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位AVO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含流体预测中的研究与应用
李相文, 刘永雷, 但光箭, 安海亭, 张建伟, 赵婧, 李梁, 李树珍
东方公司研究院库尔勒分院,新疆 库尔勒 841001

作者简介: 李相文(1984-),男,本科学历,工学士学位,工程师,现在东方公司研究院库尔勒分院工作,主要从事碳酸盐岩解释方法及地质综合研究工作。E-mail:lxw8225755@163.com

摘要

AVO分析技术是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缝洞型储层含油气分析的重要手段。鉴于前人在该区利用常规地震处理的数据进行AVO分析研究,并未考虑方位角因素的影响,其油气预测效果符合率低,不能满足油田高精度勘探开发的需要。因此,笔者针对裂缝各向异性对AVO分析的影响,采用了基于OVT道集方位各向异性分析的方位AVO分析技术,以削弱裂缝各向异性对AVO油气分析的影响。实践表明,该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研究中应用效果明显,可有效削弱裂缝各向异性特征对油气预测的影响,提高油气预测精度,为开发区块高效井组的布设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缝洞体; OVT; 各向异性; 油气预测; 方位AVO分析
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16)01-0129-06 doi: 10.11720/wtyht.2016.1.23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azimuthal AVO analysis technique for fluid-containing prediction of fractured-vuggy carbonate rocks reservoir
LI Xiang-Wen, LIU Yong-Lei, DAN Guang-Jian, AN Hai-Ting, ZHANG Jian-Wei, ZHAO Jing, LI Liang, LI Shu-Zhen
Research Institute Korla Branch,BGP,CNPC,Korla 841001,China
Abstract

AVO analysis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analyze oil and gas fracture cave reservoir in the Upper Ordovician carbonate strata of the Halahatang oilfield,Tarim Basin.As previous work in this area by using the conventional processing seismic data for AVO analysis did not consider the effect of azimuthal angle factors,the accordance rate of hydrocarbon detection result was low and could not fully meet the high precision requirement of oilfield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Therefore,in this paper,in view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anisotropy of fractures on the AVO analysis, the authors carried out the analysis of azimuthal AVO based on analyzing the azimuthal anisotropy of OVT gathers so as to weaken the effect of anisotropy on the AVO oil and gas.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application effect is very obvious in that it can effectively weaken the influence of fractured anisotropic characteristics that affects the results of prediction of oil and gas.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is improved and provides a reliable basis for deploying the efficient well group in the developing block.

Keyword: carbonate rock; fractured cave; OVT; anisotropy; oil and gas prediction; azimuthal AVO analysis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奥陶系储层发育, 地层老[1]、埋藏深(约7 000 m), 非均质性强, 主要可以归纳为孔洞型、裂缝型及孔洞— 裂缝型3种类型, 其基质孔不发育, 可见微裂缝、孔洞。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 由裂缝沟通的大型缝洞集合体成为高精度勘探开发的主要研究目标, 但是, 在油藏开发中相邻很近的缝洞油藏开发情况差异很大[2], 缝洞体系含油气性不明确的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效井组布设。

调研当前油气检测方法应用情况, 现有油气检测方法受储层及地层方位各向异性的影响[3], 应用常规叠后、叠前地震处理的数据进行油气预测, 其精度难以满足高精度勘探开发生产和进一步落实缝洞体系含油气性的需要。

随着OVT域处理技术的不断成熟, 地震处理数据中具有方位角信息, 这就为地震分方位角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使削弱各向异性对油气检测精度的影响成为可能。

笔者主要应用OVT域处理地震资料, 开展基于OVT道集方位各向异性分析的方位AVO分析, 以削弱裂缝各向异性对AVO油气分析的影响。应用表明, 基于方位AVO分析技术能有效提高AVO油气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1 问题分析及技术对策
1.1 关键问题分析

AVO(振幅随偏移距变化)技术是利用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变化, 其理论基础就是Zoeppritz方程及其简化的思路。在不同的假设条件和用不同的物理参数来描述地层的情况下, Shuey、Aki和Richards、Gidlow等对该方程进行了简化[4, 5, 6, 7]。用Zoeppritz方程计算出的反射系数, 与实际观测反射波振幅是有差别的, 主要原因是:

1)Zoeppritz方程描述的是平面波, 实际观测的是球面波;

2)该方程给出的是波沿传播方向的反射系数, 而真实地层反射系数是一个Ri=f(vi, ρ i, θ , φ )的函数, 其中, v为速度, ρ 是密度, θ 是入射角, φ 是方位角;

3)该方程给出的是两个半无限空间界面的反射, 不存在各个界面反射子波的相互干涉;

4)方程中, 振幅是在不考虑诸如透射损失、衰减、检波器的方向特性等影响因素下反射系数的测量值。

由此可见, 基于Zoeppritz方程所求的反射系数的解, 不可能作为精确的结果, 只能是一种近似, 存在多解性和不确定因素, 在解释中需要人为判断。

现有油气检测方法受储层以及地层方位各向异性的影响, 刘百红等人在石油物探发表的“ HTI介质的方位AVO正演研究” 一文表明[3]:垂直裂隙介质对AVO效果影响最大的是岩性; 其次, 是裂缝内所含流体; 然后, 是裂缝。强非均性缝洞储层是一种特殊的储集体, 其内部所含流体性质是研究的主要目标, 重点要解决裂缝对油气预测结果的影响。

HTI介质理论研究证实, 不同方位角下干裂缝中衰减系数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模型研究表明地震响应是有方位特性的, 如图1所示, 45° 方位角时, 干裂缝中准纵波衰减系数RP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与90° 方位角时干裂缝中RP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有明显差异, 90° 方位角垂直入射时衰减最为严重。另一理论模型表明, 当裂缝纵横比一定(0.1)时, 饱含流体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的AVO响应是随裂缝密度变化而变化的, 如图2所示, 不同的裂缝密度对AVO的影响, 文献[8]提出可用3个无量纲因子常数ε γ δ 来描述垂直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的各向异性程度。其中参数ε 等于垂直纵波速度和水平纵波速度差值与垂直纵波速度的比值, 是度量各向异性强度的参数, ε 越大, 介质的纵波各向异性越大。图2a裂缝密度最大, ε =0.05; 图2b次之, ε =0.005; 图2c最小, ε =0.000 5。AVO特征受裂缝密度的影响, 当裂缝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AVO特征可能出现相位反转现象, 说明储层AVO特征与裂缝密度有关。

图1 不同方位角下干裂缝中衰减系数与入射角的关系a— 方位角为45° ; b— 方位角为90°

图2 碳酸盐岩饱气裂缝型储层的AVO响应随裂缝密度变化的响应特征a— ε =0.05, d=0.1; bε =0.005, d=0.1; cε =0.0005, d=0.1

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缝洞型油藏以稠油为主, 原油密度在0.9 g/cm3左右, 油气水之间差异甚微, 应用全方位地震数据AVO分析油气预测的符合率为60%, 认为含油气分析可能受到裂缝等地球物理响应的干扰, 只有进一步削弱或者消除裂缝的影响, 才能提高稠油区储层含流体预测精度。

1.2 技术思路与对策

要削弱或者消除裂缝各向异性对油气预测结果的影响, 需要精细分析裂缝各向异性特征, 进一步落实裂缝发育的方位。本文的主要技术思路与对策是在OVT域处理地震数据的基础上, 对数据方位角扇区范围与偏移距范围进行优化, 实现与实钻资料的交互分析和质量控制, 精细分析裂缝各向异性, 获得可靠裂缝预测结果, 最终抽取裂缝方位扇区内的道集数据进行方位AVO分析, 预测储层的含油气性, 以此规避裂缝各向异性对油气预测结果的影响。

2 关键技术
2.1 OVT域处理技术

OVT(offset vector tile)通常翻译成“ 炮检距向量片技术” , 最早由Vermeer[9]于1998年在研究采集工区的最小数据集时提出; Cary[10]几乎同时独立提出共炮检距向量COV(common offset vector)概念; 2000年, Starr的专利也隐式描述了OVT道集的创建和偏移[11], 然而工业界采用OVT技术的进程却很缓慢。

