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中汞气测量在于都营脑隐伏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李伟, 刘翠辉, 贺根文, 温珍连, 陈琪
江西省地矿局 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江西 赣州 341000

作者简介: 李伟(1989-),男,江西宜春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工程师,主要从事矿产勘查与普查工作。Email:liweicdut@qq.com

摘要

营脑矿区位于南岭银坑贵多金属矿田西部,以破碎蚀变岩型银多金属矿产为主。该区壤中汞气异常明显,最大含量为5 200.0 ng/m3,峰背比最高达60.4。汞气异常形态与区内NE向控矿破碎带分布基本一致,对含矿破碎带表现出异常叠加的特征。以汞气异常为依据,结合研究区成矿地质条件,综合圈定出3个找矿远景区,并认为Ⅲ远景区找矿潜力最大。

关键词: 汞气异常; 次生晕; 隐伏矿体; 找矿远景区; 银坑矿田
中图分类号:P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17)05-0840-06
The application of soil mercury survey method to the exploration of concealed mineral resources in Yinnao, Yudu area
LI Wei, LIU Cui-Hui, HE Gen-Wen, WEN Zhen-Lian, CHEN Qi
Geological Survey Party of Gannan, Ganzhou 341000, China
Abstract

The Yinnao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west of the Yinkeng Au-Ag polymetallic orefield. The main mineral type is altered rock type in the fracture zon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oil mercury gas survey, the study area shows a significant anomaly with the maximum content of 5 200.00 ng/m3 and the largest peak/background ratio is 13.4. The anomaly shape is consistent to the NE-trending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and shows a anomaly superposition feature. Combi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mercury anomalies with ore-form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authors delineated three metallogenic prospective areas, with the Ⅲ prospective area exhibiting the greatest prospecting potential.

Keyword: mercury anomaly; secondary halo; concealed orebody; prospecting potential area; Yinkeng orefield
0 引言

近年来, 国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 对矿产品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 部分资源短缺的现象也相伴产生[1]。随着全国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的完成, 对全国范围内资源现状进行了摸底, 根据地表矿化线索实现找矿突破的可能性已很小, 而“ 十三五” 规划中寻找接替资源的重任也相应地落在了隐伏矿产勘查的头上[2,3,4]。寻找隐伏矿产更多依赖于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 且能否有效地提取矿致异常信息是关键所在[5,6]。近年来, 随着深穿透地球化学、地电化学、土壤磁测和地球化学晕测量等方法的探索和不断完善, 这些方法在隐伏矿产勘查中已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强覆盖区的矿产勘查提供了可行性技术方法[7,8]。由于氡、汞地球化学特性, 壤中汞气和氡气异常常用于隐伏构造的识别依据[9]。银坑地区位于南岭东段的于山成矿带北段, 已发现有柳木坑— 牛形坝中型金银多金属矿区、营脑银多金属矿区和高山角银铅锌(铜)预查区等, 以破碎蚀变岩型矿产为主, 是赣南最重要的金银贵多金属找矿远景区[10,11,12,13]。针对南岭地区强覆盖和成矿与构造关系密切的特征, 选取矿田西部的营脑勘查区为研究范围, 并在该区进行壤中汞气测量方法的探索, 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1 地质概况

营脑矿区位于银坑贵多金属矿田西部, 毗邻柳木坑— 牛形坝金银铅锌多金属矿区, 其大地构造位置处武夷块体与罗霄块体的交接带上[14]。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晚古生代盆地的泥盆系— 石炭系地层, 石炭系上部层位大部分被第四系冲积层覆盖。

泥盆系地层角度不整合或断层接触于基底地层之上, 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侧, 主要包括云山组(D2y)、中棚组(D2-3z)、三门滩组(D3s)和嶂岽组(D3zd)4个单元, 仅云山组出露面积较大。云山组主要岩性为石英砾岩、石英砂砾岩、砂岩夹粉砂岩。石炭系地层整合于泥盆系之上, 以梓山组(C1z)为主, 还包括壶天群灰岩(C2ht)。梓山组主要由千枚状页岩、含炭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炭质页岩夹煤层组成。青白口系库里组浅变质岩、南华系沙坝黄组和上施组、二叠系车头组及侏罗系罗坳组地层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以东的柳木坑— 牛形坝矿区。

