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扎西康铅锌矿集区的物探方法组合试验
焦彦杰, 梁生贤, 郭靖, 李华, 张伟, 李富, 廖国忠
中国地质调查局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 成都 610081

作者简介: 焦彦杰(1978-),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球物理勘查与方法研究、地质找矿工作。E-mail:ajiaocd@gmail.com

摘要

西藏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中段的北喜马拉雅大陆边缘褶冲带内,是中国西藏为数不多的以富含硫盐矿物为重要特征的大型铅锌锑银共生矿床之一。矿床主要赋存于下侏罗统日当组,容矿岩石为含炭钙质板岩、钙质板岩、绢云母板岩、页岩和石英砂岩。矿体严格受近南北向和北东—南西向两组断裂控制,呈脉状、透镜状产出。对于构造控矿这一特点,在典型矿床及其外围开展了激发极化法、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音频大地电磁法勘探,并针对某些方法进行了效果和反演对比。结合以往地质、物探资料和工程验证情况,认为大地电磁法、激发极化法是较为可信且经济的物探方法,此外,还需结合不同反演方法针对典型矿床进行剖析和判断,达到矿体初步预测的目的。

关键词: 西藏扎西康; 铅锌矿床; 构造控矿; 大地电磁法; 激发极化法
中图分类号:P6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15)02-0245-08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combinational test of geophysical methods in the Zhaxikang lead-zinc ore concentration area, Tibet
JIAO Yan-Jie, LIANG Sheng-Xian, GUO Jing, LI Hua, ZHANG Wei, LI Fu, LIAO Guo-Zhong
Chengdu Center of Geological Survey,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Chengdu 610081, China
Abstract

Located geotectonically within the North Himalayan epicontinental warped fault belt i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Tethyan-Himalayan tectonic domain, the Zhaxikang lead-zinc polymetallic deposit in Tibet is one of the rarely-seen large-size lead-zinc-silver association deposits with rich sulfosalt minerals in Tibet. The ore deposit is mainly hosted in Lower Jurassic Ridang Formation, with the ore-hosting rocks being carbon-bearing calcareous slate,calcareous slate,sericite slate,shale and quartz sandstone. The orebodies are strictly controlled by two sets of NE-SW trending faults and exhibit veinlike and lenticular forms. In view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s, the authors employed the high 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 induced polarization method,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 and audio 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 method to conduct investigation in the typical ore deposit and its periphery, and made inverse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some method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evious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as well as engineering verification, the authors hold that the magnetotelluric method and the induced polarization method are fairly credible and economical. In addition, different inversion methods should be jointly arranged to analyze and judge the typical deposits;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aim of preliminary prognosis of the orebody be achieved.

Keyword: Zhaxikang; Pb Zn deposit;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magnetotelluric method; IP method

藏南地区地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喜马拉雅北坡之间, 属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段, 被认为是青藏高原最具特色和最重要的金-锑成矿带。西藏山南扎西康整装勘查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特提斯— 喜马拉雅构造域中段的北喜马拉雅大陆边缘褶冲带内。而扎西康铅锌锑银多金属矿床是其中重要的大型矿床, 矿床位于藏南山南地区隆子县境内正西方向, 距离隆子县县城约48 km处, 在地层区划上属喜马拉雅— 冈底斯地层大区喜马拉雅地层区康马— 隆子地层分区。关于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问题, 众多学者各执一词, 李金高等认为, 扎西康矿床属于沙拉岗式的锑矿床, 包含了早白垩世的喷流沉积成矿和喜马拉雅期岩浆侵位后的叠加成矿, 而以前者为主要成因[1]; 杨竹森等认为, 扎西康矿床是受变质核杂岩驱动的地热系统控制形成的矿床[2]; 孟祥金等通过对矿区岩石硅、氧同位素研究后认为, 扎西康矿床矿化特征不同于一般的低温热液成矿, 而更类似于与藏南拆离系在新喜马拉雅期的伸展构造活动有关[3]。无论扎西康铅锌矿床成因如何, 就其矿床(Ⅴ 号矿体)而言, 跟构造断裂关系尤为密切。针对于此, 扎西康矿区以往开展过大量的物探工作用于指导找矿, 如CSAMT、激发极化法, 并且对一些异常进行了验证, 但效果都不好, 在方法手段上缺乏有力依据。此次以断裂、构造为研究对象, 从基本的物性研究入手, 通过典型矿床的精细勘查研究, 各种物探方法组合试验对比研究, 以此寻求快速、有效找矿突破的勘查技术手段。

