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机构与干热岩地球物理场特征
1.
2.
Characteristics of Wudalianchi volcanic edifice and hot dry rock geophysical fiel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
2.
责任编辑: 王萌
收稿日期: 2016-11-2 修回日期: 2017-06-16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6-05
基金资助: |
|
Corresponding authors: 李百祥(1938-),男,北京平谷人,物探高级工程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Received: 2016-11-2 Revised: 2017-06-16 Online: 2018-06-05
Fund supported: |
|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张森琦(1962-),男,陕西西安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
五大连池是第四纪形成后期经多次喷发形成的火山群,为干热岩勘查开发选址,开展了新一轮地球物理勘查,笔者在五大连池近年完成的重磁勘查资料基础上,结合大地电磁探测和地震层析成像的成果,对已有重磁勘查资料重新认识再解释。通过重磁场对比,着重探讨了重磁场反映的尾山中心式喷发形成火山穹窿构造、岩浆囊的动力机制和地质背景,有别于笔架山—老黑山裂隙式喷发的特征,据此,可为五大连池火山机构研究和探讨深部存在干热岩提供地球物理信息和依据。
关键词:
Wudalianchi consists of volcanoes formed in late Quaternary multiple eruption. For the purpose of selecting site for hot dry rock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 new round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was launched. Based on complete magnetic survey data obtained in Wudalianchi in recent years, in combination of magnetotelluric surveying and seismic tomography results, the authors re-understood and explained the existing magnetic exploration data. By a comparison with gravity and magnetic field, the authors emphatically investigated Weishan central type eruption formation volcanic dome structure, magmatic sac dynamic mechanism and geological background reflected by gravity and magnetic field, whose characteristics are different from features of Bijiashan-Laoheishan fissure eruptions. Therefore,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authors can provide geophysical information and evidence for studying and discussing the existence of hot dry rock in the deep part of Wudalianchi volcanic edifice.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张森琦, 贾小丰, 李百祥, 李胜涛, 田蒲源.
ZHANG Sen-Qi, JIA Xiao-Feng, LI Bai-Xiang, LI Sheng-Tao, TIAN Pu-Yuan.
