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Alert Rss
 

物探与化探, 2018, 42(4): 745-752 doi: 10.11720/wtyht.2018.1473

方法研究·信息处理·仪器研制

人机交互和全自动层析静校正技术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杨城增, 蒋红志, 冯永强, 杜春江

中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 郑州 46610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an-machine interactive and automatic tomographic inversion statistic correction

YANG Cheng-Zeng, JIANG Hong-Zhi, FENG Yong-Qiang, DU Chun-Jiang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North China Branch of SINOPEC,Zhengzhou 466100,China

责任编辑: 叶佩

收稿日期: 2017-10-18   修回日期: 2018-04-26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8-05

基金资助: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低丰度致密低渗油气藏开发关键技术”.  2016ZX05048

Received: 2017-10-18   Revised: 2018-04-26   Online: 2018-08-05

Fund supported: .  2016ZX05048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杨城增(1986-),助理研究员,硕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要从事油气地震资料处理的生产和方法研究工作。Email:wosa144@163.com

摘要

复杂地表区地表起伏大,表层低速带横向变化大,静校正是此类地区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和难点。层析静校正方法利用地震初至波射线的走时和路径反演介质速度结构,因不受地表及近地表结构纵横向变化的约束等优势在地震资料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笔者针对人机交互和全自动层析静校正技术做了概要描述,并给出了两种技术的实现过程,结合鄂尔多斯北部工区的实际资料,开展初至拾取、反演模型、静校正量、反射波剩余量、叠加剖面、闭合误差和长波长静校正等应用效果的对比研究,论述两者在静校正应用效果上的优缺点和差异,为地震资料处理选择实用高效的静校正技术提供依据。

关键词: 层析反演 ; 人机交互层析静校正 ; 全自动层析静校正 ; 速度模型 ; 长波长静校正

Abstract

Due to the violent surface fluctuation and the lateral variation of the low velocity layer,the static correction is the key and difficult part of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in such areas.The method of tomographic static correction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by using the travel time and path of the first arrival wave to build the medium velocity structure,which is not restricted by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hanges of the near surface structure and the surface.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technology of 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d automatic tomography,and describes the re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two technologies.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data of the northern Ordos area,the authors carried ou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about seven indicators,i.e.,the first arrival wave picking,inversion model,the static correction,the residual static of reflected wave,the profile,the closed error and the long-wavelength static correction.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echnologies are explained, which provides the basis for selecting the practical and efficient static correction technologies for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Keywords: tomography inversion ; man-machine interaction tomography ; automatic tomography ; velocity model ; long-wavelength static correction

PDF (1285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杨城增, 蒋红志, 冯永强, 杜春江. 人机交互和全自动层析静校正技术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物探与化探[J], 2018, 42(4): 745-752 doi:10.11720/wtyht.2018.1473

YANG Cheng-Zeng, JIANG Hong-Zhi, FENG Yong-Qiang, DU Chun-Jia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an-machine interactive and automatic tomographic inversion statistic correction.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J], 2018, 42(4): 745-752 doi:10.11720/wtyht.2018.1473

0 前言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静校正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复杂探区地表起伏大,表层低降速带横向变化大,对地震数据叠加剖面的成像质量、信噪比和分辨率有重要影响,静校正是此类地区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和难点。陆地地震资料中普遍存在静校正问题,必须对地震原始数据进行静校正处理[1,2,3,4,5,6]。假设观测面是一个平面,炮点和接收点在一条直线上,而且地下介质是均匀的,则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但实际野外观测时,观测面是起伏不平的,而且地下介质不均匀,观测到的时距曲线是一条畸变的曲线,这样就造成动校正后记录道之间存在时差,导致多次覆盖的叠加效果变差[3,4,5,6,7,8,9,10]。因此,必须进行激发和接收条件变化所引起的时差校正,该时差只与空间位置有关,与时间无关。

