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Alert Rss
 

物探与化探  2018 , 42 (1): 199-205 https://doi.org/10.11720/wtyht.2018.1.25

Orginal Article

地质背景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以渝北地区为例

严明书12, 黄剑3, 何忠庠1, 鲍丽然1, 罗宇洁1

1.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东南地质大队,重庆 400038
2.重庆土地质量地质调查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
3.中国电建集团 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The influence of geological background on trace elements of soil, A case study of Yubei area

YAN Ming-Shu12, HUANG Jian3, HE Zhong-Xiang1, BAO Li-Ran1, LUO Yu-Jie1

1.Southeast Sichuan Geological Group, Chongqing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s Exploration, Chongqing 400038, China
2.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land quality geological survey,Chongqing 400038, China
3.Power 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Limited,Chengdu 610072, China

中图分类号:  P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8918(2018)01-0199-07

责任编辑:  YAN Ming-ShuHUANG JianHE Zhong-XiangBAO Li-RanLUO Yu-Jie

收稿日期: 2017-06-26

修回日期:  2017-07-26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1-20

版权声明:  2018 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所有

基金资助:  国土资源大调查(渝国土房管发[2007]794号),重庆市国土房管科技计划项目(KJ2015043)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严明书(1980-),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矿产、环境等地球化学勘查研究工作。Email:55101626@qq.com

展开

摘要

研究地质背景对土壤元素的控制特征,可为区域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种植施肥和农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网格化定位与化学分析的方法,结合GIS技术和相关评价标准,探讨了地质背景对Cl、Mn、B、Zn、Cu和Mo元素含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渝北地区土壤Mn、Cu、Zn元素含量整体处于适中与丰富水平,Mo、B元素丰缺参半;B、Mo元素含量显著高于重庆主城区,Zn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全国水平。受地质背景影响,B、Cl、Cu、Mn元素呈现高度空间相关性,结构性空间变异起主导作用;Mo、Zn元素表现中等空间相关性,由结构性因素和随机因素双重控制。地层的组对元素含量分布起主控作用,土壤元素含量分布形状在空间上与地层组相对应。成土母岩决定土壤元素含量,是土壤元素含量水平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其影响因素主要为岩石类型,其次为岩石形成的地质时期。土壤类型显著影响元素含量,总体上,Mn、Cu、Zn、 Mo、B 在石灰岩土中含量最高;除B、Mo元素外,其他元素在黄壤中含量最低。

关键词: 渝北 ; 地质背景 ; 土壤 ; 微量元素

Abstract

The study of the control of geological background over soil elements coul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regional soil element geochemical research, planting ferti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layou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n the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Cl, Mn, B, Zn, Cu and Mo by using the grid location and chemical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GIS technology and the related evaluation standard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values of Mn, Cu and Zn are generally moderate and at rich level in Yubei area; Mo and B element values are moderately high and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values of the main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Zn element valu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level. B, Cl, Cu and Mn elements show a high degree of spatial correlation, with structural spatial variation playing a leading role, affected by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Mo and Zn elements show moderate spatial correlation, influenced jointly by structural factors and stochastic factors. The strata play a dominant rol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elemental cont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element content corresponds spatially to the strata. Soil parent rock determines soil elements content level, with the main affecting factor being rock type and the subordinate factor being the geological period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rock . These features further explain the impact of strata on soil elements. The influences of soil type on elements are also significant. The content of Mn, Cu, Zn, Mo, B is highest in the limestone soil, and the content of Mo is the lowest in paddy soil.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udy of the control of geological background as the dominant factor over soil elements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planting ferti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distribution planning.

