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Alert Rss
 

物探与化探, 2018, 42(3): 429-435 doi: 10.11720/wtyht.2018.1292

地质调查·资源勘查

区域化探成果在青海北巴颜喀拉山地区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白国典1,2, 何凯1,2, 琚根社3, 王坤1,2, 王艳慧1,2, 李兰兰1,2

1.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 郑州 450007

2. 河南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7

3. 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7

The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results to the geological mapping of the North Bayan Har Mountains area, Qinghai Province

BAI Guo-Dian1,2, HE Kai1,2, JU Gen-She3, WANG Kun1,2, WANG Yan-Hui1,2, LI Lan-Lan1,2

1. He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Zhengzhou 450007,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Ore Forming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Metal Minerals in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07,China

3. He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ciences, Zhengzhou 450007, China

第一联系人:

白国典(1969-),男,高级工程师,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Email: baiguodian@163.com, 709481645@qq.com

责任编辑: 蒋实

收稿日期: 2017-06-22   修回日期: 2017-07-29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6-05

基金资助: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  12120113033018

Received: 2017-06-22   Revised: 2017-07-29   Online: 2018-06-05

Fund supported: .  12120113033018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白国典(1969-),男,高级工程师,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

摘要

区域化探成果,尤其是不同元素地球化学图的地质解译,可作为青海北巴颜喀拉山地区地质填图的重要辅助手段,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和填图精度。研究发现:某些稀有、稀土元素(如Y、Nb等)以及亲硫元素、铁族元素(如Cu、Zn、Cr、Co、Ni等)在巴颜喀拉山群不同层位的规律性含量变化,可作为巴颜喀拉山群内部划分以及区域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利用某些元素异常沿断裂呈斑点状、串珠状分布的特点(如Sb、Hg、Bi、Pb等)及较平直的化学分区接触边界(如Sb、Bi、As、Pb等)来推测、填绘断层,尤其在浅覆盖区识别、填绘隐伏断裂和区域性断裂,效果显著。

关键词: 区域化探 ; 地球化学图 ; 地质填图 ; 北巴颜喀拉山地区 ; 巴颜喀拉山群

Abstract

With the help of regional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results, especially the geochemical maps of different elements,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can serve as an important auxiliary means of geological mapping in the North Bayan Mountains, Qinghai Provence, thus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he mapping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gular content changes of elements such as some rare elements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like Y, Nb and sulfur group elements as well as iron group elements like Cu, Zn, Cr, Co, and Ni in different units of the Bayan Har Mountain Group can be used as important means in internal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regional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of the Bayan Har Mountain Group. Furthermore, faults can be inferred and mapped; especially hidden faults and regional faults in shallowly-covered areas can be recognized and mapped remarkably effectively by using certain element anomalies with spotted and beaded characteristics along the faults (such as Sb, Hg, Bi and Pb) as well as along the straight boundaries of geochemical divisions (such as Sb, Bi, As and Pb).

Keywords: regional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 geochemical map ; geological mapping ; North Bayan Har Mountains ; Bayan Har Mountain Group

PDF (497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白国典, 何凯, 琚根社, 王坤, 王艳慧, 李兰兰. 区域化探成果在青海北巴颜喀拉山地区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物探与化探[J], 2018, 42(3): 429-435 doi:10.11720/wtyht.2018.1292

BAI Guo-Dian, HE Kai, JU Gen-She, WANG Kun, WANG Yan-Hui, LI Lan-Lan. The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results to the geological mapping of the North Bayan Har Mountains area, Qinghai Province.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J], 2018, 42(3): 429-435 doi:10.11720/wtyht.2018.1292