静校正量分为短波长高频分量和长波长低频分量[11,12,13,14,15,16,17]。短波长高频分量是由地形、低速带局部变化剧烈及观测误差所引起的时差,在一个排列内或一个共深度点道集内随机出现的,使动校后的共中心点道集无法同相叠加,导致叠加剖面质量降低。长波长低频分量是由低速带在大于一个排列长度的大范围内变化所引起的时差,长波长静校正在同一共中心点叠加道之间不产生明显的时差,对叠加效果影响不大,但容易造成时间域构造假象,从而导致错误的构造解释结果[18,19,20,21,22,23,24,25]

静校正方法大致可分成一次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两大类。一类是一次静校正方法有高程法静校正、模型法静校正、沙丘曲线法、折射法静校正、转换波静校正、层析反演法静校正、约束层析静校正以及建模和层析算法优化的各种静校正等;另一类是剩余静校正方法,主要有基于初至时间的多域统计剩余静校正、基于模型道的反射剩余静校正、分频迭代剩余静校正、全局寻优剩余静校正等[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随着静校正方法技术研究的深入,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被大多数地震资料处理人员采用,而层析反演静校正又分为人机交互技术和全自动层析反演技术,如何在生产中选择适用、高效、高质量的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就需要认真研究。

在明确层析反演算法和两种技术实现过程的基础上,从初至拾取、反演模型、静校正量、反射波剩余量、叠加剖面、闭合误差和长波长静校正这7项指标,分析、对比、评价两种技术的静校正效果及差异,为选择实用高效的地震资料静校正处理技术提供依据。

1 层析反演方法原理

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是一种利用地震初至进行近地表速度反演的方法。广义地讲,反演的目的在于依据模型和实际数据之间的关系,利用观测数据反推模型。在层析反演中,将地质模型假设由离散速度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的速度是常速,不同单元的速度不同,初至时间是模型单元和模型慢度的乘积。由于层析反演常常是欠定的,没有准确解,只能求它的最优解。目前层析反演采用正交分解最小二乘算法,该算法占用内存较小、速度适中、收敛快且结果稳定,通过迭代就可以获得稳定的最小均方误差解。首先给定一个初始的速度模型,通过射线追踪计算初至时间,该时间与实际记录旅行时的差被用来计算速度模型的修正量;模型修改后,再计算基于新的速度模型的初至旅行时;这个过程经过多次迭代后,当新模型正演旅行时和实际观测走时残差减小并达到给定精度时,则可近似地认为得到了最终的速度分布。层析反演包括5个步骤:①初至拾取;②给定初始速度模型进行射线追踪;③正演得到每一道的射线路径和理论走时;④计算记录旅行时和基于当前速度模型的初至时间的差;⑤通过迭代,计算模型的修正量。

假设地震波从任意一个源点S到任意一个接收点R的旅行时为t(S,R),介质的慢度分布为s(x,y,z),传播路径为L,那么旅行时可写为:

t(S,R)=s(x,y,z)dl

因为传播路径l随介质的速度分布变化而变化,路径l是一曲线,因此式(1)是曲线积分,dl是弧长微元。层析反演时,我们仅知道旅行时t,式(1)中s(x,y,z)和l都是未知的。这实际上为一个非线性反演问题。

现在把反演区域的慢度离散化,假如离散化后的单元个数为N。每个单元慢度为一对应常数记为s1,s2,…,sN,这样,根据式(1)第i条射线的旅行时表示为:

ti=j=1Naijsj,

式中,aij是第i条射线穿过第j个网格单元的长度。当有大量射线(如M条射线)穿过反演区域时,根据式(2)就可以得到关于未知量SM个方程(i=1,2,…,M), M个方程组合成一线性方程组为:

AS=T

式中,A=(aij)M×N称作距离矩阵,T=(t1t2tM)T为旅行时列向量,即接收器得到的初至旅行时,S=(s1s2sN)T为慢度列向量。从形式上看,通过求解式(3)就可以得到离散慢度分布,从而实现射线覆盖区域的速度场反演值。但实际上,矩阵A是由S确定的,S是未知的,因此S不可能从式(3)直接获得。解决的方法是通过不断迭代,逐渐逼近正确的慢度值,迭代过程步骤如下:

1)n=0,假设一个初始的慢度分布为 S(n)的模型;

2)对S(n)模型射线追踪,获得S(n)模型的旅行时T(n)和Jacob矩阵A(n);

3)求解,获得慢度修正量ΔS(n):

A(n)ΔS(n)=ΔT(n),

式中,ΔT(n)=T-T(n),T为实际拾取的旅行时列向量;

4)S(n+1)=S(n)+ΔS(n),n=n+1;

重复1)~4),直到‖ΔT(n)‖<ε停止迭代,其中ε为最小均方误差;这时,就认为S(n)已非常逼近真实慢度S,因此,把S(n)作为层析反演结果。

2 人机交互和全自动层析反演静校正的实现流程

图1是人机交互和全自动层析反演静校正的实现流程。为了检验人机交互与全自动层析反演两种技术的优劣,通过分析和对比初至拾取、反演模型、静校正量、反射波剩余量、叠加剖面、闭合误差和长波长静校正等方面静校正效果差异,明确它们在静校正应用效果方面的优缺点,以便为优化选择地震资料静校正处理技术提供指导。

图1

图1   两种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实现流程

a—人机交互层析反演静校正;b—全自动层析反演静校正


3 应用效果评价

针对鄂尔多斯北部地区,评价人机交互与全自动层析反演静校正的应用效果,为该区静校正技术的选择提供有效的帮助和选择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探区是典型的冲沟——丘陵地形,常年受雨水冲刷,形成的沟谷呈树枝状,地表起伏较大,地表高程在1 270~1 575 m之间,局部高差在几十米到上百米;表层疏松黄土、沙土覆盖厚,部分地区红砂岩出露,植被密集,近地表纵横向速度变化剧烈。由于地表条件复杂,地震勘探资料采集难度大,对资料品质产生较大影响。同时,给地震资料处理带来了静校正、噪声压制、振幅和频率一致性等难题。为了研究不同静校正技术在该区的应用效果。

3.1 初至拾取

初至拾取采用的算法是能比法。该算法科学、先进、合理,主要是通过线性校正文件进行初至拾取,再通过坐标转换得到初至波旅行时数据文件。图2是两种技术的初至拾取效果,横坐标为炮点和检波点的相对位置,纵坐标为初至旅行时。由于本区的资料信噪比高,初至清晰,两者拾取质量均较好,初至的高低速过渡带十分明显,近远偏移距拐点清晰,检波点的初至一致性较好;两者初至拾取的主要差别是在人机交互技术的手动修改精度相对高,飞点少,全自动技术“飞点”多,在初至编辑中,可以删除这些飞点。因此,对于后续的层析反演来说,两者的初至拾取效果相当。

图2

图2   初至拾取效果

a—人机交互技术;b—全自动技术


3.2 反演模型

对旅行时数据进行编辑,依据拐点建立初始速度模型,进行层析反演和延拓,得到拟合初至时间的近地表延拓速度模型,见图3。横坐标为测线的相对位置和长度,纵坐标为深度,彩色代表速度变化,两条黑色竖线之间代表反演范围,两条黑色竖线外侧代表延拓范围。从图3中可以看出,人机交互技术的反演模型精度低,全自动技术的反演模型精度高,模型分层清晰;两种技术反演的最低速度分别为1 631 m/s和1 651 m/s,相差20 m/s;两者延拓模型的左侧近地表速度差异不大,但人机交互技术的延拓模型右侧近地表速度明显高于相邻位置,全自动技术的右侧模型延续了相邻的低速层,图3中黑色椭圆框所示。本工区采用2 800 m/s的常速作为高速顶界面,见图3横向黑色弯线,人机交互反演高速顶界面横向变化起伏大,延拓区域出现起伏,全自动反演高速顶界面横向变化相对稳定,延拓相对连续;在反演模型深层高速的稳定性方面,人机交互反演结果深层高速纵横向变化大,全自动反演模型的高速相对均匀;因此,两者在近地表低速反演效果相当;在模型精度、表层速度延拓、高速顶界面和深层速度稳定性方面,全自动反演优于人机交互反演。

