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匹配追踪”算法的T2强反射层影响去除技术应用
安鹏, 张延庆, 于志龙, 党虎强, 李旭航, 宋宇东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 地质研究中心,河北 涿州 072750

作者简介: 安鹏(1984-),男,河北涿州人,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现主要从事地震构造解释及油藏地质建模工作。E-mail:anpeng@cnpc.com.cn

摘要

强反射层在实际资料分析中普遍存在,传统描述这类储层的方法是按照一定时窗提取属性,直接进行储层分析和描述,这大大影响了储层预测成果的精度。笔者以松辽盆地葡南地区扶余油层T2强反射层为例,结合地质情况及钻测井资料,通过正演模拟技术,分析T2强反射层的成因及影响范围,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匹配追踪”算法的频率域强反射层影响消除技术,并对实际地震资料进行试算。研究成果表明,T2强反射层影响效应去除后再进行地震属性提取,可以提高下伏层中砂体预测精度。

关键词: 扶余油层; 正演模拟技术; 强反射层影响; 匹配追踪
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16)05-0955-06 doi: 10.11720/wtyht.2016.5.18
The application of T2 strong reflector influence removal techniques based on pursuit matching
AN Peng, ZHANG Yan-Qing, YU Zhi-Long, DANG Hu-Qiang, LI Xu-Hang, SONG Yu-Dong
Geological Research Center,BGP,Zhuozhou 072750,China
Abstract

Strong reflector is widespread in the actual data analysis.The traditional description method of this kind of reservoir is based on certain time window to extract property,reservoir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directly,which greatly affect the precision of reservoir research.In this paper,with a practical example from Fuyu oil layer (T2) in Punan area of Songliao basin,in combination with the geological situation and drilling and logging data,and through the forward modeling technique,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2 strong reflection and influence range.After an analysis of clear formation mechanism,the authors propose a strong reflector influence removing technology based on matching pursuit algorithm,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actual seismic data.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with the elimination of strong reflector effect before seismic attribute extraction,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e underlying layer can be greatly improved.

Keyword: Fuyu oil layer; forward modeling technology; strong reflector affect; matching pursuit

松辽盆地扶余油层强反射界面T2的存在, 使得其下伏地层中薄层砂体地震响应特征淹没在强反射波形特征中, 直接提取地震平面属性无法有效识别相应砂体分布范围。当前, 针对低孔低渗的扶余油层, 其储量动用通常借助水平井开发实现, 为此, 开展强反射界面影响下的薄层砂体空间分布范围预测, 满足水平井部署需求, 提高水平井钻探成功率[1, 2, 3]

文中通过连井对比、地震正演模拟等手段, 分析了强反射层影响范围及下伏薄砂体的地震响应特征, 提出了基于“ 匹配追踪” 算法的强反射层影响去除技术; 同时以葡南A工区F上砂组储层预测为例, 进行实际资料应用处理, 平面属性预测精度提升, 砂体边界更加合理。

1 T2强反射层影响机理分析

葡南A工区构造上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大庆长垣构造带南部葡萄花构造向南延伸部分, 区内扶余油层属于泉头组, 是松辽盆地北部致密油水平井部署开发的主要层系, 主要发育浅水环境下的河流相砂体, 储层为低孔特低渗特征。

该区扶余油层埋深在1 650 m左右, 根据连井油藏剖面分析(如图1), F上砂组小层平均厚度在35 m左右, 其中红色表示含油砂岩, 黄色代表干砂岩。该砂层组内, 钻井揭示砂体发育整体较薄, 井间砂体连通性较差, 发育规模较小, 其中Pu403井和Pu405井在F上砂组砂体厚度分别3.8 m和5.8 m, Ao158井在F上砂组砂体不发育。精细合成记录标定后, 根据连井地震剖面(如图2), F上砂组对应T2强反射同相轴下方1~2个相位, T2轴横向连续、稳定分布, 与油藏剖面显示砂体发育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直接利用沿层属性预测砂体分布规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此, 在研究T2强反射地质成因基础上, 开展T2影响去除研究[4, 5, 6]