0 引言
我国新生代火山活动频繁,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域:一是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属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构造带;二是中国东部北北东向盆地和山地分布区,是环西太平洋火山链的一部分。东北—华北火山区以东北最为密集,在约150×104 km2范围内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东部共分布约690座火山锥。昆仑山火山带在东西向延伸 1 050 km的范围内共有12座群火山。东南沿海和海南岛火山群西起北部湾的围洲岛,东抵台湾的大屯,最南点是西沙群岛上的高尖石火山。云南腾冲火山群则孤悬于西南边陲。因此,对新生代火山岩浆囊与干热岩资源的关系研究意义重大。
从以往五大连池地区地热地质勘查可看出,20世纪70年代的地热普查和区域重力调查、80年代的热红外扫描、“九五”期间的电磁探测等工作,多集中在西部地段,对地热评价均未给出明确结论。
近年在五大连池为干热岩勘查开发选址,开展了新一轮地球物理勘查,完成了1∶10万重磁勘查、大地电磁测深和地震背景噪声层析成像剖面探测。笔者在重磁勘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电磁探测和地震层析成像的成果,对重磁勘查资料重新认识再解释。通过重磁场对比,着重探讨了重磁场反映的尾山中心式喷发形成火山宆窿构造、岩浆囊的动力机制和地质背景,有别于笔架山—老黑山裂隙式喷发的特征,据此,可为五大连池火山机构研究和探讨深部存在干热岩提供地球物理信息和依据。
1 五大连池火山群地热地质概况
五大连池火山群位于黑龙江省中北部松嫩平原北东缘,由新生代14座新老期火山组成。长期火山活动的结果使得五大连池地区发育多处矿泉,是与法国维希、俄罗斯北高加索齐名的“世界三大冷泉”之一。五大连池老黑山和火烧山于1719年和1720~1721年曾两次喷发,距今不到300年,当年从这些火山喷出的碱性玄武岩凝固成熔岩,造就了千姿百态的熔岩和丰富多彩的火山地貌,被誉为火山公园和火山博物馆,特有的陆相枕状熔岩是著名的“石龙岩”,它堵塞了白河故道形成五个连串的堰塞湖,即五大连池。五大连池火山群除上述老黑山和火烧山两座火山外,尚有笔架山、焦得布、尾山等14座火山镶嵌在五大连池周边,沿北东和北西向断层呈斜列式排列(图1)形成火山群。该火山群中尾山火山形成于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57~31万年,之后该火山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可能保存有岩浆余热。该地区地表主要出露上白垩统嫩江组上段(K2n2)、中更新统尾山玄武岩(βQ2w)、中—上更新统哈尔滨组(Q2-3h)和全新统(Q4)。尾山西部和北东部分别出露有上三叠统五池子序列九曲湾单元(T3Jq)和小洪山单元(T3Xh)等中酸性侵入体。
图1
2 重力勘查
2.1 重力异常特征
图2
布格重力异常是经多项改正的重力观测结果,基于重力改正中有些条件和参数与实际地质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取中间层密度σ=2.6×103 kg/m3,据勘查区岩石密度物性测定和钻孔所见岩芯,地壳浅部岩石密度变化较大,尤其表层以低密度岩石(σ=(2.0~2.4)×103 kg/m3)为主,并且岩层横向变化也并非水平板,通过改算虽消除了地形、中间层和高度等对重力值的影响,但因改算不完善,在一定程度掩盖、圆滑了重力异常所反映火山机构的重要细节。
在实测原始重力值等值线图中,勘查区南西部笔架山—老黑山火山岩区和北东部尾山火山岩区重力场特征明显不同。南西部以大片负值背景上出现点状、线状异常为特征,总体呈NE走向;北东部以大片正值为背景,其上叠加高、低相间呈环状展布的正异常,又被呈放射状分布的等值线分隔出不同走向的高低相间的块状异常,总体构成NW向近椭圆形,异常特征波及范围13~15 km。
图3
2.2 重力勘查结果分析与推断解释