图3

图3   层析反演延拓速度模型

a—人机交互技术;b—全自动技术


3.3 静校正量

在反演模型延拓和确定高速顶界面的基础上,计算基准面量和初至统计剩余量,两者之和为静校正量。两种技术得到的静校正量如图4所示,红色折线为炮点量,蓝色折线为检波点量,横坐标为测线的相对位置和长度,纵坐标为校正量。由图4看出,人机交互层析静校正量范围为-105~-65 ms,全自动层析静校正量范围为-102~-64 ms,两者范围几乎一致;在红色折线范围内,人机交互技术的炮点量左端变化趋势要陡于全自动技术的变化,如图4黑色圈所示;在蓝色折线范围内,人机交互技术的检波点量左端变化趋势也陡于全自动技术的变化,如图4红色方框所示;因此,两种技术得到的静校正量的变化范围一致,在左侧段差异较大,与人机交互技术相比,全自动技术静校正量变化趋势较小,长波长静校正问题解决更彻底。

图4

图4   静校正量

a—人机交互技术;b—全自动技术


3.4 反射波剩余量

在经过相同的噪声压制、反褶积、切除和速度分析等处理后,得到叠加剖面;把信噪比高、连续性好的层位作为模型道,采用统计互相关算法,得到两种技术的反射波剩余静校正量,如图5。人机交互层析的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量变化范围为-8~7 ms,变化趋势相对较大,相对发散,而全自动层析的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量变化范围为-8~1 ms,变化趋势相对稳定,相对收敛;同时,两种技术的剩余量边界变化趋势有差异,见图5红色方框内。由于剩余静校正量与静校正量有直接关系,因此,全自动技术的剩余量相对小且收敛,变化趋势要缓于人机交互技术。

图5

图5   反射波剩余量

a—人机交互技术;b—全自动技术


3.5 叠加剖面

应用反射波剩余静校正量后得到两种技术的最终叠加剖面,见图6,通过叠加剖面对比,来确定静校正效果。由两者剖面看出,整体形态一致,同相轴连续性都较好,但人机交互技术的叠加剖面浅层左侧出现下拉,全自动技术的叠加剖面左侧同相轴较平缓,图6中红色圈所示;在深部标志层部位,红色直线为标识线,人机交互技术的标志层起伏大,全自动技术的标志层起伏低,如黄框所示。因此,两种静校正技术的叠加剖面形态基本相似,而全自动技术的同相轴起伏更加合理。

图6

图6   叠加剖面

a—人机交互技术;b—全自动技术


3.6 闭合误差

闭合误差是衡量二维静校正效果的重要指标,选择任意两条测线,分析研究两种技术的有效性。图7是两种技术的闭合误差对比,人机交互的闭合位置同相轴明显错断,闭合误差大于10 ms;全自动的闭合位置同相轴连接性好,闭合误差小于3 ms,如图红色圈所示。在闭合误差方面,全自动技术的闭合精度高于人机交互技术。

图7

图7   闭合误差

a—人机交互技术;b—全自动技术


3.7 长波长静校正效果

长波长静校正是检验静校正效果的另一项重要指标。利用分偏移距叠加剖面形态的一致性来分析是否存在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图8分别是人机交互和全自动层析反演的近、远偏移距叠加剖面,近偏移距范围为0~1 400 m,远偏移距范围为1 400~2 730 m。由图8可以看出,人机交互技术得到的远、近偏移距叠加剖面形态存在两处明显差异,红色圈和黄色圈所示,说明在此位置存在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全自动技术得到的远、近偏移距叠加剖面形态也存在两处明显差异,红色圈和黄色圈,说明在此位置仍然存在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因此,在长波长静校正效果方面,两种技术的长波长静校正效果相当。

