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Alert Rss
 

物探与化探, 2018, 42(6): 1264-1271 doi: 10.11720/wtyht.2018.1503

方法研究·信息处理·仪器研制

基于地震道匹配的地层空间转换计算方法

聂妍, 范廷恩, 乐靖, 张宇焜, 王宗俊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8

The computing method of seismic trace matching based on formation space conversion function

NIE Yan, FAN Ting-En, LE Jing, ZHANG Yu-Kun, WANG Zong-Jun

CNOOC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Beijing 100028,China

收稿日期: 2017-11-6   修回日期: 2018-09-13   网络出版日期: 2018-12-05

基金资助: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2016ZX05025-001

Received: 2017-11-6   Revised: 2018-09-13   Online: 2018-12-0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聂妍(1986-),女,现为中海油研究总院开发地震工程师,2012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地震资料解释、储层预测。Email:nieyan3@cnooc.com.cn 。

摘要

地震数据是一个空间变化关系的数据载体,反映了地质体空间中的变化特征。在已知地震数据的前提下,如何刻画储层空间变化规律是精细储层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通过对地层空间转换函数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道匹配求取地层空间转换函数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地震道多道匹配求取加权系数,使用多点的褶积加权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取代点对点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从而准确反映储层物性变化,减小误差。基于Q油田的实际资料,通过模型测试及实际应用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方法,本方法建立的模型分辨率较高,包含信息较丰富,在有砂体分布的地方孔隙度值高,而且高值分布广,与测井孔隙度的分布基本一致。本方法作为一种地震信息驱动的确定性建模方法,可以更精确地进行储层表征,对地质建模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地层空间转换函数 ; 确定性建模方法 ; 地震道匹配 ; 储层表征

Abstract

Seismic data composite a data carrier of the spatial change relationship,which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s in the geological space.Under the premise of known seismic data,the problem as to how to discover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reservoir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fine reservoir research.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stratigraphic spatial transformation function,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for obtaining stratigraphic space transformation functions based on seismic trace matching.In this method,multi-channel seismic traces are used to obtain the weighting coefficients,and the multi-point convolution-weighted formation space transformation function is used to replace the point-to-point formation space transformation function,so as to accurately reflect the physical property changes and reduce errors.The actual data of Q oilfield,and the model testing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alysis show that,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ethods,the proposed method establishes a higher resolution model, contains richer information,and has a high poros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ies.Besides,the distribution of high values is broadly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well logging porosity.As a deterministic modeling method driven by seismic information,this method can perform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more accurately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geological modeling.

Keywords: formation space conversion ; deterministic modeling ; seismic trace matching ;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PDF (363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聂妍, 范廷恩, 乐靖, 张宇焜, 王宗俊. 基于地震道匹配的地层空间转换计算方法. 物探与化探[J], 2018, 42(6): 1264-1271 doi:10.11720/wtyht.2018.1503

NIE Yan, FAN Ting-En, LE Jing, ZHANG Yu-Kun, WANG Zong-Jun. The computing method of seismic trace matching based on formation space conversion function.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J], 2018, 42(6): 1264-1271 doi:10.11720/wtyht.2018.1503

0 引言

地质建模在油田开发阶段对部署井位、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1,2]。地质建模的核心是从三维的角度对储层进行定量研究,对井间储层特征进行预测,最终根据已有信息预测储层特征的三维分布[3]。地质建模需要综合大量的测井、地震、生产等各方面的资料。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地质建模技术做了大量的改进和研究。为了减少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准确描述油藏的非均质性,大量学者在地质建模的数学算法、地质约束、地震信息整合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使地质模型能更精细地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更加逼近地下实际,从而提高地质建模方法的地质适用性[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建模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油藏描述当中能够有效整合多学科资料的技术。在给定资料的前提下,地质建模有两种建模方法,即确定性建模方法和随机建模方法[5,6]。地震信息驱动的确定性建模方法利用地震横向预测的优势,利用地震数据的空间相关性来求取地质体的空间变化规律,回避了对井数敏感的变差函数的求取,结合测井信息从地震数据的空间变化规律预测井间储层物性参数。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有别于其他建模方法的关键技术[7,8]。此外,根据建模的作用以及具体步骤的不同,基于地震数据的地质建模又衍生出多种建模方法。例如,地震岩石物理建模方法为模拟实际岩石弹性模量提供一个等效介质模型[9]。多层位约束的地震数据驱动建模方法将地震解释得到的层位建立地层格架,在层位的约束下对该地层进行网格化,建立在多层位约束下的模型网格表征油藏模型格架[10]

