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井技术在琼东南深水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何丽娟1, 王振峰1, 邓勇1, 张毅1, 钟泽红1, 张志让2, 王利杰1
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湛江分公司,广东 湛江 524057
2.恒泰艾普石油天然气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84

作者简介: 何丽娟,女,工程师,2006年毕业于长江大学地球物理学院,2009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现主要从事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研究工作。E-mail:helj@cnooc.com.cn

摘要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钻井少,影响了储层预测的准确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虚拟井技术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陵水凹陷南部已证实的A-1含气构造进行储层预测,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并总结出了A研究区内储层发育区的波阻抗经验值,据此预测相邻待钻A-2构造的储层厚度。A-2构造的预测结果与实钻结果相吻合,证实了虚拟井技术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勘探目标储层预测方面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关键词: 虚拟井技术; 储层预测; 琼东南盆地; 深水区; 陵水凹陷
中图分类号:TE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16)02-0390-08 doi: 10.11720/wtyht.2016.2.26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well technique to reservoir prediction in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HE Li-Juan1, WANG Zhen-Feng1, DENG Yong1, ZHANG Yi1, ZHONG Ze-Hong1, ZHANG Zhi-Rang2, WANG Li-Jie1
1.Zhanjiang Brand of CNOOC Ltd.,Zhanjiang 524057,China
2.Land Ocean Energy Services Co.,Ltd.,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There were few drill wells in Qiongdongnan basin,which affected the accuracy of reservoir prediction.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the authors applied virtual-well technique to reservoir prediction of drilled A-1 gas bearing structure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Lingshui sag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which verified that the virtual-well technique is reasonable.The authors also summarized experience values of wave impedance of the reservoir in A study area.The experience values were used to predict the reservoir of A-2 structure to be drilled.The prediction of A-2 structure coincides with the drilling result,which confirmed that the virtual-well technique is of high feasibility in predicting the exploration targets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Keyword: virtual-well technique; reservoir prediction; Qiongdongnan basin; deep-water area; Lingshui sag

虚拟井构建技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前人先后采用反距离平方加权法、残差分析法、克里金法、分数布朗运动和地质统计学方法、遗传算法等方法构建虚拟井曲线[1, 2, 3], 在勘探和开发领域目标储层预测和时深转换分析中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4, 5, 6, 7, 8]。该方法以遗传算法为理论基础, 采用叠前地震角道集和初始速度场数据, 在所选控制点处进行叠前地震波型反演[9, 10, 11], 获取控制点处的虚拟纵波速度曲线、虚拟横波速度曲线和虚拟密度曲线, 构建出虚拟井作为后续储层预测中地震反演的硬约束条件。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面积广, 领域多, 是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12]。由于钻井资料匮乏, 在进行储层预测时先验信息较少, 严重影响了储层预测的准确度, 亟需探索少井条件下储层预测的新技术来降低深水区油气勘探风险。虚拟井技术可以解决这类问题。为此, 笔者采用虚拟井技术对琼东南深水区中央峡谷陵水凹陷南部待钻A-2构造进行了储层预测, 预测的储层厚度与实钻结果相吻合, 证实了虚拟井技术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勘探目标储层预测方面的可行性。

1 虚拟井构建技术原理
1.1 遗传算法原理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最早由美国的的J.Holland教授[13]于1975年提出, 是一种基于自然选择和基因遗传学原理的随机搜索优化算法。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是对问题的可行解进行编码, 随机生成一定规模的初代种群, 按照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原理, 逐代进化。在每一代进化中, 根据问题域中个体的适应度大小择优选择个体, 并按照一定的概率进行基因交叉和基因变异操作, 生成新一代的种群。像自然界进化一样, 遗传算法的后代种群会比前代种群具有更大的适应度, 更加接近问题的最优解。最后, 对末代种群中的最优个体进行解码, 即可作为问题的近似最优解。遗传算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 选择编码方式, 把实际问题的参数集合x转化为位串结构空间s;