图1 A工区扶余油层连井油藏剖面

图2 A工区扶余油层连井地震剖面

1.1 地质成因分析

扶余油层沉积时期, 松辽盆地处于由断陷向坳陷发育过渡期, 发育一套以湖泊相为背景、三角洲体系为主体、分流河道为骨架微相的沉积体系。A工区F上砂组沉积时期发育滨浅湖相和半深湖相沉积, 分流河道砂体较薄, 同时由于历史埋深较深, 成岩作用强, 储层物性较差, 有效储层不发育, 单层有效厚度一般不超过5 m, 地震剖面识别困难; 上覆青山口组地层, 发育深水环境下较厚暗色泥岩, T2上覆青山口组地层平均速度3 000 m/s, 下伏扶余油层平均速度3 600 m/s, 上下地层间形成区域稳定发育、阻抗差别大的强反射界面, 声波时差曲线存在明显槛值, 在地震剖面上形成了强振幅、强连续的T2地震波同相轴, 下伏地层砂体地震响应特征被淹没, 造成砂体预测精度不足。

1.2 地震响应机理

为验证强反射层对下伏地层的影响, 同时尽可能接近真实情况, 以实际钻井资料为基础, 对波阻抗曲线粗化处理, 对不同粗化理论模型进行正演模拟, 主要描述以下两个问题。

1.2.1 强反射界面影响下覆地层砂体的地震响应

图3为Pu403井测井解释成果图和不同地质模型条件下正演模拟的地震波形响应特征对比。正演模拟采用的雷克子波主频与扶余油层地震资料主频基本一致, 为40 Hz, 自激自收, 子波长度为100 ms。图中通过绿色波阻抗曲线粗化, 求取蓝色方波化波阻抗曲线, 上覆青山口组地层阻抗为6 000 g· cm-3· m· s-1, 扶余油层地层波阻抗为7 800 g· cm-3· m· s-1, 发育砂体波阻抗为9 400 g· cm-3· m· s-1

图3 强反射层对下伏薄层砂体影响分析
a— 测井解释成果; b— T2强反射界面与薄层砂体正演; c— T2强反射界面正演; d— 薄层砂体正演

图3a为Pu403井测井解释成果图, F上砂组可进一步细分为3个小层, 其中F11小层发育一套5.8 m的含油砂体, 砂体顶面与强反射界面T2距离 8 m; 图3b为包含强反射界面和薄层砂体的粗化模型及正演模拟图, 波峰与强反射界面对应, T2界面对应振幅值为11 545; 图3c为只含强反射界面的粗化模型及正演模拟图, 波峰与强反射界面对应, T2界面对应振幅值为8 598; 图3d为只含有薄砂体的粗化模型及正演模拟剖面, 峰值在T2强反射界面下方, T2界面对应的振幅值为2 947。

图3b砂体叠置样式处振幅值等于图3c单界面相应和图3d单砂体振幅响应之和, 表明强反射界面对下覆薄层砂体地震响应存在一定的影响。

1.2.2 强反射界面影响范围为F上砂组

进一步分析该区扶余油层埋藏深度、速度和地震资料品质, 利用得到的地震合成记录剖面, 分析强反射层对下伏砂体地震波形响应的影响。扶余油层速度为3 600 m/s, 地震资料主频为40 Hz左右, 该区地震波长λ =v/f=3 600/40=90 m, 为此, 针对5 m厚的砂体建立相应模型(图4), 砂体顶界面与强反射层的距离在0~λ 距离之间, 分成9组不同距离, 以40 Hz主频子波, 利用自激自收方式进行正演模拟。从模拟结果可以发现:当下伏薄层砂体顶面距强反射界面超过λ /2(45 m), 其对下覆砂体振幅响应的影响基本消除, 单砂体地震响应不再受上覆强反射界面影响。

