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在电性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以郯庐断裂带宿迁段为例
田占峰1, 毛星1,2, 罗旭1, 金胜1,3, 叶高峰1,3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2.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
3.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作者简介: 田占峰(1991-),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地电磁测深。E-mail:parching@sina.com

摘要

应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法研究郯庐断裂带宿迁段F2、F5两条隐伏分支断裂。在宿迁市南部布设4条AMT剖面,共获得176个测深点,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和非线性共轭梯度二维反演算法,得到可靠的地下介质二维地电模型。结合工区其他物探资料分析电性结构,推断F2、F5两条第四纪活动断裂的位置、产状,认为F5断裂活动性较强,F2断裂相对较弱。这一结果为徐宿淮盐铁路的地质选线和安全施工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音频大地电磁法; 郯庐断裂; 二维反演; 电阻率; 铁路工程
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16)04-0732-05 doi: 10.11720/wtyht.2016.4.15
The application of AMT method to the electrical structure study: A case study of Suqian sector of Tan-Lu Fault Zone
TIAN Zhan-Feng1, MAO Xing1,2, LUO Xu1, JIN Sheng1,3, YE Gao-Feng1,3
1.Key Laboratory of Geo-detec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2. China Railway Fifth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Beijing 102600,China
3.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Audio magnetotelluric (AMT) method was employed to study the F2 and F5 branch concealed faults in Suqian sector of Tan-Lu fault zone. 4 AMT profiles were finished in the south of Suqian that included 176 AMT sites. By using advanced data processing and 2-D inversion called Non Linear Conjugate Gradients, the authors got reliable underground geoelectric model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other geophysical data, the authors analyzed electrical structure and explained the location and attitude of F2 and F5 faults, and inferred that the activity of F5 faults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F2 faults. This result provides the basis of geological line se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safety for Xusu-Huaiyan Railway.

Keyword: audio magnetotelluric method; Tan-Lu fault; 2-D inversion; resistivity; railway engineering

工程上活动断裂是指晚更新世以来产生过地表位移活动(尤其是强震)的断裂[1], 它对铁路工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面位移与变形, 强烈地震, 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2]。邢台、唐山、汶川等地发生的地震对许多工程造成重大危害, 在铁路选线过程中应对活动断裂引起高度重视。在新铁路选线过程中, 若无法避绕活动断裂, 则需要根据断裂具体位置、埋深、最新活动性等因素, 选取相对稳定的断裂区段施工, 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以减轻活动断裂对新建铁路的危害。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法是研究地球内部电性结构的一种重要地球物理手段[3], 以其施工方便、勘探深度大、布点灵活、工作效率高, 成为探测隐伏活动断裂带的有效手段。近几年AMT法广泛应用于铁路工程地质勘查, 已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4]。文中以徐宿淮盐铁路通过的郯庐断裂带F2、F5两条分支断裂为例, 展示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在追索隐伏断裂中的良好应用效果。

1 构造背景

郯庐断裂带(即郯城— 庐江断裂带)是一条规模巨大的第四系活动走滑断裂带, 具有多期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 影响范围巨大。宿迁附近郯庐断裂带构造简图如图1所示。

图1 宿迁附近郯庐断裂带构造

宿迁附近存在5条郯庐分支断裂, 其中F1、F2、F3、F4四条分支断裂形成了“ 两堑夹一垒” 的构造形态[5], 新近纪以来, 由于郯庐断裂带处于近EW向的区域挤压应力之下, F2和F1断裂所夹地堑中相对软弱的白垩系王氏组(K2w)地层挤压抬升, 表现为向两侧的逆冲活动, 在F1断裂西侧形成F5断裂 67

测区内拟建铁路由西向东依次穿过F2、F5断裂, 两条断裂相距大约4 km, 走向均为北北东, 属于高角度逆冲的第四系活动断裂带, 对修建铁路影响巨大。其中F2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7], 地貌形态反映比较明显。F2、F5断裂在徐宿淮盐铁路穿过区段的具体位置、产状等都不太清楚, 其是否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存在学术上的争议。