2) 定义适应度函数F(x);

3) 确定遗传操作方式, 包括选择种群的大小, 选择、交叉及变异操作, 以及确定交叉、变异概率等遗传参数;

4) 随即初始化生成种群P;

5) 计算群体中个体位串解码后的适应值 F(x);

6) 按照遗传操作方式, 使用选择、交叉和变异算子作用于群体, 形成下一代群体;

7) 判断群体性能是否满足停止准则, 或者已经完成预定迭代次数, 不满足则返回步骤6), 或者修改遗传操作方式后再返回步骤6)。

1.2 构建虚拟井曲线

虚拟井曲线的获取主要基于遗传算法理论, 采用叠前地震角道集和初始速度场数据, 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控制点处进行精细的叠前地震波形反演, 从保幅叠前地震道集中提取出高精度的速度信息, 得到控制点处的虚拟纵波、横波和虚拟密度曲线。其基本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准备初始地质模型、保幅地震角道集S1等。由高精度速度分析获取纵波速度(Vp)、横波速度(Vs)和密度(ρ), 构建各向同性弹性地质模型;

2)优选收敛函数, 确定地质模型参数及参数搜索间隔和范围;

3)模型参数编码。避免对所有参数进行整数编码, 根据搜索间隔及搜索范围, 确定各个参数可能取得的不同值的个数;

4)生成拟合模型的初始随机总体M0。对参数VpVsρn个采样点用随机生成的方式得到整数码, 生成其要求的样本量;

5)Zoepprite方程计算各模型的合成地震角道集S2;

6)比较S2S1之间的匹配程度, 计算并保存目标函数值。匹配程度良好, 认为随机模型便接近实际地质情况, 相反, 则与实际情况不符;

7)根据目标函数值对M0作相应处理, 更新M0生成新的随机总体;

8)若满足条件, 结束并输出结果; 否则, 重复步骤5)至8)直至满足条件为止[4, 14, 15]

2 虚拟井约束反演

虚拟井约束反演是一种基于低频模型相控约束的宽带约束叠后反演[16, 17, 18], 该方法基于遗传算法在选取的控制点处构建虚拟井的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密度曲线, 由虚拟井的速度曲线可以得到纵波时差和横波时差。其基本思想是要寻找一个最佳的地球物理模型, 使得该模型的响应与观测数据(地震道)的残差在最小二乘意义下达到最小; 其次, 采用相控协同非线性建模技术建立初始低频模型开展宽带约束叠后反演; 最后, 得到纵波阻抗。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虚拟井约束反演流程

相控协同非线性建模技术是一种基于地震相的分形插值方法[19]。充分考虑目的层段岩性横向和纵向的变化, 建立的初始模型不仅克服了过于线性化的问题, 而且具有地质意义, 使得反演结果符合储层实际的地质特征, 结果真实可信。

3 虚拟井技术的应用
3.1 琼东南盆地地质概况

琼东南盆地位于南海海域西北部, 夹持在海南隆起区和永乐隆起区之间, 以1号断层与莺歌海盆地相隔, 主要包括中央坳陷和南部隆起2个一级构造单元, 其中, 中央坳陷深水区部分主要由乐东凹陷、陵水凹陷、北礁凹陷、松南凹陷、宝岛凹陷、长昌凹陷、陵南低凸起和松南低凸起组成(图2)[20, 21]。中央峡谷陵南段位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坳陷带陵水凹陷南部(图2), 水深1 500~2 100 m, 海底较为平缓。A研究区位于中央峡谷陵南段东部, 是陵水凹陷与陵南低凸起之间发育的过渡带, 处于陵水凹陷向东北延伸的洼槽内。研究区下方发育底辟、断裂和裂隙, 是流体垂向运移的有利通道, 具有近源垂向供烃的特点。到目前为止, 在研究区内发现并落实了A-1、A-2、A-3和A-4等多个有利目标, 主要目的层为上中新统黄流组的浊积水道砂体和上新统莺歌海组二段的海底扇砂体。其中, A-1构造已钻1口探井A-1-1, 在主要目的层黄流组钻遇三套浊积水道砂:Ⅰ砂体、Ⅱ砂体和Ⅲ砂体, 砂体上下相互叠置, 厚度分别为71、81、3.5 m。