图4 不同距离下砂体模型与正演地震波形叠合图

统计A工区内所有井上F上砂组厚度, 平均在40 m左右, 因此T2强反射界面对扶余油层砂体的影响主要在F上砂组。

2 “ 匹配追踪” 算法的基本原理

为提高扶余油层T2强反射下伏地层砂体预测精度, 利用“ 匹配追踪” 算法, 实现强反射层影响效应的消除[7, 8, 9, 10, 11]

“ 匹配追踪” 算法实质是在一个确定的函数集合中自适应地选择一些函数来表示一个信号的计算过程。核心思想是把信号自适应的分解成与其局部层次结构尽可能一致的时频原子组合, 将各原子时频分布线性叠加, 得到信号的时频分布。MP算法原子库的类别有很多种, 如:Gabor原子、ChirpLet原子核Ricker子波原子等。

假设D为信号f(t)分解的超完备子波库, 信号长度为ND中的元素满足:D={gr:γ Γ }且‖ gr=1。从原子库中选出与信号匹配最好的原子 gr0D, 满足关系:

< f, gr0> |=supγΓ< f, gr> |, (1)

f可表示为:

f=< f, gr0> gr0+R1f, (2)

R1ffgr0上近似后的残差, R1fgr0是正交的, 满足关系:

f2=|< f, gr0> |2+R1f2(3)

为了取得信号f的最佳逼近, 必须使得残差尽量小, 则需内积|< f, gr0> |尽可能的大, 需要在D中寻找一个与f最接近的原子, 来实现最佳匹配追踪。

R0f=f, 且在进行n次迭代后得到残差Rnf, 此时再在原子库中挑选一个原子 grn来和这个残差值相匹配:

Rnf=< Rnf, grn> grn+Rn+1f, (4)

如此反复m次迭代, 则信号f可表示成:

m次迭代分解后, 可将原始信号近似表示为m个原子的组合, 误差为第m次迭代后的残余, 在每次迭代后都是剔除与原始信号最相关原子的能量, 然后再继续分解剩余的信号, 如此反复, 直到残差值满足设定阈值或小于迭代次数。“ 匹配追踪” 技术流程如图5。

图5 “ 匹配追踪” 算法技术流程

该算法虽然计算复杂度高, 但对信号自适应的灵活表达, 是传统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化无法比拟的, 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时频分辨率[12, 13, 14, 15]

3 实际资料应用及效果分析

选取A工区内连井地震剖面(图6), 该图为沿着T2同相轴层拉平地震剖面。图中红色线为T2强反射层, 绿色为T2下移10 ms, 整个时窗包含了F上砂组砂体, 图6a为原始地震资料连井剖面, 其中Pu403井、Pu405井和Tai54-46井发育砂体, 砂体基本位于强波峰下方的零值处; 图6b为利用“ 匹配追踪” 技术提取的T2强反射层响应连井地震剖面, 在各井均发育较强的能量; 图6c为利用“ 匹配追踪” 技术去除T2强反射层影响后连井地震剖面, 波峰位置向下移动, 与前述正演模拟结论一致, 处理后的反射层下覆的薄层砂体地震响应特征得到了改善和增强, 对后续属性分析和储层预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资料。

图6 T2强反射影响去除前后连井地震剖面
a— T2强反射去除前地震响应; b— T2强反射层地震响应; c— T2强反射消除后地震响应

利用上述方法处理成果, 沿目的层提取振幅属性信息, 对平面预测砂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如图7, T2强反射影响去除后, F11小层属性预测砂体符合率更高, 连井线上的5口井, 去除均方根振幅属性平面图上仅有Pu405井和Pu403井2口井符合, 而处理后资料提取的均方根振幅属性中5口井砂体钻遇情况均吻合, 强反射层影响消除后数据体提取的振幅属性, 与井上砂体对应关系更加明确, 砂体分布趋势更加符合该区河流相窄条带特征。

