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金华寺测区银金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远景
曾昭法1, 吴德新2, 王睿3
1.江西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江西 南昌 330001
2.江西有色地质勘查局,江西 南昌 330025
3.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四一队,四川 德阳 618000

作者简介: 曾昭法(1988-),男,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摘要

江西南部金华寺测区位于南岭成矿带与武夷山隆起成矿带结合部位,属南武夷锰-锡-铜-金-银-铅-锌成矿亚带。在1∶2.5万沟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选取异常较好地段进行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分析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针对测区内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异常较好地段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进一步剖析其含矿性。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初步总结了测区内主要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勘查模型及找矿方向。研究表明,金华寺测区Ag、Au地球化学异常明显,与断裂活动、辉绿岩脉关系密切;异常区具有一定的矿化,其中1号Ag异常地表矿化好,但深部找矿潜力有待查明。

关键词: 银金; 地球化学异常; 找矿远景; 金华寺
中图分类号:P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15)03-0473-05
Characteristics of silver and gold geochemical anomalies and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 Jinhuasi surveyed area, Jiangxi Province
ZENG Zhao-Fa1, WU De-Xing2, WANG Rui3
1. Jiangxi Nonferrous Metal and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Nanchang 330001, China
2. Jiangxi Nonferrous Met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 Nanchang 330025, China
3. No. 141 Geological Party, Sichuan Bureau of Coalfield Geology, Deyang 618000, China
Abstract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the Nanling metallogenic belt and the Wuyishan metallogenic belt, Jinhuasi surveyed area in southern Jiangxi belongs to the South Wuyi manganese-tin-copper-gold-silver-lead-zinc metallogenic subzone. On the basis of 1∶25,000 gully sediments survey, the good anomalous segments were selected to conduct 1∶10,000 soil geochemical survey for analyzing elem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Rock geochem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in the good soil geochemical anomalous area to further analyze its mineralization. Combined with fiel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s preliminarily summarized the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model and prospecting orietation of the main ore-forming elements. Studies show that Jinhuasi surveyed area has Ag, Au geochemical anomalie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fault activity and diabase veins. The mineralization of the anomalous area is promising, with the surface mineralization of the first Ag mineralization anomalous surface being most excellent; nevertheless, the deep prospecting potential remains uncertain.

Keyword: silver and gold; geochemical anomaly; prospecting potential; Jinhuasi

华南是我国环太平洋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有色金属的重要产地[1, 2, 3]。对于有色金属, 特别是贵金属, 不论其产出类型是近地表裸露还是地下隐伏, 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效果均较为明显[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笔者选取位于华南的江西省瑞金市金华寺地区作为研究对象, 在前人1∶ 2.5万沟系次生晕测量的基础上, 通过1∶ 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在重点地段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 进而总结该区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指出进一步的找矿方向。

1 地质特征

金华寺测区位于江西省瑞金市冈面乡, 周边分布有冈面银金矿, 朱坑、金冈岽等矿化点(图1)。大地构造位置上, 测区隶属于武夷山隆起成矿带南武夷锰-锡-铜-金-银-铅-锌成矿亚带, 出露地层主要为青白口系上施组、震旦系下坊组及老虎塘组的浅变质岩系[15]。测区内主要出露上施组及下坊组浅变质岩系, 岩性为变质砂岩、砂质板岩、硅质板岩及千枚岩。断裂构造格架为“ 三纵两横” , 以北东向断裂构造为主(F1、F2、F3), 其中F1和F2断裂横穿整个测区, 北西向的断裂被错动定位北东向断裂之间。区内未见大面积岩浆岩出露, 仅局部见小规模辉绿岩。

图1 金华寺测区区域地质图(据文献[15]修编)

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以前人在测区10 km2面积内进行的1∶ 2.5万沟系次生晕测量成果为基础, 选定异常较好区(6km2)进行1∶ 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对土壤地球化学异常较好地段选取3条短剖面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 测区范围见图1。

2.1 沟系次生晕异常

20世纪90年代, 江西有色地质勘查局在测区进行过1∶ 2.5万沟系次生晕测量, 部分元素异常结果如图2。

异常具明显的浓度分带特征, 其中Ag、Au异常具有较好的吻合性, 异常集中于金华寺及南侧黄峰山一带。Ag异常起圈值为0.15× 10-6, 0.3× 10-6异常圈定的范围基本上反映银矿化区。罗心寨、金华寺一带及其东北侧Ag异常值高, 是区内寻找银矿的重点区。Au以2× 10-9为下限圈定异常, 异常集中出现在测区南侧, 以金华寺及黄峰山为重点, 显示该区金矿化较好, 具有找金的潜力。Cu、Zn异常范围狭窄, 变异系数小, 单独成矿可能性小。

