差值响应。应用互均化方 法对采集时间相隔13年的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处理,降低了非期望的地震响应差异,突出了长期开采导致储层流体变化引起的时移地震响应。
Application of cross-equalization processing method in non-repeated time-lapse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J].
非一致性采集时移地震油藏监测可行性研究
[J].
DOI:10.11885/j.issn.1674-5086.2013.10.28.01
[本文引用: 1]
为研究非一致性采集时移地震油藏监测的可行性,利用三维高斯射线束正演模拟方法对储层段做照明度模拟分析,量化了不同观测系统参数对储层面元接收能量的影响,得到了影响储层成像照明能量大小和均匀度的最主要因素是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分布,即观测系统参数中的最大炮检距和接收线距的大小。当储层速度变化小于观测系统参数变化给面元接收能量大小带来的影响时,更有必要对时移前后数据体的观测系统进行一致性的匹配处理,这一步处理的重点应该是面元重置和面元内炮检距与方位角分布的匹配。S56区块一套非一致性采集的实际资料匹配处理试验表明:本文方法能有效地减小非储层段的地震响应差异,放大储层段的地震响应差异。
Feasibility study on non-repeating acquired time-lapse seismic reservoir monitoring
[J].
非重复时移地震叠前互约束技术研究与应用
[J].油气开采造成的地震响应差异较弱,而时移地震资料的非重复性或不一致性造成的地震响应差异较大,致使淹没由油藏特征变化产生的弱的真实时移响应。非重复采集引起的对油藏变化无关的地震响应差异主要体现在时延、能量、相位及频率4个方面,为了得到真正的油气藏时移变化响应,对非重复采集两期地震资料进行了观测系统、能量、相位及频率等关键环节的叠前一致性及互约束处理,有效解决了非重复采集时移地震资料因非油藏因素引起的地震资料差异,为后续时移地震属性分析及剩余油的落实奠定了良好基础。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pre-stack multi-constraint technique in inconsistent time-lapse seismic processing
[J].
胜利油区时移地震技术应用研究与实践
[J].
DOI:10.3969/j.issn.1009-9603.2012.01.014
URL
[本文引用: 1]
以胜利油区继承性数据和开发阶段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为实例,探讨了时移地震的可行性实践,研究了多次采集的地震数据在开发中的应用.分析了引起采集地震数据不一致的因素,并进行叠前的一致性及叠后的互均化处理,消除由于采集、处理不一致对地震数据在能量、频率、相位等方面的影响,突出油藏变化带来的地震属性差异;与生产动态数据相结合,分析油藏的连通性以及剩余油分布,指导注采方案调整,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胜利油区的探索实践表明,时移地震可以有条件地开展实际试验研究与应用,如何利用重新采集的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并综合油藏工程等技术解决更多的开发难题是一个策略问题.在油田开发实际应用中应当协同考虑时移和多次采集地震数据2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ime-lapse seismic in Shengli oilfield
[J].
水驱油田时移地震剩余油表征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J].
DOI:10.3969/j.issn.1000-9752.2014.11.013
URL
[本文引用: 1]
水驱油田时移地震剩余油表征方法是将时移地震、测井、综合地质和油田开发动态等信息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该方法以时移地震综合研究为基础,描述油藏水驱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进而服务油藏管理,提高油藏采收率。通过水驱油田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基于油藏开发单元描述、时移匹配反演处理、油田开发动态信息解释、水驱特征综合分析及剩余油分布表征与预测的一体化研究流程。该方法在西非某水驱深水扇油田得到了成功应用。
The time-lapse seismic remaining oil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water drive oilfield
[J].
海上油田时移地震技术适用条件及应用前景
[J].
DOI:10.11935/j.issn.1673-1506.2015.06.008
URL
[本文引用: 1]
时移地震技术能否成功预测海上油田剩余油分布情况,靶区的选取十分重要。以珠江口盆地西江24-3油田西江24-1区为例,详细阐述了时移地震技术在我国海上油田的应用情况及效果,并通过对比已有的几个应用案例,总结了时移地震技术应用的关键因素,制定了靶区选取原则。我国海上油田时移地震技术成功应用的首要关键因素是原油黏度,其次是开发方式和埋深、构造及储层等;靶区油田应具备轻质油藏、天然能量或温和注水开发及相对简单的地质油藏条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海上油田时移地震技术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渤海新近系油田时移地震技术应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珠江口盆地和莺琼盆地应用该技术的可行性较好。
The application conditions and prospects of time-lapse seismic technology in offshore oilfield
[J].