上述重力场特征反映出五大连池火山岩区所处的基底地质构造与岩性明显不同(图2、3),以及火山机构喷出形式的差异。南西部区域性负重力异常地段,在头池西侧地表见燕山期二长花岗岩;药泉山一带12个钻孔资料中见隐伏花岗岩体,呈北东向分布。温热1井2 000 m深的钻孔中除浅层见70 m厚的玄武岩外,下部均为花岗岩;老黑山喷出的部分熔岩流和火山弹含大量由花岗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灰白色玻璃质浮岩捕虏体[2],出露于五大连池北的印支期二长花岗岩,亦与重力低对应。据此认为五大连池南西部大范围重力低背景是密度偏低(2.59×103 kg/m3)的印支—燕山期花岗岩基底所引起,其上叠加点状、线状负重力异常则是火山通道、锥体和玄武质熔岩等综合反映,呈NE向沿卧虎山—笔架山—老黑山一线与断裂分布对应最明显,显示出裂隙式喷发的特征。尤其是呈点状重力异常的老黑山复合火山锥体上环形和放射性断裂不发育[1、3],布格重力异常经正演拟合也未发现反映深部有岩浆囊的重力异常(图4),仅表现为火山锥高地貌与重力低对应。
图4
勘查区内的花岗岩为印支期或燕山期,距今已在100 Ma前,据计算100 Ma前侵入深度小于10 km的岩体,即是体积为106 km3,岩浆余热已散失,其温度已恢复到围岩的环境温度[9],因此,不可能为局部热源。另据花岗岩U、K、Th含量计算的生热率为2.56~3.08 μW/m3,接近背景值 2.8 μW/m3,这个数值远低于粤北、赣南等南岭地区花岗岩作为干热岩热源的生热率值(>5.0 μW/m3),这也是五大连池地区虽有花岗岩而未能起到热源作用的原因所在。
东部尾山火山锥体在五大连池火山岩区中是较小的,但以重力正异常为背景,叠加环状、放射状重力梯级带,反映出以断裂分割重力异常块体呈不同方向高、低相间的块状镶嵌分布,且影响范围较大,形态完整,与南西侧火山岩区截然不同。推测为火山喷溢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和深部岩浆上侵,引起地壳上隆张裂和岩浆外流冷凝收缩所形成构造地貌,是深部地质动力作用的结果。
由此认为,尾山地区以重力正异常为背景,除基底新元古界—下寒武统北宽河组(Pt3-∈1b)变质岩密度(2.68×103 kg/m3)高于南西侧不同之外,还应考虑壳内岩浆上涌和喷溢的动力作用,尾山基底是具韧塑性浅变质岩,而老黑山是脆性花岗岩,受力构造变形两者不同,否则难以形成尾山如此大范围重力异常反映的构造变形,并且尾山火山岩锥体也不在区内控制火山喷发地质推断的两组断裂延伸交汇部位(图1),似有以尾山火山岩锥体为中心,玄武质火山岩浆在深部热动力作用下,中心式喷发形成火山穹窿构造的特征。
通过尾山东西向布格重力异常剖面(图5),利用似二度多边形重力反演程序进行拟合,在火山锥以重力低与火山通道熔岩对应,浅部200~300 m为玄武岩火山台地或下部上白垩统嫩江组(K2n),因二者密度接近(σ=2.4×103 kg/m3),厚度较薄,未能细分,形成相对重力低,其基底为密度较高的(σ=(2.68~2.72)×103 kg/m3)新元古界—下寒武统北宽河组(Pt3-∈1b)浅变质岩,形成区域重力高背景,南西侧区域性重力低背景是花岗岩(σ=2.59×103 kg/m3)的反映。基于密度与波速的相关性,在天然场S波观测反演结果的约束下(图6),推断深部6~7 km以下存在低密度体,相当于火山通道下延,上与火山锥对应,可认为是岩浆囊的残留体。由重力推断火山构造图(图3)结合剖面反演拟合结果(图5),着重对尾山重力异常形成机制与火山构造关系进行分析,也就是与布格重力异常所不同之处,虽然有些影响未改正,却保留了火山构造形成和变形的全貌。火山口和锥体对应重力低是火山通道充填堆积低密度火山熔岩和锥体垂直高程效应的反映,其外环状椭圆形重力低,波及直径5~6 km,在地形上拱高出周边100 m之多,是穹窿构造顶部,为盖层火山台地熔岩流厚度由中心向边部递减和高程效应以及深部残留岩浆囊低密度体叠加的反映,再向外为环状椭圆形重力高,并被放射状等值线分隔出不同走向重力高,影响直径12~13 km,是火山岩浆上侵作用下,引起地壳浅部高密度韧性变质岩基底上拱与上覆盖层火山台地,构成火山穹窿构造边部,并伴随张裂构造变形构成放射状断裂,这些边部放射状断裂就是有些地段CO2的溢出通道。更外圈重力低,影响直径13~15 km,是受该火山作用影响较小、火山岩盖层递减过渡为基底变质岩的分布地段。
图5
图6
再由尾山两条相互垂直的MT剖面(图7)也可看出,所反映的电性层结构和埋深基本一致,断面的中部低阻层、深部次低阻体的形态都类似于“∩”型,基本以尾山为中心,中间上隆边缘下拗,与根据重磁场特征推断的穹隆构造对应,重磁场特征反映了平面分布,地电断面描绘出上隆形态。以重力高反映新元古界—下寒武统北宽河组变质岩层密度相对高的特征,其中含炭质板岩、粉砂泥质板岩和石墨片岩整体电性较低,尤其处于4~10 km小于2 Ω·m低阻电性层,推断应是地壳上部变质岩地层中赋存炭质板岩和石墨片岩的反映,而在1~2 km浅层分布不均匀只在局部零星出现,这在1 500 m钻孔中也已见到,且井底只有35 ℃,而到一定深度随温度与压力递增变为连续成片分布,显示出热动力与区域变质变形的特征。断面中间深部7 km以下呈丘状上凸的次低阻(7~15 Ω·m)体,与地震波低速体有形态相似、位置对应的一致性,推断是尾山玄武岩浆上侵通道及残存岩浆囊的反映,基于埋深较大,体态相对较小,据此推测即便是处在200~300 ℃地壳正常温压条件下,不会在地表形成地热异常。
