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噪性加权抛物线Radon变换的地震道重建
荆双伟1, 曹思远1, 张浩然1, 和海雷2, 袁殿1, 何元1, 崔震1, 张建红1, 郭琪1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北京 102200
2.东方地球物理公司 长庆物探处,陕西 西安 710000

作者简介: 荆双伟(1990-),男,山东省青岛市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物探系地质工程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去噪和地震道重建等地震资料处理方面的研究。

摘要

叠前CMP道集中,走时为双曲线的地震反射同相轴经过部分动校正(NMO)之后变为近似抛物线,当道集中缺失某些地震道时,可利用抛物线Radon变换通过迭代计算进行地震道的重建和恢复。笔者基于抛物线Radon变换的基本原理,利用加权抛物线Radon变换的计算方法,进行叠前地震道的恢复和重建,并且在数据域对其加权系数进行改进和优化,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的试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计算方法即使在较强的随机噪声下依然可以稳建同相轴,且避免了常规方法在重建过程中产生虚假同相轴的缺点,与原始的加权抛物线Radon变换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方法具有压制随机噪声的优点,即具有较好的抗噪性,计算精度也有所提高,且算法稳健、高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抛物线Radon变换; 地震道重建; 抗噪性; 加权系数
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15)06-1205-06
Seismic trace reconstruction approach based on noise immunity weighted parabolic radon transform
JING Shuang-Wei1, CAO Si-Yuan1, ZHANG Hao-Ran1, HE Hai-Lei2, YUAN Dian1, HE Yuan1, CUI Zhen1, ZHANG Jian-Hong1, GUO Qi1
1. School of Geophys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Beijing 102200,China
2.Changqing Geophysical Department of Eastern Geophysical Company,Xi'an 710000,China;
Abstract

In the pre-stack CMP gathers,the events of seismic reflection approximate a hyperbola.After a partial NMO correction,the seismic events approximate parabola.When the gathers miss some seismic traces,parabolic Radon transform algorithm can be used by the iterative to reconstruct and recover the missing seismic traces.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parabolic Radon transform,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weighted parabolic Radon transform for the reconstruction and recovery of missing pre-stack seismic traces,and improved and optimized the weighted coefficients in the data domain.Test results of model data and real data show that the improved calculation method still has a robust reconstruction result even under the strong random noise,and the method does not produce false events,compared with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 original weighted parabolic Radon transform,the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 of suppressing random noise,this is,the advantage of noise immunity.In addition,the calculation accuracy is also improved,and the algorith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eadiness and high efficiency.

Keyword: parabolic Radon transform; seismic trace reconstruction; noise immunity; weight coefficient

地震资料采集的孔径效应和检波器故障等问题的存在, 经常会造成地震道的缺失, 其主要表现为死道或者在地震道中含有强烈的噪声, 在预处理的过程中经常被处理掉而表现为数据缺失的空值道, 而这些缺失的地震道经常给后续的处理进程造成很大的困扰, 产生不必要的噪声, 表现为各种额外的脉冲响应。其中, 对于波动方程偏移、多次波的衰减等影响较为严重[1]

地震资料在处理的过程中, 为了防止空间假频, 要求输入的地震数据能够充分地采样, 为此很多学者进行了地震道重建的多方面研究[2, 3, 4]。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预测误差滤波法地震道插值、基于插值的倾角时差校正和倾向— 样条插值等, 而这些技术对于速度模型的精度要求过高, 否则会产生不正确的插值振幅[1]。2001年, Kabir[5]和黄新武[6, 7]给出了抛物线Radon变换地震道重建的方法, 该算法简单, 不需要精确地NMO速度, 而且解决了空间假频的问题, 但是该方法需要迭代计算多次, 当数据量较大时, 计算效率大大降低。2004年, Sacchi[8]和刘喜武[9]提出了高精度的抛物线Radon变换, 提高了计算精度, 减少了迭代的次数, 但是每次迭代的计算量有很大的增加, 而且当同相轴较多时, 计算效果不佳。2007年, 王维红等[10, 11]提出了加权抛物线Radon变换的算法, 提高了计算精度和效率, 但是在处理品质较差的地震剖面时, 权系数较难确定。2012年, 石颖等[12]将加权系数在数据域自动加权获得, 使权系数更易于获得, 消除了人为给定权系数的影响, 但是对于噪声较强的地震数据, 在重建的同时加大了随机噪声, 产生不正确的插值振幅, 从而生成假的同相轴。为此, 笔者对数据域加权系数的获取方法进行改进, 使得高噪声下地震数据的重建结果更优, 在保证原有高精度重建的同时具有较好的抗噪性。同时运用共轭梯度算法[13]进行计算, 使得计算效率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 基本原理
1.1 部分动校正的基本原理

