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哈拉湖东南缘多年冻土厚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音频大地电磁探测
裴发根1,2, 方慧1,2, 仇根根1,2, 杜炳锐1,2, 何梅兴1,2, 张鹏辉1,2, 李振宇3
1.国土资源部地球物理电磁法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 廊坊 065000
2.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 廊坊 065000
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作者简介: 裴发根(1984-),男,硕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要从事大地电磁测深与岩石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摘要

南祁连哈拉湖盆地是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多年冻土分布广泛,具有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找矿前景,而多年冻土的分布特征是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应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对南祁连哈拉湖东南缘的多年冻土的下限进行探测,并对影响多年冻土厚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应用AMT能较好地划分多年冻土的厚度;区内的多年冻土厚度基本分布在30~130 m之间,整体呈现“中部与西北部厚,其他区域较薄”的分布特征,其中,中南部、中部与西北部的多年冻土厚度在80 m以上,为天然气水合物提供了良好的盖层条件;区内多年冻土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坡向(向阳面/背阴面)与地表径流,同时,断裂构造和地下水含量对冻土厚度也有一定的影响。高地、背阴面、非地表径流段、非断裂构造区域有利于形成较厚多年冻土层。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多年冻土; 反演; 哈拉湖
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17)06-1175-08
A study of the permafrost thicknes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based on AMT detection technology o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Hala Lake, Qinghai Province
PEI Fa-Gen1,2, FANG Hui1,2, QIU Gen-Gen1,2, DU Bing-Rui1,2, HE Mei-Xing1,2, ZHANG Peng-Hui1,2, LI Zhen-Yu3
1. Institute of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Langfang 065000, China
2 Electromagnetic Detection Technology 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Langfang 065000, China
3.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Permafrost region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Hala Lake Basin in the Southern Qilian Mountain,and the basin is considered to be a favorable area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natural gas hydrates with a great potential.The distribution of permafro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as hydrate accumulation. The bottom of permafrost o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Hala Lake was detected by AMT,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ermafrost thickness were analyzed. The detectio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It is found that using AMT to obtain the permafrost thickness is effective in the study area.Most of the permafrost thickness is between 30 meters and 130 meter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ermafrost has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central and the northwestern parts are thicker whereas other parts are thinner. In particular, the permafrost thickness of the areas including south-central area, central area and northwestern area is more than 80 meters, thus providing good conditions for the cap of the gas hydrate concentration.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 thickness of permafrost are terrain, slope and surface runoff. In addition, faults and underground water content are also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hickness of permafrost .The conditions such as the highlands, the shady side, the non-runoff segment or the non-tectonic fault zone can facilitate greater thickness of permafrost.

Keyword: gas hydrate; AMT (Audio Magnetotelluric); permafrost; inversion; Hala Lake
0 引言