图2 琼东南盆地A研究区位置

3.2 虚拟井点选取与井曲线质量控制

研究区内钻井少, 在进行储层预测时先验信息匮乏, 严重影响了储层预测的准确度。为了增强测井约束力度, 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 在研究区内选取了8个虚拟井位置, 即X0X1X2X3X4X5X6X7(图3), 并构建虚拟井曲线, 其中, X0点与已钻A-1-1井点重合。图3中等值线为研究区海底时间等值线, A-1、A-2和A-4构造北面及A-3构造南面边界与水道边界相重合。

图3 虚拟井点位置

虚拟井点的选取直接影响反演过程中控制作用的有效性, 为此, 选择合理的虚拟井点至关重要。在确保叠前地震资料保幅的情况下, 虚拟井点的选取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虚拟井点要在不同地质体上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② 虚拟井点处的地震资料品质相对较好; ③ 考虑水深影响。经过多次试验与筛选, 在研究区内共选择8个虚拟井点, 其中, 虚拟井X0X2X5X6X7位于水道砂体之上, X0X5X6X7分别位于A-1、A-3、A-2和A-4砂体的构造高部位, X2位于A-2砂体的构造低部位, 在后续的反演中对这些砂体具有控制作用; 虚拟井X3在水道内非砂层, 虚拟井X1X4在水道外, X1位于水深相对浅的位置, X3位于水深变化的过渡区, X4位于水深相对深的位置, 这三个虚拟井点能控制水深变化对后续反演的影响。由此可知, 选取的8个虚拟井点均满足以上三个条件, 证明这些虚拟井点的选取是合理的。

为保证虚拟井曲线的可靠性, 采用已知井点验证、井震标定和单井沉积微相等三种方法对虚拟曲线进行质量控制:①已知井点验证, 在已钻井A-1-1处构建虚拟井X0, 得到虚拟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及密度曲线, 从虚拟井X0与实钻A-1-1井的曲线对比图(图4)中可以看出, 虚拟曲线与钻井实测曲线低频趋势基本一致, 吻合度较高; ② 井震标定, 图5为已钻井A-1-1与虚拟井X0标定后的对比图, 图中显示两口井合成记录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与实际地震资料波形变化相匹配, 其中, 虚拟井的井震标定效果良好, 特征明显, 相关系数高; ③ 单井沉积微相, 通过对比已钻A-1-1井与具有相同沉积环境的虚拟井X5的单井沉积微相(图6), 发现研究区内砂岩呈低阻抗特征, 且纵波阻抗能较好地区分岩性, 虚拟井X5在黄流组主要发育四套砂岩, 其中, 黄流组中上部发育两套厚层砂岩, 下部发育两套薄层砂岩, 这与实钻A-1-1井的单井沉积微相特征相似。以上分析表明, 采用虚拟井叠后反演获取虚拟井曲线的方法是合理的, 构建的8口虚拟井曲线是可靠的。

图4 实钻A-1-1井与虚拟X0井曲线对比

图5 实钻A-1-1井(左)与虚拟井X0(右)井震标定对比

图6 实钻A-1-1井(左)与虚拟X5井(右)单井沉积微相对比

4 应用效果分析

采用虚拟井技术对已证实A-1含气构造进行储层预测, 对比预测结果与实钻录井岩性数据, 证明虚拟井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并总结出划分储层发育区的波阻抗经验值, 以此预测A-2构造的储层厚度。