研究区以向斜构造盆地为主体, 受后期的岩浆上侵和断层活动影响, 区内发育基底褶皱、盖层褶皱和一系列NE向断裂构造为主, 后者是该区主要的控矿构造。断裂构造主要可分为NW— NWW向和NE— NEE向2组断裂, 前者表现为该区地表铁锰质破碎带, 延伸较长, 产状较陡, 对地层有明显的切割位移, 局部错距达300 m, 后者为区内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由一系列NE 向呈“ S” 状延伸的叠瓦状逆冲断裂组成, 带内普遍发育银多金属矿(化), 局部地段见石英斑岩、闪长玢岩脉的灌入。

图1 研究区地质简图

区内岩浆岩主要有加里东期长潭岩体(418.8~429.1 Ma)和燕山晚期花岗闪长斑岩脉、石英闪长玢岩脉(107.97± 0.63 Ma)[15]。研究区以银、金为主要矿种, 伴生有铅、锌、锰、铜等元素。原生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硫锰矿、黄铜矿等, 地表氧化带内主要发育软锰矿、硬锰矿、铅矾、褐铁矿等含锰氧化物。研究区以破碎带蚀变岩型矿产为主, 矿(化)体分布受控于区内广泛发育的次级断裂。

2 汞气响应机制

汞是自然界中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金属, 具有高电离势、强发性的物理特性, 因而具有高蒸汽压, 使其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渗透性。在表生氧化还原作用下, 岩石和矿物的裂隙或包裹体中的汞变为单质汞或汞的卤化物, 并得到释放; 在温度差和压力差的作用下, 汞蒸汽易沿断裂和岩石裂隙迁移至地表, 并被土壤中黏土、铁锰胶体、有机质等吸附[16]。汞气来源可能是矿体、上地幔、深大断裂或地层断裂等, 但运移通道都是断裂构造破碎, 断层的活动强度、宽度、倾向、倾角、埋藏深度及其填充物的孔隙度等因素都影响到汞气的运移及其在土壤中的富集程度[17]。此外, 基质土壤的湿度、温度变化及覆盖层厚度都影响到壤中汞气含量[18]

汞是亲硫元素, 常以自然汞和汞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Cu、Pb、Zn、Au等的硫化物中, 或伴随挥发性组分扩散, 可形成垂向延伸较长、横向较宽的原生晕, 在矿体上盘最发育[19]。汞蒸气沿断裂可源源不断地上升至地表, 对矿体的赋存部位有指示作用, 因此可以利用汞气测量找到各种含汞的盲矿体。研究区以亲硫元素Ag、Au、Pb、Zn矿化为主, 易于形成汞气异常, 再加上矿(化)体分布受控于次级构造破碎带, 含矿构造也为Hg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因此, 研究区适宜采用针对性较强的壤中汞气测量方法。

3 数据采集及处理

为尽量减少土壤湿度和温度变化对数据采集的影响, 野外采样工作选在秋高气爽的10~12月进行。在预定的测点附近用铁锤将钢钎打入疏松覆盖层内0.5~0.7 m, 拔出钢钎后立即将螺纹采样器旋入孔内0.2~0.35 m深处, 用硅胶管依次将螺纹采样器、除尘过滤器、捕汞管和抽气筒连接好, 并抽取最佳体积的气体样品(此次工作统一为2 L)。野外汞气采集使用金丝捕汞管, 在使用之前要对捕汞管进行净化, 除去金丝表面的汞和微尘, 且每支捕汞管使用半月或壤中气汞量测量采样30次后, 要用稀硝酸进行活化处理以提高捕释汞能力。壤中气汞量测量采用廊坊迪远仪器有限公司的XG-7Z塞曼测汞仪, 仪器最低检出限为25.0 ng/m3

