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Alert Rss
 

物探与化探, 2018, 42(3): 624-630 doi: 10.11720/wtyht.2018.1290

工程勘察

探地雷达在上林湖越窑遗址水下考古中的应用

覃谭1, 赵永辉1, 林国聪2, 胡书凡1, 安聪1, 耿德祥1, 饶椿锋1

1. 同济大学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 200092

2.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 宁波 315012

The application of GPR to underwater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Shanglinhu Yue kiln relics

QIN Tan1, ZHAO Yong-Hui1, LIN Guo-Cong2, HU Shu-Fan1, AN Cong1, GENG De-Xiang1, RAO Chun-Feng1

1. School of Ocean & Earth Science,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 China;

2. Ningbo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Ningbo 315012,China

责任编辑: 沈效群

收稿日期: 2017-06-26   修回日期: 2017-09-21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6-0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4137414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41774124

Received: 2017-06-26   Revised: 2017-09-21   Online: 2018-06-05

Fund supported: .  41374146
.  41774124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覃谭(1992-),男,同济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2015年毕业于长江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包含工程质量检测、考古探测和石油勘探等 。

摘要

结合上林湖区域水体电性参数测量结果,开展了探地雷达水下考古试验探索。在上林湖指定水域用机动木船承载雷达仪器和工作人员进行了水下情况调查,通过对比试验,分析了频率为100 MHz、200 MHz、400 MHz的雷达天线对不同深度水域及水底地层的反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探地雷达数据进行处理及解释。探地雷达探测结果清楚地显示了古水坝、窑炉遗址、陶瓷废墟、古河道和码头堤岸等多种不同的水下考古目标,并可对湖底地层中的局部隐伏异常实现高精度成像。经过潜水探摸,进一步核实了本次探地雷达的调查结果。

关键词: 水下考古 ; 探地雷达 ; 越窑遗址 ; 潜水探摸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result of water electrical parameters in Shanglinhulake, the authors conducted a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experiment of underwater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with all instruments and workers on a wooden boat powered by a diesel engine. The contrast test shows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depths of water and the bottom layers in radar profiles obtained by 100 MHz, 200 MHz and 400 MHz frequency antennas respectively. On such a basis, the authors processed and analyzed GPR data and drew the conclusion as follows: the GPR can not only clearly observe various underwater archaeological targets such as an ancient dam, Yue kiln remains, ruins of ceramic, an ancient river and convex quays for cargo ship but also form images for several local anomalous bodies buried in the lakebed strata with high-resolution. Finally, all of these survey results were confirmed by diver inspection.

Keywords: underwater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 Yue kiln remains ; diver inspection

PDF (6186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覃谭, 赵永辉, 林国聪, 胡书凡, 安聪, 耿德祥, 饶椿锋. 探地雷达在上林湖越窑遗址水下考古中的应用. 物探与化探[J], 2018, 42(3): 624-630 doi:10.11720/wtyht.2018.1290

QIN Tan, ZHAO Yong-Hui, LIN Guo-Cong, HU Shu-Fan, AN Cong, GENG De-Xiang, RAO Chun-Feng. The application of GPR to underwater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Shanglinhu Yue kiln relics.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J], 2018, 42(3): 624-630 doi:10.11720/wtyht.2018.1290

0 引言

水下考古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开展水下考古,对进一步发展考古学和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相比于陆上环境,缺氧低光照的水下环境使得遗迹和文物免受氧化还原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文物保存更为完整,具有更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水下考古所采用的常规地球物理方法主要有磁法、电法、地震法和声波类方法等。磁法探测,通过研究水下磁场变化来寻找磁性物体(陶瓷、沉船等),但往往只能分辨大尺度磁性异常体。电法和地震法分别研究介质的电性和弹性特征,但二者所采用的拖缆法只有在开阔水域才能实施。声波类方法是基于反射声波成像原理,在水下情况探测中应用最为广泛,分支也最多,常见的有侧扫声呐、多波束声呐和浅地层剖面仪。其中侧扫声呐以扇形向两侧发射声波,生成的图像扭曲变形;多波束声呐可以对水底地形进行实时三维成像,但对掩埋在水底地层中的遗址遗迹不能进行有效识别;浅地层剖面仪可以对水底地层进行精确分层,然而水体的上下界面形成的多次反射波对有效信号产生了较强干扰[1,2]