图8

图8   分偏移距叠加剖面

a—人机交互技术的近偏移距叠加;b—人机交互技术的远偏移距叠加;c—全自动技术的近偏移距叠加;d—全自动技术的远偏移距叠加


4 结论

1)通过上述7项指标的对比评价,全自动层析在模型精度、高速顶界面和深层速度稳定性、静校正量变化趋势、残余的反射波剩余量、同相轴起伏和闭合误差方面要优于人机交互层析静校正;在初至拾取和长波长静校正效果方面,两者效果相当。

2)全自动层析反演仅能用于二维资料,在二维老资料多线批处理中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效率大幅提高;而人机交互层析已经普遍应用于二维、三维地震资料。

3)对于高信噪比、初至清晰的二维地震资料,可以采用全自动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对于信噪比低、初至模糊或看不清的二维探区,可以采用“两者结合,多次迭代”的思路。

致谢:

衷心感谢北京软岛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帕美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提供技术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作者已声明无竞争性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

渥·伊尔马兹 . 地震资料分析——地震资料处理、反演和解释(上册)[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

[本文引用: 1]

何樵登 . 地震波理论[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8.

[本文引用: 1]

何樵登 .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6.

[本文引用: 2]

李庆忠 . 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3.

[本文引用: 2]

王有新 . 应用地震数据处理方法[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

[本文引用: 2]

熊翥 . 地震数据数字处理应用技术[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3.

[本文引用: 2]

熊定钰 .

复杂地表静校正方法研究及应用

[D].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2012.

[本文引用: 1]

王孝 .

西部复杂地表条件下静校正方法研究

[D].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2011.

[本文引用: 1]

秦亚玲 .

沙漠地区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

[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本文引用: 1]

李强 .

黄土塬地区静校正方法应用研究

[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本文引用: 1]

酆少英, 何瑞珠, 王巍 , .

复杂地表条件下的静校正方法研究

[J]. 河南石油, 2002,16(3):18-21.

[本文引用: 1]

王进海 .

关于动、静校正的思考

[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9,34(s1):18-26,32.

[本文引用: 1]

张伟, 皮金云, 王彦春 , .

模型约束三维折射静校正方法研究

[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9,24(4):1468-1472.

DOI:10.3969/j.issn.1004-2903.2009.04.040      URL     [本文引用: 1]

本文详细的介绍了模型约束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具体给出了三维抽线,目的层质量监控,三维速度内插,三维底界内插等技术的实现方法,并结合了西部某工区的具体实例加以说明.结果表明,这种由微测井,小折射求取近地表深度-时间速度模型,由大炮记录折射初至旅行时求取各点延迟时,两者联合反演低降速层底界的厚度和高程,最终求取低降速层静校正量的方法,可明显提高低降速带的反演精度,较好地解决表层结构复杂地区的静校正问题.

尹奇峰, 潘冬明, 夏暖 , .

基于模型正演的折射静校正方法研究与应用

[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26(2):687-693.

[本文引用: 2]

韩晓丽, 杨长春, 麻三怀 , .

复杂山区初至波层析反演静校正

[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23(2):475-483.

URL     [本文引用: 2]

提高静校正精度是取得复杂山区良好地震成像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建立在水平折射面假设基础之上 折射波静校正方法,无论是假设前提还是实际应用效果,都不适应于地表剧烈起伏,速度纵、横向变化大的复杂区.为此本文提出使用初至波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 即利用地震记录中初至旅行时反演出表层速度模型,计算出炮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量.通过正演模拟数据和实际资料的验证,很好的解决了复杂地表引起的静校正问 题.

张继国, 刘连升 .

复杂区初至层析反演静校正

[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6,41(4):383-385,395.