地震数据本身是一个空间变化关系的数据载体,可以反映地质体在空间上的变化。在已知地震数据的前提下,可以得到相应的空间变换特征,从而推导出地质储层可能存在的空间变换规律。地层空间转换函数是不同位置井处的变换函数,能够携带地层特征空间变换的信息[11]。在地质建模过程中,地震属性往往是多维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地质空间特征,通常以地震信息为主体,以井信息为条件,通过地层空间转换函数表征地震信息具有的确定空间变化关系。根据所建立的非均匀采样的模型网格,将地震数据和测井数据重采样之后离散化到模型网格里,作为驱动分层位求取地层空间转换函数,在地层空间转换函数的基础上,可反向推导出储层空间物性的变化特征,从而得出储层物性参数数据,建立储层物性的高分辨率模型。因此,如何计算地层空间转换函数成为地质建模的重要研究课题。

近年来,关于地层空间转换函数的计算主要集中在基于地震属性差异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计算方法[12,13,14]。文中对地层空间转换函数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地震道匹配的地层空间转换计算方法。该方法不同于地震属性差异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计算方法,而是采用地震道多道匹配求取加权系数,应用多点褶积加权地层空间转换函数取代点对点求取地层空间转换函数,从而更好地反映储层物性变化,减小模型误差。笔者对其原理及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通过与基于地震属性差异的地层空间转换进行对比,从模型测试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均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1 基本原理

1.1 基于地震属性差异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计算方法

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地震属性的实际运用使得地震信息的充分利用成为可能。地震属性分析就是以地震属性为载体从地震资料中提取隐含的信息,并结合地质、钻井资料,进行储层岩性及岩相、储层物性和含油气性分析[17]。地震属性的变化反映了地质体在空间上的变化。在已知的井点位置,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反映的是同一地下介质属性信息,只是各自表达数据方式不同[15,16]介质属性关系可以用地层空间转换函数来表达,通过求取地层空间转换函数,从而计算出未知点的地质储层空间分布规律[17,18]

若地震数据与测井数据相关性好,二者变化保持一致,那么地震属性差异与测井数据差异也有一致性。同理,若待估点和井点地震属性差异性小,那么待估参数与井上参数差异也小,说明待估点和井点的物性较为相似,那么将此井的权系数作为地层空间转换函数,应该设为较大值,反之亦然。基于这种考虑,相关学者提出通过地震属性差异来表示地层空间转换函数[19,20]

通常来说,地层空间转换函数是通过求取不同点处地震信息的差异得到的,其根本就是根据地震数据将空间的变化关系用地层空间转换函数来表达。地震信息可以单独基于地震属性来表征,也可以将井与地震相结合得到。

具体来说,假设已知有n口井,Li为已知井的物性参数值,Si为井旁道地震属性。Snew为待估点的地震属性。为了计算待估点的物性参数值Lnew,根据地震属性差异求取地层空间转换函数。基于地震属性差异的地层空间转换步骤如下。

根据已知井的井点地震数据与待估点的地震数据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或者地震数据之间的差异性,确定一个权系数作为地层空间转换函数φi。下面给出一种基于地震属性差异求取地层空间转换函数的算法:

φi=1(Snew-Si)2/[i=1n1(Snew-Si)2]

通过计算地震属性SnewSi差异,来求取每口井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φi,从而对各井物性参数值加权计算出待估点的物性参数Lnew:

Lnew=i=1nφi*Li

利用此算法计算出的物性参数值会与待估点地震属性差异较小的井点物性参数相近,从而使模型与地震属性的分布一致。然而,基于地震属性差异的算法是通过点对点的方式来求取地层空间转换函数,由于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分辨率的差异,这种方式求取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往往不是最优的。基于地震属性差异计算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精度受到地震属性与储层物性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较大,当地震属性与储层物性的相关度较低时,地层空间转换函数的转换误差增大,精度降低。为此,文中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地震道匹配求取地层空间转换函数的方法。