探地雷达基于电磁波传播原理,是陆上考古中常用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具有探测效率高、对探测场地和目标体不造成破坏、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可以对墓穴遗址(墓室、墓塚、墓道)、地下金属性器皿文物、石器、玉器、陶瓷文物以及地下文物文化层进行精确圈定[3,4]。不过,截至目前,国内外尚无任何关于探地雷达在水下考古调查中的应用案例。传统的观点认为:探地雷达所发射的电磁波会在水中被快速吸收衰减掉,但是大量研究以及实际应用案例表明:只要方案设计得当,探测水域物性条件良好,探地雷达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水下情况和水底地层调查。蔡辉等[5]和郭秀军等[6]使用探地雷达对水底淤泥厚度进行了高分辨率探测研究;丁凯等[7]和王国群等[8]所开展的水下抛石层探测中,探地雷达剖面上可以识别水深将近5 m的河底界面;肖国庆等[9]和谢磊磊等[10]分别通过实测和正演模拟实现了对水下砂层厚度和分布范围的圈定。上述研究成果为探地雷达在水下考古领域的引进提供了佐证。

本文在上林湖水体电性参数测试的基础上,开展了水下越窑遗址探地雷达探测研究,试验了不同频率雷达天线的应用效果,并对区域性湖底地形构造和湖底地层中的局部异常体做出了相应解释。

1 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1.1 研究区域背景介绍

上林湖位于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一带烧制青瓷的历史悠久,可溯至东汉晚期,经两晋、隋唐直至北宋,有千余年之久,从未间断,是我国越窑青瓷发祥地和著名产地之一。目前已经发现陆上瓷窑遗址近200处,已编号的窑址有179处,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青瓷烧制规模最大、窑厂分布最为集中的窑址群[11]。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上林湖越窑遗址中最核心的窑址——后司岙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面积近1 100 m2,发现了碗、盘、钵、盏、盒、执壶、瓶、罐、碟、炉、盏托等大量文物(图1)[12]

图1

图1   后司岙考古挖掘现场(拍摄于2016年12月)


研究表明唐宋时上林湖已修筑有堤坝蓄水,明正德八年加修新坝。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又在北部原坝址上修筑了一个混凝土结构大坝,1958年和1960年进行两次加高加固之后最终形成现在的上林湖水库[13]。水库大坝翻修致使上林湖水位大幅度上涨,许多原本位于陆地上的越窑遗址群逐渐被上升的水位所淹没。从已发掘出来的窑址群分布规律和展布特征来看,此处的越窑遗址有向邻近水域延伸的趋势(图1a中黑色箭头所指方向),因此很有必要开展水下情况调查,圈定淹没于水下的窑业遗存,完善上林湖越窑遗址全貌。

1.2 上林湖水体电性参数测量

探地雷达所发射的电磁波在水中的传播衰减取决于衰减因子的大小,传播时间取决于电磁波传播速度的大小。

电磁波衰减因子及传播速度分别为:

α=ωμrμ0εrε021+σεrε0ω2-1,
v=1μrμ0εrε021+σεrε0ω2+1,

其中:εr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真空绝对介电常数ε0=(36π)-1×10-9[F/m];μr为介质的相对磁导率,通常情况下取1;真空磁导率μ0=4π×10-7[H/s];σ为介质的电导率;ω电磁波角频率,ω=2πf, f为雷达天线中心频率。