4.1 虚拟井反演成果验证

为验证虚拟井技术在研究区内应用效果的合理性, 采用实钻A-1-1井与虚拟井作为约束条件进行初始模型建立及宽带约束反演。在建立初始模型和进行反演之前, 对实钻A-1-1井进行了岩石物理分析(图7)。图7中显示砂岩具有低速、低阻抗特征, 大部分砂岩波阻抗值在6 450 g·cm-3·m·s-1以下, 可以作为划分砂岩和泥岩的分界值。图8a为利用实钻A-1-1井作为约束的波阻抗剖面, 图8b为实钻A-1-1井和7口虚拟井共同作为约束条件的波阻抗剖面。通过对比分析, 发现有虚拟井参与的联合反演结果比只有实钻井约束的结果在纵向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且在有实钻井处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 储层边界刻画清晰, 效果较明显。

图7 纵波阻抗与声波时差交汇

图8 有无虚拟井波阻抗剖面对比(位置见图3)

4.2 波阻抗反演效果分析

利用构建的8口虚拟井作为初始模型和后续反演的约束条件进行地震反演, 更好地预测储层纵横向展布特征。图9为过A-1构造反演波阻抗剖面和实测录井岩性叠合图。从图9中可以看出, A-1构造储层低阻抗特征明显, 与围岩之间的边界清晰, 且该构造埋深浅, 推测A-1构造在黄流组发育三套物性良好的砂岩储层, 与实钻A-1-1井录井岩性数据相吻合。

图9 A-1构造波阻抗剖面(位置见图10)

以6 450 g·cm-3·m·s-1作为划分储层的分界点, 提取I砂组的时间厚度(图10), 得出井点处I砂体的时间厚度为47 ms。钻探表明, A-1-1井点处I砂组砂岩厚度为71 m, 基于地层速度3 000 m/s, 换算成双程时约为47 ms, 与预测结果相一致。

图10 A-1构造I砂组时间厚度

综上所述, 在研究区内, 总结出了储层发育区的波阻抗经验值为6 450 g·cm-3·m·s-1, 且进一步证明了虚拟井技术在已证实A-1含气构造的储层预测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4.3 有利目标储层预测

研究区内已发现的A-1、A-2、A-3和A-4构造均为峡谷和岩性边界封堵形成的构造—岩性圈闭, 并且具有相同的目的层系和储盖组合。其中, A-1构造已证实为气藏, 由此推测A-2、A-3和A-4构造成藏可能性较大。文中以A-2构造储层预测效果分析为例。

以8口虚拟井作为约束条件, 采用虚拟井技术对A-2构造进行储层预测。从过A-2构造的反演剖面中可以看出(图11), 该构造低阻抗特征明显, 与围岩之间的边界清晰, 纵向上分辨率较高。鉴于A-2构造与A-1构造沉积环境和沉积背景相似, 且相隔较近, 推测两者物性相似, 以波阻抗值6 450 g·cm-3·m·s-1为岩性分界点提取I砂组的时间厚度(图12), 并结合图11优选出探井A-2-1井(图12), 预测井点处的双程时间约为9 ms。

图11 A-2构造波阻抗剖面(位置见图12)

钻探结果表明, A-2构造是被水道切割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 A-2-1井在上中新世黄流组钻遇五套浊积水道砂体, 井点处I砂组砂岩厚度约为12.5 m, 取地层速度为3 000 m/s, 得到双程时间约为 9 ms, 与虚拟井技术预测结果吻合较好。由此表明, 基于遗传算法的虚拟井技术在A-2构造的储层预测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图12 A-2构造I砂组时间厚度

5 结论与认识

1) 虚拟井技术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陵水凹陷南部已证实的A-1含气构造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验证了该方法在A研究区内应用效果的合理性, 并总结出了该区内储层发育区的波阻抗经验值。

