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物探测量在鹿井红盆地区铀矿勘查中的应用
孟凡兴1, 聂斌2, 邱崇涛1, 何昕欣1
1.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中核集团公司铀资源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河北 石家庄 050002
2.核工业270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200

作者简介: 孟凡兴(1987- ),男,东华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在读,工程师,从事铀矿勘查技术研究工作。

摘要

中新生代陆相红层与铀矿化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在红层形成时期,发育了区域性铀成矿作用;红层的完整程度直接反映了铀矿保矿条件的好坏,可作为铀矿化的“指示标志”之一,因此,红盆地区地层的识别及下伏地质体的探查对于铀矿勘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音频大地电磁测量和土壤氡测量的工作方法,结合华南鹿井地区丰州盆地的地质资料和岩石电阻率特征,利用音频大地电磁测量资料,查明了勘查区内的红层厚度、产状及其与下伏花岗岩体的接触关系以及隐伏断裂深部展布特征;利用土壤氡测量可提高断裂构造推断的可靠性,指示深部铀矿化信息。通过钻孔验证,推断结果基本反映了实际地质情况,对于深入开展铀矿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铀矿勘查; 音频大地电磁测量; 土壤氡测量; 红层; 鹿井
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16)01-0021-06 doi: 10.11720/wtyht.2016.1.04
The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geophysical method to uranium exploration in Lujing Red Basin
MENG Fan-Xing1, NIE Bin2, QIU Chong-Tao1, HE Xin-Xin1
1. Airborne Survey and Remote Sensing Center of Nuclear Industry, CNNC Key Laboratory for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of Uranium Resource, Shijiazhuang 050002, China
2. No.270 Research Institute of CNNC, Nanchang 330200, China
Abstract

Uranium mineralization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Mesozoic-Cenozoic continental red beds in time and space, and regional uranium mineralization was developed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red beds. Existing red beds can reflect indirectly uranium deposit under better or poor conditions, and hence red beds can act as an indicator of uranium mineralization. The methods of audio magnetotelluric survey (AMT) and soil radon measurement are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Based on geological data and resist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rocks, the authors ascertained the thickness, occurrence and contact relations of the red layer and the deep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aled fault roughly by using AMT data. Through soil radon measuremen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inferred fault is improved and uranium mineralization information is indicated. A comparison with the drilling data shows that the inferred results can reflect basically actual geological situation and play a guiding role in uranium ore-searching in red basin area.

Keyword: exploration of uranium deposit; audio magnetotellurics survey; soil radon measurement; red bed; Lujing

铀既是一种能源也是重要的国防战略资源[1], 对国民经济、核电、国防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从目前我国对铀资源需求来看, 亟需探索深部或隐伏的铀资源。中新生代陆相红层与铀矿化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 区域性铀矿化的成矿时间是陆壳裂陷作用与红层发育在时间上的重合, 而成矿空间则是富铀地质体与断裂红盆系的迭置区[2]。红层与砂岩型、不整合脉型、煤铀型、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古岩熔型等类型铀矿床关系密切, 这些类型的铀矿化不仅在时间上与红层形成相近, 在空间上多分布在红层底部, 或被其覆盖。矿床(田)曾被红层覆盖过, 目前红层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剥蚀, 但它的存在就标志着下伏矿体未受到破坏, 红层的完整程度直接反映出该地区保矿条件的好坏, 红层附近就是有利于矿化保存的地区[3]。随着铀矿勘查工作的深入开展, 红层覆盖下的隐伏铀矿化将逐渐引起重视[4]。华南鹿井地区的丰州红盆是一个具良好铀成矿远景的陆相残留红盆。在该地区进行的音频大地电磁法和土壤氡的综合测量, 为地质找矿提供了较好的依据, 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1 勘查区概况
1.1 地质概况

鹿井地区位于赣西南崇义县与湘东南汝城县交界处, 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后加里东隆起区, 南岭东西向构造带北缘, 近南北向诸广山岩体中段的狭窄部位。区域上受北东向遂川— 热水断裂控制[5](图1)。

图1 勘查区区域地质略图1— 白垩-古近系砂砾岩; 2— 寒武系浅变质岩; 3— 印支期花岗岩; 4— 遂川-热水走滑断裂带; 5— 背斜; 6— 铀矿床; 7— 勘查区

受北东向遂川断裂和热水断裂的走滑拉张作用, 在鹿井地区形成了两侧为寒武系, 中间为白垩系的拉分盆地— 丰州盆地。围绕盆地, 前人已发现了10余个铀矿床, 数十个铀矿点。

