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Alert Rss
 

物探与化探, 2018, 42(4): 825-832 doi: 10.11720/wtyht.2018.1393

生态环境

宜兴地区土壤pH值的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

潘永敏, 华明, 廖启林, 许书刚, 张于, 翟辉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国土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18

Distribution properties and time-series comparisons of soil pH-values in Yixing area

PAN Yong-Min, HUA Ming, LIAO Qi-Lin, XU Shu-Gang, ZHANG Yu, ZHAI Hui

Geological Survey of Jiangsu Province/Key Laboratory of Earth Fissures Geological Disaster,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Nanjing 210018,China

责任编辑: 蒋实

收稿日期: 2017-09-7   修回日期: 2018-04-20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8-05

基金资助: 江苏省地质勘查基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  苏财建[2015]0163号

Received: 2017-09-7   Revised: 2018-04-20   Online: 2018-08-05

Fund supported: .  苏财建[2015]0163号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潘永敏(1961-),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工作。Email:panyongminok@126.com

摘要

对宜兴地区2004、2009和2015年的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土壤pH值变化于3.53~8.86之间,其中酸性和强酸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砂岩地层分布区,微碱性土壤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地层分布区,平原区土壤以微酸性为主,反映了成土母质、地形地貌对土壤pH值的影响。对比研究表明,过去6年间宜兴地区有 49.77%的土地pH值处在下降之中,有23.53%的土地pH值处在上升之中,只有26.70%的土地pH值基本没有变化。由于工业化发展对环境的改变,本区土壤酸化受酸雨沉降影响明显。在成土作用、酸雨沉降、农耕等多因素的长期影响下,平原区表层土壤要比底层土壤pH值低1.2左右,表层土壤酸化主要发生在耕作层,深度在30 cm左右,底层土壤基本为中性。总体来看,宜兴地区10多年来表层土壤呈酸化趋势,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继续下降的可能性很大。

关键词: 土壤pH值 ; 分布特征 ; 时空变化 ; 影响因素 ; 宜兴

Abstract

The geochemistry survey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Yixing area in 2004, 2009, and 2015 year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H-value of surface soil varies from 3.53 to 8.86. Specifically, the acidic soils and strongly acidic soil generally distribut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hill sandstone strata. The weak alkaline soil generally distributeth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limestone strata. In the alluvial lake plain area, most soil is weakly acidic. And it shows the soil parent material and topographic features impact soil PH-values. Comparing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surface soil pH-values within the past six years, the result show that there are 49.77% soils with decreased pH-value, the 23.53% soil with increased pH-valua, and 26.70% soils with relative stable PH-value. Due to the impacts of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n the environment, the acid ra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il acidification. Affected by farming and among others, the pH-value of surface soil in the alluvial lake plain area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deep layer soil by around 1.2. The acidification of the surface soil occurs mainly in the tillage layer, the depth is about 30cm, and the bottom soil is basically neutral. From the general point of view,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f surface soil in the Yixing area show a trend of acidification. Some necessary measures must be done to prevent further deterioration.

Keywords: Soil pH ;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 ; inter-temporal change ; affecting factors ; Yixing

PDF (3011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潘永敏, 华明, 廖启林, 许书刚, 张于, 翟辉. 宜兴地区土壤pH值的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 物探与化探[J], 2018, 42(4): 825-832 doi:10.11720/wtyht.2018.1393

PAN Yong-Min, HUA Ming, LIAO Qi-Lin, XU Shu-Gang, ZHANG Yu, ZHAI Hui. Distribution properties and time-series comparisons of soil pH-values in Yixing area.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J], 2018, 42(4): 825-832 doi:10.11720/wtyht.2018.1393

0 引言

宜兴市是江苏省为数不多有山、有水、有平原,工业化、农业化、城镇化水平都较高的县级市,也是江苏省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最详细的地区之一。调查表明,该地区土壤pH值分布差异性较大。而pH值是土壤理化性质最重要的指标之一[1],土壤酸碱度同特定的气候、地形、成土母质、植被以及成土过程的长短均有密切关系[2],土壤pH值不仅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土壤肥力,而且影响土壤中Cu、Zn、Pb、Cd、Mn、Cr和Ni等重金属元素的存在形态、生物有效性及其迁移能力[3]。因此,研究该区土壤pH值及其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区域概况