Keywords: Yubei ; geological background ; soil ; trace elements ; influence

0

PDF (3281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严明书, 黄剑, 何忠庠, 鲍丽然, 罗宇洁. 地质背景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以渝北地区为例[J]. 物探与化探, 2018, 42(1): 199-205 https://doi.org/10.11720/wtyht.2018.1.25

YAN Ming-Shu, HUANG Jian, HE Zhong-Xiang, BAO Li-Ran, LUO Yu-Jie. The influence of geological background on trace elements of soil, A case study of Yubei area[J]. , 2018, 42(1): 199-205 https://doi.org/10.11720/wtyht.2018.1.25

0 引言

按植物对元素的需要量可将土壤元素分为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1]。微量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缺乏或过量均会影响作物的生长代谢[1-2]。因此,研究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对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运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尺度对不同地区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土壤微量元素分布具有结构性和随机性的空间变异特征[3-7]。已有研究表明其结构性空间变异特征主要由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地形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决定,其中,成土母质是最主要因素;随机性空间变异特征主要由耕作方式、施肥、种植制度和工业污染等人为因素决定[8-12],而从地层等地质背景因素研究其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却鲜见报道。

重庆市中西部地区是重庆主要的经济集聚区和农业聚集区,地理环境复杂,地层分布多样,成土母质变化较大,土壤类型较多。渝北地区地处重庆都市经济圈北部,自然地理和地质地貌在重庆市中西部地区具有典型性,研究其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对重庆市中西部地区有代表意义。有关渝北地区土壤微量元素的已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13,14],而对其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报道较少。本文采用GIS定位技术对重庆市渝北地区进行大面积采样测量,研究区内土壤微量元素Cl、Mn、B、Zn、Cu和Mo的分布特征,探讨地层、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等地质背景因素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生态农业发展、合理配方施肥以及土壤环境保护提供地学依据和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106°30'E-107°00'E, 29°40'N-30°00'N)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8~18.8 ℃,年降雨量为1 100 mm左右。该区土壤类型为紫色土、黄壤、石灰岩土和水稻土[15]。成土母岩为砂岩、泥岩和石灰岩。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为水田和旱地,农业发展定位为特色农业产业化,同时逐步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农业产业规划上将逐年新增高山蔬菜基地。

研究区地层成NE—SW条带状分布,地层(图1)呈大致平行排列叠置,地层由老到新为: 二叠系龙潭组(P2l)、三叠系飞仙关组(T1f)、三叠系嘉陵江组(T1j)、三叠系雷口坡组(T2l)、三叠系须家河组(T3xj)、侏罗系珍珠冲组(J1z)、侏罗系自流井组(J1-2z)、侏罗系新田沟组(J2x)、侏罗系下溪沙庙组(J2xs)、侏罗系上溪沙庙组(J2s)。T2l、T1j、T1f及P2l地层主要分布山岭,T3xj地层主要分布在山腰,J2s、J2xs、J2x、J1-2z及J1z主要分布在谷地。

图1   研究区地质略图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按中国地质调查局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6],网格化采集土壤样品7 105件,样品采集密度4个点/km2。采样时兼顾土壤类型、利用方式等多重因素,采样深度为0~20 cm,剔除动植物残体、石块等杂物。在典型地层分布区采集地质剖面岩石、土壤各88件。样品测试单位为国土资源部成都岩矿测试中心。用WP1型平面光栅摄谱仪(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测定B,检出限2.0 mg/kg;用X seriesⅡ等离子体质谱仪(美国热电公司)测定Mo,检出限0.1 mg/kg;用PW4400 X射线荧光光谱仪(荷兰帕纳科公司)测定Cl、Mn、Zn、Cu,检出限分别为8.0 mg/kg、6.1 mg/kg、1.0 mg/kg、0.5 mg/kg。元素分析质控措施遵循中国地质调查局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6],合格率达到100%。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利用SPSS19.0和Excel对数据进行一般性统计和K-S检验,利用GS+9.0软件进行半方差分析,利用Mapgis 6.7中的克里格插值法绘制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图。

2 结果与讨论

2.1 土壤元素分布特征

2.1.1 元素空间变异结构特征

研究区土壤微量元素B、Cl、Cu、Mn、Mo、Zn半方差分析结果(表1)表明,各元素偏度及峰度较大,均不符合正态分布。经对数转化后,符合或近似正态分布,满足地统计学分析的基本要求。对土壤微量元素进行各向同性变异函数拟合,按照决定系数(R2)最大、残差(RSS)最小的原则选择最优半方差函数拟合模型,该区上述微量元素最佳理论模型均为指数模型。

表1   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的理论模型和相应参数

   

