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缓航磁异常提取技术在寻找隐伏岩体上的应用研究——以五台—恒山地区某隐伏岩体为例
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山西 运城 044000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low aeromagnetic abnormaly to exploring hidden rock mass: A case study of hidden rock mass in Wutaishan⁃Hengshan region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Shanxi Province,Yuncheng 044000,China
收稿日期: 2017-12-5 修回日期: 2018-03-28 网络出版日期: 2018-10-05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17-12-5 Revised: 2018-03-28 Online: 2018-10-0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赵楠(1983-),女,工程师,研究生学历,200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要从事物探资料处理解释及地质找矿工作。Email:77011279@qq.com 。
五台—恒山地区是山西省重要的铜、金等多金属成矿带之一,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矿床通常与燕山期岩体关系密切。以往主要研究对象为特征明显的航磁异常,并未对低缓异常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次利用滑动平均法对1:5万航磁数据求取剩余异常,进行位场分离,提取出弱磁异常信息,结合地质、重力、化探等综合信息推断该异常可能为隐伏岩体的反映,并对其进行野外异常查证,为本区深入开展找矿或找矿突破指明方向。
关键词:
Wutaishan-Hengshan region is one of the impotant copper and gold polymetallogenic districts in Shanxi Province, theYanshanian rock ma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ore deposits.In the past, the main object of the study was strong aeromagnetic anomalies,there is not enough attention to weak anomalies.In this area, by use of residual anomaly method of moving average, weak anomalies are extracted from 1:50 000 aeromagnetic data, and combines with geological, gravity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the paper infers the presence of hidden rock mass by outdoor inspection of abnormities, and the prospecting targets and delineated for future geological prospecting work.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赵楠, 薛生升, 张双奎.
ZHAO Nan, XUE Sheng-Sheng, ZHANG Shuang-Kui.
0 引言
五台—恒山地区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于华北克拉通中部山西板内造山带五台山—吕梁山块隆,北临兴蒙造山带,南与祁连—大别造山带相连。区内早前寒武纪地体分布广泛,构造复杂,岩浆岩发育,成矿条件有利,为我省主要的多金属矿产地之一。已查明的矿产有铁、铜、金、银、铅、锌、锰、钼、硫等10多种,这些矿产分布与岩体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研究区内,与岩浆热液有关的铜、金等多金属矿床通常与燕山期岩体关系密切,因此可通过寻找燕山期岩体而达到间接的找矿作用。前人依据1∶25万区域地质调査成果,对晋东北地区燕山期的火山盆地、断裂及岩浆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区主要出露的岩浆岩为燕山期的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分为壳源型和壳幔过渡型[1]。
1 重磁圈定燕山期岩体的物性前提
1.1 地层及侵入岩密度特征
图1
图2
1) 总体来看,地层由新到老,密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新生界密度值最低,仅(1.6~1.8)×103 kg/m3,与下伏各时代的地层均有明显的密度差;白垩系—寒武系地层密度约为2.6×103 kg/m3;前寒武系地层密度最高,平均值约为2.74×103 kg/m3。
2) 燕山期岩体密度从酸性岩—中酸性岩—中性岩逐渐增大,密度平均值为2.62×103 kg/m3。
3) 相对于前寒武系地层而言,燕山期岩体整体呈低密度,密度差在0.1×103 kg/m3以上。
1.2 地层及侵入岩磁性特征
图3
图4
根据以上总结的密度和磁性特征可知:相对于老地层而言,燕山期的酸性、中酸性岩整体呈低密度;而燕山期的中酸性岩和中性岩具有一定的磁性,在航磁图上能表现出较明显的中高磁异常。因此,根据岩性的不同物性,利用低重力(酸性岩)、中等磁性(中性岩)或“低重力+中等磁性”(中酸性岩)的重磁场特征,来寻找燕山期岩体。
2 燕山期岩体的重磁场特征——以孙庄岩体为例
图5
