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Alert Rss
 

物探与化探  2018 , 42 (1): 14-20 https://doi.org/10.11720/wtyht.2018.1.02

Orginal Article

上黄旗—乌龙沟断裂带走马驿—大河南区段地球化学异常解析

张秀芝, 王俊达, 张城钢, 谢晓阳

河北省地质调查院,河北 石家庄 050081

An analysis of the geochemcial anomaly in Zoumayi-Dahenan area along Shanghuangqi-Wulonggou faulted belt

ZHANG Xiu-Zhi, WANG Jun-Da, ZHANG Cheng-Gang, XIE Xiao-Yang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 of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81, China

中图分类号:  P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8918(2018)01-0014-07

责任编辑:  ZHANG Xiu-ZhiWANG Jun-DaZHANG Cheng-GangXIE Xiao-Yang

收稿日期: 2016-12-21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1-20

版权声明:  2018 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所有

基金资助: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河北省1:25万蔚县幅区域化探”(121201122059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秀芝(1967-),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从事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工作。Email:zhxzh0311@163.com

展开

摘要

上黄旗—乌龙沟深断裂带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文中应用河北省蔚县幅1:25万区域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39种元素含量数据,对上黄旗—乌龙沟断裂带蔚县幅境走马驿—大河南区段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进行了解析,通过因子分析确定了共生元素组合,得到的Mo-W-Bi-Cu、Pb-Zn-Ag-Cd及Au-Hg-Ag 3个地球化学异常系列与区域构造、岩浆岩、成矿作用的关系非常密切。该成果有效地解决了多元素异常在空间上交织、难以确定异常元素组合及分布特征的难题,可以为该区地球化学找矿部署、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区域化探 ; 地球化学异常解析 ; 因子分析

Abstract

The Shanghuangqi-Wulonggou faulted belt is an important tectonic-magmatic-metallogenic belt in North China. Based on 1:250000 stream sediment geochemical survey in Weixian Sheet of Hebei Province, the authors obtained content data of 39 kinds of elements for factor analysis, and made an analysis of stream sediment geochemical anomalies in Zoumayi-Dahenan area along Shanghuangqi-Wulonggou faulted belt. The three geochemical anomaly series of Mo-W-Bi-Cu, Pb-Zn-Ag-Cd and Au-Hg-Agshow very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regional structure, magmatic rocks and metallogenic process.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authors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difficulty in determining element associ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anomaly due to the superimposition of various elements and hence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arrangement of geochemcial exploration and study of regional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Keywords: regional geochemical survey ; geochemical anomaly analysis ; factor analysis

0

PDF (545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张秀芝, 王俊达, 张城钢, 谢晓阳. 上黄旗—乌龙沟断裂带走马驿—大河南区段地球化学异常解析[J]. 物探与化探, 2018, 42(1): 14-20 https://doi.org/10.11720/wtyht.2018.1.02

ZHANG Xiu-Zhi, WANG Jun-Da, ZHANG Cheng-Gang, XIE Xiao-Yang. An analysis of the geochemcial anomaly in Zoumayi-Dahenan area along Shanghuangqi-Wulonggou faulted belt[J]. , 2018, 42(1): 14-20 https://doi.org/10.11720/wtyht.2018.1.02

0 前言

在特定的构造—岩浆—成矿带内,往往存在多期次的成矿作用,使不同矿种的矿床(点)在空间上密切伴生[1-2]。这种伴生相应地伴随有多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各元素异常相伴成群出现,在空间上高度重叠又显示出一定的分带性,从而形成元素组合既规律又复杂的地球化学异常集群[3-4]。在此异常集群中,往往存在几组异常,每组异常有特定的元素组合及空间分布规律,并能指示某种矿床类型,这些异常可称之地球化学异常系列。然而,由于多元素异常在空间上交织在一起,很难确定异常元素组合及分布特征,为指示找矿工作带来很大障碍。

