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模型数据的地震振幅补偿处理技术的保幅性分析
张志军1, 周东红1, 孙成禹2, 彭刚1
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 300452
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作者简介: 张志军(1978 -),男,硕士,工程师,现为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方法室主任。

摘要

地震资料的相对保幅性处理是进行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基础。目前,在地震数据保幅性处理中,针对振幅补偿类技术的相对保幅性进行系统评价方面表现不足。本文以球面扩散补偿、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方法为例给出了地震补偿类方法的保幅性理论分析思路以及评价标准。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两种方法的相对保幅性;其次,对三维正演数据进行地震振幅补偿处理;最后,将模型正演数据与对其进行振幅补偿后的数据作定量对比,从而定量分析两种补偿方法对振幅相对关系的影响。理论分析及数值试验结果表明:球面扩散补偿、地表一致性补偿方法保幅性较好。

关键词: 地震保幅性处理; 定量评价; 球面扩散补偿; 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
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15)03-0621-06
An analysis of the amplitude preservation of seismic amplitude compens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based on 3D model data
ZHANG Zhi-Jun1, ZHOU Dong-Hong1, SUN Cheng-Yu2, PENG Gang1
1.Bohai Oilfield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field Corporation Limited-Tianjin,Tianjin 300452,China
2.College of Geophysics and Technology,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Qingdao 266580,China
Abstract

Relative amplitude-preserved processing of seismic data is the basis of lithologic reservoir exploration.However,the systematic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relative amplitude preserved-processing for seismic compensation techniques remains very insufficient.In this paper,taking spherical spreading compensation and surface consistent amplitude compensation technique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s present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At first,the relative amplitude-preserved properties of the two methods are analyzed theoretically,then the seismic amplitude compensation methods are applied on the 3D numerical model,finally the compensated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numerical model,and thus the effects on the relative amplitudes of the two compensation methods can b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spherical spreading compensation and surface consistent compensation methods do relatively well for amplitude preservation.

Keyword: amplitude-preserved processing of seismic data;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spherical spreading compensation; surface consistent amplitude compensation

伴随着勘探领域从构造圈闭到岩性地层圈闭的转变, 勘探深度从中浅层到深层的延伸, 勘探对象从常规储层向复杂储层的拓展, 叠前地震信息的应用研究已经常态化, 而地震资料的保幅性是叠前地震资料分析研究很重要的前提之一。地震资料保幅性处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野外地震信号的分析处理, 尽可能地消除非地质因素造成的地震信号特性(振幅、频率、相位、波形等)的变化, 使地震信号的特性变化真实地反映地下反射界面反射系数的变化特征。

地震振幅补偿是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常用的地震振幅补偿类方法技术较多, 对其保幅性的研究也有许多文献可查[1, 2, 3], 但从理论上进行系统性研究还不够, 而地震振幅补偿处理常常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 不能预测到可能的振幅变化, 最终导致因振幅补偿而破坏地震数据的保幅性, 从而影响储层和油气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因此, 进行叠前振幅补偿保幅性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 常用的振幅能量损失补偿方法有消除球面扩散对地震波振幅的影响的球面扩散补偿和减小地层吸收对地震波的影响的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技术。为了监控地震振幅补偿方法的保幅性, 需要细致地分析振幅补偿方法对有效信号的改造过程, 以便清楚地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信号的振幅信息。

针对上述问题, 首先从理论上对地震振幅补偿方法进行了保幅性分析, 然后对三维数值模拟进行数据处理, 并采用处理前后道间振幅曲线的相关系数和标志层振幅比信息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

1 地震振幅补偿方法的保幅性理论分析

实际地震资料中, 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主要包括:激发与接收因素、波前扩散及地层吸收衰减因素、地层结构及反射界面的形态因素、噪声因素等[4, 5]。这些因素造成反射波在浅、中、深不同位置上波形和能量存在较大差异, 从而造成地震记录道间、炮间的波形和能量的不均衡。

振幅补偿处理方法就是在地震记录可靠频带范围内恢复振幅谱, 补偿低频衰减的成份和高频地层吸收的能量, 恢复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吸收衰减及地表激发接收条件不一致造成的能量差异, 使地震波能够真正反映地下地层岩性的响应特征, 使地震反射波组特征清楚、地质信息丰富[6, 7]。由于受原始地震数据采集因素的影响, 如采集脚印、异常地质体造成的照明缺失等, 理想化的保幅处理是难以有效实现的。