指标理论模型块金值基台值块金值/基台值变程决定系数残差
B指数模型0.005 630.027 4620.509.90.5737.443×10-5
Cl指数模型0.002 430.016 8614.414.50.5076.683×10-6
Cu指数模型0.040 20.202 219.886330.7864.489×10-4
Mn指数模型0.015 90.091 817.324.20.1221.079×10-3
Mo指数模型0.032 10.064 349.921310.8441.123×10-4
Zn指数模型0.007 040.026 5826.495.40.11.545×10-4

新窗口打开

空间变异主要有随机性和结构性两部分,块金值(C0)、结构方差(C)和基台值(C0+C)分别表示随机变异、结构变异和系统内总的变异。从块金系数(C0/(C0+C)<25%)可知,研究区土壤微量元素B、Cl、Cu、Mn表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结构因素对元素空间变异的贡献较大,这可能由地层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引起,也说明人为随机因素影响小;Mo和Zn元素表现出中等空间相关性(块金系数介于25%~75%之间),说明结构性因素和人为随机因素对空间变异的影响相当。Cu和Mo变程较大,分别为633 km和131 km,说明这两种元素在较大的范围内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其他元素变程较小,为4.5~9.9 km,说明空间自相关性范围较小。

2.1.2 元素含量统计特征

研究区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2。对比可见,渝北地区土壤B、Mo背景值显著高于重庆主城区(重庆都市经济圈),Cl、Mn、Zn和Cu则略高于重庆主城区; Zn背景值则显著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Cl、Mn、B、Cu和Mo总体与全国相当。

表2   研究区土壤微量元素丰度统计mg/kg

   

元素渝北地区重庆主城区全国
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背景值X0背景值X1[17]X0/X1背景值X2[17]X0/X2
Cl22.1410.071.869.766.31.0575.70.92
B9.0375.053.350.640.41.2546.51.09
Mn1514 8726165915521.075571.06
Zn8.61 144.085.784.382.11.0366.21.27
Cu1.4295.027.925.023.41.0722.21.13
Mo0.12543.70.6970.5920.491.210.650.91

新窗口打开

注:背景值为采取逐步剔除±2SO方法求取的算术平均值。

2.1.3 元素丰缺特征

利用点位GPS坐标和样品测试数据[18] ,依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技术规程》[19] 的土壤元素丰缺评价标准,采用MapGIS 6.7软件绘制了研究区表层土壤Mn、B、Zn、Cu和Mo的丰缺分布图(图2);采用元素含量累积频率分级法[16],绘制了土壤Cl元素地球化学图(图2)。

图2   研究区土壤中的元素丰缺图及氯地球化学图

   

图2可知,研究区土壤Mn、Cu、Zn整体处于适中至丰富水平,Mo、B丰缺参半;土壤元素含量均呈条带状分布,长轴NE—SW;从微地貌(山岭、山腰及谷地)与元素含量关系来看,土壤Mn、Cu、Zn的高值分布在山岭,低值分布在山腰;Mo、B高值分布在山岭,低值分布在谷地;Cl高值则分布在谷地,低值分布在山腰。

2.2 地质背景对土壤元素的影响

影响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因素很多,包括成土母岩、土壤类型、坡度、土壤质地、地形、土地利用类型及地貌等[2,10,20,21]。结合报告[18]图2可知,研究区Mn、B、Zn、Cu、Mo元素含量高值分布在山岭区。地形地貌有山岭及其岭上小槽谷,土地利用类型有耕地和林地,成土母质来源有残积土和坡积土,但元素含量高低差异并不显著,说明研究区微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农事活动等对土壤元素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本文从地层、成土母岩及土壤类型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土壤元素含量的因素。

2.2.1 地层对土壤元素含量的影响

地层是指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石的总称[22],主要反映不同地质时期岩石形成的不同环境和物质来源,从而影响岩石组成元素。表3为按地层分组的土壤元素含量统计结果,图3为其柱状图。

表3   研究区不同地层组元素含量平均值mg/kg

   

地层样本数(N)BClCuMnMoZn
J2s367042.379.925.56270.53086.6
J2xs52443.866.724.96240.58988.0
J2x50147.555.527.56310.70088.1
J1-2z34255.547.928.65440.74985.2
J1z40464.053.522.63510.72068.8
T3xj75179.172.916.33790.83659.8
T2l12999.580.828.66191.27683.2
T1j51483.366.242.58591.358108.9
T1f16062.558.192.51 2401.170133.6
P2l6363.367.379.81 1291.615116.9