勘查区处于丰州盆地南缘, 紧邻鹿井矿床, 出露有下寒武统香楠组、中寒武统茶园头组和上白垩统周田组, 以及诸广山复式岩体。下寒武统香楠组主要由黑色碳质板岩组成; 茶园头组以厚— 巨厚层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细砂岩为主。上白垩统周田组为一套陆相红色碎屑岩地层, 不整合于寒武系和诸广山岩体之上, 岩性主要是紫红色砂砾岩、砾岩、砂岩, 少量粉砂岩及膏岩层, 底部常见砾岩。

诸广山复式岩体主体为印支期第二阶段中粗粒似斑状花岗岩, 次为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燕山晚期石英斑岩等脉岩。

区内断裂十分发育, 主要有NE、近EW、NW、NNE向, 其中NE向QF2石英硅化断裂带是鹿井矿床主要导矿构造。

1.2 岩石电阻率特征

表1为原核工业302 大队测定的岩石标本电阻率。可看出, 白垩系红色砂砾岩(红层)的电阻率最低, 其他岩石电阻率由低到高依次为中粗粒花岗岩、细粒花岗岩、寒武系碳质板岩、白垩系灰色砂砾岩[6]

表1 鹿井地区岩石电阻率统计

表2为原核工业中南地质局304大队的岩石电阻率测定结果。白垩系红色砂砾岩的电阻率与断裂破碎带近似相等呈现明显的低阻特征, 寒武系板岩的电阻率大于细粒花岗岩, 中细粒花岗岩的电阻率变化范围较宽, 但其均值与而寒武系板岩相近, 硅化断裂带则呈现明显的高阻特征[6]

表2 鹿井地区CSAMT测量岩石电阻率统计[6]

表1表2所反映的岩石电阻率值总体水平是接近的, 只是表1中的参数变化范围更大, 并且比表2高出一个数量级, 这是由不同方法造成的, 但其相对高低关系是稳定、可信的。

表1表2可以看出, 白垩系红色砂砾岩表现为相对低阻特征, 与寒武系板岩、花岗岩存有明显的电阻率差异, 通过电磁法测量能够查明岩体的空间展布特征、不同岩性接触面的大致形态。

2 测量方法及测线部署

野外数据采集使用美国EMI公司和Geometrics公司联合研制的EH-4电导率测量仪, 采用单点张量观测方式, 测量两个相互正交的电场和磁场分量, 接收大地电磁信号的频率范围为10 Hz~100 kHz。音频大地电磁测量野外采集的是时间序列数据, 在每个测点上连续观测、记录大地电磁信号[7, 8, 9, 10, 11], 通过傅氏变换转换到频率域, 利用4个场分量的互功率谱计算出张量阻抗, 实时显示4个相关分量的相对振幅、相位差、相关度等参数, 并同时显示电阻率曲线。

土壤氡测量使用的仪器为国产RaA测氡仪(FD-3017), 测量的主要放射性核素为218Po; 采用单点剖面测量方式。

项目共完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土壤氡测量测线2条(图2)。由于人文设施影响, 将LU01线分为2段:LU01A和LU01B线。土壤氡测量点与音频大地电磁测量完全重合, 点距25 m, 测线方位145° [12]

图2 勘查区地质和测线布置

本次数据处理包括数据预处理和反演处理两部分。预处理是在对测区天然电磁场场信号与噪声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在时间域序列进行观测信号的选择与识别, 剔除噪声干扰, 选择有用信号[13, 14]; 反演处理采用了一维Bostick直接反演法, 该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基本保持了资料的原始面貌, 能最大程度地确保反演结果的真实性。由于区内地形切割剧烈, 同时进行了相应的地形改正。

3 解释依据的建立
3.1 反演电阻率断面图解释标志

勘查区及周边出露的岩石主要有白垩系红色砂砾岩、寒武系板岩和印支期中粗粒花岗岩及燕山早期细粒花岗岩侵入体。根据收集的本区电阻率数据, 区内岩石电阻率差异较为明显; 白垩系红色砂砾岩呈低阻电性特征(20 ~80 Ω · m), 寒武系板岩呈中阻电性特征(100 ~700 Ω · m), 中粒花岗岩呈中高阻电性特征(50 ~4 000 Ω · m), 细粒花岗岩呈高阻电性特征(10 ~7 000 Ω · m)。

结合岩石电阻率特征、地质资料、地表出露情况, 建立解释标志如下[12]:①白垩系红色砂砾岩呈低阻电性特征, 视电阻率一般小于80 Ω · m; ② 寒武系板岩呈中阻电性特征, 视电阻率介于80~280 Ω · m之间; ③印支期中粗粒花岗岩体呈中高阻特征, 视电阻率介于300~900 Ω · m之间; ④燕山早期细粒花岗岩侵入体呈高阻特征, 视电阻率一般大于900 Ω · m; ⑤断裂破碎带主要体现为相对低阻的电性特征, 石英硅化断裂带主要表现为高阻或相对高阻。