图7
3 ΔT高精度磁测
3.1 ΔT磁异常特证
勘查区内地磁ΔT异常,据地质调查、钻孔揭露和岩石物性测定以及不同高度的向上延拓,说明磁异常主要由浅层地质体引起,主要反映第四系玄武岩的分布,其展布形态和分布范围明显受基底构造控制。从ΔT磁异常展布形态来看,以勘查区中部NWW向连续负磁异常为界,形成南西和北东两种不同的ΔT磁异常特征组合,分别对应笔架山—老黑山火山岩区和尾山火山岩区(图8)。
图8
笔架山—老黑山火山岩区,ΔT磁异常以点状、线状正异常为主,总体组合呈NE向展布,其间夹有不连续负异常。其中笔架山—老黑山火山锥处于正异常中,药泉山火山锥在南侧NE向线状正异常带中,南格拉球山火山锥在边缘负异常中。
尾山火山岩区,以不同轴向正磁异常和其间负磁异常呈环状、放射状组合展布,波及范围可达12~13 km,火山锥在其负磁异常中心部位。
3.2 ΔT磁测结果分析与推断解释
按磁异常展布形态分析,NE向线性磁异常和点状磁异常,分别与地质推断NE向断裂以及NE向断裂与NW向断裂交汇处对应,点状磁异常范围和线形磁异常的宽度均小于2 km。据此分析,认为笔架山—老黑山火山岩区,磁异常特征反映了玄武岩沿脆性花岗岩基底中的断裂以裂隙式喷发为主。尾山火山岩区磁异常呈环状、放射状分布,并且范围大又不处在地质推断的两组断裂延伸交汇部位(图1),是在韧性浅变质岩基底形成火山穹窿构造,展示出以中心式喷发的火山机构特征。鉴于磁测点线距较大(1 000~500 m),磁异常对火山机构细节反映虽不够清晰,但还可看出,火山锥体附近与重力低、磁力高对应(图9、图10),只在火山锥部位上隆,而尾山除火山锥地形上隆外,还反映出火山穹窿构造上隆特征。对比两剖面图和平面等值线图还可看出,同样性质的基性玄武岩,笔架山—老黑山火山岩区磁异常强度要比尾山火山岩区强度大。磁异常强度的不同,揭示出南西侧火山以沿裂隙上侵充填为主,产状较陡;北东侧火山岩以中心式喷溢为主,形成熔岩台地面积广、产状平缓为特征。笔架山—老黑山火山岩区内火山岩磁参数统计结果来看(图11),磁化率(K)偏低,其值较小于剩余磁强度(Jr),且在较大的范围内变化。若将磁化率换算为感应磁化强度与剩余磁化强度对比只相当于1/5,可见火山岩以剩余磁化强度为主,加之在较高纬度地区地磁倾角较大(65.7°)。因此,化向磁极处理又仅对感应磁化强度, 测的ΔT是向量合,在剩余磁化强度较大的条件下,因此,化极处理效果不太明显。
图9
图10
图11
由图11还可以看出,五大连池地区火山岩以剩磁为主,火山岩的形成时代距今0.31~0.57 Ma,属古磁极布容正向极性期。由此看来,尾山火山岩区中心较大范围负异常,不是地磁极反转作用的结果,而是与基性火山岩成岩过程有关,中心部位岩浆较边部冷凝和过居里点要晚,受边部环状被磁化玄武岩反向外磁场大于正向地磁场的合向量作用所致。在笔架山—老黑山火山岩区多火山口、多期次喷发,磁异常分带将不再明显。
4 结论与讨论
1) 通过勘查区重力与磁法勘查,圈定了火山岩分布范围、产状和构造控制关系。根据南西和北东两个火山岩区重、磁、电、波等异常的差异,认为两侧基底岩性不同,也控制了火山喷发形式有别。北东侧尾山火山岩区具有范围较大的环状和放射状重、磁异常特征,是中心喷发形成隐伏穹窿构造的反映,有别于南西侧笔架山—老黑山火山岩区的裂隙式喷发。进而推断出尾山火山穹窿构造是岩浆上侵深部动力作用的结果,深部残存有岩浆囊,为干热岩勘查提供信息和依据。基于埋深较大、体态相对较小,在地表未形成地热异常,不具开发应用价值。
2) 重、磁、电、波等异常反映的尾山火山机构与模拟实验以及中心式火山构造形迹形成机理的研究结果[11]相符合。火山穹窿构造形成是以深部熔融岩浆垂向上升抬起上覆岩层为动力作用,首先产生由穹窿顶部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放射状断裂,随着隆起幅度的加大,被放射状断裂所截割的扇形断块发生径向来拉伸,产生切向次级环状断裂,从而构成以顶部为中心的蜘网状断块构造。在承受最大拉伸的轴部,岩浆沿通道侵入,构成火山喷发,形成火山锥体,并于穹窿顶部区堆积成厚度由中心向四周递减的产状外倾的火山穹窿构造盖层。
