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气地震勘探采集技术——以沁水煤田中东部煤系为例
田忠斌1,2, 申有义2, 王建青2, 程慧慧2
1.中南大学 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2.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山西 晋中 030600

作者简介: 田忠斌,(1976-),男,山西沁水人,高级工程师,199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球物理及地质专业的勘查和研究工作。E-mail:420257649@qq.com

摘要

沁水煤田中东部位于沁水块坳的东部,地形起伏剧烈,地表岩性变化较大,浅地表不均匀性对煤层气、页岩气的地震勘探有效探测带来较大的影响,选择有效的激发、接收参数成为采集阶段的主要难点。文中提出采用微测井和折射相遇法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浅表层结构的精细调查。即根据微测井数据,确定合理激发层位,保证药柱在基岩或者致密粘土层中激发;通过对激发、接收条件进行系统的试验,得出了针对不同激发岩性选用不同井深、药量、组合的激发参数;通过对试验数据分析,选择多个低频检波器最佳组合,建立高覆盖次数观测系统。采集成果证明,所选择的激发和接收参数较好地压制了面波、多次折射等干扰波,解决了山区、特别是黄土地区信噪比低的问题,为今后类似地区进行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 沁水煤田; 煤系非常规气; 多气共探; 地震勘探; 高覆盖次数; 采集技术
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16)01-0167-07 doi: 10.11720/wtyht.2016.1.30
Unconventional gas seismic exploration acquisition technology: A case study of the middle east Qinshui coalfield
TIAN Zhong-Bin1,2, SHEN You-Yi2, WANG Jian-Qing2, CHENG Hui-Hui2
1.School of Geosciences and Info-Physic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3, China
2. Coal Geological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Surveying & Mapping Institute of Shanxi Province, Jinzhong 030600, China
Abstract

The middle-east area of the Qinshui coalfield is located in eastern Qinshui block depression, where terrain undulates obviously and the surface lithology is changeful. The anisotropy of shallow surface causes more impact on the efficient detection of the coalbed methane and shale gas in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How to choose the excitation and receiving parameters becomes the main difficulty.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s of micro logging and refraction encounter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s of shallow and surface. According to well logging data, the authors determined the reasonable excitation horizon so as to assure the exploration-grains explosion in the bedrock or dense clay layer; the excitation parameters of well depth, charge mass and well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lithologies were obtained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systematic test of excitation and receiving condi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est data,the authors chose the combination of low frequency detectors and built the recording geometry with multifold. Practices prove that the excitation and receiving parameters of this region can suppress the interference waves such as the surface wave and the multiple refraction wave and can resolve the problem of low signal-to-noise ratio in mountainous areas, especially in loess areas.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authors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in the future.

Keyword: Qinshui coalfield; coal measure unconventional gas; multi gas CO-exploration; seismic exploration; multifold; acquisition technique

作为重要的能源, 煤层气、页岩气等有效开发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弥补我国常规天然气供给量不足, 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手段。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重要的突破方向之一就是如何提高地震技术对非常规气体的勘探和预测水平。山西省不仅煤层气储藏丰富, 同时也是页岩气及致密砂岩气的主要分布地区。沁水煤田中东部位于沁水块坳的东部, 是我国重要的煤层气勘探地区, 其煤系地层蕴藏着丰富的非常规天然气[1, 2, 3, 4]。煤系本身及其上覆地层能够形成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煤层、页岩和致密砂岩气藏, 综合勘探这些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将有助于提高开发效益[5]。就煤层而言, 研究区煤层含气量较高; 就页岩层而言, 初步分析表明研究区泥页岩分布广泛, 总厚度大, 有机碳含量高, 成熟度适中, 且该区泥页岩脆性矿物含量较高, 易于压裂形成大量裂缝[6, 7]; 就致密砂岩而言, 沁水盆地南部砂岩气测显示十分普遍[5], 研究区参数井砂岩气测显示也非常明显。因此, 研究煤系非常规气多气共探共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沁水盆地煤层气以及页岩气后续大规模的开发指明了方向[8]