测区地势平坦, 全部为第四系(Q)所覆盖, 第四系之下主要有上新统(N2)、白垩系(K)、奥陶系(O)、下寒武系(∈ 1)、震旦系(Z)和太古界(Ar)等。第四系、新近系和下伏基岩电阻率差异明显, 测区内第四系和新近系电阻率值只有几十欧姆米, 厚度可达三四百米。断裂带在覆盖层之下, 电阻率一般不超过100 Ω · m, 与围岩电阻率差异明显。不同岩层的电性差异是AMT法进行勘探的基础。

2 野外采集
2.1 方法简介

AMT法是通过在地表观测具有区域性分布特征的天然音频电磁场来研究地下岩层的电学性质及其分布特征的一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8]。由于电磁感应作用, 地面观测到的电磁场值将包含地下介质电阻率的信息; 同时由于电磁场的趋肤效应, 不同频率的电磁场信号代表不同的探测深度, 利用地球对天然电磁场的频率响应, 获取不同深度介质的电性结构信息。AMT与大地电磁测深法(MT)的原理和工作方法相同, 只是使用的频率范围不同, 从1 Hz到几千赫兹, 对浅部的地质体分辨率较高。近20年来, AMT法在方法理论和技术两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 仪器灵敏度提高, 测量时间缩短, 不需要发射源, 装备轻便, 这些优点使其广泛应用于地热资源勘察[9]、地下水调查[10]、活动断裂研究[11]及矿产资源勘察[3, 12]等领域, 成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一种强有力的非地震手段。

2.2 野外工作布置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在宿迁市南部实施郯庐断裂带专项物探勘察, 共完成4条AMT剖面, 获得176个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点。1、2号为主剖面, 3、4号是1号剖面的辅助剖面, 分别位于线路南侧约200 m和600 m处(图2)。

图2 宿迁市南部4条测深剖面大地电磁测深点点位

使用仪器为加拿大凤凰(Phoenix)地球物理公司生产研制的V8多功能电法仪, 野外测量点距为25 m, 采集4道水平分量数据ExEyHxHy, x为SN方向, y为EW方向。电极布极方式为“ 十” 字型, 电极距通常南北、东西均为60 m(场地条件允许)。根据趋肤深度公式 δ =503 ρT(m), 结合工区的电性特征, 采集时间约为0.5 h, 观测的有效频率段为104~100 Hz, 探测深度大约1 km。

在正式采集数据之前, 先对主机盒子和磁传感器进行标定, 并进行一致性实验, 保证仪器工作状态良好。野外布站时, 用皮尺严格控制点距和电极距, 误差不超过10 cm, 同时借助森林罗盘确定电极距方位, 保证磁场传感器按正南北和正东西放置, 误差不超过1° , 借助水平尺保证磁场传感器水平放置。电极线尽量展开, 防止缠绕切割磁感线, 产生感应电流, 造成干扰。电极埋设采用深挖电极坑、浇灌盐水、埋实等方法减小接地电阻。水平探头间距大于15 m, 埋深大于30 cm, 用土埋实。由于音频大地电磁法采集的天然电磁场信号很弱, 对于测点周围的环境要求很高, 野外施工严格按照《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SY/T 5772-2002)执行, 测点尽量选择地势平坦, 人文干扰小的区域。由于房屋建筑、公路等影响, 测点无法严格按照预先设计等间距布设, 工作时尽量垂直测线偏移测点。为保证数据采集质量, 在野外采集过程中, 完成5%的测深点数据质量检查。

3 数据处理和反演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野外采集数据记录的是电磁场各个分量的时间序列, 研究的是波阻抗的频率响应, 需要从时间序列的记录中提取频谱信息, 并采用Robust法求取张量阻抗元素[3]。某个地区的电性主轴方位角与该区域的构造走向存在很大关系。实际野外测量中, 一般以正北方向为x轴, 正东方向为y轴, 这样坐标轴通常与电性主轴方向不同, 需要将每个测点的坐标轴旋转到电性主轴上, 方便分解成TE和TM模型, 进行二维反演。

