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前三岛附近海域地球化学特征及风险指标探讨
梁胜跃, 刘建东, 郭炳跃, 徐明钻, 祁超, 金志鹏
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江苏 南京 210049

作者简介: 梁胜跃(1983-),男,河南兰考人,硕士,物化遥工程师,主要从事地球化学专业相关生产与研究工作。Emial:liangshengyue@126.com

摘要

通过对前三岛海域进行海底沉积物和海水地球化学调查,研究了26项地球化学指标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该海域沉积物中大部分指标属于均匀型分布且与背景值总体接近,海底沉积物及海水质量总体良好,但局部地点也存在部分指标含量较高,甚至个别指标超标的现象,存在生态风险。鉴于此,经过相关评价初步圈定了该海域的3块(点)风险区和潜在风险区位置,明确了As和Pb为风险指标,Cd、Ba、MnO等为潜在风险指标,对前三岛海域沉积物质量分为清洁区、尚清洁区、轻度污染区3个级别,并尝试讨论As、Pb、Ba等风险及潜在风险指标的成因和演化趋势,为该区沿海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为其他海域相关工作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前三岛海域; 海底沉积物; 海水; 地球化学特征; 风险指标
中图分类号:P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17)05-0963-09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n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reatening indexes of the marine area around Qiansan Island, Lianyungang,Jiangsu Province
LIANG Sheng-Yue, LIU Jian-Dong, GUO Bing-Yue, XU Ming-Zuan, QI Chao, JIN Zhi-Peng
Geological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Jiangsu Province,Nanjing 210049,China
Abstract

Geochem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26 geochemical indexes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 survey of submarine sediments and seawater in Qiansan Island,Lianyungang,Jiangsu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aluating results of most indexes are well-distributed and close to corresponding background values,and the quality of submarine sediments and seawater is good;nevertheless,a few locations of the sea area exhibit relatively high evaluating values of different indexes,some of them have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risk,and a few of the heavy metals exceed the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On such a basis,3 risky areas (blocks or locations) and some potential risky locations were preliminarily delineated,and risky indexes such as As and Pb and some other potential risky indexes containing Cd,Ba,MnO were successfully determined.The qualities of the sediments in this area are classified into 3 levels,i.e.,clear level,sub-clear level and weakly contaminated level.The original source and evolutionary trends of some risky and potential risky indexes such as As,Pb and Ba are tentatively discussed with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some preliminary models or recommended plans for prompting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ctivities in the coastal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Keyword: Qiansan Island; submarine sediments; seawater;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hreatening indexes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 陆地环境污染问题已日趋严重, 例如目前我国土壤污染总超标率为16.1%, 其中耕地中— 重度污染比例2.6%[1]。陆地资源已经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 于是人类逐渐开始向海洋索要资源与发展空间。有人预言, 21世纪为海洋的世纪, 可惜的是, 发展至今海洋也已非净土。

江苏省作为东部发达地区, 目前陆地环境已经为经济发展付出了代价, 例如土壤总体污染比例占6.08%, 严重污染比例占0.43%, 二者总控制土壤分布范围大于6 000 k[2]。2008年以来, 江苏省实施沿海开发战略, 但众多土壤质量事件警示我们, 在开发海洋的同时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这就需要先了解海洋环境基础, 再进行科学开发。笔者有幸参与的前三岛及附近海域(以下简称“ 研究区” )环境地质调查项目, 其目的就是了解研究区海洋环境, 为后续的科学开发奠定基础。通过对研究区相关海域的海底沉积物及海水进行地球化学测量, 发现相关海域总体质量良好, 但也存在一些环境问题, 在此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建议。

1 地质概况

前三岛(平岛、达山岛、车牛山岛)属于黄海海域, 行政区划为江苏省连云港市, 总面积262.7 km2, 距海岸线约50 km(图1), 地质工作程度低。大地构造以淮阴— 响水断裂为界, 西北部为苏鲁秦岭大别造山带, 东南部为下扬子地块。研究区位于苏鲁秦岭大别造山带之中。苏鲁秦岭大别造山带在碰撞造山运动、超高压、高压变质变形中形成了极为复杂的韧性剪切构造, 中生代以来以岩浆侵入和块断作用为主。