1.2 基于地震道匹配求取地层空间转换函数计算方法

基于地震道匹配求取地层空间转换函数,是根据不同的地震道匹配不同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地震道信息与匹配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进行褶积与待估点的地震道信息进行求差,求得的差最小时即可得到与地震道相匹配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理论上,基于地震道匹配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能更好地反映储层物性的变化,误差更小、精度更高。不同于基于地震属性差异的计算方法,基于地震道匹配方法是根据井的对应关系得到地震道的对应关系,以已知点地震信息与待估点地震信息值最小为条件,求得与地震道匹配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

地层空间转换函数求取方法具体介绍如下。首先,采用多点褶积加权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ωi来取代单点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φi,则式(2)变为:

Lnew=i=1nωi*Li,

假设地震属性能够正确反映地下岩性特征,而井点的地震属性与测井物性都是同一岩性特征的反映,于是两者满足相同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结构,即有

Snew=i=1nωi*Si,

式中,SnewSi可通过地震数据计算得出,利用多道最小平方误差来求取每道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ωi

下面以两个井旁道为例,介绍如何利用基于地震道匹配方法求取地层空间转换函数的计算方法。

假设有两个加权算子,即地层空间转换函数:ω1=[ω10,ω11,ω12,…,ω1m]和ω2=[ω20,ω21,ω22,…,ω2m]。那么,k时刻的误差为:

E=Snew(k)-i=0mω1,iS1,k-i-j=0mω2,jS2,k-j,

平方误差为:

Ek2=Sc,k2+j=0mω1,jS1,k-j+i=0mω2,iS2,k-ij=0mω2,jS2,k-j-  2Sc,ki=0mω1,iS1,k-i+i=0mω2,iS2,k-i+  2i=0mω1,iS1,k-ii=0mω2,iS2,k-i,

于是,总的平方误差:

E2=k=0lSc,k2+i=0mω1,iS1,k-ij=0mω1,jS1,k-j+i=0mω2,iS2,k-ij=0mω2,jS2,k-j-2Sc,ki=0mω1,iS1,k-i+i=0mω2,iS2,k-i+2i=0mω1,iS1,k-ii=0mω2,iS2,k-i,

E2最小时,我们有:

E2ω1,n=E2ω2,n=0,

ω1ω2分别求偏导,得出:

i=0mω1,ik=0lS1,k-nS1,k-i+i=0mω2,ik=0lS1,k-nS2,k-i  =k=0lS1,k-nSc,ki=0mω1,ik=0lS2,k-nS1,k-i+i=0mω2,ik=0lS2,k-nS2,k-i  =k=0lS2,k-nSc,k

接着,利用互相关和相关计算来化简方程,令

r1c(n)=k=0lSc,kS1,k-n,r2c(n)=k=0lSc,kS2,k-n;r11(n-i)=k=0lS1,k-nS1,k-i,r12(n-i)=k=0lS1,k-nS2,k-i;r22(n-i)=k=0lS2,k-nS2,k-i,r21(n-i)=k=0lS2,k-nS1,k-i;

成立,则方程(9)可以化为以下的矩阵方程:

r11(0)r12(0)r11(-1)r12(-1)r11(-m)r12(-m)r21(0)r22(0)r21(-1)r22(-1)r21(-m)r22(-m)r11(1)r12(1)r11(0)r12(0)r11(1-m)r12(1-m)r21(1)r22(1)r21(0)r22(0)r21(1-m)r22(1-m)r11(m)r12(m)r11(m-1)r12(m-1)r11(0)r12(0)r21(m)r22(m)r21(m-1)r22(m-1)r21(0)r22(0)ω1,0ω2,0ω1,1ω2,1ω1,mω2,m=r1c(0)r2c(0)r1c(1)r2c(1)r1c(m)r2c(m)

解矩阵方程就可以得到加权算子,也就是地层空间转换函数ω1ω2

Snew=ω1*S1+ω2*S2

同理,计算过程可以扩展到多个井旁道的情况,得到式(4)中多个地层空间转换函数ωi,并将多个加权算子应用到井数据。最终,我们可以使用式(3)来估算物性参数值,从而建立整个工区的三维储层物性参数模型。

1.3 基于地震道匹配的确定性建模技术流程

以测井数据、地震数据及地质认识为基础,建立等时地层格架,通过基于地震道匹配来求取反映储层物性变化的地层空间转换关系函数,再利用该函数建立地质模型,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基于地震道匹配的确定性建模技术流程。其整体技术流程(图1)总结如下:

图1

图1   基于地震道匹配的确定性建模技术流程


1) 准备地震驱动确定性建模所需的测井数据、地震数据及地质信息(如沉积相、砂体叠置样式),分析地震数据的储层响应特征,并对数据进行质量检查。

2) 采用倾角体导向的地层格架构建技术建立等时地层格架。根据地震数据计算倾角体,以地震解释的主要层序界面作为约束,根据倾角导向细分小层,建立与地震同相轴产状一致的细分小层,最终建立等时地层格架。

3) 通过地震数据和已知的测井数据求取地层空间转换关系函数,有沉积相或砂体叠置样式等地质信息约束时,分别在地质信息约束下,基于地震道匹配求取地层空间转换函数。

4) 根据求取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以已知井点的物性参数为基础,估计未知点的物性参数值。

5) 有沉积相或砂体叠置样式等地质信息约束时,要分别在不同的沉积微相或砂体叠置样式中估计物性参数值,即在同一个沉积微相或砂体叠置样式的范围内,采用范围内的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求取地层空间转化函数。

6) 采用该范围内的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估计范围内未知点的物性参数值;

7) 对其他沉积微相或砂体叠置样式分别估计未知点的物性参数值,建立三维物性参数模型。

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三维地质模型后,还可以进一步把残差属性模型在约束控制下结合到原始地质模型上实现对原模型的修正更新。通过新模型做正演再对比合成地震和观测地震差异大小,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正演结果和观测地震相似度高、差异小,模型参数和真实值接近时就完成模型修正,修改得到的新模型就是修正之后的属性模型。

2 模型测试与分析

为了验证基于地震道匹配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求取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根据实际数据建立一个模型进行试验。模型的横向网格数50,网格步长是20 m,纵向网格数是92,网格步长约为2 m。模型主要由两个砂体组成,其余部分是泥岩,将砂泥岩的分界线作为层位进行约束,并在层位的约束下进行模型网格化,建立了深度域的网格模型,模型的波阻抗分布及孔隙度分布如图2图3所示。模型参数是根据地区地质实际情况和相关文献作为依据来设定。在模型的不同位置抽取了3口井,井位分布如图3所示。

图2

图2   模型波阻抗分布


图3

图3   模型孔隙度分布及井位分布


图4给出了采用基于地震道匹配方法计算地层空间转换函数并建立出的孔隙度模型结果。比较图3图4,可以看到,基于地震道匹配方法建立的孔隙度模型与理论模型的孔隙度基本一致。同时,我们对比了基于地震属性差异和基于地震道匹配两种地层空间转换方法的误差。从图5可以看出,基于地震道匹配方法建立的孔隙度模型更接近理论模型的孔隙度。主要原因是基于地震道匹配方法计算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能更好地反映储层物性的变化,转换误差更小,精度更高;而基于地震属性差异计算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精度受到地震属性与储层物性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较大,当地震属性与储层物性的相关度较低时,地层空间转换函数的转换误差增大,精度降低。因此,从模型测试结果得出,基于地震道匹配求取加权系数的方法计算地层空间转换函数建立的孔隙度模型精度更高,推荐采用该方法计算地层空间转换函数。

图4

图4   基于地震道匹配计算地层空间转换函数建立的孔隙度模型


图5

图5   不同地层空间转换函数计算误差比较


3 实际应用效果

为了评价该方法求取地层空间转换函数并建立孔隙度模型是否合理、稳定,进一步抽取评价井,利用评价井检验方法的合理性,并对其实际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Q油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其构造是在古近系古隆起背景上发育并被断层复杂化的大型披覆构造。在南北两侧的近EW向基底断裂带,成为Q油田构造主体的边界。同时,在油田内发育了一组近NEE向次级断层,将油田主体部位分割成多个区块,构成了本区内堑垒相间的基本构造格局。经钻探证实,Q油田自上而下沉积的地层分别为:新生界的第四系平原组,新近系明化镇组、馆陶组,古近系东营组,缺失沙河街组地层;同时还沉积古近系中生界、古生界和前寒武系地层。含油层主要发育在明化镇组下段和馆陶组上段。

基于Q油田的实际资料,分别采用基于地震属性差异和基于地震道匹配计算地层空间转换函数,并建立孔隙度模型,如图6所示。建模过程中以A4井作为盲井,即A4井不参与建模,利用剩下的井建立孔隙度模型,再将在A4井处的模型孔隙度与A4井孔隙度进行对比,分析模型孔隙度与测井孔隙度的一致程度有多高并估计两者的误差大小,据此评价该方法求取地层空间转换函数的精度。

