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Alert Rss
 

物探与化探, 2018, 42(3): 499-505 doi: 10.11720/wtyht.2018.1212

地质调查·资源勘查

内蒙古东部运积物覆盖区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对比

唐世新1,2, 李建军3, 马生明1,2

1.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 廊坊 065000

2. 国土资源部 地球化学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 廊坊 065000

3. 河北省地质测绘院,河北 廊坊 065000

Optimum selection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methods in areas covered by transported overburde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TANG Shi-Xin1,2, LI Jian-Jun3, MA Sheng-Ming1,2

1. Institute of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CAGS, Langfang 065000, China

2. Key Laboratory for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Technology, MLR, Langfang 065000, China

3. Geologic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stitute of Hebei Province, Langfang 065000, China

责任编辑: 蒋实

收稿日期: 2017-05-10   修回日期: 2017-07-18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6-05

基金资助: 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  YYWF201731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DD2016004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14BAB05B00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AS2014J10

Received: 2017-05-10   Revised: 2017-07-18   Online: 2018-06-05

Fund supported: .  YYWF201731
.  DD20160040
.  2014BAB05B00
.  AS2014J1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唐世新(1985-),女,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工程师,主要从事矿产勘查地球化学方法技术研究工作。Email:tangshixin@igge.cn

摘要

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但由于普遍遭受风成砂覆盖,常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受到较大限制。为优选出更有效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选择内蒙古东部洛恪顿铅锌矿作为试验研究区,开展了土壤热磁组分和土壤细颗粒测量2种方法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90 m覆盖深度的见矿区,2种方法均能圈出指示元素异常,热磁组分测量具有异常强度高、连续性好的优势,细粒级测量具有便捷与相对经济的优势。对于盖层厚度在200 m的见矿区,细粒级测量元素异常较弱,与矿体吻合程度相对较低,热磁组分测量则能够圈出分带明显,与矿体吻合较好的元素异常。因此在覆盖厚度较大的地区,土壤热磁组分测量方法更具优势。

关键词: 内蒙古东部 ; 运积物覆盖 ; 热磁组分 ; 土壤细粒级 ; 方法优选

Abstract

Due to the common coverage of aeolian sand, the effect of conventional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methods is limited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which leads to the inefficiency of concealed ore exploration in spite of superior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condition there. In order to select most effective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methods suitable for eastern Inner Mongolia,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practicability of thermal magnetic components and fine-grain survey in the Luokedun lead-zinc deposit.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At orebody location covered by the depth of 90m, two methods all can delineate the anomalies clearly. Thermal magnetic component survey has the advantages of stronger intensity and better continuity, whereas fine-grained soil survey has the convenient and relatively economical advantages. For the overlying thickness of over 200 m, the anomaly of thermal magnetic component survey is more obvious relative to the anomaly detected by fine-grained soil survey, and the anomaly is fairly consistent with the known orebody. Therefore, it is better to choose the method of thermal magnetic component survey to explore concealed ore deposits whose buried depth is over 90m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Keywords: eastern Inner Mongolia ; transported overburden ; thermal magnetic component ; fine-grained soil ; method optimization

PDF (3264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唐世新, 李建军, 马生明. 内蒙古东部运积物覆盖区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对比. 物探与化探[J], 2018, 42(3): 499-505 doi:10.11720/wtyht.2018.1212

TANG Shi-Xin, LI Jian-Jun, MA Sheng-Ming. Optimum selection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methods in areas covered by transported overburde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J], 2018, 42(3): 499-505 doi:10.11720/wtyht.2018.1212

0 引言

内蒙古东部草原景观区具有较好的成矿环境和成矿地质条件,是我国北方重要的Ag、Pb、Zn、Cu、Fe、W、Sn成矿集中区[1,2]。然而由于该地区普遍遭受风成砂覆盖,地表基岩露头相对较少,水系也不甚发育,常规找矿方法指示作用不明确,直接影响了找矿勘查的效率。运积物覆盖区的矿产勘查一直是找矿界公认的难题,攻克难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外来运积物屏蔽条件下获得具有指示意义的找矿讯息。针对内蒙古东部草原大面积风成砂覆盖的特点,地质勘查界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深部隐伏矿找矿方法研究,并发展了多种能指示深部含矿信息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3,4,5,6,7,8,9]。有研究认为,土壤中细粒级物质的吸附作用和可交换性能是活动态元素的天然“捕获井”,可以将深部迁移的信息捕获[5,10-15];在内蒙古中东部半干旱草原景观环境下,地电化学法更能发挥其独特的找矿效果[16,17,18];土壤热磁组分测量方法在草原景观区找矿勘查中显现出更强的发现异常的能力,对确定找矿靶区更具有指导意义[19,20];金属活动态测量圈定的异常与隐伏矿体的垂直投影位置对应关系更好[21]。上述方法研究主要通过在已知矿区与常规土壤测量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圈定的地表地球化学异常与深部矿体的空间对应关系来验证方法对寻找隐伏矿的有效性,并且这些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相对于常规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笔者以东乌珠穆沁旗洛恪顿铅锌多金属矿为试验区,选择土壤热磁组分测量、土壤细粒级测量这2种更易于操作的勘查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从中优选出更适宜于草原风成砂覆盖区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

