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Alert Rss
 

物探与化探, 2018, 42(3): 518-527 doi: 10.11720/wtyht.2018.1308

地质调查·资源勘查

风成砂覆盖区地电化学提取前后土壤中元素赋存状态变化研究

孙彬彬1,2, 曾道明1,2, 刘占元1,2, 周国华1,2, 贺灵1,2

1.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 廊坊 065000

2. 国土资源部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 廊坊 065000

Variation of modes of occurrence of elements in soil before and after the geo-electrochemical extraction in eolian sand covered area

SUN Bin-Bin1,2, ZENG Dao-Ming1,2, LIU Zhan-Yuan1,2, ZHOU Guo-Hua1,2, HE Ling1,2

1. Institute of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CAGS, Langfang 065000, China

2. Key Laboratory for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Technology, MLR, Langfang 065000, China

责任编辑: 蒋实

收稿日期: 2017-07-6   修回日期: 2017-10-23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6-05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  2016YFC0600600
地质调查项目"东乌旗整装勘查区热磁与地电化学方法技术研究应用".  12120113100400

Received: 2017-07-6   Revised: 2017-10-23   Online: 2018-06-05

Fund supported: .  2016YFC0600600
.  1212011310040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孙彬彬(1982-),男,高级工程师,博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从事应用地球化学研究工作。 。

摘要

在洛恪顿铅锌多金属矿5勘探线地电化学勘查剖面上采集了电提取前后的土壤样品,开展了全量及顺序提取“七步法”分析测试,对比结果表明:地电化学过程所提取的元素是以多种相态存在于土壤介质中的,以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等活性相态为主,同时颗粒较小的弱活性相态,甚至残渣态颗粒也可被电化学过程所迁移、吸附;电提取后,土壤中多数元素某一种或几种相对活性相态含量与矿体产生了极好的空间对应关系;较浅的运积物覆盖层及深部有矿体或矿化体存在,可导致电提取后土壤中多数微量金属元素全量显著增加,这表明地电化学方法在运积物覆盖区具有较大的勘查适用性。

关键词: 地电化学 ; 元素赋存状态 ; 风成砂 ; 顺序提取 ; 洛恪顿多金属矿

Abstract

In this study, soil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geo-electrochemical extraction were collected along the fifth exploration line of the Luokedun lead-zinc polymetallic mining area. Total content and chemical speciation of 'seven steps method' were analyzed for 20 elements. Some conclusions have been reached: Elements extracted by geo-electrochemical process exist in a variety of phases in soil. The active phases including water soluble, exchangeable and carbonate bound phases are the mainly components, while micro-particles that exist in low active phases including residues can also be migrated and adsorbed by this proces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lement values of some active phases in soil appear to b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spatial position of the orebody after geo-electrochemical extraction. Factors such as low depth transported overburden and orebody or mineralized body beneath the cover can lead t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total content in soil for the majority of metal elements after the extraction process. Such phenomena indicate that the method of geo-electrochemistry has great applicability in the transported overburden area.

Keywords: geo-electrochemisty (CHIM) ; modes of occurrence of elements ; eolian sand ; sequential extraction ; Luokedun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PDF (1017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孙彬彬, 曾道明, 刘占元, 周国华, 贺灵. 风成砂覆盖区地电化学提取前后土壤中元素赋存状态变化研究. 物探与化探[J], 2018, 42(3): 518-527 doi:10.11720/wtyht.2018.1308

SUN Bin-Bin, ZENG Dao-Ming, LIU Zhan-Yuan, ZHOU Guo-Hua, HE Ling. Variation of modes of occurrence of elements in soil before and after the geo-electrochemical extraction in eolian sand covered area.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J], 2018, 42(3): 518-527 doi:10.11720/wtyht.2018.1308

0 引言

地电化学方法是一种综合了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的综合性矿产勘查方法。虽然其本质上可归类于地球化学勘查方法[1],但由于其方法技术特殊性,在勘查过程中会存在人工电场的介入。而人工电场的作用必然导致待提取土壤发生电活动态物质的阴阳两极定向迁移,从而导致土壤中元素某些赋存相态含量的变化,同时又可能通过电化学作用,使土壤中的矿物颗粒产生电化学溶解,从而促进土壤中非活性元素赋存相态向活性相态的转化。