0 引言

作为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与1∶5万地质填图一样,一直是地质找矿的重要手段,在找矿过程中被广泛运用。相对于地质找矿,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尤其是在地质填图过程中的运用较为薄弱。受不同地区运用效果、认知水平以及重视程度等因素制约,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有限。国外一些学者曾利用地球化学元素指标进行地质填图和地质体界线划分[1,2,3],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运用化探资料解决基础地质问题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4,5,6,7],并在区域化探方法在浅覆盖区及强烈风化区地质填图中的运用等诸多领域开展过有益的尝试[8,9,10,11,12,13,14,15],但对于区域化探方法在青藏高原地质填图中的运用却鲜有述及。青海北巴颜喀拉山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北部,这里高寒缺氧,工作环境恶劣,出露的主要地层单位——巴颜喀拉山群为三叠纪沉积的一套厚度巨大、岩性十分单调的复理石岩系。本次在“青海省曲麻莱县卡巴纽尔多地区I46E003021、I46E004021、I46E005021三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了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尤其是元素地球化学图)在地质填图中的运用,试图通过对这次运用效果的总结,为今后在类似地区开展相应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青海省曲麻莱县卡巴纽尔多一带(图1a),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图1b)。区内巴颜喀拉山群分布广泛,该套地层岩性单一,地层厚度巨大,断裂构造发育,变形复杂,难见顶底,且化石稀少,内部划分较为困难[19]。研究区巴颜喀拉山群自下而上划分为中下三叠统昌马河组、中三叠统甘德组、上三叠统清水河组等3个岩石地层单位。

图1

图1   卡巴纽尔多一带地质略图(a)和构造位置图(b)

(a)据文献[16,17]修改,(b)据文献[18]修改


昌马河组(T1-2c):岩性以灰色、褐色粗—细粒杂砂质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粉砂岩、板岩及少量灰岩,偶见凝灰质砂岩,下部局部出现砾岩,多外来岩块(C-P),地层厚度各地不一,厚901~3 261 m。该组地层为物源快速堆积,沉积环境较稳定,底部砾岩向上显示由粗变细叠覆式的递变层理,基底式、半基底式胶结,碎屑岩杂基含量普遍较高,说明介质中悬浮组分含量高,浑浊度、黏度、密度大,堆积快速,一些地段鲍马序列发育,显示浊流相沉积的特征。

甘德组(T2gd):岩性以硬砂质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板岩、灰岩及粗安岩、安山岩,厚1 200~2 500 m。该组地层物质粒度粗—细韵律明显,具复理石沉积层系特征。下部见有印膜、槽膜、深水遗迹化石和鲍马序列,上部见有波状层理、楔状交错层理及龟裂构造,总体表现为浊流—滨海潮坪沉积特点。

清水河组(T3q):中下部为灰及灰黑色板岩为主,夹粉砂岩;上部为灰色、灰绿色细粒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钙质砂岩、粉砂岩为主,夹板岩、粉砂质板岩;局部夹菱铁矿粉砂质灰岩及薄煤层,厚度大于5 800 m。该组地层早期沉积的砂岩底部发育冲刷印膜和鲍马序列,为浊流沉积;晚期沉积物以风暴岩的发育为特征,夹粉砂岩和煤层,发育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平行层理,砂岩中发育粒序层理、丘状交错层理、脉状层理;总体反映为浅海陆棚—滨海潮坪—海陆交互相沉积的充填模式。

以上可以看出,昌马河组→甘德组→清水河组所代表的沉积环境呈现由深到浅的变化趋势,反映了研究区所处的巴颜喀拉边缘前陆盆地由早到晚海水逐渐退缩的过程。

研究区岩浆岩不发育,仅有少量中酸性岩脉及零星的基性岩脉,在巴颜喀拉山群中上部有零星出露的火山(碎屑)岩夹层。

2 基本原理和方法

2.1 元素地球化学图的制作

在计算机上使用金维软件(GEOIPAS),利用原始数据网格化处理结果绘制等量线图。等量线采用累积频率的分级方法,用0.5、1.2、2、3、4.5、8、15、25、40、60、75、85、92、95.5、97、98、99.5分级间距对应的含量作等量线勾绘。色区划分按《地球化学普查规范》要求计算,实际确定时,根据色区情况适当调整,并把直方图及参数附于图上,编制了Au、As、Sb、Hg、W、Mo、Ag、Bi、Ni、Cu、Pb、U、Cr、Sn、Y、Nb、Co、Zn、La、Th等20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图。