1 研究区景观及地质特征

洛恪顿铅锌多金属矿试验区位于内蒙古东部,东乌珠穆沁旗北东部120 km处,属典型半干旱草原区景观。研究区内降水较少,地表水系并不发育,除雨季存在季节性积水以外,其他季节都以干涸的河床和碟形凹陷状态存在[16]。该地区的风化主要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不明显。地表90%以上被第四系风成砂或新近系红土层覆盖,盖层厚度1~70 m不等,仅少数山头可见棱角状基岩风化碎屑[22]

洛恪顿铅锌多金属矿区地处内蒙古—大兴安岭华力西褶皱系,二连浩特—东乌旗复背斜的北翼,额仁高毕复式向斜北东端[18]。研究区周围出露地层较为简单,主要为泥盆系中统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变质粉砂岩及砂质板岩,侏罗系下统中酸性凝灰熔岩、凝灰角砾岩及晶屑岩屑凝灰岩,以及第四系全新统,其中泥盆系中统是与成矿有直接关系的围岩[16,18](图1)。

图1

图1   东乌珠穆沁旗地区地质简图

Q—第四系;Nb—新近系宝格达乌拉组;K—白垩系二连组和白彦花组;J—侏罗系玛尼特组、白音高老组、玛尼吐组和满克头鄂博组;P—格根敖包组、阿尔陶勒盖组和宝力格庙组;C-D—安格尔音乌拉组、塔尔巴格特组、哈诺敖包组和巴润特花组;S—巴润得勒组;O—汗乌拉组;λπ—石英斑岩;γ—花岗岩;F1—二连-贺根山深断裂带;F2—东乌旗-伊和沙巴尔深大断裂;F3—白云呼布尔-满都宝力格大断裂;F4—巴润沙巴尔-朝不楞北大断裂;F5—朝不楞西-乌拉盖断裂;1—铁多金属矿床;2—铅锌银多金属矿床;3—银金矿床;4—钨矿床;5—地质界线;6—铜矿床;7—推测及实测断裂;8—洛恪顿试验区位置


研究区经历了从二叠纪到侏罗纪的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NE向、NNE向的构造格局,具有强烈的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特征,伴随构造活动区内见大量的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时代主要集中在华力西期和燕山早期,前者主要为辉长岩,后者岩性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闪长岩及安山玢岩等。区内侵入岩延伸方向大体呈现NNE—NE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吻合[23]

2 工作部署与样品分析测试

2.1 工作部署

在洛恪顿铅锌矿区选择6 km2面积,同点位开展土壤细粒级测量与土壤热磁组分测量方法对比研究。本次研究共布置了10条剖面(图2),方向与已知勘探线方向保持一致,每条剖面长2 km,剖面间距300 m,采样点间距50 m。

图2

图2   洛恪顿铅锌矿试验区区域地质简图


2.2 样品处理与分析测试

土壤样品采集深度为10~30 cm,样品由采样点周围5 m范围内3~5个子样组合而成,在野外经自然风干后,选取120 μm以下粒级子样作为土壤细粒级样品。

热磁组分测量样品处理包括2个环节:热磁化处理及电磁分选。首先将土壤原样放入马弗炉内,通过注入氦气、放置活性炭等还原剂的方式制造缺氧环境,然后通过物理升温的方式进行热磁化处理,设置升温速率使其在45 min之内,温度由室温升至650℃,保持45 min,促使土壤中非晶质的铁锰氧化物转化为具有磁性的热磁组分[24,25];待热磁化处理结束后,通过中国地质科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制的自动式磁分选仪进行电磁分离,将热磁组分分离出来送实验室分析其中的指示元素含量。

样品分析测试工作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心实验室承担,根据研究区已知矿体的成矿类型和研究需求,以等离子体质谱(ICP-MS)为主,配合原子荧光光谱(AFS),分析了Pb、Zn、Ag、Cu、Mo、As、Sb等元素。采用一级标准物质对照和重复分析法进行质量监控,合格率达100%,满足实验研究的要求。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1 地球化学特征参数

