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与重力方法在云南芦子园地区隐伏岩体勘查中的应用
吾守艾力·肉孜, 梁生贤, 邹光富, 罗茂金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 成都 610018
通讯作者: 梁生贤(1985-),男,助理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应用地球物理工作。E-mail:liangshengxian626@163.com

作者简介: 吾守艾力·肉孜(1979-),男,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应用地球物理工作。E-mail:wuxuraly@163.com

摘要

云南镇康芦子园铅锌铁矿床位于西南三江保山—镇康成矿带南段,地质构造复杂,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发育,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经矿区重力、航磁及地质等综合资料分析,认为芦子园地区存在隐伏酸性岩体。为查明隐伏岩体的分布特征、起伏形态及埋深,本次研究使用了大地电磁法(AMT)和重力三维反演方法。通过重力三维反演图可以看出芦子园地区隐伏岩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形态;通过AMT二维反演反映出深部地质构造及隐伏岩体形态及埋深。结合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了岩体与地表、近地表的铁铅锌矿化关系,为深部找矿指出了方向,进一步指导勘查区的深部找矿工作。

关键词: 芦子园地区; 大地电磁法; 三维重力反演; 隐伏岩体; 深部找矿
中图分类号:P6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15)03-0525-05
The application of AMT and 3D gravity methods to the prospecting for concealed rock body in the Luziyuan area
Wu-Shou-Ai-Li ROU ZI, LIANG Sheng-Xian, ZOU Guang-Fu, LUO Mao-Jin
Chengdu Geological Survey Center, Chengdu 610018, China
Abstract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Baoshan-Zhenkang metallogenic belt, the Zhenkangluziyuan lead-zinc and iron ore deposit of Yunnan possesses a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 well-developed multi-stage tectonic magmatic activity, and an excellent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Years of comprehensive study and gravity, aeromagnetic and geological exploitation indicate that there exists a concealed rock body in the Luziyuan area. To identify the distribution, undulating shape and depth of the concealed rock body, the authors used the magnetotelluric method (AMT) and three-dimensional gravity inversion method. The distribution and undulating shape of the concealed rock body can be detected by the three-dimensional gravity inversion. The AMT dimensional inversion reflects the deep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 undulating shape and depth of the concealed rock body. 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data as well a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aled rock body and the lead and zinc iron mineralization at surface and in near-surface place,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e deep prospecting direction, which provides further guidance for deep prospecting in the exploration area.

Keyword: Luziyuan area;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 3D gravity inversion; concealed rock body; deep mineral exploration

芦子园整装勘查区位于西南三江造山带南段, 保山— 镇康地块南部, 主要矿床为芦子园铅锌铁矿床。近几年来找矿取得了重要进展, 勘查区探获铅锌金属量313万t, 铁矿石3.10亿t, 规模达大型— 超大型, 深部和外围尚有良好找矿前景, 具有超大型矿床的找矿潜力。近几年来, 勘查区主要开展了地表地质、物探、化探勘查工作, 深部探测工作严重不足。本次研究主要查明了勘查区隐伏岩体的分布、形态及埋深情况, 提出了勘查区深部找矿建议, 为找矿勘探工程布置了提供科学依据。本次研究选择大地电磁法(AMT)测量和重力三维反演, AMT和重力三维反演结果非常吻合, 基本查明了隐伏岩体形态、埋深等特征。

1 地质背景

研究区地处澜沧江板块结合带和怒江断裂带之间, 大地构造位置属保山陆块, 二级构造单元为保山— 镇康地块; 区内出露地层丰富, 古生代、新生代的多数地层都有出露。区域控矿构造为镇康复背斜, 该背斜核部出露地层为寒武系沙河厂组(∈ 3s)和保山组(∈ 3b)的碎屑岩、碳酸盐岩, 两翼地层分别由奥陶系(O)— 三叠系(T)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中基性火山岩组成。区内断裂、褶皱发育, 断裂主要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其中, 北东向组断裂控制了全矿区矿体产出形态, 属容矿构造; 北西向组断裂错断北东向组断裂和矿体, 对矿体和地质体起破坏作用。

芦子园地区主要矿床为芦子园铅锌铁矿床, 由芦子园铅锌铁矿、小河边铁矿、天生桥铁矿三个矿段组成(图1)。芦子园铅锌铁多金属矿产于该背斜北西翼, 主要断裂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矿体产于北东向断裂裂隙和层间破碎带中, 该组断裂控制了全矿区矿体产出形态, 属容矿构造, 为矿液的运输和储存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1]。岩石具有硅化、黄铁矿化、绿帘石化和绿泥石化蚀变, 局部见铅锌铜矿化[2]。矽卡岩、蔷微辉石、磁铁矿体与矿化关系密切。