1 矿区概况

矿区内主要出露第四系(Q)和下侏罗统日当组(J1r)地层, 日当组为一套以黑色钙质板岩与泥灰岩、砂岩互层, 夹有燧石团块、凝灰质砂岩为主的地层, 可进一步划分为5个岩性段, 其中第四岩性段(J1r4)为矿区主要含矿层位, 地层总体向北东方向倾斜。此外, 矿区内发育少量第四系, 主要为残坡积物, 多分布于坡谷地带。区域上岩浆活动较为频繁、种类繁多, 从喷出— 侵入、基性— 酸性岩石皆有分布。其中, 矿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辉绿岩, 出露于矿区西部(图1)。

图1 扎西康矿区物探工作及地质背景略图

由于受区域褶皱束和断裂的影响,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 目前已发现的断裂带有10条, 主要断裂分为2组, 为近南北向与北东向, 其中SN向多为张扭性高角度正断层, F2、F4、F5、F6、F7(Ⅴ 号矿体)为矿区主要含矿构造, F1、F3局部矿化。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矿体的产出严格受控于构造破碎带, 以南北向张扭性破碎带为主, 遇破碎带发育、交汇、扭张部位矿体变得厚大、稳定, 品位增高。矿区共圈出了10个矿体, 其中Ⅴ 号铅锌矿体为矿区主矿体, 产于矿区西部, 赋存于构造破碎带F7中, 呈似层状、脉状、长透镜状产出, 局部有膨缩变化。矿体产状与构造破碎带产状基本一致, 倾向西, 倾角在45° ~70° 之间变化。矿化、蚀变主要有:硫锑铅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和硅化、方解石化等, 银主要赋存在方铅矿、硫锑铅矿中[4, 5, 6, 7, 8]

2 地球物理勘查背景分析

区域重力场宏观呈近南北走向, 南宽北窄, 西高东低, 南高北低, 且具中部凸起的展布特征, 显示为一近南北走向的高密度体引起。中部高重力异常突起的剖面特征为西陡东缓, 且有叠加异常的反应, 异常带总体走向与已知矿体基本一致, 呈南北展布, 规模较大, 推测与隐伏次火山岩有关。已知矿体两侧出现的与已知矿体走向基本一致的低缓重力异常带, 次火山岩与测区内成矿作用密切相关, 对寻找隐伏矿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而对于金属矿勘查,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电阻率和极化率特征。

2.1 物性资料研究

工区以往进行了物性测试工作, 通过分析研究认为, 极化率方面:铅锌矿体、黑色(含炭)钙质板岩、黄铁矿、方铅矿都具有明显的高极化特征; 硅质岩、石英极化率很低, 不具极化效应; 辉绿辉长岩具有一定的低极化效应。视电阻率方面:方铅矿、酸性脉岩、黄铁矿等具有显著的低电阻率; 辉绿辉长岩、钙质板岩、硅质岩为明显的高阻体, 其他岩性具电阻率偏低特征[9])(表1)。从以往认识来看, 扎西康铅锌矿与围岩在电阻率方面差异小, 极化率更是难以区分。

表1 扎西康矿区岩矿石标本物性电参数统计

按照之前的研究结论, 此工区不具备开展物探工作的地球物理前提或矿体难以识别。然而, 为了达到精细勘查的目的, 我们在此研究的基础上, 选取了部分钻孔岩芯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测试工作, 制作了物性参数分布散点图(图2), 将综合测试结果与钻孔编录、野外岩石鉴定相对比(图3)。可以看出, 炭质板岩、含黄铁矿钙质板岩的极化率最高, 而铅锌矿体只有3%~10%, 其电阻率高于炭质板岩, 低于钙质板岩、凝灰岩, 表现为中低电阻率、中高极化率。含(炭)钙质板岩在电阻率和极化率参数上的表现呈现明显双方向性特征, 即低阻高极化或高阻低极化, 总之, 极化率的高低与(含炭)钙质板岩炭质、黄铁矿成分含量多少有关(野外鉴定)。尽管如此, 也不能贸然下结论, 需要结合扎西康构造控矿的特点, 分析断裂性质、形态来综合判断。