相对保幅是在资料处理过程中消除与地质信息无关的振幅信息, 保持振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变化趋势。在相对保幅处理过程中, 保持原始数据的振幅和恢复地震信号的真振幅是处理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的原则, 其核心是真振幅的恢复。

1.1 球面扩散补偿技术保幅性分析

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 波前是一个以震源为中心的球面, 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 波前球面不断地扩张, 由震源发出的总能量不变, 分布在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密度将逐渐减少。球面扩散补偿的目的就是恢复波前发散所造成的能量随深度的加深而减弱的能量损失[6, 7, 8, 9], 使其保持只与地下反射界面反射系数有关的振幅值。

由于地震记录是波的传播时间, 其运动学特征就表现在速度和时间上, 故球面扩散又是速度和时间的函数。在连续介质中波前发散对反射波振幅的衰减因子为

D=v0/(vR2t)(1)

式中:D为衰减因子; v0为初始速度; vR为各介质均方根速度; t为地震波双程传播时间。补偿因子为

1/D=(vR2t)/v0(2)

球面扩散能量损失是传播路程中球面波前半径的函数, 用球面扩散补偿因子对地震道加权就补偿了球面扩散作用对地震振幅的衰减损失。由于球面扩散补偿是一种三维补偿, 体现在利用三维速度场进行振幅补偿, 补偿的数学方法是一种单值映射函数, 所以, 从理论上来讲球面扩散补偿处理具有较高的保幅性[10, 11, 12]

1.2 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方法保幅性分析

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是消除由于地表激发、接收条件的不一致性对地震波的影响, 提高振幅的保真性, 使振幅的变化能够真实地反映地层岩性、物性参数的变化以及流体成分的改变情况。其主要思想以地表一致性方式对共炮点、共检波点、共偏移距道集的振幅进行补偿, 有效消除各炮、道间的非正常能量差异, 使振幅达到相对均衡保真。其基本原理与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具有相同的数学模型。在给定的时窗内计算全测线所有数据道的能量, 采用高斯— 塞德尔迭代法或统计方法求出各炮集、 接收道集、炮检距道集上的补偿系数, 然后将这三个系数同时应用于各数据道进行补偿。数学模型为

xij(t)=sj(t)* gij(t)* m(i+j)2(t)* p(i-j)2(t)(3)

式中:xij(t)为第j炮激发时该炮中第i道记录; sj(t)为与第j炮炮点位置(在一个工区中是唯一的)上激发因素有关的成分; gij(t)为在第j炮记录中与第i道位置上接收因素有关的成分; m(i+j)/2(t)是与第j炮中第i道记录的炮— 检中心点位置有关的成分; p(i-j)/2(t)是与第j炮中第i道记录的炮检距大小有关的成分。

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计算每个炮点、检波点、偏移距和共中心点的均方根振幅, 并计算各自的平均振幅; 然后, 计算使其达到平均振幅所需的补偿量; 重复这个过程, 不断迭代运算, 使得计算精度达到要求为止[13, 14, 15]。经过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 能够基本消除地表条件、激发接收条件的空间变化对地震波振幅的影响, 所以, 理论上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处理也是相对保幅的。

2 基于正演模拟数据的保幅性定量分析

由于实际地震资料受噪声、地表条件和吸收衰减等多种因素影响, 难以对单个处理环节及处理流程的保幅性进行定量评价。因此, 为了对以上结论进行进一步验证, 以三维数值模型为例, 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方法对地震记录进行正演模拟, 获得原始炮集记录, 然后分别对地震记录进行球面扩散补偿和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处理。在此基础上, 分析处理前后数据的振幅曲线、振幅比、AVO属性等特征的变化, 以此来评价相应地震振幅补偿处理技术的保幅性。

2.1 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及有限差分正演模拟

三维地质模型是以渤海海域渤中28构造区的地下实际地质情况和该区速度场为依据, 模型建立和正演过程体现了该区速度的横向和纵向变化规律。为了研究振幅保幅处理中的影响因素, 在建模数据的速度参数中选定两个标志性层位, 并将这两个层位的速度替换作为研究振幅变化的标准层位。由于研究区实际存在河道砂体等构造, 为了进一步模拟地下真实构造, 在两个标志层之间加入两组砂体, 并将其作为保幅性分析的另一个标志。

