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汝阳竹园沟钼矿床物化探异常特征及找矿效果
1.
2.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anomalies in the Zhuyuangou Mo deposit of Ruyang County,Henan Province, and their prospecting effect
1.
2.
责任编辑: 蒋实
收稿日期: 2017-03-26 修回日期: 2018-04-20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8-05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17-03-26 Revised: 2018-04-20 Online: 2018-08-05
Fund supported: |
|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严海麒(1969-),男,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调查及找矿工作。Email:
汝阳竹园沟钼矿是在东秦岭—大别钼成矿带上新发现的中型钼矿床,矿床类型为斑岩型钼矿。通过对矿床区域物化探资料、矿区化探资料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寻找钼矿床的物化探方法,结果表明,物化探方法在找矿勘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得出以下认识:含钼侵入体分布在重力低异常、磁低异常范围内, 1:5万高温热液矿物重砂异常与水系沉积物测量Mo、Pb、(Au)等综合异常重叠的地段,以及不同比例尺Mo、Pb、(Au)等元素地球化学异常重叠部位。
关键词:
The Zhuyuangou Mo deposit is a middle-sized Mo deposit newly discovered in the East Qingling-Dabie Mo metalogenic belt. It is a porphyry Mo deposit.Based on an analytic study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regional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of the ore block in the Zhuyuangou Mo-deposit,the authors summarized the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prospecting methods for Mo deposits.The results show that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methods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specting and exploration and, on such a basis, the authors pointed out some areas which deserve attention in prosp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molybdenum-bearing intrusive bodies in the range of low gravity anomaly and low magnetic anomaly;stacking areas of 1:50 000 high 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mineral placer anomalies and comprehensive geochemical anomalies of stream sediments of elements like Mo, Pb, (Au) ;overlapping areas of different-scale Mo, Pb, (Ag) geochemical anomalies.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严海麒, 云辉, 王恺莉, 宋勤昌, 常永军.
YAN Hai-Qi, YUN Hui, WANG Kai-Li, SONG Qin-Chang, CHANG Yong-Jun.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图1
2 含矿岩体地质特征
区域上太山庙复式花岗岩体分布于汝阳县付店乡太山庙一带,呈岩基产出,面积约190 km2,依据接触关系可分为三期侵入的花岗岩。第一期为中粗粒正长花岗岩(ξ
图2
3 物化探异常特征
3.1 区域重磁异常特征
区域岩石密度参数统计结果表明,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岩体密度较低,但与围岩之间存在有 0.03×103~0.25×103 kg/m3的差值,且分布规模较大,往往引起重力低异常。因此,利用重力资料推断 (含钼)花岗岩侵入体是可行方法之一。
与钼矿化有关的太山庙花岗岩体具有低缓重力负异常,靳村—付店—竹园沟东一带形成的环形梯级带与太山庙岩体边界基本一致,布格重力异常值在-86×10-5~-78×10-5 ms-2之间(图3)。竹园沟东一带出现重力异常的梯级带,其异常值大体在-86×10-5~-76×10-5 ms-2之间,汝阳东沟、竹园沟钼矿均位于该带之内。竹园沟位于重力负异常梯级带内侧,重力等值线相对变稀的部位,与东沟钼矿类似,都处于等值线相对变稀、变宽的部位。