天然气水合物是国际公认的最具商业开发前景的新型清洁能源, 是石油天然气最理想的接替能源, 自2008年在祁连山木里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以来, 青藏高原冻土区的木里盆地、哈拉湖盆地、羌塘盆地等成为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的热点。虽然在祁连山木里地区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及重大突破与进展, 但是天然气水合物预测与评价工作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聚集成藏受多种因素控制, 有温度、压力、水源条件、气源及其成因和断裂构造等因素[1], 其中温度、压力又与多年冻土的性质有关[2, 3], 包括多年冻土的厚度(即多年冻土底板深度或多年冻土埋深下限)、多年冻土下伏的地温梯度等。多年冻土地温梯度太大, 则无法形成较厚的多年冻土层; 若多年冻土厚度太薄, 那么甲烷水合物形成的压力条件无法满足[4]。因此, 多年冻土的厚度、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等问题与天然气水合物的探测关系密切, 值得讨论。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研究主要依托两类项目:铁路、公路工程项目和与冻土或气候环境相关的科研项目, 前一类主要以探测冻土上限(多年冻土的顶板)为主, 主要有探地雷达[5, 6, 7], 其勘探精度高, 效率高, 但勘探深度有限, 一般不超过10 m; 后一类科研项目对多年冻土的厚度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 运用的技术方法多样, 主要有钻探测温、瞬变电磁法(TEM)、直流电测深与遥感等方法。近些年来开展气候环境的多年冻土研究大多采用钻探测温或监测方法, 如:祁连山中东部的大通河源区的冻土研究[8]表明该区盆地平原地带多年冻土厚度约为17~86 m, 源区冻土呈退化状态; 祁连山黑河冻土分布考察[9]; 祁连山西段疏勒河源区的多年冻土调查研究[10]表明疏勒河源区多年冻土受生态过程影响较小; 青海高原中、东部多年冻土退化调查研究结果[11]表明高原中、东部多年冻土呈退化状态, 等等。上述科研项目表明钻探测温方法对多年冻土的反映直观明了, 数据准确, 但勘查成本高昂, 效率低, 受道路交通条件限制。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地球物理处理解译技术的发展, 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因其勘查速度快、成本相对低廉等优点已逐步用于多年冻土勘查研究中, 如:Harada 等[12]利用TEM 方法在西伯利亚雅库特的热融喀斯特洼地进行了多年冻土结构调查; 在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勘查中运用瞬变电磁[13, 14]与电测深技术[15, 16], 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在青海温泉地区与西昆仑地区运用TEM探测多年冻土[17, 18], 结果表明TEM探测多年冻土是可行的; 在青海木里地区利用AMT探测多年冻土的厚度[19], 通过正演模拟及地温测井对比, 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等等。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是利用天然场为场源的频率域电磁勘探方法, 因其勘探深度大、不受高阻屏蔽层影响、工作轻便灵活、效率高等优点, 广泛应用于找水、溶洞、金属矿产的勘查与断裂构造中。针对青海哈拉胡地区电磁信号干扰小的的特点, 选用性价比高、适合大比例尺圈定多年冻土层分布的AMT为技术手段, 开展多年冻土层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1 研究区概述

研究区位于南祁连盆地哈拉湖坳陷东南部(图1), 面积约50 km2, 海拔4 216 m~4 323 m, 为丘陵地带, 地形起伏变化不大。研究区西北部为哈拉湖, 南部为哈拉湖南山, 除了小面积的河流外, 区内分布有大片连续的多年冻土。区内烃源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碳酸盐岩类烃源岩, 主要发育在中三叠统大加连组, 岩性主要为灰白、浅灰、褐灰色层状灰岩、生物灰岩、鲕粒灰岩及粉屑灰岩夹薄层状、条带状灰岩和泥灰岩; 另一类为泥质岩类烃源岩, 主要发育于上三叠统尕勒德寺组, 为一套滨浅湖相到半深湖相形成的细粒沉积物。二套烃源岩系具有厚度较大、有机质丰度较高的特征, 处于成熟— 高成熟阶段, 为天然气水合物提供了较好的气源条件。

为研究区内多年冻土的分布特征, 布设了6条AMT测线, 共计256个测点(见图1), 此外, 为讨论地下水分布对多年冻土层厚度的影响, 在A线与D线开展了地面核磁共振试验, 得到了地下含水量的分布情况, 通过含水量的分布情况了解多年冻土的分布影响因素。

图1 哈拉湖研究区AMT测线/测点分布

2 AMT探测原理与方法
2.1 物性基础

AMT探测是以岩层或岩土间之间的电性差异为物性基础, 同一岩性的地层在冻与未冻状态的电性差异是否明显, Harada K.对西伯利亚北部不同岩性在原位状态下进行直流电阻率测量(表1)[20], 结果表明同一岩性在冻状态比未冻状态下电阻率值大几倍或十几、成百上千倍。以土为例, 冻土的电阻率值超过1 000 Ω · m, 而未冻土的电阻率为1~800 Ω · m, 这为应用音频大地电磁探测提取多年冻土特征提供了充分的地球物理依据。