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在蔚县幅1:25万区域化探中的上黄旗—乌龙沟断裂带的走马驿—大河南区段发现了以Pb、Zn、Cd、Ag、W、Cu、Bi、Mo、Ag、Au等为主,以La、Nb、Be、U、Th、Zr、Sn等为辅的20余种元素地球化学异常,这些元素异常在中生代侵入岩体内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带重叠分布,在单元素异常叠加图上呈现出“一团乱麻”。如何在重叠分布的异常中分解出具有找矿指示意义的地球化学异常系列,对于进行地球化学找矿部署、确定矿种类型、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等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笔者利用河北省蔚县幅1:2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对幅内上黄旗—乌龙沟断裂带走马驿—大河南区段的地球化学异常系列进行解析,并阐述各系列异常特征及其找矿指示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区域地质背景概况

研究区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大地构造处于华北陆块中北部。新太古界至新生界地层在研究区均有出露,太古宇变质岩为基底,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组成盖层。上黄旗—乌龙沟深断裂(蔚县幅内为走马驿—大河南区段)由北东至南西斜贯全区,在此带内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中晚侏罗世岩浆在司格庄及王安镇、大河南南北两个中心同时发生中心式间歇性侵位,在司格庄及王安镇一带形成哑铃状花岗杂岩体[5](图1)。上黄旗—乌龙沟深断裂带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

研究区金属矿产主要包括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主要有铜、钼、铅、锌等,多数矿床为多金属共生组合类型,成因类型主要有矽卡岩型、岩浆热液型和斑岩型。贵金属矿产主要是金和银,有变质热液和岩浆热液等两种主要成因类型。

图1   蔚县幅地质构造纲要

   

1.2 数据来源

文中数据源于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和山西省地质调查。2012~2014年河北省地调院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1:250 000,以下简称规范)要求,在1:25万蔚县幅河北境10 800 km2面积内,按1.52个样/km2的点位密度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为减少样品分析费用,每4 km2样品组成一个分析样,每个样品测试39项指标。山西省地质调查院于2012年完成“山西省北部及南部1:20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项目,其中包含蔚县幅3 400 km2面积;这部分数据由山西省地质调查院提供。

两单位获取数据的样品采集技术方法及要求相同。笔者主要截取上黄旗—乌龙沟断裂带及其两侧8 km范围内的数据进行研究。

1.3 研究方法

为了解析地球化学异常,就必须要从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多元素地球化学异常集群中提取具有找矿指示意义的组合元素异常。无论在生态地球化学还是勘查地球化学的研究中,因子分析在分析异常元素组合、来源、成因等方面均具有较广泛的应用[6-11]。文中应用R型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异常元素组合,从而解析地球化学异常。

采用均值标准化方法,将研究数据进行标准化(标准化变量=(实测变量-均值)/标准离差),之后利用方差最大旋转法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了8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75%以上,可以解释39个原始变量75%的信息。计算的因子载荷及元素组合列于表1

表1   测区因子载荷及元素组合

   

因子组合F1F2F3F4F5F6F7F8
元素组合及
因子载荷
Nb(0.88)Sr(0.83)Cd(0.94)Ni(0.93)F(0.89)Au(0.75)W(0.69)As(0.83)
Be(0.87)Ba(0.76)Zn(0.87)Cr(0.90)Li(0.81)Hg(0.73)Mo(0.67)Sb(0.71)
K2O(0.87)P(0.75)Pb(0.83)Co(0.90)Ag(0.43)Bi(0.67)Na2O(-0.54)
U(0.82)Na2O(0.61)Ag(0.64)Fe2O3(0.82)Cu(0.45)
Th(0.79)V(0.75)
La(0.77)
Zr(0.74)
Y(0.69)
方差贡献/%30.4812.2610.038.263.893.723.453.23
累计方差贡献/%30.4842.7452.7761.0364.9268.6472.0975.32

新窗口打开

上述因子中,F1、F2、F4、F5、F8主要反映了本区的地质构造及岩性组成特征。F3(Pb-Zn-Ag-Cd)、F6(Mo-W-Bi-Cu)、F7(Au-Hg-Ag)因子元素组合与蔚县幅乃至河北省北部地区主要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相吻合,分别揭示了本区存在的铅锌矿、铜钼矿、金银矿等几种金属矿产的成矿作用,为本区典型矿床的异常元素组合[12]。研究表明, F3因子得分高值区与Pb-Zn-Ag-Cd累加异常区在空间上高度重合,二者空间分布形态几乎完全一致,而因子得分反映的异常形态更为清晰(图2)。

图2   F3因子得分(a)与(Pb-Zn-Ag-Cd)均一化累加结果(b)