洛恪顿铅锌多金属矿区土壤细粒级测量和土壤热磁组分测量的地球化学特征统计参数列于表1表2。与土壤细粒级相比较,热磁组分中主成矿元素与成矿伴生元素含量平均值相对要高得多,热磁组分中元素含量平均值大体为细粒级中的2~3倍。例如,主成矿元素Pb在热磁组分中的含量平均值为41×10-6,为细粒级中的2.2倍,成矿元素Zn在热磁组分中的含量平均值为108×10-6,为细粒级中的3.1倍;而Ag、As、Bi、Cd、Cu、Mo、Sb等主要伴生元素含量平均值也表现出与主成矿元素相同的变化趋势,Cu在热磁组分中含量平均值为24×10-6,为细粒级的2.2倍,Mo在热磁组分中的含量平均值为1.2×10-6,为细粒级的2.6倍。相比于土壤细粒级组分,热磁组分中元素含量平均值更高,推测热磁组分测量应具有更强的异常识别能力。

表1   土壤细粒级测量中元素特征参数统计

参数AgAsBiCdCuMoPbSbZn
最大值5303816.4759325.312112266
最小值372.50.08314.50.20120.3015
均值758.80.2367110.47180.6035
标准偏差23190.27293.40.235.60.614
变异系数30%213%131%43%31%47%31%94%41%
地壳丰度80100.3090240.8230.8068
浓集系数0.930.880.760.860.470.590.780.750.52

注: Ag、Cd含量单位为10-9,其余元素含量单位为10-6;样品数量为400;地壳丰度据鄢明才等[26];表2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2   土壤热磁组分测量中元素特征参数统计

参数AgAsBiCdCuMoPbSbZn
最大值7574875.4688623.919438518
最小值375.10.2239122.8210.5747
均值99120.41117241.2410.95108
标准偏差41270.27438.20.62191.757
变异系数42%227%65%37%34%52%46%177%52%
地壳丰度80100.3090240.8230.8068
浓集系数1.21.21.41.31.01.51.81.21.6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2种采样介质中指示元素标准离差也存在一定差异。剔除个别元素Bi,总体来看,热磁组分中各指示元素含量的标准离差均大于细粒级组分。例如Pb在热磁组分中的标准离差为19,细粒级中仅为3.4,二者相差5.5倍;Zn在热磁组分中的标准离差为57,而细粒级中仅为14,二者相差4倍。

与标准离差相似,除了Bi以外,热磁组分中其他指示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同样均大于细粒级组分。例如主成矿元素Pb在热磁组分中的变异系数为46%,细粒级中则为31%;Zn在热磁组分中的变异系数为52%,而细粒级中则为41%。标准离差与变异系数对比结果说明,相比于土壤细粒级组分,热磁组分对于主成矿元素及各主要伴生元素的富集程度和富集能力相对较高,显示出热磁组分对矿化指示元素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

此外,2种介质中元素含量浓集系数统计结果表明,细粒级中元素浓集系数均小于1,而热磁组分中元素的浓集系数均大于1。成矿元素Pb在土壤热磁组分中的浓集系数为1.8,在细粒级中则为0.78;成矿元素Zn在热磁组分中的浓集系数为1.6,在细粒级中则为0.52,二者相差近3倍;而Cu、Mo、Bi等成矿伴生元素在热磁组分中的浓集系数也高出细粒级的2~3倍。

总之,与土壤细粒级组分测量相比,土壤热磁组分测量具有更高的元素含量、变异系数及浓集系数等优势,能够达到识别盖层下深部矿体引起的微弱找矿信息的目的。

3.2 剖面测量异常特征

洛恪顿铅锌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尚在勘查之中的热液型矿床,尚未遭受开采污染。试验剖面选择了见矿效果较好的5号勘探线,其地表基本被第四系风成砂覆盖,盖层厚度在1~40 m。研究剖面长2.5 km,背景区采样点距为100 m,矿化体上方采样点距为50 m。每个采样点采集(或处理)土壤细粒级样品及土壤热磁组分样品,2种采样介质同时分析测试Pb、Zn、Ag、Cd、As、Cu。

根据已有钻探资料,5号勘探线矿体埋藏深度在90 m左右,2种勘查方法测量的Pb、Zn、Ag、Cd、As、Cu在矿体上方均形成较明显的元素组合异常,不同的是异常范围和强度有所差异(图3)。2种方法成矿及伴生元素异常吻合相对较好,主成矿元素Pb、Zn异常主要在主矿体延伸方向以双峰形式出现,其中热磁组分测量Pb、Zn在隐伏矿体垂向地表投影部位含量达到极大值,并且异常峰值可达到邵跃[27]提出的矿床原生晕元素异常浓度分级的内带水平,异常强度高出土壤细粒级测量一倍以上,并且衬度也有明显的提高,达到了强化异常的作用。热磁组分测量中其他伴生元素,如Ag、As、Cu、Cd等也表现出与Pb、Zn相近的异常特征,异常区段与已知隐伏矿体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异常强度明显高于土壤细粒级测量。

