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Alert Rss
 

物探与化探  2018 , 42 (1): 87-95 https://doi.org/10.11720/wtyht.2018.1.10

Orginal Article

复杂裂缝地球物理模型制作及地震采集处理研究

张福宏1, 黄平1, 黄开伟2, 关旭1, 邹定永1, 梁瀚1

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2.西南油气田公司 国际合作事业部,四川 成都 610051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lex fracture geophysical model and the gathering and processing of seismic data

ZHANG Fu-Hong1, HUANG Ping1, HUANG Kai-Wei2, GUAN Xu1, ZOU Ding-Yong1, LIANG Han1

1.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and Gas Field Company,Chengdu 610041,China
2.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Southwest Oil and Gas Field Company,Chengdu 610051,China

中图分类号:  P6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8918(2018)01-0087-09

责任编辑:  ZHANG Fu-HongHUANG PingHUANG Kai-WeiGUAN XuZOU Ding-YongLIANG Han

收稿日期: 2016-11-16

修回日期:  2017-06-23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1-20

版权声明:  2018 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所有

基金资助: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大专项(2012E-2601-0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47002-005、2016ZX0505200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福宏(1981-),男,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供职于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所,长期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工作。Email:zhangfuhong@petrochina.com.cn

展开

摘要

裂缝是川中侏罗系致密油储层主要的渗流通道和重要的储集空间,控制着油气的分布与高产。储层裂缝主要分为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构造裂缝和在储层沉积或成岩过程中产生的成岩裂缝,所以裂缝的研究及预测对于寻找致密油储层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研究复杂裂缝特征及制作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与实际地质参数相关的裂缝储层地震物理模型,并对其进行地震采集得到三维地震数据,经常规的叠前、叠后处理,得到综合裂隙模型的三维纵波地震数据。处理结果对于研究裂缝及裂缝带的地震反射特征、优选裂缝预测的敏感属性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侏罗系 ; 裂缝 ; 地球物理模型 ; 正演

Abstract

The fracture is the main flow channel and the important reservoir space of the Jurassic tight oil reservoir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which controls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high yield of oil and gas.The fractures of reservoir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the structural fractures formed by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the diagenetic fractures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and diagenesis.So the study and prediction of fractures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search of tight oil reservoir.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anufacture methods of complex fracture,the authors constructed a fractured reservoir seismic physical model associated with the actual geological parameters,and carried out the study of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acquisition of seismic data,the regular pre- and post-stack processing,a 3D P-wave seismic data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crack model.The results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acture and the fracture zone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sensitive properties of the optimal fracture prediction.

Keywords: Jurassic ; fracture ; geophysical model ; forward

0

PDF (702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张福宏, 黄平, 黄开伟, 关旭, 邹定永, 梁瀚. 复杂裂缝地球物理模型制作及地震采集处理研究[J]. 物探与化探, 2018, 42(1): 87-95 https://doi.org/10.11720/wtyht.2018.1.10

ZHANG Fu-Hong, HUANG Ping, HUANG Kai-Wei, GUAN Xu, ZOU Ding-Yong, LIANG Ha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lex fracture geophysical model and the gathering and processing of seismic data[J]. , 2018, 42(1): 87-95 https://doi.org/10.11720/wtyht.2018.1.10

0 引言

为了对裂缝中纵波传播特征进行研究,通常采用正演模拟方法。正演模拟方法可分为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参数设置简单可变,但是存在裂缝理论模型建立困难以及不易验证等问题,目前学者多采用这种正演手段。地震模型模拟方面存在着制作工艺和人力成本的问题,在国内外开展的研究较少,然而其模拟的结果更为真实有效。笔者在分析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四川盆地川中侏罗系致密油裂缝储层地质情况,尤其是大安寨段储层的地质和地震特征,设计制作了一个地震—地质模型和一个抽象简化的缝洞模型。模拟面积共10 km×10 km,深度为2~4 km;通过设计和构建一个裂缝储层地震物理模型,研究裂缝储层的地震物理模拟技术,探讨裂缝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从而开展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研究。

1 复杂裂缝地震物理模型技术

地震物理模型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实验室内将野外地质形态或地质体按照一定的尺度相似比用相应的材料制作成地质模型,并用超声波测试方法模拟野外地震勘探方法进行数据采集的一种正演技术。它能较真实地观测声波或弹性波在模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从而来推断地震波在地下地质构造中的传播波场特征。在利用地震物理模型进行地震波传播过程模拟和现象分析时主要应考虑:①模型与原型应服从同一自然规律,可以用相同的物理方程来描述;②描述模型与原型的物理量应相似;③模型与原型的空间条件和时间条件应相似。根据波动方程的统一性,考虑波在实际地层介质的传播速度v、旅行时间t、传播距离l等基本参数,可以导出