抛物线Radon变换仅仅是线性Radon变换的简单修改, 积分曲线由直线型曲线t=τ +px变化为抛物线型曲线t=τ +qh2

CMP道集中的反射波同相轴是双曲线形态, 假设其基本的旅行时曲线为

tp=t02+x2/vp2=x2+4h2/vp=    2hvp1+x24h2=t01+xvpt02(1)

将式(1)由泰勒公式展开, 可得

tp=t01+12xvpt02-18xvpt04+(2)

x/2h≪1时, 即近偏移距, 则有

tpt0+x2/(2vp2t0)(3)

假设用某一个速度vm对CMP道集的双曲线同相轴进行NMO校正, 则动校正量可以表示为

Δtm=tp-t0x2/(2vm2t0)(4)

以上述动校正量作动校正后的旅行时曲线为

tp, after=t0+x22vp2t0-x22vm2t0=t0+x22t01vp2-1vm2(5)

由(5)式可知, 如果使用准确的动校正速度, 即vm=vp, 在作NMO校正后, 双曲线同相轴校正为水平直线; 如果使用的动校正速度偏大, 即vm> vp, 在作NMO校正后, 动校正不足(欠校正), 双曲线被校正为开口向下的双曲线; 如果使用的动校正速度偏小, 即vm< vp, 在作动校正后, 动校正过量(过校正), 双曲线校正为开口向上的双曲线。

在进行抛物线Radon变换之前, 采用大于标准动校正的速度值对CMP道集中的双曲线同相轴进行校正, 同相轴校正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型同相轴, 通过上式, 我们可以看出只要选取的速度值大于标准的动校正速度值, 双曲线都可校正为抛物线, 在抛物线Radon变换计算的过程中均适用, 也就不会影响插值的结果。

1.2 抛物线Radon变换的基本原理[14]

数据域离散的抛物线Radon变换的正反变换公式为

m(τ, qj)=k=1Nd(t, xk), (6)d(t, xk)=j=1Mm(τ, qj)(7)

其中:d(t, xk)为时间— 空间域数据, xk为第k道的炮检距, t为双程旅行时; m(τ , qj)为截距— 斜率域数据, qj为曲率参数, τ 为截距时间。

因为tτ 呈线性关系, 所以两边可作Fourier变换, 变换到频率域中为

M(ω, qj)=k=1ND(ω, xk)eqjxk2, (8)D(ω, xk)=j=1MM(ω, qj)e-qjxk2(9)

方程(9)可以写成

D=LM10

矩阵形式的Radon变换反变换形式。其中

Lk, j=e-qjxk2(11)

根据式(10)采用最小平方法, 使目标函数

J=D-LM212

最小, 来求取M。上述目标函数对M求导并令其导数为零, 可得

M=(LHL)-1LHD(13)

在实际计算中, 由于LHL有可能是奇异矩阵或者接近奇异矩阵, 为了求解的稳定, 求解时需要增加一个阻尼因子, 于是方程重写为

M=(LHL+μI)-1LHD, (14)

式中:μ 为阻尼因子 , 取值一般为0.1~1。由此, 式(13)中的最小二乘问题就转变为式(14)中的阻尼最小二乘问题。

1.3 加权抛物线Radon变换[12]

为了得到加权抛物线Radon变换的算法, 使目标函数

J=(LM-D)HQ(LM-D)(15)

最小, 得到M。上述目标函数对M求导并令其导数为零, 可得

M=(LHQL)-1LHQD(16)

同上, 增加阻尼因子之后, 方程可以写为

M=(LHQL+μI)-1LHQD, (17)

其中:Q为加权系数构成的对角阵, 该权系数由数据域的地震数据确定。普通抛物线Radon变换的地震道重建需要迭代多次[15], 而加权法抛物线Radon变换只需一次迭代, 即可获得很好重建结果。