图6

图6   不同地层空间转换函数建立孔隙度模型对比(基于地震属性差异(左)和基于地震道匹配计算(右))


图6可以看到,基于地震属性差异和基于地震道匹配求取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分辨率有较大的不同。基于地震属性差异求取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分辨率较低,没有把地下物性参数的空间变化信息完全包含进来,在砂体位置孔隙度值有些偏低,孔隙度高值的分布不太广,由该函数计算的物性参数准确程度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图7进一步从数值结果上说明基于地震道匹配的地层空间转换方法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基于地震道匹配求取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分辨率较高,包含的信息比较丰富,在有砂体分布的地方孔隙度值较高,而且高值分布也较广,与测井孔隙度的分布更一致,说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表征物性参数的空间变化规律。

图7

图7   不同地层空间转换函数计算方法分辨率对比(上)及转换误差(下)


测井孔隙度与模型孔隙度曲线对比如图8所示。在A4井的井点处基于地震属性差异和基于地震道匹配的模型孔隙度与A4井的测井孔隙度都基本吻合,分辨率较高,证明这两种方法的建模效果都较好,但某些地方仍有一些误差,分辨率也较低。从图中可以看到,基于地震道匹配的模型孔隙度与测井孔隙度的吻合程度要比基于地震属性差异求取的孔隙度更好,由此说明,在实际数据试验中,基于地震道匹配求取地层空间转换函数方法建立的孔隙度模型的准确程度比基于地震属性差异的孔隙度模型有明显提高。

图8

图8   测井孔隙度与模型孔隙度曲线对比


4 结论

通过对地层空间转换函数算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道匹配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计算方法。模型测试及实际应用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基于地震道匹配的地层空间转换能更精细地描述储层的非均质性,解决了对井间储层预测不确定性大的问题。

该方法在地震属性与储层参数相关性好的地区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在油田开发阶段的建模过程中可以采用该方法计算地层空间转换函数。

对于不同地层空间转换函数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通过进一步研究和优化多种地层空间转换函数计算方法,充分利用更多的地震属性来建立更为精确的地质模型。作为地震信息驱动的确定性建模方法的核心,有效应用该转换函数可以更精确进行储层表征,对地质建模有重要意义。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作者已声明无竞争性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

贾跃玮, 魏水建, 游瑜春 , .

兴隆气田长兴组生物礁储层预测研究

[J]. 物探与化探, 2017,41(4):605-610.

URL     [本文引用: 1]

石亚兰, 贾曙光, 郑求根 , .

叠前同时反演在浅层疏松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J]. 物探与化探, 2017,41(1):9-15.

DOI:10.11720/wtyht.2017.1.02      URL     [本文引用: 1]

L盆地茨营组广泛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陆相断陷弧盆沉积,储集层埋藏浅,成因复杂,具有高孔中渗或高孔低渗特征,是典型的浅层疏松砂岩储层。储层横向变化较大,非均质性较强,通过传统反演获取的结果,难以反映岩性特征,弹性阻抗和AVO技术无法对其进一步深度刻画。因此运用叠前同时反演技术对该区浅层疏松砂岩储层进行预测,结果发现有利储层预测趋势与井上吻合较好,能有效预测含气砂体的分布范围,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张福宏, 黄平, 黄开伟 , .

复杂裂缝地球物理模型制作及地震采集处理研究

[J]. 物探与化探, 2018,42(1):87-95.

URL     [本文引用: 1]

乐靖, 王晖, 范廷恩 , .

基于地震等时格架的倾角导向储层静态建模方法

[J]. 石油物探, 2017,56(3):164-173.

DOI:10.3969/j.issn.1000-1441.2017.03.015      URL     [本文引用: 1]

为了建立等时性更好的地层格架,提高井网稀疏时储层参数的预测精度,提出了基于地震等时格架的倾角导向储层静态建模方法.以地震倾角体为导向划分垂向网格层并建立三维地层网格模型,利用敏感地震属性计算储层参数的空间变化规律,再结合井筒信息预测储层参数值,建立三维储层参数模型.与传统构造建模方法相比,该方法的优点是采用了倾角导向来建立等时地层格架模型.该方法基于地震属性求取的转换函数来建立储层参数模型,有别于传统地质统计学采取变差函数建模的方法,克服了井网稀疏条件下建模精度低的缺陷.模型测试与海上油田的实际应用表明,与传统地质统计学方法相比,该方法建立了更等时的三维地层网格模型,提高了井网稀疏时储层参数建模的精度.