表1 原位状态下西伯利亚北部不同岩性冻与未冻电阻率值[20]
2.2 数据质量

在开展AMT数据采集前, 在研究区进行了采集试验, 目的是为了确定AMT死频段(500~5 000 Hz)的数据质量。死频段属中高频段, 该频段的数据正好反映多年冻土厚度, 因此该频段的数据质量直接影响着多年冻土厚度的划分。通过试验发现, 野外工作采集时间选择在40 min以上, 采集时段选择在下午至晚上区间并尽量避开大雨后或大雪后无云的晴朗天气, 可获得质量可靠的AMT数据。其中:①选择采集时间≥ 40 min, 是为通过增加采集时长来增加频点的叠加次数, 进而提高数据的信噪比; ②采集时段的选择是依据下午至晚上区间天然电磁场的信号强的缘由; ③避开大雨或大雪后无云的晴朗天气也是基于天然电磁场信号弱的缘故。

此次AMT测线共6条, 每条测线长8 400 m, 测点点距200 m, 采用加拿大生产的V5-2000大地电磁仪, 野外测量工作采用张量观测方式, 即同时观测ExEyHxHyHz5个分量, 观测频段范围为10 400~0.35 Hz, 采集时间≥ 40 min。通过采集前试验关键参数的确定, 在电磁信号的死频段及低频段(10-1 Hz)均采集到质量可靠的视电阻率与相位数据。

2.3 数据处理技术

由于研究区无明显的电磁干扰, 且针对盲目段与低频段数据进行了采集试验, 获得了可靠的原始AMT数据, 对于所采集的AMT数据, 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处理, 包括“ Robust” 数据处理、基于层状介质电阻率与相位互算技术、静位移校正技术等, 获得了高质量的音频大地电磁响应值, 为后续反演解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资料表明, “ Robust” 估计广泛应用于(音频)大地电磁数据处理之中, 是获得高质(音频)大地电磁观测数据的最佳途径之一[21]。对各个频率原始正交的电场分量Ex和磁场分量Hy数据进行了“ Robust” 估计, 得到了卡尼亚视电阻率值与相应的相位值。

其次, 对于受干扰畸变严重的少量频点, 可根据“ 基于层状介质电阻率与相位互算技术” 计算出的参考值予以调整修正。其基本工作原理如下:在一维介质中, 相位角θ 可由公式

θ(ω)π4+π4lgρTlgω

近似给出, 即通过上式就可根据实测视电阻率反算出对应的相位值; 而电阻率则可由

lgρTlgω4πθ-1

近似得到, 即根据此式可依据实测相位值反算出视电阻率。

此外, 由于浅层地表的不均匀性和地形起伏的影响引起的“ 静位移” 效应, 将给资料的反演带来极大误差, 严重影响AMT的应用效果。本次主要采用曲线平移法及二维直接反演方法进行静态效应校正。平移法主要参考区域相似性理论, 认为相邻测点的视电阻率值在高频段应当趋于一致; 二维直接反演方法先进行静位移效应识别, 然后对于受非均匀性影响较强的测点, 根据相位曲线受不均匀体影响小的特征反算视电阻率值, 实施静位移校正。

3 AMT探测结果与分析

对AMT数据进行上述数据处理之后, 获得了可靠的音频电磁响应值, 继而开展了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反演, 得到了二维反演电性模型, 结合该区实际地质情况, 对该区的多年冻土分布特征进行了解译。

3.1 纵向多年冻土分布特征

以研究区中部D线为例(图2)对二维AMT剖面的解译进行说明。该剖面对多年冻土的反映较为直观, 从表层到100 m左右深度范围内均表现为高阻特征, 多年冻土厚度呈现“ 南北两侧厚, 中部薄” 的变化特征, 北部的多年冻土厚度大都在100 m上下, 南部多年冻土厚度以75~90 m居多, 中部D128、D130的多年冻土分别为29、43 m。部分测点在表层几米范围内发育低阻层, 为融化的岩土层。多年冻土下方整体表现为低阻特征, 与多年冻土层形成鲜明的对比, 且其厚度达几百米, 依据研究区地层出露情况, 推测该低阻层为新生代地层。