图2 扎西康矿区岩石物性散点分布

图3 ZK1202ρ sη s剖面与岩性剖面对比

2.2 勘查依据分析

工作区以往开展了面积性激电测量工作, 并进行了推断解释。根据结果认为, 视极化率总体表现为高背景场的特征, 极化率异常总体呈南北走向, 与地质体的走向基本一致, 视电阻率呈现明显的高低分带, 分带特性与极化率相似(图4)。

图4 扎西康矿区激电平面等值线

另外,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其中, F5、F6、F7为矿区主要含矿构造, F1、F2、F3局部矿化。矿区由于后期构造的形成和断层的多其次活动, 使矿体不断叠加、改造和破坏(表2)。从区域上看, 这些断裂构造具有近于平行排列展布的特点。从矿区局部来看, 根据构造统计数据研究, 所有含矿断裂大部分为西倾、高角度、张性断裂。张性断裂的控矿特点是中间膨大, 两端尖灭, 延长不远, 扎西康矿区Ⅴ 号矿体正符合这种特征, 其形态呈现为反复曲折, 形态不很规则, 有时呈树枝状、有时突然尖灭, 大角度转变或分支。但不管怎么样, 矿体赋存在高角度断裂区域, 这个现象存在普遍性[9, 10]

表2 扎西康矿区断裂构造特征

如图4, Ⅴ 号矿体主要集中在F5、F6、F7, 即中高极化率值区域, 且断裂走向主要沿条带状极化率异常, 主含矿断裂F7位于异常边界附近, 由此可见, 矿体赋存与物性研究存在一定的关联。需要说明的是, 地表如果有矿(化)体和炭质岩类的叠加, 则极化率会增高。另外, 构造破碎带与围岩、矿体存在一定的电阻率差异, 可以根据不同物探方法的优势和分辨率来确定断裂位置和倾向, 进一步确定其走向, 从而间接地判断矿体最有可能赋存在什么位置。

3 物探方法组合试验

根据矿区岩矿石物性特征, 地表中高阻层为第四系残坡积物, 倾斜状的中(高)低阻体为(含矿)断裂, 矿区内围岩主要为黑色页岩和(含炭)钙质板岩, 围岩则为低阻体。结合含炭质地层具有明显的高极化率、低电阻率的特点, 通过典型矿床上开展方法组合试验[11, 12, 13], 达到矿体定位的目的。

3.1 高密度电阻率法

高密度电法是为满足浅部精细勘查的实际需要而研制的一种电法勘探系统, 本次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工作采用的是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WGMD-9超级高密度电法系统。为了在Ⅴ 号矿体近地表范围进行构造断裂、极化情况的精细勘查, 先在12勘探线上开展典型矿床的高密度电法试验工作。

ZXK12线为东西向(与勘探线方位一致), 采用120根电极, 温纳装置, 电极距(点距)为10 m。结果数据在2DRES软件中经过检查、纠错、删除坏点, 根据地质情况选择模型后采用最小二乘反演方法, 得到反演断面图(图5)。

图5 12线高密度电阻率法电阻率、极化率反演断面

可以看出, 横坐标490 m、550 m向下延伸并向西(左)倾斜为高、低阻分界线, 低阻电阻率为250~500 Ω · m, 推断为断裂, 与地质划分的地表断裂F6、F7露头位置吻合。横坐标700 m处向深部有两个高低阻分界线的分支, 靠西一侧与F1位置吻合。此外根据图5电阻率及等值线形态, 可以推断出F01、F02、F03三条隐伏断裂, 这些断裂主要为地质推断不明显或无法识别的断裂。