MvMtMl=1,(1)

式中,Mv=vmv,Mt=tmt,Ml=lml,其中vm,tm,lm分别是波在模型介质中的速度参量、旅行时间及传播距离参量,MvMtMl分别代表对应的模型参数(vtl)与实际原型参数的相似比,又因为Mλ=λmλ(λmλ分别为模型和原型中的波长,Mλ为波长相似比),于是式(1)可以写成:

Ml/Mλ=1(2)

式(1)明确提出了在波动方程成立的前提下对时间、空间和介质物性3方面的要求,并表明在介质物性方面只考虑波速相似即可;式(2)则指明了模型尺度相似比与波长相似比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试验中所要的野外真实地质体的速度来选择模型材料制作的具体情况确定MlMt

模型制作的材料主要是形态易加工的,有各种树脂、硅橡胶、石蜡、石膏等。其中,速度变化可控的复合材料是最理想的三维地质模型制作材料,速度变化可通过不同的配比来控制。通过对大量不同复合材料和实验声学参数的测试表明,环氧树脂与硅橡胶类之间的复合仍是一种较合适的模型材料。

2 等效裂缝介质弹性参数的基本理论

地震资料中包含了裂缝的信息,地震方法是识别裂缝型储层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基础是各向异性理论。然而,因地下裂缝分布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利用地震属性参数和各向异性理论来检测地下裂缝系统特征仍处于探索阶段。

物理模型中裂缝体是在Hudson模型的基础上再等效制作成的。其纵横波速度和各向异性规律与Hudson裂缝理论一致,各向异性参数是由Thomsen理论计算得到。Hudson[1-2]在一定的条件下,给出了定向排列的裂缝介质的有效弹性模量,为裂隙介质的数值模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可以应用到物理模拟的研究中。Thomsen发展了Hudson 的理论,假设各向异性介质中包含孔隙液可以连通的裂隙,这个理论要求液体压力局部平衡。并由此引出了一套Thomsen 各向异性参数,可以方便地表示出纵横波的各向异性差异。

2.1 Hudson裂缝理论

由于裂缝的形状各异,分布也不均匀,精确求解裂缝介质的弹性张量,目前尚无方法。等效介质理论能够简化裂缝引起的地震各向异性分析,至今仍然是研究裂缝介质的主流方法。其中Hudson理论模型被广泛应用。Hudson模型是基于对含有薄硬币形状的椭球缝隙或包含物的弹性固体中的平均波场的散射理论分析而得到的[1,3],他的理论假设条件比较多。首先,定向排列的稀疏裂缝的尺度要比地震波波长小得多;其次,裂缝不连通,裂缝之间无流体流动,形状为薄的扁球体;最后,裂缝所含气体或者液体等物质的物理模量应该比围体介质小。

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裂缝介质的有效弹性模量C可以表示为:

C=C0+bC1+b2C2(3)

其中:C(0)是背景介质的弹性张量,C(1)C(2)分别是裂缝以及裂缝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阶和二阶弹性模量。b则是裂缝密度:

b=N×a3(4)

式中,N是单位体积内的裂缝个数,a是裂缝的半径。在物理模型实验中,就是根据Hudson理论进行完成的。

2.2 Thomsen各向异性参数

Thomsen理论对各向异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理论认为当各向异性在小于20%的时候,这种情况可以定义为弱各向异性,从而使得相应的研究得到简化。为了方便各向异性的研究,Thomsen提出针对弱各向异性VTI介质的参数[4-5]:

α=c33ρ,β=c44ρ,ε=c11-c332c33,γ=c66-c442c44,δ=(c13+c44)2-(c33-c44)22c33(c33-c44),(5)

其中,αβ是沿对称轴传播的纵波和横波速度,εγ代表纵波各向异性和横波各向异性差异程度,δ则和波前的椭圆形状有关。对于同性介质ε,γδ为0。

此外,纵波各向异性参数ε可以由不同方向上的速度计算得到,横波各向异性参数γ类似:

εvPH-vPVvPV=vP(90°)-vP(0°)vP(0°)γVSHH-VSHVVSHV=VSH(90°)-VSV(90°)VSV(90°)=VSH(90°)-VSH(0°)VSH(0°)(6)