3) 基于多参数组合求解和地质检验是克服物探异常解释多解性行之有效的方法,从五大连池地区重力和大地电磁测深(MT)结果空间对应关系分析,重力低与高电阻率对应, 重力高与低电阻率对应。老黑山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东西两侧的低阻体,尾山剖面低阻层均与重力高部位对应,应是新元古界—下寒武统北宽河组基底的反映,其岩性为一套低级变质岩系密度偏高,其中多层炭质板岩、石墨化片岩可形成低阻不均匀体。老黑山地区重力低与高电阻率对应,正是花岗岩物性组合特征。而以往的大地电磁测深(MT)异常解释时,对此地质因素和物性组合未加考虑。
参考文献
五大连池火山与冷泉
[J].在对火山活动与温泉关系的分析基础上,讨论了五大连池区的冷泉现象。结果表明火山区的泉水温度并不是描述火山活动性的唯一指标。五大连池区的火山气体、微震活动和地热梯度等特点清楚显示了该区火山群的活动性。
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地壳电性结构
[J].
DOI:10.3321/j.issn:1000-0569.2006.06.00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对1997年在黑龙江五大莲池火山群观测的7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资料进行重新处理,对全部测点的实、虚感应矢量和视电阻率曲线等参数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应用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3条近东西向剖面数据进行了反演,获得的深部电性结构结果显示:五大莲池火山群中的笔架山-老黑山-火烧山火山链上的火山规模明显大于南、北格拉球火山链和东、西焦得布火山链,该带火山活动有从南西向北东推移的规律;以笔架山-老黑山-火烧山火山链为中心在地下约几百米深度到20km左右,存在一个北北东走向、上宽下窄、北宽南窄似铆钉的状体,该块体随着深度的增加其电阻率值从上千欧姆米逐渐减小到小于1欧姆米;在深度约20km以下铆钉的主体仍然显示有向深处延伸的趋势,推测一直穿过地壳与上地幔连接;在深度4~8km左右火烧山、老黑山和笔架山东、西两侧存在低阻块体;结合S波速度、小震活动以及地热研究结果分析,推测笔架山-老黑山-火烧山火山链在地壳内随着深度增大存在不同凝固程度的岩浆系统。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电性结构和岩浆系统
[J].在长白山火山区及其附近,沿5条伞状测线和1条北西向测线进行了61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观测。用Robust等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应用阻抗张量分解方法消除了局部不均匀体的影响;计算了反映地下横向不均匀性的地磁感应矢量。利用RRI二维自动反演等技术对资料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在近地表存在低阻体,并分别与长白山天池水体、聚龙泉温泉、锦江温泉及长白山山门附近的地下水相对应。在长白山天池及其以北和以东地区,约12km深处存在电阻率很低的地质体,电阻率为10到几十Ω·m,可能是地壳岩浆囊。在测区范围内,地壳电性结构在南北方向存在着明显的横向变化,而东西方向相对均匀,变化比较平缓。
内蒙古阿尔山温泉热结构
[J].
DOI:10.3321/j.issn:1006-3021.2001.03.007
URL
[本文引用: 1]
首先通过对阿尔山温泉区的热源研究,确定阿尔山温泉为中低温对流 型地热系统.继而在对温泉区进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勘探的基础上,研究阿尔山地热区的热储温度、温泉水循环深度、水热资源规模及温泉在阿尔山地堑中的 空间展布,最后根据各种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数据建立了阿尔山温泉概念性地热系统模型.
五大连池火山区的地球物理特征
[J].正一、前言目前,对近期火山活动区的地质研究进展较大,而且对一些基本的地质问题作了逐步深入的分析。但是,地球物理资料还未得到充分应用。事实上,研究火山区的地球物理资料,对解决与火山活动有关的许多深部地质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我国的广阔领土上,
中国晚新生代火山和现代高温水热系统
[J].