另外, 在图5极化率断面图F6、F7位置处极化率值8%~12%, 异常顶界面(断裂位置)分别在4 810 m、4 790 m左右, 根据物性及地质资料, 推断为矿致异常。根据ZK1201资料显示, 在4 797 m处见到工业品位的锑矿体(断裂中), 在4 784 m处见到厚11.48 m的具工业品位的铅锌矿体(断裂中), 说明此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推断异常的准确性, 同时也证明了F6、F7为含矿断裂。

3.2 瞬变电磁法

TEM瞬变电磁测量是在高密度电法测量剖面基础上开展的方法试验(图1中黑框部分), 采用200 m× 200 m的外框、20 m× 20 m的内框, 中心回线装置, 以AMT9号测点向西偏移20 m为1号测点, 点距10 m, 共20个测点。结果数据在IX1DV3软件中进行数据编辑后, 选择合适模型, 采用occam反演, 最后经surfer成图。

从图6可以看出, 总体分为高— 中— 低三层电阻率模式, 且断裂以高低电阻率梯级带, 向西(左)延伸。根据高低电阻率及等值线形态, 可以划分出F4、F5、F6断裂。F6、F7延伸较大, 延伸至300 m左右, 向西倾斜, 倾角变化大。F4、F5倾角大, 延伸较小。8号点为钻孔ZK1201位置, 前面已经说明了钻孔在133、146 m深度见矿, 与推断的含矿断裂F6、F7深度一致。

图6 TEM瞬变电磁反演断面

3.3 大地电磁法

3.3.1 AMT与CSAMT

工区以往开展过部分CSAMT(V8)大地电磁测深(点距40 m)工作, 为了更好地完成物探方法组合研究, 在相同测线上进行了AMT(V5-2000)电磁测深, 且与勘探12线部分重合, 点距50 m, 共20个测点(图1)。

如图7所示, 将其相同纵、横反演断面进行对比可以看出, 总体上, 这两种方式高低阻异常形态对应较好, 但异常光滑程度方面, AMT反映要好一些。此外, 扎西康铅锌矿体主要赋存于断裂中, 对于断裂的显示, AMT也要优于CSAMT。

图7 12线AMT(左)、CSAMT(右)电阻率二维反演与推断解释

AMT断面蓝色区域的低阻异常值在20~100 Ω · m, 根据地质资料推断为围岩(炭质板岩、页岩等), 钻孔资料显示岩芯破碎明显、 含水较多, 标高4 000 m以下区域, 低阻异常往深部未封闭。

根据钻孔资料及物探探测结果分析, 推断断裂F5、F6和F7的已知部分表现为明显的中低阻异常, 异常幅值150~300 Ω · m, 断裂位置基本为高、低电阻率等值线梯级带。其中, F6和F7倾角较大, 延伸最大, 至标高4 500~4 400 m, 钻孔资料显示, 推断断裂与矿体吻合较好, 矿体底界或在标高4 420 m左右, 因此根据电性资料, 可以推断出矿体边界。

需要说明的是, 此剖面测量工作开展时, ZK1203还未施工, 根据最初的推断, 断裂在标高4 600~4 700 m之间, 之后ZK1203验证结果显示, 在标高4 715~4 655 m、4 618~4 585 m分别见到断裂和矿体, 说明AMT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从另一方面来讲, 在西藏那些几乎无干扰的地区, 大地电磁法场源还是选择天然源的AMT方式较好。

3.3.2 反演方法对比

地球物理的多解性存在于各个方面, 各种反演方法是其中一种, 由于算法的不同, 其反演结果也有所差别。

本次工作在勘探4线上开展了AMT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工作, 并分别用RRI、Occam1D、Occam2D、Bostik四种反演方法, 将其结果进行对比。从图8可以看出, Occam2D和Bostik反演结果高低阻异常大体对应较好, Occam1D相对而言, 细节则较为明显, 而前面三种反演结果相差较大的是RRI反演。从算法本身来说, 反演各有特点, 很难说哪种方法反演结果最好。就扎西康构造型铅锌矿而言, 图8表明, Occam2D反演断面图对于断裂的异常显示更为明显一些, 且断裂沿等值线梯级带并靠近高阻区域。