2.2 应用原理和方法

研究区位于青海中西部北巴颜喀拉山地区,地表植被稀少,基岩区物理风化作用占主导地位,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较弱,残坡积覆盖层较薄,一般0~0.5 m。水系沉积物主要由砾石与砂组成,没有黏土、淤泥等颗粒细小成分。1∶5万区域化探新方法截取-10~+60目的物质作为采样介质,其成分绝大部分为复成分的岩屑。由于巴颜喀拉山群的3个组分布面积巨大,区内样品布设的一级水系陡而短,采样位置十分靠近基岩,加上排除了有机质和黏土吸附的影响,因而使这种采样介质基本能够代表基岩成分,从而为基础地质调查中更充分地使用区域化探资料提供了技术保障。

圈定不同地质体和填绘不同性质的断裂构造是地质填图的主要内容。根据本次区域化探资料的地质解译发现:不同的物源条件、沉积环境等造成某些元素在不同地质体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布富集规律,利用这些分布特点可以圈定不同地质体;一些元素的化学分区接触边界较为平直,这种平直的接触界线多为断裂构造在这些地球化学图上的反映。另一方面,断裂构造往往是含矿热液上升的通道,会造成某些成矿元素异常沿断裂分布,这不仅为找矿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这些沿断裂分布的异常也指明了断层的存在,并成为推测断层延伸方向和规模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比发现,选择能够更好地反映地层和构造的元素组,与使用单一元素进行判别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靠性。利用地球化学特征辅助填图或解决基础地质问题,首先应对这些元素进行筛选和分类,通过筛选确定了与地质填图密切相关的2类元素组:反映地层的元素组主要为Y、Nb、Au、Cu、Zn、Sn、Cr、Co、Ni等;反映构造的元素组主要为Sb、Hg、Bi、Pb等。

3 元素地球化学图的运用

3.1 划分填图单元

元素在不同的地质体内具有不同的分布形式和背景含量[20,21],一个地层单元具有一定的岩石组合与组分特征,以区别于其他地层单元,这种差异也必将在化学成分上有所反映。与区域地质资料对比表明,研究区地球化学分区与地层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且地质填图的组级单位只有3个,明显少于地球化学分区,存在利用地球化学分区将巴颜喀拉山群3个组划分出来的有利条件。

从巴颜喀拉山群碎屑组成及含量变化情况(表1)可以看出:由昌马河组→甘德组→清水河组,岩石中基质、岩屑以及胶结物成分均出现规律性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研究区所处的巴颜喀拉边缘前陆盆地由深到浅的环境变化有关。此外,沉积物中的微量元素用于辅助判断沉积环境及古水深、古盐度越来越受到沉积学者的关注,在不同环境中,元素分散与聚集规律也不相同[22],不同地质背景下化探异常会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23,24,25]。巴颜喀拉边缘前陆盆地的萎缩过程在不同时期沉积地层的某些元素的含量变化上也有清晰反映。通过对比发现:某些稀土、稀有元素(如Y、Nb等)及亲硫元素、铁族元素(如Cu、Zn、Cr、 Co、Ni等)在巴颜喀拉山群的不同层位表现出不同的分布富集特点,由早到晚含量总体呈现逐渐减少的规律性变化,这种变化受断裂等后期构造的影响甚微或基本不受其影响,因此可以认为以上这些元素在巴颜喀拉山群不同层位的含量特点应是在地层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基本上能够代表其赋存地层原始的地球化学属性,据此可大致圈定巴颜喀拉山群不同层位的边界。

表1   青海北巴颜喀拉山地区巴颜喀拉山群组分

组分岩屑组分含量/%基质组分含量/%填隙物(胶结物)含量 /%

山岩
砂岩
质岩
泥钙
质岩
石英长石
解石

云母

云母
锆石绿
泥石

云母

铁矿
铁质硅质泥质钙质








砂岩0~50~165~200~2335~7015~352~50~30~微量0~50~30~70~10~80~150~40
粉砂岩0~1240~65105~70~85~150~20
板岩7~253~50~515~300~320~550~15
千枚岩0~420~600~1530~550~6