根据前文总结的燕山期岩体的重磁场特征,来圈定孙庄岩体的范围。1∶20万剩余重力图上(图5b)呈现出相对低的重力场特征,是第四系和晚期侵位的石英斑岩、长石石英斑岩的共同反映。根据收集的物性资料, 孙庄岩体(闪长岩)的磁化率为3800×10-64πSI,具有较强的磁性,矿区除辉绿岩具强磁性外(但辉绿岩为脉状,规模也小),其他金、铜矿体或地层均为弱磁和无磁性。在1∶5万航磁图上表现为独立的椭圆状异常,故用磁测的手段圈定火成岩体具有良好的地球物理前提,可起到间接找矿的作用。
同时,对比地质图和重磁图也可以看出,据重磁异常推断岩体范围较岩体实际出露范围大很多,反映孙庄岩体在深部还具有一定的规模。
3 弱磁异常提取在已知岩体上的应用效果
3.1 弱磁异常提取的必要性
五台—恒山地区工作程度很高,利用前述的传统技术方法圈定和寻找隐伏岩体早已在工作中广泛使用,并取得了丰富的找矿成果,如孙庄岩体。如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重新对以往资料进行处理,提取新的找矿信息,圈定出新的找矿靶区,预测深盲矿等,是我们下一步工作重点。
以往该区对航磁资料的处理技术仅限于求取化极磁异常、垂向导数等,并未对弱磁异常引起足够重视和深入研究。本次为了突出局部异常效果,能够识别可能存在的隐伏岩体,通过各种方法比较,对该区的航磁数据采用滑动平均法求取剩余异常,对其进行位场分离处理,此方法可以较有效地消除区域场的影响,用以突出反映局部弱异常。
3.2 弱磁异常提取在伯强岩体上的应用
伯强岩体为多期次形成的复式岩体,由耿庄、后峪和茶坊岩体组成。从图6a可以看出,伯强岩体、后峪岩体位于低剩余重力异常的中心,茶坊岩体位于低剩余重力异常边部。
图6
根据表1可知,后峪南花岗闪长岩(磁化率 1 448×10-64πSI)、茶坊花岗岩(磁化率2 032×10-64πSI),与南部磁铁矿带的磁化率(磁化率大于 50 000×10-64πSI)相差悬殊,磁性显得“微弱”,特别是当岩体的规模较小时容易被完全掩盖。
表1 伯强岩体物性参数统计
总岩体名称 | 单岩体名称 | 岩性 | 密度/(103 kg/m3) | 磁化率/(10-64πSI) |
---|---|---|---|---|
伯强岩体 | 后峪 | 花岗闪长岩 | 2.61 | 1448 |
茶坊 | 花岗闪长岩 | 2.64 | 2032 |
4 灵丘地区某隐伏岩体圈定
4.1 塔地火山岩盆地深部隐伏岩体存在的可能性分析
图7
图7
塔地火山岩盆地地质
1—第四系;2—新近系;3—白垩系下统;4—侏罗-白垩系;5—侏罗系上统;6—奥陶系中统;7—寒武-奥陶系;8—寒武系中统;9—青白口系;10—蓟县系;11—长城系;12—新太古界石咀亚群;13—花岗闪长(斑)岩;14—花岗斑岩;15—正长闪长岩;16—石英斑岩
根据1∶20万剩余重力异常图可以看出(图8),塔地火山岩盆地整体表现为NW走向的重力低,异常中心幅值达到-12 mGal左右。对照地质图和重力异常图可知,该重力低异常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区内的低密度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及侏罗系角砾凝灰岩)和区内的燕山期岩体。
图8
采用图切剖面法,垂直于该重力低异常中心取一条NNE向剖面I —I'进行反演计算(图9),得到结论如下:
图9
1) 第四系厚度有限,不能左右曲线异常特征。
2) 取侏罗系角砾凝灰岩密度值2.50×103 kg/m3,围岩平均密度值2.70×103 kg/m3,利用RGIS软件做正演拟合计算,得到侏罗系厚度约2 000 m,范围260 km2。
3) 根据地表出露和地质资料,该处侏罗系最大厚度仅有800 m左右,范围仅70 km2。
4) 为此推断下伏有密度值为2.5×103 kg/m3左右的大规模的中酸性侵入岩,最大深度在5 000 m左右,而地表出露的范围很有限。
4.2 塔地火山岩盆地航磁异常特征
区内的燕山期岩体如刁泉—小彦、白北堡、太那水、石家窑等都表现为独立的航磁异常(图10),而这些岩体均与多金属矿床关系密切。
图10
图11
4.3 野外异常查证
对该两处弱磁异常进行野外查证,异常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白垩纪火山岩,主要岩性为英安岩、流纹岩、角砾岩、珍珠岩等,并发育有多条放射状和环状次火山岩脉(图12)。根据野外地质特征,确定两处火山机构。同时结合发现的多条次火山岩脉, 认为本区火山机构通道内可能存在晚期侵位的岩体。
图12
5 结论
1) 五台—恒山地区的燕山期岩体与岩浆热液有关的多金属矿床关系密切,根据总结的物性资料,相对于老地层而言,燕山期岩体具有低重力(酸性岩)、中等磁性(中性岩)或“低重力+中等磁性”(中酸性岩)的重磁场特征。
2) 该地区工作程度很高,取得了丰富的找矿成果,但对低缓航磁异常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笔者以已知出露的伯强岩体为例,进行多种航磁数据处理方法的对比研究,验证了滑动平均法求取剩余异常圈定岩体的有效性。
3) 通过资料的重新处理,在塔地火山岩盆地内新发现两处弱磁异常M128、M139,同时化探Au、Pb异常与弱磁异常套合较好,推断此两处异常可能为隐伏岩体的反映。在野外异常检查时发现一处火山机构,在地表还见有次火山岩脉、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说明该方法在低缓航磁异常的研究上是可行的,为该区寻找隐伏燕山期岩体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为深入开展找矿或找矿突破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21世纪重力与磁法勘探的展望
[J].对21世纪重力与磁法勘探的仪器、数据处理技术、解释理论与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与展望.发展航空标量、矢量、梯度重力测量和航空全梯度磁力测量、三分量磁力测量,提高综合信息采集能力;开展卫星重磁测量,综合卫星、航空、地面重磁测量资料研究地球结构与构造;发展高精度数据处理技术:重磁异常弱信号的提取、不同深度重磁异常的划分、低纬度变倾角化磁极以及位场曲面延拓;发展复杂条件下三维重磁场多参数综合反演可视化技术以及快速自动反演技术;探索磁性多参数的应用新领域;充分发挥磁法在环境污染调查中的作用并开拓应用新领域.