图8 4线AMT电阻率不同方法反演断面对比

4 钻孔设计与验证

根据典型矿床Ⅴ 号矿体的方法组合试验以及前期的认识研究, Ⅴ 号矿体(主矿体)均处在中高、甚至中低极化率异常区域中, 炭质岩类与高极化异常分布关系密切。对于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 视极化率的判别更应该注重于中(低)高极化率异常区域, 而炭质岩类也与低电阻率异常分布关系密切, 矿体分布始终跟中(低)高电阻率有关, 且“ 旁边” 往往会有低电阻率区域存在。工区以往开展面积性激电工作后, 在高极化率异常上布设验证孔ZK4001, 终孔224.66 m。该钻孔只在103.42~105.42 m范围见到铅锌矿化(Pb, 0.5%; Zn, 0.84%), 其他位置无矿化。

综上所述, 在矿区中南部(ZK4001)附近开展了AMT音频大地电磁法、高密度电法以及激电测深工作(文中只论述验证钻孔的测线), 几种方法综合推断结果与前面研究存在相似性和规律性, 就设计了三个验证孔并优选其一— — ZK4002(图9)。

图9 40线AMT电阻率、激电测深反演断面

利用AMT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激电测深数据, 分别进行反演成图, 将工程验证结果投影到图中, 如图9所示, 通过钻探工程施工, ZK4002在地表下183~189 m处见到构造破碎带及视厚度6 m的铅锌矿体, 每2 m取样, 其中一个样品铅锌品位达6%, 总体铅锌平均品位为4%, 见矿部位有多处构造角砾岩, 电阻率范围为300~10 Ω · m, 极化率为7%~3%。该断裂在地表显示不明显, 主要为裂隙型、破碎角砾岩型现象, 部分位置出现铁矿化。验证结果再次表明扎西康铅锌矿跟构造断裂的关系, 此外, 以往验证孔ZK4001在电阻率断面图(此线以往未开展大地电磁法工作)表现为低电阻率特征, 与前面的结论相一致。

5 勘查技术组合讨论

根据矿区岩矿石物性特征, 地表中高阻层为第四系残坡积物, 倾斜状的中(高)低阻体为(含矿)断裂, 矿区内围岩主要为黑色页岩和(含炭)钙质板岩, 低阻体则为围岩。铅锌多金属矿体均产于近南北向或北东向的张扭性断裂破碎带中, 并严格受断裂构造的控制[8]

由前所述的物探方法组合试验及验证情况, 在浅部高密度电法具有较高分辨率, 可结合地表断裂特征, 有效判断出0~150 m(左右)范围断裂分布及倾向特征, 但由于高密度电法工作比较费时费力, 不提倡大面积开展工作。从本次方法试验来看, 瞬变电磁法的测量效果不是很明显, 在今后的工作方法选择上看, 可以暂时不优先考虑。无论CSAMT还是AMT, 其反演断面及验证情况均表明大地电磁法是较为可信的物探方法, 只是在干扰因素较少地区应尽量选择天然源的大地电磁法。此外, 还需结合布不同反演方法针对典型矿床进行剖析和判断, 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选择, 达到矿体初步预测的目的。

完成断裂的综合、详细勘查后, 是不是就可以确定矿体的赋存位置了呢?当然不行。断裂的不同性质跟矿体赋存关系密切, 如扭性断裂带一般规模巨大, 往往控制成矿区或成矿带, 断裂带本身有时只有矿化和围岩蚀变现象, 往往很少有工业价值的矿床, 但也不能予以忽视; 而张性断裂的控矿特点是中间膨大, 两端尖灭, 矿体多赋存于断层本身张开部位, 因此, 物探结果必须与地质资料紧密结合。

此外, 根据大功率激电测量结果, 结合物性资料, 矿体属于中高极化率, 其模式是否具有普遍性?断裂带附近极化率特征及其规律又如何?因此, 对于这种复杂地区来说, 还需要大量的方法试验如面积性磁法、井中物探、钻孔原生晕等, 并结合沉积地质、矿产方面的资料, 综合分析判断, 推断矿体有利赋存位置。