前苏联学者对土壤通电前后的元素赋存状态的转化做过一定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定论性认识,如Ю·C雷斯等对鲁得内依阿尔泰黑土样品通电前后铅及铁的存在形式进行的研究表明,通电后可溶形式的铅含量增加2~3倍,而铁增加1.5~2个数量级;对科拉半岛淤积—腐殖层土壤研究表明,通电后可溶形式的镍、铜和铁的含量明显增高[2]。但一方面由于当时地电化学技术方法主要采用大功率发电机、无穷远极距的野外工作方式,导致其仅能在室内电解槽条件下开展相关实验工作,另一方面,其仅仅实验了腐殖质较高的黑土等样品中少量几个元素,对其他土壤类型及元素并未涉及。

随着地电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的巨大改变(从传统方法技术向独立供电偶极子地电化学技术的转变)[3,4]及土壤中元素赋存相态分析方法的不断进步[5,6,7,8],试验并确定野外地电化学提取条件下,电提取前后不同土壤类型中元素赋存相态变化,对于识别地电化学提取物质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判断野外电化学作用范围及物质来源,厘清地电化学方法与其他如偏提取等方法的异同,进一步认识地电化学元素异常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选择内蒙古东乌旗风成砂覆盖区洛恪顿铅锌多金属矿一条勘探线,开展了地电化学提取前、后土壤中元素赋存状态变化研究工作。

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洛恪顿铅锌多金属矿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区域上属内蒙古—兴安岭晚古生代—中生代铜、铅、锌、金、银、锡、铬(钼)成矿区,锡林浩特—东乌旗多金属成矿带东段。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内蒙古—兴安岭褶皱系,内蒙古晚华力西褶皱带,东乌旗—二连浩特复背斜北翼的东乌旗褶皱束内,为近年来新发现并正处于勘探过程之中的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矿区90%以上为第四系风成砂所覆盖,低缓的山头地表可见零星基岩风化碎屑出露。

试验剖面为本矿区地质5勘探线,长度2.5 km,剖面除2~3个点位于低缓山头处,土壤中可能含一定残积土成分外,其余均被第四系风成砂所覆盖。2013及2014年度曾在该剖面开展了地电化学有效性及提取条件等试验[9],发现该剖面地电化学测量效果远好于土壤测量。

1.1 样品采集

试验剖面长2.5 km,点距50 m,两侧背景区点距100 m,共有勘探点43个。电提取前在每个勘探点提取坑中采集混匀土壤样品500 g,电提取后在提取坑中正负极间采集混匀土壤样品500 g,所有样品装入洁净布样品袋中风干,并过20目筛后,送实验室分析测试。

电提取仪器使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发的“固体载体型元素提取器”[10],提取液为井水,提取时间24 h。

1.2 样品分析测试

所有样品分析测试了Au、Ag、As、Bi、Cd、Co、Cr、Cu、La、Mo、Ni、Pb、Sb、Se、Ti、U、Zn、Al、Fe、K等20个元素的全量,同时选择中国地质调查局研制的顺序提取七步法[7],对所有样品20个元素7个相态进行了分析测试。样品分析测试过程中,分别插入了7件形态成分标准物质(GS2-4)[11],8件重复分析样进行了分析质量监控,监控结果表明,除水溶态部分元素标准物质及重复分析相对偏差较大外,其他相态相对偏差均较小(绝大部分小于40%),整体分析质量基本满足《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DD2005-03)》[7]中关于土壤样品形态分析的质量要求,能满足本项目工作需求。所采用具体分析测试流程详见《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DD2005-03)附录A》。

2 结果与讨论

2.1 电提取前后土壤中元素全量变化

地电化学提取过程是对提取电极周边土壤中电活动态元素的高度浓集过程[12],它会导致电极周边土壤中的元素含量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表1列出了本次试验电提取前后整条勘探剖面元素含量均值,同时计算了电提取后与电提取前土壤中元素全量均值比值。从表中可以看出:①电提取后,土壤中大多数元素含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仅Au、Al2O3存在降低现象;②含量增加显著的元素包括Ag、Bi、Cd、Co、Cu、La、Mo、Ni、Pb、Sb、U、Zn等,其中绝大多数元素含量增幅超过20%;③含量变化不显著的元素包括As、Cr、Se、Ti、Al2O3、Fe2O3、K2O等,除Se外,其他元素变化幅度均小于5%;④ Au含量存在较明显的降低,电提取后土壤中平均Au含量仅为原含量的90%,但从电提取前后土壤中Au含量均值来看,该矿区Au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不到1×10-9,分析误差可能对其统计特征造成较大影响,另外一方面,可能由于Au的特殊地球化学行为,土壤中Au一部分以纳微米单质等形态存在,加之泡塑对这部分Au的超高吸附性能[13,14],从而综合导致电提取过程之后土壤中Au含量的亏损;⑤电提取后土壤中存在显著增加现象的元素往往为矿区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或者地电化学提取过程中较敏感及有效的元素,而变化幅度不大的元素往往为常量元素、非成矿元素或电提取不敏感元素。

