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木错地区天然气水合物高分辨率反射地震探测技术试验
李培1,2, 姜春香1,2, 荣立新1,2, 王小江1,2, 李金丽1,2
1.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 廊坊 065000
2.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 廊坊 065000

作者简介: 李培(1985-),男,工程师,硕士,现主要从事复杂条件下地震方法技术的研究工作。Email:lipei@igge.cn

摘要

戈木错地区地处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北缘,在该区开展的区域地质调查表明结果表明,该区是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有利地区。为了探测天然气水合物,在该地区开展了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探测技术试验,地震数据采集采用中间激发两边对称的观测系统,长排列、小道间距的接收方式,大吨位可控震源激发方式,获得了高质量的原始地震数据。在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针对高原永冻土区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处理参数试验,采用多种处理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获得了高信噪比的反射地震时间剖面。剖面上地震反射波组的形态清楚地反映了地下地质构造特征,依据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理论和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表现出的频率高、振幅弱、速度低等地球物理特征,对戈木错地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有利靶区进行了探讨和圈定。试验结果表明,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探测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探测天然气水合物的手段,对今后在高原永冻土区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探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戈木错地区; 天然气水合物; 反射地震; 断裂
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17)06-1228-09
Experiment on high-resolution reflection seismic exploration technique for natural gas hydrate in Gemucuo area
LI Pei1,2, JIANG Chun-Xiang1,2, RONG Li-Xin1,2, WANG Xiao-Jiang1,2, LI Jin-Li1,2
1.National Moder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Langfang 065000,China
2.Institute of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Langfang 065000,China
Abstract

Gemucuo area is located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central uplift belt in Qiangtang basin.The results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area show that the area is a favorable area of gas hydrate formation.In order to detect the gas hydrate,the authors carried out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reflection detection test in the area.High quality original seismic data were obtained in the process of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by using such means as the observation system of Intermediate excitation and bilateral symmetry and the receive mode of long spread and shot trace intervals as well as the excitation mode of large tonnage vibrator.In seismic data processing,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mafrost area in the plateau,the authors conducted a large number of tests for parameters,and used a combination of various means of treatment and the reflection seismic time profiles,thus obtaining high signal-to-noise ratio.The seismic reflection wave group in the seismic time profiles clearly reflects the features of subsurface geological structure.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and delineated the favorable target area for gas hydrate accumulation in Gemucuo.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reflect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a very effective means for detection of natural gas hydrate,and hence it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technology for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of natural gas hydrates in permafrost regions in plateau in future.

Keyword: Gemucuo area; gas hydrate; seismic reflection; fault
0 引言

天然气水合物俗称“ 可燃冰” , 它是由烃类气体分子和水在低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白色晶体固体化合物[1], 其成分以甲烷为主, 多呈白色、淡黄色、琥珀色、暗褐色[2]。它最早是在1810年由英国人Humphry Davy在实验室里发现的[3], 并首先提出气水合物一词, 人们从此开始了对水合物的探索和研究。直到1968年, 前苏联在西西伯利亚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含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麦索亚哈气田[4], 随后, 世界其它国家陆续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研究工作。近年来, 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等国纷纷推出了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计划[5]。天然气水合物广泛分布于海洋底部和永久冻土中, 美国人Kvenvolden认为, 全世界的气水合物中甲烷含量约为2.0× 1016 m3, 这个储量相当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总含碳量的两倍[2], 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势必成为21世纪研究和开发的重点。

我国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最早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5, 6]。2008年11月5日, 我国首次在青海木里地区钻获了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中纬度地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也是第4个在陆域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7], 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对我国在青藏高原冻土区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广泛分布着永冻土层, 戈木错地区位于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中部地区, 区内断裂和断层发育, 断裂活动时间长、规模大、方向性强, 泥火山分布广泛, 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地区。

