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电化学异常形成机理初探
孙彬彬1,2,3, 张学君2, 刘占元2,3, 周国华2,3, 张必敏2,3, 陈亚东1,2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2.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 廊坊 065000
3. 国土资源部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 廊坊 065000

作者简介: 孙彬彬(1982-),男,高级工程师,硕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从事应用地球化学研究工作。

摘要

一直以来,人们都倾向认为地电化学方法取得的异常是由其吸附的金属离子引起,文中通过多个矿区地电化学试验发现,电提取微量元素异常往往与Fe、Al等常量元素异常高度一致,而Fe、Al等常量元素是组成粘土矿物的主要成分。进一步对地电化学泡塑样品开展扫描电镜观测,发现电提取后泡塑载体样品中存在大量的大小从数微米至数十微米的粘土矿物颗粒。由此初步推断,当前所使用的地电化学方法取得的异常很大程度上是由土壤中存在的具有电活动性的极细粒粘土矿物颗粒引起,地电化学提取过程对这些粘土矿物颗粒具有选择性吸附。

关键词: 地电化学; 异常形成机理; 粘土矿物; 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
中图分类号:P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15)06-1183-05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geoelectric chemistry anomaly
SUN Bin-Bin1,2,3, ZHANG Xue-Jun2, LIU Zhan-Yuan2,3, ZHOU Guo-Hua2,3, ZHANG Bi-Min2,3, CHEN Ya-Dong1,2
1.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2. Institute of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CAGS, Langfang 065000, China
3. Key Laboratory for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Technology, MLR, Langfang 065000, China
Abstract

People always tend to consider the metal ions adsorbed in geoelectric process a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eoelectric chemistry (CHIM) anomaly. In this paper, contrast between major (Fe and Al) and trace elements' anomalies in several deposits was made. The result shows the high consistency between them. As we know, Fe , Al and other major elements are usually the main compositions of clay minerals. In addition, a large number of clay mineral particles whose sizes are from a few microns to tens of microns were found in the geoelectric foam plastic carrier through SEM observation. It can be accordingly inferred that the anomaly of CHIM is caused by fine-grained clay mineral particles that exist in soil, and these particles have electric activity and can be adsorbed selectively by CHIM process.

Keyword: geoelectric chemistry (CHIM);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nomaly; clay minerals; trace elements; major elements

地电化学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由老式大功率发电机、无穷远极距、液式提取器发展为“ 独立供电偶极子地电化学技术” [1, 2]。方法技术的变革是由地电化学提取机理的变革所引起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地电化学方法从前苏联引入我国以来, 一直受前苏联学者影响, 认为地电化学所提取的电活动态物质信息是由供电极直接作用到深部矿体, 并驱动矿体离子等电活动信息迁移到地表后进行捕获分析。近年来, 通过大量的理论推导及应用试验发现[3, 4, 5, 6], 企图通过加大电场能量直接将深部矿体物质迁移至地表, 在有限的时间内是不切实际的。更多学者倾向认为, 地电化学所捕获的电活动态离子信息往往是经过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的各种迁移作用而累积在地表覆盖层中的。当前, 有关地电化学异常形成机理及成晕机制等方面的争论并没有完全停止, 如有学者认为在电提取过程中, 提取电极周边的离子运移牵动着远处及深部离子迁移递推, 存在着一种动态的离子平衡状态, 随着浅部离子被提取, 矿体电化学溶解产生的金属离子会源源不断的从深部向上迁移, 称之“ 离子递推理论” [7]; 也有学者认为, 地电化学所捕获的电活动态离子信息主要来源于地表覆盖层[8]。但无论哪种观点几乎都倾向性的认为地电化学在野外提取过程中, 所提取的电活动态物质信息以“ 离子” 为主。真的是这样吗?笔者通过一些试验研究发现可能事实并非如此。

1 问题的发现与提出

在开展相关地电化学工作过程中, 往往分析所获得的地电化学泡塑样品中的一些目标元素, 即与所寻找矿体(矿床)相关、伴生或具有指示性的一些微量元素指标, 常量元素往往不在分析测试的目录中。为了验证常量元素能否在野外电提取条件下被泡塑所捕获, 笔者曾加测了Fe、Al等一些常量元素在地电化学泡塑中的含量。结果发现, Fe、Al等常量元素的异常含量特征往往与微量元素含量特征非常一致, 且对矿体的指示效果也非常好。

图1 内蒙古洛恪顿铅锌多金属矿5线地电化学提取效果

图2 河北蔡家营铅锌矿315线地电化学提取效果

图1为内蒙古洛恪顿铅锌多金属矿5勘探线地电化学提取效果。洛恪顿铅锌多金属矿为近年来新发现的正处于勘探中的矿床,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 为典型的半干旱草原风成砂浅覆盖景观区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图2为蔡家营铅锌矿315勘探线地电化学提取效果。蔡家营铅锌矿位于河北省张北县, 属风成砂覆盖景观, 地表为农田种植, 属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图3为青海尕大坂铜多金属矿7勘探线地电化学提取效果。尕大坂铜多金属矿位于青海省祁连县, 属高寒覆盖景观区, 矿床类型为典型的与海相中酸性火山活动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图4为河南周庵镍铜矿12勘探线地电化学提取效果。周庵镍铜矿位于南阳盆地, 地表被大面积第四系农田所覆盖, 该矿床为与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以上4个矿床涵盖了不同的地球化学景观、矿床类型及矿种, 所开展的地电化学方法技术试验均在矿体上方显现出了较好的微量元素及常量元素异常, 且微量元素异常与常量的Fe、Al等异常空间对应性较好。