宜兴市地处江苏省南端,有“三山、二水、五分田”之称。研究区面积1 862 km2,南部以山、盆相间的丘陵山地为特点,北部基本为平原。南部盆地形成于向斜构造,分张渚和湖滏两个盆地,盆地边缘多出露志留系、泥盆系地层,标高多大于200 m;盆地内侧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青龙组地层和部分侏罗系火山岩,标高在100 m左右。低山丘陵前缘分布有面积不大的台地。北部平原按成因可分为冲湖积平原和湖沼积平原,平原区内有若干残丘分布(图1)。

图1

图1   宜兴地区地貌概况及土壤pH现状


2 研究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分别于2004、2009、2015年在宜兴地区开展了1:25万、1:10万和1:5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其中,1:25万调查的土壤采样密度为1件样/km2,4 km2组合成1件分析样,共采集1 736件土壤样品,437件组合分析样;1:10万调查的采样密度为1件样/km2,共采集1 157件样品;1:5万调查的采样密度为8~16件样/km2,共采集4 630件样品。表层土壤采样深度为0~20 cm,其中1:5万和1:10万调查以采集农田土壤样品为主,均为单点样分析。为研究土壤环境特征,在本区还采集了3个土壤柱样品,深度为200 cm。土壤样品放入布袋中保存,经自然风干后用木制工具碾碎,剔除样品中的动植物残体及可见侵入体,过20目筛,装入纸质样袋送实验室分析。

样品分析测试由国土资源部南京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完成。pH值采用蒸馏水以水土比为5:1浸提后,采用pH计(电位法)测定。样品测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数据报出率等均符合《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DD2005-1和DZT0258-2014质量要求,分析质量可靠。

2.2 研究方法

为客观反映研究区内土壤pH值的时空变化规律,对2004、2009和2015年样品数据采用统一分级标准,分别绘制2015年土壤pH分布现状图和3个不同年份的土壤pH等值线图(Kriging插值法)。对2009年与2015年样品数据采用MapGIS 6.7空间分析,以公里网为单元格(1 km2),将采样点进行叠加,剔除两期不相对应的采样单元,按地貌类型对表层土壤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土壤pH值分级[4]与pH值变化分级[5]按5级分级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土壤pH值分级与pH值变化分级标准

等级pH值分级pH值变化分级
水平范围范围分级
强酸性<4.5≤-1.0明显酸化
酸性4.5~5.5-1.0~-0.3弱酸化
微酸性5.5~6.5-0.3~0.3基本不变
中性6.5~7.50.3~1.0弱碱化
微碱性7.5~8.5≥1.0明显碱化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3 土壤pH值的空间分布特征

3.1 表层土壤pH值分布特征

图1反映了2015年1:5万调查获得的土壤pH值的分布情况, 其中pH值<4.5的土壤基本分布于低山丘陵区,pH值大于7.5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张渚、湖滏盆地及台地之中,平原区只有零星分布。根据2015年土壤pH值统计结果(表2),研究区内pH最小值为3.53,分布在低山丘陵区,最大值为8.86,分布在冲湖、湖沼平原区;台地区和冲湖积、湖沼积平原区的pH平均值差别不大,分别为6.31和 6.15;低山丘陵区的pH平均值较低为5.52。变异系数反映了pH值在区域内的变异程度,低山丘陵区的变异系数为0.19,台地区的变异系数为0.16,冲湖积、湖沼积平原区的变异系数为0.13,说明低山丘陵区的土壤pH值分布差别较大,其次为台地区,冲湖积、湖沼积平原区的土壤pH值分布差异性相对较小。

表2   2015年不同地貌类型土壤pH值统计

地貌类型样品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
低山丘陵区14093.538.595.521.070.19
台地区7054.098.546.311.030.16
冲湖积、湖沼平原区25164.328.866.150.780.13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图2反映了不同地貌类型土壤pH值的分布情况。由图可见,低山丘陵区土壤pH值集中在4.5~6.5,占样品总数的69.8%,说明低山丘陵区土壤以酸性和微酸性为主,中性和微碱性土壤样品分别占8.8%和8.7%,强酸性土壤样品占12.7%,由于山区采样点较稀,强酸性土壤实际面积要比样品占比大得多;台地区土壤pH值集中在5.0~6.5,占样品总数的54.5%,中性和微碱性土壤样品分别占 18.7%和18.6%,酸性和强酸性土壤样品分别占24.5%和0.4%,说明台地区土壤以微酸性土壤和酸性土壤为主,中性和微碱性土壤亦占有一定比例,强酸性土壤只有个别样点存在;冲湖积、湖沼积平原区土壤以微酸性为主,占样品总数的46.66%,中性和酸性土壤各占样品总数的27.49%和23.15%,微碱性土壤分布只占样品总数的2.55%,强酸性土壤只有个别样点存在。