图3

图3   洛恪顿铅锌矿区5号勘探线元素含量


土壤细粒级与热磁组分测量对比结果表明,在洛恪顿铅锌多金属矿研究区的试验剖面上,2种方法成矿及伴生元素均显示出一定的异常,但异常范围、强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与土壤细粒级测量相比较,土壤热磁组分测量异常更加显著,异常强度更大,矿体正上方异常衬值也更大,更易于区分异常与背景。

3.3 面积性测量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及试验剖面仅能对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初步评价,而地球化学异常图则可以进一步通过元素异常展布、强度等方面信息的识别[16],更加客观真实地评价勘查方法的实用性。在洛恪顿铅锌矿区开展了面积性地球化学测量。试验区的北西、中部为已知钻孔见矿区,根据已有钻孔资料,北西部矿体上方盖层为90 m左右,中部矿体赋存在中泥盆统塔尔巴格组下200 m的深度。为有效抑制个别异常数据干扰,采用累频方式确定主成矿元素Pb、Zn及主要伴生元素Ag地球化学异常图的外、中、内带异常值(表3)。

表3   洛恪顿铅锌矿试验区2种勘查方法异常值

分带w(Pb)/10-6w(Zn)/10-6w(Ag)/10-9
细粒级热磁细粒级热磁细粒级热磁
外带2028457585120
中带23325585105160
内带27366697132200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面积性地球化学测量结果显示,在已知矿体产出相应位置,2种测量方法均有Pb、Zn、Ag元素异常,但异常分布存在明显差别(图4)。

图4

图4   洛恪顿铅锌矿区元素地球化学异常


在试验区北西部,土壤细粒级与热磁组分测量主成矿元素Pb异常相态相似,内、中、外带分带明显,只是异常位置有所偏差,热磁组分测量Pb异常范围更大;主成矿元素Zn与Pb相似,2种勘查方法Zn异常分带都较为明显,总体呈NE向分布,只是热磁组分测量Zn异常分布范围较大,基本覆盖了见矿钻孔区,而细粒级测量Zn异常分布范围略小,涵盖部分见矿钻孔;伴生元素Ag异常与Pb、Zn基本保持一致,相对于土壤细粒级测量,热磁组分测量圈定的Ag异常连续性更好,空间分布面积更大,浓集中心也相对更明显。然而相比于热磁组分测量样品需要进行热磁化与磁分选处理,土壤细粒级测量具有相对便捷与经济的优势,因此,在矿体埋藏深度90 m以内的勘查区,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勘查方法。

在试验区中部,土壤热磁组分测量主成矿元素Pb地球化学异常内、中、外带特征明显,异常闭合较好,浓集中心较准确地指示了矿体的赋存位置,而细粒级测量在此处未圈出Pb异常;热磁组分测量与细粒级测量圈出的Zn异常在异常分布上也存在明显差别,热磁组分测量Zn异常内、中、外带特征更明显,浓集中心清晰,与矿体产出位置对应更好,细粒级测量只圈出Zn异常外带,并且与矿体产出位置不完全对应;Ag异常与Zn相似,相比于土壤细粒级测量,热磁组分测量中Ag异常分带特征更明显,空间分布面积更大,而细粒级测量只圈出Ag异常外带。

此外,通过对比土壤细粒级与热磁组分测量异常统计参数发现,土壤热磁组分测量表现出异常强度更强的特征,即Pb、Zn、Ag异常下限和异常极值均高于细粒级测量。如表3中所列,热磁组分测量Ag异常下限是细粒级1.4倍,Pb异常下限是细粒级测量的1.4倍,Zn异常下限则是细粒级测量1.7倍,这就说明土壤热磁组分测量方法能够发现并强化弱异常,具有更强的发现由深部矿体引起的微弱矿化信息的能力,在内蒙古东部草原风成砂覆盖区,在提高勘查精度方面更具有优越性。

除了洛恪顿已知北西部和中部见矿钻孔区,热磁组分测量与细粒级测量均在试验区中南部泥盆系砂岩出露部位,圈出近SN向、EW向两组Pb、Zn、Ag异常,异常套合较好,并显示出一定的浓度分带。野外调查发现该处地势相对较高,地表见变质粉砂岩与凝灰岩露头,并发现零星分布的含矿石英脉,推测异常是由地表矿化引起的。

4 结论

1) 对于覆盖层厚度达90 m的隐伏矿体,土壤细粒级测量与热磁组分测量均能圈出Pb、Zn、Ag异常。热磁组分测量圈定的成矿指示元素异常具有强度高、套合好、连续性好的特点,但需要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热磁化与磁分选处理,成本较高。因此,在覆盖较浅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方法。