四维地震油藏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J].四维地震油藏监测技术是最近两年发展起来的地震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四维地震的概念、处理技术及其在提高油田采收率、优化开采方面的作用,以及国外开展四维地震研究的现状和应用效果。分析和讨论了我国开展四维地震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指出高分辨率地震成像是研究四维地震的重要手段,也是四维地震技术应用取得成功的关键。
Four-dimensional seismic reservoir monitoring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J].
南海A油田时移地震应用案例[G]//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
A case stud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 oilfield time-lapse seismic[G]//Chinese Petroleum Society
时移地震在SAGD蒸汽腔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J].
DOI:10.3969/j.issn.1006-6535.2016.06.01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针对油藏三维空间动态变化模拟精度较低的难题,运用时移地震约束下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模拟稠油热采时油藏蒸汽腔形态三维空间动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时移地震约束下的数值模拟方法可以精细模拟出<span>SAGD蒸汽腔发育形态在三维空间里的动态变化情况,油藏开采历史数据也得到了较好的拟合。油藏观察井测温资料及实际生产数据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研究成果对稠油热采油藏开发调整决策及开发调整方案编制具有指导意义。</span>
Application of time-lapse seismic in SAGD steam chamber simulation
[J].
时间推移地震数据体匹配研究及分析
[J].
DOI:10.3321/j.issn:1000-7210.2002.06.01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本文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大庆松辽盆地北部太平屯地区太190、太19区块时间推移地震资料为例,研究了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二维与三维、二维与二维地震勘探资料如何进行匹配处理,使之能获得统一的时间推移地震数据体。研究结果表明,用"历史遗产"的二维与三维、二维与二维地震勘探资料,可以进行时间推移地震的应用研究。
Matching study on time-lapse seismic data volume and its analyses
[J].
基于误差准则和循环迭代的时移地震匹配滤波方法
[J].
DOI:10.3321/j.issn:0001-5733.2005.03.03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分析了用于时移地震互均衡处理中的传统匹配滤波算法适用范围,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滤波算子的反算子为最小相位时效果最好.对该方法难以解决的混合相位问题,推导出通用公式,并提出基于最小平方误差准则和循环迭代的求解方法.理论和实际数据都验证了该方法较已有方法的优越性.
A new method for time-lapse seismic matching filter based on error criteria and cyclic iteration
[J].
Cross-equalization data processing for time-lapse seismic reservoir monitoring:A case study form the Gulf of Mexico
[J].DOI:10.1190/1.1487049 URL [本文引用: 1]
互均衡处理技术的分析与应用
[J].
DOI:10.3321/j.issn:1000-7210.2007.01.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互均衡处理技术作为提高时移地震资料一致性的最有效的处理技术在时移地震资料处理中被广泛地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通过模型分析和对实际地震资料的应用表明:互均衡处理技术应用效果的优劣不仅取决于野外采集资料本身的一致性水平,而且与互均衡滤波器设计的时窗位置、大小、滤波器长度等有关;正确选择互均衡处理流程可以有效消除或克服野外采集所造成的不可重复性噪声,控制和减小处理方法本身对有效时移地震异常的畸变;认真分析经互均衡处理后的地震差值剖面中剩余能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于弱异常时移地震监测非常重要。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cross-equaliz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
[J].
海上时移地震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J].
DOI:10.3969/j.issn.1004-5716.2014.03.02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p>分析了时移地震地球物理机制及造成时移地震数据差异的非地质因素,论述了海上拖缆采集的时移地震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实例证明,这些技术可以改善时移地震资料处理结果的一致性,提高差异剖面的可靠性,为油气藏开发过程的监测提供准确信息。</p>
The key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marine time-lapse seismic data
[J].
时移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互均衡技术
[J].
DOI:10.3321/j.issn:1000-7210.2004.04.01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近年来,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已得到迅速发展。在时移地震实际生产中总是存在不一致性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时间信号延迟、信号能量差异、信号的带宽差异及相位差异等四个方面。为了消除或减少这些不一致性因素,在时移地震资料处理中,出现了四种互均衡技术1资料的时间移动,2均方根能量补偿(也叫振幅均衡),3带宽均衡,4相位均衡。本文分别介绍了这四种均衡技术,并结合一组渤海地区的时移地震资料,运用互均衡处理方法对其进行了处理,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Cross-equilibration technique in time-lapse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J].
Inside the cross-equalization black box
[J].DOI:10.1190/1.1437231 URL [本文引用: 1]
Discrimination between pressure and fluid saturation changes from time-lapse seismic data
[J].
DOI:10.1190/1.1444973
URL
[本文引用: 1]
http://library.seg.org/doi/abs/10.1190/1.1444973
Estimation of changes in saturation and pressure from 4D seismic AVO and time-shift analysis
[J].DOI:10.1190/1.3611021 URL [本文引用: 1]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