此次工作以汞气扫面方式进行, 面积为5 km2, 共布置77条115° 方位测线, 线距为50 m, 采样点距为20 m, 共完成2 431个测量点的汞气测量(采样位置见图4)。由于测区中部基本为第四系农田覆盖区, 人类活动对汞气影响大, 该区域未进行汞气测量。随机抽取了91个测量点进行质量检查, 测量合格率达到95.6%, 符合规范要求。此次测量分析检出限为25 ng/m3, 共有91个点低于检出限, 在结果统计中予以去除。

根据汞气测量结果, 壤中汞气含量特征为:最大值5 200.0 ng/m3, 最小值53.0 ng/m3, 平均值218.2 ng/m3, 背景值167.7 ng/m3。利用SPSS软件对壤中游离汞气测量数据进行处理, 剔除不服从正态分布的异常值, 计算得到异常下限为140 ng/m3。此外, 在研究区配套3条地质— 土壤剖面测量, 为汞气异常解译提供地质— 地球化学依据。

4 异常综合分析
4.1 矿体上方剖面实验

将汞气测量数据投影到对应的000、020和040三条实测地质— 土壤剖面中, 对汞气异常进行综合解译。异常高值点(大于2 000 ng/m3)主要集中分布于云山组(040剖面)和梓山组(000和020剖面)地层范围内, 两者均表现出明显的Hg富集, 平均值(278.2 ng/m3和500 ng/m3)和背景值(202.9 ng/m3和332.2 ng/m3)均高于全区。根据区内地质资料, 石炭系梓山组与壶天灰岩异性界面为区内锰多金属矿化体的主要赋存部位, 壤中汞气则表现出连续的汞气高值异常, 这说明壤中汞气对该类矿化体响应明显。

结合剖面中土壤元素特征, 汞气异常峰值与壤中Au、Ag、Pb、Zn等亲硫元素高值对应良好, 以Pb、Zn对应最佳, 其次为Au、Ag。根据020综合异常分布特征(图2), 可将异常分为3部分:0~500 m, 汞气异常不明显, 土壤元素仅表现为个别单点高值异常; 500~1 000 m, 汞气异常明显, 表现出连续高值异常, Au和Ag表现出弱异常; 1 000~1 360 m, 汞气和Au、Ag、Pb、Zn、Cu、Mo异常明显, 汞气与Pb、Zn高值对应极好, 其次为Au和Cu。结合研究区勘探成果, 图2中⑴~⑺矿体埋藏较浅, 见矿深度在20~100 m范围内, 其中⑴矿体埋深仅约20 m; ⑻~⒅矿体埋深较大, 见矿深度在500~800 m。因此可知:500~1 360 m的矿体分布区, 汞气异常与构造破碎带和矿(化)体对应良好; 汞气运移能力强, 汞气异常能有效反应深部矿化信息; 土壤元素对该区矿化具一定的指示作用, 但仅能反映浅部矿化信息。

图2 营脑020剖面测量结果及异常解译(土壤数据参考自文献[13]。图例同图1)

4.2 覆盖区面积性试点测量

对比分析各剖面间汞气测量值可知:剖面间异常峰值对应较好, 各峰值间连线(H1-8)与已验证的北东向含矿破碎带(V1-18)大致相同, 总体呈NE向带状分布, 呈两端收敛的特征, 收敛处汞气异常突出、宽度较大, 表现为连续单点高值异常, 最高值达5 680 ng/m3(图3)。

结合研究区地质特征, F1、F2逆冲推覆构造为区内规模较大的断裂, NE向斜穿研究区的北东和南东部。断层附近的汞气特征显示, 壤中游离汞气对区域性构造有明显的异常响应, 沿F1、F2走向表现出明显“ 串珠” 状异常分布, 且汞气峰值点与实测断层出露位置大致吻合。

图3 营脑汞气异常平面特征(图例同图1)