矿区内广泛发育强烈的热液活动, 局部地区出现了辉缘岩脉。由坑道与钻孔揭露的大量热液成因的钾长石脉、石英脉等推测, 矿区深部存在隐伏的中酸性岩体, 为本区的热液成矿作用提供了充足的热源和成矿物质来源。芦子园矿区的赋矿岩石主要有绿泥石英片岩、矽卡岩化大理岩、透闪石阳起石矽卡岩, 近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硅化、大理岩化、钾化、绿泥石化、磁铁矿化、黄铁矿化等, 这些蚀变是上述热液活动的直接产物。热液活动产生的围岩蚀变是铅锌成矿的基本条件[3]

图1 芦子园矿区地质略图

2 地球物理特征
2.1 区域重力场特征

区内重力场值均为负值, 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 南高北低。1∶ 5万布格重力异常西部为南北向重力梯级带, 该梯级带变化剧烈, 略向西凸, 梯级带上有一些小的等值线的同形扭曲, 形成一些小的重力高或重力低异常。通过重力测量, 在芦子园— 忙丙一带圈出了明显的重力低异常带, 该异常带呈近南北向展布, 北部未封闭, 形态呈“ U” 字形, 南北长30 km, 东西宽20 km, 异常带中心位于芦子园北东忙丙北约5 km地区, 最大强度-180× 10-5m/s2, 异常轴线与镇康复背斜轴线基本一致, 推测由隐伏花岗岩体引起。而小河边— 芦子园一带的局部重力高异常为芦子芦子园、小河边矿段铁多金属矿体引起, 局部重力高异常的存在说明本区铁矿体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4]

2.2 物性特征

区内岩石主要以碎屑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变质岩(板岩、矽卡岩、大理岩)及中— 基性火山岩(玄武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岩)为主, 对区内各岩石标本进行了密度测量和电阻率测量, 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芦子园地区岩矿石密度及电阻率测定结果

表1可以看出, 泥岩、粉砂岩密度最小(平均值2.44 g/cm3), 矽卡岩、玄武岩、铅锌矿石、铁矿石等密度最高(平均值3.19 g/cm3), 灰岩密度介于两者之间(平均值2.71 g/cm3), 而中酸性岩体的密度则小于灰岩, 大于泥岩和粉砂岩(平均值2.61 g/cm3)。根据芦子园地区木厂出露的碱长花岗岩测定结果, 其密度常见值为2.59 g/cm3, 明信坝出露石英闪长玢岩密度测定结果为2.66 g/cm3, 两者相对于区内广泛出露的碳酸盐岩(密度通常在2.73~2.76 g/cm3)表现为低密度特征。泥岩电阻率最低(平均值2 509 Ω · m), 其次为粉砂岩、矽卡岩、玄武岩等(平均值4 090 Ω · m), 地表风化岩浆岩居中, 而灰岩、大理岩、赤铁矿、板岩等为电阻率最高(平均值179 104 Ω · m), 而中酸性岩体的电阻率属于中— 高特征(平均值为7 733 Ω · m)。

矿化岩石与围岩存在较明显的电阻率差异, 表现为中低阻特征, 具备了电法找矿的物性差异条件。

3 重力三维反演

重力三维反演采用西班牙学者Antonio G. Camacho提出的重力三维密度差非线性反演法, 将地下划分为若干个单元体, 单元体内的密度差为一个固定值, 其单元划分与传统划分有所不同[7, 8], 单元体的大小不仅在纵向上是可变的, 在横向上也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大(图2) 。笔者使用Antonio G. Camacho重力三维自动反演软件GROWTH2.0[8] , 进行1∶ 5万重力布格异常三维反演。

图2 三维密度体重力示意

图3为芦子园地区三维反演结果, 低密度体主要分布在乌木兰— 芦子园— 忙丙一带、木厂乡一带和忙海一带。高密度体沿镇康复背斜外围地层展布。

图3 芦子园地区重力三维反演结果

乌木兰— 芦子园— 忙丙一带, 低密度体沿着镇康复背斜核部分布, 长约20 km。芦子园铅锌矿、小河边铁矿、天生桥铁矿、放羊山铅锌矿、嗡孔铅锌矿、水头山铅锌矿、乌木兰锡矿等典型矿点位于环形的内侧。忙丙乡和枇杷水铅锌矿点分别位于鞍部的两侧, 与乌木兰— 芦子园段连为一体。在乌木兰— 芦子园— 忙丙一带, 分布有区域1∶ 20万地球化学铅、锌、金、银、汞、锡等元素异常, 因此推测该低密度体是与矿产成因密切联系的中酸性隐伏岩体。

在木厂乡出现的低密度体与区内唯一出露的岩体非常吻合, 该岩体为一不规则的岩株, 大致呈北东40° 方向延伸, 长约4 km, 宽0.6~1.5 km, 面积约4.5 km2, 主要岩性为碱性长石花岗岩, 少量霓石碱性长石花岗岩, 与碱闪石英正长岩相伴生。