为确定探地雷达在研究区域内的穿透能力,工作人员在雷达探测开展前使用中心频率f=100 MHz的时域反射仪对上林湖水体进行了电性参数测量,测量结果表明湖水平均相对介电常数为83.009 6,平均电导率为0.003 6 S/m,水体的相对介电常数较纯净水(81)要大,这是由于上林湖集水区的杨梅林中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湖中造成水体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14]。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电磁波在湖水中的平均衰减因子为0.074 5,平均探测深度(衰减因子倒数)为13.422 8 m。上林湖年平均水位不超过10 m,因此100 MHz雷达天线可以在该水域进行有效勘探,更高频率的雷达天线勘探范围则受限于浅水区域。根据公式(2)可以计算得到电磁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0.032 9 m/ns,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传播速度差异极小,因此在后续雷达数据处理过程中,不同频率的雷达数据时深转换所采用的传播速度相同。

2 水域考古探测

2.1 水上探地雷达数据采集和处理

本次探测试验使用美国GSSI公司生产的SIR4000型号的探地雷达。选用木船来承载雷达仪器和工作人员,船身长8 m宽1.5 m,木船由船尾的柴油发动机驱动。雷达天线放置在船身前部甲板上,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避免船尾发动机的干扰(图2)。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将雷达主机与高精度差分GPS相连,以此来同步记录船只航行的轨迹并将地理坐标信息写入雷达数据文件中。此外,为了实时掌控船只行进方向和位置,工作人员将设计好的测线信息导入到一个手持GPS,结合房屋、大树和山坳等陆上固定参考物指挥船只航行和雷达数据采集工作。

图2

图2   水域探地雷达数据采集现场

100 MHz雷达天线放置在木船甲板上


数据处理的根本目的是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本次研究采用Radan 7软件完成探地雷达数据的处理,除了常规的数据处理(零点位置调整、指数增益、滤波、背景去除、时深转换等)外,还采用预测反褶积技术来压制水上雷达数据中干扰较强的多次波。在预测反褶积的处理过程中,根据多次波的时差规律性和雷达子波特性,选取合理的预测步长来压制雷达剖面上简单形式的多次波,并提高探测成果的垂向分辨率[15,16]

2.2 不同频率雷达天线对比试验

在对水下越窑遗址进行大规模探测之前需要先试验不同水深环境下不同频率天线的探测能力,根据试验效果制定详细水下考古调查方案。因此选定上林湖南部水域的一处水下突起为试验对象,经过潜水员下水确认为是古水坝,呈WS—EN展布。使用100 MHz、200 MHz和400 MHz天线沿WN—ES走向横切水下坝同一位置进行测量。

从处理后的雷达剖面(图3)上可以看出,100 MHz雷达天线(图3a)所呈现的水下情况较为完整,最大水深7.6 m,最小水深5.3 m,水体与湖底界面反射强烈,雷达图像上可识别湖底以下1 m范围内地层。该测线湖底部分,横向26~48 m范围内为水坝(图中用白色虚线标记水坝位置),水坝西北侧斜坡较为光滑,水坝顶部和东南侧斜坡双曲型绕射强烈,为构成水坝的堤岸抛石或者台阶;横向5~20 m可以很明显地区分出湖底淤泥与基岩界面,淤泥对电磁波衰减较强,剖面图上淤泥界面较基岩界面反射要弱,淤泥厚度在0~0.8 m不等;横向48~75 m段为湖底淤泥,厚度较水坝西北侧淤泥要厚,横向58 m和68 m处淤泥内有明显双曲型反射波,为埋在淤泥内的孤立石块。

图3

图3   经过某水下坝水域的不同天线频率探地雷达测量结果


图3b和图3c为较高频率的天线在水中的测量结果,可见电磁波衰减较为严重,图像质量较图3a差。实验表明200 MHz和400 MHz天线不适用于水深超过5 m的水域探测,上林湖水下考古调查应该以100 MHz天线为主。但是如图3c所示,400 MHz天线剖面图中的古水坝一侧的双曲型绕射反应区分明显,局部分辨率较高,在水深小于5 m的浅水区域,400 MHz天线可以作为100 MHz天线的辅助手段进行水下精细构造详查。