新窗口打开

图1图2图3表3可看出,研究区土壤Cu等元素分布形状与地层分布一致,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元素高低值分布呈NE—SW向条带状,并展现重复相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与地层高度一致;其二,土壤Cu、Mo、Mn、Zn、B元素的高值主要分布在三叠系雷口坡组(T2l)、三叠系嘉陵江组(T1j)、三叠系飞仙关组(T1f)及龙潭组(P2l),其中龙潭组最高,Cl元素高值主要分在沙溪庙组(J2s),Cu、Mn、Zn、Cl元素低值主要分布在须家河组(T3xj),B元素低值主要分布在沙溪庙组(J2s)。以上结果表明土壤元素含量空间分布主要由地层空间分布造成,地层单元(组)是决定土壤元素含量的重要因素。

图3   不同地层组元素含量柱状图

   

2.2.2 成土母岩对土壤元素含量的影响

不同地质时期可形成同类岩石,但由于物源和环境不同,不同地质时期的同类岩石中元素含量亦有所不同。将研究区地质剖面采集的岩石样、土壤样检测结果兼顾地质年代(纪)和岩石类型(大类)进行分类统计, 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母岩类型及其土壤元素含量特征与富集系数

   

地质年代样本数(N)样品类型BClCuMnMoZn
土壤53.357.229.6617.68994.8
侏罗纪24泥岩51.642.722.87960.48683.2
q1.031.341.300.781.411.14
土壤50.270.524.76090.64791.8
侏罗纪22砂岩29.361.514.68620.53556.9
q1.711.151.690.711.321.61
土壤87.591.415.313430.97972.1
三叠纪8砂岩66.158.87.21710.32245.9
q1.321.562.117.843.041.57
土壤85.055.960.07911.524111.4
三叠纪8石灰岩29.3221.911.51900.48115.0
q2.90.255.234.163.167.44
土壤66.055.191. 79211.878111.9
二叠纪8石灰岩39.762.231.49730.63959.8
q1.660.892.920.952.931.87

注:元素含量单位为mg/kg;q为淋滤富集系数,由土壤/岩石求得

新窗口打开

表4可知,总体上看,同一种元素在每一类母岩和其风化形成的土壤中的含量属同一数量级,如Mn元素在二叠纪石灰岩区的石灰岩(973 mg/kg)和土壤(921 mg/kg)中的含量,Mo元素在侏罗纪泥岩区的泥岩(0.486 mg/kg)和土壤(0.689 mg/kg)中的含量。说明自然状态下成土母岩是土壤元素含量的重要控制因素。从成土母岩分区看,土壤元素含量的高低值并不呈现显著规律,即同类成土母岩形成的土壤元素含量变化大、没有明显的高低含量值特征。同时,形成于不同地质时期的同一成土母岩中同一元素含量具有较大差异,其对应土壤元素含量也具有较大差异。如砂岩区成土母岩及土壤B含量在三叠纪分别为66.11、87.50 mg/kg,而在侏罗纪则分别为29.27、50.18 mg/kg;石灰岩区成土母岩及土壤Cu含量在三叠纪分别为11.49、60.02 mg/kg,而在二叠纪则分别为31.37、91.67 mg/kg。

这说明相对岩石类型而言,岩石形成的地质时期对土壤元素含量具有显著影响。这一特性解释了不同地层组相同岩石类型形成的土壤中元素含量差异较大的原因。

在母岩风化成土过程中,一方面表现出土壤对母岩元素的继承特征,另一方面通过淋滤迁移与淀积作用[23-24] 使土壤与母岩元素组成和含量产生差异。同时,成土过程也表现出土壤表生环境对土壤元素含量的综合影响。从表4中的富集系数(q)可知,多数元素在成土过程中表现富集作用(q>1),石灰岩区成土过程元素富集总体比砂岩区强,泥岩区最低。三叠纪砂岩区Cu、Mo、Mn、Zn,三叠纪石灰岩区除Cl外的所有元素,二叠纪石灰岩区Cu、Mo,均表现显著富集作用(q>2);而三叠纪砂岩区Mn和石灰岩区Zn的富集系数更是大于7。相反,Mn在侏罗纪的砂岩区、泥岩区以及二叠纪石灰岩区,Cl在石灰岩区,均表现了淋滤作用。其中Cl在三叠纪石灰岩区淋滤富集系数更是低到0.25,引起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土壤环境的温、光、水、气、坡度、土壤质地等[2,10,20-21]。可以看出,研究区土壤对母岩元素的富集贫化程度主要受岩石类型的影响,与岩石形成地质时期也有一定关系。