深部金属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查与应用
[J].<FONT face=Verdana>随着找矿勘探工作程度的不断深入,许多露天的和近地表的金属矿产资源已基本上被查明,在地表浅部(第一深度空间:0~500 m深度)找到大型或超大型金属矿床的难度将必越来越大,而金属矿产资源的短缺已在日益加剧.为了缓解当今的资源危机,必须进行深部找矿勘探(第二深度空间:500~2000 m深度).这是因为在地壳深部具有良好的成矿环境和找矿潜力,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与成效已使得深部找矿成为可能.本文通过分析和讨论国内外典型金属矿产资源找矿过程的实践表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具有大探测深度、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可为深部金属矿勘查提供有效信息,是第二深度空间找矿勘探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国内外的实践表明,深部矿产资源的地球物理勘探取得了尚在不断取得重要成效.</FONT>
金属矿产资源的深部找矿、勘探与成矿的深层动力过程
[J].<p>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无一例外的必须以大量的,各种类型的金属矿产资源为后盾.当今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经济腾飞的前夜,国内矿产资源供给不足,且紧缺,故对外的依存度日益增大.为此,在多元化共享世界资源的同时,必须以本土资源为本,并迅速建立起安全、可靠与稳定供给的重要金属矿产战略后备基地.本文基于金属矿产资源形成和聚集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的新认识,并分析和讨论了国内、外已发现的深部金属矿床实例.据此提出:必须迅速强化进行地壳内部第二深度空间(500~2000 m)高精度地球物理找矿、勘探和深入研究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矿产资源形成的深层动力过程.</p>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成矿潜力、找矿思路与初步尝试——以铜陵矿集区为实例
[J].深部是未来资源勘查的重要方向,现有成矿理论和找矿实践也说明深部(〉500m)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如何开展深部找矿?找什么类型的矿?在哪个深度上找矿?按照什么样的技术思路开展深部勘查工作?是目前深部找矿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分析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特点的基础上,按照成矿“缺位”预测的原则,对成矿带深部成矿潜力和主要找矿目标层进行了分析,提出“成矿系统分析”+“立体填图”+“钻探验证”开展深部找矿的基本思路。并以铜陵矿集区为例,介绍近年来在深部成矿预测的初步结果。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引导大家对深部找矿思路和技术方法进行广泛的讨论,尽快形成可操作的深部矿产勘查程序,指导我国危机矿山深、边部的找矿工作。
航磁资料在卫宁北山寻找多金属矿中的应用
[J].<p>为深入研究卫宁北山地区的航磁资料,提取弱磁异常信息,对该区前期的航磁资料进行延拓、化极等处理,对磁异常做出了新的解释,分析了该地区多金属矿床(点)、矿化带与磁异常的关系,结合重力异常资料、电磁测深结果,做出磁性基底受控于近东西向构造,隐伏中酸性岩体是引起弱磁异常的磁源体,也可能就是多金属矿的物源体的推断,并预测了深部成矿远景区。</p>
位场边缘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J].
DOI:10.3969/j.issn.1004-2903.2010.01.027
Magsci
[本文引用: 1]
<FONT face=Verdana>研究地质体的边缘位置是重、磁位场数据解释永恒的主题,也是其优势.最近几年,国内外利用重、磁位场进行地质体边缘识别研究的文章明显增多,但没有作者系统整理和对比各方法的优点和缺点,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本文首先将现有重、磁位场边缘识别方法分为数理统计、数值计算和其他三大类,并概述了各类方法的研究现状;之后较详细总结了数值计算类中垂向导数、总水平导数、解析信号振幅、倾斜角、<EM>θ</EM>图这5种基本的边缘识别方法以及在这些基本方法之上发展起来的诸如倾斜角总水平导数、增强解析信号振幅等方法的研究历史和应用效果;并用理论模型对比了几种主要边缘识别方法的识别效果.通过以上总结、对比和分析,指出了重、磁位场边缘识别方法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将来的研究重点及发展方向.</FONT>
位场数据处理中的最小曲率扩边和补空方法研究
[J].