因此,上林湖越窑遗址水下考古雷达探测思路与流程为:在后司岙陆上考古挖掘现场的临近水域,首先应用100 MHz雷达天线进行普查圈定越窑遗址范围,然后在浅水区域(<5 m)利用400 MHz雷达天线对局部异常点做进一步确认,最后由潜水员下水对雷达探测结果做最终核实。

2.3 湖底地形图绘制

对水底地形进行高精度三维成像有利于掌握上林湖区域性水下特征和圈定水下遗址遗迹分布范围。本次研究在上林湖南部水域开展高密度水上探地雷达测量,然后提取每条测线所对应的水底地形信息,利用Kriging方法对研究区域内所有测线中的湖底界面进行网格化差值拟合,生成了三维湖底地形图。

图4图5是探地雷达数据三维成像结果。图4为一处西北浅东南深的水底斜坡构造,水深从2.8 m急剧变化到7.2 m。经潜水探摸,此处原为一条古河道,东南方深水区域对应古河道河底,斜坡构造为古河道一侧堤岸,西北方浅水区域对应古河道岸边相对比较平整的地面。研究表明,该河道曾北通曹娥江、浙东大运河,为上林湖瓷器运输要道,至北宋晚期窑业衰落后拦坝蓄水,上林湖沿岸及上游部分区域被淹没[17]

图4

图4   古河道一侧堤岸还原


图5

图5   古码头边缘延伸还原


图5为中间浅两边深的水下凸起构造,凸起顶部平坦区域水深3 m左右。结合潜水探摸,确认凸起部分为一向东南方水中延伸的古码头,码头的西南、东北方向深部水域为原湖底,码头东南侧为乘客上下和货物装卸处。

2.4 雷达剖面上越窑遗址遗物识别

经过归纳,研究区域内现存窑炉遗址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暴露性窑炉,位于水深小于3 m的范围内。这类窑炉被淹没时间较短,淤泥覆盖层不厚,因此部分或者全部暴露在水中,通过其顶部凸起构造可以直接从雷达剖面图上识别出来。图6为这类遗址的代表。图中炉顶水深仅为2 m,由于浅水环境受风浪影响水动力作用较强,窑炉常年受水冲蚀,冬季枯水期水位下降窑炉暴露在空气中受氧化作用侵蚀较为严重,因此窑炉部分垮塌,杂乱的砖块和陶瓷碎片引起了雷达剖面图上的紊乱反射。

图6

图6   暴露在水中的窑炉遗址和陶瓷遗物(100 MHz雷达天线剖面)


图6右侧水底为陶罐所引起的孤立双曲型绕射,对比图7中另一处由400 MHz雷达天线在同等水深情况下所测得的陶罐反射可知,水深约2.6 m的浅水环境中,100 MHz天线在水底地层中的穿透能力更强,可以反映更多深部地层的信息,但是对地层的分辨率没有400 MHz天线高,后者对陶罐的反射更为明显,可以通过陶罐顶底界面两条比较明显的双曲型反射波的距离判断出该陶罐直径约为20 cm。

图7

图7   部分暴露在水中的陶罐(400 MHz雷达天线剖面)


第二类窑炉遗址为隐伏性窑炉,位于水深3~5 m 的区域内,如图8所示,窑炉顶部水深3.9 m。这类窑炉被淹没时间较长,周围及顶部淤泥沉积层较厚,从湖底表面几乎看不到任何凸起异常,声呐也不能对其进行识别。但是雷达所发射的电磁波可以穿透一定深度的湖底地层,由此从雷达剖面图上可以根据窑炉顶部拱起特征以及与周围地层的差异对其进行判别。此外,因为这类窑炉大部分或者全部隐藏在湖底地层中,即使是枯水期也不会暴露出来,窑炉遗址和文物保存完好的居多,相比于第一类窑炉遗址具有更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图8