图2

图2   土壤pH值统计直方图


3.2 土壤pH值垂向分布特征

为了解研究区土壤pH值的垂向分布特征,分别在台地区、湖沼积和冲湖积平原区各布设了1个采集深度为200 cm的土壤柱采样点(见图1),土壤柱的垂直采样距离是在0~1 m深度内,每10 cm采集一件样品,1~2 m深度内每20 cm采集一个样品。T1土壤柱采自研究区东南部的台地,其pH平均值为5.17,属酸性土壤,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0.27,说明该处土壤pH值垂向变化较小;T2土壤柱采自湖沼积平原,其20 cm以浅pH值在6.23左右, 30 cm以下pH值显著增大, 30~180 cm pH值在7左右, 180~200 cm pH值达7.89;T3土壤柱采自冲湖积平原,其20 cm以浅pH值在5.8左右, 20~40 cm pH值显著增大,40~200 cm pH值在7左右。T2、T3剖面表明,冲湖积、湖沼积平原区表层土壤比底层土壤pH值低1.2左右,底层土壤基本为中性(图3)。

图3

图3   土壤pH值垂向分布


3.3 地质地貌与土壤pH值的分布关系

宜兴地区的地貌分布特征与其地质背景关系密切。境内南部山体主要由志留系茅山组和泥盆系五通组砂岩构成,地势相对低缓和部分小山丘由部分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构成,三叠系地层主要分布在张渚和湖滏盆地核部边缘,侏罗系地层主要分布在西渚镇西南,第四系地层在本区台地和平原广泛分布。通过对不同地层土壤样品pH值统计分析(表3),志留系和泥盆系地层分布区的土壤以酸性为主,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分布的土壤pH平均值比较接近,分别为6.83和6.58,基本属中性,但也有微酸性和微碱性土壤分布,三叠系地层分布区的土壤基本为微碱性土壤,侏罗系地层分布区的土壤以微酸和酸性土壤为主,第四系地层分布区因受人类活动影响,pH值分布差异性较大,强酸性和微碱性土壤均有分布,其平均值6.12说明这一区域的土壤以微酸性为主。通过土壤pH值与元素的相关性分析,有2个元素与土壤pH值相关性较强,其中Ca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Si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6(图4)。本区石灰岩地层土壤多为中性或偏碱性,这是因为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遇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而土壤pH值是土壤中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6],这一现象尤以三叠系青龙组灰岩分布区的土壤最为明显。志留系、泥盆系及侏罗系地层岩石中石英含量丰富,因此土壤中Si的含量偏高,以酸性土壤为主。

表3   2015年不同地层岩性与土壤pH值统计

地层主要岩性样品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
第四系亚黏土为主,局部亚砂土30133.778.866.12
侏罗系安山质火山碎屑岩544.306.425.13
三叠系薄—中厚层灰岩2477.128.407.96
二叠系硅质页岩或白云质灰岩1154.938.446.58
石炭系厚层灰岩为主175.348.226.83
志留系、泥盆系砂岩为主夹数层砂质泥岩3183.736.234.71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图4

图4   土壤Ca和Si含量与pH值的关系


4 土壤pH值的时空变化特征

4.1 土壤pH的变化趋势

从2004年宜兴地区土壤pH分布图(图5a)可以看出,中性土壤在区内分布面积最大,占总面积41%,其次为微酸性土壤,占总面积33%,酸性土壤面积占总面积17%,碱性土壤面积占8%,强酸性土壤只在个别地段略有分布。2009年宜兴地区土壤pH分布(图5b)以微酸性土壤为主,占总面积的42%,其次为中性土壤,占总面积的32%,酸性土壤占总面积的16%,碱性土壤占总面积9%,强酸性土壤只在山地有个别点分布,占总面积1%。2015年宜兴地区土壤以微酸性土壤为主,占总面积的39%,其次为酸性土壤,占总面积29%,中性土壤只占总面积18%,碱性土壤占总面积9%,强酸性土壤占总面积5%(见图5c)。从图5反映的三个不同时期土壤pH分布图可以看出,除碱性土壤区总体变化不大外,中性土壤面积在缩小,酸性土壤面积在扩大,土壤酸化现象明显。