相似的,通过Bond变化将x3对称轴变到x1方向,则对于HTI介质,Thomsen参数变为:

ε=c33-c112c11,γ=c44-c662c66,δ=2c66+c13-c11c11(7)

Hudson裂缝理论和Thomsen各向异性参数都是一种等效理论,这些公式在进行地震物理模拟时可用于对裂隙介质制作的指导。

3 等效裂缝介质的制作和测试方法

地震物理模型技术的最大特点是能较真实地模拟野外实际地质情况。到目前为止,这一技术所遵守的最基本原则主要是波传播的运动学相似性,即波的传播速度,空间尺度和频率的相似性。但裂缝性油气储层模型中主要的模拟对象是各种复杂多变的缝隙,常常成群、成带分布。单个裂缝尺度非常小,通常所说的裂缝指的都是裂缝带。同时裂缝的裂缝开度都是毫米级别的,按照模型相似比无法制作出如此小的裂缝,这使得这种空间尺度的相似性在制模过程中受到挑战[6]

采用Hudson等效介质理论设计制作3种不同基质速度的裂隙模块(分别见图1a、1b和1c),3种基质速度代表裂缝填充物不同。基质采用速度变化可控的复合材料,即环氧树脂与硅橡胶之间的复合。通过不同的配比控制速度的变化。设计3种环氧树脂和硅橡胶配比,分别代表的3种基质纵波速度分别为2 348、2 125、1 817 m/s,密度分别是1.147、1.127、1.102 g/cm3。用纸质中的纤维模拟微小裂隙,按一层复合材料一层纸质纤维的方式叠合在一起,制作成裂隙片,然后切割成需要的裂隙块,如图1所示。

图1   裂缝块的制作过程

   

图2a为制作的三个样块的实物照片,裂缝是垂直的,规定垂直裂缝走向的水平方向为y方向,沿着裂缝走向的水平方向为x方向,垂直为z方向(图2b)。其中三种样块纸张数都是320张,样块1环氧树脂和硅橡胶配比为1:0.15,样块2的基质为配比1(1:0.3),样块3的基质为配比3(1:0.45)。裂缝样块参数参照表1表2。裂缝密度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制作裂缝的基质速度的增加无论平行裂缝方向还是垂直裂缝方向测试得到的纵波和横波速度都是增加的,纵波各向异性εzy和横波各向异性γx随基质速度的增加而减少。

图2   样块实物图和示意图

   

表1   裂隙样块具体参数

   

裂隙
编号
环氧树脂与
硅橡胶配比
纸纤维张数裂缝密度
(张/mm)
x/mmy/mmz/mmρ/(g/cm3)
样块11:0.153209.20347.8134.7725.381.156
样块21:0.303209.59847.5533.3429.611.126
样块31:0.453209.74432.8430.6732.841.095

新窗口打开

表2   裂隙样块纵横波测试参数

   

新窗口打开

图3给出了自行研制的速度可变的材料加工的各种裂缝,最小厚度可加工厚度为0.15 mm的裂缝薄片,由两层比例为1:0.15的环氧树脂和硅橡胶复合材料中间夹着一层纸质纤维叠加而成的。裂缝在模型中的放置是一个技巧性的技术,根据设计目的可以有各种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放置后的位置确定,每个裂缝的位置都用精度较高的(0.1 mm)测量仪正确测量出来。

图3   不同类型裂缝

   

通过反复摸索和制作发现裂缝储层的模型制作采用裂缝埋入(或嵌入)法是一种最佳的制作方式,此方式就是不同速度的基质材料和纸质纤维材料事先制作不同大小和方位、倾角、密度等的裂缝,在制作储层时在设计的位置埋入层内。为此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裂缝模型制作流程:

1)依据所要模拟的地质特征参数和目的确定模型的空间和地震参数比例,依据现有物理模型实验技术和条件,裂缝储层模型的空间尺度因子一般选用1:10 000或者1:20 000比较合适。

在这个比例下,实验室1 mm的洞相当实际10 m或者20 m。虽然20 m以上的大裂缝在实际地下构造中很少有,但由各种裂缝形成的裂缝区(或带)往往可能大于20 m,同时实验中模拟的是裂缝带;另一方面,如果减小比例尺度(如:选用1:5 000),当模拟地层埋深4 000 m时,地质模型至少要制作0.8 m厚,10 km测线则需模型长度大于2 m。这样大的模型除制作困难外,震源能量也会受到限制。如果增大模型尺度比例,小于10 m裂缝的模型就很难制作了。