图7 “ 匹配追踪” 去除T2影响前后F11小层砂体预测对比
a— F11小层均方根振幅属性(T2去除前); b— F11小层均方根振幅属性(T2去除后)

利用基于“ 匹配追踪” 算法的强反射层影响效应去除处理技术, 可以大大减弱上覆地层对目标砂体的干扰, 提高目标小层砂体平面预测精度, 使得 F上砂组砂体预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4 结论及认识

1) 扶余油层上覆青山口组地层, 发育深水环境下厚度较大暗色泥岩, 与扶余油层形成区域发育、阻抗差别较大的强反射地层界面, 产生了强振幅、强连续的T2地震同相轴, 下伏砂体地震响应特征被淹没, 砂体预测精度降低。

2) 强反射层主要影响F上砂层组地层。扶余油层T2强反射层对下伏薄层砂体地震响应特征存在影响, 该区扶余油层平均速度为3 600 m/s和地震资料主频在40 Hz左右, 强反射层影响范围大概在45 m左右, 而F上砂层组平均地层厚度在40 m附近。

3) 基于“ 匹配追踪” 技术的强反射层影响效应去除技术, 可以较好地去除T2强反射层的地震响应特征, 提高被强反射层影响的下伏砂体预测精度。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李延平, 陈树民, 宋永忠, . 大庆长垣及以东泉三、四段扶杨油层浅水湖泊—三角洲体系沉积特征[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5, 24(5): 13-16. [本文引用:1]
[2] 张明学, 王丽静, 梁江平, . 松辽盆地头台地区扶余油层沉积特征[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7, 26(6): 43-45. [本文引用:1]
[3] 张美玲, 李钰, 张士奇, . 卫星油田P层组基于砂体发育的地震反射模式[J]. 物探与化探, 2012, 36(5): 728-732. [本文引用:1]
[4] 李可恩, 贺振华, 黄德济. 高速屏蔽层下弱反射界面的 PS转换波勘探[J]. 油气地球物理, 2007, 5(2): 21-24. [本文引用:1]
[5] 王志, 贺振华, 黄德济, . 高速屏蔽层下弱反射层地震勘探——广角反射[J].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2, 25(5): 23-27. [本文引用:1]
[6] 韩文功, 张军华. 弱反射地震信号特征及识别方法理论研究[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2): 232-236. [本文引用:1]
[7] 张在金, 张军华, 李军, . 煤系地层地震强反射剥离方法研究及低频伴影分析[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 51(2): 383-386. [本文引用:1]
[8] Thang N, John C. Matching pursuit of two 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and its filtering application[C]//Expand ed Abstracts of 70th SEG Annual Internet Meeting, 2000. [本文引用:1]
[9] 张繁昌, 李传辉. 非平稳地震信号匹配追踪时频分析[J]. 物探与化探, 2011, 35(4): 546-552. [本文引用:1]
[10] 刘汉卿, 张繁昌, 代荣获, . 动态匹配追踪中利用连续相位求取瞬时频率[J]. 物探与化探, 2015, 39(1): 211-216. [本文引用:1]
[11] Liu J L, Marfurt K J. Matching pursuit decomposition using Morlet wavelets[C]//Houston: Expand ed Abstracts of 75th SEG Annual Internet Meeting, 2005: 786-79. [本文引用:1]
[12] 赵颖. 小波分析在松辽盆地北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J]. 物探与化探, 2013, 37(2): 310-313. [本文引用:1]
[13] 陈涛, 张贵宾, 索奎, . 不同小波基函数在重力梯度异常正演计算中的应用研究[J]. 物探与化探, 2015, 39(s1): 91-97. [本文引用:1]
[14] 王超, 沈斐敏. 小波变换在探地雷达弱信号去噪中的研究[J]. 物探与化探, 2015, 39(2): 421-424. [本文引用:1]
[15] 马见青, 李庆春, 王美丁. 广义S变换在地震勘探中的研究进展[J]. 物探与化探, 2011, 35(2): 265-26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