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任喜荣(1982-),男,物探工程师,一直从事地球物理找矿工作。
青海省鸭子沟铜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岩及其滩间山群碳酸盐岩发育,是形成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化)体的主要控矿因素。结合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在其所判定的成矿远景区,开展了以激电中梯和地面高精度磁测为组合方式的综合物探找矿实践。利用激电中梯扫面方式圈定出激电异常体,利用地面高精度磁测来了解区内主要地质体的磁性特征,在主要剖面上部署激电测深剖面,指导钻探工作进行。勘探结果表明找矿方式效果显著、经济高效,对同类地质成矿地区的隐伏多金属矿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The Yazigou copper-polymetallic deposit is located in Yaziggou area, Mangya Town, Qinghai Province. The development of granodiorite and Tanjianshan Group carbonatite in the area constitutes the main ore-controlling factors to form skarn type copper-polymetallic orebodies. Based on regional geologucal,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the authors employed the IP intermediate gradient method and the ground high-precision magnetic comprehensive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method in search for ore deposits in the predicted metallogenic prospect areas. IP intermediate gradient method was used to delineate IP body anomaly, and ground high-precision magnetic measurement was adopted to detect the magnetic features of main geological bodies in the area. Along the important geological sections, IP sounding was used to guide drilling work. Practice indicates that this method is very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and has the reference value for exploration of concealed polymetallic deposits in similar metallogenic regions.
近年来, 随着我国对多金属矿产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勘查重点逐步向中深部隐伏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转移, 找矿难度不断加大, 作为深部找矿的重要手段, 综合物探方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青海省忙崖镇鸭子沟某成矿带上地质构造复杂, 鸭子沟普查区岩浆活动比较强烈, 活动时代为早侏罗世、晚三叠世, 性质从中基性至中酸性, 形式从侵入到喷发。晚三叠世侵入岩的成矿性较好, 一些矽卡岩型、热液型矿床与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针对测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开展了1∶ 2 000的直流激电中梯及地面高精度磁测工作, 选择找矿有利地段, 并通过激电测深确定异常体的平面分布及空间赋存状态, 为钻探工程验证提供地球物理依据。
鸭子沟铜多金属矿位于青海省忙崖镇鸭子沟地区, 区内花岗闪长岩及其滩间山群碳酸盐岩发育, 是形成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化)体的主要控矿因素, 而侵入接触面构造的复杂性、接触带及其附近矽卡岩化蚀变强弱、围岩层理构造、裂隙构造发育是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化有利的地质条件, 同时也制约着矿(化)体的产状、形态及规模。
测区主要出露地层为奥陶— 志留系滩间山群、上三叠统鄂拉山组及第四系。奥陶— 志留系滩间山群只出露下部碎屑岩夹火山岩组, 主要分布在测区北部及中部, 岩性为条带状大理岩、结晶灰岩、片岩、条带状硅质岩及石英岩。上三叠统鄂拉山组大面积出露, 岩性为安山岩夹凝灰岩、流纹岩、凝灰质角砾熔岩, 属陆相喷发的火山岩(图1)。
测区断裂活动较强烈, 褶皱不发育, 共有4条断裂、3条破碎蚀变带出露, 其中主断裂F1、F2断裂规模较大, 走向呈北西— 南东向, 为压扭性断裂。F1断裂位于工区南东侧, 断断续续延伸大于9 km, 雪水沟中上游AS27-7异常和AS27-11异常位于该断层下盘; 带内岩石呈碎块状, 普遍具绿帘石化、硅化、褐铁矿化, 局部见孔雀石化。F2位于F1断裂北东侧并与之相平行, 出露长度大于10 km, 在雪水沟和鸭子沟多被第四系掩盖, AS27-8、AS27-11异常内发现的多金属矿体产于该断层上盘, 为逆断裂。断裂带宽5~30 m不等, 带内岩石破碎, 局部见断层泥, 蚀变以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角岩化为主, 岩石普遍具褐铁矿化, 局部具弱磁铁矿化、孔雀石化。沿F2断裂走向形成了金、银、砷、铜、铅、锌高背景值带, 各元素异常展布方向与断裂走向一致, 断裂交汇形成的楔形区形成矽卡岩型、与斑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化聚集区, 断裂控岩、控矿特征比较突出。