羌塘盆地地震勘探工作始于1995年, 是我国地震勘探工作起步最晚的地区。1995~1997年, 青藏油气勘探项目经理部委托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物探局四处和青海油田地调处进行二维地震勘探工作。1998~1999年, 中、美、德、加合作的INDEPTH项目沿亚东— 当雄— 龙尾错开展了深地震测深、近垂直反射地震、天然地震3种方法的研究, 测线总长约456 km, 其中有201 km位于羌塘盆地。2004~2009年, 在“ 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 项目中,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先后在羌塘盆地完成了200 km二维地震采集技术方法试验。到目前为止, 在羌塘盆地已进行了大量的表层结构调查工作, 对羌塘盆地的表层结构、地下地质结构以及地震采集方法都取得了一定的认识。以往在羌塘盆地开展的一些反射地震方法试验和勘查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攻关, 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 但由于羌塘盆地地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 地震勘探难度很大, 至今仍未取得明显突破。而且, 以往羌塘盆地反射地震勘探针对的勘探对象为油气和深部地质结构, 未曾开展过针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由于浅层地震勘探要求探测的深度较浅, 分辨率高, 因此只能采用小道间距、短排列接收的工作方法, 采用该工作方法的首要问题是震源干扰波对浅层反射波干扰严重, 因此可以说, 浅层地震勘探在该地区遇到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1 试验区地质概况

戈木错试验区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古姆乡, 地处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北缘, 试验区人烟罕见, 平均海拔约5 000 m, 自然环境极其恶劣。 试验区地质构造非常复杂, 断裂十分发育, 第四系覆盖区和地层出露区纵横交替分布, 地表出露的地层多为第四系和古近系, 主要的地层单元有[8]:上石炭统展金组(C2z)、中二叠统鲁谷组(P2l)、上三叠统望湖岭组(T3w)、上更新统冲洪积沉积(Qp3)和全新统冲积(Qh), 岩层总体走向近东西向, 总体倾向向北, 研究区内主要发育四组断层和断裂, 以东西向和北东向的断裂为主, 它们控制着地层和岩性的分布。

研究区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泥火山的喷发和断裂构造的活化, 以区内大沙河地段尤为明显, 发现了大规模的泥火山群沿断层走向分布, 且在泥火山喷发物中发现沥青脉岩石, 说明该区域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油气运聚活动[9]。从遥感影像上看, 断裂呈明显的线性影像、负地貌和陡坎呈直线分布, 泥火山点呈点状深蓝色块和斑块状集合。大沙河断裂现今仍表现强烈的活动性, 西段沿大沙河河谷北岸呈北西走向, 延伸大于35 km, 由3条断层组成。负地貌特征明显, 在大沙河北岸形成北盘高、南盘低的陡崖, 为一条在基底断裂基础上活化的正断层。

2 地震工作方法
2.1 测线布置

在本次地震探测试验工作之前, 已经在戈木错地区开展过天然气水合物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并勾画出了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分布区, 因此将本次地震反射探测试验工作布置于远景分布区内。在该远景区内共布置5条地震剖面, 其中L1~L4为纵剖面, 垂直地质构造走向, L5为地震联络剖面, 与L1~L4地震纵剖面垂直, 如图1所示。

2.2 工作方法

本次试验选取中间激发两边对称的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浅层反射地震探测采用600道接收, 道间距为2 m, 炮间距为10 m, 覆盖次数60次, 检波器为60 Hz中高频检波器, 每道采用6个检波器组合接收(3串2并)。中深层反射地震探测采用1 000道长排列接收, 道间距为5 m, 炮间距为20 m, 覆盖次数125次, 检波器为10 Hz低频检波器, 每道采用12个10 Hz检波器组合接收(6串2并)。采用的地震仪器为法国生产的Sercel 428XL遥测数字地震采集系统, 仪器记录开通道数600道或1 000道, 采样间隔0.5 ms, 记录长度为2 s(浅层反射)和4 s(中深层反射), 记录格式SEG-D, 前方增益12 dB。仪器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采用全频带接收。

试验区位于羌塘盆地, 为自然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 为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在激发震源选取方面, 我们选取了美国INOVA公司生产的AHV-Ⅳ 型车载可控震源。该可控震源吨位约27 t, 额定振动出力在62 000磅以上, 能确保每次振动的激发能量下传到较深的地层。通过试验, 选取了满足于要求的激发参数, 扫描频率范围设置为10~120 Hz, 扫描时间为12 s, 垂直叠加次数为2~4次。采用可控震源的优点很多, 可以通过增加扫描长度提高资料的分辨率, 通过增加垂直叠加次数和增加震源输出力及采用震源组合激发的方式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