图3
图4
3.2 重砂矿物异常特征
3.2.1 重砂异常分布特点
据1∶5万重砂测量结果,围绕太山庙花岗岩体圈出了锡石、萤石、独居石及铅、铜组4个重砂异常(图5),竹园沟位于独居石及铅、铜组异常之间,在异常区内及外围发现了小面积、强度高的辉钼矿异常。重砂异常呈“半环带状”,中心部位在付店幅西南角。独居石异常面积70 km2,以独居石为主,伴生矿物有钍石、锆石、白钨矿。锡石异常面积8 km2,位于独居石异常中心部位,以高温热液矿物锡石为主,异常矿物组合为泡铋矿、辉钼矿及萤石等。太山庙岩体的外围形成了铅组、铜组矿物组合。太山庙岩体中心向外围呈现了由高温—中温热液的成矿作用序列。
图5
3.2.2 重砂异常特征的认识及找矿效果
锡石、萤石、白钨矿、辉钼矿等高温热液矿物组合在太山庙花岗岩体内较为发育,花岗岩体内的锡石重砂异常范围内,已发现大西沟锡石矿点[9],由于该区投入不足,没有获得找矿突破。独居石重砂异常含量具有在太山庙岩体边缘低,中间高的趋势,12个高含量点都在岩体的内部,异常中伴生矿物有钍石、锆石、白钨矿,异常由花岗岩中的副矿物形成,强度高、面积大,但至今仍未对该异常进行工作。
由于辉钼矿单矿物呈六角板状、鳞片状、粒状等,粒径一般0.1~0.7 mm,个别大于1 mm,在地表附近,易风化流失,很难保存,加上其矿物密度小,难以在淘砂过程中将其淘洗出来,因此采样点见到辉钼矿含量低或没有,所以区内没有发现辉钼矿重砂矿物异常。
虽然找钼效果不理想,但高温重砂矿物组合特征仍可作为间接寻找钼矿床的矿物标志。
3.3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3.3.1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
本区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0],采样密度平均5.3个样/km2,在水系转弯内侧、转石后、沙嘴前缘、陡坎下方及水坑洼陷处等采样,留取-60目物质60~80 g。单点样品由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队测试Mo、Pb、Cu 等12项指标。结果表明,围绕太山庙花岗岩体外接触带形成Pb、Zn、Au、Mo、Ag、As综合异常,而内接触带边缘则形成Mo、Pb、(Au)综合异常(图5),圈出了豫付-HS-10-乙3(关帝庙)Mo、Pb异常,异常元素以Mo、Pb 为主,面积约19 km2。Mo异常形态呈“哑铃”状,面积 11.42 km2,最高含量17.4×10-6,平均含量2.46×10-6,衬值0.49,异常规模28.09×10-6/km2;Pb异常形态呈“瘤状”,未封闭(南端延出图幅外),面积2.66 km2,最高含量150×10-6,平均含量32.80×10-6,衬值0.44,异常规模87.25×10-6/km2;Ag、Au最高含量分别为3.0×10-6、13.8×10-9。Mo异常的东南端与Pb异常重合,两元素异常规模大,变化平缓且套合好,异常为钼、铅矿化引起,异常范围内NE向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强烈,具硅化、钾化等蚀变,可见辉钼矿、方铅矿及萤石矿化点,反映了高—中温热液矿化特征。
3.3.2 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根据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为进一步缩小找矿范围,开展了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采样网度为100 m×40 m,在C层采样,留取-60目物质60 g。样品由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队测试Mo、Pb、Zn、Cu等7项指标。在竹园沟宋家庄圈出1-乙3-Mo、Ag、(Cu、Zn)异常,面积0.45 km2,形态似“椭圆状”,长轴方向呈NE向展布,与区域断裂构造线方向一致。异常元素以Mo、Ag 为主,伴有少量Cu、Zn。Mo含量一般11.00×10-6,最高56×10-6,平均2.93×10-6,衬值0.42,规模为1.32×10-6/km2;Ag含量一般1.2×10-6,最高3.18×10-6,平均0.26×10-6,衬值0.32,规模为0.12×10-6/km2。Mo、Ag异常重叠性好,Mo浓集中心明显,分带性好。伴生元素Cu最高66×10-6,Pb最高350×10-6,Zn最高1 710×10-6。该异常面积大,元素组合简单,但Mo形成Ⅱ级异常。
在竹园沟东沟一带圈出2-乙3-Mo、Cu、 Pb、Zn、Ag异常,面积0.51 km2,形态似“帽状”,近南北向展布,元素组合为Mo、Cu、Pb、Zn、Ag。主要元素Mo含量一般28×10-6,最高501×10-6,平均 2.93×10-6,衬值0.42,规模为1.49×10-6/km。Cu含量一般5.5×10-6,最高258×10-6。Pb含量一般450×10-6,最高800×10-6。Zn含量一般800×10-6,最高1 431×10-6。Ag含量一般1.20×10-6,最高25.10×10-6。Mo、Zn、Cu、Ag浓集中心明显,分带性好,浓度梯度大,Mo、Ag达Ⅱ级异常,Cu、Zn达Ⅱ级异常,Pb达Ⅰ级异常,异常元素组合复杂,重叠性好,5种元素水平分带较明显。
图6
4 物化探异常与找矿关系
4.1 重磁场与岩体的关系
区域重磁异常特征不能直接找矿,但是能为寻找隐伏矿、含矿构造及深部找矿等提供重要信息[12]。重磁异常是确定找矿靶区首选依据之一。