2013年, 段文胜等人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发表的“ 面向宽方位地震处理的炮检距向量片技术” 一文中提出, OVT是十字排列道集的自然延伸, 是十字排列道集内的一个数据子集[12]。在一个十字排列中按炮线距和检波线距等距离划分得到许多小矩形, 则每一个矩形就是一个OVT炮检距向量片。OVT螺旋道集是基于十字排列的细分、地面坐标系及扇区划分的集合, 由具有大致相同的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地震道组成, 可延伸到整个工区, 是覆盖整个工区的单次覆盖数据体, 因而它可以独立偏移, 这样偏移后就能保存方位角和炮检距信息用于方位角分析, 这也是OVT技术最具优势之处。

2.2 裂缝各向异性分析

岩石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地震P波沿垂直于裂缝方向的传播速度小于沿平行于裂缝方向的传播速度, 实验差异达18%~19%[13]。这种差异被称为裂缝各向异性。各向异性叠前裂缝预测研究的是地震纵波各个方位的地震波时所产生的走时、振幅等信息差异。20世纪90年代后, 兴起了利用P波各向异性检测裂缝的热潮[14]。前人实验研究结果也表明, AVO随方位角的变化关系反映了岩石硬度的变化(Gray)。如图3所示, 如果将方位角0° ~180° 范围内划分为6个扇区(图3a), 并求得每一方位角扇区内的AVO梯度值, 再对应到由正交的方位角坐标系, 通过数据方法拟合椭圆并求得长、短轴方向, 可据此判定裂缝的走向(图3b)。该技术在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油田的应用取得明显效果[15, 16, 17], 但要取得好的预测效果对输入资料的品质要求非常高。

图3 椭圆拟合法预测裂缝方向示意a— 方位扇区划分示意; b— 椭圆拟合示意

针对方位各向异性叠前裂缝预测对地震数据的高要求, 首先对OVT处理共反射角道集数据的偏移距进行优化, 选择各方位覆盖次数均匀, 能真实反映各向异性特征的数据, 使得预测裂缝时进行椭圆拟合的结果更收敛; 其次, 通过质量控制等手段, 提高椭圆拟合的稳定性, 对拟合椭圆的离心率进行刻度, 椭圆离心率(0~1)越大, 且拟合椭圆的解越少, 则可信度越高; 最后进行可信度分析, 通过与实钻资料进行交互式分析, 使所拟合椭圆的长轴与FMI成像测井结果的裂缝走向趋于一致, 不断提高裂缝预测精度, 为缝洞体方位AVO分析提供可信的方位角信息。

2.3 方位AVO分析

在精细的裂缝各向异性分析结果的基础上, 进行方位AVO分析, 研究中对OVT处理共反射角道集进行方位角优化, 抽取扇区内合适的地震道, 即将同一个面元的地震道按炮点— 检波点连线的方位角分成若干个方位道集, 优化各个方位道集的偏移距后分别对各方位道集进行AVO反演, 获得不同方位的AVO梯度、截距等AVO属性。应用Ruger近似公式

Rp(θ, φ)=12ΔZZ+12Δαα-2βα2ΔGGsin2φ+12Δδ(v)+22βα2Δγcos2φsin2φ+12Δαα+Δε(v)cos4φsin2θtan2θ+12Δδ(v)cos2φsin2φ)sin2θtan2θ(1)

求得反射系数, 最终求取一定方位角范围内地震数据的AVO特征。式(1)中:Z和Δ Z分别表示上下介质纵波阻抗均值和差异; G和Δ G分别表示上下介质剪切模量均值和差异; α 和Δ α 分别表示上下介质纵波速度均值和差异; β 表示上下介质横波速度均值; Δ δ (v), Δ γ , Δ ε (v)分别表示上下介质各向异性参数差值; θ 表示入射角; φ 表示方位角。

此时, 可将流体因子表示为AVO梯度P和截距G的函数, 最终得到可指示储层含油气性的流体因子属性的平面分布结果

Rfluid_factor=P+Gsin2θ, (2)