通过对比银坑地区含矿与非含矿破碎带的汞气含量可知, 汞气异常对研究区破碎蚀变岩型矿产表现出叠加的特征, 其峰背比最大可达到60.4, 均值为13.4, 异常明显高于非含矿破碎带和层控型矿体对应值[13]。因此, 壤中汞气异常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区隐伏构造、矿(化)体及特殊地质界线的分布; 同时, 该区云山组和梓山组地层表现出高背景值, 这说明不同岩性单元对汞气的运移和富集有一定的影响。

4.3 找矿远景区划分

研究区以银、金、铅、锌、锰矿化为主, 矿(化)体分布主要受控于区域广泛发育的NNE和NEE向构造破碎带, 地表仅出露少量的锰矿体。分析壤中游离汞气数据可知, 汞气异常对该类矿产分布有重要的指示作用。结合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和汞气异常分布特征, 综合圈定出3个找矿远景区(图4)。各找矿远景区特征如下:

Ⅰ 号远景区:位于研究区北东角, 总体方位为NW向, 主要异常的方位与测线方位基本呈平行状态, 异常面积大约0.12 km2, 多数为第四系覆盖区。汞异常有三级以上浓度分带, 呈不规则形。对应的栖霞组地层和侏罗系罗坳组地层, 岩性分别为灰岩和石英砾岩、砂砾岩。该远景区内构造发育, 主要分布一系列NE向呈“ S” 状延伸的逆冲断裂(包括区内重要的F1推覆体)和NW向次级断裂, 地表主要见构造角砾岩、挤压透境体和挤压片理, 局部地段有石英斑岩、闪长玢岩充填贯入, 已有勘探验证了F1逆冲断裂的含矿性。该远景区与牛形坝— 柳木坑金银多金属矿床相邻, 构造发育, 壤中气汞异常明显, 异常方位总体呈现NW向。分析认为NW向次级破碎带是引起该异常的主要原因, 而该组断裂是否发育隐伏矿(化)体有待进一步验证。

图4 营脑研究区汞气异常圈定和成矿远景区划分

Ⅱ 号远景区:位于研究区东南角, 总体方位为NE向, 异常面积约0.10 km2, 汞异常具有二级浓度分带, 呈NE向“ 串珠” 状分布, 对应地层为罗坳组, 岩性以粉砂岩、石英砾岩、砂砾岩为主。异常区东侧断续发育一系列NE向逆冲断裂, 汞异常方位与断裂带方位大致相同, 综合认为该异常主要由NE向断裂所引起。远景区内第四系浮土覆盖厚, 以往工作较少; 区段为区内NE向逆冲断裂向南发散部位, 且F1已验证为含矿构造。因此, 综合推断该远景区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Ⅲ 号远景区:分布于研究区西部, 总体方位为NNE、近SN向, 异常面积约1 km2; 汞异常具有三级以上浓度分带, 呈不规则条带状, 是主要异常集中区。区内主要出露石炭系壶天群、石炭系梓山组及泥盆系中— 上统地层(包括云山组)。通过上述异常综合分析得知, 该区异常分布异常明显受控于该区域广泛发育的NNE向构造, 且壤中汞气浓集中心与梓山组与壶天灰岩的异性接触界面(本区铜多金属矿化带的主要赋存部位)分布大致相同, 对区内隐伏矿产分布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对比已完成的钻孔信息, 该区NNE— NE向次级断裂群为该区段的主要控矿构造, 且钻孔深部揭露出矿体与壤中汞气异常峰值对应良好。因此, 该异常区是由构造和矿化体共同引起的异常, 是找矿重点区域。在下一步的矿产勘查中, 首要目的是对NE向汞气异常峰值区或实测NNE— NE向次级断裂进行工程控制, 从而达到控制隐伏矿体展布的目的。