2) 对于盖层厚度在200 m的见矿区,土壤细粒级测量只能圈出较弱的Zn、Ag异常,并且与已知见矿钻孔区位置不完全对应,而土壤热磁组分测量方法能够圈出分带明显与矿体赋存位置吻合的Pb、Zn、Ag异常,具有更强的发现由深部矿体引起的矿化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内蒙古东部草原运积物覆盖厚度百米以上的勘查区,土壤热磁组分测量方法是一种更有效地球化学勘查方法。

参考文献

樊连杰, 马生明, 岑况 , .

内蒙古中东部草原景观区多金属矿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对比研究

[J]. 现代地质, 2012,26(5):1117-1124.

DOI:10.3969/j.issn.1000-8527.2012.05.03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p>内蒙古中东部草原景观区成矿地质条件有利,但由于风成砂等的覆盖,导致常规地球化学勘查在该地区找矿中受到限制。在内蒙古东乌旗1017高地进行了土壤热磁组分测量、土壤细粒级组分测量和铁锰氧化物态测量方法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能有效地圈出地球化学异常,而且3种方法圈定的异常吻合程度很好。相比较而言,土壤热磁组分测量能够显著提高异常强度,有利于发现微弱的地球化学异常信息,显示出该方法在草原景观区良好的应用前景。</p>

金松, 李健, 胡中国 , .

内蒙古东乌旗巴润查干陶勒盖地区物化探异常特征及找矿远景

[J]. 化工矿产地质, 2016,38(2):105-114.

[本文引用: 1]

Xueqiu W, Bimin Z, Xin L , et al.

Geochemical challenges of diverse regolith-covered terrains for mineral exploration in China

[J]. Ore Geology Reviews, 2016,73:417-431.

DOI:10.1016/j.oregeorev.2015.08.015      URL     [本文引用: 1]

61Regolith-covered terrains in China are geochemical challenges for mineral exploration61Fine-fraction sampling and selective leaching are effective methods in covered areas61Nanoparticles of Au and Cu could migrate through the regolith cover to the surface61Complex ion of Uranium under oxidation conditions migrates upward to the surface

Zhang B, Wang X, Ye R , et al.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for concealed deposits at the periphery of the Zijinshan copper-gold mine, southeastern China

[J].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15,157:184-193.

DOI:10.1016/j.gexplo.2015.06.015      URL     [本文引用: 1]

61Elements in soils over the Yueyang Ag–Au deposit in China were analysed.61The geochemical anomalies effectively located the concealed Ag–Au deposit.61Au–Cu-bearing nanoparticles were observed in geogases above the concealed deposit.61Fine-grained soils can be used for exploration to locate concealed deposits.

Zhang B, Wang X, Chi Q , et al.

Three-dimensional geochemical patterns of regolith over a concealed gold deposit revealed by overburden drilling in desert terrains of northwestern China

[J].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16,164:122-135.

DOI:10.1016/j.gexplo.2015.06.007      URL     [本文引用: 2]

61Elements in regolith sediments over the Jinwozi gold deposit in China were analysed.61Au was enriched in the top and bottom horizons and depleted in the middle horizon.61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As, Hg, Ag, and Au distributions.

胡卫星, 马维, 侯静 , .

地物化综合方法在草原覆盖区找矿中的应用——以内蒙古努如大坂钼铅锌银多金属矿勘查为例

[J]. 地质与资源, 2014,23(S1):113-121.

[本文引用: 1]

徐启东, 张晓军, 尚恒胜 , .

构建覆盖区综合地质找矿思路和流程的探索: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西北部为例

[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2,37(6):1252-1258.

DOI:10.3799/dqkx.2012.133      URL     [本文引用: 1]

覆盖区矿产预测和地质找矿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研究课题,需要解决覆盖区各种致矿信息存在的"弱缓"、"叠加复合"、"缺失和不完整"等缺陷,从而有效地获得指示覆盖层之下矿化体的致矿信息.识别优势矿种和矿化类型、建立区域成矿-找矿模型,采用多重分形预测理论和方法,都将有利于强化和提取现有资料和数据中的致矿信息.提出了一个初步的覆盖区综合地质找矿流程框架,并结合实际研究工作认识,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西北部为例,介绍了采用这种覆盖区综合地质找矿流程进行草原覆盖区综合地质找矿的做法及其初步结果.

曾旭, 陈远荣, 林立保 , .

烃汞综合气体测量法在冲洪积覆盖区找矿的可行性探讨

[J]. 中国地质, 2016,43(2):607-616.