地震勘探技术是解决非常规天然气评价关键地质要求的有效手段, 但是, 研究区属典型侵蚀中高山区, 地表条件复杂, 大部分出露刘家沟、和尚沟地层, 部分地段黄土覆盖较厚, 地表横向岩性变化大, 其密度、速度相对变化较大, 从而影响地面激发和接收, 同时受随机干扰, 野外单炮数据信噪比较低、能量较弱, 给地震勘探的激发和接收带来困难。文中提出采用微测井和折射相遇法相结合的方法, 实现对浅表层结构的精细调查。采集成果证明, 所选择的激发和接收参数较好地压制了面波、多次折射等干扰波, 解决了山区、特别是黄土地区信噪比低的问题。

1 地质概况及采集关键问题

研究区地形较为复杂, 沟谷纵横, 切割较为强烈, 大部分地区海拔高程1 000~1 450 m, 相对高差一般为200~300 m。地表横向岩性变化较大, 使地震有效波能量吸收衰减严重, 地震子波一致性较差, 同时, 各种原生和次生干扰, 给地震勘探的激发和接收带来困难。

研究区位于沁水块坳东部, 总体为一走向NNE, 倾向NWW的单斜构造, 地层倾角一般3° ~7° 。在此基础上发育了一系列不同级别的, 呈雁行排列, 彼此平行的褶曲, 其轴向以NNE为主, NE, NEE次之, 两翼倾角2° ~10° [9](图1)。

图1 研究区区域构造纲要

沁水盆地含有丰富的煤层气和页岩气资源[10, 11]。研究区内共含煤层20层, 含煤地层总厚193 m, 煤层总厚9.34 m, 含煤系数4.8%。主要可采煤层为山西组的3号煤层和太原组的15号煤层; 区内太原组泥页岩总厚度在46~65 m, 山西组泥页岩总厚度多在28~72 m。根据初步计算, 沁水煤田煤层气总资源量达28 316× 108 m3, 其中远景资源量2 627× 108 m3, 占9.27%; 预测资源量25 689× 108 m3, 占90.72%[12]; 页岩气资源量达5.6× 1 012 m3, 其中太原组资源量为3.2× 1 012 m3, 约占总资源量的57%[13]

针对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地质需求和勘探部署, 研究及发展了煤系非常规气二维、二维三分量、三维地震勘探、压裂微震监测等技术, 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与显著效果[14]。地震勘探技术是解决非常规天然气评价关键地质要求的有效手段, 主要用于含气储层的分布、厚度及储层物性、含气性等方面的研究[15, 16]

研究区地形复杂, 相对高差大, 地表横向岩性变化剧烈, 特别是黄土覆盖区地震反射波能量吸收衰减严重, 地震波场复杂, 地震子波一致性较差; 勘探目的层段多且赋存条件变化较大; 各种原生和次生干扰多, 尤其是区内多条交通干线对资料采集影响很大。因此, 如何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选择适合的激发、接收参数, 保证地震资料的品质, 成为实现多气共探在采集阶段的主要难点。

针对研究区的采集难点, 利用微测井和相遇折射法进行浅表层结构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 确定不同地段成孔的深度; 同时, 对钻孔进行录井, 根据岩性确定激发层位, 保证药柱在基岩或者致密粘土层中激发; 在厚黄土以及强干扰源附近采用多井、小药量组合激发; 选择Ø =60 cm药柱, 缩短药柱长度, 减少爆炸半径。

2 关键采集技术

根据已有地质资料和踏勘情况, 对测线上地表岩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 采用单井微测井和相遇折射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浅表层结构调查, 从而掌握测线上速度结构变化及低降速层的厚度。同时, 根据药柱长度和爆炸理论计算出爆炸半径, 确保整个药柱在高速层中激发。

2.1 浅表层结构调查

采用井中激发地面接收的观测方式。井深保证高速层有4个以上的控制点, 激发深度遵循上部密、下部疏的原则。地面采用9道接收, 按0、3、5 m偏移距呈扇形摆放(如图2)。

图2 微测井检波器地面布置示意

在厚黄土地段采用折射相遇法进行低速带调查, 根据黄土厚度的变化采用不同观测系统:

第一种:1 m× 3+3 m× 3+5 m× 3+10 m× 11+5 m× 3+3 m× 3+1 m× 3。排列长度164 m, 共30道接收, 偏移距0.5 m。

第二种:1 m× 5+3 m× 5+5 m× 5+7 m× 5+10 m× 13+7 m× 5+5 m× 5+3 m× 5+1 m× 5。排列长度290 m, 共54道接收, 偏移距0.5 m。

根据踏勘和浅表层地质调查, 北部大部分为基岩出露, 中南部多为黄土覆盖且局部黄土覆盖较厚, 故研究区低速层厚度为0~26 m; 降速层厚度一般为4~15 m; 高速层速度一般为2 450~3 900 m/s。图3为研究区南部黄土覆盖区典型单井微测井解释。总体而言, 区内低降速层在横向上速度和厚度变化较大, 高速层速度相对稳定。

图3 微测井解释成果

2.2 激发方法

图4为在黄土覆盖区相同药量条件下, 井深分别为15、18、21、24、27、30、33、36、42 m的单炮对比。从单炮记录可以看出:药量6 kg时, 井深为15、18 m时获得的煤层反射波连续性较差; 井深为21、24、27、30、33、36、42 m 时反射波能量较强、连续性较好, 但近道受面波、声波干扰。

图4 药量6 kg时, 不同井深单炮记录对比

通过对单炮记录上煤层反射波上下700 ms时窗内的数据在能量、频谱、信噪比估算的定量分析(图5), 药量为6 kg时, 井深15、18、21 m时能量较强, 井深为24、27、33、36、42 m时各单炮能量接近, 井深30 m时能量最弱; 井深21、24、42 m时频带较宽, 优势频带范围在5~50 Hz; 药量为6 kg时, 不同井深信噪比相差较大, 井深24 m以上信噪比较高。

图5 药量6kg时不同井深单炮能量(左)、频率(中)、信噪比(右)对比

通过对单炮记录分析(图6), 单井和组合井都可以获得明显的煤层反射波, 反射波同相轴较连续。

图6 井深21 m时单井(左)与组合井(右)单炮记录对比

通过对单炮能量、道集间频率、信噪比分析(图7), 井深为21 m时, 单井和组合井能量差别很大, 单井时能量强; 单井6 kg时频带宽度比三组合2 kg要宽; 单井6 kg和三组合2 kg时信噪比相差不大。

图7 井深21 m时, 单井(左)与组合井(右)单炮能量对比

2.3 检波器个数对比

根据以往勘探经验, 只对自然频率为10 Hz的低频检波器进行了检波器个数组合的对比。通过对单炮记录分析, 不同检波器个数条件下, 初至清晰, 反射波连续性较好, 主要干扰波为面波、50 Hz工业电及随机干扰, 面波主要分布于近炮检距道(如图8)。

图8 研究区原始单炮

通过对各单炮能量、频率和信噪比的对比(图9、10)可知, 不同检波器个数单炮信噪比相差不大; 6个检波器串联和12个检波器6串2并时煤层反射波能量较强, 频带较宽; 3串3并9个检波器时能量相对较弱, 且频带窄。

图9 井深8 m、药量6 kg时不同检波器个数单炮记录对比

图10 不同检波器个数单炮能量(左)频率(中)信噪比(右)对比

2.4 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 3190-10-20-10-3190, 中间激发两端对称接收; 道距, 20 m; 炮点距, 40 m; 接收道数, 320道; 覆盖次数, 80次。

3 应用效果分析

通过浅表层结构调查和各试验点对激发和接收方式系统的试验, 本次地震采集在基岩区井深不低于10 m, 黄土区井深不低于20 m, 在厚黄土和强干扰源附近采用多井组合, 保证药柱在基岩或致密粘土层等相对高速层中激发; 采用自然频率10 Hz的检波器, 6个串联组合接收, 组内距为0的接收方式。在考虑目标地质尺度大小、最高无混叠频率和横向分辨率的基础上, 选择20 m道距, 40 m炮距, 80次覆盖, 较好地压制了随机干扰、多次干扰, 保证了速度分析的精度和静校正精度, 处理剖面上目的层同相轴真实、构造反映清晰。