图1 戈木错地区地震测线布置

3 资料处理

在戈木错浅层地震反射试验中, 由于地表高程起伏相对高差变化大, 地表既有软土, 也有砾石, 还有基岩裸露, 试验区地质构造复杂多变, 岩层产状变化剧烈, 所获得的地震资料品质相对较差。综合起来, 试验区地震资料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由于受复杂地形和地表条件的影响, 在得到的炮集记录上, 初至变化大, 静校正量大, 横向不均匀性比较严重;

2)由于受地下地质构造和地层倾角的影响, 速度在横向上变化剧烈;

3)由于地下波阻抗界面的阻抗差异较小, 该界面产生的有效信号较弱, 且波场特征复杂; 又由于激发介质的物性横向变化较大, 炮间能量、频率特征变化大, 一致性较差;

4)受厚冻土层影响, 各种干扰比较严重。

针对所获地震资料波场复杂, 干扰严重, 信噪比低的特点, 本次地震数据处理的重点是提高地震记录信噪比, 在此基础上提高地震记录的分辨率。因为只有从强干扰背景中提取有效的地震信息, 并使复杂的地震波场正确归位, 才能使处理后的地震剖面真实反映地下地质情况。在数据处理试验过程中, 针对高原冻土区地震资料的特点做了一些技术改进, 对地震数据进行了大量的参数测试, 从而选取最佳的处理参数。本次数据处理过程是在Sun Blade 2500工作站上进行的, 处理软件采用Focus和Geodepth专业地震数据处理软件。

本次数据处理过程主要包括静校正、去噪、反褶积、速度分析、偏移等环节。其中, 叠前去噪和速度分析是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直接影响着处理精度和准确度。由于试验区地形起伏变化相对较大, 地表速度结构变化大, 引起的静态时移变化较大, 在进行野外一次静校正时选取海拔5 100 m高程作为全区固定基准面, 基准面与浮动基准面之间的充填速度选为2 500 m/s。叠前去噪主要采用频率滤波、速度滤波和中值滤波等多种滤波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图2为去噪前后炮集记录对比。

图2 戈木错地区浅层地震单炮记录去噪前(a)后(b)的炮集记录

从去噪处理前后的炮集记录对比可以看出, 经过多种去噪手段处理后, 有效波和干扰波得到了较好分离, 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得到了显著提高。

速度参数不仅关系到地震数据处理诸多环节的质量, 其本身也提供了关于地下构造和岩性的重要信息, 在速度场准确的情况下, 地震数据通过叠加和偏移处理能够较好地反映地下构造特征, 针对永冻土地区的地震数据特点, 本次速度分析是采用速度谱和速度扫描相结合的方式, 如图3所示。

偏移是提高地震记录横向分辨率的有力手段, 本次数据处理采用的是叠后偏移, 图4表示了偏移处理前后的对比剖面, 可以看出, 偏移后剖面的横向分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断点绕射波得到了归位, 倾斜反射波校正到了正确的空间位置, 地震波的振幅得到了改善。

图3 戈木错地区浅层地震单炮记录速度分析

图4 戈木错地区浅层地震叠加剖面(a)和偏移剖面(b)

4 试验结果分析
4.1 地震剖面推断解释

试验区共布设4条纵剖面(L1、L2、L3和L4)和一条联络剖面(L5), 其中L1~L4是4条相互平行的测线, 线距为4 km或6 km, 距离较近, 因此这4条线的地震反射剖面形态比较接近, 所反映的地层分布和地质构造特征类似。本次剖面推断解释选取纵测线L2和联络线L5, 其中L2道间距为2 m, L5道间距为5 m, 图5a和图6a分别为测线L2和L5的地震时间剖面, 图5b和图6b分别是测线L2和L5的地震时间剖面进行时深转换得到的地震深度剖面, 图7a和7b分别是测线L2和L5的时深转换速度曲线。

图5 试验区L2地震时间剖面(a)和深度剖面(b)