![]() | 表1 磁性参数测定结果统计 |
![]() | 表2 电性参数测定结果统计 |
系统采集测区内出露的各类岩石, 进行岩石物性测量(表1, 表2), 其中, 磁性测定采用G856F型质子磁力仪, 测定方位选用高斯第二位置。
表1显示, 区内磁铁矿为最强磁性矿物, 磁化率高达2 014.4× 4π × 10-9 SI(κ ), 剩余磁化强度达到20 599.8× 10-3 A/m。其余岩石基本以弱磁性为主。表2显示, 区内铅锌矿石、磁铁矿石呈中高阻、高极化特征, 极化率大于8%, 电阻率小于 1 000 Ω · m; 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黄铜矿化、黄铁矿化、磁铁矿化等矿化的岩石呈中高阻、中等极化特征, 极化率在5%~8%之间; 不含矿化的岩石呈高阻、低极化特征, 极化率一般小于5%。
由此可知, 本区的含矿岩性体与围岩有较大的电性差异, 探测目标地质体为一套中高阻(电阻率变化范围400~1 000 Ω · m)、高极化(极化率一般高于8%)的矽卡岩。本区目标地质体围岩为大理岩, 其电阻率大于1 000 Ω · m, 极化率小于5%, 为高阻、低极化特征。围岩和目标地质体之间存在明显的物性差异, 为在该区开展物探方法尤其是激电方法提供了有利的地球物理条件。
根据本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选定了3种物探方法。
激发极化法中, 基于直流激电中梯装置的直流激电中梯测量方法是一种快速评价成矿靶区是否存在有利矿化体的有效手段。此次使用该方法的主要目的是结合测区成矿地质背景, 圈定对成矿有利的激电异常。目标矿化体为中高阻、高极化体, 激电效果明显。
直流激电测深方法为MN/AB=1/5的温纳等比装置, 使用仪器为DZD-6大功率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 采用5 kW发电机经整流为直流电进行供电, 可以满足测深要求。观测参数为视电阻率(ρ s)、视极化率(η s)。根据观测到的视参数来绘制断面图, 查明目标体异常位置的空间分布情况。
高精度磁测具有轻便、快捷、高效等优点, 适合大区域面积测量, 对地层的划分、构造的划定、磁性体的圈定有其独特的效果。本次工作区高磁性体主要为磁铁矿, 其他岩体均表现为弱磁性, 在构造附近显示了明显的串珠状异常及正负异常的梯度带。
测线垂直于勘查区地层走向布设, 测线方位300° , 测网密度100 m× 20 m 。野外定点使用手持式GPS卫星定位仪, 选用参数分别为:中央子午线93° , dx=0 m, dy=0 m, dz=0, 采用北京54坐标系统。在布设测点时, 先将各点的北京54坐标计算好, 再传入GPS, 各操作员根据点位坐标来进行野外定点测量。测线及测点均采用双编号, 按西南小北东大的原则进行编号, 在每个测点上插上夹有红布条的卫生筷进行标记, 并注明点线号。
通过对资料的综合分析, 将直流激电中梯视极化率异常下限定为5%, 目标地质体的视电阻率异常确定为小于1 000 Ω · m。据此, 共圈定视电阻率异常7个(图2), 分别为DZ1、DZ2、DZ3、DZ4、DZ5、DZ6、DZ7, 圈定视极化率异常10个, 分别为JH1、JH2、JH3、JH4、JH5、JH6、JH7、JH8、JH9、JH10, 其中, 视极化率异常和矿化体的对应程度较高。
根据直流激电中梯测量成果, 在38号勘探线150点至168点之间部署了一条长200 m的激电测深剖面。38号勘探线综合剖面(图3)显示, 在150~162点之间存在一高极化低阻异常, 高极化低阻异常体的中心位置和激电剖面的视极化率双峰异常中心位置对应, 异常体产状南倾。视极化率在5.5%~14%之间, 视电阻率在50~700 Ω · m之间, 推测异常体顶部埋深12 m, 纵向厚度238 m。极化率极大值14%, 对应的电阻率小于1 000 Ω · m, 为高极化、低阻异常(图4)。
根据Δ T化极等值线平面图显示(图5), 测区大部分区域为弱磁异常, 磁异常幅值最高不超过120 nT, 所圈定的3个磁异常M7、M7-1、M7-2的异常等值线圆滑规整, 其中M7-2磁异常为正负伴生, 异常极大值120 nT, 极小值-80 nT。M7磁异常为一同心圆球状异常体, 极大值100 nT, 水平梯度变化较陡。
综合以上磁测异常、直流激电视电阻率及视极化率异常可以发现, 电阻率异常DZ2及极化率异常JH2位置对应好, 而且已经由ZK3801及ZK4001进行了验证, 均已见矿。极化率异常JH8和磁测异常M7-2位置对应好, 设计ZK1, 未进行钻孔验证。极化率异常JH9已经由ZK1201及ZK1401进行了验证, 均已见矿。异常M7、M7-1、JH10与电阻率异常DZ6位置对应好, 未进行钻孔验证(图6)。
2012年底, 对综合异常成果进行了钻孔验证。钻探结果充分证明了综合物探方法在该区找矿中的显著作用。
在38线160点施工ZK3801, 孔深186.3 m, 于132 m处见铅锌矿化矽卡岩, 主要由方解石组成, 矿体厚1 m, Cu含量0.63%, Pb含量20.23%, Zn含量17.57%。
在40线施工ZK4001, 孔深201.58 m, 于42~54 m之间见到9层矿体, 矿化体产出于绿帘绿泥石化矽卡岩, 变晶块状结构, 主要由方解石组成, 矿体厚12 m, Cu含量最高达0.73%, Pb含量最高22.22%, Zn含量最高19.75%; 在107~114 m之间见到8层矿化体产出于矽卡岩化大理岩中, 主要由方解石组成, 矿体厚12 m, Pb含量最高1.2%, Zn含量最高1.35%。
(1)利用1∶ 1万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可以基本了解测区岩性的磁性变化规律、强弱特征、构造等。
(2)利用1∶ 1万直流激电中梯测量方法可了解测区岩性的电性变化规律, 圈定激电异常, 结合物性测定资料可以锁定目标地质体, 确定目标地质体的地球物理特征, 筛选主要矿致异常。
(3)根据直流激电圈定的激电异常, 有针对性地在重点异常上部署激电测深剖面, 可进一步了解目标矿化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4)根据综合物探成果资料, 有机结合地质资料, 对重点的矿化异常进行钻孔验证。根据钻孔验证资料, 结合该区目标矿化体的地球物理特征, 建立该区的成矿地球物理模型, 指导下一步工程验证工作。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