砂岩0~34~100~1045~7013~40少量0~少量0~微量0~30~少量0~60~32~100~18
粉砂岩50~705~80~少量0~8722~30



砂岩0~250~1210~204~1525~7012~221~30~40~81~50~20~60~100~100~2
钙质粉砂岩8~1033~428~1216~33微量~13~121~23~47~100~4
粉砂岩10~1835~6510~200~15微量~10~少量4~75~121~3510~15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昌马河组:该组地层主要为浊流沉积环境,富集Y、Nb、Au、Ni、Zn、Sn、Th 、Cu 、Cr、Co、Ni、Bi等,其中Y、Nb、Au、Ni在甘德组及清水河组呈中等富集或亏损。因此利用这4种元素可将昌马河组从巴颜喀拉山群中区分出来。图2a就是利用Y的地球化学分布圈定昌马河组(T1-2c)与甘德组(T2gd)的界线,该界线与图1a中二者的界线一致。

图2

图2   巴颜喀拉山群在不同元素地球化学图上的推断界线

T1-2c—中下三叠统昌马河组;T2gd—中三叠统甘德组;T3q—上三叠统清水河组


甘德组:该组地层主要为浊流—滨海潮坪沉积环境,富集Sb、 Zn、As、Bi、Cu、Hg、Pb等,亏损Sn、Ag、Cr等。而Sn、Cr等在昌马河组中富集明显,在清水河组中下部呈正常分布,故利用Sn、Cr可将甘德组从巴颜喀拉山群中区分出来。图2b就是利用Cr的地球化学分布圈定甘德组(T2gd)与昌马河组(T1-2c)、清水河组(T3q)的界线,该界线与图1a中三者的界线一致。

清水河组:该组地层主要为浅海陆棚—滨海潮坪—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绝大多数元素在清水河组中下部表现为正常分布或轻微富集,在清水河组上部则表现为亏损。其中Cu、Zn在清水河组中总体表现为正常分布或亏损,而这2种元素在昌马河组及甘德组中均明显富集,据此可将清水河组从巴颜喀拉山群中区分开来(图2c)。

需要说明的是,Nb、Au、Cr、Sn属于在各种介质条件下活动性很低或极低的元素[26],Y、Co、Ni属于难溶的比较稳定的元素,这是用它们来示踪源区性质、划分地质界线的重要原因。与它们相比,Cu、Zn等亲铁元素虽然在氧化酸性环境活动性较高,但在碱性及还原条件下活动性低,它们的多寡基本也能代表不同地层在岩石沉积过程中的元素含量。以Cu为例,其在昌马河组及甘德组具较高的背景值(多在29.5×10-6~50.7×10-6之间),明显大于在清水河组中的含量(多小于24.7×10-6)。尽管Cu、Zn等易受到表生作用和热液蚀变的影响,如矿化作用叠加的影响,但矿化多与断裂活动有关,这些局部的矿化引起的线状异常叠加现象也易于识别,对于运用它们的异常特征划分地层界线的影响较为轻微,也能起到较好效果。

3.2 填绘断层

影响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形成的因素较多,除了与元素自身的地球化学性质、含矿热液本身的性质以及围岩性质有关外,还受构造裂隙、断裂、破碎带、接触带、地层层理、岩石的节理、片理等构造因素的影响,后者是控制热液矿床原生晕发育的首要因素[26]。断层性质和形态控制了异常的规模和形态:简单断裂中异常多呈窄的线状、串珠状异常,断裂破碎带使异常呈规模大的宽带状,两组断裂交汇处,使异常呈不规则状出现。由于断层的作用使得具不同化学属性和特征的地质体拼接在一起,地球化学分区的接触界线往往能指示断层的存在。由此可见,断裂构造不仅是形成异常的诱发因素,同时控制了异常的形态和规模,这也使得运用地球化学图识别、填绘断层成为可能。经过筛选和对比发现:Sb、Hg、Bi、Pb等异常沿北西向断裂呈带状、斑点状、串珠状分布,可能与断层引起的含矿热液的流动有关,能够指示断层的存在。