图2 金华寺测区沟系次生晕单元素异常

2.2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

在沟系次生晕测量的基础上, 选定异常效果较好的6 km2区域进行1∶ 1万土壤地球测量。测线方位290° , 网度为100 m× 40 m, 在F1附近适当加密为100 m× 20 m。采样介质以B层黏土、粉砂土为主, 分析Ag、Au、As、Sb、Cu、Pb、Zn共7种元素。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结果见图3。

图3 金华寺测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

Ag作为测区最主要的成矿元素, 以0.2× 10-6圈定异常, 异常区反映出银矿化的范围, 浓集中心越密越能指示银矿化体。测区具有多处Ag异常。1号异常位于金华寺周围, 呈北东向展布, 异常形态长700 m、宽约100 m, 最高异常值为1.77× 10-6。该异常形态对应着一条矿化体, 异常高值点一般距离矿化体很近, 反映出Ag异常对银矿化有直接指示作用。2号异常位于1号异常北东方向, 经查证, 两处异常点均发现硅化体, 但规模不大, 地表出露长度10 m以内, 具有较好的银金矿化。3号异常位于青岭排及罗心寨两地, 整体呈南北向展布。青岭排未发现有明显意义的地质体, 罗心寨地区异常对应的是千枚岩硅化较强地段, 经岩石地球化学检验, 矿化较弱。其他异常较零散, 不具规模。总体而言, Ag异常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为测区银矿化的直接近矿指示元素。

Au异常主要有三处, 对应于金华寺、黄峰山及青岭排三地, 与Ag异常具有一定的吻合性。1号异常位于金华寺, 带内Au异常最大值为72.58× 10-9, 异常形态小, 属单点异常, 反映出该地具有一定的金矿化, 但不具规模。2号异常所在地浮土覆盖较厚, 推测异常可能由断裂引起。3号异常规模大, 呈带状分布, Au最大值为105.49× 10-9, 经现场查证, 结合地表零星出露辉绿岩滚石的实际情况, 追索出一条长度1 km以上的辉绿岩脉, 两者形态及走向相近, 推断Au异常与辉绿岩脉关系密切。Au异常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是寻找金矿化的直接指示元素和寻找银矿化的间接指示元素。

As异常主要集中于测区南部, 其中两处(金华寺及青岭排地区)与Au异常吻合性较好, 但规模稍小。下山牛坑地区出现一处较好的浓集中心, 最高值为187× 10-6, 异常查证发现附近有黄铁矿矿化, As异常可能与此相关。

Sb异常范围较小, 主要集中于罗心寨及下山牛坑地区, 与As、Au异常均有较好的吻合性, 但规模更小。Cu、Pb、Zn异常很弱, 零星分布, 不具规模, 显示区内单独成矿的可能性较弱, 与银金矿化相关性较差。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结果显示, 区内Au、Ag具多处异常, 主要集中于金华寺及其南侧, 但规模不够大。从1号Ag、1号Au异常结果来看, 该地具有一定的矿化, 且银矿化较好, 金矿化较弱。Au、As、Sb异常吻合, 显示较好的相关性, 可直接指示金矿化。Cu、Pb、Zn异常较弱, 不具规模。

2.3 岩石地球化学异常

在土壤地球化学1号Ag异常圈定的矿化带的垂向方向上布置3条短剖面, 进行岩石地球化学采样(位置见图3), 重点分析Ag、Au、As、Sb、Cu、Pb、Zn, 对比远矿围岩、近矿围岩、矿化带的含矿性。

3条剖面Ag高值点均对应着矿化带(图4), 除Ag具有高值外, 其余6种元素也均具有高值异常, 表明矿化带部位矿化元素含量较高。对于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圈定的靶区, 在地质填图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 能够快速有效地确定矿化效果。此外, 1号剖面左侧具有一处Ag、As高值异常, 对应的是硅化较强地段。2号剖面右侧具有一处As单元素异常, 指示意义不大。从1号及3号剖面来看, 近矿围岩元素含量一般较远矿围岩元素含量高, 说明利用岩石的元素含量, 特别是组合元素异常, 能较好地指示矿化带与围岩, 从而有助于快速圈定矿化带。

图4 金华寺测区岩石地球化学剖面

3 地球化学勘查模型及找矿方向
3.1 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通过对测区不同比例尺的地球化学资料的研究, 建立了相应的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1)测区1∶ 2.5万沟系次生晕中的异常范围反映了矿化潜力较好区, 主要成矿元素Ag、Au异常的浓度分带清晰, 低浓度带反映矿化较弱区段, 中、高浓度带对应于矿化富集地段。