表1   电提取前后土壤中各元素含量均值及比值统计(n=43)

元素AuAgAsBiCdCoCrCuLaMo
w0.7362.97.760.17677.54.9627.58.9617.20.390
w0.6584.18.170.231102.16.0628.411.520.40.472
w/w0.901.341.051.311.321.221.031.281.181.21
元素NiPbSbSeTiUZnAl2O3Fe2O3K2O
w11.418.40.4790.11625491.0831.79.372.072.54
w14.323.40.5790.13025881.3038.69.172.152.62
w/w1.251.271.211.121.021.201.220.981.041.03

注:Au、Ag、Cd含量单位为10-9,Al2O3、Fe2O3、K2O含量单位为%,其他元素含量单位为10-6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综上所述,在风成砂覆盖区开展地电化学提取过程,可以使土壤中各微量元素产生较明显的富集现象,仅Au表现为减少现象,这说明野外地电化学作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提取坑的范围,应是横纵向均大于提取坑的作用范围。而以上数据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野外电提取异常衬度及勘查效果往往优于室内电吸附。

2.2 电提取前后土壤中元素赋存相态变化

表2为应用中国地质调查局七步法分析20项元素7种存在相态后,统计所得整条勘探剖面43个采样点土壤电提取前后元素含量均值及提取后与提取前比值。图1为部分元素土壤7个相态含量电提取前后变化比例示意图,从表1图1中可以看出:

表2   电提取前后土壤中各元素相态含量均值及比值统计(n=43)

元素相态AuAgAsBiCdCoCrCuLaMoNiPbSbSeTiUZnAlFeK
水溶态0.0630.2740.1950.3041.590.0060.1860.0430.0056.830.0790.0741.940.0080.3706.770.0528.8829.38.05
0.0770.5070.1310.4722.070.0060.1960.0550.0046.700.0380.0953.090.0080.3124.760.1279.3531.88.65
1.231.850.671.551.301.041.051.280.800.980.481.281.591.010.840.702.431.051.091.07
离子交
换态
0.0800.7580.0730.4345.210.1160.2640.1010.01111.00.1450.0401.300.0050.2157.680.19610.74.8995.0
0.0391.080.0540.4296.530.1630.3780.1700.01117.30.2220.0442.910.0040.27012.70.21920.212.3119
0.491.430.740.991.261.411.431.680.931.571.541.122.240.871.251.661.111.892.511.26
碳酸盐
结合态
0.0670.3780.0572.288.820.0360.6070.1680.38312.60.2720.3393.320.0030.52818.210.012.942.5244
0.0730.4340.0422.9513.90.0480.7520.2140.57913.80.3770.4654.500.0020.79328.56.9719.410.5278
1.101.150.751.291.581.351.241.271.511.091.391.371.350.701.501.560.691.500.251.14
腐殖酸
结合态
0.2060.6540.1276.037.330.6230.2850.6192.3037.50.5460.7815.20.00350.442.33.7222020667.4
0.1931.050.1317.5110.60.7450.2281.102.7925.70.7441.122.20.01354.452.85.8922020267.0
0.941.611.031.251.441.200.801.781.210.681.361.421.464.181.081.251.581.000.981.00
铁锰氧
化物结
合态
0.1208.280.3396.117.301.211.210.5001.635.042.212.253.930.0126.4620.62.001342573164
0.08213.30.2918.5612.01.581.390.7152.0911.42.993.335.200.0117.6335.63.131497682183
0.681.600.861.401.651.301.151.431.282.271.351.481.320.891.181.731.561.111.191.12
强有机
结合态
0.4674.000.07411.93.790.4882.270.6900.60138.11.481.1513.70.02340.734.41.40966530183
0.3916.740.05317.55.010.5612.250.8190.72536.91.661.3611.90.02140.838.22.10926457176
0.841.690.721.471.321.150.991.191.210.971.121.180.870.891.001.111.500.960.860.96
残渣态10.448.26.4914542.12.3721.76.7111.72696.4213.54430.052223592014.5470961266420426
9.2761.77.3318148.92.5821.77.8112.53287.0815.15090.0612282102619.4458551272020382
0.891.281.131.251.161.091.001.171.071.221.101.121.151.171.021.121.340.971.001.00