三维地质模型长10 500 m、宽600 m、深1 500 m, 剖分单元尺寸为5 m× 5 m× 1 m。同时考虑三维地质空间中地层往往被断层切割划分成有限数量的地质结构层块, 因此, 模型中每个层块作为一个独立的地质块体, 每一个独立的地质块体具有自己的地球物理属性, 最终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三维地质模型

根据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 对工区进行观测系统设计。为避免倾斜地层存在时对采集方向的敏感性, 采用双边接收方式, 炮排距为50 m, 每排6炮, 炮排内两炮的间距为100 m, 每条线从1 500 m处开始放炮, 8 500 m结束, 每条线放炮151炮, 三条线共计906炮, 接收点随炮点移动。正演模拟采用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方法[16, 17, 18, 19], 激发震源采用主频为50 Hz的Ricker子波, 获得的模拟地震数据如图2所示。

图2 正演的炮集记录

2.2 基于正演模型的保幅性评价方法

主要采用AVO属性分析法、振幅曲线对比法和振幅比计算法三种手段作为检验资料保幅性的标准[20, 21, 22, 23]。AVO属性分析法是建立在叠前地震资料基础上的地震属性分析方法, 其通过对处理前后模型数据的AVO特征曲线进行定量分析来评价相应处理技术的保幅性。振幅曲线对比法对同一个标准层或时窗内处理前后的峰值振幅进行统计, 得到振幅变化曲线, 并与理论曲线进行对比, 通过处理前后振幅曲线间相似程度的高低来对处理方法是否保幅进行定量化评价。进行振幅补偿后所得到的曲线与真实曲线越接近, 保幅性越好。振幅比计算法以叠前数据为基础, 在已知地层反射系数、地震波的振幅相对关系的情况下, 通过计算处理前后两个标准层的相对振幅比, 对相应处理技术保幅性进行评价。

2.3 球面扩散补偿技术

球面扩散补偿的保幅性评价采用了AVO属性分析和振幅比计算两种方法。由球面扩散补偿前后CRP道集及对应AVO特征曲线图来看, 球面扩散补偿技术能够较好地补偿地震波振幅沿时间方向的衰减, 并且能够较好地保持资料横向振幅相对变化(图 3)。同时, 为了定量分析球面扩散补偿处理的保幅性, 计算了补偿前后标志层AVO特征曲线与理论曲线的相关系数。补偿前标志层AVO特征曲线与理论曲线的互相关系数为0.408, 补偿后标志层AVO特征曲线与理论曲线的互相关系数达到0.775, 这说明球面扩散补偿后AVO特征曲线与理论值更为接近。

图3 球面扩散补偿处理前、后CRP道集及相应的AVO特征曲线

图4为球面扩散补偿处理前、后道集及振幅比曲线与理论值的对比。从补偿前后两个标志层反射振幅比曲线与理论值对比可以看出, 球面扩散补偿处理能够很好地保持振幅的横向变化趋势, 补偿后其细节变化与理论值更为接近; 经过球面扩散补偿后的上、下两标志层反射波振幅比更加接近模型数据计算的理论振幅比, 这说明球面扩散补偿处理是保幅的。

图4 球面扩散补偿处理前、后道集及振幅比曲线与理论值的对比

2.4 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方法

在对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进行保幅性评价时, 主要采用了振幅曲线对比和振幅比计算两种方法。共炮点记录的理论振幅曲线是通过Zoeppritz方程计算CRP位置的AVO曲线特征, 然后按炮检距抽取得到。从图5可以看出, 经过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后的共炮点数据标志层的振幅曲线与补偿前的振幅曲线的相关性良好, 横向上振幅变化一致。补偿前振幅曲线图5b和理论曲线图5a的互相关系数为0.674, 补偿后的振幅曲线图5c与理论曲线图5a的互相关系数达到0.854, 这说明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后振幅曲线与理论值相关性更高。

图5 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处理前、后共炮点记录及相应的振幅曲线

图6为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处理前、后道集及振幅比曲线与理论值的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 通过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后的振幅曲线与补偿前的振幅曲线的相关性良好, 横向上振幅变化一致。而补偿后的振幅比和理论值几乎是重合的, 这是因为正演时的地表条件理想, 正演数据未受到地表条件的影响, 振幅比与理论值十分接近, 这说明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保幅性较好。

图6 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处理前、后道集及振幅比曲线与理论值的对比

3 结论

通过对球面扩散补偿和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两种方法的地震振幅补偿的保幅性理论及数值模拟定量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采用理论分析并结合三维数值模型保幅性定量研究, 对地震处理的相对保幅性进行分析评价是切实可行的。