URL     [本文引用: 1]

长江中下游地区矿产丰富,不少矿区为冲洪积物所覆盖。基于烃汞气体挥发性、穿透性强以及迁移距离远的特点,文章利用烃汞综合气体测量法针对冲洪积物覆盖的特殊景观区开展了探索性的找矿试验研究。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烃汞背景值和不同矿床类型烃汞异常场的研究,以及典型矿床烃汞测量找矿的有效性试验,结合烃类组分微观结构对比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矿床在成矿过程中伴随形成烃类气体原生异常场,同时,地表冲洪积物中含有与深部矿床同源的烃类异常信息,初步显示了烃汞测量法在冲洪积物覆盖区应用于找矿是可行的。

段炼, 陈远荣, 段海东 , .

烃气测量法在黄土覆盖区找矿中探索研究

[J]. 矿产与地质, 2016,30(2):234-239.

URL     [本文引用: 1]

崤山中河银铅矿位于小秦岭成矿 带,矿区大部分区段被黄土所覆盖,基于传统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在黄土覆盖区找矿无效,而烃类气体具有穿透性强以及迁移距离远的特性,我们将有机烃气测量技术 在该区开展了探索性的找矿预测可行性试验研究。通过对该矿区已知矿体、矿体周围围岩、矿体正上方和周围黄土等不同介质进行烃类组分含量特征以及异常展布特 征分析,结合烃类组分微观组成结构对比分析,发现黄土中隐含深部找矿信息,显示了烃气测量方法在黄土覆盖区找矿的可行性,为这类特殊景观区今后找矿提供了 地球化学技术支撑。

王学求, 张必敏, 叶荣 .

纳米地球化学与覆盖区矿产勘查

[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6,35(1):43-51.

DOI:10.3969/j.issn.1007-2802.2016.01.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纳米地球化学已经成为目前地球化学研究领域新涌现的一个具有潜在生命力的研究领域。本文简要总结了纳米地球化学的产生,纳米晶体的发现与迁移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在覆盖区矿产勘查方面的应用案例。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超微粒金"的提出与证实,90年代到本世纪初"地气中纳米金属微粒迁移"的推测和证实,开创了中国纳米地球化学研究领域。进入2010年以后,又相继在地气、土壤和矿石中观测到纳米金属晶体微粒,获得了纳米地球化学迁移的完整证据链。矿体中成矿元素纳米颗粒或矿物在风化中产生解离,纳米级金属微粒具有巨大的表面能,可与气体分子表面相结合,以地气流为载体,穿透厚覆盖层迁移至地表,也可以自身以"类气相"形式迁移,到达地表后一部分纳米颗粒仍然滞留在气体里,另一部分被土壤地球化学障所捕获。通过土壤中纳米金属微粒分离应用于隐伏矿勘查,已取得一些成功案例。随着研究的深入,纳米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地球化学必将对地球化学勘查理论和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张必敏, 王学求, 贺灵 , .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隐伏矿地球化学勘查方法试验

[J]. 物探与化探, 2013,37(5):804-810.

DOI:10.11720/j.issn.1000-8918.2013.5.08      Magsci    

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准苏吉花隐伏铜钼矿上方开展了土壤细粒级全量测量和金属活动态测量两种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的试验工作,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圈定的成矿元素主体异常分布范围与深部隐伏矿体的分布较为一致,表明土壤细粒级全量测量和金属活动态测量可以有效地指示隐伏铜钼矿体,可作为该景观区寻找隐伏铜钼矿的有效手段。

张必敏, 王学求, 徐善法 , .

盆地金属矿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模型与案例

[J]. 中国地质, 2016,43(5):1697-1709.

DOI:10.12029/gc20160518      URL    

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型金属矿床在盆地内部及其边缘被发现.传统的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对盆地及盆山边缘覆盖区无能为力,深穿透地球化学探测技术为解决盆地及其边缘覆盖区找矿难题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文章通过对沉积砂岩盆地铀矿、火山岩盆地银多金属矿、变质岩盖层铜镍矿和沉积盖层金矿开展探测试验,得出:(1)砂岩型铀矿中活动性铀主要以铀酰络阳离子的形式存在,铀酰络阳离子很容易受地下水运动及蒸发蒸腾作用而发生迁移,迁移通道包括砂岩的孔隙、构造裂隙等,到达地表后,铀酰络阳离子易与土壤中带负电的黏土矿物结合而赋存其中,使用微细粒分离和活动态提取两种方法均能圈定矿致异常;(2)火山岩盆地中,与火山岩近乎同期形成的矿床,矿床形成过程中含矿流体携带成矿元素银、金、铜等沿构造裂隙运移,迁移到地表后被土壤中的黏土矿物所吸附,使用土壤活动态测量和微细粒分离测量均能有效圈定已知矿体,异常直接位于矿体上方;(3)变质岩盆地超基性岩体在侵位过程中,岩体与变质岩接触带将产生大量的构造裂隙,因此当流体通过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时,将携带矿体中铜、镍向上迁移至地表,形成环状异常;(4)洛宁盆地金矿成矿过程中,成矿元素金、银等以络合物、纳米级单质或合金等形式通过流体携带顺着构造破碎带向上迁移,地表岩石风化发生成矿元素解离,后期被黄土覆盖,矿体或岩石解离的化合物或纳米颗粒可以穿过黄土孔隙向上迁移至地表,并赋存于表层黄土的细粒级黏土中,因此采用土壤微细粒分离测量可圈出矿致异常.本文根据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应用效果,异常的形态,并结合盖层的特点,成矿元素的存在形式、迁移方式以及在地表的赋存状态,初步建立了盆地金属矿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模型,为盆地盖层区17