对野外采集到的单个点数据进行前期编辑, 旨在剔除不合理数据, 处理的原则是进行实地调查分析, 对因干扰因素(如公路、工业电流等)产生的畸变点、突变点进行删除处理; 对于横向不均匀或地层等因素产生的转折点等, 采用圆滑或平移消差等方法进行处理。图3为经过参考相邻高质量测点资料处理后的单点曲线。

图3 参考相邻高质量测点资料处理后的单点曲线

采用国际先进的非线性共轭梯度(NonLinear Conjugate Gradiedts, 简称NLCG)二维反演算法, 避免了雅克比矩阵GGT的求取, 只需要正演过程中求取GGT分别与任一个向量的乘积, 大大降低了计算时间[13]。该方法内存需求小,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已经广泛应用于实际勘探。二维反演有三种模式:TE模式、TM模式和TE+TM联合反演模式。测区内干扰小, 采集到的数据较为理想, 笔者对3种反演模式进行电阻率反演计算, 通过对比分析, 认为TE+TM联合反演效果最为理想。

4 地质解释

4条测深剖面反演得到理想的二维地电结构模型, 如图4、图5所示; 结合地震地质资料, 对工区地层、断裂构造解释结果见图6。

图4 宿迁市南部1、3、4号剖面二维地电模型

图5 宿迁市南部2号剖面二维反演地电模型

图6 宿迁市南部1号、2号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解释结果

4.1 地层划分

探测结果显示:随深度增加, 电阻率高低变化明显, 呈现层状结构, 深部结晶基底高阻特征反映显著。地层划分如下:

1) 第四系全新统(Q4):电阻率均匀连续分布, 其值约为4~15 Ω · m, 底界埋深20~35 m。该地层广泛分布于工区, 成因以冲积、海积为主, 岩性以黏性土、粉土为主, 砂土次之。

2) 第四系上、中更新统(Q2+3):电阻率不均匀, 纵向上变化不大, 横向上变化连续, 呈现串珠状低阻特征, 夹杂一些高阻块体。电阻率值一般为0~160 Ω · m, 底界埋深85~115 m, 1号剖面比2号剖面埋深厚约10 m。在1号DK115+550附近50~130 m深度内有一高阻块体, 电阻率可达上千欧姆米。该地层成因以冲积, 洪积为主, 岩性主要为黏性土、粉土、砂类土。

3) 第四系下更新统(Q1):电阻率较小, 横向上不连续, 数值约为0~31 Ω · m, 底界埋深150~280 m。F2、F5断裂上盘上移, 由于抬升作用导致上盘顶部的新近系宿迁组和下更新统挤压, 电阻率特征不能分辨地层分界线。

4) 新近系宿迁组(N2s):电阻率表现为中低阻特征, 约为25~190 Ω · m, 底界埋深起伏较大, 最大埋深约为410 m。在2号剖面西侧控制范围内呈凸起特征, 1号剖面东侧电性层明显错位, 是活动断裂存在的标志。该地层岩性主要为含砾砂岩和黏土。

5) 白垩系王氏组(K2w):基底高阻特征明显, 电阻率纵向稳定, 横向上均表现为高阻— 低阻— 高阻相间的区块特征。高阻区块对应凸起部位, 电阻率值达几百甚至上千欧姆米, 1号剖面西侧基底上涌, 穿插新近系和第四系地层, 顶界埋深达55 m; 中间的低阻条带异常值只有几十欧姆米, 明显低于围岩, 纵向电阻率等值线密集, 推测是断裂构造破碎带。该地层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砂页岩[7]

4.2 断裂构造解释

根据图4、图5所示, 电阻率在横向上呈现高低相间的区块特征, 深部高阻区域所夹的低阻带推断为断裂构造带[14]。结合电阻率模型特征和区域地质资料, 对F2、F5两条断裂进行推断。

如图4、图6b所示, 1、4、3号剖面条带低阻异常解释为F5断裂, 电阻率在 39~251 Ω · m, 倾向西, 产状较陡, 倾角分别为81° 、70° 、50° , 上盘上移, 属于高角度逆冲断层。结合3条剖面推断F5断裂走向北偏东约10° (图2), 断裂顶部位于拟建铁路里程DK115+375~550段。F5断裂上伏地层电阻率横向上表现为明显不连续异常, 覆盖层层位错动较大、电性结构复杂, 表明F5断裂活动性较强。