注:Au、Ag、Bi、Cd、Mo、Sb、U含量单位为10-9,其他元素含量单位为10-6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图1

图1   部分土壤元素7个相态含量电提取前后变化比例

1态—水溶态;2态—离子交换态;3态—碳酸盐结合态;4态—腐殖酸结合态;5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6态—强有机结合态;7态—残渣态


1) 就常量元素Fe、Al、K而言,虽然电提取前后土壤中元素全量无显著变化,但元素存在形式发生了较大改变。以较活性的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及铁锰氧化物态存在的元素呈现出明显增加的现象,碳酸盐结合态的Al、K也表现出相同的规律,而碳酸盐结合态的Fe表现为明显降低的规律,仅为电提取前含量的1/4,这可能是由于碳酸盐结合态的Fe大量被电极吸附所导致。另外一方面,强有机结合态的Fe、Al、K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而腐殖酸结合态及残渣态的元素含量无显著变化。以上特征表明,电化学过程将不易溶解的强有机结合态Fe、Al、K等常量元素部分转化为活性较强的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及铁锰氧化物态,而腐殖酸结合态及残渣态无显著影响。

2) 就微量元素而言,电提取各相态元素含量变化分为以下几类:① 电提取后各相态含量均显著增加,这类元素包括Ag、Bi、Cd、Co、Cu、Pb,这些元素均是上述电提取后土壤中元素全量发生显著增加的元素,其中Bi离子交换态元素含量未显著变化。② 电提取后土壤中相对活性相态比例显著减少的元素包括As、La、Ni、Se、Ti,其中As的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元素含量明显减少,铁锰氧化物态及强有机结合态也有明显减少;La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含量明显减少,与全量增加幅度相比,碳酸盐结合态增加幅度更大;Ni水溶态含量明显降低,其他相态表现为越是活性态电提取后元素含量变化越大的规律;Se离子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电提取后含量显著降低,而腐殖酸结合态含量增加了4.18倍,铁锰氧化物态及强有机结合态含量均变低;Ti水溶态含量显著变低,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显著增加(Ti全量未发生显著变化)。③ 电提取后土壤中元素的某一态或几态含量显著减少或增加,这类元素包括Au、Cr、Mo、Sb、U、Zn,其中Au除水溶态及碳酸盐结合态含量略有增加外,其他相态含量均降低,尤其是离子交换态及铁锰氧化物态含量降低幅度较大,水溶态含量仅为电提取前的一半;Cr腐殖酸结合态含量电提取后显著降低,离子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含量显著增加,其他相态及全量变化均不显著;Mo腐殖酸结合态电提取后含量显著降低,离子交换态、铁锰氧化物态及残渣态含量显著增加,其他相态变化不显著;Sb强有机结合态含量电提取后显著降低,其他5态含量均显著增加;U水溶态含量显著降低,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及铁锰氧化物态含量显著增加;Zn碳酸盐结合态含量显著降低,水溶态度含量显著增加,其他相态和全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土壤中主微量元素的各相态含量在电提取前后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趋势与土壤全量相比更为复杂,总体趋势表现为电提取作用将土壤中活性较差的强有机结态及残渣态元素部分电解为活性相对较好的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态等。由于水溶态往往以离子形式存在,更易于被泡塑载体所捕获,大多数元素均表现为电提取后土壤中水溶态含量显著降低的趋势,而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等则表现为电解速度或电富集速度大于泡塑吸附速度的趋势,即电提取后土壤中该相态含量增加。Au、As、Se等不易被电解的元素则表现为多种相对活动的相态电提取后含量显著减少的趋势(被泡塑吸附)。

2.3 电提取前后土壤中元素含量空间变化

前述内容是从整条勘探剖面元素含量均值角度探讨了电提取前后土壤中元素全量及各相态含量变化情况,下面将从剖面空间分布角度探讨各元素全量及各相态含量变化情况。

图2~图9为部分元素电提取前后土壤全量及各相态含量空间变化图。由图可见:

图2

图2   电提取前后土壤中Ag全量及各相态含量空间变化


图3

图3   电提取前后土壤中As全量及各相态含量空间变化


图4

图4   电提取前后土壤中Pb全量及各相态含量空间变化


图5

图5   电提取前后土壤中Zn全量及各相态含量空间变化


图6

图6   电提取前后土壤中Bi全量及各相态含量空间变化


图7

图7   电提取前后土壤中U全量及各相态含量空间变化


图8

图8   电提取前后土壤中Fe全量及各相态含量空间变化


图9

图9   电提取前后土壤中Al全量及各相态含量空间变化


1) 大多数元素电提取后土壤全量的增加并不是在整条剖面每个勘探点上均增加,而是在剖面西北端约1.6 km及土壤异常部位表现为显著的增加。在东南侧约900 m,大多数元素电提取前后土壤元素全量变化不显著,查询地形及1∶1万地质图可知,西北端约1.6 km地势相对较高,第四系风成砂下伏古近—新近系砖红色砂岩及泥盆系中统塔尔巴格特组长石石英砂岩(赋矿地层),东南主要为第四系风成砂,覆盖较深。由此可初步推断,较浅的运积物覆盖层及深部有矿体或矿化体存在是电提取后土壤中元素全量增加的可能因素。

2) 剖面上土壤中元素全量异常主要由原生或次生矿物所引起。具体表现在,除As等少数几个元素外,与土壤全量异常相对应的各相态元素异常(电提取前)主要是铁锰氧化物、强有机结合及残渣等相态;As则表现为所有相态元素含量均在土壤全量异常位置呈现。

3) 电提取前仅Sb的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态、腐殖酸结合态及Zn的碳酸盐结合态异常与已知矿体具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与地电化学测量结果相比可知,该矿区活动态测量方法可能仅适用于Sb、Zn等个别元素。

4) 电提取后,土壤中Ag、As、Bi、Cd、Co、Cu、La、Mo、Pb、Sb、U等大多数元素某一种或几种相对活性相态(多为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等)异常与矿体产生了极好的空间对应关系。这可能是由电化学过程产生的电溶解与电迁移共同作用的结果。

2.4 电提取元素在土壤中赋存形式探讨

从上述电提取前后土壤中元素全量及各相态元素含量变化情况来看,无法直接判断地电化学过程吸附了某种元素的哪一相态,但结合元素含量统计特征分析可知,某些电提取后元素全量未发生显著变化的元素,几种活性相态的元素含量在电提取后明显降低,而元素全量显著增加的元素,土壤中活性相态含量在电提取后并未减少反而呈增加趋势。

综合笔者已发表过分析方法试验结果方面的认识[15,16]可认为,电提取过程应该以提取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等活性相态元素为主,同时可提取颗粒较小的其他相对弱活性相态,甚至残渣态颗粒(已被微观观测所证实[17]),而以这些相态形式存在的元素应该大部分是经过电化学迁移或电化学溶解而来的, 在地电化学载体物质中产生了二次富集。

且通过上述讨论可知,地电化学提取过程存在电化学迁移、电化学溶解及电化学吸附3个互相交织的综合作用过程。电化学迁移过程可将附近提取域内微量元素各种存在形式甚至颗粒集合体迁移至电极附近;电化学溶解过程可将提取域内相对稳定态存在的元素部分溶解为易活动态;电化学吸附过程可将具有电活动性的各类元素存在形式(包括小颗粒存在形式)吸附至电极的载体物质上。

3 结论

通过将地电化学勘查剖面中土壤元素电提取前后变化特征的探讨可知:

1) 地电化学过程所提取的元素应是以多种相态存在于土壤介质中的,以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等活性相态为主,同时颗粒较小的其他相对弱活性相态,甚至残渣态颗粒也可被地电化学过程所迁移、吸附,这种现象在微量元素电提取中较常量元素更为显著。

2) 较浅的运积物覆盖层及深部有矿体或矿化体存在,可导致电提取后土壤中大多数微量元素全量显著增加,这说明地电化学方法在运积物覆盖区具有较大的勘查适用性。

3) 由于电化学迁移与电化学溶解的共同作用,电提取后,土壤中大多数微量元素某一种或几种相对活性相态(多为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等)元素异常与矿体产生了极好的空间对应关系。这可能表明,在开展土壤活动态(偏提取)等方法勘查时,在地电化学提取之后采集土壤样品,可获得更好的异常显示效果。

由于本项研究工作仅针对于内蒙古干旱—半干旱草原风成砂浅覆盖景观区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开展,相关结论需结合今后其他矿种、矿床类型及景观区的试验加以综合证实及总结。

参考文献

孙彬彬, 刘占元, 周国华 .