   

根据本区因子分析结果及已知矿床元素共生组合规律,确定本区存在Zn-Pb-Ag-Cd、Mo-W-Bi-Cu和Au-Hg-Ag 3个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异常系列。

2 各系列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及找矿指示效果

2.1 Pb-Zn-Ag-Cd异常系列

Pb-Zn-Ag-Cd异常呈NE向带状分布于图幅内上黄旗—乌龙沟深断裂带内,其长轴延长方向与上黄旗—乌龙沟深断裂带完全一致(图3)。该系列异常组成元素Pb、Zn、Cd之间高度正相关,异常空间位置几乎完全重合,异常中心分布于王安镇岩体的北缘、司各庄岩体与王安镇岩体的西北缘及其结合部位。最强异常出现于镰巴岭铅锌矿田,另一异常中心与浮图峪铜钼矿田相吻合。

图3   测区Zn-Pb-Ag-Cd均一化累加和异常分布

   

Pb、Zn为铅锌矿床的直接指示元素,在矿区出现高强度异常。浮图峪铜钼矿田中的木吉村铜矿、浮图峪铜矿等大中型铜钼矿床中均伴生有Ag、Au、Pb、Zn等异常,因此,在铜钼矿区亦出现显著的Pb-Zn-Ag-Cd系列异常。

综上所述,Pb-Zn-Ag-Cd异常系列位于上黄旗—乌龙沟深断裂带内的燕山期侵入体周边,异常中心与已知矿田对应,该系列异常是本区寻找岩浆热液型铅锌等多金属矿床的有效指标。

2.2 Mo-W-Bi-Cu异常系列

该组异常与Pb-Zn-Ag-Cd异常类似,亦呈NE向带状分布于上黄旗—乌龙沟深断裂带内,只是其重心位置比Pb-Zn-Ag-Cd异常系列沿断裂带向西南方向偏移,在偏西南的司各庄、王安镇岩体接合部位,即浮图峪铜钼矿田一带出现异常规模较大的Mo-W-Bi-Cu异常(图4),且Mo、Cu、W、Bi间具有较好的空间套合关系。沿东北方向异常强度变弱,如大河南岩体周边的异常远较西南部的司各庄、王安镇岩体处异常为弱。但因为Mo、Cu、W、Bi是铅锌矿的伴生元素,因此在镰巴岭铅锌矿田内亦出现强度较高的Bi、Mo、Cu异常。

图4   测区Mo-W-Bi-Cu累加和异常分布

   

综上,认为Mo-W-Bi-Cu异常系列与构造、岩体、矿产关系密切,异常强度高,系具有找矿指示意义的异常系列,可作为铜钼等矿床的直接指示元素,亦为其他热液多金属矿的间接指示元素。

2.3 Au-Hg-Ag异常系列

Au-Ag-Hg异常亦沿上黄旗—乌龙沟深断裂带分布,规模较大的异常几乎均分布于岩体接触带或岩体附近,如大河南岩体东缘、司各庄岩体南缘以及王安镇岩体东部的紫荆关一带,异常强度高,面积大,其中在大河南岩体东缘的上明峪—金硐塔形成高强度异常中心。空间上,Au、Ag、Hg伴生关系明显,规模较大的异常区均为金矿点密集分布区,致使该系列异常重心较Zn-Pb-Ag-Cd异常系列沿断裂带向EN方向偏移(图5)。

图5   测区Au-Ag-Hg均一化累加和异常分布

   

此外,在镰巴岭铅锌矿田内出现高强度的Au、Ag、Hg异常;在浮图峪铜钼矿田内出现强度不是很高的Au、Ag异常。因此,Au、Ag可作为金矿的直接指标元素,同时亦为其他热液多金属矿床的间接指示元素。

3 讨论

3.1 系列异常成因

对于重要的成矿区带,通常存在多期次的地质地球化学作用,各期所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相互叠加,出现空间上高度重合的多元素异常。

资料表明[5],在上黄旗—乌龙沟深断裂带内,自中生代的早侏罗—晚白垩纪发生了多期次的岩浆侵入活动,依次形成石英闪长岩—石英正长岩—钾长花岗岩,在研究区内出现司各庄、王安镇、大河南等3大中酸性杂岩体。伴随着岩浆热液活动,出现了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斑岩型和热液型铁、铜、金、银、钼、铅、锌等矿化活动,使区内钼、铅、锌、铜及多金属矿(床)点均围绕燕山期中酸性岩体分布。