(2)球面扩散补偿考虑了振幅随旅行时的衰减, 对远偏移距的振幅有一定的补偿作用, 使反射振幅更接近真实的反射系数。模型数据CRP道集补偿处理后的AVO特征曲线与理论曲线的互相关系数达到0.775, 约为处理前的两倍; 补偿后的AVO特征曲线与理论值更为接近, 因此, 球面扩散补偿处理保幅性较好。

(3)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 基本能够消除地表条件、激发接收条件的空间变化对地震波振幅的影响, 使地震波振幅的空间变化能够真实反映地下岩性的空间变化。模型数据共炮点数据经过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后, 其标志层振幅曲线与模型数据的振幅曲线的互相关系数达到0.854, 约为处理前的1.3倍, 证明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具有较高的保幅性。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凌云研究组. 叠前相对保持振幅、频率、相位和波形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评价研究[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4): 543-552. [本文引用:1]
[2] 郭树祥. 地震资料保幅处理的讨论[J]. 油气地球物理, 2009, 7(1): 1-7. [本文引用:1]
[3] 陈宝书, 汪小将, 李松康, . 海上地震数据相对保幅处理关键技术应用[J]. 天然气工业, 2007, 27(s1): 157-159. [本文引用:1]
[4] 芮拥军. 地震资料处理中相对保幅性讨论[J]. 物探与化探, 2011, 35(3): 371-374. [本文引用:1]
[5] 陈新荣, 尚新民, 李继光, . 地震资料振幅保持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9, 24(4): 1411-1419. [本文引用:1]
[6] 冉建斌, 张明玉, 徐常胜, .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的质量监控技术研究[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4): 545-551. [本文引用:2]
[7] 王兆湖, 刘财, 王建民, . 叠后地震信号透射损失的补偿[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8, 43(2): 217-221. [本文引用:2]
[8] 吕小伟. 几项地震处理技术的保幅性分析[J]. 物探与化探, 2012, 36(4): 617-622. [本文引用:1]
[9] 王丽娜, 王建民, 刘津冶, . 应用于高密度地震资料处理中的振幅补偿技术[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4, 33(2): 145-148. [本文引用:1]
[10] 王正和, 崔永福, 向东. 井控处理中的真振幅恢复与Q 补偿方法及应用[J]. 物探与化探, 2008, 32(4): 434-437. [本文引用:1]
[11] 姚姚, 张玉芬. 转换波振幅补偿[J]. 中国海上油气: 地质, 1999, 13(5): 346-350. [本文引用:1]
[12] 刘财, 刘洋, 王典, . 一种频域吸收衰减补偿方法[J]. 石油物探, 2005, 44(2): 116-118. [本文引用:1]
[13] 李生杰, 施行觉, 郑鸿明, . 地表一致性分解及其分量分析[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2, 37(2): 122-128. [本文引用:1]
[14] 李永章, 历梅. 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J]. 石油物探, 1998, 37(s1): 82-87. [本文引用:1]
[15] 丁吉丰, 李玲, 沈加刚. 太平川地区地震资料相对保幅处理技术[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4, 33(1): 146-149. [本文引用:1]
[16] 孙成禹, 丁玉才. 波动方程有限差分双变网格算法的精度分析[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2, 47(4): 545-551. [本文引用:1]
[17] 张文生, 宋海斌. 三维正交各向异性介质三分量高精度有限差分正演模拟[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1, 36(4): 422-432. [本文引用:1]
[18] 宁刚, 熊章强, 陈持逊. 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正演模拟误差来源分析[J]. 物探与化探, 2008, 32(2): 203-206. [本文引用:1]
[19] 成景旺, 顾汉明, 刘琳, . 海上粘弹介质FCT有限差分正演模拟[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1, 33(12): 83-87. [本文引用:1]
[20] 王军, 吕小伟, 王立歆. 基于正演模型的地震处理技术保幅性分析与评价[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2, 19(4): 46-49. [本文引用:1]
[21] 王丹, 孙赞东, 王迪, . 基于模型数据的不同反褶积方法保幅性分析[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3, 48(3): 359-365. [本文引用:1]
[22] 薛昭, 董良国, 单联瑜. Radon变换去噪方法的保幅性理论分析[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2, 47(6): 858-867. [本文引用:1]
[23] 尚新民. 地震资料处理保幅性评价方法综述与探讨[J]. 石油物探, 2014, 53(2): 188-195.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