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鹏(1986-),男,2013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从事固体矿产勘查与评价方面的工作。
对新疆和静县察汗乌苏金矿1:25 000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元素分布规律,并综合有利元素组合圈定异常,在优选异常区经过地质综合找矿发现了K3、K4金矿体。通过对K3金矿体东部轴向原生晕分带研究,预测K3金矿体在160 m中段以下仍有较好的延伸趋势。
Based on 1:25 000 stream sediment survey results of the Qagan Us gold deposit in Hejing County of Xinjiang and summariz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the authors integrated favorable combinations of the elements and delineated the anomalies. Then in the anomaly the authors found K3, K4 orebodies through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prospecting.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the axial primary halo zoning of K3 orebody, the authors hold that K3 orebody still has good extension below 160 m.
察汗乌苏金矿区位于新疆省和静县哈尔莫墩镇西北约40 km, 属于天山南麓中段, 区内植被覆盖稀疏, 水系较发育, 地形切割比较强烈。新疆地质局伊利大队、新疆地质局区测大队以及新疆305项目办曾先后在此地区进行过1:100万概略地质调查、1:20 万区域地质检查工作和1:50万化探扫面工作, 为该区域的进一步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笔者以新疆南天山察汗乌苏矿区为例, 运用 1:25 000水系沉积物测量, 发现并圈定了金矿体, 探讨水系沉积物测量对于该地区同类型金矿寻找的指导意义。同时对重点矿体进行原生晕轴向分带研究, 预测矿体深部延伸趋势, 为下一阶段勘探工作提供了依据。
察汗乌苏金矿位于南天山造山带艾尔宾山残余盆地, 北临那拉提— 红柳河缝合带, 南部为库鲁克塔格陆缘盆地[1, 2, 3]。区域地质及构造作用十分复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萨阿尔明组灰绿色、浅灰色、灰色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千枚岩、凝灰质砂砾岩、绢云母— 绿泥石板岩等, 中上石炭统卡拉达坂组灰色、深灰色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 与灰黑色、灰色板岩、炭质板岩等。
区内构造发育, 主要以NW向断裂为主。岩浆岩侵入和火山喷发活动强烈。岩浆岩主要为酸性岩体, 以红色钾质花岗岩、灰白色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和肉红色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 另有少量的闪长岩、辉长岩岩株和岩脉。多期次的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活动为该区域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
矿区内大面积出露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萨阿尔明组, 分布于矿区南部, 岩性主要为浅灰绿— 灰黑色凝灰质砂岩、千枚岩、黑云母片岩、凝灰质砂砾岩、绢云母— 绿泥石板岩等。地层产状受后期变质作用影响较大。在靠近岩体部位分布角岩化带, 宽度40~120 m, 与接触带展布方向一致。
第四系冲洪积物主要分布在矿区西南部乌兰盖林河谷阶地及现代河流河漫滩中, 由冲洪积砂砾石层、漂砾、砂砾土构成, 砾石成分以花岗岩为主, 多为次棱角— 次圆状, 大小不一, 砾径5~10 cm为主, 大者大于5 m。
矿区内主要发育NWW向断裂。在岩体与地层内外接触带发育一系列断层, 其主断层贯穿整个矿区南部, 为主要的容矿构造, 并为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次级断裂主要为NE向。受区域构造和变质作用影响, 整个矿区NWW向和NE向节理十分发育。
矿区内岩浆活动强烈, 表现为华力西期侵入泥盆系地层中的酸性岩体, 分布于矿区北部, 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 粗粒、似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该岩体与矿化关系密切, 在岩体的边部及内接触带发育绿泥石、绿帘石化、硅化以及钾化等。