岩、矿石电阻率与岩石的物质成分、含量有关, 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孔隙度或裂隙度以及含水量; 一般说颗粒含量的多少不起关键性作用, 而主要决定于其结构[10]。当处于不同地质环境中, 同种岩石的电阻率往往差异很大, 如:处于浅地表的岩石受风化或蚀变影响, 岩石破碎强烈, 电阻率明显低于深部岩石; 受构造运动影响, 有时断裂内岩石会因破碎充水而显示低阻电性特征, 有时由于断裂内右后期硅化物充填, 导致电阻率增高。所以, 在资料解释过程中还需结合具体地质环境、钻孔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2 氡浓度曲线的解释依据

从氡浓度剖面可看出, 在断裂带两侧(尤其是断裂上盘)、岩性分界线附近均呈现出氡高值或异常[15]。石英硅化断裂带中心部位充填有白色块状石英, 并具有分带性, 构造破碎带中岩石破碎较强烈, 蚀变发育, 往往存有较大的构造裂隙, 而此裂隙正是氡气运移的有利通道。

4 推断解释

LU01A线大部分处于上白垩统红色砂砾岩上, 东南端有印支期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出露, 测线长1 300 m。图3给出了LU01A线综合探测成果。

图3 LU01A线综合探测成果及地质推断解释

图中显示, 反演电阻率北西部呈现中低阻电性特征, 东南部则为中阻、高阻特征; 纵向上, 呈浅部低, 深部高的电性特征(图3)。 测线平距275 m附近, 电阻率断面图上等值线为连续突变带, 呈现出相对高阻电性特征, 同时此处有规模较大的氡异常, 最大浓度达28.22 Bq/L, 推断为F1-1石英硅化断裂带。F1-1是红盆内的隐伏断裂, 倾向SE, 倾角约80° , 宽约40 m, 正断层, 下延深度超出探测范围, 为本次新发现的断裂。

断面图中, 平距0~1 000 m间似层状低阻区推断为上白垩统红色砂砾岩, 倾角约30° , 盆缘浅, 中心厚, 最大厚度小于450 m。平距1 000~1 300 m间的浅部低阻区和中、深部的中阻、高阻区均推断为印支期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表层花岗岩受强风化作用, 岩石破碎强烈, 故呈现低阻电性特征; 据钻孔资料可知, 中部花岗岩受覆盖前的强风化、构造作用以及覆盖后持续的构造、蚀变作用产生的裂隙, 导致岩石结构上的改变, 且岩石破碎较为强烈, 从而呈现出中阻电性特征; 而深部花岗岩相对完整, 呈现出团块状高阻特征。从断面图中还可看出, 上白垩统红色砂砾岩与下伏黑云母花岗岩接触面产状平缓、形态较为简单。

总体上, 氡浓度变化较剧烈。在平距约275、775、925、1 250 m处分别出现4个氡异常峰。平距275 m处的氡异常, 其幅值、范围均较大, 且在400 m处还存在小的异常峰, 这不仅验证了F1-1硅化断裂带的存在, 也反映了该段深部具有较好的铀矿化信息。平距925 m处的氡异常是不同岩体分界线的综合反映。其他2处的氡异常幅值相对较小, 认为是由水系、沟谷中的氡气积聚所致。

5 应用效果及钻探验证

核工业270研究所在该地段开展了钻探查证工作, 物探推断解释成果(图3)与钻孔实测资料[16](图4)吻合程度较好, 同时局部地段也存在一定的推断偏差。

图4 ZK-10孔地质剖面

1)较准确地推断F1-1隐伏断裂带的存在。F1-1断裂为规模较大的硅化破碎带, 发育于花岗岩体中, 属控矿断裂。由于上覆白垩系砂砾岩, 加之第四系残、坡积物覆盖, 在地表上断裂迹象并不明显, 通过AMT和土壤氡测量, 较为准确地确定断裂带位置、产状、规模等深部展布特征。

2)较准确地推断了上白垩统红色砂砾岩界线。根据实测电阻率参数, 结合已有地质资料, 较为准确地划分了该地层的厚度、产状及与下伏岩体的接触界线。

3)平距275 ~400 m的双峰氡异常, 规模较大, 推测深部存有较丰富的铀源信息。经钻孔验证, 在海拔-10 m和-90 m处, F1-1断裂带上盘存有2处铀矿化段[12]