2.2.3 土壤类型对土壤元素含量的影响

不同的土壤类型代表不同的成土环境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土壤元素淋滤富集和有效性。研究区主要土壤类型B等元素含量统计见表5,不同土壤类型元素平均值与研究区平均值的比值见图4。由于样本量较大,各类土壤中元素平均值应趋近于背景值,表征了各类土壤元素含量特征。从表5图4可知,各类土壤元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紫色土、黄壤和石灰岩土B、Mo含量以50%幅度递增;紫色土中Cl含量略高于其他土类;石灰岩土中Cu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类土;黄壤、紫色土到石灰岩土,Mn、Zn以近23%递增。总体上,除Cl元素外,其他元素在石灰岩土中最高;除B、Mo外,其他元素在黄壤中最低。

表5   研究区不同土壤类型元素含量统计

   

新窗口打开

图4   不同土壤类型中元素平均值及其与研究区平均值的比值

   

研究区水稻土原土为黄壤、紫色土和石灰岩土之一,元素含量本应居于各土壤类型平均值左右,但受其水旱轮作等影响,Mo平均值在各土壤类型中表现出最低,说明水稻土环境较其他土壤类型环境Mo易于流失。

2.3 土壤元素对作物施肥及布局的影响探讨

土壤微量元素的丰缺受地质背景影响。研究区元素稍缺或缺乏区铜、锰、锌主要分布在山腰,钼、硼则主要分布在谷地,氯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山腰和山顶。因此,研究区谷地的紫色土区种植水稻、小麦、油菜、柑桔等果实性作物,要注意长期施用硼肥,同时紫色土区农业种植活动应特别施硼钼肥;山腰黄壤区除钼外,微量元素肥料均是补施对象;高山石灰岩土区应注意补施氯肥。

综合以上研究得出的初步成果,笔者希望农业部门在规划研究区作物布局时可以考虑如下几点建议:其一,可通过检测地层组区少量土壤样品而概要掌握地层组区土壤微量元素丰缺状况;其二,研究区山腰黄壤区除、硼钼元素外其他微量元素均较缺乏,不适宜规划农业产业区;其三,山脉上的耕地微量元素除氯为低值外,其余均较丰富,基础条件适合时更有利于规划高山蔬菜基地。

3 结论

研究区土壤B、Mo元素含量显著高于重庆主城区,Zn元素显著高于全国水平。依据土壤植物养分丰缺标准,Mn、Cu、Zn元素整体处于适中与丰富,Mo、B元素丰缺参半。空间分布差异上,B、Cl、Cu、Mn表现强烈空间相关性,由结构性因素的地层空间分布差异引起;Mo和Zn元素表现中等空间相关性,结构性因素和人为随机因素的空间变异影响作用相当。Cu和Mo变程较大,两种元素在较大范围内存在空间自相关性。

研究区地质背景对土壤元素含量的影响中,地层的组是元素含量分布的代表特征,其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影响元素含量,土壤元素含量高低值分布形状在平面上与地层的组一致,Cu、Mo、Mn、Zn、B元素高值主要分布在龙潭组,Cl元素高值则主要分布在沙溪庙组;成土母岩决定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级别,是土壤元素含量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其影响因素主要为岩石类型,其次为岩石形成的地质时期,母岩对土壤元素的影响进一步解释了地层对土壤元素的影响;土壤类型显著影响元素含量差异,整体上石灰岩土中B、Mo、Cu、Mn、Zn元素含量最高,水稻土中Mo元素含量最低。

研究区地层的组、成土母岩、土壤类型展示出对土壤植物养分微量元素含量的主控因素和代表特征,可为研究区微量元素研究、种植施肥和农业布局规划提供参考。

(本文编辑:蒋实,沈效群)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张晓霞,李占斌,李鹏.