对察汗乌苏矿区1:25 000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4, 5, 6, 7, 8], 通过表1总结本区地球化学特征为:该矿区相对富集Au、As、Sb、Pb, 相对亏损Ag、Mo、Cu; Au、As、W变异系数较大, 可见其在地质体中的分布变化较大, Pb、Zn、Ag、Co在地质体中的分布则相对较均匀。
为了综合评价该地区有利的成矿元素, 同时考虑到元素的富集系数和变异系数, 引入成矿有利度系数(成矿有利度系数=富集系数× 变异系数)[7]。从表1和图2可得知, 本区Au最有利成矿, 其次为As、W、Sb。
![]() | 表1 察汗乌苏金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参数 |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元素之间对成矿的影响, 对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相关性和R聚类分析(图3), 可以得出:Au与W、Ag、As、Mo、Sb、Cu、Co、Zn成正相关, 其中Au与W、Ag、As相关性较好, 相关系数分别为0.471 3、0.208 5、0.202 3。在相关系数为0.2时, 全区元素可分为9类: Cu、Co, As、Mo, As、Sb, As、Cu, As、Zn, Au、W, Au、Ag, Au、As, Au、Pb。这些元素组合中既有高温热液元素, 也有低温热液元素, 说明本区地质作用复杂, 热液活动极其频繁, 同时也说明样品组分比较复杂, 既有地层中活化迁移的成分, 也有深部携带的物质, 它们在后期多次的地质作用及地球化学作用下共生富集。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选取与Au相关性较好以及成矿较有利的W、As元素组合进行异常分析。
通过异常追索, 在乙2异常区内初步圈定了K3、K4两条金矿体, 矿体主要受岩体内接触带NWW向压扭性断裂控制, 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从图5可见K3矿体主要位于异常区的东部,
K4矿体主要位于异常区西部, 矿化蚀变主要为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以及孔雀石化。经过地表系统槽探圈定K3金矿体长约550 m, , 宽0.49~5.25 m, 平均含量1.98× 10-6; K4金矿体长约60 m, 宽4.03~15.06 m, 平均含量3.72× 10-6。结合地下深部钻孔、平硐验证, K3金矿体在斜深160 m以上延伸稳定, 其中在控制斜深80 m平硐PD801中揭露Au矿体真厚度1.66 m, 平均含量2.13× 10-6, 在控制斜深160 m平硐PD001中揭露Au矿体真厚度 2.24 m, 平均含量1.74× 10-6。
经过初步评价, K3为贫矿体, K4矿体达到工业品位但其延伸较短。因此还需对K3、K4矿体进一步加强工作。
为了研究K3金矿体的剥蚀情况以及在斜深160 m以下的延伸情况, 通过建立K3金矿体轴向地球化学原生晕分带规律, 结合前人总结的金矿床普遍存在的轴向分带规律[9, 10, 11, 12, 13], 来进行找矿预测。选择在K3金矿体东部地表、地下控制斜深80 m的PD801中以及地下控制斜深160 m的PD001中进行系统采样, 按照C· B格里戈良原生晕分带指数方法[12]首先将各中段指示元素金属量值进行标准化, 然后计算出各元素相应的轴向分带指数, 并以各元素最大分带指数所处的位置来确定元素的分带序列[14, 15, 16](表2)。
![]() | 表2 K3矿体指示元素标准化值与分带指数 |
通过该方法计算得出(图6), K3金矿体中部分带序列为Cu-W-As→ Mo-Au→ Ag, 与我国金矿床原生晕综合轴向分带序列[11]相比形成“ 反分带” , Cu、W、Mo出现在K3金矿体的前缘晕中。如图7假设矿体仅有两期, A期金矿体的尾晕元素与B期金矿体的前缘晕叠加, 而B期金矿体尾晕并未出现, 因此预测K3金矿体中部160 m以下有很好的延伸, 可能存在盲矿体。
K4金矿体与K3金矿体都受岩体内接触带同一条NWW向断裂控制, 其矿化蚀变基本一致。因此应加强K4金矿体找矿预测工作, 尤其是对K4金矿体与K3金矿体之间的间断区域。
1)通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察汗乌苏金矿的应用实例可见, 在新疆南天山察汗乌苏地区, 水系沉积物测量在金矿找矿中能够快速有效地圈定靶区。
2)对K3金矿体进行东部轴向原生晕分带研究, 推测K3金矿体在-160 m以下仍有延伸, 在深部可能有盲矿体存在。
3)综合该区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推测, K3、K4金矿体中间间断部位可能存在隐伏矿体, 应进一步加强K4金矿体的找矿工作。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