图1 前三岛地区地质简图及样品分布

研究区陆域部分地层以变质岩系为主, 分布有太古宇— 古元古界东海岩群(Ar2— Pt1dh)、中元古界锦屏岩群(Pt2jp)、中新元古界云台岩群(Pt2-3yt)和震旦系石桥组(Z1s)。岛屿地表分布地层为中新元古界云台岩群(Pt2-3yt), 岩性为变粒岩, 夹浅粒岩等。这些基岩因长期裸露地表, 遭受风化剥蚀, 裂隙多被填充, 地下水总体不丰富[3], 海域部分表层沉积物有粉砂、粉砂质砂、粉砂质黏土、黏土等。

2 试验方法

本次以海底沉积物为主, 以海水为辅进行研究, 沉积物采样密度为1个点/4 km2, 采样深度为海底0~20 cm; 海水采样密度为1个点/16 km2, 在水深小于5 m处的表层(0.5 m水层)取样, 水深大于5 m处, 在表层、底层分别取样, 采样点位分布情况见图1。海底沉积物样品为海底表层物剔除石块、贝壳、塑料等杂物的剩余部分, 样品湿重大于3 000 g, 样品67件; 水样采至船甲板后, 先填好水样登记表, 然后按溶解氧、pH、总碱度与氯化物、五项营养盐、总磷与总氮分装水样, 采水量大于1 500 mL, 表层水样27个, 深层水样23个。根据海底沉积物和海水测试的相关要求进行样品加工, 海底沉积物测试分析元素或组分(下文统称“ 元素” )26项, 这些元素分析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执行[4,5,6,7,8], 测试工作由国土资源部南京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承担, 测试精度及报出率见表1

表1 前三岛地区海底沉积物测试参数统计
3 地球化学特征
3.1 海底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对研究区海底沉积物26项元素测试结果的算数平均值、标准离差、变异系数、最大值、最小值等进行统计, 并与中国浅海沉积物平均值进行对比[9], 对于该标准中没有涵盖的则选择《元素地球化学》等相对接近的标准或文献[10, 11]数据作为参照背景, 计算出研究区的海底沉积物浓集克拉克值等指标(表2)。

表2 前三岛地区海底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值

通过对比表2中数据发现, 与浅海沉积物等参考背景相比, 研究区大部分元素富集贫化特征不明显, 个别元素含量低于背景, 表现为贫化特征(KK≤ 0.8), 如有机碳、Hg、N、Zn、MgO、Fe2O3、Co, 其中有机碳表现为强贫化特征(KK≤ 0.5); 少量元素平均含量处于富集水平(KK≥ 1.2), 如As、Pb、Cd、Ba、P、NaO2、TiO2, 其中As表现为强富集特征(KK≥ 1.5); Al2O3、CaO、SiO2、K2O、Cr、Cu、Ga、Ni、Sr等富集贫化特征不明显。

变异系数(CV)是反映元素离散变化特征的指标, CV值小则元素分配趋于均匀, CV值越大则元素分布越不均匀或分异[12, 13]。研究区仅MnO属于变异型元素, 反映研究区海底沉积物中MnO含量分布非常不均匀; 属于弱变异型的元素有Pb、Zr、N、LOI、Cd、CaO、As, 表明在研究区海底沉积物中这些元素含量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但总体均匀; 属于均匀型的元素有Al2O3、Na2O、SiO2、Fe2O3、MgO、K2O、Cr、Ba、Ga、Co、Sr、P、P2O5、TiO2、Hg、Cu、Ni、Zn、有机碳, 表明它们含量在研究区海底沉积物分布比较均匀。

3.2 海底沉积物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区海底沉积物大部元素含量空间分布均匀, 富集贫化程度不明显, 但是也有部分元素分布相对不均匀, 个别元素局部异常。结合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以及研究区地质特征, 总结部分能够反映环境质量、成因等方面信息的元素, 并制图反映其分布特征。这些元素有:As、Pb、Cd、Hg、Ba、Zn等有毒有害的重金属元素[14, 15]; N、P、NaO2、MgO、CaO等反映养分水平的元素[16]; Zr、Co、MnO、Fe2O3、LOI等能够反映沉积物氧化、还原、气候等环境方面的元素[17]; 其含量分布特征见图2~图4。