6 结论

寻找深部隐伏矿首先应以地质要素为先导, 控矿因素为前提, 即地层控制、岩浆岩、构造、蚀变等因素, 有了这些前提条件, 在已知矿体进行各种方法试验, 据物性参数、地质条件及地质任务选择不同方法组合, 根据矿体的地球物理响应, 从已知到未知, 初步完成勘查靶区方法的选择, 最后进行方法的有效性验证工作。按照上述工作路线开展工作, 将会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

断裂控矿研究范围比较大, 知识需求比较广, 断裂性质与矿体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 如矿区矿体目前主要受NS向断裂控制, 是否存在其他走向、倾向断裂的控制, 还有待研究。如何将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和分析, 将是我们下步研究的内容。

文中提到的黑色岩系的地球物理方法判别是否在其他地区普遍存在仍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 这将是整个地区的指导性依据。另外, 矿区断裂、极化性质以及矿田的构造格架, 矿集区地球化学原生晕、次生晕模型建立, 这些信息资料的立体构建是获得深部成矿、示矿信息的直观途径, 是取得成矿认识的主要途径。它们对地球物理技术方法的选择和解释是个补充, 对勘查模式的建立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进而优选有效的勘查方法组合, 对地质找矿前景具有清晰的认识和可靠的评价[14]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李金高, 王全海, 陈健坤, . 西藏江孜县沙拉岗锑矿床成矿与找矿模式的初步研究[J].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2(5): 373-381. [本文引用:1]
[2] 郑有业, 刘敏院, 孙祥, . 西藏扎西康锑多金属矿床类型、发现过程及意义[J]. 地球科学, 2012, 37(5): 1003-1012. [本文引用:1]
[3] 孟祥金, 杨竹森, 戚学祥, . 藏南扎西康锑多金属矿硅-氧-氢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成矿构造控制的响应[J]. 岩石学报, 2008, 24(7): 1649-1644. [本文引用:1]
[4] 聂凤军, 胡朋, 江思宏, . 藏南地区金和锑矿床(点)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J]. 地质学报, 2005, 79(3): 373-385. [本文引用:1]
[5] 曾令森, 刘静, 高利娥, . 藏南也拉香波穹隆早渐新世地壳深熔作用及其地质意义[J]. 科学通报, 2009, 54(1) : 104-112. [本文引用:1]
[6] 张建芳, 郑有业, 张刚阳, . 北喜马拉雅扎西康铅锌锑银矿床成因的多元同位素制约[J].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0, 35(6): 1000-1011. [本文引用:1]
[7] 朱黎宽, 顾雪祥, 李关清. 藏南扎西康铅锌锑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地质意义[J]. 现代地质, 2012, 26(30): 454-462. [本文引用:1]
[8] 戚学祥, 李天福, 孟祥金.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断褶带新生代构造演化与锑金多金属成矿作用[J]. 岩石学报, 2008, 24(7): 1638-1648. [本文引用:2]
[9] 叶万顺, . 西藏隆子县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物探普查报告[R]. 西藏华钰矿业开发有限公司, 2008. [本文引用:2]
[9] 张旭, 张达, 谭捍东, . 闽西南推覆构造控矿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J]. 地球科学, 2012, 37(6): 1244-1250. [本文引用:2]
[10] 丛丽绢. 李清地银铅矿床、二道背金矿床区域找矿标志研究及应用[J]. 内蒙古地质, 1997, (1): 60-66. [本文引用:1]
[11] 陈伟军, 刘红涛.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隐伏矿床勘查中的应用—以内蒙赵家围子银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例[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9, 24(1): 293-302. [本文引用:1]
[12] 沈远超, 申萍, 刘铁兵, . EH-4在危机矿山隐伏金矿体定位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23(1): 559-567. [本文引用:1]
[13] 陈伟军, 刘红涛.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隐伏矿床勘查中的应用—以内蒙赵家围子银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例[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9, 24(1): 293-302. [本文引用:1]
[14] 叶益信, 邓居智, 李曼, . 电磁法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 26(1): 327-334. [本文引用:1]