图2 哈拉湖研究区D线二维AMT综合剖面

D线中部发育了断裂构造断裂F3-1, 该处对应测点D128附近, 为多年冻土层最薄处, 断裂延伸至地下深部, 断裂通道可能成为地下热能的导热通道, 导致该处的多年冻土相对不发育; 其他断裂发育处的多年冻土厚度比周边的薄, 如测点D120位于断裂F2-3处, 多年冻土厚度为80 m, 而周边的D118与D124的多年冻土厚度分别为105、86 m。此外, 由地面核磁共振解译的D线含水量分布(图3)可知, 含水量分布较高的区域主要在南部D106、D120附近, 这两个区域对应的多年冻土厚度也相对较薄, 可能原因是由于地下含水量较高, 存在一定的自由水, 而自由水的扰动引起的渗流作用对多年冻土的形成不利, 造成多年冻土减薄。

图3 哈拉湖研究区地面核磁共振解译的D线含水量分布

3.2 多年冻土厚度分布特征

由AMT反演电性模型解译得到研究区多年冻土厚度分布(图4)。区内多年冻土厚度基本分布在30~130 m之间, 整体呈现“ 中部与西北部厚, 其他区域较薄” 的分布特征, 最薄处为D128, 多年冻土厚度为29 m, 最厚处在C136, 厚度达133 m。中部与西北部的多年冻土厚度均在90 m以上; C线与D线中南部的多年冻土厚度次之, 基本分布在80~95 m范围之间; 其他区域除少数测点之外, 多年冻土厚度基本在90 m以下。多年冻土厚度呈现上述分布特征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如地形的高低起伏、光照时间长段、地表径流与断裂构造等。

图4 哈拉湖研究区多年冻土厚度分布

4 多年冻土厚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地形

研究区地形起伏不大, 海拔4 216 m~4 323 m, 落差107 m, 为丘陵地形, 地形整体呈现“ 中部与中北部高, 东西两侧低” 特征, 地形较高处主要位于C线与D线的中部地区, 而地形低洼处主要位于A线南部与北部两个区域及F线的中北部。由地形与多年冻土厚度分布关系图可知(图5a), 除局部个别小区域(如D126~D128)处, 地形与多年冻土厚度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 地形高处大都对应着多年冻土发育区, 低洼处多对应着多年冻土欠发育区, 即地形高处多年冻土的厚度较厚, 低洼处多年冻土厚度较薄。研究区为寒区, 地形越高, 气候越寒冷, 对多年冻土的形成越为有利; 而在低洼处则不利。如在C142处为地形最高点, C136为地形次高点, 这两个测点对应的多年冻土厚度分别为110 m、133 m, 且周边区域冻土厚度较厚, 达100 m以上; 在低洼处的A114~A118处, 其多年冻土厚度约60 m; 在低洼处F180~F182, 多年冻土厚度约为50 m。俞祁浩等[22]对天山西部那拉提山地区多年冻土的研究得到了类似结论。

图5 哈拉湖研究区地形、坡向与多年冻土厚度分布关系

不同坡向与受光照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 山之南, 水之北谓之阳面, 受日光照射时间长, 反之则为阴面或背阴面, 日照时间短。不同坡度受阳光照射时间的不同, 导致地表吸收热量的不一。对于向阳面, 坡度越缓, 阳光照射时间越长, 吸收热量更多, 对冻土的发育则为不利; 而坡度较陡则照射时间短, 对冻土发育相对有利。背阴面则受日照时间短, 同样对冻土发育有利。坡向与多年冻土厚度分布关系图可知(图5b), 研究区高地为C线与D线中南部向NNE方向延伸, 其西北坡为阴面, 而其东南坡为阳面, 对比阴阳两侧的多年冻土厚度发现, 阴面大部分区域的冻土厚度均在95 m以上, 而阳面的冻土厚度相对较薄, 基本在95 m以下。以地球为参考点, 太阳白天运行轨迹一般是往偏南方向从东到西运行, 阳面的东南坡受日光照射时间长, 接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多, 同时可造成地下水的扰动加剧, 因而对多年冻土的形成不利, 造成阳面冻土厚度薄; 而阴面西北坡受光照时间有限, 受到的辐射能量较少, 有利用冻土的形成, 多年冻土则相对较厚。