通过分析, 认为在优选采集参数的基础上, 获得的剖面波组特征明显, 尤其是目的层山西组和太原组反射波组同相轴连续性好、能量强, 地质信息丰富; 浅层和深层地震界面反射波组亦清晰, 为后续地震层序格架的建立、反演和预测奠定了基础(如图11)。

图11 叠前偏移时间剖面

4 结论

1) 采用微测井或相遇折射法进行浅表层结构调查, 查明有利激发层位的分布范围和深度, 同时结合钻孔录井资料, 确保药柱在相对高速层中激发, 有利于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

2) 在厚黄土或强干扰源地段, 采用多井、小药量激发, 有利于提高激发能量、保障频带宽度、压制干扰, 从而提高资料信噪比。

3) 采用低频检波器组合技术, 可以更好地压制干扰、提高能量, 进一步提高单炮的信噪比。

4) 针对本区目的层段多、埋藏深度变化大, 采用小道距、高覆盖次数等采集技术,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山区、特别是黄土覆盖地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研究区及周边煤层气、页岩气资源丰富, 但是勘探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可以为本区煤系非常规气后续的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同时也为今后同类地区地震勘探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李明宅. 沁水盆地煤层气勘探及地质分析[J]. 天然气工业, 2000, 20(4): 24-26. [本文引用:1]
[2] 赵靖舟, 时保宏. 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J]. 科学通报, 2005, 50(s1) : 126-130. [本文引用:1]
[3] 贾亚会, 鹿爱莉, 田会礼, . 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有利开采区块研究[J]. 中国矿业, 2012, 21(3) : 38-41. [本文引用:1]
[4] 邵龙义, 肖正辉, 何志平, . 晋东南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古地理及聚煤作用研究[J]. 古地理学报, 2006, 8(1): 43-52. [本文引用:1]
[5] 秦勇, 梁建设, 申建, . 沁水盆地南部致密砂岩和页岩的气测显示与气藏类型[J]. 煤炭学报, 2014, 39(8): 1559-1565. [本文引用:2]
[6] 陈燕萍, 黄文辉, 陆小霞, . 沁水盆地海陆交互相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J]. 资源与矿业, 2013, 15(3): 66-76. [本文引用:1]
[7] 卫明明. 中高煤级煤层气富集区形成机理及其富集模式研究——以沁水盆地南部和淮北煤田南部为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4. [本文引用:1]
[8] 刘仁和, 刘飞, 周文, . 沁水盆地煤岩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8, 15(4) : 16-20. [本文引用:1]
[9] 杨志华. 山西沁水煤田东部煤质特征研究[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3)159-160. [本文引用:1]
[10] 顾娇杨, 叶建平, 房超, . 沁水盆地页岩气资源前景展望[C]//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1. [本文引用:1]
[11] 王莉萍. 沁水盆地山西组页岩气勘探前景[J]. 石油化工应用, 2012, 31(12): 1-4. [本文引用:1]
[12] 朱峰. 山西沁水煤田煤层气分布特征与开发前景分析[J]. 中国煤田地质, 1999, 11(2): 33. [本文引用:1]
[13] 朱炎铭, 周晓刚, 胡琳. 沁南地区太原组页岩气成藏的构造控制[J]. 中国煤炭地质, 2014, 26(8): 34-38. [本文引用:1]
[14] 郝会民, 徐礼贵, 张宇生. 非常规油气地震勘探技术及应用新进展[C]//2011年中国油气论坛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2011. [本文引用:1]
[15] 朱正平, 雷克辉, 潘仁芳. 沁水盆地和顺区块基于地震多属性分析的煤层含气量预测[J]. 石油物探, 2015, 54(2): 226-233. [本文引用:1]
[16] 闫文华, 陈宗翠, 马喜梅, . 煤层气地震解释技术应用及效果——以沁水盆地郑庄区块三维为例[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2, 47(S1): 66-71.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