图6 试验区L5地震时间剖面(a)和深度剖面(b)

图7 试验区L2的时深转换速度曲线(a)和L5的时深转换速度曲线(b)

图8 试验区新近系底界面(a)和石炭系底界面等深度构造平面(b)

从图5a测线L2地震时间剖面中可以看到, 经过精细的地震数据处理过程, 地震反射时间剖面波组特征非常明显, 所反映出来的地质构造形态非常清楚, 剖面整体形态为一个单斜构造, 剖面上有多组信噪比较高的反射波组, 其中标注为T1和T6的两个反射波组波形稳定, 连续性好, 能够长距离追踪, 可以作为反射标准层。结合戈木错地区区域地质资料, 将T1反射波组解释为第四系和新近系地层的底界面, 将T6反射波组推断为石炭系地层的底界面。在T1反射波组的北侧能量较弱、不连续的区域推测是由岩石相变引起的, 使得反射纵波能量较弱, T1反射波组的南侧为基岩出露区, T1反射波组缺失。从剖面还可以看到, T1反射波组与下面几层反射波组呈非常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T6反射波组贯穿整个剖面, 与其下面的地层反射波特征差异非常明显, 在T6以下的反射波没有形成连续的反射波组, 反射能量较弱, 说明介质相对均匀, 波阻抗差异较小, 推断为前石炭系地层。在T1和T6这两个反射标准层的内部, 还可以看到多组较为连续的反射波组T2、T3、T4、T5, 由于试验区缺乏钻孔资料, 不能进行层位标定, 故推断这几组反射波组是由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和石炭系地层之间的波阻抗界面形成的反射波。在剖面上共解释了两条断层, 分别为F1和F2, 这两条断层均倾向N, 为逆冲断层。其中断层F1由两条断层组成, 即在剖面上部, 有一个倾向S的断层与向N倾斜的主断层相交。

图6a为经解释的L5地震时间剖面, 该剖面为L1、L2、L3和L4的联络剖面, 近平行地质构造走向分布, 剖面上反映的构造形态相对较平缓。从图6a可以看到, 剖面上同样有多组信噪比较高的反射波组, 将T1和T4反射波组定为反射标准层,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 推断T1反射波组为第四系和新近系地层的底界面, T2和T3反射波组推断解释为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和石炭系地层之间的波阻抗界面形成的反射波, T4反射波组推断为石炭系地层的底界面。T1反射波组反映的第四系和新近系地层厚度在剖面上变化不大, 而T4反射波组反映的中— 古生界地层厚度变化较大, 即在剖面的南西方向厚度较大, 在剖面北东方向厚度较小。该剖面同样解释了3条断层F3、F4和F5, 均为逆冲断层。

图8a和8b分别为试验区新近系和石炭系等深度构造平面图, 从图 8a可以看出, 试验区新近系底界在测区中部埋深大, 在南北两侧埋深浅, 该探测结果与地表地质情况吻合。在L4线以西, 有一个局部高点, 在该高点两侧, 该界面埋深相对较大, 相对较深的部位位于L2线中部和L5线东部, 埋藏深度分别达320 m和500 m。由图8b可以看出, 试验区范围内的石炭系底界大致为一单斜, 即在试验区南部埋深较浅, 在试验区北部埋深较深, 在试验区西部埋藏较深, 在东部埋藏较浅, 最深的部位位于试验区内西北部。在试验区单斜构造背景上, 还叠加一个局部向斜构造, 向斜构造的轴部最深, 深度达 2 900 m。

已发现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富集区在地下的埋深一般从几十米到几百米, 多呈片状、薄层状和浸染状, 加拿大马更些三角洲钻获的天然气水合物埋深多在200 m以下[10], 而从我国青海木里地区多个钻获天然气水合物的钻孔来看, 天然气水合物埋深范围为188~367 m, 这就为我们在戈木错试验区探测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位置和深度提供了一个参考。

4.2 试验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控制因素分析

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需要同时具备多个条件:气源、运移通道、低温高压环境、储集和圈闭条件等。戈木错试验区所处的羌塘盆地具有永久冻土带分布广泛、有油气生成条件等特点, 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必要条件。