图2 前三岛地区水体环境指标地球化学分布

图3 前三岛地区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分布

图4 前三岛地区营养元素地球化学分布

从图2可以看出, Fe2O3、Co、MnO、LOI 4个指标含量分布特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即研究区北部和南部中间地段均存在大面积的低含量带, 其中MnO和Co相似性极高。SiO2、Zr含量则不同, 尤其是SiO2的含量分布与LOI、Fe2O3、Co、MnO等相比甚至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特征。

从图3可看出, 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中, As、Pb、Ba、Hg 4个元素存在自南向北、自东向西含量升高的总体现象, 其中Hg还表现为含量以西南— 东北方向呈带状平行分布的趋势。大量研究成果表明, Hg在断裂附近会呈现出异常[33], Hg的分布异常与本项目物探方法推测的断层走向及位置[3]比较吻合, 这进一步佐证了该断层的存在。Zn总体表现为贫化元素, 在区内分布相对比较均匀, 其在中部的几处相对高值带和南部的低值带与MgO、LOI等组分有几分相似。

图4中P、CaO、P2O5、MgO在研究区含量分布趋势相近, 均在北部存在部分相对低含量区域, 在中南部地区存在北西至东南向的低含量带, 它们的相对高含量区域也基本类似, 其中N与其相关性有所减弱, 而NaO2含量则与它们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分布趋势。

4 海底沉积物质量评价

海洋沉积物质量分为3类[18], 即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洋自然保护区、珍稀与濒危生物自然保护区、海水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沉积物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 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特殊用途的海洋开发作业区。海底沉积物质量级别是依据相关地球化学指标的含量进行划分的, 本次测试分析元素中有8个指标(As、Pb、Cr、Cd、Hg、Cu、Zn、有机碳)属于海底沉积物质量规定指标。研究区内As和Pb均有点位超出了第一类标准, 其中As的超标面积大于Pb。根据样品的分布特征制作As、Pb一类海底沉积物单元素超标分布图(图5)。Pb超标区域呈点状分布于研究区中部; As以南北向“ S” 型分布为主, 其次为点状分布, 且超标范围有超出研究区范围的可能。

为更加全面地评价研究区海底沉积物质量, 采用环保部推荐的内梅罗污染指数(PN)评价方法[19], 对这8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为便于制图将评价结果统一放大100倍(图5c), 发现研究区海底沉积物清洁级约占76%(PN≤ 70); 尚清洁级约占18%(70< PN≤ 100); 轻度污染级约占6%(100< PN≤ 200), 没有达到中度污染以上级别的区域。对比单指标污染分布图与内梅罗综合指标评图可以发现, 综合评价图轻度污染区小于单指标圈定范围, 将内梅罗轻度污染指数最低值从100降至80, 则综合污染评级80以上的区域与单指标轻度污染区域基本一致, 并进一步圈定了潜在污染风险区(见图5c中白色区域)。综上, 浅海沉积物质量总体较好, 局部超出海底沉积物第一类标准, 未发现超出第二类标准和第三类标准的样品。

图5 前三岛地区海底沉积物As、Pb超标(一类)及综合污染分级

5 讨论

根据现行标准进行评价, 发现研究区的海底沉积物质量总体清洁, 局部地区重金属(As、Pb)轻度超标。此外还有部分元素在研究区表现为不均匀分布, 甚至呈现出富集或贫化现象, 可能存在潜在环境风险。为便于讨论, 笔者作如下定义:将超出国家相关标准的元素称作“ 风险指标” , 将暂未超标但是其含量已接近超标的指标称作“ 潜在风险指标” ; 同时, 对相关标准中未涵盖的指标, 若其含量过高或过低, 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也称之为“ 潜在风险指标” 。需要对风险指标的类型、来源、趋势以及威胁程度等进行分析, 为海底沉积物的利用、治理提供科学信息。