竹园沟矿区位于重力梯级带的一侧,重力负值相对较大,且等值线相对变宽变稀的部位,由太山庙岩体中心—竹园沟—(东)至花岗岩接触带外侧,重力等值线表现为不等距的宽—较宽—密的变化。由图4可以看出,太山庙花岗岩体为负磁场区,其边界与磁异常零等值线基本吻合,在岩体的接触带外侧则形成环形正磁场区,由许多串珠状正磁异常构成。竹园沟钼矿则位于低磁异常范围内,异常等值线较宽,与邻区东沟钼矿床所处磁负异常位置相似。
综合物探重磁异常可知:重力低异常区、磁低异常范围内部是寻找本区钼矿的重要地段,与陕西金堆城矿集区钼矿床(点)分布在重力低异常区,并与重磁负异常相关[13]类似。
4.2 化探异常与矿(化)体的关系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出了以Mo、Pb为主的豫付-HS-10-乙3异常,是本区找钼的前提条件,竹园沟钼矿区在该异常范围之内。元素组合为Mo、Pb,异常强度低、变化平缓,浓集中心不明显,但异常套合好,为辉钼矿化、方铅矿化引起。燕山晚期花岗岩岩体内存在不同期次侵入接触及热液活动,且燕山期后NE向构造带发育,岩石具硅化、钾长石化等蚀变,可见辉钼矿化、萤石矿化、方铅矿化等,反映了中—高温热液蚀变矿化的特点。
1988年在豫付-HS-10-乙3异常内通过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宋家庄圈出了1-乙3-Mo、Ag、(Cu、Zn)异常,Mo、Ag异常套合好,Mo浓集中心明显,分带清楚,异常强度较高,且Ag高达Ⅰ级异常。异常查证发现辉钼矿化受断裂构造的控制,断裂破碎带长达1 km,宽10 m左右,断裂带内及其两侧辉钼矿矿化强烈,呈细脉状、网脉状及薄膜状沿裂隙分布,Mo品位0.034%~0.22%,进一步缩小了找矿靶区的范围。
2004~2011年河南省地勘二院完成了竹园沟钼矿床的普查—勘探工作,补做了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少量1∶2 000岩石原生晕剖面测量,选择Mo异常中心地段施工了探槽、坑道、钻孔进行验证,发现了钼矿体。据竹园沟矿区岩(矿)石光谱全分析与岩(矿)石化学分析对比,当岩石中Mo含量达400×10-6时相应为矿石。圈定的钼矿体基本在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定的Mo异常范围内,说明利用地球化学异常找矿效果好。
5 结论
1) 重力、磁法测量是寻找与钼矿化有关的岩体的重要手段,可以利用重磁测量成果推断寻找花岗(斑)岩体或同一岩体内不同期次的侵入体。在岩体出露或隐伏区,重力梯级带附近的低重力异常及磁场的零等值线附近可能是花岗(斑)岩体界线。燕山晚期花岗斑岩体对寻找钼矿床尤其重要。
2) 1∶5万重砂、化探异常的套合程度是选择找矿靶区的关键。套合程度好可视为矿异常;套合不好可采用大比例尺土壤测量或其他手段开展工作,寻找异常中心部位,循序渐进,逐步缩小范围开展工作。
3) 不同比例尺的地球化学测量对于寻找该区钼矿尤其重要。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效果较好,首先对Mo、Mo-Pb等异常进行查证,选择成矿有利地段开展 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对Mo、Ag(Cu、Zn),Mo、Cu、Pb、Zn、Ag等元素组合异常重点开展工作。当w(Mo)>28×10-6时视为矿异常,可进行钻孔验证工作。
4) 竹园沟钼矿位于东秦岭—大别钼成矿带上,在大面积出露的燕山晚期花岗(斑)岩体内,花岗斑岩为含矿的母岩,是本区寻找斑岩型钼矿的前提。首先依据小比例尺物化探资料,系统分析研究其找矿部位,其次结合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选择成矿有利地段开展大比例尺物化探、地质工作,最后施工验证、控制矿(化)体,循序渐进方能获得突破。
5) 燕山晚期花岗(斑)岩体内竹园沟钼矿床的发现,是在东秦岭—大别钼成矿带上找钼取得的新进展,为本区找钼提供了新的思路及参考。
致谢:
本文在成文过程中得到审稿员老师的细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东沟含钼斑岩由太山庙岩基派生
[J].
DOI:10.3969/j.issn.0258-7106.2009.05.004
URL
[本文引用: 1]
河南汝阳东沟斑岩型钼矿是近年来发现的超大型钼矿床,含钼斑岩被认为是太山庙岩基的岩枝或晚期分异产物。据此,东沟钼矿的形成似乎与太山庙岩基的岩浆分异作用有关。文章依据地质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温度场分析,认为东沟花岗斑岩是独立于太山庙岩基的另一次岩浆活动的产物。其依据为:①根据前人发表的测年结果,太山庙岩基和东沟斑岩体的形成时间相差约3Ma,不应当认为形成时间一致;②太山庙岩基厚约3.5km,其出露高度大于东沟斑岩体,且东沟斑岩体距太山庙岩基约7km,其间不存在大断裂,两者的空间分布关系不符合深部岩浆房分异模型;③东沟斑岩体含有高温石英斑晶,是高温岩浆固结的产物,而太山庙岩基是相对低温岩浆的深成侵入体;④以东沟斑岩体为中心分布有相对完整的同心环状Pb-Zn矿点,表明成矿时期存在由内向外逐渐降低的温度场。因此,东沟斑岩不应当是太山庙岩基的岩枝或晚期分异产物。此外,根据花岗质岩石钼平均丰度和含矿流体中钼溶解度的最新实验资料进行质量平衡计算,结果表明东沟斑岩不能提供足够的成矿物质,东沟钼矿的形成必须有额外的成矿物质来源。因此,东沟钼矿的成因与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有关,岩浆体系和成矿体系是两个独立的地质体系。综合分析表明,岩浆来自大于30km的下地壳,而成矿物质及流体具有多来源的特点。
豫西太山庙花岗岩体特征与多金属矿产的关系
[J].