1)试验区处于大沙河流域, 化探的研究成果表明, 大沙河泥火山带富含大量的酸解烃气体, 而且东部的烃类气体比西部更加富集, 这就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提供了原始的物质基础;

2)试验区地处青藏高原, 平均海拔5 000 m, 冻土层分布范围广, 厚度大, 冻土层由于其本身的自重、低温和强度, 这就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低温高压环境;

3)从构造条件看, 试验区存在呈北东向隐伏的深大断裂, 规模大, 切割深、封闭性差、形成时间晚。大沙河泥火山带、平沙河泥火山带、唢呐湖泥火山带均分布于该断裂西侧或断裂上, 从遥感影像上可见该断裂向北东延伸至羌北坳陷中部, 可能为羌北坳陷中油气藏向中央隆起带运移的通道。而试验区位于该断裂最南端, 可能为油气运移的最末端, 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提供气源运移的通道;

4)从储集空间看, 试验区内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和带状裂隙储集层上下叠置, 形成面大、厚度大、孔隙度大、连通性好, 是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富集成藏场所;

5)大沙河断裂的活动对试验区油气藏或天然气水合物破坏较大, 但大沙河断裂未活动时封闭性较好, 但7.6 Ka以来大沙河相对平静, 试验区保存条件较好, 7.6 Ka以来聚集于试验区的烃类气体在大片连续多年冻土条件下极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性, 且多年的冻土层也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储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封闭条件。

综上所述, 该试验区具有良好的外源气源条件、输导构造条件、冻土条件和保存条件, 而且源输、藏保条件匹配关系好, 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地区。

4.3 试验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有利靶区分析

目前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探测技术已相对成熟, 陆域探测尚处于探索阶段, 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大量研究结果来看, 断裂与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多数的天然气水合物发现区都分布有断裂带[11, 12], 当断裂延伸到地层的基底时, 可以为深部的气源提供一个良好的向上输送的通道。在断裂破碎带的周围, 由于岩石破裂, 岩层裂隙度增大, 该空间裂隙就为天然气水合物富集提供了空间。戈木错试验区地下断裂十分发育, 从测线L2和L5的地震剖面就推断了多条逆冲断层。但是同时, 断裂也对天然气水合物的聚集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如果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生成时间先于断裂的形成时间, 当断裂穿过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 向上延伸至地表浅部乃至出露, 聚集的水合物就有可能逸出地表。对试验区所在的高原冻土区, 就要求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稳定带上部有着较厚的冻土层作为封盖, 才能避免其逸出地表。

由于不同的探测区域, 地震地质条件不同, 成藏条件不同, 天然气水合物的含量也不同, 因此识别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特征也不尽相同。羌塘盆地冻土区处于中纬度, 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马更些三角洲永冻土带处于高纬度, 由此导致的天然气水合物的物性特征差异和赋存条件也不尽相同[4], 目前, 全世界在中纬度的陆域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只有我国青海木里地区, 本次试验区所处的羌塘盆地与木里地区的地质条件较为相似, 因此本次试验仅参考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所表现的地球物理异常进行分析研究。在木里地区, 天然气水合物出现在粉砂岩、细砂岩、泥岩裂隙中, 相对于不含天然气水合物的围岩, 地震反射波在水合物所在的破碎带主要表现出了速度低、频率高、振幅弱的特征[13, 14, 15]

从测线L2的地震时间剖面图中可以看到, 所解释的断层F1是一条深部逆冲推覆断层, 错断位置从前石炭系一直延伸至地表浅部, 深部运移上来的气体容易耗散到大气中, 不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断层F2同样是一条逆冲推覆断层, 错断石炭系底界面的位置断距较大, 从深部前石炭系向上错断至约400 ms处, 但是未能使第四系和新近系底界面发生断裂, 这就为深部的烃源气体向上的运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通道并能保存下来。同时我们可以看到, 该处正好处于地层间角度不整合接触带, 在CDP 7864~8654之间, 这里的反射波组频率明显变高, 且振幅相对较弱, 推测是一处断裂破碎带, 这就为天然气水合物提供了一个富集空间, 这与青海木里地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区域所表现出来的地球物理特征极为相似, 结合其它地质和物探资料得知该区域上部地表冻土层较厚, 约为60 m, 为水合物的储集提供了一个圈闭封存条件。综上分析, 该处构造具备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所需的多个条件, 非常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在此富集和储存。