4.2 含水量与地表径流

依据地面核磁共振对D线与A线的解译结果, 将D线与A线含水量分布较高的区域标注到多年冻土厚度分布图上, 并结合该区域地表径流流域分布特征, 得到了地表径流、高含水量区域与多年冻土厚度分布关系(图6), 由图可知:①在河流分布处, 冻土厚度薄, 基本在75 m以下, 原因可能两点:其一, 河流分布处地下水的渗流作用对多年冻土的形成不利; 其二, 河流分布处, 为地形低洼处, 海拔低同样不利于发育多年冻土; ②在A线与D线含水量较高的区域, 并非对应河流分布之处, 此区域多位于断裂构造附近, 有良好的孔渗条件, 地下水分布较高区域的冻土厚度比周边其他区域的冻土厚度薄, 可能区域内存在自由水, 良好的孔渗条件有助于自由水的渗流, 不利于多年冻土的形成。

图6 哈拉湖研究区河流、高含水含量区域与多年冻土厚度分布关系

4.3 断裂构造

由研究区6条AMT剖面解译得到区域内3条主要的断裂构造:F1、F2与F3, 断裂走向基本呈NW— SE展布, 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南部。由断裂构造与多年冻土厚度关系分布可知(图7), 在断裂构造经过的位置, 其邻近范围内的多年冻土厚度较薄, 大多在90 m以下, 特别是在D线D128邻近的区域, 冻土厚度约为30 m, 其主要受到F3的影响。断裂构造成多年冻土厚度较薄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 断裂构造是地下热量的导热通道, 热量的传输影响了多年冻土的发育; 其二, 断裂构造具有良好的孔渗条件, 可促进地下水的渗流作用, 而地下水的渗流作用同样影响多年冻土的形成。

图7 哈拉湖研究区断裂构造与多年冻土厚度分布关系

由于研究区范围较小, 纬度的高低对其影响有限, 在此不予以讨论; 同时该区域表层均为第四系覆盖层, 为松散沉积物, 多为黏土与砂土层, 岩性因素对冻土影响微小, 在此也不予讨论。除纬度与岩性外, 祁连山哈拉湖东南缘地区多年冻土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坡向(向阳面/背阴面)与地表径流因素, 同时断裂构造、地下水含量对冻土厚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5 结论

通过对祁连山哈拉湖东南缘50 km2开展AMT测量, 得到了该区域多年冻土厚度分布, 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通过采集试验, 确定了获得优质AMT数据的关键参数, 这些参数设置能有效改善死频段的AMT数据质量, 为多年冻土厚度划分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2)利用AMT划分多年冻土厚度具有良好的物性基础, 哈拉湖东南缘的研究实例表明其可以有效地划分多年冻土厚度。

3)研究区内的多年冻土厚度基本分布在30~130 m之间, 整体呈现“ 中部与西北部厚, 其他区域较薄” 的分布特征, 其中, 中南部、中部与西北部的多年冻土厚度在80 m以上, 为天然气水合物提供了良好的盖层条件。

4)研究区多年冻土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坡向(向阳面/背阴面)与地表径流因素, 同时断裂构造、地下水含量对冻土厚度也有一定的影响。高地、背阴面、非地表径流段、非断裂构造区域有利于形成较厚多年冻土层。