图8   隐藏在水底淤泥地层中的窑炉遗址(100 MHz雷达天线剖面)


3 结论与展望

上林湖越窑遗址探地雷达水下考古试验结果表明,探地雷达不仅在陆上考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水下考古新兴技术,其主要优势体现在:

1) 探地雷达操作简单高效,船载方便安全,避免与水体直接接触,不会出现声波类方法中因为船只触底而出现设备损毁的现象,无论是在开阔水域还是狭窄河道都可以有序开展;

2) 相比于其他水下考古探测方法,探地雷达不仅可以通过高精度三维水底地形图刻画古河道、堤岸、码头、原湖底界面等遗迹的区域性展布特征,还可以在剖面图上对古水坝、堤岸台阶、抛石、淤泥、陶瓷、基岩、暴露性窑炉和隐伏性窑炉等局部遗址遗物进行有效识别。

同时,由于电磁波的衰减强弱易受到水体环境的影响,如何提升探地雷达应对更深更复杂水体条件的能力,改进探地雷达仪器和数据处理方法,并将其与其他水下考古探测方法做到有效结合优势互补,扩大其适用范围,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致谢:

本文的研究工作作为宁波上林湖后司岙水下考古调查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大力协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马永, 李家彪, 吴自银 , .

综合物探技术在海洋考古中的应用——以川岛水下考古为例

[J]. 海洋学研究, 2016,34(2):43-52.

[本文引用: 1]

胡毅, 丁见祥, 房旭东 , .

水下考古区域调查与海洋地球物理方法

[J]. 科学, 2016,68(6):32-35.

[本文引用: 1]

林金鑫, 田钢, 石战结 .

西夏陵陪葬墓的地球物理考古勘探研究

[J]. 工程勘察, 2014,42(7):87-93.

URL     [本文引用: 1]

为了解西夏陵地下陪葬墓的空间分布信息,需要进行相应的考古调查研究。考虑对遗址的保护,采用了无损的地球物理方法进行研究。单种地球物理方法具有多解性等因素的限制,故使用了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包括磁法、电磁法(GEM-2)、探地雷达。首先分别对每种方法展开独立研究,而后通过综合分析以获取最终的探测结果。利用磁法和GEM-2,可以快速获取地下介质的平面分布信息,但是深度信息有限。探地雷达则不仅可以提供平面分布信息,还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深度信息。上述三种地球物理方法的探测结果表明所测位置地下存在着陪葬墓,且其在空间上由不同部分组成如墓室、墓塚、墓道等。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夏王陵进行无损的地球物理考古调查是可行且具有较好效果的。

宗鑫, 王心源, 刘传胜 , .

探地雷达在地下考古遗存探测中的实验与应用

[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18(2):272-281.

DOI:10.3724/SP.J.1047.2016.0027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p>近年来,探地雷达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考古探查中。由于反演多解性问题的存在,雷达图像上的异常既可能是考古目标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地下环境介质的不连续性引起的,所以探究不同类型的考古遗存在探地雷达图像上的典型异常响应,有助于准确识别雷达图像上的&ldquo;真&rdquo;异常,剔除一些&ldquo;假&rdquo;异常。首先,本文基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文物埋藏环境,在河北省怀来县遥感综合试验站试验区设计实施了地下目标体探地雷达探测实验,分析了不同材质的小尺度目标体及夯土结构在探地雷达图像上的响应特征;然后,进一步将探地雷达应用于悬泉置遗址地下城墙基址的探测,对城墙在雷达图像上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实践表明,探地雷达技术在埋藏浅、小尺度、物性差异不大的考古探查中具有很好的效果,得到并解释了点状、线状、面状等不同考古目标体在探地雷达图像上的响应规律。</p>

蔡辉, 张萍, 孙典红 , .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在水下淤泥厚度测量中的应用

C]// 全国海事技术研讨会, 2002.