DOI:10.3969/j.issn.1004-2903.2009.04.022
Magsci
[本文引用: 1]
<FONT face=Verdana>在频率域中进行位场数据的各种处理和转换时必须对网格数据进行扩边或补空处理,而扩边和补空结果的精度直接影响到位场数据处理和转换结果的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精度较高的位场数据扩边和补空方法——最小曲率方法,给出了该方法的迭代格式,讨论了相关的技术措施.理论模型的补空试验表明,最小曲率方法补空结果的精度高于余弦方法7倍以上;而扩边和补空结果对位场数据处理和转换结果精度的影响试验表明,最小曲率方法比余弦方法平均提高2倍以上,甚至可以达到一个数量级.将最小曲率方法应用到实际资料的扩边和补空计算表明,最小曲率方法明显优于余弦方法.上述研究表明最小曲率扩边和补空方法效果好、精度高,可用于任何连续且光滑的数据的扩边和补空计算.</FONT>
重磁异常对应分析在相山地区的应用
[J].<p>从泊松定理出发,计算重磁异常的相关性,并根据相关性的分布特征来分离和鉴别不同类型的异常区,为划分地质构造单元及认识地壳结构的其他特征提供信息,在对相山地区重磁异常对应分析中,用对应异常分析方法联合解释重磁异常,对该区地壳结构提出了一些认识。</p>
应用航磁资料在野马泉地区寻找以铁为主多金属矿产
[J].对青海省野马泉地区的航磁资料进行精细处理和解释,研究了测区岩体、矿石的磁化率特征和区域磁力场特征,解释了研究区的断裂构造体系和火山岩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野马泉地区以铁为主的多金属成矿空间分布与磁异常的关系,建立找矿标志并对其成矿远景进行预测。
高分辨率航磁方法及在大冶铁矿区的应用
[J].本文针对危机矿山深部及周边找矿的难度大、勘探周期短的特点,提出了一套以找矿为目的,集直升机大比例尺航空物探测量、数据处理、解释为一体的高分辨率航磁方法技术.这些方法包括硬架式直升机航磁测量方法、曲面位场处理方法、精细反演解释方法等.应用该方法在湖北黄石大冶铁矿中布钻,已有两孔见富磁铁矿及伴生的铜、金矿,见矿最大厚度为14.6m.因此,高分辨率航磁方法在危机矿山进一步挖潜工作中可以实现快速找矿目的.
航空重、磁异常相关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J].以我国某海域为例,探讨了航空重、磁相关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通过计算航空重、磁相关系数,结合研究区地质特征,将航空重、磁异常划分为三类:即同源异常、半同源异常和非同源异常,分别描述了这三类异常的重、磁特征,推断了异常源性质及地质特征,不仅减少了研究区地质解释的多解性,而且使解释成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晋东北燕山期岩浆活动及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动力学
[J].晋东北燕山期岩浆活动受区域性构造控制,具有北东成带,带内成区的分布规律,时间上可划分为150~160Ma、130~140Ma和85~127Ma三个高峰期。岩浆岩可划分为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中细粒-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等和以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为主体的两大岩石组合,后者与金多金属矿床成矿关系密切。主要岩浆岩为过铝质碱性岩类,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亲和性;成因上属于I型,具同源演化关系。其形成可能与华北板块中生代岩石圈大规模减薄所引发的壳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与燕山期岩浆活动相对应,区域金多金属成矿也具有集中分布和多期成矿的特点。在类型上,主要包括斑岩型Mo-Au矿床、矽卡岩-热液脉型Au、Fe矿床和爆破角砾岩-热液石英脉型Au或Cu-Ag,Ag-Pb-Zn等矿床。有时在同一个成矿集中区内可见有多型一体的复杂组合,并在空间上具有明确的元素分带关系;在时间上,150~160Ma,主要与(二长)闪长岩或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有关,形成以钼-金为主的矿化;130~140Ma,主要与石英闪长岩、石英斑岩等有关,形成大规模金矿化;85~127Ma,主要与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隐爆角砾岩等相关,形成了强烈的银多金属矿化。不同类型矿床成矿热液主要源自相关的岩浆体系。华北板块中生代发生区域性构造体制转折,岩石圈大规模减薄及在此背景下发生的陆内造山作用是区域大规模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重要动力学机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