2)依据裂缝内充填物的地震参数制作各种模型材料,通过混合高低速度材料的方法得到不同纵横波速度和密度的模型材料,通过与纸质纤维复合叠加得到裂缝的各向异性特征,在一定面积内添加低速小薄片材料模拟小群缝分布。

3)裂缝大小和类型制作,可采用各种速度材料的裂缝片,通过机械或手工方式得到形态大小的裂缝,一般都是长方体的形态。直接用卡尺测量裂缝的体积有一定的误差,但这个误差在容许范围内。

4) 群缝大小和体积的测量。裂缝大小和体积的测量是裂缝物理模型中定量分析的一个重要步骤。由于采用等效裂缝理论,裂缝的的大小虽不一,单形态基本上是规则的,对裂缝的定量描述可直接用游标卡尺测量。但是当裂缝成群出现时,为了描绘其规模,本实验用3个参数进行刻画,群缝中裂缝条数,裂缝群的最宽和最窄处的距离(最大和最小距离)以及裂缝总长度。图4给出了模拟的裂缝群及其描述参数示意。

图4   裂缝群及裂缝描述参数示意

   

4 裂缝地球物理模型设计及制作

该地震物理模型模拟的目的层主要是大安寨组,为一套大型淡水湖相沉积。发育灰褐色介壳灰岩。介壳灰岩层薄、致密、非均质性强,属特低孔、特低渗孔隙—裂缝性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次生溶蚀孔、洞、裂缝及微孔隙和微裂缝。大安寨段灰岩孔隙度大部分小于2.0%,平均为0.97%,渗透率大部分小于0.1 μm2,平均为0.07 μm2

模拟区的构造相对平缓,受力较弱,构造SN两端发育有小断层,断距一般几十米到百米左右,未见大断层。 主要发育近EW向、近SN向和NW向裂缝,NE向裂缝发育较弱。高角度剪切裂缝是该区裂缝的主要类型,低角度裂缝和斜交裂缝的发育程度低于高角度裂缝。

空间上模型以10 000:1的比例尺度进行设计制作,即模型的面积为1 m2,模拟区面积为10 km×10 km,深度约4 km。速度比例因子采用2:1,即实际 5 000 m/s,模型中采用2 500 m/s。模拟目的层以大安寨段为主,模拟深度从2~4 km,模拟6个地质层,其中有两个过渡层。0~2 km的位置用水等效为低速层。图5给出了一张纵向地质剖面(平面位置见图6中1线),从图中可以看到地层和断层的大致形态,各地层参数参照表3所示。

图5   垂直地质剖面

   

表3   模型参数和实际参数关系

   

新窗口打开

考虑到裂缝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出现多种裂缝类型,在地震剖面上无法正确识别这些裂缝的特征,为此设计一个考虑单一因素的裂缝模型,通过设计不同参数的裂缝组,用正演方式总结地震特征。所以本模型是把实际地质特征与理想的裂缝特征结合在一起的模型,使得在地震模型制作和数据采集具有相同的条件[7]

在水平方向上,模型地层主要为平层,南高北低的大单斜背景。图6给出了模型大安寨段顶界面裂缝放置后得到的分布图,分为两个模拟区域,简化裂缝区和实际裂缝区。北半部为简化裂缝区(模型见图7),规则地摆放着8个裂缝区,前两个裂缝区中都分为a、b、c三组不同基质制作成的裂缝。第3区到第6区有a、b两组不同基质的裂缝。a、b、c三组环氧树脂和硅橡胶比分别为1:0.15、1:0.3和1:0.45,即基质速度分别为2 348、2 125、1 817 m/s,密度分别是1.147、1.127、1.102 g/cm3。经过速度比例1:2、密度比例1:1.63换算成实际参数,速度分别为4 696、4 250、3 634 m/s,对应的密度分别为1.87、1.837 、1.796 g/cm3。7区材料配比为1:0.3,8区材料配比为1:0.15。

图6   大安寨段顶层和简化裂隙水平分布示意

   

图7   大安寨段顶界简化裂缝区

   