地电化学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J]. 物探与化探, 2015,39(1):16-21.

DOI:10.11720/wtyht.2015.1.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地电化学方法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低效率技术方法已被效率极高的新技术所替代.笔者回顾了地电化学发展历史,并对近年来国内外地电化学方法技术进展进行了总结.介绍了"独立供电偶极子地电化学技术"的方法原理及工作方式,并对地电化学方法应用推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装置商品化、技术体系规范化及异常形成机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及展望.

雷斯Ю·C .

>地电化学勘探法

[M]. 张肇元, 崔霖沛,译.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6.

[本文引用: 1]

孙彬彬, 刘占元, 周国华 .

固体载体型元素提取器研制

[J]. 物探与化探, 2011,35(3):375-37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p>基于地电化学方法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地电化学方法的技术改进思想及思路,研制了使用固体材料作为载体物质的&quot;固体载体型元素提取器&quot;。该装置具有轻便、实用、可操作性强、工作效率高等特点,已初步具备规模化应用推广条件。</p>

康明, 罗先熔 .

地电化学方法的改进及应用效果

[J]. 地质与勘探, 2003,39(5):63-66.

DOI:10.3969/j.issn.0495-5331.2003.05.014      URL     [本文引用: 1]

通过对地电化学找矿法研究现状的分析,基于金属矿床地电化学成晕机制的新认识,提出了用于地质勘查的地电化学改进方法,克服了以往CHIM方法设备笨重,操作不方便,提取液容易渗漏,工作效率低等缺点。该方法在广西南乡泰富金矿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已知金矿体上方和构造破碎带上方均有Au地电化学高值异常出现,在厚层覆盖地段进行了找矿预测,部分地段通过探矿工程揭露,找到了金矿体,证实了改进的地电化学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Tessier A, Campbell P G C, Bisson M .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for the speciation of particulate trace metals

[J]. Analytical Chemistry, 1979,51(7):844-851.

DOI:10.1021/ac50043a017      URL     [本文引用: 1]

Quevauviller, Ure A, Muntau H, et al .

Improvement of analytical measurements within the BCR-programme: Single and s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s applied to soil and sediment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6,51(1):129-134.

[本文引用: 1]

DD2005-03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S].

[本文引用: 3]

刘文长, 马玲, 刘洪青 , .

生态地球化学土壤样品元素形态分析方法研究

[J]. 岩矿测试, 2005,24(3):181-188.

DOI:10.3969/j.issn.0254-5357.2005.03.005      URL     [本文引用: 1]

对生态地球化学土壤样品,采用振荡提取法提取样品中离子交换态(包括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强有机质结合态(包括部分硫化物);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其中Cd、Co、Cr、Cu、Mn、Mo、Ni、Pb、Zn,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As、Hg、Sb、Se。方法的质量参数满足生态地球化学土壤样品评价形态分析的需要。

陈亚东, 孙彬彬, 刘占元 , .

地电化学提取有效性及提取条件实验——以半干旱草原风成沙浅覆盖景观区为例

[J]. 物探与化探, 2015,39(5):1008-1012.

DOI:10.11720/wtyht.2015.5.2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p>地电化学方法作为覆盖区矿产资源勘查的一种有效手段,其原理是在人工外加电场作用下,将近地表介质中呈电活动态的物质选择性地提取,通过研究电提取元素组合、含量分布及异常特征,进而提供找矿信息的一种勘查方法。笔者通过在内蒙古洛恪顿矿区开展地电化学勘查研究,验证了地电化学法在内蒙古东乌旗风成砂覆盖区勘查的有效性,并通过对不同提取时间、不同密度的载体物质等提取条件的对比研究,确定在该区进行地电化学勘查的提取时间为24 h,载体物质选用高密度泡塑。</p>

孙彬彬, 刘占元, 周国华 .

固体载体型元素提取器研制

[J]. 物探与化探, 2011,35(3):375-37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p>基于地电化学方法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地电化学方法的技术改进思想及思路,研制了使用固体材料作为载体物质的&quot;固体载体型元素提取器&quot;。该装置具有轻便、实用、可操作性强、工作效率高等特点,已初步具备规模化应用推广条件。</p>

刘妹, 顾铁新, 史长义 , .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元素地球化学形态成分标准物质研制

[J]. 物探与化探, 2008,32(5):492-496.