4)对下伏花岗岩的推断, 钻探结果显示有偏差。测区西南部广泛发育寒武系变质岩, 上白垩统红色砂砾岩直接不整合于变质岩之上; 寒武系变质岩主要岩性为板岩, 呈中阻电性特征。起初认为红色砂砾岩下伏有寒武系变质岩, 经钻孔验证, 实为碎裂花岗岩。该碎裂花岗岩在覆盖之前, 受强风化及构造作用影响, 岩石松散、破碎, 覆盖后构造又持续活动, 叠加强烈蚀变作用, 使岩石结构进一步改变, 与寒武系板岩电阻率相近, 呈中低阻反映, 导致推断解释出现偏差。

总之, 通过项目的开展, 不仅新发现了F1-1隐伏断裂, 而且大致查明了红层厚度、产状及与下伏花岗岩体的接触关系。同时, 通过对物探资料的再解释, 对鹿井地区红层覆盖下的岩体, 包括寒武系变质岩和花岗岩体等的深部展布特征有了新认识。

6 结论

根据岩石电阻率参数和地质、钻孔资料, 利用音频大地电磁测量, 推断了红层厚度、产状及与下伏岩体的接触关系和断裂构造深部展布特征。土壤氡测量可进一步提高断裂构造推断的可靠性、指示深部铀矿化信息。实例表明:在红盆地区, 通过反演视电阻率形态和氡异常规模等特征, 可有效地进行岩性划分、断层识别, 从而间接地指示出深部铀矿化赋存部位, 是红盆地区铀矿勘查的一种行之有效方法; 同时, 加强勘查区各类地质、钻孔资料的收集整理, 可以对物探测量成果进行更为有效、可靠的推断解释; 在对有利区做工程验证后, 利用最新资料进行物探再解释, 可获得更好的地质效果。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区小毅, 单娜林. EH-4连续电导率成像系统在花岗岩型铀矿调查中的应用研究[J].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1, 8(3): 329-333. [本文引用:1]
[2] 陈祖伊, 张邻素, 陈树昆. 华南断块运动—陆相红层发育期与区域铀矿化[J]. 地质学报, 1983, 57(3): 294-303. [本文引用:1]
[3] 张万良. 华南红盆与铀矿保存[J]. 矿产与地质, 2007, 21(2), 118-121. [本文引用:1]
[4] 邵飞, 朱永刚, 郭湖生, . 鹿井矿田铀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J]. 铀矿地质, 2010, 26(5): 295-300. [本文引用:1]
[5] 张金带, 刘翔, 李友良, . 中南铀矿地质志[C]//中国核工业地质. 铀矿地质志[R]. 2005. [本文引用:1]
[6] 温共萌, 李少枚, 韩景云. 湖南省汝城县鹿井矿田电磁法工作报告[R]. 核工业中南地质局304大队, 1997. [本文引用:2]
[7] 刘天佑. 应用地球物理数据采集处理 [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4. [本文引用:1]
[8] 李茂, 幺成雅, 邱崇涛, . AMT与土壤氡测量在连山关—祁家堡子地区铀矿勘查中的应用[J]. 物探与化探, 2014, 38(1): 28-34. [本文引用:1]
[9] 姚大为, 朱威, 王大勇, . 音频大地电磁法在武山外围深部勘查中的应用[J]. 物探与化探, 2015, 39(1): 100-103. [本文引用:1]
[10] 吾守艾力·肉孜, 梁生贤, 邹光富, . AMT与重力方法在云南芦子园地区隐伏岩体勘查中的应用[J]. 物探与化探, 2015, 39(3): 525-529. [本文引用:2]
[11] 付文祥, 尹秉喜, 杨文明. EH-4电磁成像系统在隐伏多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以二人山—黄石坡沟多金属矿为例[J]. 物探与化探, 2015, 39(3): 485-489. [本文引用:1]
[12] 邱崇涛, 陈鹏. 江西省贵溪县浪港地区、崇义县鹿井地区、赣县再里地区物探测量报告[R].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2010. [本文引用:3]
[13] 韩长青, 陈国胜, 严家斌, . 南方电磁场探测方法与数据处理解释技术研究[R]. 中南大学信息物理工程学院,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2008. [本文引用:1]
[14] 李金铭. 地电场与电法勘探[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5. [本文引用:1]
[15] 亢俊健, 刘泰峰, 李明亮, . 218Po快速测氡法—方法、仪器及其应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0. [本文引用:1]
[16] 聂斌. 江西省崇义县金鸡岭地区铀矿普查2013年度工作总结[R]. 核工业270研究所, 2013.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