5 结论

对研究区壤中游离汞气含量测定, 区内汞气异常明显, 峰背比最大达60.4。对比分析汞气异常点所对应的地质特征可知, 汞气异常与该区隐伏构造对应良好, 尤其对含矿构造表现出异常叠加的特征, 对该区隐伏破碎蚀变岩型矿产的分布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此外, 壤中游离汞气含量与岩性单元有一定的关系, 区内汞气含量极高值点集中分布于云山组和梓山组地层, 表现出对应的高背景值。因此, 异常解译应综合对比相应的地质单元, 避免忽视了低背景值区的“ 高” 异常点。根据汞气异常分布特征, 结合区内成矿特点, 综合圈定出3个找矿远景区, 其中Ⅲ 号远景区异常面积最大, 汞气异常套合度最好, 且异常分布特征与已验证的控矿构造相一致, 是研究区找矿潜力最大的区段。综合研究认为, 壤中汞气异常能有效地反映该区隐伏矿产的分布, 具良好的找矿指示作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汪民. 在“十一五”地质科技与找矿成果暨落实“十二五”地质工作规划学士交流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 国土资源通讯, 2011(13): 11-14. [本文引用:1]
[2] 赵鹏大, 张寿庭, 陈建平. 危机矿山可接替资源预测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31(2): 111-117. [本文引用:1]
[3] 陈毓川. 实现找矿突破的探索[J]. 矿产地质, 2011, 30(5): 767-772. [本文引用:1]
[4] 宋学峰. 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效果评价研究[J]. 资源与矿业, 2014, 16(1): 83-86. [本文引用:1]
[5] 安国英. 危机矿山找矿的地球化学方法技术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2006. [本文引用:1]
[6] 施俊法, 唐金荣, 周平, . 隐伏矿勘查经验与启示——从《信息找矿战略与勘查百例》谈起[J]. 地质通报, 2008, 27(4): 433-450. [本文引用:1]
[7] 李惠, 岑况, 沈镛立, . 危机矿山深部及其外围盲矿预测的化探新方法及其最佳组合[J]. 地质与勘探, 2006, 42(4): 62-66. [本文引用:1]
[8] 弓秋丽, 杨少平, 张振海. “十二五”以来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研究主要进展与成果[C]//中国地质协会2013年学术年会, 2013. [本文引用:1]
[9] 焦德成, 潘祖寿, 王增光, . 断层气测量用于银川地堑隐伏断裂活动性的研究[J]. 防灾减灾学报, 2013, 28(3): 41-47. [本文引用:1]
[10] 赵正, 陈毓川, 陈郑辉, . 赣南银坑矿田高山角花岗闪长岩SHRIMP U-Pb 定年及其与成矿的关系[J]. 岩矿测试, 2012, 31(3): 536-542. [本文引用:1]
[11] 贺根文, 刘翠辉, 李伟, . 赣南牛形坝银多金属矿区隐爆角砾岩分带性及深部形态特征[J]. 地质与勘探, 2015, 51(6): 1059-1068. [本文引用:1]
[12] Feng C Y, Li D X, Zeng Z L, et al. Mineralization styles and genesis of the Yinkeng Au-Ag-Pb-Zn-Cu-Mn polymetallic orefield, Southern Jiangxi Province, SE China: Evidence from geology, fluid inclusions, isotopes and chronology[J].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2014, 88(3): 825-844. [本文引用:1]
[13] 李伟, 刘翠辉, 贺根文, . 赣南银坑矿田土壤与汞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预测[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6, 35(6): 1195-1202. [本文引用:1]
[14] 范世祥, 张家菁, 邓茂春, . 江西于都营脑锰银多金属矿区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J]. 福建地质, 2011, 30(1): 38-46. [本文引用:1]
[15] 曾载淋. 南岭东段银坑地区主要金属矿产成矿规律研究与深部找矿探索[D]. 北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 [本文引用:1]
[16] 董金秀, 龚敏, 任利民, . 江西九江城门山铜矿汞气测量找矿方法[J]. 地质通报, 2010, 29(2/3): 421-426. [本文引用:1]
[17] 刘菁华, 王祝文, 刘树田, . 城市活动断裂带的土壤氡、汞气评价方法[J].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2006, 36(2): 296-304. [本文引用:1]
[18] 冯新斌, 陈玖斌, 付学吾, . 汞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3, 32(5): 503-527. [本文引用:1]
[19] 李卫东, 贾振清, 赵来社, . 壤中汞气测量方法在临江大松树金矿的应用[J]. 吉林地质, 2008, 27(4): 50-53.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