同样, 从联络线L5的地震时间剖面图6a中可以看到, 断层F3和断层F5使第四系新近系底界面和石炭系底界面均发生错断, 断裂向上延伸至地表, 不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 而断层F4没能使最浅一组反射波组新近系底界面发生断裂, 从CDP8747到CDP9552, 在465 ms以上反射波振幅明显变弱, 反射波频率变高, 推测该处为一处破碎带。由于该处地形较低, 冻土层厚度约45~60 m, 较厚的冻土层为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封闭盖层, 综合以上条件, 推断该处构造也是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富集区, 该构造最大深度约为580 m。

5 结论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 高分辨率反射地震探测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探测天然气水合物的方法, 通过设计合理的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 可以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有利区进行有效探测。戈木错地区海拔高, 冻土分布范围广, 地下烃类气源丰富, 断裂构造发育, 在合适的温压条件下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 因此, 试验区具备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条件。根据反射地震时间剖面上反射波组的形态, 可以清晰地反映地下的断裂构造情况, 根据反射波组的振幅特征及连续性对地质层位可以进行精确划分, 并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有利靶区进行精确定位。由于试验区目前没有钻孔资料可参考, 不能对地层层位进行标定, 因此根据地震时间剖面反射波组所进行的层位划分仍有待验证。

(本文编辑:叶佩)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张美. 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现状和前景[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2006, 27(2): 21-30. [本文引用:1]
[2] Kvenvolden K A. A review of geochemistry of methane in nature gas hydrate[J]. Organic Geochemistry, 1995, 23(11/12): 997-1008. [本文引用:2]
[3] Humphry Davy. LXIX. The bakerian lecture, on some of the combinations of oxymuriatic gas and oxygen, and on the chemical relations of these principles to inflammable bodies[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811, 101: 1-35. [本文引用:1]
[4] 史斗, 郑军卫. 世界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开发现状和前景[J]. 地球科学进展, 1999, 14(4): 330-339. [本文引用:2]
[5] Shimizu A Y, Yamame S T, et al. Methane hydrate accumulation along the western Nankai Through[J]. The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 of Sci, 2000, 912: 136-145. [本文引用:2]
[6] 张洪涛, 张海启, 祝有海. 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现状及其进展[J]. 中国地质, 2007, 34(6): 953-961. [本文引用:1]
[7] 祝有海, 张永勤, 文怀军, . 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及其基本特征[J]. 地球学报, 2010, 31(1): 7-16. [本文引用:1]
[8] 冯兴雷, 付修根, 谭富文, . 羌塘盆地戈木错地区泥火山群沉积及浅表地球化学特征[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5, 35(1): 50-56. [本文引用:1]
[9] 解超明, 李才, 李林庆, . 藏北羌塘中部首次发现泥火山[J]. 地质通报, 2009, 28(9): 1319-1324. [本文引用:1]
[10] Dallimore S R, Collett T S. Intrapermafrost gas hydrates from a deep core hole in the Mackenzie Delta, Northwest Territories, Canada[J]. Geology, 1995, 23(6): 527-530. [本文引用:1]
[11] 余朝丰. 断裂与天然气水合物的依存关系[J]. 海洋地质动态, 2006, 22(12): 34-37. [本文引用:1]
[12] 杨传胜, 李刚, 龚建明, . 断层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控制作用[J]. 海洋地质动态, 2009, 25(6): 1-5. [本文引用:1]
[13] 徐明才, 刘建勋, 柴铭涛, . 青海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反射地震试验研究[J]. 地质与勘探, 2012, 48(6): 1180-1187. [本文引用:1]
[14] 刘建勋, 张保卫, 王小江, . 羌塘盆地浅层地震探测方法技术[J]. 物探与化探, 2015, 39(4): 679-685. [本文引用:1]
[15] 徐明才, 刘建勋, 张保卫, . 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探测有效性试验研究[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3, 35(4): 375-382.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