众所周知,Sb、Hg、Bi、Pb为重金属元素,同时又是亲硫元素,易于进入硫化物相高度富集成矿[27],而断裂构造又是这类矿床的重要导矿构造,所以它们的存在往往能指示断裂的存在;另一方面,热液中金属元素主要呈络合物形式迁移,因此元素络合物的稳定性是其地球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Sb、Hg等的络合物不稳定常数小,络合物在低温条件下仍相当稳定,它们往往迁移较远[26],这也是这类元素在断裂附近反映明显的重要原因。

从Pb、Bi、Sb等的地球化学图(图3)上可看出,F3、F5、F6等已知断裂均穿过这些元素的异常点或位于异常点一侧,通过解译和验证还识别填绘出包括XF1在内的一批新断裂。由图3可看出,F3、F5、F6等断裂均向南西方向倾斜,元素异常均集中于断层南西一侧(上盘); XF1 、XF2等新断裂均向北东方向倾斜,元素异常则主要集中分布于断层东北一测(上盘)。这与郝立波[13]总结的元素组合面积和规模大的方向即为断层倾向的观点一致。

图3

图3   利用不同元素地球化学图(部分)推断解译的断裂构造

1—1∶20万资料填绘的断层(编号同图1b);2—本次工作新填绘出的断层


Sb、Bi、As、Pb等的化学分区接触边界较为平直,经验证与已知的断裂出露位置一致。从Sb的地球化学图(图3c)上可看出,F5、XF2分别位于负异常区南、北边缘与正异常区的接触带上。利用这些元素的分布规律不但可对已知断裂(图3c中的F5断裂)进行验证,还能发现新的断裂(图3c中的XF2断裂)。

3.3 识别隐伏断层

喜马拉雅运动在研究区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发育北西向与北东向断裂构造。北西向断裂多表现为早期断层活化[18],北东向断裂由于沿同方向的沟谷分布,多表现为隐伏特点,加上绝大多数地质调查路线为北东向(垂直区域构造线方向),仅靠路线地质调查的方法很难发现和填绘出这组断裂,若运用一些元素的地球化学图,并与遥感影像、传统地质填图相结合,就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图4a是根据1∶20万资料整理的1∶5万I46E005021幅地质简图,图中仅填绘出1条北西向断裂构造(F7)。图4b中的断层是依据Bi元素的地球化学图解译、推断出的断层,并均得到野外验证。可以看出,F7断裂受两条北东向喜马拉雅期隐伏断裂(XF3、XF4)的影响发生了明显错动,且F7断裂西部发生了右行错断,东部发生了左行错断。这种现象在遥感影像图上也有清晰的反映(图4c)。另外,图4b中的XF5断裂在遥感影像图(图4c)中表现不明显,这说明利用地球化学图能够弥补遥感影像图的不足。图4d是经本次工作填绘出的1∶5万I46E005021幅地质简图,与图4a相比,无论是反映的内容还是精度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图4

图4   巴颜喀拉山南部I46E005021幅1∶5万地质、化探与遥感特征

a—1∶20万区调填绘的地质简图;b—1∶5万Bi 地球化学图;c—1∶5万遥感影像图(SPOT图像,2013-09-10);d—本次工作填绘的地质简图;1—第四系;2—上三叠统清水河组;3—1∶20万资料填绘的断层及编号(编号同图1b);4—本次工作新填绘出的断层及编号


在浅覆盖区依靠地球化学图识别、推测出的断层位置与实际位置会有一定的误差,这也是该方法的局限性之一。另外,一些断层(如图1a中的F4断层)由于覆盖严重,在地球化学图上反映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依靠不同化学分区边界可判断这些断层的大致位置。如可运用Y、Nb在昌马河组显示的非常强烈的正异常区与在甘德组显示的正常分布区的接触边界首先确定F4断裂的大致位置,再结合野外接触边界横向上有限的露头观察,就能将该断层准确地填绘出来。