5.1 风险指标类型讨论

研究区表现富集的元素有As、Pb、Cd、Ba、P、NaO2、TiO2, 其中As、Pb两个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已超出相关质量标准, 为风险指标; Cd、Ba两个重金属元素不仅富集, 且含量分布相对均匀, 说明它们在研究区的背景较高, 发生超标或污染事件的几率较大, 属于本区的潜在风险指标; P作为营养元素对动植物具有重要意义[20], 有研究表明海底沉积物中P含量过高还会形成富营养化[21], 在海底沉积物中P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就目前的含量水平来讲, 应属于正面效应区间, 暂不作为风险指标; Na是人类及动植物不可缺少的常量元素[11], 是传统意义的无害组分, 尚未发现在海底沉积物中Na含量高对生态环境方面影响的证据, 且研究区的Na2O含量也并非极高, 故本次暂不列为风险指标; 海底沉积物中TiO2主要以矿物形式(以金红石为主)存在[22], 几乎没有海洋自生形成的[20], 元素地球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对海洋生态环境几乎没有影响[23], 亦不属于风险指标。

研究区表现为贫化的指标有Hg、N、Zn、MgO、Fe2O3、Co、有机碳等, 其中Zn、Hg、Co作为传统的重金属元素, 其贫化应属于积极作用, 不构成威胁; MgO、Fe2O3两个常量组分在海底沉积物中主要赋存于细粒沉积物碎屑中[24], 其含量受地质背景影响为主, 生态环境方面意义不明显, 故也不属于风险指标; 有机碳和N两个指标在海底沉积物中来源有两种, 一种来源于陆地, 一种源于海洋自生, 南黄海区域一般表现为近岸低、远岸高的分布趋势[25], 这两个指标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海洋生态环境的浮游生物、氧化还原环境等, 其中有机碳是渔业生物的主要来源[26], 因此它们的贫化现象需引起重视, 应列为潜在风险指标。

研究区表现出不均匀分布的组分有MnO, 由于Mn具有陆源碎屑性和海洋自生性两种特征, 并属于受海洋影响较为明显的元素[20], 且MnO一般在氧化环境下含量较高[24], 可能反映了研究区的氧化还原环境特点, 这可能对一些毒害重金属的稳定性乃至海洋生物活动产生影响应引起重视, 因此笔者暂列为间接的潜在风险指标。

综上, 研究区的主要风险指标有As、Pb, 潜在风险指标有Cd、Ba、MnO、N有机碳等, 其中As、Pb、Cd、Ba等重金属元素是超标或富集型风险指标, MnO是不均匀分布的间接性风险指标, N和有机碳反映研究区营养匮乏的风险指标。

5.2 风险指标来源及发展趋势

海底风险指标的来源与沉积物的来源密不可分, 黄海海域表层沉积物来源总体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 其中外部自然来源主要有现代黄河物质、长江物质、黑潮物质及古黄河物质、山东半岛及邻近海域的侵蚀基岩甚至朝鲜半岛物质等, 随着海域的不同, 这些物质来源成分会发生明显变化[22, 24, 27]。人为来源主要是东部地区燃油燃煤、冶炼化工、交通运输、生活垃圾等人为活动所致[28]。为了解这些风险(潜在)指标的来源, 利用spass软件对26项元素进行R型聚类分析(图6), 以欧几里德距离5为界将元素总体分为4类和6个单元素, 其中研究区的风险指标主要位于第一类、第四类及单元素中。

从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研究区的潜在风险指标Ba与第一类元素SiO2、Na2O、Al2O3、K2O、Ga欧几里德距离非常近, 其次为TiO2, 表示它们关系极为密切, 这些指标一般都与自然成因的碎屑密切相关[20, 22], 反映了Ba可能主要来源于陆地。这类指标的含量水平及相关判别指标[29, 30]显示, 大部分指标含量与黄河沉积物含量水平接近, 少部分接近长江沉积物含量水平, 其中Ba的含量高于长江与黄河沉积物含量[31], 相对与黄河更为接近, 但这与客观地理位置不符。进一步研究发现, 1855年黄河(为有效区别, 简称古黄河)改道, 且当时的黄河入海口在苏北滨海[32], 因此推测研究区的Ba以黄河来源为基础。黄河改道之后其物质的影响比重逐渐降低, 廖启林[43]研究发现前三岛附近的次级沿岸河流所流经的苏北地区Ba含量也很高, 这可能是Ba含量高于黄河物质的原因, 随着这些河流携带有Ba的高含量物资补给, 研究区Ba含量可能会继续升高, 使风险加重。