模拟的大安寨段地层厚度为100~190 m左右,在其顶部有规律地排列延伸长度变化、裂缝宽度变化、裂缝间距变化、裂缝密度变化,以及裂缝倾角和裂缝方位不同的几组裂缝。裂缝分布在模型中心的6.5 km×7 km区域内,相邻洞间隔约为0.5 km,可以较好地避开裂缝之间的影响。和简化裂缝区相比,实际裂缝区在大安寨段划分更小的地层,按照实际地质的3类岩石模式分层,存在岩性尖灭,分布4条小断层。

地质模型的制作采用反射浇注方式,最终得到的地球物理模型在大安寨段的裂缝分布如图7图8图7为简化裂缝区,图8为实际裂缝区。模拟的实际裂缝区比简化裂缝区的深度更大。

图8   大安寨段顶界实际裂缝区

   

5 模型三维地震采集及处理

地震物理模型实验的第2步就是物理模型正演数据的采集,数据的采集主要由三维地震物理模型数据采集系统(也称三维地震物理模型观测系统)来完成。

具体步骤是将制做好的物理模型放入水槽中,依据实际采集参数设计地震观测系统,采用单道激发单道接收的方式进行超声物理模拟数据采集[8-9],这可以避免检波点和震源性能不一致的问题,表4为观测系统参数。图9为观测系统定义后得到的覆盖次数图,满覆盖次数和设计次数吻合,且覆盖次数范围分布合理。

地震物理模型的数据处理与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大同小异。但由于物理模型采集过程中的可控制性和模型构造的已知性及地表条件的简单性,使得地震物理模型数据的处理较实际资料的处理要简单一些。关键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的已知性设计合理的处理流程和精心选择、调整处理参数,尽量降低许多处理模块的一些假设和限制条件对最终处理质量的影响[10]。物理模型地震正演资料处理与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相似,处理流程如图10

表4   物理模型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参数

   

项目方案
观测系统14L×8S×240R
面元尺寸25 m×25 m
覆盖次数10×7=70次
接收道数3 360道
道距50 m
炮距50 m
接收线距400 m
炮线距600 m
纵向最大炮检距6 150 m-200-50-200-6 150 m
最小非纵距25 m
最大非纵距2 775 m
最大炮检距6 747 m
束线滚动距离400 m
横纵0.56

新窗口打开

图9   裂缝物理模型观测系统覆盖次数

   

图10   物理模型地震资料处理流程

   

6 裂缝地震响应特征

通过地震采集及数据处理,最终得到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地震数据。为了能全面地显示裂缝带引起的地震响应,将模型裂缝带地震响应分为两类:大尺度裂缝带和小尺度裂缝带地震响应,其中裂缝组合的地震响应也归类到小尺度裂缝带地震响应的类别中。在裂缝发育段,地震反射主要以延伸距离较短、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同相轴为主。篇幅所限,以图11,12为例,对大尺度和小尺度裂缝地震响应进行分析。图11为简化裂缝区不同长度裂缝(第1区a组裂缝)的地震响应,图中上部的剖面为过第1区a组裂缝的inline(南北方向)偏移剖面,下部为xline(东西方向)过对应裂缝带的地震剖面,可以发现裂缝区有明显的异常反射,同相轴出现断续和串珠现象,在50 m长度时顶面缺失反射,当裂缝带长度达100 m时顶部出现反射。长度大于100 m的裂缝带上反射珠状特征明显,长度50 m和100 m时顶部反射缺失,底部有串珠特征;随着裂缝长度增大,其地震响应反射增强、范围都增大(inline和xline),大尺寸裂缝带顶部反射与围岩相位相反,同相轴呈波浪形态或是断开形成多组串珠,底部较连续。

图11   过简化裂缝区第1区a组裂缝(大尺度)在inline和xline地震剖面上的响应

   

图12为工区南部模拟实际裂缝区(小尺度裂缝)的地震响应,群缝的地震反射比较杂乱,一般表现为能量减弱,同相轴变粗、扭曲和错断;离断层近的裂缝与之相互干涉形成“珠”状反射(群缝4);密度大的裂缝群变化更明显。

图12   实际裂缝区(小尺度裂缝)在地震剖面上的响应

   

对叠后地震数据提取和裂缝相关的地震属性,包括曲率属性[11]、倾角属性[12]、相干属性[13]以及蚂蚁体[14]等属性对大安寨段进行裂缝预测,图13~16为相应属性在大安寨段的裂缝预测分布。各属性预测断层边界清晰,断层间交叉关系清楚,与断层平面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大裂缝尺度预测方面,方差属性预测裂缝边界清晰、效果最好,最差的是蚂蚁体属性;小尺度裂缝预测蚂蚁体效果最优。