1.4 改进的权系数

式(16)中的Q为对角阵, 其主对角元素可表示为

Qi, i=1.0  正常地震道; σ   缺失地震道。18

σ 为距离缺失地震道最近的正常地震道的标准差, 原始加权系数为重建地震道振幅均值与最近地震道振幅均值的比值, 而标准差更能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

σ=1Nti=1Nt(Ai, j-A̅j)2, (19)A̅j=1Nti=1NtAi, j(20)

其中:Ai, j 为数据域第j道的第i个采样点的振幅值, Nt为数据域每一道的采样点数。

1.5 采样参数[1]

为了防止空间假频, 对于离散形式的抛物线Radon变换, 需要正确选择采样参数, 根据有关数字信号理论[1], 可得曲率参数q的采样间隔Δ q和最大曲率参数qmax满足

Δqα(xmax2-xmin2)f0, (21)qmaxα(2×xmax·Δx·f0(22)

其中:f0为子波的主频; xmax为最大炮检距; xmin为最小炮检距; Δ x为道间距; α 为常数, 一般取0.8~0.9。

2 数据试算
2.1 模型数据试算

文中, 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速度模型, 该速度模型包含四个不同厚度的地层, 地层厚度依次递增, 分别为100 、150 、250 、300 m, 每一层对应的速度分别为1 200、1 500、2 000、2 500 m/s。据此速度模型, 通过射线追踪的正演算法得到图1a所示的初始CMP道集剖面, 在此剖面中可以生成四个反射界面的一次反射波同相轴。

图1 单炮CMP地震道集

其中正演算法中采用的子波为Ricker子波, 主频40 Hz, 共计120道, 偏移距40 m, 道间距4 m, 采样间隔为1 ms, 每道采样点数为1 024个。对合成的道集剖面进行部分动校正, 每一层对应的动校正速度分别为1 300、1 700、2 500、, 2 600 m/s。使得剖面中的双曲线反射波同相轴走时近似为抛物线(图1b)。将其中的第11~19 道的地震道数据置零替代缺失的地震道(图1c), 将处理后的道集剖面作为待重建的初始道集剖面进行试算。

图2 原始和改进加权法抛物线Radon变换重建结果的单道数据比较

在不施加任何噪声的情况下, 采用原始加权抛物线Radon变换和改进后的加权抛物线Radon变换分别对缺失的地震道进行了重建和恢复, 提取其中重建的第15道数据与原始地震道的地震数据进行对比, 前者的结果如图2a所示, 后者的结果如图2b所示, 可见两者均可将原始地震数据很好的重建和恢复, 都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健程度。

图3 加噪情况下原始和改进加权法抛物线Radon变换的重建结果比较

图3a~3c所示, 对道集剖面施加一定的随机噪声(有效信号在数据域的最大振幅值为0.747 4, 施加的随机噪声的均值振幅为0.020 0)之后, 对缺失的地震道进行重建和恢复。图3d为原始加权法抛物线Radon变换得到的重建地震道集剖面, 可见重建后的地震道虽然可将原始数据恢复, 但是加大了重建后剖面的随机噪声。提取其中重建的第15道地震数据与原始地震道的地震数据对比分析, 如图4a所示, 重建后的随机噪声明显大于原始地震道的随机噪声, 推测当随机噪声较大时可能产生假的同相轴。图3e为改进后的加权法抛物线Radon变换得到的重建地震道集剖面, 从图中可知, 在可重建和恢复原始地震数据的同时, 使得随机噪声相对减弱。在此, 也提取了重建的第15道地震数据与原始地震数据对比分析, 如图4b所示, 重建后的随机噪声相对原始地震道的随机噪声减弱, 且有效信号的能量依然重建很稳健, 相对能更加突显有效同相轴的存在, 具有明显的抗噪性, 不会产生假同相轴。

图4 加噪情况下原始和改进加权法抛物线Radon变换重建结果的单道数据比较

当随机噪声很大的时候, 如图5, 原始加权法的重建效果更差, 随机噪声明显加大, 而且出现了一些假的同相轴, 而改进后的加权法重建效果却很好, 随机噪声相对原始剖面的随机噪声减弱, 而且无假的同相轴, 表现出更强的抗噪性、更稳健的重建结果。