As和Pb两者之间欧几里德距离为4, 反映两者来源较为相近, 虽有资料表明黄海地区的重金属污染主要为河流输入, 其次为大气沉降[28], 中国主要河流(长江中As含量9.6× 10-6, Pb含量27× 10-6; 黄河中As含量7.5× 10-6, Pb含量15× 10-6)沉积物中两个元素的含量均低于研究区水平, 不具备物资来源基础, 但进一步分析海域地形发现, 研究区位于连云港市与青岛市之间的陆地凹陷区, 可能会接受山东半岛南侧或江苏北部地区的物资补给。资料表明, 苏北的徐州、淮安、连云港地区重金属超标现象普遍[34,35,36], 其中连云港地区土壤As、Pb最高[2, 37], 含量与研究区土壤含量基本一致, 推测研究区的As、Pb超标可能是流经连云港地区的沿海河流输入导致。当前一定时期内工业化、城镇化仍在快速发展, 尤其是江苏省的矿山活动目前主要集中在苏北, 这是连云港地区As、Pb含量高的众多原因之一, 可以预测研究区的As、Pb含量水平将持续稳定, 甚至进一步升高。

图6 前三岛地区海底沉积物地球化学指标聚类分析谱系

Cd(研究区0.09× 10-6, 黄河0.077× 10-6, 长江0.25× 10-6)、MnO(研究区0.13× 10-6, 黄河 0.06× 10-6, 长江0.11× 10-6)、有机碳3个潜在风险指标与其他指标的欧几里德距离相对较远, 通过分析对比发现:Cd与几个地球化学性质相近的元素之间的欧几里德距离较远, 说明研究区该元素的自然来源因素不占主导地位。分析含量水平发现, Cd含量平均值与江苏省表层土壤一致, 推测周边河流携带的江苏表层土壤可能是Cd含量较高因素之一。此外有证据表明, 江苏地区Cd污染既有地区内的人为因素[37], 也有东部地区煤炭使用导致的大气沉降带来的粉煤灰等因素[38, 44, 45], 这些自然及人为因素短期难以改善, 若不加以干预, 研究区沉积物中Cd的含量也难以改善。

有机质的碳氮比可以判别有机质来源是陆源还是海洋自生, 海洋生物来源的有机质C/N比值为5~7, 陆源高等植物贡献的有机质C/N比值大于15[39, 40]。本次测试结果显示, 有51%的样品有机质C/N比值位于5~7之间, 8%的样品低于5, 1.4%超过15, 推测研究区的有机质主要是海洋生物来源, 其次是陆源高等植物贡献。调查显示本区存在渔业活动, 这类活动会截断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将海洋生态系统碳汇直接移出, 导致沉积物中的有机碳降低。区内部分重金属超标也会限制浮游生物的生长[41], 而浮游生物则占据海洋有机碳初级生产力的50%以上[42]。这些都可能是研究区内有机碳含量较低的原因之一。

为了解重金属在海底沉积物与海水之间的迁移状况, 采用间接的泥水比值方法进行初步估算(表3)。首先, 假设海水或海底泥在各自介质中的一类质量标准下是一个平衡系统。然后, 将目前海水中这些指标的含量与海水相关背景值进行比较, 得出一个“ 衬值” , 这里称之为“ 污染系数” , 可初步反映海水目前的状况。同样的方式得出海底沉积物的“ 污染系数” , 再将两个“ 污染系数” 进行比较, 即可粗略估算出这些指标在两种介质中的迁移方向。

表3 前三岛地区海水、海底沉积物部分重金属指标含量对比统计

表3可见, 研究区这6项重金属中, 目前表现为从海底沉积物向海水迁移趋势的有As、Cr, 表现为从海水向海底沉积物迁移趋势的有Cd、Cu、Pb、Zn。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前三岛及周围海域海底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 局部地区存在个别重金属超标现象, 明确了研究区的风险指标(As、Pb)和潜在风险指标(Cd、Ba、N、MnO、有机碳), 并圈定了As、Pb两个风险指标的影响范围。