URL     [本文引用: 2]

提高静校正精度是取得复杂山区良好地震成像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建立在水平折射面假设基础之上 折射波静校正方法,无论是假设前提还是实际应用效果,都不适应于地表剧烈起伏,速度纵、横向变化大的复杂区.为此本文提出使用初至波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 即利用地震记录中初至旅行时反演出表层速度模型,计算出炮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量.通过正演模拟数据和实际资料的验证,很好的解决了复杂地表引起的静校正问 题.

冯泽元, 李培明, 唐海忠 , .

利用层析反演技术解决山地复杂区静校正问题

[J]. 石油物探, 2005,44(3):284-288.

DOI:10.3969/j.issn.1000-1441.2005.03.021      URL     [本文引用: 2]

山地和山前带地区表层结构复杂,利用表层调查模型和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不能解决低、降速带巨厚区的静校正问题,为此进行了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的研究.给出了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的基本原理;讨论了初始速度模型的建立、模型空间范围的确定、模型底界和替换速度的选取等;在网格的确定上提出了在保证迭代收敛的前提下应尽量的小,以最大程度地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的思路.采用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山前带地区长波长静校正问题,提高了山地地震资料的叠加效果.

林伯香, 孙晶梅, 徐颖 , .

几种常用静校正方法的讨论

[J]. 石油物探, 2006,45(4):367-372.

DOI:10.3969/j.issn.1000-1441.2006.04.006      URL     [本文引用: 2]

随着地震勘探区域地表条件复杂化,静校正在资料处理中的作用日显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各种静校正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析.为此,对目前常用的高程静校正、模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和层析静校正等方法的基本理论和适用条件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认为基于初至时间的层析静校正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复杂地表区由于地形和低速带变化引起的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同时讨论了多域统计剩余静校正、相对折射法剩余静校正和反射剩余静校正等方法,认为基于初至时间的多域统计剩余静校正是解决由测量误差和表层速度模型误差引起的残留短波长静校正问题的较好方法,只要应用得当,同样适合复杂地表区的资料处理.

何光明, 贺振华, 黄德济 , .

几种静校正方法的比较研究

[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6,28(4):310-314.

DOI:10.3969/j.issn.1001-1749.2006.04.006      URL     [本文引用: 2]

为解决近地表速度异常和地形起伏引起的静校正问题,已出现了多种静校正方法,这常常使资料处理人员无所适从。这里从众多的静校正方法中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在生产中用得较多的方法(折射静校正、无射线追踪层析静校正、非线性层析静校正),从方法原理、方法特点、实际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给出了针对不同目标选择适当静校正方法的建议,以帮助资料处理人员在实际资料处理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静校正方法,快速有效地完成资料处理任务,提高处理质量。

林依华, 张中杰, 尹成 , .

复杂地形条件下静校正的综合寻优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3,46(1):101-106.

DOI:10.3321/j.issn:0001-5733.2003.01.016      URL     [本文引用: 2]

复杂地形,特别是山地条件下地震勘探中的大静校正问题是一个非线性的、具有多参数多极值的全局优化难题. 本文综合利用最大能量法、模拟退火与遗传算法的各自优势,提出一种具有局部收敛速度快、全局搜索能力强的综合寻优反演方法. 其中对产生伪静校正量的零空间现象进行空间平滑滤波剔除. 理论数值计算及实际资料的处理说明本方法适应能力强、静校正效果较好.

杨锴, 程玖兵, 刘玉柱 , .

三维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方法的应用研究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7,50(4):1232-1240.

DOI:10.3321/j.issn:0001-5733.2007.04.033      URL     [本文引用: 2]

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处理被认为是当地表高程变化剧烈、地表一致性假设又不成立的情况下对于常规高程基准面校正的必要替代. 在二维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方面,前人已经作了大量工作,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应该将其进一步推广到三维. 本文采用三维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波场延拓算子以"逐步-累加"的方式实现了三维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并对实际数据进行了处理. 对于西部某三维数据的实际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模型法高程静校正,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更合理地实现了基准面校正,有助于提高后续的速度分析精度和成像质量.