Magsci     [本文引用: 1]

<p>为满足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形态分析的需要,研制了个不同土壤类型形态成分标准物质,介绍了解决形态成分标准物质研制的关键--稳定性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列出了16个元素的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残渣态及全量的标准值与不确定度,对定值精度进行了相关分析.</p>

程志中, 王学求, 刘占元 .

非常规化探方法技术研究

[R].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2006.

[本文引用: 1]

陈寿根, 白欣红 .

关于聚氨酯泡沫塑料对纳克量金的吸附性能的探讨

[J]. 有色矿冶, 1988,4:54-57.

[本文引用: 1]

薛光 .

泡沫塑料在金的分析与测试中的应用

[J]. 黄金地质科技, 1989,2:77-86.

URL     [本文引用: 1]

严洪泽, 孙彬彬, 徐进力 , .

灰化法与微波消解法处理地电化学泡塑样品的分析效果对比研究

[J]. 岩矿测试, 2016,35(3):59-66.

DOI:10.15898/j.cnki.11-2131/td.2016.03.010      URL     [本文引用: 1]

当前普遍使用灰化法对地电化学泡塑样品进行预处理,但可能存在高温下某些元素(如 Hg、As)挥发损失的缺点。本文选择了内蒙古洛恪顿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一条地电化学勘查剖面,开展灰化法及微波消解法处理地电化学泡塑样品的勘查效果对比研究,采用原子荧光光谱和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其中的主要元素。结果表明:①对于 Zn、Cu、Fe、La 等十余种元素,两种处理方法取得的异常模式基本一致,可根据实际工作需求任选一种方法进行样品预处理;②对于 Au、Pb 等元素,微波消解法因为取样量小,可能存在较严重的样品均匀性、代表性及分析检出限等问题,应采用灰化法;③对于 Hg,灰化法存在显著的元素损失,更适合采用微波消解法;④对于 As,两种方法均存在较大问题,建议参考植物样品尝试使用硝酸及高氯酸直接溶解等方法进行预处理。

严洪泽, 陈海杰, 孙彬彬 , .

湿法消解预处理地电化学泡塑样品有效性研究

[J]. 岩矿测试, 2017,36(5):510-518.

URL     [本文引用: 1]

灰化法和微波消解法作为地电化学泡塑样品的预处理方法适用于多数元素,但二者都存在局限性,如灰化法的高温加热过程会造成As、Hg等元素的损失影响测定结果,微波消解法则因用样量小(0.1 g),存在样品代表性和检出限方面的问题。湿法消解是一种传统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具有消解完全、元素损失量低、样品代表性好等优点,可以有效解决以上两种方法的不足。但因为加入高氯酸消解泡塑(有机物)样品过程中易爆炸和酸空白等问题,一直没有在泡塑样品的预处理中得到推广。本文选取内蒙古洛恪顿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一条地电化学勘查剖面,用20 m L硝酸+5 m L高氯酸和5 m L王水对泡塑样品(约0.5 g)进行预处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和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大多数元素的空白含量都比较低,地球化学剖面图上有良好的异常显示;湿法消解处理泡塑样品是可行的,分析泡塑样品主要使用这种预处理方法。

孙彬彬, 张学君, 刘占元 , .

地电化学异常形成机理初探

[J]. 物探与化探, 2015,39(6):1183-1187.

DOI:10.11720/wtyht.2015.6.1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p>一直以来,人们都倾向认为地电化学方法取得的异常是由其吸附的金属离子引起,文中通过多个矿区地电化学试验发现,电提取微量元素异常往往与Fe、Al等常量元素异常高度一致,而Fe、Al等常量元素是组成粘土矿物的主要成分。进一步对地电化学泡塑样品开展扫描电镜观测,发现电提取后泡塑载体样品中存在大量的大小从数微米至数十微米的粘土矿物颗粒。由此初步推断,当前所使用的地电化学方法取得的异常很大程度上是由土壤中存在的具有电活动性的极细粒粘土矿物颗粒引起,地电化学提取过程对这些粘土矿物颗粒具有选择性吸附。</p>

/

京ICP备05055290号-3
版权所有 © 2021《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航遥中心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060192;62060193 E-mail:wht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