(2)测区1∶ 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是在沟系次生晕异常的基础上圈定靶区开展的, 元素异常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Ag的主体异常(1号异常)直接对应于矿化蚀变带, 并且中、高浓度带对应于蚀变带内银矿化的富集部分。测区内元素组合异常较简单, 为Au、As、Sb, 三者异常形态近似, 推测该异常受断裂控制。然而, 各元素异常的浓集趋势不尽相同, 其中, As、Sb异常与Au异常有一定的错位, 均位于Au异常的西南侧。Cu、Pb、Zn异常较弱, 与银金矿化关系不大。

(3)针对土壤地球学异常较好地段进行岩石地球化学采样分析, 能直接、快速地指示岩石的矿化效果。在矿化带地段岩石样具有多种元素的高值异常, 其中以Ag、Au为主。

3.2 找矿方向

根据已有的地球化学资料及野外地质调查, 初步确定以下几处值得重点关注的靶区:

(1)1号Ag异常具一定规模, 异常浓集分带清晰, Au、As、Cu均有一定弱异常, 表明该处具有较好的银矿化, 其他元素矿化较弱, 应重点分析其两端走向方向及深部的成矿性。

(2)2号Ag异常规模较小, 但异常值高, 其他元素无异常, 为单元素异常。经野外查证, 该地发现具有矿化的硅质体, 是一处有潜力的矿化点, 其深部及边部覆盖区是否仍有矿化体值得深究。

(3)3号Au异常不连续, 沿北西方向断续分布, 为单元素异常, 查证过程中发现一条近似走向的辉绿岩脉, 分析发现其矿化效果并不好, 银、金含量甚至比周边围岩还低, 对于异常与岩脉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分析。

4 结论

通过对测区进行沟系次生晕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及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主要取得以下结论:

(1)总结了一套快速有效的地球化学勘查模型:先期进行小比例尺的沟系次生晕测量扫面工作; 在圈定异常区的基础上进行中大比例尺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进一步缩小靶区, 圈定异常; 对重点地段采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进行含矿性分析。

(2)指出了区内的找矿方向:1号Ag异常、2号Ag异常、3号Au异常为重点找矿靶区。金华寺测区内地球化学异常明显, 地表已经发现了一定的矿化蚀变带, 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朱裕生, 肖克炎, 宋国耀, . 中国主要成矿区(带)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矿谱系[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7. [本文引用:1]
[2] 欧阳宗圻, 李惠, 刘汉忠. 典型有色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本文引用:1]
[3] 阮天健, 朱有光. 地球化学找矿[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5. [本文引用:1]
[4] 夏祥标, 郑来林. 谱迟亚地区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J]. 物探与化探, 2009, 33(6): 628. [本文引用:1]
[5] 邹长毅, 李应佳. 贵州省兴仁县紫木凼金矿床地球化学勘查模型[J]. 地质通报, 2003, 22(10): 803-807. [本文引用:1]
[6] 熊陆平, 龚敏, 袁承先, . 精细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的一次实践——以江西九江城门山铜矿外围联盟银金矿化点的发现为例[J]. 地质通报, 2010, 29(9): 1355-1357. [本文引用:1]
[7] 朱华平, 张德全. 区域化探异常的地球化学勘查评价方法技术进展综述[J]. 地质与勘探, 2003, 23(3): 35. [本文引用:1]
[8] 陈富荣. 安徽宁墩地区金钨地球化学异常找矿远景[J]. 物探与化探, 2010, 34(2): 151-153. [本文引用:1]
[9] 李孝红, 李生路, 王艳辉. 小寺沟铜钼矿区及外围地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方向[J]. 物探与化探, 2007, 31(4): 306-307. [本文引用:1]
[10] 万大理. 江西银锋尖火山岩型金矿床地球化学勘查模式[J]. 物探与化探, 2002, 26(5): 378-390. [本文引用:1]
[11] 刘崇民, 胡树起, 姚敬金. 七里山金矿山的岩石地球化学异常评价与找矿[J]. 物探与化探, 2006, 30(6): 493-496. [本文引用:1]
[12] 何起良, 褚晓喆. 对化探异常评价的思考[J]. 吉林地质, 1998, 17(2): 9-10. [本文引用:1]
[13] 康明, 朱文德, 晋京, . 内蒙古野狼沟锌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意义[J]. 物探与化探, 2011, 35(5): 589-591. [本文引用:1]
[14] 赵荣军. 河南卢氏县杜关地区地球化学异常及找矿效果[J]. 物探与化探, 2001, 25(6): 447-452. [本文引用:1]
[15]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区调大队. 兴国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区调大队, 1974.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