指导目标的优选。

3 应用实例

以塔北地区哈拉哈塘油田某高密度全方位三维地震工区的应用为例, 区内面积80 km2, 研究区内奥陶系一间房组缝洞型储层发育, 储层地震特征为“ 串珠状” 反射。实际应用表明, 在塔北地区某高密度全方位三维区OVT域处理的地震资料能充分挖掘全方位地震资料的信息, 如图4所示, 图4a为三维测网内某一共反射点(CRP)的OVT道集数据变密度可视化图, 可清楚地区分偏移距(offset)和方位角(azimuth)的对应关系; 图4b为该CRP点的OVT螺旋道集显示方式, 6 700 m深度位置表现出典型的振幅随偏移距增大而减小的AVO特征和中远偏移距处明显的走时各向异性; 图4c为OVT道集叠加后地震剖面, 对目的层内“ 串珠状” 储层的刻画非常清晰, 保幅性强, 可以满足方位各向异性和方位AVO分析的需要。

图4 塔北地区哈拉哈塘油田某高密度全方位三维OVT域处理数据a— 某一CRP点OVT道集数据变密度可视化图; b— OVT该CRP点的OVT螺旋道集显示; c— OVT道集叠加后W1 和W2连井地震剖面

在研究区内, W1井和W2井为两口完钻井, 对应的地震剖面如图4c所示, 主要为缝洞型储层。W1井为一口典型的高产稳产油井, 截止目前井口累产原油超过12 万t; W2井所钻缝洞体预测资源量约为35 万t, 该井投产时产原油0.001 5 万t, 之后井口敞开喷不出液体, 油压0 Mpa, 预测资源量与实际采收结果差异巨大, 该井最终定性为干井。图5分别为W1井(图5a)、W2井(图5b)各向异性裂缝预测结果与FMI成像测井解释结果对比, 基于OVT域地震数据的各向异性裂缝方位预测与FMI成像测井解释结果一致。全研究区内有FMI资料井15口, 预测结果与实钻结果符合率为80%, 表明裂缝预测可靠程度高, 可为方位AVO分析提供有效指导。

图5 塔北地区哈拉哈塘油田W1井、W2井各向异性裂缝预测结果与FMI测井结果对比a— W1井基于OVT道集各向异性分析裂缝预测方向(左)与FMI测井解释结果(右); b— W2井基于OVT道集各向异性分析裂缝预测方向(左)与FMI测井解释结果(右)

图6为W1井、W2井去裂缝各向异性前后AVO特征对比。图6a和图6c分别为两井基于原始OVT道集分析的AVO特征, 图6b和图6d分别为两井基于平行裂缝方位扇区内道集分析的AVO特征。其中W1井选用120° ~145° 方位角扇区内数据, W2井选用15° ~60° 方位角扇区内数据(如图5所示)。预测结果表明, 应用全部方位地震资料进行油气预测时, 两井AVO特征相似, 均有油气显示, 这显然与实钻结果不符; 应用平行裂缝方向预测时, 两井的AVO表现出明显差异, 其中W2井处振幅随偏移距增大而减小的特征几乎没有(图6c和图6d), 指示无油气显示, 与实钻试采结果相符。采用平行裂缝方位扇区内道集AVO分析所求得的AVO流体因子属性, 如图7所示。从图上可以看出, 在W2井北偏东约500 m(W2C井)处存在油气异常, 与全方位异常一致, 这些都表明:两种方法都存在异常情况下, 含油气可能性比较高, 钻井证实, W2C井处获得高产工业油流。结果表明:方位AVO分析方

法能够有效规避裂缝各向异性对油气的影响, 进而提高油气预测精度。通过在研究区开展方位AVO分析, AVO含油气性预测结果符合率可提高到80.5%, 与常规AVO含油气性预测结果相比, 符合率提高20%。

图6 塔北地区W1井、W2井去裂缝各向异性前后AVO特征对比a— W1井基于原始OVT道集AVO特征(0° ~180° ); b— W1井基于平行裂缝方位扇区内道集AVO特征(120° ~145° ); c— W2井基于原始OVT道集AVO特征(20° ~180° ); d— W2井基于平行裂缝方位扇区内道集AVO特征(15° ~60° )