DOI:10.3969/j.issn.1007-3701.2008.01.003
URL
[本文引用: 1]
经从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方面对燕山期太山庙花岗岩体详细研究,认为该岩体侵入为一重要构造热事件,控制着区内多个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规模.本文着重探讨和阐述太山庙花岗岩体特征及其对周边矿床的控矿关系.
豫西太山庙铝质A型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
[J].
DOI:10.3321/j.issn:0371-5736.2008.05.015
URL
[本文引用: 1]
太山庙岩体位于华北陆块南缘豫 西地区,呈岩基产出,出露面积约290km~2。根据它们的接触关系可以划分为3期:第1期中粗粒碱长花岗岩、第2期细中粒碱长花岗岩、第3期碱长花岗斑 岩。利用SHRIMP锆石U- Pb法对主要岩性中粗粒碱长花岗岩进行测年的结果表明:其成岩年龄为115±2Ma,晚于区域上的南泥湖等花岗斑岩体和文峪、花山、合峪等花岗岩基。在矿 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特点上,这3期花岗岩基本相似,主要由条纹长石、钠长石(An10)、石英和少量的黑云母组成,发育晶洞构造;具富硅(SiO_2 70.63%~76.59%),偏碱(Na_2O+K_2O 8.23%~9.34%),FeO~*/MgO值相对较高(3.00~7.21),CaO和MgO含量低(分别为0.46%~1.18%和 0.15%~0.65%),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为0.95~1.13)的特点;微量元素特征上,明显富集REE(Eu除外)、Zr、Nb和Ta 等高场强元素(HFSE),而Sc、Cr、Co、Ni、Sr和Eu等含量较低。此外,还具有较高的Ga/Al比值特征(2.7~3.6),所有这些特征均 说明其与I型和S型花岗岩有明显的区别,而具有铝质A型花岗岩的特点,在相关判别图解上属于A1型花岗岩,表明其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
汝阳南部铅锌矿航磁异常二次开发利用及找矿标志探讨
[J].通过对1∶5万付店幅航磁△T 异常的化极、延拓、求导等电算处理,在区域地质、矿产的先验前提下,侧重研究了区域物性特征及深部构造的基本轮廓,探讨了深部构造控制岩浆岩和铅锌多金属 矿产的地球物理背景,推断出本区隐伏花岗岩、闪长岩带和断裂构造。本文还对成矿远景区进行了初步讨论。
太山庙地区锡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J].
DOI:10.3969/j.issn.1672-4135.2005.02.009
URL
[本文引用: 1]
太山庙地区锡矿床位于燕山晚期太山庙花岗岩体与中元古界熊耳群安山岩的内外接触带上.矿床受一定的构造、岩浆岩控制,呈不规则细脉及网脉状分布于花岗岩枝伸入安山岩内的构造破碎带中,矿脉规模小,数量多,有必要进一步工作,期待较大型锡矿床的发现.
秦岭—大别山地区钼矿类型与矿化组合特征
[J].
DOI:10.3969/j.issn.1000-3657.2011.06.012
URL
[本文引用: 1]
秦岭—大别山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有色金属、贵金属成矿带,钼矿为本地区最具特色的矿产,并且分布广、类型多、储量大。根据钼矿赋存状况、与岩浆岩的空间关系、矿物组合、矿体产状、热液蚀变等特征,初步将秦岭—大别山地区的钼矿床划分为5个类型7个亚型和10个矿床式。不同类型矿床中成矿元素的分布组合特征不同,可分为3种矿化组合,即Mo(Mo-W-Re)、Mo-Cu-Fe和Mo、Pb、Zn、Ag、Au。根据新的成矿理论,不同类型钼矿的成矿流体与熔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可以分出4种关系。秦岭—大别山地区钼矿类型的系统划分,对本区钼矿的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经济意义。
根据区域重磁异常在豫西南圈定多金属成矿远景区
[J].在对豫西南地区1∶20万区域重力资料和1∶5万航磁资料综合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质资料对豫西南地区的深部构造、断裂构造及岩浆岩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圈定了隐伏、半隐伏岩体和断裂构造,并根据地质、矿产和物化探综合信息,分析了成矿区带与岩体及构造的关系,总结出了成矿区带的区域重磁场特征,圈出了9个成矿远景区,为豫西南地区寻找深部矿和隐伏矿提供了重要信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