刘伊克, 常旭, 王辉 .

三维复杂地形近地表速度估算及地震层析静校正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1,44(2):272-278.

[本文引用: 2]

常旭, 卢孟夏, 刘伊克 .

地震层析成像反演中3种广义解的误差分析与评价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42(5):695-702.

DOI:10.3321/j.issn:0001-5733.1999.05.013      URL     [本文引用: 2]

在地震波速度和地震波 值层析成像中,对于非线性反演问题解的可靠性研究非常重要.为了讨论ART(Algebraic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VD(Singular ValueDecomposition)、LSQW(LeastSuare)3种方法的算法稳定性以及反演效果,本研究将这3种算法用于求解非常病态问题和一般稳定问题,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分别给出了在非常病态问题和一般稳定问题中3种算法的相对误差及其算法稳定性评价.进而针对3种算法在同一地质模型上的速度成像结果进行了比较,为地震层析成像反演效果分析提供了定量参数.

井西利, 杨长春 .

求解地震静校正问题的双尺度反演方法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6,49(5):1460-1466.

DOI:10.3321/j.issn:0001-5733.2006.05.025      URL     [本文引用: 2]

通过对地震静校正问题的分析,综合线性反演方法的计算速度快和非 线性反演方法寻找全局最优解能力强的优点,提出了求解地震静校正问题的双尺度反演方法.在大尺度下采用非线性反演方法为小尺度下的线性反演计算初始模型, 利用小尺度下的线性反演方法获得精细模型.对反演参数的选取进行了讨论,使双尺度反演算法具有自适应的特点.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计算表明该方法计算结果 精度高、计算速度快.

祖云飞, 冯泽元, 李振华 .

长波长静校正问题的探讨和实例分析

[J]. 天然气工业, 2007,27(S1):195-198.

[本文引用: 2]

戴云, 张建中 .

长波长静校正问题的一种解决办法

[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35(3):315-325.

DOI:10.3321/j.issn:1000-7210.2000.03.006      URL     [本文引用: 1]

长波长静校正是地震勘数据处理中的难题,至今尚未圆满解决,本文根据近年来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工作经验,分析出长波长静校正的产生于地表代速带厚度或速度的(横向长波长)变化;提出一种利用折射初至反演低这带的结构来进行长波长静校正的有效方法。模型和实际资料的计算结果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John B, DuBose Jr, CogniSeis Development .

长波长静校正、均方根速度和视构造之间联接的公式

C]//张仪宁译.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第63届年会论文, 1993: 569-572.

URL     [本文引用: 1]

本文介绍了一个数学公式,清楚 地把长波长地表一致静校正和均方根速度联接起来。还显示了联接长波长地表一致性静校正和构造的关系式。本项技术通过推导出的静校值对速度和构造进行一定程 度的控制。文中所给的一个合成例子展示了此长波长静校的一些结果并指出本方法的可能使用途径。

王志刚, 刘志伟, 王彦春 , .

复杂近地表区综合长波长静校正方法

[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4,49(3):480-485.

URL     [本文引用: 1]

复杂近地表区长波长静校正问题一直是地震资料处理难点之一,其原因不是野外数据密度不够,就是方法假设条件不能满足.在复杂近地表情况下,精确求解风化层速度、厚度和高速层速度是严重的非线性问题.本文通过非线性问题线性化、模型参数替代方法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野外表层调查和地震数据中含有丰富长波长信息,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应该综合考虑这两方面因素.本文在表层调查和初至折射波速度的共同约束下,建立初始速度场,利用层析静校正进行近地表速度场反演获得近地表模型,再运用初至波旅行时拟合迭代技术,在地震数据共炮点、共检波点和共炮检距道集上综合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中国西部黄土塬地区野外实际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复杂近地表条件下能够很好地解决长波长静校正问题.

杨城增, 金东民, 梁殿文 , .