图3 青海尕大坂多金属矿7线地电化学提取效果

图4 河南周庵镍铜矿12线地电化学提取效果

进一步统计4个矿区电提取的Fe、Al与其他元素及地电化学指标的相关系数(表1), 可以看出:① 各矿区大多数微量元素与Fe、Al相关系数较高, 可达0.8甚至0.9以上, 显现出极好的显著相关性; ② 电流及电导率等地电化学参数与Fe、Al相关系数相对较低, 不同矿区的相关性也不尽一致, 表明地电化学提取效果不依赖于电流及电导率等土壤物理参数; ③ 与各矿区成矿及伴生元素无关的元素, 表现为与Fe、Al不相关, 如Au等。

表1 各矿区电提取Fe、Al与各元素指标相关系数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 电提取过程中各成矿及伴生元素常与Fe、Al等常量元素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无论在异常空间分布形态上还是在相关性方面都非常一致。我们知道, 粘土矿物是由含Fe、Al、Mg等的硅酸盐矿物组成, 那么普遍存在的Fe、Al等异常是否可能是因为地电化学提取过程中吸附了大量的粘土矿物所引起的呢?微量元素异常是否也是由于粘土矿物上吸附了大量的能够代表深部矿床的物质信息而形成的呢?

2 扫描电镜观测

鉴于上述问题开展了扫描电镜观测工作, 将野外所采集的地电化学泡塑样品进行镜下观测, 测试单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仪器型号为Quanta200型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

图5 电提取前(左)后(右)泡塑样品扫描电镜对比

图5为电提取前后泡塑样品镜下观测照片, 可以看出, 电提取后泡塑载体表面及孔洞中吸附了较多细小的颗粒物质。图6为电提取泡塑样品进一步放大后的照片, 通过能谱测量发现, 电提取泡塑样品中所吸附的颗粒物质大多为粘土矿物颗粒, 大小主要从数微米至数十微米(200目筛为74 μ m)。

图6 扫描电镜观测到的泡塑所吸附的粘土矿物颗粒

虽然受仪器条件限制, 无法观测到这些在电场作用下迁移并被泡塑吸附的粘土矿物颗粒中是否存在大量弱结合态金属离子, 也暂时无法观测到泡塑中是否吸附了较多的金属离子(分子级)或金属元素聚合体(颗粒粒度往往为钠米级), 但由于地电化学泡塑样品分析测试往往采用灰化后酸溶、ICP-MS测定的分析方法及分析流程, 大量存在的粘土矿物颗粒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泡塑载体的微量元素含量水平, 且极细粒的粘土矿物颗粒往往会吸附来自深部矿体的微量元素异常信息已经被很多研究者所猜测并证实[9, 10]。因此, 结合微量元素与Fe、Al等常量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往往一致的事实, 推断地电化学所取得的异常信息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吸附的能在电场作用下迁移的极细粒粘土矿物引起。

由于大量地电化学土壤静态吸附试验(不通电)与电提取试验对比发现, 不通电情况下, 所取得元素含量结果与矿体从不具有任何对应性。因此可以推断, 地电化学的提取过程对粘土矿物应具有选择性提取(吸附)。但对哪类粘土矿物或对具备何样理化条件的粘土矿物具有选择性提取, 以及其对粘土矿物的提取机制等问题还需通过今后相关的研究加以证实。

3 结论

通过对多个矿床微量元素与Fe、Al等常量元素地电化学元素分布特征对比, 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测发现大量存在的极细粒粘土矿物颗粒, 可以初步推断, 当前所使用的地电化学方法中元素异常很大程度上是由土壤中存在的具有电活动性的细粒粘土矿物颗粒所引起, 地电化学提取过程对这些粘土矿物具有选择性吸附。而电吸附过程中是否存在大量与矿体有关的金属离子或金属元素聚合体迁移至吸收极, 以及电提取对粘土矿物的选择性提取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还需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证实。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康明, 罗先熔. 地电化学方法的改进及应用效果[J]. 地质与勘探, 2003, 39(5): 63-66. [本文引用:1]
[2] 孙彬彬, 刘占元, 周国华. 固体载体型元素提取器研制[J]. 物探与化探, 2011, 35(3): 375-378. [本文引用:1]
[3] David B S, Donald B H, Richard F S. Preliminary studies of the CHIM electrogeochemical method at the Kokomo Mine Russell Gulch, Colorado[J].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1993(46): 257-278. [本文引用:1]
[4] 刘占元, 刘吉敏, 崔爱明. 电提取过程作用条件问题讨论[J]. 物探与化探, 1997, 21(2): 115-122. [本文引用:1]
[5] 罗先熔. 地球电化学勘查及深部找矿[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6. [本文引用:1]
[6] 孙彬彬, 刘占元, 文美兰. 独立供电偶极子地电化学技术规范化研究[R].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2013. [本文引用:1]
[7] 康明, 过磊. 地电提取异常的形成[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8, 27(2): 195-199. [本文引用:1]
[8] 程志中, 王学求, 刘占元. 非常规化探方法技术研究[R].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2006. [本文引用:1]
[9] 王学求. 深穿透地球化学迁移模型[J]. 地质通报, 2005, 24(10/11): 892-896. [本文引用:1]
[10] Issai S G. Vertical migration of elements from mineral deposits[J].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1998(61): 191-202.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