图5

图5   宜兴地区土壤pH时空变化


4.2 不同地貌类型土壤pH变化

表4图6的统计结果显示,低山丘陵区土壤pH值2004至2009年下降了0.46个单位, 2009至2015年pH值下降了0.48个单位,有54.8%的面积pH值在下降, 24%的面积pH值在上升, 21.2%的面积pH值基本没有变化;台地区土壤2004至2009年pH下降了0.43个单位, 2009至2015年下降了0.45个单位,有49.2%的面积pH值在下降, 21.1%的面积pH值在上升, 29.7%的面积pH值基本没有变化;平原区土壤2004至2009年pH下降了0.35个单位, 2009至2015年下降了0.24个单位,有45.3%的面积pH值在下降, 25.6%的面积pH值在上升, 29.1%的面积pH值基本没有变化。统计结果还表明过去十多年间土壤pH值下降最快的区域是低山丘陵区,平均降幅为14.7%,其次为台地区,平均降幅12.7%,冲湖、湖沼积平原区pH值下降相对较缓,平均降幅为8.9%。

图6

图6   不同地貌土壤pH值变化分析


表4   不同年份表层土壤pH平均值统计

地貌类型年份样本数均值下降值下降幅度/%
低山丘陵区2004
2009
2015
139
220
1030
6.62
6.16
5.68
0.46
0.48
6.95
7.79
台地区2004
2009
2015
21
126
587
7.14
6.71
6.26
0.43
0.45
6.02
6.70
平原区2004
2009
2015
183
512
1669
6.72
6.37
6.13
0.35
0.24
5.21
3.76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5 土壤pH值时空变化原因分析

5.1 降雨对土壤pH值的影响

宜兴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050 mm, 6~8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5%。据宜兴市环保局2010~2015年的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表5),该地区的酸雨发生率为45.3%~100%,降水的pH值在3.53~7.02之间,多年平均值4.5(pH<5.6为酸雨),说明降水以酸雨为主。气温高、降雨量大会加剧降水淋溶作用,使土壤中盐基淋失,当土壤中的溶脱盐基不能被及时补给后就会形成不饱和的酸性土壤[7]。在本区土壤pH值降幅与地形坡度关系密切,即存在低山丘陵区>台地区>平原区的特征,说明雨水(酸雨)冲刷、淋溶作用是导致土壤酸化的重要因素。

表5   宜兴市酸雨发生率统计

年份降水pH范围酸雨发生率/%PH年均值
20103.53~7.0145.94.34
20114.05~6.8145.34.65
20123.98~7.0246.34.88
20144.02~5.251004.23
20154.01~6.7079.84.66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5.2 环境变化对土壤pH值的影响

宜兴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耕地面积和林地面积不断减少,而建设用地却持续增长,各式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方面,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会直接导致土壤性质的恶化;另一方面,城市化过程中人为地向周围土壤输入酸、碱物质会导致土壤出现极端的酸碱反应,其变异范围在3~12之间[8]。在丁蜀镇以北宁杭高速公路西南,有一片区域在2009年前基本为农用地,到2015年后已基本改变为建设用地,从图7可以看出,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土壤pH以基本不变或碱化为主,而土地利用没有变化的土壤pH则以基本不变或酸化为主。据卢瑛等的研究,水泥、砖块和其他碱性混合物等进入周围土壤后向土壤中释放其所含的Ca,混凝土风化也向土壤中释放Ca,另外大量含碳酸盐的灰尘和沉降进入土壤,最终导致城市土壤趋向碱性,与自然土壤差异明显[9]图7中土壤pH值的变化特征,基本反映出宜兴地区土壤pH值的时空变化规律。

图7

图7   丁蜀镇北部地区土壤pH变化(2015年与2009年相比)


工业化迅猛发展导致的土地利用性质改变和“三废”的增加,已经成为局部地区土壤急剧酸化或碱化的重要因素,如采矿、化工、电镀、印染、造纸等都会产生高浓度的碱性水或酸性水,这些工业废水通过水循环进入土壤,会使pH值出现异常。火力发电、工业生产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等造成的酸性干湿沉降物,通过大气扩散或降水淋溶后都将加速土壤pH值的下降。