4 结论与建议

1) 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可作为地质填图的一项重要辅助手段去识别、划分不同地质单元和识别、解译断层,提高区域地质调查的质量和效率。该方法在分布范围较大、岩性较为单一、内部断裂构造发育、化石较为稀少且进行内部划分较为困难的巴颜喀拉山群分布区尤为适用。该方法的运用可发现许多传统地质方法难以发现的问题(如识别隐伏断裂),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路线的布设等原因造成的重要地质信息遗漏等问题,能起到传统地质方法无法取代的作用。但在浅覆盖区以及岩石地层单位较多且分布范围小的填图区域,其解译精度会降低。

2) 由于不同元素在不同层位的分布富集规律以及不同元素分布富集与断裂构造的关联度存在较大差异,故筛选元素是运用元素地球化学图进行辅助地质填图的前提。研究区反映地层的元素组主要为Y、Nb、Au、Cu、Zn、Sn、Cr、Co、Ni等,反映构造的元素组主要为Sb、Hg、Bi、Pb等,利用这两组元素的地球化学图基本能够满足解译、识别地质界线以及断裂构造的需要。

3) 运用生成环境不同所表现出的某些元素在地层中的含量变化规律来识别、圈定不同层位,可作为巴颜喀拉山群不同层位区域划分与对比的重要手段,有在广袤的巴颜喀拉山群分布区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Green P M .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of integrated geochemical and geological information

[J].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1984,141(5):941-949.

DOI:10.1144/gsjgs.141.5.0941      URL     [本文引用: 1]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echniques used to create the geochemical digital images and geological region-of-interest sub-images for the Moray-Buchan region of Scotland. The application of image processing and image analysis methods available for geochemical mapping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geochemical signatures of specific geological units are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Moine-Dalradian geochemistry, mineral exploration, heat production, medical geography (epidemiology) and agricultural studies.

Steenfelt A .

Geochemical patterns mapping and prospecting Green land in a review of results and experience

[J]. Journal of Geochenical Exploration, 1987(1-3):183-205.

DOI:10.1016/0375-6742(87)90077-X      URL     [本文引用: 1]

Prospecting by geochemical methods, from regional to detailed scale, has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many mineral occurrences and prospects (some with economic potential) in previously unknown regions in Greenland.

Steenfelt A .

Geochemical patterns related tomajor tectono-strati-graphic units in procambrian of northern Scandinavia and Green land

[J]. J. Geochem.Explor., 1990,39:35-48.

DOI:10.1016/0375-6742(90)90068-L      URL     [本文引用: 1]

Widely scattered isotopic data and plate-tectonic models have been used to correlate the evolution of the Fennoscandian and Laurentian shields. The regional geochemical data distinguish major boundaries and provinces, will aid in further correlation, and help to unravel crustal evolution.

张文秦, 汪彩芳, 刘成东 , .

依据化探成果对东昆仑地质背景的讨论

[J]. 现代地质, 2002,16(3):257-262.

DOI:10.3969/j.issn.1000-8527.2002.03.007      URL     [本文引用: 1]

在东昆仑地区60000多km^2的地域内,按照4km^2的采样单元,共采集了1500多件水系沉积物样品,按照16km^2的网格加工成4000多件组合样后,定量分析了40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在对这些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的基础上,利用斜交因子的分析结果,讨论了东昆仑地区的区域地层,断裂构造和中酸性岩浆岩的特征,根据区域地球化学成果,进一步明确了昆中,昆南断裂对本区地层和侵入岩分布的控制作用,基于元素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的对比,提出了昆中断裂应向东延伸的证据,并指出了东大滩,布青山两个地区经历了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作用。

史长义, 任院生 .

区域化探资料研究基础地质问题

[J]. 地质与勘探, 2005,41(3):53-58.

[本文引用: 1]

樊培林, 王北颖, 王晓云 , .

1∶20 万区域化探在解决基础地质问题中的应用———以内蒙古东部喜桂图旗幅为例

[J]. 陕西地质, 2007,25(1):64-72.