如图5、图6a所示, 2号剖面解释为F2断裂, 电阻率值在39~100 Ω · m, 低阻带等值线在深部发生扭曲, 可能是由于深部西侧的低阻异常所致, 整体推断F2断裂倾向为东, 产状陡倾, 倾角为80° 左右, 上盘上移, 属于高角度逆冲断层。推断F2断裂的位置如图2所示, 顶部位于拟建铁路里程DK110+450~625段。F2断裂上伏地层电阻率横向上均匀, 覆盖层层位稳定, 电性结构层状特征明显, 表明F2断裂活动性较弱。

4.3 电测深法资料辅助解释

在工区内沿拟建铁路实施电测深法, 得到2条电性结构剖面, 如图7所示。1号剖面探测深度55 m, 在DK115+366~470段电阻率值从地表16~18 Ω · m向下变化到小于5 Ω · m, 纵向变化较其他里程段大, 和AMT法的得到的F5断裂位置一致。但是电测深法探测深度较浅, 无法得到F5断裂的产状、走向等信息; 2号剖面探测深度180 m, 电阻率层状结构特征明显, 横向上连续, 无明显异常, 未发现F2断裂活动迹象, 表明F2断裂活动性相对F5较弱。

图7 电测深法电性结构(上图为1号剖面, 下图为2号剖面)

5 结论

通过对工区内地层划分、断裂构造解释和电测深法等资料辅助解释, 最终确定F2、F5断裂的具体位置和产状, 同时浅地表的电阻率变化反映出F5断裂的最新活动性强于F2断裂, 建议线路通过F5断裂时采取必要的抗震减灾措施。

本实例说明: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具有勘探深度大、施工方便等特点, 结合其他物探和地质资料能有效划分地层, 根据断裂构造的电性特征, 能较好追索隐伏断裂, 也为以后在类似区域展开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工作提供了参考。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周本刚, 冉洪流. 工程活动断裂鉴定的时限标准讨论[J]. 工程地质学报, 2002, 10(3): 274-278. [本文引用:1]
[2] 何振宁. 活动断裂带铁路选线问题初探[J]. 铁道工程学报, 1987(3): 195-202. [本文引用:1]
[3] 姚大为, 朱威, 王大勇, . 音频大地电磁法在武山外围深部勘查中的应用[J]. 物探与化探, 2015, 39(1): 100-103. [本文引用:3]
[4] 朱光喜. 音频大地电磁在铁路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09, 6(3): 294-298. [本文引用:1]
[5] 万千丰, 朱鸿, 赵磊, . 郯庐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 综述[J]. 现代地质, 1996, 10(2): 159-168. [本文引用:1]
[6] 刘国生, 朱光, 牛漫兰, . 郯庐断裂带新近纪以来的挤压构造与合肥盆地的反转[J]. 安徽地质, 2002, 12(2): 81-85. [本文引用:1]
[7] 张鹏, 李丽梅, 张景发, .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探讨[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1, 31(4): 389-396. [本文引用:2]
[8] 陈乐寿, 王光锷. 大地电磁测深法[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0. [本文引用:1]
[9] 余年, 庞方.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在地热勘察中的应用研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0, 37(3): 135-138. [本文引用:1]
[10] 张威, 王文国, 孟银生, .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在浅部地下水勘查中的应用[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3, 35(2): 142-148. [本文引用:1]
[11] 陈庞龙, 肖骑彬, 赵国泽, . 用大地电磁测深法探测深圳断裂带的结构特征[J]. 地震地质, 2010, 32(3): 360-371. [本文引用:1]
[12] 樊战军, 卿敏, 于爱军, . EH4电磁成像系统在金矿勘察中的应用[J]. 物探与化探, 2007, 31(s): 72-76. [本文引用:1]
[13] 杨承志, 邓居智, 陈辉. 采集参数对音频大地电磁法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结果的影响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3): 1346-1254. [本文引用:1]
[14] 李艳军, 叶高峰, 韩杰. 大地电磁测深法在秦皇岛-唐山沿海地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应用[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3, 34(3-4): 81-88.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