图5 大噪声情况下原始和改进加权法抛物线Radon变换的重建结果比较

对不同噪声下的均值误差(重建地震道与原始地震道误差的均值)进行分析, 如图6所示。在无噪的情况下, 两种加权法的重建精度都很高, 适用性都很强, 但随着随机噪声的加大, 原始加权法的重建误差和改进的加权法重建误差均越来越大, 但是后者的增加速度明显小于前者, 在相同噪声情况下, 具有更高的精度, 更强的抗噪性。

图6 不同噪声下的误差比较

2.2 实际资料测试

图7a为某二维测线的一炮CMP道集用近似速度作部分动校正后的剖面, 其采集参数为偏移距40 m, 道间距25 m, 48道接收, 时间采样率为2 ms, 道长3 s。如图7b所示, 该CMP道集, 缺失4道, 利用改进后的加权抛物线Radon变换重建结果如图7c所示, 有效信息基本得到重建, 随机噪声也相对得到了压制, 重建道信噪比较高、同相轴清晰, 重建效果良好。

图7 实际资料的用改进加权法抛物线Radon变换重建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在原始加权抛物线Radon变换地震道重建方法的基础上, 给出了一种新的改进的加权抛物线Radon变换地震道重建方法。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的试算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稳建有效地重建叠前CMP道集地震道, 有较高的精度, 且不会产生空间假频; 计算效率方面, 一般迭代一次即可很好地将原始道的地震数据恢复和重建, 打破了原有的抛物线Radon变换迭代多次, 效率低下的问题。

新方法改进了在数据域计算加权系数的算法, 在无噪的情况下, 保留原有高精度振幅恢复能力, 在加噪的情况下, 除了具有高精度的振幅恢复能力, 也具备很好的抗噪能力, 即使高噪声下的地震道集剖面, 利用该算法也可将有效信号的数据信息重建和恢复, 同时压制随机噪声, 突显有效信息, 而且不产生假的同相轴, 在实际资料处理进程中也具有较好的应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张保卫. Radon变换及其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D]. 长安大学, 2007. [本文引用:4]
[2] Larner K, Gibson B, Rothman D. Trace interpolation and the design of seismic surveys[J]. Geophysics, 1981, 46(4): 407. [本文引用:1]
[3] Spitz S. Seismic trace interpolation in F-X domain[J]. Geophysics, 1991, 56(6): 785-794. [本文引用:1]
[4] Bardan V. Trace interpolation in seismic data processing[J]. Geophysical Processing, 1987, 35(3): 343-358. [本文引用:1]
[5] Schonewill M A, Duijndam A J W. Parabolic Radon transform, sampling and efficiency[J]. Geophysics, 2001, 66(2): 667-678. [本文引用:1]
[6] 黄新武, 吴津, 牛滨华. 基于抛物线拉东变换的地震道重构[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3, 32(5): 534-539. [本文引用:1]
[7] 黄新武, 吴津, 牛滨华. 抛物线Radon变换中的参数采样与假频[J].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27(2): 27-32. [本文引用:1]
[8] Sacchi M D, Porsanio M. Fasthigh resolution parabolic Radon Transform[C]//Expand ed Abstracts of 69th SEG Annual Internet Meeting, 1999. [本文引用:1]
[9] 刘喜武, 刘洪高. 高分辨率Radon变换方法及其在地震信号处理中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4, 19(1): 8-15. [本文引用:1]
[10] 王维红, 刘洪. 道均衡抛物线Radon变换法地震道重建[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5, 40(5): 518-522. [本文引用:1]
[11] 王维红, 裴江云, 张剑锋. 加权抛物Radon变换叠前地震数据重建[J].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50(3): 851-859. [本文引用:1]
[12] 石颖, 柯璇, 王维红. 一种加权抛物线Radon变换地震波场重建方法[J]. 物探与化探, 2012, 36(5): 846-850. [本文引用:2]
[13] 姜岩, 王维红. 对比抛物Radon正变换几种矩阵求解方法[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7, 29(6): 555-559. [本文引用:1]
[14] 王维红, 刘洪. 抛物线Radon变换法近偏移距波场外推[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5, 20(2): 289-293. [本文引用:1]
[15] 曾有良, 乐友善, 单启铜. 基于高分辨率Radon变换的VSP波场分离方法[J]. 石油物探, 2007, 46(2): 115-11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