(本文编辑:沈效群)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卢振权, 翟刚毅, 文怀军, . 青海木里三露天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分布地质控制因素[J]. 现代地质, 2015, 29(5): 1002-1013. [本文引用:1]
[2] Pingkang W, Xuhui Z, Youhai Z, et al. Effect of permafrost properties on gas hydrate petroleum system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Qinghai, Northwest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ocesses & Impacts, 2014, 16: 2711-2720. [本文引用:1]
[3] 王平康, 祝有海, 张旭辉, . 羌塘盆地冻土结构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5, 35(1): 57-67. [本文引用:1]
[4] 吴青柏, 蒋观利, 蒲毅彬, . 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多年冻土的关系[J]. 地质通报, 2006, 25(1-2): 9-33. [本文引用:1]
[5] 王通, 俞祁浩, 游艳辉, . 物探技术在多年冻土探测方面的应用[J]. 物探与化探, 2011, 35(5): 639-642. [本文引用:1]
[6] 杜二计, 赵林, 李韧. 探地雷达在祁连山多年冻土调查中的应用[J]. 冰川冻土, 2009, 31(2): 364-371. [本文引用:1]
[7] 何乃武, 俞祁浩. 探地雷达在多年冻土地区工程勘测中的应用[J]. 路基工程, 2006(5): 13-15. [本文引用:1]
[8] 王生廷, 盛煜, 吴吉春, . 祁连山大通河源区冻土特征及变化趋势[J]. 冰川冻土, 2015, 37(1): 27-37. [本文引用:1]
[9] 王庆峰, 张廷军, 吴吉春, . 祁连山区黑河上游多年冻土分布考察[J]. 冰川冻土, 2013, 35(1): 19-29. [本文引用:1]
[10] 吴吉春, 盛煜, 李静, . 疏勒河源区的多年冻土[J]. 地理学报, 2009, 64(5): 571-580. [本文引用:1]
[11] 罗栋梁, 金会军, 林琳, . 青海高原中、东部多年冻土及寒区环境退化[J]. 冰川冻土, 2012, 34(3): 538-546. [本文引用:1]
[12] Harada K, Wada K, Fukuda M. Permafrost structure in Siberiaby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J]. Thoku Geophysical Journal, 2001, 36(2): 101-109. [本文引用:1]
[13] 韩江涛, 刘国兴, 唐君辉. TEM 拟地震成像法在漠河地区探测永久冻土层的应用[J].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2008, 38(6): 1060-1064. [本文引用:1]
[14] 张志厚, 刘国兴. TEM最简化反演及在研究永久冻土层中的应用[J].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2006, 36: 23-26. [本文引用:1]
[15] 张志厚, 刘国兴, 唐君辉, . 漠河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调查之——电法探测岩石性永久冻层的应用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22(3): 887-895. [本文引用:1]
[16] 唐君辉, 刘国兴, 韩江涛, . 电测深法在漠河地区探测永久冻土层的应用[J].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2005, 35: 104-108. [本文引用:1]
[17] 刘广岳, 王武, 赵林, . 基于瞬变电磁法(TEM) 的西昆仑地区多年冻土厚度探测与研究[J]. 冰川冻土, 2015, 37(1): 38-48. [本文引用:1]
[18] 王武, 赵林, 刘广岳, . 瞬变电磁法(TEM)在多年冻土区的应用研究[J]. 冰川冻土, 2011, 33(1): 156-163. [本文引用:1]
[19] 裴发根, 方慧, 杜炳锐, . AMT 正演模拟及反演求导方法在探测冻土厚度中的应用——以青海木里地区多年冻土层为例[J]. 物探与化探, 2016, 40(2): 405-410. [本文引用:1]
[20] Harada K, Wada K, Fukuda M. Permafrost structure in Siberiaby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J]. Thoku Geophysical Journal, 2001, 36(2): 101-109. [本文引用:1]
[21] 魏文博, 金胜, 叶高峰, . 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的研究方法[J]. 地学前缘, 2003, 10(1): 15-22. [本文引用:1]
[22] 俞祁浩, 游艳辉, 阎海, . 中国天山西部那拉提山地区多年冻土分布特征[J]. 冰川冻土, 2013, 35(1): 10-18.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