图7 塔北地区W1井、W2井去裂缝各向异性前后AVO流体因子属性平面切片对比a— W1井基于OVT道集各向异性分析裂缝预测方向(左)与FMI测井解释结果(右); b— W2井基于OVT道集各向异性分析裂缝预测方向(左)与FMI测井解释结果(右)

4 结论与认识

通过方位AVO分析技术的研究以及在塔里木盆地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中的应用, 取得几点认识。

1)OVT域处理共反射角道集数据可充分挖掘地震数据的海量信息, 并指示出明显的方位各向异性特征和AVO特征, 可为各向异性裂缝预测和方位AVO分析提供可靠数据。

2)基于OVT道集的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可与实际钻井资料交互式分析, 提高裂缝各向异性分析精度, 为方位AVO分析提供可信依据。

3)方位AVO分析技术是基于可信的各向异性裂缝预测结果实施的, 应用表明, 该方法可有效规避裂缝各向异性对油气响应特征的干扰, 可进一步降低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的钻探风险。

由于各向异性裂缝预测结果可对方位AVO分析结果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 该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地震资料品质等因素进行合理应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康玉柱.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岩特征[J].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29(5): 217-220. [本文引用:1]
[2] 杜金虎, 杨平著. 碳酸盐岩岩溶储层描述关键技术[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3: 25-51. [本文引用:1]
[3] 刘百红, 杨强, 石展, . HTI介质的方位AVO正演研究[J]. 石油物探, 2010, 49(3): 232-239. [本文引用:2]
[4] 尚永生, 杨长春, 王真理, . 塔里木盆地卡4区块AVO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22(5): 1408-1415. [本文引用:1]
[5] 许多, 李正文, 甘其刚. AVO在复杂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应用[J]. 地球物理勘探, 2004, 24(12): 54-56. [本文引用:1]
[6] 张晓华, 潘仁芳, 艾建锋, . 涟源凹陷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的AVO含气性预测[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 (5): 181-186. [本文引用:1]
[7] 周巍, 郭全仕. 岩石孔隙对AVO的影响研究[J]. 物探与化探, 2008, 32(1): 53-56. [本文引用:1]
[8] Crampin S. Suggestions for a consistent terminology for sesmic anisotropy[J].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1989, 37(7): 753-770. [本文引用:1]
[9] Vermeer G J O. Creating image gathers in the absence of proper common offset gather[J]. Exploration Geophysics, 1998, 29(4): 636-642. [本文引用:1]
[10] Cary P W. Common offset vector gather: an alterna tive to cross spreads for wide azimuth 3D surveys[C]//SEG technical Program Expand ed Abstracts, 1999, 18: 1496-1499. [本文引用:1]
[11] Starr J. Method of crating common offset/common azimuth gathers in 3D seismic survey and method of conducting reflection attribute variation analysis[P]. US Patent: 6026059, 2000. [本文引用:1]
[12] 段文胜, 李飞, 王彦春, . 面向宽方位地震处理的炮检距向量片技术[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3, 48(2): 206-213. [本文引用:1]
[13] 贺振华, 李亚林, 张帆, . 定向裂缝对地震波速度和振幅影响的比较——实验结果分析[J]. 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1, 1(23): 1-5. [本文引用:1]
[14] 杨勤勇. 裂缝型储层预测的纵波地震方法技术研究[D]. 吉林: 吉林大学, 2006. [本文引用:1]
[15] 李相文, 刘永雷, 杨平, . 碳酸盐岩地震各向异性裂缝预测及应用效果[J]. 化工管理, 2014(11): 104-105. [本文引用:1]
[16] Li D S, Cao M Q, Wang J Z, et al. An application of full azimuth common reflection angle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on the fracture detecting of carbonate reservoirs[C]//CPE-SEG, 2014. [本文引用:1]
[17] Xian Q, Liu Y L, Lyu D, et al. Quantitative pre-stack fracture prediction in carbonates[C]//Expand ed Abstracts of 84th SEG Annual Internet Meeting, 2014.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