URL     [本文引用: 1]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湖泊、河道、及浅海区淤泥厚度的测量方法--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它是利用超高频短脉冲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规律来确定地下介质分布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对淤泥厚度进行测量,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并以南京市玄武湖淤泥厚度实测为例,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郭秀军, 王淼, 孙振水 , .

基于探地雷达技术的水下淤积层高分辨率探测研究

C]// 山东地球物理六十年, 2009.

URL     [本文引用: 1]

很多实例已经证明探地雷达技术能够探测水下地形起伏和淤积层分布,实际上实测剖面中信息成分复杂,信噪比较低。本文基于对水上探地雷达实测剖面信号的分析,设计了横向滤波+预测反褶积滤波+信号能量频率补偿的综合处理技术并对实测信号进行了高分辨率处理。为保证时深转换计算的准确度,基于实验结果分析了水温、盐度、浊度变化对水中电磁波速的影响,建立了淤积土层的介电常数模型并给出了相应速度计算方法。这些研究大大提高了探地雷达剖面对水下地形起伏和淤积层分布的反映能力和量化解释精度。

丁凯, 查恩来, 周紧东 , .

应用地质雷达进行水下抛石探测的试验研究

C]// 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 2005.

URL     [本文引用: 1]

水下抛石是江河湖海堤岸护坡(岸)的一项传统方法,但水下抛石的确切质量评价却一直是水利工程质量评价领域的一个难题,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有针对性的水下抛 石质量检测方法.本文依据现场探测试验研究所获得的成果,说明应用地质雷达探测方法及数据提取与处理技术能够对水下抛石的赋存形态及厚度等参数进行描述, 从而得到水下抛石直观量化的质量评价结果.

王国群 .

探地雷达在淡水区浅水域的探测试验

[J]. 物探与化探, 2011,35(4):565-56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p>通过堤防护岸水域抛石探测、水下砼格及碎石层探测、江边堆场滑坡水域探测三个案例,说明探地雷达在淡水区浅水域探测效果。重点分析了探测对象所处环境的电导率、介电常数和探测所采用天线频率对探测效果的影响。探地雷达填补了浅水域工程勘察空白,研究成果对非水域探地雷达探测与检测具有借鉴意义。</p>

肖国庆, 陈永 .

地质雷达在探测依兰航电枢纽水下部分中的应用

[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40(3):301-302.

[本文引用: 1]

谢磊磊, 蒋甫玉, 常文凯 .

基于GPRSIM的水下砂层探地雷达正演

[J]. 物探与化探, 2015,39(6):1257-1260.

DOI:10.11720/wtyht.2015.6.2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p>基于水和岩土介质的介电常数差异,应用GPRSIM软件研究在不同水深条件下二层介质的雷达响应特征。一般情况下,雷达天线频率为50 MHz时,勘探深度可达到10 m左右。根据南京长江二桥桥址区的地质资料,建立含有水、淤泥质粉质黏土、粉细砂、砂砾卵石以及砾岩的水下砂体模型,并应用GPRSIM软件对该模型进行正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天线频率为50 MHz、水深不超过4 m时,雷达影像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水下各岩层的赋存状态,特别是能够圈定出水下砂层的厚度和分布范围,这为实际水下砂体的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p>

汪广松 .

改革开放以来的宁波文保事业

[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8,21(6):117-120.

[本文引用: 1]

佚名 .

浙江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唐五代秘色瓷器

[J]. 艺术品鉴, 2017(1):113-113.