DOI:10.1007/BF02919155
URL
Magsci
中国的晚新生代火山并不罕见,它们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东南沿海、台湾北端以及昆仑山区和云南省腾冲县境内.前二区为大陆板内火山,以喷出碱性系列为主.台湾北端是中国唯一的酸性火山岩区.昆仑山和腾冲火山则为陆-陆碰撞型板缘火山,以喷出钙碱系列为主,但昆仑山区以南既有碱钙系列,又有碱性系列.五大连池和白头山等板内火山虽然年青附近却不存在高温水热活动;西藏南部存在板缘高温水热活动,却没有任何近代火山.这一现象表明,地表火山未必是西藏地下存在高温水热资源的必要条件,壳内局部熔融也许是藏南高温水热活动的可几热背景.
云南腾冲火山构造区马站—固东岩浆囊的地球物理模式
[J].
DOI:10.3975/cagsb.2012.05.03
URL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云南腾冲火山构造区岩浆活动频繁强烈,火山活动规模宏大。为配合国家 深部探测专项科学钻探选址,在腾冲盆地北部马站到固东、曲石乡一带进行了大地电磁测深、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反射地震和重磁测量的工作。本文依据电磁 法取得的成果划分出了盆地地壳内的2个低阻低速层,其中浅部的低阻层由含水(热水)的火山岩下部、花岗岩上部与花岗砂砾岩组成,构成了腾冲盆地的地热资源 的热储层,其主要层位在300到1500m范围内;深部的低阻体是作为热源的岩浆囊,位于马站—固东—曲石乡三镇的深12~30km,东西宽25km以 上,向南可能与腾冲北的岩浆囊相连。小空山、大空山和黑空山火山口具有典型的火山口重磁场特征,特别是由于喷发造成物质亏损形成的重力负异常与火山地形呈 清晰的镜像对应关系。
AMT法五大连池碳酸矿泉水勘查中的应用
[J].将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AMT)应用于五大连池地区的碳酸矿泉水勘查,以Occam(奥克姆)方法进行数据反演,揭示了研究区域深部电性特征,结果与地质资料的解释一致。研究区内实测三个AMT剖面的反演结果均显示,该区域深部存在多条明显的断裂带,其深度超过-2.5 km,走向北西,规模不一。这些深部断裂可能是CO2气体向上运移的通道,由此可以推断CO2储气层,并为最终圈定碳酸矿泉水范围提供依据。
中国火山
[M].
某些岩浆岩成岩温度测定
[J].
论五大连池火山岩浆演化
[J].
演化中的裂谷带—五大连池火山岩带
[J].
中国东北地区远震S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
[J].
DOI:10.6038/cjg20130818
URL
Magsci
<p>利用中国东北流动和固定台网的234个宽频带地震仪在2009年6月—2011年5月所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波形相关方法拾取了10301个有效的S震相相对走时残差数据,进一步采用两种射线走时层析成像的方法,反演获取了研究区下方深达800 km的S波速度结构,不同射线走时层析成像方法的结果对本区的S波速度异常结构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S波成像结果与我们先前开展的P波成像研究结果整体相似:在长白山下方发现有一个高速异常结构,这可能就是俯冲到欧亚大陆板块下方的太平洋板块,由于板块的部分下沉,使得板块的形状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板片状.长白山、阿尔山、五大连池火山下方都有低速异常体,长白山和阿尔山下的低速异常向下延伸至地幔转换带附近,可能与其上部的火山形成有关.五大连池火山下方的低速异常向下延伸至200 km左右,不同埋深的低速异常结构可能意味着五大连池与长白山和阿尔山有着不同的成因.松辽盆地呈现以高速异常为主导、高低速异常混合分布的特性,暗示松辽盆地岩石圈地幔可能遭受了改造与破坏,可能有岩石圈拆沉的过程,盆地南部下方的低速异常与长白山和阿尔山下的低速异常有连通性,可能是下地幔热物质上涌的一个通道.S波和P波相似的成像结果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上地幔速度异常结构,对我们认识此区的地下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约束.</p>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