讨论了这些风险或潜在风险指标的物资来源及发展趋势, 认为前三岛及周围海域的海底沉积的基础物质主要来源于黄河(古黄河), 部分受到连云港入海河流的影响。As、Pb、Ba、Cd等含量会持续升高, 其余指标演化趋势不明显。

对研究区的海底沉积物与海水的补偿趋势进行讨论, 认为6项重金属指标中, 表现为由海底沉积物向海水迁移趋势的有As、Cr, 由海水项海底沉积物迁移趋势的有Cd、Cu、Pb、Zn。

6.2 建议

根据海底沉积物质量分级情况科学规划海洋资源开发活动, 例如海底沉积物质量超标区尽力避免开展相关渔业养殖、海水浴场等与人类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海洋开发活动; 在尚清洁区限制性开发相关海洋资源; 在清洁区鼓励开展生态渔业、绿色养殖等活动, 合理圈定刺参、鲍鱼等海珍品养殖基地, 打造品牌科学发展。建议对清洁区和尚清洁区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及时预警避免生态污染事件发生; 对相关海洋进一步扩大调查面积, 尤其是尚未圈闭的超标区, 进一步查明周围海域污染情况及原因, 采取对应的治理恢复、保护改良措施。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N/OL]. 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 2014. http://www.mep.gov.cn/gkml/hbb/qt/201404/t20140417_270670.htm. [本文引用:1]
[2] 廖启林, 华明, 金洋, . 江苏省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污染源初步研究[J]. 中国地质, 2009, 36(5): 1163-1174. [本文引用:1]
[3] 薛怀友, 顾礼敬, 臧小豹, . 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岛屿与周围海域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报告[R]. 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 2014. [本文引用:2]
[4] DZ/T0167-2006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S]. [本文引用:1]
[5] DD2005-01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S]. [本文引用:1]
[6] DD2005-03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试行)[S]. [本文引用:1]
[7] US EPA 8081B, EPA 808 有机氯气相色谱法[S]. [本文引用:1]
[8] GB/T15406-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S]. [本文引用:1]
[9] 迟清华, 鄢明才. 应用地球化学元素风度数据手册[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7: 96-97. [本文引用:1]
[10] 赵建如, 初凤友, 杨克红, . 海南岛陆架海域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分布趋势特征[J]. 海洋地质动态, 2009, 25(1): 1-7. [本文引用:1]
[11] 刘英俊, 曹励明, 李兆麟, . 元素地球化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本文引用:2]
[12] 臧金生, 王东晓, 赵瑞强. 化探异常定量评价[J]. 物探与化探, 2015, 38(6): 1114-1118. [本文引用:1]
[13] 臧金生, 李诗言, 蔡新明. 化探中五个常用参数的应用[J]. 科技视界, 2013(28): 8-31. [本文引用:1]
[14] 刘达章. 环境优先污染物的研究及其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 海洋环境科学, 1992, 11(4): 84-90. [本文引用:1]
[15] 岳巍, 赵蔚苓, 宋富, . 海洋环境中的重金属[M] .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2: 2, 72-73. [本文引用:1]
[16] 张兰兰, 陈木宏, 陈忠, .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碳酸钙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3, 5(6): 891-898. [本文引用:1]
[17] 余俊清, 王小燕, 李军, . 湖泊沉积有机碳同位素与环境变化的研究进展[J]. 湖泊科学, 2001, 13(1): 72-78. [本文引用:1]
[18] GB18668-2002 海洋沉积物质量[S]. [本文引用:1]
[19] HJ_T 166 -200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S]. [本文引用:1]
[20] 赵一阳, 车承惠, 杨惠兰, . 中国台湾浅滩海底沉积物中铁、锰、钛、磷元素的地球化学[J]. 地质学报, 1981(2): 118-126. [本文引用:4]
[21] 王振强, 刘春广, 乔光建. 氮、磷循环特征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分析[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0, 8(6): 82-97. [本文引用:1]