黄土高原草地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J]. 水土保持学报,2010,24(5):45-48.

[本文引用: 2]     

[2] Nikolic N, Nikolic M.

Gradient analysis reveals a copper paradox on floodplain soils under long-term pollution by mining waste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2, 425: 146-154.

[本文引用: 3]     

[3] Foroughifar H, Jafarzadeh A A, Torabi H, et al.

Using geostatistic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iques to characteriz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properties, including micronutrients

[J].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2013,44(8): 1273-1281.

[本文引用: 1]     

[4] Navas A, Machín J.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and arsenic in soils of Aragon (northeast Spain):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J]. Applied Geochemistry, 2002, 17(8):961-973.

[5] 宋丰骥,常庆瑞,钟德燕,.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0(1):36-41.

[6] 王小艳, 冯跃华, 李云, .

黔中喀斯特山区村域稻田土壤理化特性的空间变异特征及空间自相关性

[J]. 生态学报, 2015,35(9):2926-2936.

[7] 杜娟, 张永清, 周进财, .

尧都区耕层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 162-167.

[本文引用: 1]     

[8] 张智,任意,鲁剑巍,.

长江中游农田土壤微量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J].土壤学报,2016,53(6):1489-1496.

[本文引用: 1]     

[9] 农金花, 梁增芳, 石永莲,.

岩溶区植烟土壤 pH, 有效铁锰和交换性钙的空间异质性

[J].土壤,2016,48(4), 769-776.

[10] 武婕,李玉环,李增兵,.

南四湖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J]. 生态学报,2014,34(6): 1596-1605.

[本文引用: 2]     

[11] Cannon H L, Connally G G, Epstein J B, et al.

Rocks:the geologic source of most trace elements

[J]. Geochem. Environ, 1978, 3:17-31.

[12] 陈兴仁,周俊.

安徽江淮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成因

[J]. 分析安徽地质,2012,22(2):123-129.

[本文引用: 1]     

[13] 幸宏伟, 龚翠平.

重庆南温泉公园园林土壤微量元素的分析

[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 29(4): 74-79.

[本文引用: 1]     

[14] 易时来, 邓烈, 何绍兰, .

柑橘园紫色土 Fe/Mn/Zn 含量近红外光谱监测模型研究

[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1): 2318-2324.

[本文引用: 1]     

[15] 四川省农牧厅.

四川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资料汇编[R]

.成都:四川省土壤普查办公室,1992.

[本文引用: 1]     

[16]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技术标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

[S]. 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2014.

[本文引用: 3]     

[17] 张茂忠,雷家立,龚媛媛,.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报告(重庆市)[R]

. 重庆: 重庆市地勘局川东南地质大队,2008.

[本文引用: 2]     

[18] 严明书,张茂忠,陈琦伟,.

重庆市国土资源1:5万生态球化学调查——渝北实验区调查报告[R]

. 重庆: 重庆市地勘局川东南地质大队,2012,137-151.

[本文引用: 2]     

[19] 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技术规程[M].北京: 农业出版社,1979.

[本文引用: 1]     

[20] 高杰,李锐,李今今,.

白云岩风化剖面的粒度分布、元素迁移及碳同位素特征———以黔北新蒲剖面为例

[J]. 生态学报,2016,36(5):1409-1420.

[本文引用: 2]     

[21] 黎娟, 邓小华, 王建波, .

喀斯特地区植烟土壤有效硼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J].土壤,2013,45(6): 1055-1061.

[本文引用: 2]     

[22] 周豪.

四川盆地及其边缘南华系地层划分与对比[D]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 2014.

[本文引用: 1]     

[23] Nesbitt H W, Markovics G.

Weathering of granodioritic crust, long-term storage of elements in weathering profiles, and petrogenesis of siliciclastic sediments

[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97, 61(8): 1653-1670.

[本文引用: 1]     

[24] 刘银飞, 孙彬彬, 贺灵, .

福建龙海土壤垂向剖面元素分布特征

[J].物探与化探,2016,40(4): 713-721.

[本文引用: 1]     

京ICP备05055290号-3
版权所有 © 2021《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航遥中心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060192;62060193 E-mail:whtbjb@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