DOI:10.3969/j.issn.1001-6996.2007.01.009      URL     [本文引用: 1]

1∶20万区域化探不仅在地质找矿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能为基础地质研究提供有益的依据,在第四系覆盖较厚的地区根据40种元素含量特征采用对比法进行地球化学分层,并且以典型元素地球化学场空间分布规律为基础,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进行区域大断裂推断。

徐国志, 徐锦鹏, 段玲玲 .

化探资料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J]. 物探与化探, 2015,39(3):450-455.

DOI:10.11720/wtyht.2015.3.03      Magsci     [本文引用: 1]

<p>根据多年工作实践,总结了应用土壤地球化学资料解决基础地质问题的实例,其中包括判断下覆岩性、圈定构造、地层对比划分等问题,阐述了在解决地质问题中的地球化学原理和应用条件,介绍了如何利用残积晕在浅覆盖区、干旱草原区、热带雨林区扩大地质填图的基岩出露面积,识别推断下覆地层岩性;通过残积晕和上置晕推断隐伏构造;通过地球化学建造晕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认为在矿产地质调查中充分利用地质调查区的化探资料,是可以提高地质填图质量的,并有助于解决常规地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地质与化探的结合也可以提高化探异常的地质解释能力。</p>

刘德鹏, 丁峰, 汤正江 .

区域化探在森林沼泽区地质填图应用初探

[J]. 物探与化探, 2004,28(4):209-217.

DOI:10.3969/j.issn.1000-8918.2004.03.006      URL     [本文引用: 1]

通过对大兴安岭浅覆盖区1∶20万小二沟幅区域化探特征元素Fe、Mg、Si、K、Sb、Hg、U等地球化学背景场分布规律的研究,对浅覆盖区地质体界线、断裂、隐伏岩体等基础地质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经野外验证,在该区应用区域化探特征元素研究基础地质问题是有效的。而且对今后在浅覆盖区开展区域地质填图和提高地质填图质量、速度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时艳香, 纪宏金, 郝立波 , .

利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判别浅覆盖区岩性与构造——欧氏距离法

[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4,26(3):243-246.

DOI:10.3969/j.issn.1001-1749.2004.03.013      URL     [本文引用: 1]

针对浅覆盖区地质调查困难,缺少可对比已知资料的实际问题,这里以大兴安岭阿龙山地区1:250000水系沉积物资料为例,给出了浅覆盖区岩性和构造识别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依据水系沉积物对原岩的继承性,以不同岩性所对应的典型土壤为已知样品,采用欧氏距离作为分类指标,将研究区划分为不同的岩性类。得到的区域地球化学分类图反映了一定的岩性分布及构造特点,为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了线索。

时艳香, 郝立波, 陆继龙 , .

因子分类法在黑龙江塔河地区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8,38(5):899-903.

[本文引用: 1]

马晓阳, 白显清, 臧晓凡 , .

黑龙江沙兰站幅森林沼泽区基础地质调查中的区域化探新方法

[J]. 物探与化探, 2005,29(2):108-110.

Magsci     [本文引用: 1]

<p>森林沼泽区区域化探新方法的使用,进一步拓展了区域化探资料的应用范围,使其在基础地质调查中的应用成为可能。根据沙兰站幅区域化探扫面成果,从元素组、元素的表生富集系数、元素的含量区间、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等方面,对区域化探资料在基础地质调查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p>

王保林, 翁士明, 汤正江 .

应用多元素背景判断法在浅覆盖区进行1∶20万地质填图的尝试

[J]. 安徽地质, 2005,15(4):294-297.

DOI:10.3969/j.issn.1005-6157.2005.04.012      URL     [本文引用: 1]

运用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多种元素的背景含量对浅覆盖区的主要地质体和线形构造进行尝 试性划分.通过对区域化探资料的整理分析,依据地球化学示踪作用原理,运用多元素背景判别法,较好地圈定了存在元素含量差的地质体和线性构造,提高浅覆盖 区区域地质填图成果的信息承载量.

郝立波, 陆继龙, 李龙 , .

区域化探数据在浅覆盖区地质填图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J]. 中国地质, 2007,34(4):710-715.