多期成矿作用导致了多元素异常的叠加,表现为多元素异常空间上高度重叠。在研究区的蔚县幅上黄旗—乌龙沟深断裂带的走马驿—大河南区段,自西南向北东依次出现Mo-W-Bi-Cu、 Zn-Pb-Ag-Cd及Au-Hg-Ag 3个系列异常,各系列异常呈重心偏移的叠加式分布(图6)。

图6   测区地球化学异常系列分布

   

多期次的成矿作用不仅出现高度叠加的系列地球化学异常,而且使同一元素出现于多因子中。在F1和F7因子投影图(图7a)上, Mo、W、Bi聚集成簇,但其中的Cu偏向F3和F6因子,即Cu出现在多因子中;而F3和F6因子各元素聚在一起,空间上没有分离。在F1和F2因子投影图(图7b)上,代表本区3个主要成矿类型的F3、F6、F7因子中的Pb、Zn、Cd、Ag、Mo、W、Bi、Cu、Au、Hg等聚为一簇,与各元素异常空间上高度重合相类似。

图7   测区F1、F7(a)及F1、F2(b)因子投影

   

通过以上分析认为,本区存在多种地质作用所致的系列地球化学异常的叠加,从表象上很难将各组异常分辨出来,但依靠地球化学数理统计分析可以解析出具有找矿指示意义的异常系列。

3.2 各系列异常对找矿的指示效果

上文已提及,在Mo-W-Bi-Cu、 Zn-Pb-Ag-Cd及Au-Hg-Ag异常浓集中心内,分别有浮图峪铜钼矿田、镰巴岭铅锌矿田及金洞塔金矿集区,各系列异常的主要异常元素可指示矿种类型。

据已往研究成果 1316,Zn、Pb、Ag、Cd是本区乃至国内铅锌矿床的主要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表2),同样,Mo、W、Bi、Cu和Au、Hg、Ag分别是铜钼矿及金矿的共生元素组合。不仅本区如此,国内外典型的铅锌矿床、铜钼矿床及金矿床中均出现相应的Zn-Pb-Ag-Cd、Mo-W-Bi-Cu、Au-Hg-Ag共生元素组合[17-21]

表2   研究区典型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矿床名称成因类型矿物组合成矿元素主要异常元素
浮图峪铜钼矿斑岩~矽卡岩型高(中)
温热液型
黄铜矿,辉钼矿、辉银矿、黄铁矿、闪锌矿Cu、MoCu、Mo、W、Bi、Pb、Zn、Cd、Ag、Au
木吉村钼矿斑岩—矽卡岩型高(中)
温热液型
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Mo、CuCu、Mo、W、Au、Ag、Zn、Bi
鎌巴岭铅锌矿中—低温热液脉型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毒砂、辉银矿和自然金等Pb、ZnPb、Zn、Ag、Cd、Au、Bi、Cu、Hg、Sb、Mo
金硐塔—上明峪
金矿矿集区
石英脉+蚀变岩型黄铁矿、黄铜矿(偶见)、辉银矿和自然金等AuAu、Hg、Bi、Ag、Cu、Pb、Zn、Mo、W

新窗口打开

因子分析解析出的Mo-W-Bi-Cu、Pb-Zn-Ag-Cd、Au-Hg-Ag 3组元素异常与研究区已知矿床类型、矿床空间位置等均具有吻合的对应关系,因此具有一定规模的Mo、Pb(Zn)、Au异常可分别作为钼矿、铅锌多金属矿、金矿的直接指示元素,各系列异常亦可直接指示存在相应矿种的成矿作用。

4 结论

1) 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在保证数据信息丢失最小的原则下,对区域化探数据进行最佳综合和简化,可以有效地解析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

2) 在蔚县幅上黄旗—乌龙沟深断裂带内,Cu、Pb、Zn、Au、Ag、Mo、W、Bi等主要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异常呈集群分布,通过因子分析解析出Mo-W-Bi-Cu、 Pb-Zn-Ag-Cd及Au-Hg-Ag 3个系列异常,各系列异常呈重心偏移的叠加式分布。