图13   曲率属性平面

   

图14   倾角属性平面

   

图15   相干属性平面

   

图16   蚂蚁体属性平面

   

7 结论

1)本文所采用的模型制作思路及技术,能够有效的模拟地下裂缝分布,通过三维地震采集及数据处理解释,对裂缝的地震响应及地震属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表明该地球物理模型对于研究裂缝及裂缝带的地震反射特征、优选裂缝预测的敏感属性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大尺度裂缝带呈现 “串珠”状地震响应特征;小尺度裂缝(裂缝带长度小于100 m且宽度小于30 m)呈现振幅减弱,甚至错断的现象;群缝更接近于实际地质裂缝情况,地震反射表现为杂乱、同相轴扭曲、呈“波浪”状,密度大的裂缝群变化更明显;越接近断层,与之干涉呈多个串珠组合形态。

3)通过各种叠后地震属性进行裂缝预测的结果对比,认为方差属性对于大尺度裂缝预测效果最好,小尺度裂缝预测蚂蚁体效果最优。但需要注意的是,叠后裂缝检测方法虽然能揭示断层规模、产状特征[15],但对于小型裂缝带敏感度不够[16],也不能清楚指示裂缝网络的沟通情况,因此下一步需要结合叠前方位属性预测技术[17]对裂缝的沟通情况、裂缝的方位及密度进行精细描述。

(本文编辑:叶佩)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Hudson J A.

Wave speeds and attenuation of elastic waves in material containing cracks

[J].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1981,64(1):133-150.

[本文引用: 2]     

[2] Hudson J A.

A higher order approximation to the wave propagation constants for a cracked solid

[J].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1986,87(1):265-274.

[本文引用: 1]     

[3] Schoenberg M.

Elastic wave behavior across linear slip interfaces

[J].Journal of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80,68(5):1516-1521.

[本文引用: 1]     

[4] Thomsen L.

Weak elastic anisotropy

[J].Geophysics,1986,51(10):1954-1966.

[本文引用: 1]     

[5] Chang C H,Gardner G H F,McDonald J A.

A physical model of shear-wave propagation in a transversely isotropic solid

[J].Geophysics,1994,59:484-487.

[本文引用: 1]     

[6] 贺振华,李亚林,张帆,.

定向裂缝对地震波速度和振幅影响的比较—实验结果分析

[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1, 23(1):1-5.

[本文引用: 1]     

[7] Ass'ad J M, McDonald R H,Tatham R H,et al.

Elastic wave propagation in a medium containing oriented inclusions with a changing aspect ratio:A physical model study

[J].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1996,125:163-172.

[本文引用: 1]     

[8] Ass'ad J M,Tatham R H,McDonald J A.

A physical model study of microcrack-induced anisotropy

[J].Geophysics,1992,57(12): 1562-1570.

[本文引用: 1]     

[9] Ass'ad J,Tatham R H,McDonald J A,et al.

A physical model study of scattering of waves by aligned cracks:Comparison between experiment and theory

[J].Geophysics Prosp,1993,41:323-341.

[本文引用: 1]     

[10] Wei J X.

A physical model study of different crack densityes

[J].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2004,1(1):70-76.

[本文引用: 1]     

[11] 乐喜友.

利用模型技术研究地震属性的地质意义

[J].物探与化探,2001,25(3):191-197.

[本文引用: 1]     

[12] 韦红,朱仕军,谭勇,.

小断层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

[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30(2):135-139.

[本文引用: 1]     

[13] 吴永平,王超.

三维相干体技术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中的应用

[J]. 断块油气田,2008,15(2):27-29.

[本文引用: 1]     

[14] 王丹,贾跃伟,魏水建,.

新场须四段叠后裂缝综合预测

[J].物探与化探,2014,38(5):1038-1044.

[本文引用: 1]     

[15] 巫芙蓉,李亚林,王玉雪,.

储层裂缝发育带的地震综合预测

[J].天然气工业,2006,26(11):49-52.

[本文引用: 1]     

[16] 王开燕,徐清彦,张桂芳,.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综述

[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28(2):815-823.

[本文引用: 1]     

[17] 党青宁,崔永福,陈猛,.

OVT域叠前裂缝预测技术——以塔里木盆地塔中ZG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为例

[J].物探与化探,2016,40(2):398-404.

[本文引用: 1]     

京ICP备05055290号-3
版权所有 © 2021《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航遥中心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060192;62060193 E-mail:whtbjb@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