5.3 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壤pH值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虽然离不开各种种植技术的进步,但其中化肥施用具有重要贡献。大量施用化肥,特别是氯化钾、硫酸铵、氯化铵等微酸性化肥的不适当施用,不仅会导致土壤的氮磷钾比例的失调,而且会造成土壤酸化[10]

6 结论及建议

宜兴地区土壤pH值的范围在3.53~8.59之间,pH值分布主要受成土母质影响,其中酸性和强酸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砂岩地层分布区,微碱性土壤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地层分布区,冲湖积和湖沼积平原区以微酸性为主。比较3个不同时期表层土壤pH值的变化,该地区土壤10多年来总体呈酸化趋势,按其下降幅度具有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的特征。土壤pH值的变化幅度与其初始值呈负相关,这主要是因为pH值低的土壤盐基饱和度低,对酸性物质的输入较敏感,土壤缓冲性能较差,因而pH值下降幅度较大[11]。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造成环境的改变,本区土壤以酸化为主,部分碱化土壤,主要是由基本建设中碱性物质进入土壤造成的,酸化的土壤受酸雨淋溶作用明显,在农耕等多因素的长期影响下,平原区表层土壤要比底层土壤pH值低1.2左右,表层土壤酸化主要发生在耕作层,深度在30 cm左右,底层土壤基本为中性。

土壤酸化不仅会造成农作物产量的下降,还会造成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土壤酸碱度被认为是影响重金属有效性重要因素之一,土壤pH值与水稻籽实中Cd、Cu、Hg、Zn呈负相关性[12]。因此对待土壤酸化有必要采取一定的酸化控制对策,施用生石灰是治理耕地酸化最普遍的方法,石灰不仅能有效治理耕地酸化,还能为作物提供钙素营养,消除因土壤酸化引起的作物病害。建议pH值在5.0~6.0之间的耕地,每667 m2施用生石灰70 kg,pH在4.5~5.0之间的耕地,每667 m2施用生石灰150 kg[13]。要应时、应土、因作物配方施肥,保持土壤和作物的供求平衡,使土壤中的Ca、Mg、K等离子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可有效控制土壤酸化,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作者已声明无竞争性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

李学垣 . 土壤化学[M]. 北京: 高校出版社, 2001.

[本文引用: 1]

鲁如坤 .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本文引用: 1]

李婷, 张世熔, 干文芝 .

成都平原pH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24(3):313-318.

DOI:10.3969/j.issn.1000-2650.2006.03.016      URL     [本文引用: 1]

在ArcGIS 9.0软件系统平台上,利用1982年172个样点和2002年的117个样点分析成都平原土壤pH值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成都平原样点间表层(0~20 cm)土壤pH值由1982年的6.95±0.90降低到2002年的6.70±0.78,平均降低了3.60%。但从全区来看,平原内仍有占研究区面积53.71%的土壤其pH值增加,仅46.29%的土壤其pH值减少;其中都江堰———彭州一线、邛崃和蒲江的交界处以及成都、龙泉驿和双流的接壤处土壤pH值增加;中部变幅较小;金堂、蒲江等局部地区土壤pH值急剧下降,局部地区下降幅度达1.0个单位。该区土壤pH值变化明显受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施肥措施和工业发展的影响。

江宁县土壤普查办公室, 南京市土壤普查办公室, 江苏省土壤普查办公室. 江苏省江宁县土壤志[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本文引用: 1]

王志刚, 赵永存, 廖启林 , .

近20年来江苏省土壤pH值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

[J]. 生态学报, 2008,28(2):720-727.

[本文引用: 1]

王媛华, 段增强, 董金龙 , .

可溶性盐对土壤pH测定的影响及消除初探

[J]. 土壤学报, 2014,32(2):1-13.

[本文引用: 1]

熊建成, 周富忠 .

利川市耕地土壤酸化现状与对策

[J]. 农业与技术, 2015,35(19):19-21.

DOI:10.11974/nyyjs.20151032007      URL     [本文引用: 1]

阐述了利川市土壤盐酸化主要特 点,并对盐酸化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这一基础上,研究了如何进行相应的调整,为政府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制定耕地改良规划,保证粮食及农产品安全作参 考,为农民治理酸化土壤,提高耕地质量,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提供技术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甘霖, 朱永官, 傅伯杰 .