刘汉粮, 王学求, 张必敏 , .

沙泉子隐伏铜镍矿地球化学勘查方法试验

[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4,36(6):763-770.

DOI:10.3969/j.issn.1001-1749.2014.06.19      URL    

在沙泉子铜镍矿上方,开展土壤微细粒全量测量、金属活动态(粘土吸附态)测量及地电化学测量的试验工作。试验结果显示,三种方法圈定的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异 常分布范围与深部隐伏矿体较为吻合,表明土壤微细粒全量测量、粘土吸附态测量和地电化学测量可以有效地指示隐伏铜镍矿体,可作为该区寻找隐伏铜镍矿的有效 手段。

刘汉粮, 张必敏, 刘东盛 , .

土壤微细粒全量测量在甘肃花牛山矿区的应用

[J]. 物探与化探, 2016,40(1):33-39.

DOI:10.11720/wtyht.2016.1.06      Magsci    

<p>在甘肃柳园花牛山矿区开展土壤微细粒全量测量的试验工作,试验结果显示:主成矿元素Pb、Zn异常衬度高、富集系数大,在该区域发生强烈富集,且与Ag、Sb、As、Au、Hg、Cu正相关性高;土壤微细粒全量测量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圈定的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具有Pb-Zn-Ag-Au-Sb-As-Cu-Hg多元素异常组合特征,且异常分布范围与深部矿体较为一致,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指示深部铅锌矿体,可作为戈壁荒漠区寻找铅锌矿的有效方法。</p>

张必敏, 王学求, 迟清华 , .

戈壁覆盖区景观演化与Au的分散迁移

[J]. 现代地质, 2011,25(3):575-580.

DOI:10.3969/j.issn.1000-8527.2011.03.02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p>我国西北部一些戈壁荒漠区经历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而形成准平原,景观演化过程改变了元素的分散模式,对地球化学勘查是很大的难题。为了研究戈壁覆盖区元素在准平原化过程中的分散与迁移情况,选择新疆金窝子金矿,并运用空气动力反循环钻开展了采样研究工作。结果表明:金倾向于在矿体上方垂向剖面的顶层和底层土壤中富集;地表或近地表富粘土层中土壤细粒级样品中金的含量普遍高于粗粒级样品中金的含量,并且地表最大的金异常出现在矿体上方细粒级(-100目)样品中;覆盖层底部风化层中金在不同粒级中的分布没有明显的不同,底部异常往往出现在基岩面低洼处。这些结果说明在准平原化过程中,成矿物质受到剥蚀和搬运作用发生侧向迁移而在低洼处沉积下来,元素Au又通过多营力接力发生垂向迁移至地表,并被地表粘土和铁锰氧化物形成的地球化学障所捕获,从而在地表形成直接指示矿体的地球化学异常。</p>

谢邦廷, 孙彬彬, 贺灵 , .

朝不楞多金属矿外围1∶5万地电化学勘查应用

[J]. 地质与勘探, 2016,52(5):885-892.

URL     [本文引用: 4]

运用地电化学技术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风成砂浅覆盖区朝不楞多金属矿外围开展了1∶50000面积性勘查工作,并与常规土壤测量开展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从元素异常强度、衬度、规模及与已知矿体空间对应性等方面对比,地电化学测量比常规土壤测量具有显著优越性;(2)地电化学测量在区域上显现出Ag-Pb-Zn-Bi-Cd及Cu-Co-Cr-Fe-La-Mo-Ni两套元素异常组合,与已知见矿钻孔中探测到的矽卡岩型铁矿及热液型铅锌矿均有出现具有较好的对应性;(3)在工区东部及东南部未知区发现多处异常强度、规模较大的多元素组合异常,建议开展进一步的勘查工作,以实现该矿区找矿突破。

孙彬彬, 刘占元, 周国华 .