3) 有利成矿区带内多期次的地质地球化学作用是系列异常相互叠加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各元素异常空间上高度叠加的地球化学异常集群,在因子分析中出现同一元素同列多因子的现象。

4) 各系列异常围绕中生代侵入体分布,且异常重心分别与相应矿种的已知矿床相吻合,因此,各系列异常可作为寻找该类矿床的直接指示元素。

(本文编辑:蒋实,沈效群)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翟裕生,邓军,李晓波.区域成矿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本文引用: 1]     

[2] 朱裕生,肖克炎,宋国耀,.中国主要成矿区(带)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矿谱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本文引用: 1]     

[3] 马振东,龚鹏,龚敏,.中国铜矿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及地球化学定量预测方法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3.

[本文引用: 1]     

[4] 奚小环,李敏,刘荣梅,.

区域成矿地球化学理论体系问题研究——兼论沱沱河区域化探异常集群

[J].地学前缘,2015,22(5):198-214.

[本文引用: 1]     

[5] 冯桂兴,刘洪章,张计东,.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万蔚县幅)[R]

.河北省地质调查院,2008.

[本文引用: 2]     

[6] Romic M,Romic D.

Heavy metals distribution in agricultural topsoils in urban area

[J].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3, 43:795-80.

[本文引用: 1]     

[7] Manta D S, Angelone M, Bellanca A, et al.

Heavy metals in urban soils: a case study from the city of Palermo (Sicily), Italy

[J]. Sci Total Environ, 2002, 300:229-243.

[8] Facchinelli A, Sacchi E, Mallen L.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d GIS-based approach to identify heavy metal sources in soils

[J]. Environ Pollut, 2001,114: 313-324.

[9] 丛源,陈建平,肖克炎,.

“三江”地区北段区域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异常提取及其找矿意义

[J].地质通报,2012,31(7):1164-1169.

[10] 董庆吉,陈建平,唐宇.

R 型因子分析在矿床成矿预测中的应用——以山东黄埠岭金矿为例

[J].地质与勘探,2008,44(4):64-68.

[11] Roberts S, Sanderson D J, Gumiel P.

Fractal analysis of Sn-W mineralization from Central Iberia-insights into the role of fracture connectivity in the formation of an ore deposit

[J]. Econ Geol, 1998, 93(3): 360-365.

[本文引用: 1]     

[12] 张秀芝,李建华,马忠社,.

河北省1:25万蔚县幅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报告(1:25万)[R]

.河北省地质调查院,2015.

[本文引用: 1]     

[13] 许洪才,毕伏科,张德生,.

河北省涞源县王安镇杂岩体多金属成矿规律

[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6,29(1):11-20.

[14] 陈志宽,窦玉峰,马金虎,.

河北省涞源县杨家庄镇木吉村铜矿详查(阶段)地质报告(2002~2010年)[R]

.河北省保定地质工程勘查院地勘处,2010.

[15] 任树祥,张崇山,王建平,.

河北省镰巴岭—大河南铜铅锌金银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报告[R]

.河北省地质调查院,2006.

[16] 胡亚军,王建平,刘志峰,.

河北省涞源县司各庄—王安镇铜铅锌矿评价成果报告[R]

.河北省地质调查院,2010.

[17] 张焱,周永章.

多重地球化学背景下地球化学弱异常增强识别与信息提取

[J].地球化学,2012,41(3):278-291.

[本文引用: 1]     

[18] Yilmaz H.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for gold in western Turkey: success and failure

[J].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03,80:117-135.

[19] 唐金荣,周平,金庆花,.

国外矿产勘查理论、方法和技术——动态与趋势(一)

[M].地调情报,2008.

[20] Yi M Zh, Yong G D, Da X L, et al.

Geology, mineralogy, geochemistry, and zonation of the Bajiazi dolostone-hosted Zn-Pb-Ag skarn deposit,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J]. Ore Geology Reviews, 2003,23:153-182.

[21] Ahmet S, Ahmet S.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argentiferous Pb-Zn and Cu veins of the çolaklí area, Elazig, Eastern Turkey

[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04,23:37-45.

[本文引用: 1]     

京ICP备05055290号-3
版权所有 © 2021《物探与化探》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航遥中心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060192;62060193 E-mail:whtbjb@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