2) 虚拟井技术对研究区内A-2构造储层的成功预测, 证明了虚拟井技术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勘探目标储层预测方面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3) 虚拟曲线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宽带约束反演的效果, 在构建过程中应注意要保证虚拟曲线的可靠性; 其次, 虚拟井技术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应用为初步探讨, 在其他区域、不同沉积环境的可行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李忠荣, 马先林, 周坤瑞, . 虚拟井测井曲线的预测技术[J].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4, 18(4): 20-25. [本文引用:1]
[2] 陈亮, 熊琦华, 王才经. 虚拟井预测法及其应用[J].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7, 21(5): 16-20. [本文引用:1]
[3] 罗文造, 杨绍国, 王英民. 基于遗传算法的叠前地震波形反演构建虚拟井曲线[J]. 南海地质研究, 2006, 1(3): 121-127. [本文引用:1]
[4] 黄安敏, 李林, 王立华, . 虚拟井技术在深水无井区碎屑岩储层预测中的作用[J]. 石油物探, 2011, 50(3): 281-287. [本文引用:2]
[5] 李梅, 郗诚, 张志让, . 虚拟井约束地震反演方法在台地斜坡带鲕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以四川盆地龙岗地区某单元为例[J]. 海相油气地质, 2012, 17(4): 73-77. [本文引用:1]
[6] 王涛. 虚拟井地震反演技术在涪陵永兴场地区的应用[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4(8): 115-118. [本文引用:1]
[7] 黄海平, 包强, 刘荣和, . “虚拟井”技术在复杂气藏建模中的应用[J]. 天然气工业, 2012, 32(4): 39-41. [本文引用:1]
[8] 李培培, 刘志国, 杨松岭, . 虚拟井技术在无井或少井条件下时深转换中的应用[J]. 物探与化探, 2015, 39(5): 994-1000. [本文引用:1]
[9] Mallick S. Model-based inversion of amplitude-variations-with-offset data using a genetic algorithm[J]. Geophysics, 1995, 60(4): 939-954. [本文引用:1]
[10] Mallick S. Some pratical aspects of prestack waveform inversion using a genetic algorithm: An example from the East Texas Woodbine gas sand [J]. Geophysics, 1999, 64(2): 326-336. [本文引用:1]
[11] Mallic S, Huang X, Lauve J, et al. Hybrid seismic inversion: A reconnaissance tool for deepwater exploration[J]. The Leading Edge, 2000, 19(11): 1230-1237. [本文引用:1]
[12] 吴时国, 袁圣强. 世界深水油气勘探进展与我国南海深水油气前景[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6): 693-699, 714. [本文引用:1]
[13] Holland J H. Adapta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ystems[M]. Michigan: Univ. of Michigan Press, 1975. [本文引用:1]
[14] 严建文, 杨绍国. 基于遗传算法的叠前地震波形反演构建虚拟井曲线[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 42(6): 678-681. [本文引用:1]
[15] 詹路锋, 邓宏文, 郑文波. 叠前波形反演技术在深水扇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 26(4): 711-717. [本文引用:1]
[16] 张宏彬, 何樵登. 宽带约束反演[J]. 石油物探, 1995, 34(1): 1-10. [本文引用:1]
[17] 杨谦, 李正文. 地震资料宽带约束反演方法及应用[J]. 石油物探, 1996, 35(4): 37-42. [本文引用:1]
[18] 朱伟, 朱玲, 吴新民. 宽带约束反演在江陵凹陷谢凤桥油田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22(3): 273-276. [本文引用:1]
[19] 刘红艳, 陈宇坤, 李信富. 地震道重建和重采样的分形插值方法研究[J]. 地球物理进展, 2014, 29(2): 519-522. [本文引用:1]
[20] 游君君, 孙志鹏, 李俊良.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低凸起勘探潜力评价[J]. 中国矿业, 2012, 21(8): 56-59. [本文引用:1]
[21] 苏明, 解习农, 王振峰, .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沉积演化[J]. 石油学报, 2013, 34(3): 467-478.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