URL     [本文引用: 1]

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是烧造秘色瓷的最主要窑场,2015-2016年发掘了晚唐五代时期的堆积,出土了大量的秘色瓷器,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以碗、盘、钵、盏、盏托、盒等为主,亦有执壶、瓶、罐、碟、炉、孟、枕、扁壶、八棱;争瓶、圆腹净瓶等,每一种器物又有多种不同的造型,许多器物为首次出土。

杨永鹏, 孙佰钧, 陈建平 .

慈溪上林湖水库坝体渗漏封堵处理

[J]. 浙江水利科技, 2001(3):54-55.

DOI:10.3969/j.issn.1008-701X.2001.03.025      URL     [本文引用: 1]

慈溪上林湖水库始建于 195 7年 ,粘土心墙坝 ,经多次加高 ,加高部分为粘土防渗斜墙。坝体内泄水涵洞及废弃多年的发电洞及其与同边坝体产生渗漏 ,经劈裂灌浆、涵洞封堵和水泥接触灌浆处理后 ,堵渗效果显著

胡姝, 韩秀梅, 王利 , .

慈溪市上林湖水质评价及沉积物污染特征

[J].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5):563-568.

URL     [本文引用: 1]

对慈溪市饮用水源地上林湖水质 和底泥污染调查研究表明,上林湖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已从2级安全水平降到了3级基本安全水平.上林湖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约302mg/kg,其中有机磷占 31.6%,无机磷占68.4%;沉积物中活性磷含量较高,主要以Fe-P为主,在外力扰动条件下易于向水体释放影响水质.湖区周边杨梅林地施肥土壤中速 效磷含量极高,径流污染负荷最大.上林湖沉积物中Cd和Hg两种重金属污染较重,达到中度和较重生态风险等级;上林湖沉积物的PAHs生态风险较低.

张军华, 缪彦舒, 郑旭刚 , .

预测反褶积去多次波几个理论问题探讨

[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9,31(1):6-10.

DOI:10.3969/j.issn.1001-1749.2009.01.003      URL     [本文引用: 1]

这里以模型研究为基础,探讨了预测反褶积去多次波应注意的几个理论问题,得出了有一定价值的几条结论:①道集中多次波时差是变化的,要去除整个道集的多次波,预测步长应以远道为参照;②预测反褶积去多次波还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提高分辨率处理,太小步长的多次波是无法准确预测并去除的;③算子长度要大于多次波周期,太小算子长度会使预测结果混入假的能量;④模型研究级联反褶积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要慎用此项技术,如果要做级联反褶积,建议先大步长后小步长;⑤地层中的层间多次波衰减很快,要分辨小于50m的层间多次波,几乎是不可能的,要进行高精度的多次波去噪,还须借助其它方法。

Kim J H, Cho S J, Yi M J .

Removal of ringing noise in GPR data by signal processing

[J]. Geosciences Journal, 2007,11(1):75-81.

DOI:10.1007/BF02910382      URL     [本文引用: 1]

Ringing is a common type of coherent noise in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data. When this kind of coherent noise is strong and is not properly removed, deeper structure may be completely masked. Ringing appears as nearly horizontal and periodic events, which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enabling us to remove the noise by signal processing. In this study, we have reviewed basic principles of various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s to remove the ringing noise and compared their performances using field GPR data contaminated by severe ringing noise. The reviewed methods include background removal. f-k filtering, predictive deconvolution with filtering in wavenumber domain, and filtering by radon transform. Furthermore, it is shown that ringing can be successfully removed by the eigenimage filtering method, where GPR image is decomposed into eigenimages by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This comparativ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fined techniques are definitely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simple methods for the ringing noise removal with less distortion of GPR signals and each method has its own advantage as well as limitations. Moreover, preservation of the horizontally linear events from geological targets can be possible only through a kind of selective or local filtering such as the eigenimage filtering method.

谢纯龙 .

隋唐早期上林湖越窑

[J]. 东南文化, 1999(4):97-101.

[本文引用: 1]

/

京ICP备05055290号-3
版权所有 © 2021《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航遥中心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060192;62060193 E-mail:wht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