肖娟 .

地震资料在三维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J]. 油气地球物理, 2011,9(1):28-30.

URL     [本文引用: 1]

以地震解释层面为趋势约束,结 合断层平面组合关系建立构造模型,用三维地震体对层位及断层进行空间校正以保证构造模型的准确性。以反演体为软约束条件,提取波阻抗反演体的平面属性图, 以此建立砂体的概念平面分布图及沉积相模型,为建立属性模型及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基础及约束条件。

李苗, 耿懿 , .

地震约束降低储层建模中的不确定性——以委内瑞拉MPE3区块超重油油藏O-11a为目标层研究

[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31(3):39-56.

[本文引用: 1]

马琳 .

地震信息驱动的建模方法初探

[D].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 2010.

[本文引用: 1]

左健扬 .

地震驱动建模和地质统计学建模方法的比较和评价

[D].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 2011.

[本文引用: 1]

张佳佳 .

地震岩石物理建模方法及其在油页岩勘探中的应用

[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5.

[本文引用: 1]

乐靖 .

多层位约束的地震数据驱动建模方法研究

[D].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 2011.

[本文引用: 1]

李绪宣, 胡光义, 范廷恩 , .

基于地震驱动的海上油气田储层地质建模方法

[J]. 中国海上油气, 2011,23(3):143-147.

DOI:10.3969/j.issn.1673-1506.2011.03.001      URL     [本文引用: 1]

开发初期海上油气田钻井少,采用基于地质统计学的储层地质建模方法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但海上油气田地震数据较完整,因而有利于探索基于地震驱动的建模方法.通过地震数据体推演储层空间变化规律,再以井为条件求取空间估计参数,进而形成了基于地震驱动的海上油气田储层地质建模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这种以地震数据为主体的建模方法有效利用了地质模式作为建模过程的约束,较好地克服了传统地质统计学的以井为核心且在井少时难以建立较为客观的储层地质模型的弊端,为海上油气田开发前期储层地质建模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和便捷的方法.

陈建阳, 于兴河 , .

多地震属性同位协同储集层地质建模方法

[J]. 新疆石油地质, 2008,29(1):106-108.

URL     [本文引用: 1]

介绍了多地震属性提取及分析的基本原理,提出具体研究思路:首先提取多种地震属性进行聚类分析,选取地震属性组合,拟合与井点砂体厚度的相关性,得到砂体厚度的平面分布预测;然后在地质建模软件中,利用变差函数,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进而协同井间砂体厚度分布预测结果,建立三维砂体骨架及属性参数模型,以此定量表征储集层的三维空间分布特性及其非均质性。以大庆杏树岗油田杏56井区为例,指出将多地震属性分析结果协同储集层地质建模,可以综合地震、地质、测井等多方面信息,可为充分有效地综合利用多尺度信息提供良好平台。

马光克, 李达, 隋波 , .

地震多属性融合曲线重构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J]. 物探与化探, 2013,37(6):993-997.

DOI:10.11720/j.issn.1000-8918.2013.6.06      Magsci     [本文引用: 1]

<p>受特殊岩性及井壁垮塌等因素的影响,利用实测声波、密度曲线及由其计算的波阻抗难以区分文昌A油田珠江组一段储层的岩性及物性,给储层预测带来了困难。笔者利用测井&mdash;地震多属性反映岩性特征,并对目的层段的声波曲线进行了重构处理。应用该技术重构的曲线能真正反映储层的特点,突显储层与围岩的差异,提高了波阻抗反演剖面的分辨率,显著改善了对储层的描述和预测能力。通过在文昌A油田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p>

聂妍, 范廷恩, 王宗俊 , .

基于地震属性差异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计算方法

[J].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2017,8(4):19-23.

URL     [本文引用: 1]

地震数据是一个空间变化关系的数据载体,反映了地质体空间的变化特征。在已知地震数据的前提下,如何发现地质储层空间变化规律是石油精细储层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地层空间转换函数的研究,提出了基于地震属性差异的地层空间转换函数计算方法。通过模型测试及实际应用分析,基于地震属性差异方法计算地层空间转换函数建立的地质孔隙度模型精度较高,其稳定性也较好。该方法作为地震信息驱动的确定性建模方法的核心,有效应用该转换函数可以更精确进行油气资源的储层表征,对地质建模意义重大。

牟中海, 尹成 . 地震地层学[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3.