长波长静校正问题的识别与解决方法——以鄂尔多斯黄土塬地震资料为例

[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6,31(5):2212-2218.

URL     [本文引用: 1]

杨海申, 蒋先艺, 高彦林 , .

复杂区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与应用效果

[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40(2):219-225.

DOI:10.3321/j.issn:1000-7210.2005.02.025      URL     [本文引用: 1]

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是一项配套技术,它涉及地震记录的折射初至拾取、折射层段划分、折射速度分析、延迟时计算、建立近地表模型及计算基准面静校正量等一系列步骤。为了提高最终静校正效果,要求对上述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在拾取折射初至时间时,必须确保大部分道的初至时间是正确的,才能保证后续处理符合要求。因地震记录折射初至具有连续性和高覆盖次数,增加了统计效应,所以由此建立的近地表模型更加真实,计算的静校正量更加准确。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适用于复杂地表条件,如山地、过渡带、黄土塬、丘陵等静校正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区

傅旦丹, 何樵登 .

一种改善长波长剩余静校正的算法

[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0,25(5):600-608.

[本文引用: 1]

王进海, 熊民生 .

模型法静校正在黄土塬地区的应用

[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5,30(s1):48-50.

[本文引用: 1]

孙维昭, 谷跃民, 徐刚 , .

高分辨率近地表速度模型重建及在静校正中应用

[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25(5):1757-1762.

DOI:10.3969/j.issn.1004-2903.2010.05.032      URL     [本文引用: 1]

基于微测井技术和层析反演方法的各自优点,本文发展了基于微测井资料进行层析反演重建高分辨率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并进行了相应的高精度静校正量的计算,最后在我国南方某地区进行了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解决复杂地表条件下的近地表速度高分辨率建模以及高精度静校正问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钟本善, 周熙襄 .

中国西部地区地震勘探的静校正问题

[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1999,21(4):358-366.

DOI:10.3969/j.issn.1001-1749.1999.04.014      URL     [本文引用: 1]

本文就我国西部地区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问题进行了评述。首先对该区引起静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由于地表结构的复杂性,使该区的静校问题十分严重,常规的静校方法已无法满足要求。于是,文中提出并分析了几种静校方法,对它们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加以了评价。最后给出了西部地区几条地震剖面进行静校正的成功例子。

谭昌勇, 王彦春, 张伟宏 , .

静校正方法在黄土塬地区的联合应用

[J]. 石油物探, 2009,48(3):252-258.

URL     [本文引用: 1]

黄土塬地区静校正问题严重,一直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难题。针对黄土塬地区的近地表特征,基于 地震资料分析,提出了联合应用多种静校正方法解决静校正问题的思路。首先应用模型初至反演静校正方法建立低、降速带结构,进行长波长静校正;然后利用折射 初至交互迭代静校正方法求取中、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最后应用最大能量法、模拟退火法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综合寻优方法,利用连续稳定强反射层的反射信息, 求取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3种静校正方法的联合使用,有效地解决了黄土塬地区的静校正问题,剖面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信噪比和振幅保真度均得到大幅度提 高。

樊满仓 .

层析静校正在黄土塬地区的应用

[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8,43(s1):36-38,72.

[本文引用: 1]

罗英伟, 段卫星, 徐维秀 , .

几种静校正方法的研究与比较

[J]. 油气地球物理, 2010,8(1):34-39.

DOI:10.3969/j.issn.1004-9134.2010.05.016      URL     [本文引用: 1]

本文针对高程静校正、模型法、沙丘曲线法、折射波近地表校正法、层析反演法以及初至波剩余静校正6种常用的静校正方法做了详细的研究。分别论述了几种静校正方法的原理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研究了每种静校正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探讨了不同的近地表条件下静校正方法适应性和流程,并用3个工区的实际资料,做了几种静校正方法的处理效果对比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前述理论成果。

/

京ICP备05055290号-3
版权所有 © 2021《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航遥中心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060192;62060193 E-mail:wht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