区内东部忙海一带, 低密度体地表为三叠系弯甸坝组、南梳坝组粉砂岩、页岩, 侏罗系柳湾组粉砂岩, 因此其属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 音频大地电磁法(AMT)反演

为了更进一步查明芦子园地区隐伏岩体形态、埋深等特征, 在芦子园— 忙丙一带开展了AMT剖面测量, 全长10 100 m, 测线方向119° (测线位置见图3)。使用加拿大凤凰公司生产的V5-2000测量仪。经过最小二乘强制光滑约束反演法、OCCAM反演法、Focus反演法分别进行试验, 最终选择了最小二乘强制光滑约束反演法。

AMT电阻率二维反演结果(图4)和地质资料对应很好, 地表出现的粉砂岩、泥岩、页岩呈中— 低阻, 碳酸盐岩呈中— 高阻, 剖面的中、深部存在一个向南东倾斜的中— 高阻体, 在剖面的南东端浅部存在中— 高阻体, 据地质资料, 应该是由玄武岩引起。

5 综合推断

在重力三维反演结果中, 切出了AMT测线的重力三维反演密度差切片, 并结合物性特征及AMT电阻率二维反演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推断了中酸性岩体的分布情况及形态(图5)。

图中AMT电阻率反演结果与重力反演结果对应性较好, 进一步验证了隐伏岩体的分布情况和形态等特征, 剖面中、深部电阻率为中— 高电阻率, 与花岗岩岩体电阻率特征一致, 区内花岗岩岩体属于低密度体, 平均密度为2.61 g/cm3, 剖面中、深部高阻体位置及形态与低密度体位置和形态一致, 因此认为剖面中、深部高阻体为中、酸性隐伏岩体。岩体围岩以中、高电阻, 中、高密度为特征, 根据物性测量结果, 认为是由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上形成的矽卡岩引起。

图4 AMT电阻率二维反演结果与地质资料

图5 AMT测线重力三维反演切片平面

6 结论

(1)通过大地电磁法(AMT)测量、重力数据处理及在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 芦子园地区隐伏岩体埋深比较深, 顶端埋深约600~1 500 m左右。

(2)根据矿区矿体产出形态和围岩蚀变、矿物组合特征, 在本区的找矿过程中要注意隐伏岩体与灰岩、大理岩、钙质粉砂岩等含钙岩石的内外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化和矿化作用, 可能为本区找矿带来更大的突破。

致谢:云南省地质调查院为本文提供了所需的相关资料, 在此表示感谢。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夏庆霖, 陈永清, 卢映祥, . 云南芦子园铅锌矿床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特征[J].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5, 30(2): 177-186. [本文引用:1]
[2] 朱飞霖, 陶琰, 胡瑞忠, . 云南镇康芦子园铅—锌矿的成矿年龄[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1, 30(1): 73-79. [本文引用:1]
[3] 杨小峰, 罗刚. 云南镇康地区芦子园铅锌矿床控矿因素浅析[J]. 地质通报, 2011, 30(7): 1137-1146. [本文引用:1]
[4] 蒋成兴, 卢映祥, 尹光候, . 云南省镇康县芦子园铅锌铁矿床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J]. 矿物学报, 2011(S1): 204-205 [本文引用:1]
[5] 董文伟. 保山镇康地块成矿条件及典型矿床成矿模式[J]. 云南地质, 2007, 26(1): 56-61. [本文引用:1]
[6] 董文伟, 陈少玲. 镇康芦子园铅锌矿床特征及成因[J]. 云南地质, 2007, 26(4): 404-410. [本文引用:1]
[7] 玄松柏, 申重阳, 孙少安, . 地下密度变化三维反演的遗传算法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 28(1): 36-40. [本文引用:1]
[8] Antonio G. Camacho, Jose Fernand ez, Joachim Gottsmann. The 3-D gravity inversion package GROWTH2. 0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enerife Island , Spain[J]. Computers & Geosciences, 37(2011) 621-633. [本文引用:2]
[9] 申萍, 沈远超, 刘铁兵. 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的地球物理-地质找矿模型: 以地质与 EH4 双源大地电磁测深技术结合为例[J]. 地学前缘, 2011, 18(3): 284-292. [本文引用:1]
[10] 王玉梅, 张小路. 隐伏花岗岩体重磁异常标志[J].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 1983. (2), 55-66. [本文引用:1]
[11] 哀奎荣, 邹进福. 隐伏花岗岩预测及深部找矿的进展和展望[J].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 1992(8), 227-234. [本文引用:1]
[12] 徐新学. 大地电磁测深法在深部矿产资源调查中的应用[J]. 物探与化探, 2011, 35(1): 17-19. [本文引用:1]
[13] 梁生贤, 张胜业, 黄理善, . 大地电磁勘探中的电力线工频干扰[J]. 物探与化探, 2012, 36(5): 813-816.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