DOI:10.3969/j.issn.1000-3657.2007.04.022      URL     [本文引用: 2]

区域化探数据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可用于浅覆盖区区域地质填图。笔者系统研究了浅覆盖区水系沉积物化学成分与基岩化学成分的关系,利用水系沉积物氧化物成分,以区域岩石化学成分为约束,提出了基岩化学成分推断方法;根据水系沉积物与其矿物化学成分间质量平衡关系,提出了基岩矿物组成推断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球化学推断地质图的编制方法,并在典型森林-沼泽浅覆盖区进行了试验,地质调查和钻探工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充分利用区域化探资料,提取地质填图信息,是提高浅覆盖区地质填图质量的有效途径。

赵玉岩 .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在浅覆盖区地质调查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D]. 长春:吉林大学, 2009.

[本文引用: 1]

吴俊, 卜建军, 谢国刚 .

区域化探数据在华南强烈风化区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J]. 地质力学学报, 2016,22(4):954-966.

[本文引用: 1]

青海省地质矿产局.

格尔木东农场幅、东温泉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部分)

[R]. 1983.

[本文引用: 1]

青海省地质矿产局.

错坎巴昂日东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部分)

[R]. 1993.

[本文引用: 1]

吴珍汉, 叶培盛, 胡道功 , .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南部古近纪逆冲推覆构造统

[J]. 地质通报, 2011,30(7):1009-1016.

[本文引用: 2]

王立全, 潘桂棠, 丁俊 , .

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及说明书(1∶1500000)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3.

[本文引用: 1]

李宾, 李随民, 杨传祥 , .

地质体方法圈定化探异常——以张家口某地区为例

[J]. 地质找矿论丛, 2011,26(2):212-216.

URL     [本文引用: 1]

如何确定元素异常下限是化探工作的关键问题。由于元素在不同的地质体内具有不同的分布形式和背景含量,因此在地质情况较复杂地区采取统一值作为元素异常下限值存在一定缺陷。文章以张家口某地区1?20万水系沉积物数据为例,在分析不同地质体内元素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确定了不同地质体内元素异常区域,研究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弥补全区采用统一值圈定异常所造成的不足。

李随民, 魏明辉, 郝华金 .

消除背景影响的化探异常圈定方法——以张家口地区为例

[J]. 中国地质, 2014,41(6):2083-2090.

[本文引用: 1]

赵澄林, 朱筱敏 .

沉积岩石学

[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

[本文引用: 1]

郝立波, 李巍, 陆继龙 .

确定岩性复杂区的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的方法

[J]. 地质通报, 2007,26(12):1531-1535.

DOI:10.3969/j.issn.1671-2552.2007.12.004      URL     [本文引用: 1]

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的确定是化探找矿的关键。不论是水系沉积物还是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岩性对许多元素背景值的影响都是十分显著的。在地质情况复杂的区域内,采用统一的异常下限值圈定异常是不合理的。根据样品的成矿元素与氧化物(SiO2)的相关关系,确定了岩性对成矿元素背景的影响。对受岩性影响显著的成矿元素,通过线性回归模型,以残差置信带确定元素异常的下限。实例研究证明,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岩性变化对成矿元素背景的影响,能够有效地区分元素背景和异常。

荣发准, 张彦霞, 孙长青 , .

合肥盆地不同背景下化探异常的变化规律

[J]. 物探与化探, 2004,28(5):433-435.

Magsci     [本文引用: 1]

<p>以合肥盆地为例,分析不同背景下的地球化学异常的变化规律及其勘探意义,提出划分区块的原则,指出化探工作者不可忽略对背景的深入研究</p>

周永恒, 李守义, 张璟 .

基于地质背景分析的区域化探数据系统误差校正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41(3):753-758.

[本文引用: 1]

蒋敬业, 程建萍, 祁士华 , .

应用地球化学

[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6, 1-340.

[本文引用: 3]

韩吟文, 马振东, 张宏飞 , .

地球化学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3.

[本文引用: 1]

/

京ICP备05055290号-3
版权所有 © 2021《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航遥中心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060192;62060193 E-mail:wht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