[本文引用: 1]

周建科, 印兴耀, 曹丹平 .

井震资料尺度匹配过程中声测井数据的精细分层方法研究

[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5,37(2):242-247.

DOI:10.3969/j.issn.1001-1749.2015.02.19      URL     [本文引用: 1]

声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在纵向上尺度差异较大,因此实现二者的尺度 匹配是声测井资料标定地震资料的前提。针对常规井震资料尺度匹配过程中可能会丢失声测井数据局部信息的缺点,在深时转换前采用最小速度差以及最小厚度原理 对声测井数据进行精细分层处理:首先采用变时窗的中值滤波对声测井资料进行预处理,降低噪声的影响;然后根据最小速度差以及最小厚度原理对声测井资料进行 分层,分层参数最小速度差由目的层的具体情况决定,最小厚度则由地震采样间隔以及最小单层双程旅行时决定;最后把分层后的声测井曲线进行深时转换,并按地 震采样间隔进行重采样。对实际的声测井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在保留声测井数据的局部信息上具有一定优势,为提高井震标定精度奠定了基础。

张义, 尹艳树 .

井震结合精细储层建模方法与实践

[J]. 科技导报, 2015,33(19):91-95.

DOI:10.3981/j.issn.1000-7857.2015.19.015      Magsci     [本文引用: 2]

融合地震资料与井资料分别在横向和纵向上高密度采样的特点,以中国海上某气田B 区块为例,通过井震联合标定,进行精细构造解释,用准确的速度模型搭建了时间域与深度域联系的桥梁;利用地震解释的断层、层位构建储层骨架模型,应用地质统计学协变量方法,以井数据作主变量,地震反演实现统计得到的岩性概率体作为第二变量约束井间插值、外推和模拟,建立砂体展布模型;依靠砂体展布模型约束沉积相建模,在相模型基础上构建物性模型。实践表明,井震结合储层建模研究断层更精确,能够弥补井间信息不足的缺陷,有效降低井间砂体预测的不确定性,提高模型预测精度。

刘鸿博, 周文, 郑军 , .

塔河9区三叠系下油组油藏精细地质建模

[J]. 物探与化探, 2010,34(2):242-24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p>塔河9区三叠系下油组油藏属大底水、薄油层、受构造控制的砂岩孔隙型块状底水未饱和油藏。该区块的地质建模过程,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Petrel软件,充分利用钻井、地震、测井、地层对比信息,结合夹层解释结果,在孔渗曲线的基础上,选用不同的建模方法,通过对各种随机模型的评价,最终建立了接近油藏实际地质特征的三维精细地质模型。</p>

马光克, 李达, 隋波 , .

地震多属性融合曲线重构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J]. 物探与化探, 2013,37(6):993-997.

DOI:10.11720/j.issn.1000-8918.2013.6.06      Magsci     [本文引用: 1]

<p>受特殊岩性及井壁垮塌等因素的影响,利用实测声波、密度曲线及由其计算的波阻抗难以区分文昌A油田珠江组一段储层的岩性及物性,给储层预测带来了困难。笔者利用测井&mdash;地震多属性反映岩性特征,并对目的层段的声波曲线进行了重构处理。应用该技术重构的曲线能真正反映储层的特点,突显储层与围岩的差异,提高了波阻抗反演剖面的分辨率,显著改善了对储层的描述和预测能力。通过在文昌A油田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p>

杨孛, 李瑞, 杨滔 .

测井曲线构建技术在BMM地区的应用

[J]. 物探与化探, 2013,37(2):333-337.

DOI:10.11720/j.issn.1000-8918.2013.2.3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在地震储层预测中,对于无测井曲线的区域,给储层预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利用不同入射角度的叠加偏移数据和地震速度,结合遗传算法从叠前地震波形上反演弹性参数,用于虚拟测井曲线构建。通过BMM地区的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无井层段虚拟测井曲线重构问题,为地震储层预测提供了比较可靠的虚拟测井资料。

/

京ICP备05055290号-3
版权所有 © 2021《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航遥中心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060192;62060193 E-mail:wht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