[22] 尹秀珍, 刘万洙, 蓝先洪.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的碎屑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 2007, 37(3): 491-499. [本文引用:3]
[23] 王绍芳, 魏明瑞, 林景星. 大连湾近100年来重金属污染度的演变[J]. 地学前缘, 2002, 9(3): 209-215. [本文引用:1]
[24] 蓝先洪, 王红霞, 李日辉, . 南黄海沉积物常量元素组成及物源分析[J]. 地学前缘, 2007, (14)4: 197-203. [本文引用:3]
[25] 韦钦胜, 王保栋. 南黄海冷水团海域及西部近岸区表层沉积物中碳、氮、磷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学指示意义[J].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7): 1697-1707. [本文引用:1]
[26] 孙军. 海洋浮游植物与渔业碳汇计量[J]. 渔业科学进展, 2013, 34(1): 90-96. [本文引用:1]
[27] 金性春. 深海沉积物的来源、分类与矿物组成[J]. 海洋通报, 1981(6): 49-7. [本文引用:1]
[28] 陈彬, 刘健, 范德江, . 中国东部海域底质沉积物中重金属研究现状[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6, 36(1): 43-56. [本文引用:2]
[29] 杨守业, 李从先. 长江与黄河沉积物元素组成及地质背景[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 19(2): 19-26. [本文引用:1]
[30] 杨守业, Jung Hoi-Soo, 李从先, 等. 黄河、长江与韩国Keum、Yeongsan 江沉积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地球化学, 2004, 33(1): 99-105. [本文引用:1]
[31] 赵一阳, 鄢明才. 黄河、长江、中国浅海沉积物化学元素丰度比较[J]. 科学通报, 1992: 1202-1204. [本文引用:1]
[32] 杨守业, 李从先, 张家强. 苏北滨海平原全新世沉积物物源研究——元素地球化学与重矿物方法比较[J]. 沉积学报, 1999, 17(3): 458-463. [本文引用:1]
[33] 王基华, 王亮, 孙风民, . 隐伏断层性状的汞地球化学标志研究[J]. 中国地震, 1994, 10(2): 112-122. [本文引用:1]
[34] 宋伟, 陈百明, 刘琳. 中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J]. 水土保持研究, 2013, 20(2): 293-298. [本文引用:1]
[35] 徐刚, 刘健, 孔祥淮, .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J]. 海洋环境科学, 2012, 31(2): 181-185. [本文引用:1]
[36] 廖启林, 范迪富, 金洋, . 江苏农田土壤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J]. 江苏地质, 2006, 30(1): 32-40. [本文引用:1]
[37] 廖启林, 刘聪, 金洋, . 江苏土壤地球化学分区[J]. 地质学刊, 2011, 35(3): 225-235. [本文引用:2]
[38] 王成李, 文青, 李倩, . 长江下游南京段典型潮土镉富集以及生物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J]. 2015, 34(2): 274-281. [本文引用:1]
[39] Redfield A, Ketchum B, Richards F. The influence of organisms on the compostion of seawater[C]//New York: The Sea, 1963: 26-77. [本文引用:1]
[40] Meyers P A. Organic geochemical proxies of paleoceanographic, paleolimnlogic and paleoclimatic processes[J]. Organic Geochemistry, 1997, 27: 213-250. [本文引用:1]
[41] 陈其焕, 吴省三, 庄亮钟, . 重金属对海洋围隔生态系中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 海洋学报, 1988, 10(2): 222-227. [本文引用:1]
[42] 黄邦钦, 柳欣. 边缘海浮游生态系统对生物泵的调控作用[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3): 385-393. [本文引用:1]
[43] 廖启林, 刘聪, 许艳, . 江苏省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J]. 中国地质, 2011, 38(5): 1363-1377. [本文引用:1]
[44] Li Q, Cheng H, Zhou T, et al. The estimated atmosphericlead emissions in China 1990-2009[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2, 60: 1-8. [本文引用:1]
[45] Streets D G, Hao J, Wu Y, et al. Anthropogenic mercury emissions in China[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5, 39(40): 7789-7806.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