城市土壤质量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J]. 生态学报, 2003,23(3):539-546.

DOI:10.3321/j.issn:1000-0933.2003.03.018      URL     [本文引用: 1]

城市化是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生态系统向人工生态系统的急剧变化形式,它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条 件的改变.城市化对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产生深刻的影响,包括土壤地表封闭引起的土壤生态功能彻底消失,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土壤形态学特征和演变过程深受 人为作用的影响,短程变异增加而总体多样性降低,土壤污染加剧,土壤养分富集等多方面.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如养分径 流输出增加,热缓冲能力下降,污染转移危险性上升等.有必要迅速开展城市化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系统研究,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 依据.

卢瑛, 龚子同, 张甘霖 .

南京城市土壤的特性及其分类的初步讲究

土壤, 2001,33(1):47-51.

[本文引用: 1]

谢天洋, 周卫军, 罗思颖 , .

石门县耕地土壤pH值的时空演变特征

[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45(9):198-200.

URL     [本文引用: 1]

李冰, 王昌全, 谭婷 , .

成都平原土壤重金属区域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

[J]. 核农学报, 2009,23(2):308-315.

URL     [本文引用: 1]

GPS野外定点调查取样197个,用于成都平原农田土壤重金属Cd、Pb、Cr、Hg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研究。与20年前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广汉、新都、邛崃土壤Cd含量上升最为明显,分别增加了1、1.3和2倍;Pb则以新津、德阳、广汉、新都增加最多,达1.1~3.3倍;Cr、Hg含量变化不大。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表明,除Cd含量表现为东北-西南向逐渐降低外,其余元素的空间变化特征不明显,但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应用地质累积指数法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的结果表明,近50%的土壤Pb、Cd含量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以Pb最为明显。Pb污染级别为1~4级,重点污染区域为新都、广汉、新津、德阳等地;Cd污染级别虽小(1~2级),但污染范围较大,主要分布在新都、德阳、广汉、双流、新津、彭州等地;仅有少部分样点受到Cr、Hg污染。

潘永敏, 廖启林, 华明 , .

江苏南部典型地区耕作层土壤及农作物重金属评价

[J]. 物探与化探, 2014,38(2):318-323.

DOI:10.11720/j.issn.1000-8918.2014.2.20      URL     [本文引用: 1]

在江苏省南部太湖水网地区676 km2范围内采集了0~20 cm耕作层土壤样品3 121件,水稻和小麦籽实及其根系土壤样品103件,测定了As、Cd、Cr、Cu、Hg、Pb、Zn等重金属含量及pH值土壤理化指标。统计分析表明, 研究区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除As、Hg略低于江苏省背景值外,其他重金属都有不同程度的富集。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018-1995)中 Ⅱ级标准相比,各重金属污染程度为Hg〉Cd〉Cu〉Zn〉As〉Pb。从污染区分布看,Hg为片状污染,Cd以点状污染为主。运用内梅罗指数评价法研究 表明,城市周边耕作层土壤已处于警戒状态,主要污染因子为Hg,其次为Cd和Cu;其他地区耕作层土壤总体处于安全状态。根据GB2762-2005标准 和NY861-2004标准,研究区水稻籽实As、Cd、Cr、Hg、Pb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小麦籽实Cd、Zn和Pb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相关 分析表明,水稻籽实中Cd、Cu、Hg和小麦籽实中Cd、Cu与其土壤含量相关性好,显示可能主要来自土壤,其他重金属可能受降尘、灌溉、施肥、农药等因 素的影响较大;土壤pH值与水稻籽实中的As、Cd、Cu、Hg、Zn和小麦籽实中的Zn、Cd呈负相关性,与其他重金属表现为正相关性;分析推断,这一 地区耕作层土壤As和Hg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但过量的Hg也反映出它叠加了人为活动的影响,其他重金属元素受人为源输入作用明显。

农忠武 .

江州地区耕地土壤酸碱度现状分析及调节对策

[J]. 农业与技术, 2016,36(9):170-171.

URL     [本文引用: 1]

/

京ICP备05055290号-3
版权所有 © 2021《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航遥中心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060192;62060193 E-mail:whtbjb@sina.com , wht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