地电化学方法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J]. 物探与化探, 2015,39(1):16-21.

DOI:10.11720/wtyht.2015.1.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地电化学方法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低效率技术方法已被效率极高的新技术所替代.笔者回顾了地电化学发展历史,并对近年来国内外地电化学方法技术进展进行了总结.介绍了"独立供电偶极子地电化学技术"的方法原理及工作方式,并对地电化学方法应用推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装置商品化、技术体系规范化及异常形成机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及展望.

陈亚东, 孙彬彬, 刘占元 , .

地电化学提取有效性及提取条件试验——以半干旱草原风成砂浅覆盖景观区为例

[J]. 物探与化探, 2015,39(5):1008-1012.

DOI:10.11720/wtyht.2015.5.2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3]

<p>地电化学方法作为覆盖区矿产资源勘查的一种有效手段,其原理是在人工外加电场作用下,将近地表介质中呈电活动态的物质选择性地提取,通过研究电提取元素组合、含量分布及异常特征,进而提供找矿信息的一种勘查方法。笔者通过在内蒙古洛恪顿矿区开展地电化学勘查研究,验证了地电化学法在内蒙古东乌旗风成砂覆盖区勘查的有效性,并通过对不同提取时间、不同密度的载体物质等提取条件的对比研究,确定在该区进行地电化学勘查的提取时间为24 h,载体物质选用高密度泡塑。</p>

胡树起, 史长义, 马生明 , .

热磁技术在覆盖区找矿中的应用

[J]. 物探与化探, 2010,34(5):622-62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p>针对目前化探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引入热磁技术,并选择一些矿区进行技术应用实</p><p>验,以河北蔡家营铅锌银矿试验区为例,介绍了在覆盖区寻找隐伏矿和次生异常性质判别等方面实</p><p>验取得的新进展,成果显示,对于覆盖区找矿,热磁组分测量是一种有效的勘查技术手段。</p>

唐世新, 马生明, 胡树起 .

土壤磁性组分测量在干旱荒漠区找矿中的有效性探讨

[J]. 矿产勘查, 2012,3(6):804-810.

DOI:10.3969/j.issn.1674-7801.2012.06.010      URL     [本文引用: 1]

土壤热磁组分测量是近年来研究提出的一种新技术,在覆盖区找矿中显示出一定前景。新疆东准噶尔地区琼河坝一带属极干旱荒漠戈壁区,风成砂覆盖较普遍,常规的化探方法技术受到限制。笔者在该区以新疆蒙西斑岩铜矿为例,进行了土壤磁性组分测量可行性试验。试验发现,干旱荒漠区土壤中热磁组分含量较少,不具备开展热磁组分测量的条件,同时发现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天然磁性组分,这部分磁性组分以蚀变岩屑等物质为主,蕴含较丰富的矿化信息,找矿效果值得期待。

聂兰仕, 程志中, 王学求 , .

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对比研究——以内蒙古花敖包特铅锌矿为例

[J]. 地质通报, 2007,26(12):1574-1578.

[本文引用: 1]

陈亚东 .

内蒙古东乌旗洛恪顿铅锌多金属矿区地电化学方法技术研究

[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本文引用: 1]

李晓辉, 王亮 .

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洛恪顿铅锌多金属矿详查年度总结报告

[R]. 2013.

[本文引用: 1]

郭志娟 .

土壤热磁组分特征及元素富集方式探讨

[D]. 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

[本文引用: 1]

郭志娟, 马生明, 胡树起 , .

土壤热磁组分形貌特征及元素富集方式

[J]. 物探与化探, 2012,36(3):396-402.

Magsci     [本文引用: 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带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研究了土壤热磁组分的形貌特征、结构、表面性质及矿物组成,并与化学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土壤热磁组分对矿化指示元素的富集作用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热磁组分以铁锰氧化物为主,是由土壤中非晶质铁锰氧化物转化而来的。通过对土壤、土壤热磁组分、土壤非磁性组分中铁锰氧化物与成矿及其伴生元素的相关关系分析,证实了土壤热磁组分对矿化指示元素的富集作用,为深化土壤热磁组分测量方法的基础理论提供了依据。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热磁组分测量较常规土壤测量具有更强的发现由深部矿体引起的微弱矿化信息的能力。

鄢明才, 迟清华 .

中国东部地壳与岩石的化学组成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本文引用: 1]

邵跃 .

矿床元素原生分带的研究及其在地球化学找矿中的应用

[J]. 地质与勘探, 1984(2):47-55.

[本文引用: 1]

/

京ICP备05055290号-3
版权所有 © 2021《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航遥中心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060192;62060193 E-mail:wht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